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大镖客的故事。
有幸参加不散观影团提前看了影片。
从一开始,名字带来的预期是一部农村题材的荒诞破案戏。
但看完发现,真正如何发现真相、捕捉线索、推导破案过程不是核心。
通过一起交通意外来描述每一个个体不同的应对、不同的选择,渲染每个一个个体所在的环境是核心。
辛劳了岁月喂养了牛,可以换来憧憬已久的房子,新房子屋顶是现浇的不会再漏水,窗户是四通敞亮的,都是妻子梦想要的,可这些都抵不过一次意外,以及该有的担当和承诺。
承诺就是,我愿意承担一切,我愿意支持和追求道义,道义是什么?
道义就是要给伤者交代,要把罪魁祸首绳之以法,所以可以放弃医保。
道义就是因为兄弟朋友帮我修房,我愿意承担一切费用。
用心喂养倾注感情的爱马,为了医药费依然要卖。
发现买家是杀茬后立马拒绝,缺钱又如何,愿意加价买回,这还是道义。
当发现自己找到的不是真凶以后,不义金钱也不愿意接受,即便这可以重新拥有梦寐以求的房屋。
为了拒绝孤身前往,反倒被伤害。
骑上马的一瞬间,音乐响起了大镖客的音乐,此刻淳朴农民更像是一个仗义的镖客。
这是一个披着夏洛克外皮,拥有大镖客内核的电影。
2,关于公平正义与贫富差距相比幽默,电影里黑色的更多,情节上和大佛普拉斯有相通的点。
透过行车记录仪,发现上层人物的小三把柄,进而被上层人物狠狠反击,但显然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结局要美好的多。
在大佛的故事里面,警察、公务体系,和上流人士是混为一体的利益同盟体,泡在同一个泳池里唱歌喝酒享受美色,互相获益也互相保护,底层更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领盒饭的轻而易举。
在本片我们看到的是其他村民的互助,村民2代对父辈长辈的支持,基层警察、搓澡工在各自环境下的挣扎,面对自己局长领导、面对自己老板的无奈和无可反抗,对于富人企业家和市长、赵局长的关系点到为止。
虽然整体上没有大佛普拉斯那么压抑,想表达和批判更多,但也限于要上映就要克制,所以一定会束手束脚。
想黑的不敢太用力,想表达的不敢太露骨,所以肯定没有大佛那种爽快的压抑,但该有的无力感和苍茫感还是表达到位,你可以沉浸在村民的简单快乐和那些小幽默里,你也可以想到更多,关于公平正义,关于贫富差距。
当我们在电影院里徜徉在别人的故事和人生里,有人会觉得警察是那么无力和不负责任,有人会感慨企业家富豪是那么为富不仁,有人会觉得男主为何这么蠢不去拿那一笔钱,甚至会感慨他们的房屋是那么简陋。
这个世界还是太大了,我以前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一生所经历的财富会有多少?
你这一生所有获取的财富和消费过的财富,用数字来衡量。
你觉得是多少?
大部分人又是多少,这个国家14亿人,平均是多少?
这是一个血淋淋的问题。
你会发现在电影里,这些人,一生赚取的财富可能不到百万。
而100万,在广州、在北京、在很多个城市,够做什么?
