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摩托日记

Diarios de motocicleta,哲古华拉少年日记(港),骑士日记,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台),机车环游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摩托车日记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梅赛黛斯·莫朗,吉安·皮埃尔·诺厄尔,Lucas Oro,米娅·麦斯特罗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美国,智利,秘鲁,巴西,英国,德国,法国语言:奇楚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04

《摩托日记》剧照

摩托日记 剧照 NO.1摩托日记 剧照 NO.2摩托日记 剧照 NO.3摩托日记 剧照 NO.4摩托日记 剧照 NO.5摩托日记 剧照 NO.6摩托日记 剧照 NO.13摩托日记 剧照 NO.14摩托日记 剧照 NO.15摩托日记 剧照 NO.16摩托日记 剧照 NO.17摩托日记 剧照 NO.18摩托日记 剧照 NO.19摩托日记 剧照 NO.20

《摩托日记》剧情介绍

摩托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侦探左文字进8鹤富姬传说今夜好时光极端邪恶那年圣诞不一样邪眼青蛙总动员火龙女地狱猫再帮个小忙当我们同在一起江湖谁是谁的菜魔法灰姑娘梅格雷的陷阱布朗夫人的儿子们第一季地狱男爵2:黄金军团别杀它水底惊魂完美男人感谢您的服役嘻哈帝国第三季地下墓穴荧屏在发光心迷宫普通女高中生要做当地偶像腹中甜丘比特2验尸官第三季逍遥法外第二季方舟一号第二季

《摩托日记》长篇影评

 1 ) 屌音乐

片中那辆漏油的破车被命名为“屌车”,而这部片的音乐被叫做“屌音乐”也毫不为过。

看到矿坑与一对共产党夫妇相遇的一夜,吉他沉重的搓弦声马上觉得做这音乐的不是俗人。

片子还只属于推荐那一种,但音乐绝对是力荐。

 2 ) 《摩托车日记》:理想在路上

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

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

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渴望找到一个寄托,似乎所有的英雄偶象都显得华而不实,我连崇拜都不再愿意。

你可知道失去理想就意味着你连白日梦都做不了,人仿佛变成了一个孤独的游魂,又或者是行尸走肉,看不到光明眼前只有灰暗。

我想这样的生活往下走就是越来越严重的抑郁症,某一天我会象海明威一样给自己一枪,不过我连枪都没有,只有别的方式可以选择。

理想原来对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哪怕理想只是为了自己蒙骗自己,能够把自己骗倒那也是好的。

我们需要寻找理想,需要寻找信仰,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它们会土崩瓦解,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刻刻为自己打造一个乌托邦,这样我们才有生活下去的意义。

所以说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哪怕他们为理想献出了生命,他们仍然是幸福的。

这里有一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年轻人理想缔造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始终坚信自己的理想,他永远都在为这个理想努力,直到他倒下去。

象夸父一样追逐自己的太阳,永不停歇,直到倒下他还可以幸福的离去,人们说他至少是值得骄傲的。

切格瓦拉的偶象化切格瓦拉这个名字我最初并不曾听说过,那是当满街的年轻人都穿着印着他的头象的文化衫到处晃荡时撞入我眼帘的,而后又在各处频繁的见到这个名字和这个熟悉的头象。

人皆有之的好奇心驱使我想搞明白这个大明星倒底是谁?

万不曾想格瓦拉却是位革命烈士,而且是位红色的马克思主义者。

再深入了解一下,他居然曾经作为古巴的官方代表访问过中国,和毛主席会过面。

太奇怪了,这样一位与共产主义紧密联系的英雄居然不为我们所知,却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偶象,而我们对他的了解也更多的来自于西方。

我想太多的年轻人穿着格瓦拉头像的衣服,却对他一无所知,对这个文化偶象似的人物一无所知,而我更想了解他偶象化的原因。

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中为何只有切格瓦拉脱颖而出成为年轻一代眼中的偶象,综观其一生我觉得一切离不开他个人的人格、气质,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理想和信仰的无比坚定和执着。

即使那些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们也很少会有人象他这样放弃自己努力获得的成果而继续追逐自己的理想,能够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他超凡脱俗之处。

已作为古巴领导层的他却不愿意停下来享受胜利果实令自己慢慢腐化变质,放弃一切功成名就继续为理想战斗,他是一个为理想而存在的人。

他的理想何其博大,作为一名阿根廷人他却不愿停留在某处,最终让生命因理想而终止。

这样的革命者实在是完美的理想化,成为偶象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

公路电影事实上这并非是一部相关革命的电影,它的意义在于去除作为切格瓦拉身上的神话味道,《摩托车日记》归根结底仍是一部公路电影。

1952年1月出发,8个月间,行程2万多公里,在一部Norton 500摩托车上颠簸。

车子彻底报废之后,徒步、乘船、搭便车,格瓦拉和他朋友的旅程很辛苦,很曲折但也不乏浪漫。

还没有成为“切”之前的格瓦拉带着他的青春上路,只为探险寻未知,历练生命。

南美的风光一幕幕在眼前掠过,不停地按着计划赶路,时光变得模糊,只有年轻人的一路风尘。

看着两个青年轮流驾着一辆破车,不停地摔倒不停地爬起,在广阔的草原公路上天地一线间奔驰。

从无垠草原到积雪山脉,还有雨季的亚马逊河,手提摄像机纪录着南美的风光,令我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地球另一边的景致。

风土之外更有人情,热情奔放的南美女人,是旅程中不能忽视的风情,还有那些印加原住民的神秘文化,在马丘比丘的惊讶。

一直前行,越多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带来越多的思索,主人公们开始思考,开始迷惑,内心在开始微妙的发生变化。

