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还是不错的,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但是导演却没有把这么好的题材给拍好,全片没有什么主旨,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看到一半还觉得男主挺可怜的(滑稽),甚至一度以为是法院判错了,结尾的反转就更没必要了,又不是拍悬疑片!
影片大量篇幅安排在了法庭上,但却没有听到什么实质的证据,(牙印除外),镜头也剪辑的摸不着头脑,本来想给一颗星的,加一颗给男主颜值上,再加一颗给女主颜值上!
1.黑狗第一次对男主喊叫,之后就怂了,那时已经漏了底了2.男主几次逃狱,逃狱后对女性又有极大的兴趣,被抓后再逃,然后又开嫌疑车型甲壳虫,让人费解:那为什么他肆无忌惮的继续猎杀?
他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一逃出来直接联系女主?
却反复的找别的姑娘?
即使这件事有原型,作为电影来说,前50分钟,感觉浪费了不少篇幅3.男主和女粉丝在监狱商量舆论策略的旋转镜头(59分10秒)挺有意思,增加了阴谋感,感觉影片从这个时候才开始4.法官宣判结果时(1小时28分28秒),镜头不断逼近男主,直到眼睛的大特写并流下泪来,令人印象深刻5.通过《极端邪恶》能看出本片是对之前真实案件的再现,一个聪明却魅力的十足的恶魔的出现,反映出“知识就是力量”和“大多数人只要看见美丽的事物智商就会降低”之外,缺乏探讨更深层次的事情,比如:为什么他能杀那么多人?
是什么让他变成了那样?
为什么他不杀女主?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女人到庭充当他的粉丝?
故事:6 情感:6 结构:6 节奏:6得分:6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如果男主在自恋和反社会两个人格障碍上哪一种更重,我认为不分仲伯。
加上表演型人格障碍,塑造了他文质彬彬又极度凶残的双面性。
虽然影片一开始看上去象警方制造的一起冤假错案,找不到罪犯就把男主拿去顶罪。
但当影片播放过半时,我可以肯定他一定是那个连环杀人犯。
本片不是悬疑片,从一开始观众就知道他是残忍杀害多名年轻女性的凶手。
可是他却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甚至不断制造上媒体的机会,还认真研读法律条文为自己辩护。
他有恩爱的女友,并准备结婚,对女友和其前夫所生到女儿也视如己出。
不单在他被判刑后有许多女性为他喊冤,大声表白爱他,相信观众也会被他迷惑。
但请相信,这就是一个重症人格障碍患者。
他极度仇恨女性,而且是年轻女性,所以他杀害她们的方式令人发指。
影片没有过多交代他的生平,但从他会用牙齿撕咬受害者这点看,他又是极度渴望和女性融合。
同时他会以心理控制来挑选另一种受害者,比如前面提到的女友以及后来他在法庭上求婚并和她有了孩子的第二位女友。
他利用她们来掩饰自己的凶残,把她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心理上控制她们。
也许他以为自己真的爱女友,但如果他停止杀害年轻女性来发泄自己的仇恨,他们这类人是无法和人建立良好关系的。
他在感情里的温柔体贴,是以其他年轻女性供他血腥残杀为平衡的。
他也不是双重人格,真的忘记自己犯下的罪行。
他都知道!
只不过自恋的病态部分让他相信自己终将脱罪,而反社会的病态部分又让他面对法庭上呈现的各种证据没有一丝作为人类该有的内疚和自责,反而表现的特别象一个无辜者。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部分又让他无论面对媒体还是法官都豪不怯场,侃侃而谈,在异性眼里看上去很有魅力。
但真的不是女性太好骗,是这样重的精神病人百年难遇。
英文名用了好几个对邪恶的形容词,中文翻译四个字囊括:极端邪恶!