只是满足生存的基本起始而已。
多少人一年辛劳,赚不到10万,在同样的城市里10万不过是别人一晚夜总会的消费金额。
我把金钱称之为能量,在当下今天,每个个体一生获取和消耗的能量,差距大到你远远没法想象。
14亿人的神州大地上,有多少人一生的能量可能没有你当下一年一月获取消耗的多。
而你一生的努力获取的能量,耗费了你所有的努力付出,可能不过是别人的零头而已。
但这个过程中,你享受了所有的喜怒哀乐,与任何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也没有任何高下之分。
所以这也是非常喜欢电影最后,在森林里,充满希望和明媚的光影下,人们可以开心的收获西瓜,收获喜悦。
于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能量中,发现和寻找值得自己坚持和付出的事,去体验这一切给你的喜怒哀乐。
当他们在田野的路上,朴树的歌响起后,情不自禁,歌名说明了一切,唱到了心坎里。
3,在希望的田野上快些仰起你那苍白的脸吧快些松开你那紧皱的眉吧你的生命她不长不能用她来悲伤那些坏天气终于都会过去人们都是这样地匆忙长大那些疑问从来没有人回答就让他们都去吧随着风远远去吧让该来的来
值得鼓励,但无需过多褒奖的电影。
鼓励来自于这部片子是创作者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是农村题材,启用非职业演员且演得不错,故事节奏感很强,并且拍出了喜剧的味道。
影片获得了FIRST电影节的奖项,也无疑是对青年创作者的莫大肯定,但肯定归肯定,个人感觉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以下:整部片子的主基调是轻喜剧的,但结局我不喜欢,感觉创作者是想要升华主题,表现我农民兄弟的诚实善良和坚守,如果从弘扬主旋律的角度,好像也达到了目的,但不管怎么说最终还是老实人吃了亏,最需要钱的人不但遭受了金钱的损失,还白挨了一顿打,如果主旋律是要精神至上,那也并不非得贬低物质的获取,精神与物质完全可以双赢,电影本身要讲故事,既然又是个喜剧故事,创作者就不能编出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吗?
生活中就不存在皆大欢喜的结局吗?
从这一点来看,该片落到了好多国产片的俗套当中去了,不够自然,逻辑牵强,总给人一种拧巴的感觉,为了升华而升华,试图追求笑中带泪,发人深省,但往往就在结局的点上与生活或逻辑直至观众的情感取向上脱离,没有让观众一笑或一爽到底,这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
究其原因,是否跟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系,苦难的些许记忆时不时的被动反刍,幸运的轻松快乐仿佛仍是不敢多得的奢侈品吧,这点应当多向欧美学习,他们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包袱,如果看到类似这篇故事,我想他们会反问,主人公赔了钱还挨了打白忙活一场的喜剧能算是喜剧吗?
可能有人会说这部片子只是一部含有喜剧元素的正能量的电影,可我还是想说,还有比没有遗憾的笑更带劲的正能量吗?
《平原上的夏洛克》——导演徐磊的“田野调查”~http://music.163.com/program/2064405586/549796809/?userid=107697786 敬请收听小众吐槽类节目——#半斤八两#本期请到导演徐磊,谈谈他的“乡土中国“,谈谈创作中的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
各平台直通链接~喜马拉雅:http://xima.tv/cOx2Bk荔枝:https://www.lizhi.fm/1941546/5080706104215841414?u=5991634蜻蜓FM:请搜#半斤八两抡电影#
开篇的节奏还是可以的,对白也不啰嗦,而且很真实。
但这剧本非常平庸,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1 男主家境并不富裕,而且手中的钱也不是闲钱。
但就这样,从一开始就为了要个公道而不用保险去支付医药费,一定要用自己的钱去支付。
这人物没有转变,拍个毛电影啊。
两个小时的电影是为了看到一个人物的性格转变,而不是单纯看故事的情节。
2 男主非要自己去当侦探,这逻辑都不通。
导演应该学习一下韩国电影的处理。
比如,天天跑派出所去催问抓真凶的进展,警察用敷衍的态度回答,宁可打牌也不出警。
有了这些情节的铺垫,这男主才能下定决心去自己调查真凶3 针对情节的发展,导演也不会用“果因”“果因”的方式去讲故事,看着太平。
估计导演观影量太低。
4 看了快一个小时,实在没兴趣了。
从目前看,导演不懂用一个新颖的结构去讲故事。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first上很受欢迎的悬疑类型,影片讲述两个农民超英、占义为了追查朋友车祸的凶手展开的调查。
朋友树海在超英请盖房饭的时候,替他跑腿买东西遭遇了车祸。
超英选择了自己承担医药费,放弃合作医疗的报销款追查凶手。
情节进展非常流畅顺利,根据算命和监控得到三个嫌疑车辆:日本车、国产车和德国车。
超英和占义两个人找到朋友查到三辆车主和所在地并前往核查。