公路电影总是会在不停前行中带来思考和改变,而这样的旅途也决定了主人公格瓦拉一生的漂泊,他的一生在那一刻已决定融入拉丁美洲,甚至融入到世界,不再停歇于某一地。

心路历程影片《摩托车日记》改编自格瓦拉年轻时代的游历日记,一切的拍摄都遵循着年轻时格瓦拉的公路历程。

从阿根廷到智利,又从智利到秘鲁,一路下来按着当年的路线体验并展示给观众。

影片的风格有些介于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我相信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实的,毕竟导演还找到了影片主人公之一格兰纳多,向他了解整个旅程的各个细节,并请他当作影片的顾问来发现问题,最大程度地的还原了当年格瓦拉同格兰纳多的那段经历。

影片并不想给我们一个英雄形象,而我们也并不想了解那个神化了的格瓦拉,那个不会跳舞却又轻狂的青年或许才是我们想知道的真实一面。

家境优越的格瓦拉在告别父母踏上旅程的那一刻的心情是兴奋雀跃的,这是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总是伴随冲动。

他们在旅程的初期格瓦拉甚至赶到女友的家中享受温柔,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没有一点成为英雄的预兆。

在随后的旅程中格兰纳多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世俗的圆滑,而格瓦拉展现出的是青涩的梗直。

有趣的是在旅程中发生的种种困难让他们都在发生着变化,格瓦拉也开始说谎,原来这世界上的人们总是喜欢听漂亮的假话多过真话。

两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品质叫做坚持,哪怕旅程多么艰巨,他们都没有放弃,只不过当他们进入智利时是兴奋,而进入秘鲁时却只是麻木,艰苦将少年的兴奋与冲动蹉跎殆尽,改变则发生在不经意之间。

影片前后两段所展现的格瓦拉是不同的,前半段的青涩少年在影片中段发生了改变,他的世界观也因此转变。

当他在旅程中受到的歧视,以及一路看来的穷苦民众,以及原住民生活受到盘剥,这一切世间的不公让他的人生目标在变化。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因为学医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的麻木,从此弃医从文,用笔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而格瓦拉的转变也是因为自己所见,他弃医投身革命是因为他看到当医生改变不了世间的不公,他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世界。

正如他在马丘比丘说的:“没有枪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革命信念在那一刻已具雏形。

在影片之中,格瓦拉在影片的后半段渐渐变得沉默,面部表情也越来越多的凝重,与前半部分中的青春狂放有了相当大的差别。

这样变化在格瓦拉身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当他来到麻疯病人的治疗中心后这样的变化被定格放大。

仿佛有一种革命者的信念被确立了起来,就如他在生日晚会上的陈词,以及他游河到麻疯病人的居住地,都充分体现了他的那份决心和意志。

整部影片完成了格瓦拉从普通人到革命者的心路变化,虽说这样一个旅程并不漫长,但却是影响格瓦拉未来人生的关键。

关于导演、演员及其他从这部影片来看,沃尔特.塞勒斯显然极善长于对人物细致的描绘,他的作品都极有质感,那种画面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极具特色的拉美风格。

就象他最出色的代表作《中央车站》,那种带着对低层平民的深切关怀的镜头语言,同样在也《摩托车日记》中通过格瓦拉的眼睛传递出来。

没有将格瓦拉当作英雄塑造,却又在普通人格瓦拉的身上营造出不平凡的气质。

他同样平衡了格瓦拉与同行的朋友格兰纳多之间的戏份与主次,虽说格瓦拉是当然的主角,但并没有只是围绕着他一人而展开这段公路故事,格兰纳多同样被作为这个故事重要的组成部分被重视着。

塞勒斯在用影片展现一段真实的经历,同样不曾忘记这是两个人的公路之旅,也在告诉每一位观众这是两个人的青春故事。

我觉得塞勒斯在影片中对于格瓦拉人格的展现是最具特色的,他带给我们一个性格极其鲜明的格瓦拉。

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的勇气与诚实,当他直言批评给他们莫大帮助的教授文笔糟糕时。

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毅力的青年,当他游过宽广的河流到达彼岸时。

我们领略到青年发自内心的平等意识,当他拒绝带手套和麻疯病人握手的那一刻以及当他同原住民亲切交淡的那一刻。

当导演塞勒斯对影片中的格瓦拉精心雕琢,而需要一个人来把这一切完全表达出来。

盖尔.加西亚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的拉丁男星,我不知道他算不算最出色的,但就目前而言他是所有导演首选的拉丁男星。

他实际上在2002年曾经演过格瓦拉,只不过那片子并不出名。

对于格瓦拉这个人物而言,加西亚略显年轻,但是对于《摩托车日记》中尚未成为切的格瓦拉,加西亚是较为胜任的。

他成功的在影片前后两个阶段把握住格瓦拉的不同气质,前半段的纯真在后半段转变成了忧郁,他将气质的转化成功演绎。

我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从《你妈妈也是》脱颖而出,而后又在《爱情是狗娘养》、《不良教育》等众多作品中获得成功,几乎每一次每一个角色都不曾令人失望。

盖尔.加西亚不是帅哥,但他的前途几乎可以说是无比远大。

当我们将更多目光投向已成为明星的加西亚身上时,我们仍不能忽略那位风流的格兰纳多,虽然没有过分响亮的名气,但是罗德里格.德拉.塞纳的表演同样非常出色,他的幽默式的表演让人们眼前一亮,如果没有他的存在故事可能会稍显沉闷。