总之是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北美刚上映没多久,网上可以看。
(对他三种人格障碍的诊断是我自己判断的,欢迎看过的心理咨询师同行指正讨论)
这部虽然和之前推荐的纪录片《Conversations with A Killer: The Ted Bundy Tapes》都是Netflix出品,也都是关于同一个人:美国著名连环杀手泰德邦迪(Ted Bundy)。
但叙事角度非常不同。
看《极端邪恶》这部drama,完全是从女主角Liz(莉莉·柯林斯)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情,因此很多从纪录片中看到的案情经过,受害者和邦迪残忍的一面都被抹去,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英俊迷人、浪漫又聪明的男子。
如果你看本片前不知道他是谁,都甚至可能以为他是被冤枉的。
这就是足以说明,当一个女人恋爱的时候,真的完全戴上滤镜,无法看透一个人。
但影片的结尾却有惊喜,道出了Liz在整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
而看《Conversations with A Killer: The Ted Bundy Tapes》那部纪录片,即使你也会发现邦迪的迷人一面,却无法忽视一遍又一遍出现在银幕上那些受害女孩的照片,从最一开始,你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恶魔。
但《极端邪恶》最有趣的是,不到最后片尾,观众都可能只是看到一个被“冤枉“的人。
我们完全看不到扎克·埃夫隆出演的邦迪都做过什么坏事,甚至看不到他发狂的样子或有任何不当行为。
我们只看到Liz如何被他蛊惑,很多女孩如何被他蛊惑,他又如何在电视前的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连法官都被他快折服。
这个人,与纪录片里那个恶魔确实非常难以联系在一起。
这也是本片有趣的地方,从Liz的角度出发,就是这样,她看到的只是当初那个爱她的人,如何也无法与杀人狂魔联系在一起。
从这点上,本片是满成功的。
扎克·埃夫隆确实年纪和气质上还挺适合的,就是发型与原型差得有点多。
而结局的转折也很有力,会让人意识到,Liz这个女人并不像很多其他邦迪的追随者那般盲目,虽然事实也确实让她心碎到不想接受。
本片也像纪录片一样展示出了他从被捕到审讯过程中一些十分好笑荒唐的事。
比如被捕居然总是因为交通违规,却又两次越狱成功。
但纪录片则能更全面地看到邦迪作为连环杀手所造成的恐慌。
好在,他临处死前有承认了罪行。
不然,正如很多在《极端邪恶》中被他所迷惑的女子,也许到现在也不相信他所犯下的罪行。
还是推荐两个都要看,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邦迪是个怎么样神奇的人物,居然可以如此判若两人,真的可谓是恶魔附身,充满迷惑性,想想也会让人毛骨悚然。
最近连看莉莉·柯林斯两部片子,还是忍不住感叹,她真的很美。
只不过受到气质所限制,她演的角色总是很软弱,常常被命运束缚的女性。
期待有天可以转化为女强人类型的角色。
不把重点刻画在杀人心理和伪装上,反而把角色塑造的很真诚,让人觉得他是无罪,演技用错了地方,不知道导演和演员怎么想的,一点也不符合极端邪恶的本性,导演可能想用这样的方式来体现邪恶,我觉得是弄巧成拙,这样的影片就不用献给受害者了,你希望自己的女儿受害后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吗?
不够沉重也不能抚慰人心,让人有一种杀了人还能挺潇洒的感觉,其实案件本身是触目惊心,但是电影里没有看到。
奈飞最近出了一部争议性巨大的影片《极端邪恶 》(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
片头打出了歌德的名言,few people have the imagination for reality,即很少有人具有对现实的想象力。
我们往往以为重视戏剧性冲突的电影会夸大某些细节,让故事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但其实,以现实为素材的电影常常会对真相打上柔光,因为绝对的现实和完整的真相会令人不适,甚至无法接受。
片名“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其实来自大法官对美国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的总结陈词中。
极度的邪恶,令人震惊的卑鄙,用魔鬼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泰德·邦迪是美国80年代期间,令举国胆寒的杀手。
那个时代还没有连环杀手之说,人们无法相信,一个人会通过不断杀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泰德·邦迪在被捕之前,穿越6个州,前前后后奸杀了30多名年轻女性。
由于缺少DNA技术的支持,加上当时美国各个州之间的法律和调查困境,最终只有20多人被判定为泰德所杀,但根据后来不断发现的证据,专家估计受害人数预估至少有35人,甚至可能高达百人。
从1973年第一次犯案,到1975年第一次被捕,1978年最后一次被捕。
期间泰德·邦迪居然两次从监狱逃脱,越狱期间还继续杀人,甚至一次性虐待、杀害了两名大学女生。
警察和专家都难以置信。
泰德·邦迪成为了美国80年代的“开膛手杰克”,女生不敢在夜晚独自出门,人人都担忧会变成泰德的下一个目标。
虽然每次越狱都很快被捕,但案子拖拖拉拉,直到1989年,泰德·邦迪才在佛罗里达州,因其最后一次谋杀而被执行了死刑。
影片《极端邪恶 》没有去展示血腥和耸人听闻的杀人场景,你在片中看不到任何一处泰德露出的变态和发狂。
外貌极为出众的扎克·埃夫隆饰演了泰德·邦迪。
风度翩翩的他把泰德演绎成了大众情人,女性之友。
出演他情人的女主角莉莉·柯林斯,还有女配角卡雅·斯考达里奥都对他恋恋不忘,不愿相信他是杀人魔鬼,在他漫长的审判期间对他依旧矢志不渝,前赴后继。
影片一直将泰德·邦迪的罪行做模糊化处理,不透露他的犯罪的证据,很多不知道过往历史的观众甚至会对他是否犯罪产生怀疑。
加上魅力无穷,在法庭上可以亲自为自己辩论的泰德·邦迪的丰富人格,的确很容易俘获大众的心。
这让很多知道历史的观众产生质疑,难得是要美化一个“杀人犯”吗?