日本车、国产车均无碰撞痕迹,只有德国车车头上显示出似乎出现过事故。
但是在取证困难和车主企业家身份的背景下,认定了凶手的他们似乎只能换一种方式来维权。
影片最终也没有对车祸肇事者谁的问题给出答案,结局对于这种类型来说草率了一点。
(要是结尾能点到算命的所说的“在东边”可能故事会更黑色点。
)开放式结局将故事情节的意义全部抵消,而情感的意义有点太淡漠。
超英相对来说更像故事的主角,他有一条为亡妻盖房的线索,承包了全片最惊艳的一个镜头,但是始终没有融入到影片的感情中去。
不过真的很漂亮,要是全片能在这里就结束感觉更好,从盖房子开始到盖房子结束,也许在坟前叨咕一下盖房的“风波”,挺有意思。
生活还是一样的过。
影片中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镜头下既可爱又可憎的人情社会。
占义打电话给柱子,找来了柱子姥姥家的,柱子姥姥家的又打电话叫来了二奎,无须解释原因。
后面占义的三轮车被卡在土坡,深夜打电话叫来了柱子帮忙推车。
剧情关键处几乎都是人情帮忙,最后破案也是人情作阻。
肇事嫌疑人著名企业家的身份让超英和占义开始违法维权。
最后这个镜头骑马赴宴简直是一出堂吉诃德式英雄人物。
沉默寡言的小农民坚持理想主义的惩恶扬善,自以为正义地讹上一笔,事情进展得顺顺利利,结果却发现浑然不是那么回事。
又自以为正义地赶去拒绝这笔不义之财——没想到却被毒打一顿。
此时占义正在一个土坡上不上不下。
桑丘式喜剧人物和他的堂吉诃德,古典喜剧哈哈哈。
总之还算喜欢,非职业演员操着方言会自然很多,给影片添上许多可爱之处。
情节简单、节奏幽默,只不过回想起来没有特别抓人的情感点,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故事高潮。
《平原上的夏洛克》让我想起每次坐火车从北京出发,火车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行驶的场景。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农村,这么多麦田,这么多铁路两旁的小路通向的一个个村庄,曾经高粱肥大豆香的村庄,曾经有平原游击队的村庄。
京九线上的衡水总和老白干的广告同时到来,和德州的扒鸡一样,在回忆中变成了美好的条件反射。
那些村庄里发生的事情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看了太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里面全是试图还原生活结果越看越假的情节,也看了太多矫揉造作的文艺片,里面没有一句台词像是人会说的,再看这部电影,会发现这是多么真实、多么有烟火味啊。
“建”卖的温室猪舍,小区门口的勃兰登堡雕像,大雨里从桥上斜坡下来摔的一跤,医院里的新农合讨论。
在这样的真实基础上,偶尔出现的文艺——或者说超现实,就特别让人动容。
比如雨后屋顶塑料布的那一汪锦鲤,结尾的那个像是日本电影里才有的绿色调和大西瓜,让我突然觉得自己超越了生活。
还有就是本片的主要情节——夏洛克式的,一群农民坐在教室里讨论案情和线索,这段据说是导演想拍这部电影的最初灵感来源,也是让我眼睛一亮的剧情:多么超现实的情节,但是又太合理了,我完全能想象那块广袤平原上的一个农庄,人们想把某件事弄清的侦探式探索,这应该与导演拍的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有关。
这个主线还有一个优点:中国电影里,凡是说到农民和底层阶级的情节都特别沉重,比如秋菊打官司,是一种完全依赖国家机器的无奈和麻木;而在这部电影里,农民成了夏洛克,权力基本隐去了,农民像西部牛仔一样,完全凭借个人主义在这片土地上驰骋。
多么理想主义啊。
导演用自己的父亲当演员的做法,肯定是有资金的因素在里面,但也让这部电影更有了一种真实的感觉,因为他演的就是自己。
他那张脸上流露出来的真诚、固执和仁义,那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他自己的性格。
如果让他去演个反派,估计就完全不成。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素人当演员都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如果不是,那导演真令我刮目相看。
这部电影本身我大概可以打7.3左右,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张弛不够有度,有的地方太拖沓,有的地方把人调起来,却又找不到地方放下去。
比如最后超英跨上马,红衣戴帽,飞驰而去的一幕,真令人击节赞叹,三路人马在岔路口相遇,本来可以塑造一个极大的高潮(想想宁浩在《疯狂的石头》里摩托车撞汽车门的那一幕),结果超英到了,老板下来说话,之后情节张力就弱化了,结局毫无惊奇,主要都是导演的文艺喟叹了。
但知道了导演的成长、拍电影的起源、演员的启用故事之后,我毫不犹豫给了四星。
哪怕是在中国,只要给一个孩子充分的成长环境,让他随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也总有可能成功的,而且不是公务员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成功,对不对?