众多的元素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导演、演员,还有摄影,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一个让信服的格瓦拉,而不是活在赞誉中的英雄,电影将英雄的外衣脱去后抽离出他真实的人性。

作为第三方拍摄的电影,我想他们的视角更显客观。

这个追求理想的英雄,充满了浪费主义和忠实信仰,事实上他身上的光彩已不仅停留在他所追求的共产主主,而更广泛的表现在他自身的胸怀和人格上。

文:眉间尺

 3 ) 更加怀念切格瓦拉

我弟打电话给我,问我看一部网络电影《老男孩》没有,他说他看的流泪,里面的场景更像我上中学的时候,他看过我与中学同学的留影。

推荐我看看这部电影,至少应该听一听主题曲。

我搜索了一下,看了故事简介,歌词。

这部电影的评价很好,引起“老男孩”们的共鸣。

不过我还是没有兴趣看,我对这样的题材不感兴趣。

反而想起一部电影《摩托日记》。

这也是两个男孩的日记,男孩这个词太造作,是青年时期的好友的日记。

在十七八岁,我们还有算得上是个理想的东西,虽然不如童年时期要做科学家、解放军那么纯洁,但还没有长出为了一个目的去钻营的心计。

那时候我们夜里在操场上吼一无所有唱光辉岁月,某一天在卡拉OK聚会,连唱真心英雄,心里都发虚的时候,已经到了遇到一个对手,差不多腿打颤的时候,然后有一天,玩完魔兽,到优酷网看电影,突然被一个视频节目撞击了一下,对着屏幕流下了泪水,有没有注意?

流下的是混浊的泪,连泪都不如你十七八岁的时候纯净!

完了,你把视频链接发给QQ好友、人人开心网的好友,在豆瓣上点击看过这部电影。

然后,滚到床上去,做了一个焦虑的梦,第二天匆匆爬起来,挤车,堵车,拎着一个包子来到公司。

打开电脑,把视频链接又推荐给你MSN里的一个客户好友,一个小MM,并且跟她谈了一上午理想是什么,向这个小MM介绍了原来的你。

我没有看这个电影,借题发挥。

我把MSN的签名档改成:这个时代更加需要怀念切格瓦拉,而不是什么老男孩小男孩。

任何男人都曾经是男孩,但不可能成为老男孩,更不可能永远是小男孩,除非你有个出名的爹。

去做男人做的事情,像切格瓦拉一样,骑上一辆破摩托车去远方,作一个纯情的爱人或一个坦诚的浪荡子,去帮助弱者承担一部分肩负的重量,去为弱者而战,把正义当作男人应该具有的一种性格,而不是只长了一根屌。

太阳照着你,能照出一个人影。

而不是乌压压的工蜂。

诗人们应该去流浪,去歌唱沿途看到的一切,而不是为了出版诗集左右应酬,为了房子上下蹦跳。

画家们应该画出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画商的矫揉造作的审美。

电影导演,张艺谋,你浪费了金熊奖,你的小金熊是不是和泰迪熊摆在一起,你拍摄出了一个人影,又创作出一种集“声光电、铺张浪费、虚张声势”为一体的美学,前几天在一个广场还在运用这一套。

作家们,我想买一本小说,像切格瓦拉的朋友写的日记就好,让我看见里面有一个散发光辉的人格。

我保证去书店买你的书。

摇滚歌手们,你们的嗓子不是为了在小酒馆卖唱!

我们能做什么?

而不是两手狗屎两眼浊泪。

我给弟弟的回复:你应该出去跑步!

不要坐在屏幕前流泪!

我也在想,难道我只能去绕着田径场一圈又一圈的跑。

 4 ) 哲古華拉與南美

「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在香港落畫已久。

記得去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長毛梁國雄入了局﹐連帶他常常穿的哲古華拉T恤也成為話題﹐電影公司也同時乘勢推出這齣得獎不少的南美電影。

澳洲沒有長毛效應﹐所以拖到年底才上映。

放映了兩個月﹐加上不是商業片﹐上星期看的時候﹐戲院裡就只有我們幾個﹐花幾十元就「包」了全院。

入場的時候﹐戲院職員板起臉孔﹐打量了我們一會﹐好像是我們害苦了她似的。

也許如果不是出售了我們的數張票﹐那一場電影會取消﹐她可以開小差到甚麼地方休息一下吧﹖其實一直也不太清楚哲古華拉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美的共產黨﹐曾參與古巴的革命﹐後來在玻利維亞被遞捕處決。

我以為電影會描寫為何他會走上革命道路﹐看完之後﹐發覺原來電影對此著墨不多。

如果你當他一部普通描寫青年人被社會慘況改變思想的劇情片看﹐可能會更加滿意。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故事開始的時候﹐哲古華拉已經唸完大學醫科(其實譯名有點問題﹐23歲不算少年了吧﹖)﹐患有哮喘病的他﹐與好友 Alberto 從阿根廷的家鄉出發﹐要從南到北騎著電單車橫越南美洲。