其实并非如此。
导演将“悬疑”放到最后,模棱两可的处理泰德·邦迪的真实人格其实很准确的反应了当时大众对于泰德·邦迪的态度。
泰德·邦迪外貌极具欺骗性,在大学期间读过中文系和法律系,甚至了一大帮地位不俗的朋友。
也正是这些朋友,让他多次因为证据不足逃脱法庭。
泰德·邦迪杀人手法在当时极为罕见,依靠自己温文尔雅的谈吐,还乔装受伤骗取同情心,待女性放松警惕,单独和他在一起时,他才露出残暴的一面,令对方错愕不已,始料不及。
最令警察和法官头痛的是泰德·邦迪极具表演欲望的人格特质。
在法庭上,他直接炒掉自己的律师,亲自担任律师身份为自己辩护。
每次出庭都会精心打扮,仿佛自己是电视直播中的男主角。
长相英俊、谈吐得体、高学历、高智商,让他轻易俘获异性。
其朋友对他的评价是,“他是那种你想把妹妹嫁给他的人”。
后来,法庭上前来观看泰德·邦迪的女性旁听者越来越多,有人甚至成为了他的粉丝,还有人说真的“爱上了他”。
甚至真有狂热女子,去探监后与他发生关系,泰德在法庭上向她求婚,两人做了”监狱夫妻“。
女子还为他诞下一女。
在宣判时,大法官都肯定了他的聪慧,说他如果不是罪犯,一定欢迎他到自己的法庭工作,认为他大有前途。
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极具欺骗性,而且智慧过人的年轻人,居然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
《极端邪恶》通过隐藏部分真相的方式,以泰德·邦迪迷惑性的一面,反衬其不为人知的恶魔本质。
影片也告诉了人们,有的凶手并不一定就是面相凶残,或者出身低贱。
他可能就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隐藏在你身边。
知人知面难知心。
片中, 莉莉·柯林斯饰演的女主角Liz就是大众认知的体现。
她对泰德进入她荒凉的单亲家庭生活感激不尽,对他抱有无限的期望,对他爱到痴狂。
她到最后也不确定泰德就是凶手,她逼问他,她希望用对他的爱换一个真相,换一次“心死”。
《极端邪恶》的处理方式可能会让人不适,但如果结合过往现实,也许你会认同导演的叙事方式。
但影片也因此隐去了泰德·邦迪杀人的动机,为了渲染迷惑性,泰德·邦迪的童年阴影,导致他变成恶魔的根源没有在影片中提及。
泰德·邦迪说,杀人没有动机,自己是“世界上最冷血的畜生”。
但经过后来专家的探寻,发现泰德·邦迪从小缺乏安全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其爷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给他埋下了性格的缺陷。
这让他在青年时期处理感情时遇到了障碍,随即发展成杀人泄愤,以此满足自己的情欲需求。
这有点想吸毒上瘾,有了第一次,就忍不住有下一次,而快感阀值的提高,让他不得不一次次变本加厉,越演越烈。
情欲的满足始终无法通过一次宣泄达成,最后他止不住多次犯案,成为了杀人如麻的连环杀手。
泰德·邦迪对于美国文化影响巨大,他被执行死刑之后,好莱坞以他为原型拍过多部影片,《沉默的羔羊》里的主角汉尼拔就是以他为原型。
《极端邪恶》没有血腥的画面,却让你在看过影片之后,对这位优雅的杀人犯感到胆战心惊。