两个月没写影评了。
疫情好多天了,生活停滞了,一直坐在家里焦虑,没有看电影。
终于还是打算捡起来,慢慢消化生活的痛苦于文字中,看能不能让自己好过一点。
这个时代还有人拍农民,就值得给这部电影四星了。
难得的是,它还用一种扁平,塑造出了立体的农民形象。
一桩车祸,最后全部化为虚无。
结尾朴树的歌声响起,一开始觉得它的拨乱反正莫名其妙。
但随着瓜田和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承诺,我甚至有些热泪盈眶——这典型是《七武士》的反面,农民们的可爱和柔韧,是这个国家的魂。
超英的耿直,占义的鲁莽,在农村的环境里恰如其分。
俩人一旦进了城,就变成了怪物。
一口痰有一口痰的价格,行车记录仪有行车记录仪的价格。
坏事做了就要收钱,不收就要挨打。
实际上城市才是那个可怕的怪物,它吃掉了农村,让五金店的小老板决定赔本甩货,赶快离开这个尘土飞扬的地方。
只有农民自己,看着稻田想着收成,夕阳也当作朝阳。
这样的电影,一年能出来一部,作为影迷,已经值得欣慰。
哪怕它躲开了很多现实。
但摄影机架在那里,还是避免不了的要记录下一些灰头土脸。
饰演占义的演员非常厉害,素人的能量是巨大的。
徐磊这个导演,值得期待。
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中,除了巩俐之外全是业余演员,而徐磊《平原上的夏洛克》则走得更远,全片没有一个专业演员。
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论,与戏剧不同,“对电影来说,并不在于演员面向观众扮演他人,更在于他在摄像机而前所作的自我表演”,所以“典型的电影演员只扮演自己本身”。
《平原上的夏洛克》充满了戏仿的意味,西洋式的神探“夏洛克”被“解码”,再重新“编码”为中国华北平原上的“土味侦探”。
电影里的几个细节很有意思:其一是通过算命的筮婆来占卜肇事车辆的方位,这种“破案”方法其实在秦汉时期就得到采用了。
其二是超英在为树河凑医药费时准备卖马,但他认为的马的“仁义”价值不被对方认可,在得知对方是开饭店的(?