電影初段有愛情的描寫﹐但後來就不了了之。

他們的旅程當然不太順利﹐帳篷給風吹走﹐後來電單車也壞掉了。

但他們堅持了下去﹐攀山越嶺的同時﹐又給他們見到很多不平事﹕貧窮﹐政治迫害﹐死亡﹐娼妓﹐痲瘋病。

我覺得這電影描寫不同的慘況太多太分散﹐反而引致張力不夠。

途中遇到被圍共黨黨員的事情﹐如果按照哲古華拉日後的人生﹐這一段應該是最重要的﹐但竟然只是輕輕帶過。

不知是否阿根廷對於革命份子還是有點忌諱﹐不敢描寫得太詳盡呢﹖後來最主要的一段變成了在痲瘋病院當志願人員的劇情。

病者受到的歧視﹐確實令人心酸。

結尾部份哲古華拉離開前﹐不顧自己身患哮喘﹐半夜隻身游泳過河﹐向他們道別和作出鼓勵。

也許是這段太令人感動了﹐令人覺得這才是主線﹐電影完結後的哲古華拉應該是回國行醫﹐幫助病人﹐而不是加入反政府的行列。

影片裡面的南美洲﹐是一片遼闊的大陸﹐卻充滿了大量的貧苦大眾。

哲古華拉身殉自己的理想已經幾十年﹐南美也似乎沒有甚麼大的進步和變化。

除了足球之外﹐大家都很少聽見南美的訊息。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2/post_6.html

 5 ) 游记分享

非常规影评,以图文抓取形式再现游记,致敬“大无畏”冒险家、旅行者图文零碎可食用,并无透露相关具体情节不影响影片整体观感这不是一个英勇壮举,而是两个生命并肩同行了一段旅途,为了同样的渴望和梦想我们的眼光是不是太狭隘了,太片面了,太草率了?

我们的结论太刻板了,也许吧,,,我们这次的漫游美洲之路,带给我的改变,超出想象我以不再是我,至少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计划:四个月内旅行八千公里方式:顺其自然目标:探索一个只曾在书本认识的大洲设备:“大无畏”一辆破旧还漏油的诺顿500领航员:格兰纳多,一个略胖的,29岁的生物学家,自称“流浪科学家”,梦想在30岁生日时完成这个旅程副领航员:格瓦拉-福瑟,23岁,医学博士研究生,麻风病研究生,偶尔有点哮喘线路: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亚-智利-沿印第安山脉北麓-马丘比丘-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巴鲁-麻风病之家-委内瑞拉瓜希拉半岛(拉丁美洲最北端)两人共同点:不安于室,热情激昂,以及对宽广大路的热爱启程日期:1952年1月4号

流浪科学家、诺顿500

线路图

福瑟(麻风病专家)布宜诺斯艾利斯已被我们抛在后方随之远去的还有可怜的生活,无聊的功课论文和医科考试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大“大无畏”我们像亡命徒似的,到哪儿都受到瞩目很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现在更亲近大地了 1952年1月4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在船上我听到赤足拍水的声音,也能预见那些因饥饿而黯淡的面容我心如钟摆,往返于她和街道之间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我离开她的双目与臂弯使她泪水朦胧,雨水遮掩她的痛苦 1952年1月20日米拉马尔阿根廷

虽然我们身体都还挺壮实,但大无畏早名不符实了 1952年1月29日 伊拉石 阿根廷

钱和粮食都不够了,我们尽量到免费的地方吃住幸亏我们有秘密武器,流浪科学家的吹牛绝技 1952年1月3日 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 阿根廷

越过了国境的时候我们到底把什么留在了身后每刻都像一分为二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等到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我们就回来,在这个湖边设个门诊部不管谁来我们都给他治病 1952年2月15日 弗雷亚斯湖 阿根廷

你说,我们会像两个征服者一样进入智利的而不是两个臭要饭的 1952年2月18日 特木科 智利

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这个老妇人一个月前还在当女侍东奔西跑像我一样,尽力活得体面些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 围绕在我们四周浩瀚的奥秘中 1952年2月26日 洛斯安赫莱斯 智利

环绕你的无尽延伸的是你情人般的海洋 1952年3月7 瓦尔帕莱索 智利

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灰暗和忧愁他们说很多同志都神秘的消失了很有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我也觉得无比接近这捉摸不透的人类 1952年3月111日 阿塔卡马沙漠 智利

当我们离开丘基卡马塔时,我感到世界都变了或者是我们自己变了越是深入到安第斯山中我们见到的原住民也就越多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无家可归 1952年3月15 丘基卡马塔矿山 智利

我们终于走到了美洲的心脏库斯科在这个城市里我们遇到了唐耐斯特一个老灵魂,成了我们的官方向导 1952年4月2日 库斯科 智利

印加人在天文学、脑外科、天文学等等都有研究但西班牙侵略者却有火药如果历史改变,美洲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何我竟然对一个不曾见识过的世界如此怀念为何一个曾经拥有这番风景的文明被毁掉后,却建立起了这些东西 1952年4月25日 马丘比丘 智利

马丘比丘

利马在利马最好的事就是遇到了拜斯瑟医生,他是秘鲁麻风病项目负责人格拉纳多在启程之前就联系过他他招待了我们,给我们钱、衣物和好建议他分享了马里亚特吉的《凯撒大帝》书中谈论了拉美原住民和农民革命的可能性原住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这个革命不应该效仿别人应该是开放性土生土长的我们人数极少所以难以分裂一切都是我们团结一致,不会使我们分崩离析 1952年5月12日 利马 秘鲁

拜斯瑟医生在吉亚医院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床位实习患病初期的患者会在这里得到治疗最严重的的患者会被送到亚马逊的圣巴布鲁麻风病中心之后我们乘坐塞内帕号前往圣巴布鲁五天后抵达 1952年5月29日 普兰尔帕 秘鲁

看到这条河了吗?