因为最可怕的不是恶魔,而是恶魔化作人样,陪伴在你身旁。
时间好长,耐着性子看完的。
这男的属于早期的pua吧,连续pua了好几个,他杀的那些姑娘们也真是倒霉,也看出来美国约炮方面的开放程度那么早。
女主真好看,那么想奥黛丽赫本,长的一张天真可爱用不衰老的脸蛋。
男主对于真实案件中嫌疑犯的还原度真高啊,看来是前期没少做功课,演技还是挺到位的。
这电影是想告诉大家那些变态杀人犯平时看上去也和普通人一样是么,所以一定要多注意,别相信陌生人
派爷今天接着给大家讲个故事。
说是美国有个连环杀手,专门找青春期少女下手。
而且,手段残酷至极。
遇害者A,21岁少女,凶手先是强奸。
然后,把的头部塞入泥土之中,让她一点点窒息而死。
遇害者B,臀部被凶手咬伤,抛尸荒野。
奸杀少女后,凶手会将尸体藏在深山之中。
还会时常探望,为尸体画上妆容,甚至奸尸。
直到尸体彻底腐烂。
这起真实事件,被改编成了我们今天要说的影片——《极端邪恶》(2019)
女性失踪案件被频繁爆出,电视和报纸争相报道。
一时间弄得当地人心惶惶。
单亲妈妈丽兹,也开始担心起自己的人身安全来。
就在这时,她遇见了邦迪——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
邦迪爱上她后,丝毫不嫌弃她的已婚已育身份。
每天,他起得最早。
做早餐,照顾丽兹的女儿,视如己出。
暖男式甜宠,让这个家庭从破碎重回圆满。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可好巧不巧,他的长相,跟嫌疑犯画像,十分接近。
而且,有受害者指认他就是凶手。
起先,他不以为意,全力配合警局调查。
对丽兹,也是耐心劝慰:对方弄错了,没事。
为了应对庭审,洗去不白之冤,他还自学补课。
把丽兹哄睡着后,自己蒙在被窝里看书,就是为了不打扰她休息。
一番调查后才发现——受害者的指认,以及唯一可以称作证据的车型,都不成立。
反而,这个受害者,像是受检方指使。
即便如此,邦迪还是被投进了监狱。
法庭以绑架罪,判处邦迪15年监禁。
入狱后,邦迪一有时间就给丽兹打电话,让她不要放弃自己。
为了洗去冤屈,为了和丽兹相聚,他只能铤而走险。
从图书馆窗户,完成了第一次越狱。
一周后,他又被逮捕。
还因此增加了90年的刑期。
丽兹去探监,鼓励他不要放弃。
他只能用温存的情话,给丽兹注入新的勇气。
邦迪第二次服刑,守卫更加严格。
但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那样,始终没有忘记与丽兹的约定。
当他发现监狱的隔层可以四通八达,这个隔层就成了他全部的希望。
七个月间,他观察狱警的探查节奏。
做强度极大的减肥运动,减去了近五十磅(约45斤)的体重。
凭借偷来的一根锯条,再次让自己逃出生天。
可是,他还是被逮住了。
这次,邦迪决定为自己辩护。
审判时,他穿着律师的衣服。
让没用尽全力的辩护律师,听他调遣。
全靠自己自学的知识储备,为自己辩护。
那些指责他的证据,都不确凿,错漏百出。
可邦迪还是被判处了死刑,而他还在用眼泪,坚持反抗。
这样一个浪漫、痴情,到最后都不肯放弃的坚毅男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承认自己犯了罪。
那真凶,到底是谁?