记不清了)会杀马的时候决定不卖马。
当后来超英知道周老板不是肇事司机,但周老板仍想用巨款让他隐瞒情人一事时,他坚决不要钱也坚称自己不会说出此事,但却遭到了周老板不理解的毒打。
在这里,城乡的空间分隔隐喻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和《秋菊打官司》一样,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农民只想得到一种玄而又玄,不可言说的道德层面上的正义(仁义),而非法律程序上的正义(亦或金钱)。
这大概就是这些电影所呈现的法哲学原理上的龃龉之处。
好喜欢这部片子,像一首小诗,一个小品,平静、抒情、安详。
超英浓缩了土地里所有的优秀品质,仗义、质朴、认真、善良。
许多细节还突出他情绪稳定,家属前来吵闹打架,他没有翻脸;和老乡被追到屋顶,他放弃了挣扎说你坐下来歇歇;被企业家打手打了一顿,老乡赶到时他也只说没事你先歇歇。
想着他人,想着良心,这样的人比金子还珍贵。
配角们也侧面烘托出大家确实喜欢金子般的人,超英人缘很好,大家愿帮忙,信他,他也不负任何人任何物,包括去世的家人、无言的老马。
他说你看这马多仁义,买家说仁义又不值钱。
仁义是不值钱但是心安。
企业家永远都不可能想明白为什么老农民最后不要那笔钱,因为对超英来说,这环必须扣在这环上,扣错了不行。
企业家能做大做强就是因为可以囫囵吞枣、可以这环扣在那环上,他的价值观里理解不了某些人心中最干净最纯粹的东西就是心安。
好多传统美好品质在现代社会的利益中、计较中都已消失不见,超英却一次次用生活小事倔强坚守着他的心田,你看那西瓜超甜。
影片对“乡土诗意”的呈现把控是非常恰到好处的节制,不像某些同类片,把各种意象、抽象、诗歌化、隐喻化的东西全部揉进乡村背景从而显得蹩脚造作又割裂,也不像某些片子无理由地故意呈现土味、粗糙、愚昧。
金鱼倒出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流泪了,这是多么诗意的人文赞歌。
《平原上的夏洛克》,一出荒诞喜剧。
荒诞,源于错位。
两个农村大爷,弃农从警,干起了刑侦。
他们要抓到撞伤老伙计的真凶,为此,他们把村里废弃的教室当做警局,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推理。
没有摄像头、目击者、嫌疑人,一切毫无头绪。
但这两个大爷愣是凭着一股憨劲儿,一查到底。
他们把搜查范围从周边的五、六个村,缩小到了三辆车上。
于是循着这三辆车的线索,他们朝着“真相”狂奔而去。
可想而知,这一路上,他们一定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两个大爷,一个叫超英,一个叫占义,连起来,俨然成了凭一腔义气行事的超级英雄。
可他们毕竟是两个朴实的老农民,既不擅长逻辑思维,也不具备刑侦能力,追凶路上,他们难免要屡屡受挫。
他们身上唯一拥有的东西,是执着。
这份执着的背后,是对公道的期待,以及要给重伤不醒的老友一个交代。
而当一个人执着地做着一件在外人看来很滑稽的事情时,是什么?
这就是荒诞。
这种荒诞产生的“笑果”,不同于装傻、扮丑等刻意制造的笑料,它是自然的、真实的,而且它所激发出来的笑,也不是嘲笑或讥笑,而是会心一笑,是历尽磨难后的付之一笑。
影片中有一场戏,两个大爷为追查一辆车,混进了校园。
他们在那辆车前来回端详,不想车主正坐在车里。
发现后,两人也不慌张,转而镇定的和车主攀谈起来,话里话外套他的信息。
这时,保安早已等在一旁,准备把他俩拿下。
那场戏,很好笑。
导演徐磊对于整个戏剧节奏的把控,妙到分毫。
喜剧的关键就在于节奏,同样一句话、一个情节,早一点或晚一点发生,效果差之千里。
好在徐磊在每个细微的调度上,都精准地切中了笑点。
其次,他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喜剧手法,叫“不知情”。
而且还连用了两番。
第一番,两个大爷不知道车里有人。
第二番更妙,保安来了,只有占义发现了保安,两人陷入尴尬的对视。
而一旁的超英此刻还并不知情,他还在继续和车主有一搭没一搭地扯淡。
这一静一动、一醒一昏之间,喜剧的张力被彻底绷紧,让人忍不住发笑。
更重要的是,这一由“不知情”引发的笑声,也正应了全片所有笑声的来源。
即:主人公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好笑,他们只是在认真地做着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
也正是他们的这种“愚”和“痴”,令我们感觉可爱。
于是那笑也就最终超脱于“讽刺”之上,成为了一种悲悯,一种莞尔之后的人文关怀。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笑果”,取决于导演的视角。
在拍摄类似的底层故事时,很多导演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精英视角。
他们俯视底层的人,对他们形成一种上帝式的操纵和批判,以此来完成自己的表达。
在这样的电影里,人物不再是人物,而成了表达的道具。
而在《平原上的夏洛克》里,导演徐磊却紧守在一种平民视角之中。
他不为批判,不为讽刺,而是着重于呈现和倾诉,他与人物之间达成了一种平等的沟通关系,甚至是朋友间的关怀。
这也使得这部电影得以兼具荒诞与温情,而毫不违和。
另一方面,荒诞,似乎总要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超现实。
它要比现实更高一点,但又不至于沦为虚假。
《平原上的夏洛克》很好地平衡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回溯整个故事的起点,就会发现,它实际开始于一个真实的道德困境:是要钱,还是要公道?