它将疾病与健康隔离开来虽然我们如此的微不足道无法为崇高的使命代言为了摆脱狭隘的地方排外主义我们为秘鲁干杯 1952年6月8日-14日 圣巴布鲁 秘鲁

24岁的生日礼物,“曼波探戈”再见了所有爱的人 1952年6月22日 莱蒂西亚 哥伦比亚

经历了所有在路上的时光一些事情发生了一些要让我思考很久很久的事情世间存在那么多的不公... 1952年7月26日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

结束有彩蛋最后希望每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存在的意义2020年11月22日 花鸟岛

 6 ) 切格瓦拉的摩旅路线图

1952年,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这一年7月, 被誉为阿根廷“国母”、阿根廷永不凋谢的玫瑰 的贝隆夫人去世

电影中第一段旅程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米拉马尔,从地图上看,这段旅程有455公里,在中国,相当于首都北京到河南安阳的直线距离

然后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从米拉马尔来到了鹰崖,彼德拉德尔阿吉拉(西班牙語:Piedra del Águila),是阿根廷的城鎮, 位于该国西部内乌肯省,是科永库拉县的首府

然后花2天时间来到了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由此,他们跨越了从阿根廷东部到西部的旅程,行程达到2000公里。

在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格瓦拉因为下水抓鸭子,为后面突发哮喘埋下了隐患,3天后,他们来到阿根廷巴里洛切火车站

在2月中旬他们来到阿根廷与智利的交界内格罗省,猜测这里应该是乘船度过纳韦尔瓦皮湖,穿越边境时,高呼智利万岁!

2月初的智利还是比较冷,在这里遇到积雪,可能是因为海拔较高的缘故。

1952年2月18日,来到智利的特木科(此时人和车都已经到了报废边缘,笑哭)

在智利的特木科,两人找到了愿意为他们免费修摩托的师傅,但格瓦拉却在当晚的小镇舞会上勾搭人老婆而险些被爆锤,连夜逃离,在路上刹车失灵撞上奶牛,摩托再次报废,只能搭乘农民的车前进(有人在囧途那味儿了)

1952年2月26日,来到智利的洛桑赫莱斯,这一段路程也有200多公里,两人搭顺风车再推车艰难的走过了。

然后不长记性,继续泡妞(笑cry)

摩托车彻底报废,留在了洛桑赫莱斯,两人搭顺风车来到瓦尔帕莱索-智利的海滨城市(电影里主角说瓦尔帕莱索是“大海的新娘”)

随后来到了阿塔卡玛沙漠,这里的地貌与火星非常相似。

美国宇航局在那里测试了火星机器人 。

为了攒点路费,两人准备动身去智利的矿山找工作,在这里遇见了一对有着共产主义信仰的夫妻,格瓦拉内心受到触动,并瞒着同伴把身上预算外的钱给了这对夫妻。

格瓦拉在日记里说:“今晚是我度过的最寒冷的夜晚,但遇见他们,让我更好地了解人类”

在智利的矿山上,格瓦拉看到当地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却连房子都没有

4月初,来到秘鲁,在这里,他们遇到从事手工业者和被地主欺压的贫民,在这里,同伴第一次向格瓦拉提出革命的想法,格瓦拉问了灵魂一问:没有枪的革命吗?

1952年5月,从库斯科来到秘鲁的首都利马,再从利马到普卡尔帕。

6月初,来到秘鲁的圣巴勃罗,熟悉通辽宇宙的小伙伴,对于离圣巴勃罗不远的,这个叫“特鲁希略”的城市应该有所耳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B4y1m73m/?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格瓦拉在这里作为志愿者医生,治疗当地的麻风病人,一个患病的女子告诉他:“活着就是一种折磨”

1952年6月,离开秘鲁来到哥伦比亚

1952年7月,到达旅途的终点:委瑞内拉

全程的线路图大概是这样

 7 ) 改变人一生的旅行

看了《摩托车日记》,讲切•格瓦拉年轻的时候,跟朋友阿尔伯特展开了一段纵贯南美洲的旅行,他们骑着一辆破摩托车,从布宜洛斯艾利斯出发,穿过草原,经过女友的城堡之家,经过智利,用医术、报纸“骗”来免费食宿、修车,以及姑娘。

他们爬上马丘比丘,怀念一个不知道的世界,他们拜访秘鲁的“美洲心脏”,被贫苦原住民的生活所震撼;在利马他们得到麻风病医生的帮助,得以乘船前往麻风病人之村做志愿者——在豪华轮船的尾部,切被牵在后面的土著人小船所震撼,而阿尔伯特则被美丽的土著姑娘所吸引。

他们在麻风病人之村做了很多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消除病人与健康之间的界限,重要的是让这些陷于疾病与歧视的人群得到了平等、无私的关爱与奉献,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出来送行。

片子中有很“人文”的摄影,是按照切在旅途中拍照的方式进行拍摄的,我觉得这一部分非常动人。

在电影这样一个动态的世界里,人物保持静止、肃穆的方式,想远古雕塑一般,留有永恒一般的影像。

他的朋友,阿尔伯特,一开始就显得充满活力,随后的旅程则显得更为世故、圆滑,比如他会为了得到房子而诓骗对方说我们是专门治疗麻风病的医生,准备自己履行去帮助这个国家,以及整个南美大陆。

事实上他并没有行医资格,他这么说只是为了得到当地人的帮助。

欧内斯特则显得更为诚实,当地人脖子上的肿瘤他治不了,他就实话实说,不会声称自己能治疗以获得食宿;而在智利的小镇上,当他听工人说自己的母亲已经病重希望他去看看时,他没有因为姑娘的盛情邀请而推脱,而是毅然离开姑娘去看望病人;在利马的医生希望听到他俩对于他的小说有何见解时,阿尔伯特说了很多奉承话,而欧内斯特则实话告诉医生“很糟糕、很难阅读,事实上你应该做你做在行的事情”——结果弄得对方怔了半天,说:你是唯一一个跟我说实话的人,唯一一个。