答案:就是邦迪自己。
电影原型,正是美国最变态的连环杀人狂——特德·邦迪。
其实,法院实锤的物证很多——有他用来性侵受害者的发胶瓶子、殴打受害者的橡木桩。
最重磅一击,是开头提到的,尸体上的齿印。
这与他的牙槽型吻合一致。
他的恶行,说起来让人触目惊心——他曾流窜于美国6个州,犯下谋杀案30多起,受害者可能超过100人。
他喜欢毁尸灭迹。
所以很多尸体,都是警察在多年之后才在荒山野岭找到。
那一个个残缺不全的骸骨。
能连续捕杀100多名少女,必然得很有手段。
邦迪本身就很有魅力,一般少女,他眉眼传情就能俘获芳心。
而且,他还很有耐心。
男人都急的事,他不急。
女人说自己累了,他就单纯地给个肩膀。
碰上戒备心很强的女人,他有更强的伎俩。
邦迪经常会装成哈佛的教授。
一手拿着拐杖,一手拿着哲学书。
看见了姑娘,他会优雅地搭讪、攀谈,邀人上车。
在女孩子开始犹豫时,他就让别人帮忙拿书。
这个细节非常重要——他给你知书达理的印象,又在一个动作之间让你全然放松警惕。
等到了车上,他才会露出獠牙,用铁锹将姑娘们的头部敲碎。
邦迪的变态之处还在于,他很欣赏自己的杀人过程。
他有收集癖,藏着许多被害者的头发、衣物和饰品等。
他甚至写下日记,记录杀人时的心情——当把我对方最后一口气从脖子处挤断,看她最后一点气息离开身体时,看着他的眼神,我觉得她是上帝。
可是,他人畜无害的外表,痴情蒙冤的受害者人设。
又让他在庭审过程中,吸引了无数美丽少女的围观。
光庭审上的举手投足,就让不少少女坠入爱河。
俊美的外貌、可怜的眼神、完美的人设。
这个背地里惨无人道的杀人犯。
不禁让派爷想起了一个偶像。
朴有天。
他曾经也是很多女生的白月光欧巴。
前段时间,他被警方指控吸食毒品。
面对传唤,朴有天也是拒绝三连。
第一次传唤时,因为是简易监测,吸毒结果呈阴性。
朴有天自以为躲开一劫,便开始卖乖。
大张旗鼓开发布会“澄清”,还面带微笑。
他的粉丝们,也发布官方声明,表示只相信欧巴的言论。
其他警方和法院的话,一概不信。
此后,警方逐渐放出掌握的证据。
前女友黄荷娜供认他吸毒的事实。
他的体毛被送去做更仔细的监测,最终结果:阳性。
接下来的两次传唤,朴有天的神情才变得越来越阴郁,动作越来越委顿。
开头抵死不认的他,终于认罪伏法。
起先,他凭借外貌与人设,有着极强的粉丝支持力。
通过广大粉丝形成的民意,倒逼司法,是他的如意算盘。
就像《极端邪恶》里的邦迪,他曾经骗过了所有人。
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谎言揭穿的那一天,也是亲人遭受永久折磨的开始。
邦迪最亲近的人——丽兹。
得知真相后,很多年都走不出来。
曾经的甜蜜记忆,成了长满危险的梦魇。
她曾经看到过一张尸体照片,头部被锯断,血肉模糊。
这残害,比野兽更暴虐。
她问邦迪究竟是不是凶手,他又是用怎样的手法杀人。
来确认曾经的枕边人,是人还是野兽。
如此,才能摆脱噩梦的纠缠。
邦迪最终,在玻璃上写下了他的作案工具。
一个真实相恋很久的人,都可能要花费一生去了解。
更可况,那些隔着屏幕、与粉丝身处两个世界的偶像?
跟那些无知到排着队希望与邦迪发生点关系的少女们一样,朴有天的粉丝们,也身处这种奇妙的心理依附之中。
她们试图去维护一个现实中看似理想的男人,达成维护自己心目中理想男人的目的。
可这种痴迷、留恋,有时也会被这些人面兽心的人加以利用。
如果为了自己的幻想,放弃了法律和正义。
那离一个狂热的恶帮凶,又有多远呢?
目前关于咬痕能否作为同一认定的证据存在着很大争议。
咬痕的同一认定前提是建立在二个假设上,第一个假设是每个人的牙齿都是唯一的,不同于他人的。
有学者统计3对牙齿的重复机率为5.67×10 -12。
第二个假设是人体皮肢能够把这种牙齿的唯一性如实地记录下来。
但是极少有科学研究能够证明上述二种假设的成立。
但是即便如此,咬痕作为证据在法庭使用还是认可和接纳的。
96%的专业法庭齿科专家相信上述二种假设。
Sognnaes等学者研究5对双胞胎的牙齿,对10个人牙齿进行了大量测量和比对,结果证明每对双胞胎的牙齿都是不同的。
咬痕作为证据的依据主要有四条:①人的牙齿如同人的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②成年后某些牙的特征,如牙裂隙、歪牙等;③成年后,牙的大小形态变化很小;④同一个体咬痕反复出现的一致性,也称为再现性。
没看到最后一刻差点真的以为Ted是无辜的…导演在刻画Ted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算成功吧,但很多转变过程都拍的太模糊了,太混乱了。
看的过程中总能是觉得很疑惑,衔接不上,比如:女主为什么向警方举报他,最开始女主帮助他等待他,到突然间连挂三次电话不想理他。
电话里讲的那本书是否给男主策划一场精心的法庭辩护提供了思路?