超英盖新房,树河来帮忙。
不想发生意外,树河被撞成重伤,肇事者逃逸。
此时摆在超英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第一,报警。
但很可能抓不到人,高额的医疗费还得自己承担。
第二,自认倒霉。
这样看病还能走医保,报销70%的费用。
该怎么选呢?
通常人的选择,一定是后者。
更何况导演还借伤者的外甥之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数据的支持:村里撞车的多了,你看哪个抓到人了?
可超英不干,他认死理。
因为在他心里,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公道良心的问题。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报了警,在警方无力追查时,他拉上兄弟占义,结伴踏上了追凶之路。
和众多的底层百姓一样,他们不懂什么叫程序正义,他们追求的是结果正义,是真凶落网,是恶有恶报。
凭着这种最朴素的正义感,他们一路向南,从不回头。
“仁义值几个钱?
”走投无路时,超英只好去卖马,而马贩子这样问他。
超英无话可答。
后来,当他得知马卖了要被杀掉,他又找到马贩,自己加了两百块,把马牵了回来。
最后,他骑上这匹马,奔赴最后的会面。
仁义或许不值钱。
但仁义又岂能用钱来赎买?
至于结局如何?
我不剧透。
但我想问,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做出和他们一样的选择?
或许很少吧。
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那条更容易走的路,这也无可厚非。
但别忘了,永远有另一条路。
那条路走起来艰难,也未必得偿所愿,但是却能走得更坦然,更心安理得。
就像影片的结尾,超英、占义、树河老哥仨走进那片树林,向更深处走远。
地里的瓜已经熟了。
日子也将继续下去。
在难走的路的尽头,依然会有丰盛的果实。
那果实,叫作问心无愧,叫作宠辱不惊,也叫作一笑了之。
正如在漏雨的房子里,超英往遮雨用的塑料布中倒水,养起了金鱼。
那一幕很魔幻,也很现实。
它是底层智慧的体现:再苦,日子还得过。
换句话说,正因为接受了现实的破败,影片中的他们才能够如此超脱地应对苦难。
最真实的一点莫过于,朋友铁哥们先关心你的安危,而亲戚先关心住院的钱谁来掏。超英卖了牛拆了房醉了酒,以为可以有足够的钱养老有足够豪华的屋子度日,却为了救朋友找到肇事者将这些唾手可得全部变为空幻想,性格使然寻找的一路上他一直在花着冤枉钱,不管黑车白车所谓的局长一定做了亏心事,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在超英和占义身上尽然体现。于条款超英的很多做法的确违法,于情理这一切都可以顺理成章,抛出后杳无音信的事情如灰尘一样数不尽,权利大于制度的事情虽错误却屡见不鲜,普通百姓总是活该倒霉。屋顶养鱼,四面大窗环绕,亡妻的梦换了一种方式实现,钱全没了,哥们儿情义却永远不会担心失散,靠朋友生活的社会,他的选择挺对的!城乡差距空巢老人或许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吧,不出意外的泪目,幸亏最后是活下来的结局,不然又是压的我喘不过气。
几个月前幸运抽中一个观影团的券,结果去了电影院被发错了一张电影票,就跟这部电影发生的黑色幽默一样,我漏看了前面的30分钟。直到现在电影上网了,才终于看了完整版。这是一部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但瑕不掩瑜的导演处女作。虽然感觉对话和转场都有点笨拙、磕磕绊绊,且有些地方略显赘余,但我依旧记得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比如朝英占义冒充外卖小哥混进小区、占义吐痰被罚款怒斗城管、超英打马勇拒贿赂等。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和不起眼的小故事,但就是那么贴近生活,“土”得那么自然。更最幸运的是,在电影结束后,几位本色出演的几位大叔上台向观众致意,那一刻我觉得他们帅呆了。我眼中的一部好电影,就是当它被连根拔起时,能看到根上泥土的颜色。
节奏太差了,连个故事都没讲利索,这么高的分数(7.8)咋来的?即使本色演出还不错,但也就是不错而已,表演上完全没啥惊喜点,故事架构更是差劲,也不知短评里这一片啧啧称好是个什么情况。扯不扯啊,都没看过好的新农村片么?凭心而论,这片无论编导、节奏还是表演,真能和《心迷宫》相比?