当他们终于到达委内瑞拉,欧内斯特为了学业不得不提前乘机飞回布宜洛斯艾利斯,临别前,他对阿尔伯特说:我们旅行了这么久,有一件事情发生了,我看到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

...“我已经不是我了,至少已经是不同的我”。

这趟旅行,促成了欧内斯特想要改变世界的理想,可以说,正是因为摩托车之旅,让欧内斯特变成了日后的“切”。

要说有什么旅行的意义,也许这就是吧,它让人看到了世界的真实,让人变化,让我已经不再是我。

(2011年1月3日)补记:刚看完这电影,不久就听到剧中人,非法医生阿尔伯特,带着年轻的欧内斯特上路的阿尔伯特,最后定居古巴的阿尔伯特,2011年3月5日去世,缅怀……

 8 ) 万里前行追随切

50年前,智利小城的美丽姑娘在于格瓦拉挑侃时说“你们阿根廷人总是‘切、切’的”,那时候,他们都是悠闲的青年。

后来,世界上各个角落都有人总是“切、切“的,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

20世纪伟大的革命家,最著名的偶像人物之一,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德拉塞尔纳是理想主义最合适不过的象征。

切一生中游走于丛林、山地、湖泊,在城市、乡村追寻理想,在古巴获得荣誉,在刚果品味挫折,在玻利维亚重归寂寥。

上世纪50年代初,切与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共同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段旅程,这是一段充满艰险,又令他收获良多的经历。

《摩托日记》是根据笔耕不辍的切所著《旅行日记》和埃内斯托的回忆《与切•格瓦拉谈拉丁美洲》拍摄的电影,没有任何改编情节,完整真实地再现了两位青年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加拉加斯的一万多公里行程。

这段漫长的旅程中,他们途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走过山地、草原、沙漠、海滩、雨林。

陪伴两位年轻人的,是一台绰号“大力一号”的越野摩托车。

不过,《摩托日记》的后半段不再有摩托的故事,“大力一号”在洛斯安吉利斯终于抛锚。

但是,后面数千公里步行的旅程,依旧看得到摩托精神:那是一种以冒险为乐,以遭遇为收获,以路人为亲友的美好图景。

旅途中,机智幽默的埃内斯托和认真直率的切成为了好搭档、好朋友。

他们在玩笑间度过了种种苦难,一起品味普通民众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艰辛;一起行医行善,实现理想。

埃内斯托给切大哥般的关怀,在切哮喘病发作时细心照料;切则以言行感动埃内斯托,使他完全理解了切为劳苦大众投入全部精神乃至生命的伟大理想。

这部电影不只是英雄格瓦拉的青年传记,更是一对儿亲密好友的情谊见证。

影片中浓郁真实的南美风情令我目不暇接,安第斯山、瓦尔帕莱索的海港、库斯科古都和马丘比丘石城展现了南美迷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旅途中,仿佛大群的牛羊才是主角,显示了南美大陆的丰饶。

而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的女郎,听到的拉丁音乐,看到的热辣舞蹈,都让我更加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亲自去感受美洲风情。

与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对的,是南美贫苦人民低下的生活水平。

他们失去健康,被霸占土地,失去谋生机会,更奢谈尊严和社会地位。

切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为普通人民的革命而努力,像他在圣帕鲁麻风病医疗村自己的生日会上宣告的那样:为统一美洲的奋斗。

一路上,切多次拒绝了埃内斯托的要求,即使在自己哮喘病发作最严重的时候,也不愿意挪用女友契契卡托他买游泳衣的十五美元。

他却悄无声息地在丘奇卡马塔矿山把这笔钱给了被追杀的共产党员夫妇,贴补他们在矿山的劳苦生活。

切同情并深深地爱着受伤害的贫苦人民,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

在洛斯安吉利斯,他为修理工的老母亲看病,虽然无能为力,还是留下了些药,争取减缓老妇人的痛苦;在库斯科和安第斯山麓,他了解印地安原住民失去土地,受着压迫,鼓励他们联合起来进行抵抗;在圣帕鲁,他打破常规,坚决大胆地与土著麻风病人一起生活,关爱他们,支持他们,并为他们组织足球比赛,为他们带来快乐。

年轻的切在旅途中不断地解释自己,寻找作为一个有热血的年轻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

他智慧:在身无分文时,可以通过报社以旅游访问者的身份宣传自己,获得别人的帮助;他直率:面对热忱帮助自己的麻风病医生,他坦陈医生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医疗研究上,而不是用陈词滥调拼凑小说。

面对女友契契卡的竭力挽留,切还是坚持踏上漫长旅途。

在瓦尔帕莱索收到令人伤心的分手信件,他反而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切不会跳舞,但他懂诗,伟大的诗人加西亚•洛尔卡和巴勃罗•聂鲁达给了他精神养料。

切的热情都发自内心,当他为对人们真正有益的事情感到欢乐时,他也会笑着扭上几扭,即便大家还是不禁因他糟糕的舞姿而大笑不已。

在圣帕鲁,切在离开之前的一天,也是麻风病治疗村同事们为自己举行的生日会后,不顾一切地游过湍流的河,与对岸的病人们在一起:他从来不喜欢任何使人们不平等的方式,包括这种“隔离”。