女主的情绪和自我拉扯(这段到后面女主坦白自己举报了男友才看懂)。
最后法庭的辩护,男主流着泪义正严辞的说自己是无辜的,以及法官大人的总结陈词都蛮深刻。
直到影片最后,男女主的对视以及在玻璃上写出自己的作案工具,才发现,这人并不是被冤枉了,他就是凶手。
看完这个影片,站在女主的角度真的是很后怕,幸运的是女主没有遭到毒手,那么多起恶毒的犯罪的杀人犯竟然还残存了一丝善念,可能男主在真爱面前还是有人性的吧??
最后,影片想表达的,可能生活中他可能很优秀可能是印象里很好的人,但实际上就是你最不愿意去接受的罪犯本人。
影片还是起到了警示作用的,不管怎样,女性在独自一人时要小心,提高警惕性!
拍的是真平淡,拍成r级也行呀!
血盆大口
白演了俩小时啥也没说出来。天呐那个接盘侠小胖是海利乔奥斯蒙!
从里到外的差
剪辑摄影剧本演技一塌糊涂。
剪辑好乱。差点以为导演是要给Ted Bundy翻案呢
片子看起来似乎男主是被逼认罪一样
出于对自己已付出时间的尊重,我咬牙坚持分3次看完了这部影片……支离破碎冗长乏味地跟片名如出一辙
对于人性揭露的不多,但是男主真的蛮有魅力的🙈
来看女神们的举手!
这么真实的故事,被编导成这样的一个烂电影!胡乱剪辑的根本没头绪,故事不是故事片,法庭戏不是法庭戏,纪录片不是纪录片,彻头彻尾的烂片
恰到好处,了不起
Ted Bundy,ha?
影片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臭名昭著的强奸杀人犯泰德·邦迪,按说题材不错,事情过去这么多年很多东西应该研究过并有了定论,所以拍成犯罪片绝对不俗,只是此片更像庭审纪录片。要不是看到最后真的像有些人说的会认为这是个冤错案。男主有颜嘴又甜,所以很容易钓到女性,所以和他差点结婚最后根据通缉令特征举报她的女主算是逃过一劫。主修法学的男主在法庭上罢免律师为自己辩护够强大了,人得多自信才能在铁证前依然说自己无罪。
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Joe Berlinger对于这个案件的过分热情让他把早前那部4集纪录剧搞成了“剧情片”,而把这部剧情片又拍成了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所以很难再专注于故事,而更关心Zac在内所有演员的表演。诠释起这样一个凶险但又有“魅力”的杀人犯,以及始终坠入情网又深陷泥淖的爱人,他和Lily无疑是及格的。2002年的那一版电影片尾字幕有谈到“1.连环杀手这个词语是从这起案件后开始广泛使用的;2.仍然有很多女性在其入狱时写信表白” 。这个角色的“特质”没有在这里被捕捉到,必然就只沦为白开水片了。 [PS 但1hr17mins左右处 我发出鸡叫 补偿一颗星【]。
“TedBundy加速上帝” 这么好的故事拍成这德行,看来传记片该翻车也得翻,剪的简直不忍直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与我预期完全不同。正常的讲述连环杀手的电影应该会从凶杀案开始,然后无辜的人毫不知情地走上惨烈结局。这部电影从一个单亲妈妈的角度讲起,一个英俊迷人的男子如何重新点燃了她的生活热情,但是不知何故,一些凶杀案的侦探却盯上了这个男子,认为他是连环杀手。男子坚决予以否认,自己为自己辩护,看起来十分坦诚。是的,他也许有一些人类的感情,他把这些感情交托给了一个女人和他的孩子,在这之外,没有任何人和事不是承载他表演的道具。我不觉得这是洗白杀人凶手,对某几个生命的爱和对其他生命的漠视并不冲突,拥着心爱的人入睡,而后去虐杀无辜之人,反而显得更残酷。
角度清奇,一个看上去正常甚至是魅力无限的人,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人性太复杂了,为女主的勇气喝彩
故事是好故事,拍的潦草敷衍,而且单看电影,甚至给人男主是被冤屈的感觉。既然是七十年代臭名昭著的变态杀人恶魔,而且证据确凿,至少要给出一些人物的丑恶阴暗可怕一面。全片除了最后有一个对着一名受害者举起撬棒的镜头,其余一直在描写男主的智慧魅力深情。PS:海利现在完全是个肥胖的中年男人,沦为演些可有可无的小配角了啊。天啊,他才31岁啊。
即使是最残忍的罪犯 也可能私下生活中是温柔善意的存在 you never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