爱莎
אסיה,亚细亚闪亮人生(港),Asia(英),Ася(俄),Mãe e Filha(葡萄牙)
导演:露西·普里巴
主演:艾琳娜·伊夫,茜拉·哈斯,Tamir Mula,格拉·桑德勒,Eden Halili,Or Barak,Nadia Tichonova,Mirna Fridman,Tatiana Machlinovski,Evgeny Tarlatzky,Eran Ivanir,Matanya Bar-Shalom,Andrey Bar,Liran D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俄语年份:2020
简介:爱莎的母性不是一种明显的本能,而是一直处于一种持续挣扎的状态。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母亲,这也深深地影响着她和处于青春期女儿的关系。尽管爱莎和17岁女儿维卡住在一起,但实际上她们很少与彼此互动。爱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她的护士工作之中,而维卡则常常与朋友们在溜冰公园溜达。随着维卡健康状况的迅速恶化,两人的日常生活..详细 >
PYIFF/2020 导演说是部女性电影但整个作品呈现的女性生活只有男人和工作 无聊且狭隘 处女碍着谁了 母女打一炮才是真女人
女性电影,没啥意思
3.8星,盲买盲看的,不得不感慨平遥看到的国外几部影片,在整体叙事和表达上都是比较完整的。一开始有一些伯德小姐的感觉,慢慢随着女儿的病症严重,母女感情也成为重点,有几幕印象较深,一是妈妈推着坐轮椅的女儿下坡,一是男护工不去照顾后的一天晚上妈妈和女儿通话,这两幕真的有泪目T^T
南航的删减版看得我昏昏欲睡
从平淡到情深的母女情#平遥第一部是电影的电影,但依旧不会在未来记住的电影
生活和死亡气息both浓厚。故事波澜不惊,但细腻,动人。#PYIFF
#平遥第一部正常电影# 到年纪了 作为一个女人对这种女性主义题材真挺容易共情的 母女关系的起伏绝佳真实呈现 无功无过的小品 最终讲女性尊严部分的高潮戏现场有男性观众打呼打哈欠我还真挺生气的
出差上海,回京路上和xy一起在南航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的删减版,被删掉的十多分钟可能是导致我们俩看到最后一脸茫然的重要原因,打个四星以示对原片的尊重!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 突然意识到 我大概永远会被这类型的片子击中
第一次看以色列电影,讲母女,讲女性,也讲性。角色塑造的很鲜活,无论母亲还是女儿,她们对彼此的了解是深入的,母女情复杂又充满羁绊。看过类似题材绝症在死前想要拥有第一次,更喜欢这部的表达,直接,大胆,独立!
没抱希望地开始,还想着看看能坚持多久,没想就看进去了,直到女孩说:“”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 到此影片瞬间上一个档次,以及最后一场戏,母女之间的决绝和默契留下印象。 7.0/276 短评120条,%52/40/8 【IMDb6.7/597 全球票房6000美元】
看似平凡无奇的生活,其实每天都有哲学问题等待着你。同类题材的电影不少,但是大拍成了肥皂剧,这片片却剧本够着了它应该有的深度,虽然还远远不够,厚度尤显欠缺,但是这个方向是对的。所以这片子给你一种惊喜,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彼此理解、互不拖累的人生。年轻人做了妈妈,生下更年轻一代的孩子。即使请护工照顾渐冻症的女儿,妈妈也要挤出时间来去酒吧艳遇。到了不能呼吸的时候,就帮她离开世界吧。画面很美,表演不错,就是细节不够,差一口气,有点可惜了这题材。【20201011平遥影展
故事太平了,不过感觉很对,如果非得矮子里拔高的话,这部可能就是今年卧虎单元里我的最佳了,其他几部没买票的一看口碑早崩了,我就不踩雷了
全片都很克制,情绪也在最后一幕喷涌而出。聚焦母女,拍得有点赶,矛盾与和解太快也不够。母女演员的戏都太细腻动人了,男医护的这条线处理得不是太好。
单亲妈妈带着患渐冻症的女儿艰难度日。这部以色列影片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演员演技都很好。
知道讲了什么 也知道了想要表达什么 但就是没有那个触动的点 中规中矩#PYIFF#
#4th PYIFF# 7分。翠贝卡获奖片+罗西里尼奖special mention。以色列《伟大的(小小的)愿望》,结果发现“破处”是全片最大麦格芬,真正的愿望来得猝不及防,虽然很有震撼效果,但是前面缺少铺垫,合理性又欠妥。是个很典型的Sam Spiegel学校风格的片子(也拿了校友项目基金)。两个女主角选得都不错,尤其女儿,身形相当符合渐冻人的特征。母女关系写得很有特点,也带出以色列的俄国犹太人移民等问题。
典型的indie片,有一个抓人的主线冲突,但那之外的支线和人物都是蜻蜓点水般的工具剧情和角色,没有延展出什么东西而显得大多鸡肋。另外“破处”这个情节好在是由女导演编剧处理的。
以女性视角来展开的渐冻人症的发病与母女两人的感情发展之间的交织过程,一切都恰到好处,但是标准的欧洲“影展电影”行活儿的各种剧作镜头套路也使人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