中国人民是最好的人民。他们“超英”,他们“占义”。
故事不错,但感觉玩砸了,演员还是太青涩,有些地方刻意了一些,门卫追赶两人那地方太尴尬,结局还好
很多地方就是淡淡戳了一下,基本没有展开也没有使劲捅你,这点我还挺喜欢的。唯一可惜的是,本来倒金鱼那段都到顶点了,朴树的歌一出毁所有。结尾就不要人声出现啊,能高不知几个境界。
每次看国产片到结尾,打出诸如:坏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时,都觉得特别魔幻,特别虚无,连中国的平原上都能有摩西和夏洛克了,不禁脑补出:大别山里的默尔索,铁岭唐吉诃德,苏州河畔的伊丽莎白,铁西区的阿瑟。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在现实中“正义不仅会迟到,甚至都不来”。
3.3/5。难得有如此真实落地的东方乡土风情和兄弟情意。喜欢这种对农村人情世故的趣味化处理,看似荒诞实则真实,非职业演员(导演亲人)的状态也很好。就是一些情节的设计过于刻意...PS:今年剧情片的竞争蛮大的,夏洛克和鱼乐园棋逢对手,春江水暖和春潮也很稳,交给评委们纠结吧。只能说今年复审评委们可以的!
看完后完全不觉得是喜剧,黑色幽默又算不上,觉得更像一部质朴的乡村小品。看到了好多无奈,人情冷暖。
非专业演员的表演节奏慢半拍,居然意外有种表演的上的喜感,而且片子中多处表现出导演的幽默感,挺有趣的,但是我的智商被结尾的两行字幕严重侮辱了!
一半自觉一半钝感达成的幽默。果不其然,最近一次觉得“底子挺好,奈何审美有壁垒”的华语片就是《无名之辈》,而且这次因为主题的关系,和上次cue的《追凶者也》更值得对标了。“这事真不好评价,不过拿最佳电影文本其实挺能满足我虚荣心的,要是给我个最佳编剧,我会感觉好不容易熬成了导演,结果还是只能拿编剧奖。”©徐磊到场。
超级有趣!真实,情感真实,演员真实!
《平原上的夏洛克》意外很惊喜,朴素真诚的夏日侦探大爷们,扎根泥土的自然乡土趣味,一场好莱坞推理喜剧和农村题材奇妙融合的荒诞黑色幽默。城乡差异、阶级对立、社会保障。。种种社会议题全景式展示。北文的朋友们还是一以贯之的有情怀👏
超乎想象的好看,是那么朴素真实,那么有趣,又那么荒诞。然而又是一部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电影…地道的语言,情节与镜头的设计闲笔,显得妙趣横生,音乐也很舒服
屋顶上游动的金鱼
如果真的是直觉性的创作,那么导演喜剧天赋真高。而且视听上也很有想法,主角最发愁的时候往往用前景把人物框住,偶有诗意和惊诧。不过个人觉得配角比主角出彩。
欣赏不来这类题材
又名《乡村侦探骑士》,很惊喜的黑色喜剧,冷暖交织,笑声不断,属于今年的《心迷宫》。男主角长的真像许冠英~请本片监制饶晓志好好和本片导演学学怎么拍电影。
打分有点高了
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