因这样一部完全真实的旅行记录而感悟什么向伟大的切学习之类,未免太过夸张。

影片中迷人的景色正是提醒了观众,最该有的感悟就存在于我们每日的生活中间,只是我们未曾专心去体会。

我也成了一个旅行者,跟随切和埃内斯托走过万里行程,结实了那么多淳朴善良的人。

理想主义不在远方,就在面前。

 9 ) 对于正在现实的和已经现实的年轻人们,你理应该被注入一剂荷尔蒙

A为了旅行而旅行。

在电影《摩托日记》里这个23岁的青年,面对两位共产党逃亡者的询问,他这么说,带着享乐主义似的惭愧感来说明他们从1951年12月份上路所做的一切。

在哪一本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们点燃荷尔蒙的日记里,他找出了波德莱尔作为整个冒险家般旅行的理由:真正的旅行是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漂浮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2008年5月开头打硬皮火车由南到北的两个青年人,在忍受几天来不断更换地地铁大巴,以及冷风天里的夜游,后来我们在返回的路程里轻易地宣判此次旅行的失败。

回忆起来的,是两个刺毒阳光下的苍白脸庞和面对摆在眼前这刺生生的京都风景时我们疲惫而僵直的脑袋。

旅行的意义,在这时被重新放到眼前,甚至我们所在做的,带着一笔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偿还的费用就在另外一个地方。

这些行为似乎是过于理想化的,被我们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该去嘲笑。

为了安慰自己,我重新翻出《摩托日记》,那辆诺顿500奔驰在宽广田野上时,一切快干巴掉的心胸突然又变得开阔而兴奋。

仅仅需要看着这一片新鲜色的美景,就已经足够说服自己重新煽情起来。

记得一年前暑假,从大理到丽江的自行车之旅,我们醉于从所有精致旅行照片跳出的景色。

关于格瓦拉。

到底有多少被神化了,我随手就能抓到一本这样的书,它用一排一排精致的句子,来论证理想主义,浪漫的革命家,忧郁骑士。

好像这些词语的发源地就来自这里。

然后,一批一批的青年人们包括我开始拎起挎包,满身肮脏和疲惫并以此为荣。

再后来,给五百同学发去的短信,为什么我们终究不能像这样子,像五十年前这两个家伙那样上路呢。

生活教会我们的总是狡猾。

怎么用最舒适的方式来完成一次生活。

勇气自然是没有了,最后只剩下失落。

B那么,一次旅行如何影响这位浪漫主义者,至而变成一位果敢的革命战士呢?

当年与格瓦拉同行的格拉纳多在晚年时接受BBC采访时,提到格瓦拉,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正直,和将消极的变为积极的能力。

在影片里,镜头多次对着他们俩的分歧,为何他会有如此坚定的力量,始终保持正直呢。

他直面说出老头儿脖子上的是肿瘤,劝他去医院看,结果没有讨到食物,即使在饥肠辘辘时仍旧坚持这样的原则;临走时他回答盛情款待他们的医生Hugo Pesce时,用平庸,劣质的生硬评价来告诉他的看法。

正如医生出乎意料的回应,我们已经忘记了诚实的美好品质,总在寻找让保全自己的方法甚至不惜以敷衍的方式。

格瓦拉是一个极端,他告诉别人,被认定固执或者正直的原则。

这个遗传有哮喘病的青年,在学校里随身带着哮喘药参加踢球这样剧烈的运动。

下冷水湖抓被打下来的鸟,还是干裂路途中的长途跋涉,他总是保持着倔强的姿态。

那两个躲避暗杀的共产党人,以及大煤矿,所看到的是一个个仅仅为着生存下去的苍白的脸。

这些真实似乎已经超出了旅行中那美景和美女的快乐故事,转而面对的是一具沉重的事实。

似乎是他的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为着这样的不正义愤愤不平,并且试图用着自己的热血改变这些。

21世纪这个年代,新成长起来的我们,大概是没有了这样拯救的念头,这些太大的字眼,被耻笑为不切实际。

大家习惯了认认真真地生活,偶尔回望一下还存在的八十年代那些老骨头们,看着他们的信誓旦旦,觉得是相当可怕。

电影最后也忘不了将这些纯净彻底下去,24岁的生日,面对一公里有余的河面,从这边医生住着的,到那边麻风病村民们,他说只有今晚才是他的生日——他想与河对面的人一起过生日。

格瓦拉在与麻风病人们待着的这一两个月,似乎就已经能够看出他领导的气质。

他会一开始就很容易给那位濒临绝望的女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一切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群人里。

最主要的是他们被当作动物,而不是当作人来对待。

玛雅文化遗址那个沉思的青年面对同伴格拉纳多的设想:没有武器,怎么反抗?

怎么反抗所有存在着的不公,以及原本就是一块领土的南美洲大地。

而那些格瓦拉T恤,彩色传记,美好影像,我们不断复制格瓦拉,以此来安慰这个时代已经缺乏的勇气,甚至很自然地质疑起1952年的一段旅行的真实性和后来的所有伟大,然后继续认认真真地去焦虑口袋里的钞票。

 10 ) 一本日记的再演绎

第一次看这部片的时候对于大胡子星人完全并不了解,只是名声显赫,那张举世闻名的照片上,红星闪闪放光彩,每一次跌倒爬起哮喘发作都有着一种神谕的感觉。

而电影的高潮部分横越亚马逊对于一个不会游泳的旱鸭子听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好牛逼啊,亚马逊哎。

所以时隔那么久再来回味这部片子,当我接触了更多的切的电影、生平,以及《摩托车日记》原著后,却发现了一些别的色彩。

首先,这本书,与其说是令人激动的革命前传倒不如说就是文艺青年的壮游手记。

甚至电影里那雄壮的横渡亚马逊,其实在日记中也就寥寥几笔带过的感觉。

而电影中,当我不断脑补地参照书中读到的内容,不禁发现,是否导演的意图就是去政治化。

因为记忆中,这次出游格瓦拉其实遇到了不少关于政治关于革命的事件和人物,其中有些也在相当一段日子里成为了同志。

但影片似乎是想去掉那些所谓的政治色彩,包括矿上的共产党员夫妇,完全没有展现日记中格瓦拉对于这两个所谓共产党员的意识形态的失落之感。

自然,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用滤镜去掉一个颜色的话,其本味就会变化许多。

一点就是弱化了那些指导思想对其的影响,影片给人的幻觉就是他看了山山水水劳苦群众,从而成为了革命家。

但其实革命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命题,不仅需要指导思想,还需要身体的磨炼以及战略战术等的累计,当然在这里,肯定是无法去一一呈现的。

自然,对于成年后,纯个人的情感,也是保留意见的。

所以电影为了达到影院效果而去政治化,单从这部电影,而不从史实角度不从事物客观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做得很好的。

滤镜去掉了现实中相对让人感觉乏味枯燥的理论,而用年轻的激情填充了这块空白,便更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从感性的角度去体验这场壮游,这场浪漫的旅行。

所以这部电影作为一种程度上的启蒙,真是再好不过了。

《摩托日记》短评

当他们决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陆都是属于他们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

1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 ,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15分钟前
  • Super Chen
  • 推荐

一次旅行,让他不再是往昔的他。坚持为理想和梦想而战。(片子里竟然看到了草泥马。。。囧!)

20分钟前
  • 面包超人
  • 力荐

由于是临时起意的观影,直到片尾才知道原来是属于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看完后,朋友跟我说,你要勇敢一点,像切格瓦拉一样跃过那条河。我说,我这辈子最缺少的就是勇气。我一直在河边观望和幻想。我想着,等我准备好就可以渡过那条河了,但我几乎永远停在岸边。

23分钟前
  • 东俚
  • 还行

不明白为什么欧美人一听切格瓦拉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25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较差

看到45分钟受不了了。。。电影讲得什么东西,从超级感兴趣变得超级无聊,不想看把妹情节好吧~_~

27分钟前
  • 温谨知微
  • 较差

要不是在车上打发时间看的,我应该会在中间睡着,全剧无高潮,也没有讲切格瓦拉革命行径,不过,也许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那样,他就是记录了两个人一生中的一部分

32分钟前
  • (+∞,-∞)
  • 较差

我太失望了 电影中他们旅途中的磨难我怎么觉得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呀 一直在想如果他们预算充足是不是就没有民族英雄切格瓦拉的诞生了

37分钟前
  • 瓜皮蛋挞
  • 较差

上路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足够激越了,何况旅程还给他带来那么好的启示(诚实,悲悯心,泡妞功亏一篑……这些都是伟大人物才具备的特质)。

39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力荐

无感,看的是国配,感觉更糟了。。。两男人一路上不是吵架就是和路人沟通困难。。。整体景色昏暗无光,灰扑扑的一片,实在提不起观看的兴趣

40分钟前
  • 狂飲隔夜自來水
  • 较差

我们是否太过美化了自己的旅行,以至于都忘记了有那么多东西去改变,而只是一味地去逃避。

41分钟前
  • 丑嘴唇
  • 还行

以前不知道或者印象不深这是格瓦拉,那时YY告诉我的,也是他告诉我的格瓦拉,直到今天才真正意义上了解了格瓦拉。改日二刷。二刷 把5星改2星,真鸡巴无聊。这也太菜了 说实话,这么好的题材 怪我当初没审美 看走眼了,。感受如差评党所言

46分钟前
  • Mov buff
  • 较差

是格瓦拉,但不是偉人傳記;是青春搞笑,但不是YA公路電影:有這麼一個男孩,曾經這樣企圖以年輕的瘋狂漫遊世界,世界卻改變了他……整體來說很容易消化的作品,雖然美化了日記,但畢竟也考量到在世的另一個旅人嘛。全文:http://hou26.org/zeta/moto.htm

50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除了后20分钟,严重看不下去……

52分钟前
  • 达野风
  • 较差

ive come to realize that ur only gonna sit through or even enjoy a bland boring and dull biopic if u have a crush on the lead actor

54分钟前
  • 嵇澹
  • 还行

知乎高赞回答电影版

5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其实片子的节奏和书很接近。前半段是《翻车日记》和《白嫖日记》在摩托“大力神”彻底报废,两人选择徒步后,影片基调开始变了。这是二人发现徒步慢下来反而能看到那些容易在车背上忽略的人文风貌。矿场段落在中间匆匆而过,重点来到后面的麻风村。随着切向对岸游去,人群的声音从阻止到加油欢呼,这也代表着切排除万难的决心和人民群众自发的认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还原原著的。P. S. 吐槽一下:个人感觉男演员还是不够帅,身形再高大一点,眼睛再有神一点就好了。

59分钟前
  • 多次元咸鱼
  • 还行

一次公路旅行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在路上>的电影版 呵呵.

60分钟前
  • violette
  • 力荐

好题材拍成了流水账

1小时前
  • playpiano
  • 较差

虽然对这类题材已经预备了足够的失望 但还是想骂,为什么非得要用小资视角拍切格瓦拉?!把无产阶级革命家通通拍成风流浪子比美化纳粹更可恶。电影什么时候能在这类题材上脱离低级趣味?怀念我是古巴。

1小时前
  • 羅馬停雲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