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615@西单首影Onyx厅(剧透警告 spoil alert)
Joy开始散发出颗粒,我喊出了oh shit,想起先前铺垫的对白“人长大了快乐就会消失”,开始起鸡皮,我以为她要沙化消失,然后跟新人格和控制台合为一体,就像第一部里和Bing Bong说再见一样。
我的泪腺:RED ALERT!!!并没有这样,而是大团圆。
我的泪腺:false alarm.第一幕和第二幕好看,好多心理学创意和点子让人或者惊呼真绝,或者捧腹大笑。
Sarcasm rift, brain storm etc. 以青春期友谊关系为叙述重点,因篇幅限制,未能展开一些其它青春期议题。
比方说恋爱关系,短片《莱利的初次约会》里的男孩,在电影中仅被提及带过。
第三幕,一定是有被迪士尼/皮克斯当权保守派毙掉的版本。
成片版本的第三幕有两大缺点。
一,非常偷懒,外部环境的交互过于简单,仅仅是一场冰球训练赛,承载效果不好;二,非常保守,简单的危机,简单的解决,第二集里青春期的成长,比少年时期的成长更加容易且代价更小吗?
没有割舍和分离,人怎么能够成长呢?
This is a good sequel that could've been as brilliant as the first installment. Just get me a cup of anxitea for my orange brain.
看完《头脑特工队2》,我觉得如果还要拍续集,也别搞啥少女青春期校园谈朋友的励志鸡血故事了,不如就拍一部打工人的一天。
我的一天:起床,已经是周六了,但还是要上班,昨天加班到半夜,迷瞪着洗脸刷牙吃早餐焦虑+丧不过这周终于快完了,项目的节点也快到了,后面大概能稍微轻松一丁点,今晚还能看《头脑特工队2》开心连下了几天的雨悲伤+丧走路去地铁时被车溅起的水淋湿了裤脚愤怒+丧+尴尬地铁上挤满了人丧地铁上刷手机,看到知乎人均收入百万/豆瓣友邻又在评价某电影节新片/小红薯上姐妹去国外旅游嫉妒+焦虑然后看到了一张吊图,点击保存收下开心来到公司,因为下雨所以行路偏慢,没赶上早餐,只能用之前买的饼干垫吧一下丧+悲伤来到工位,打开电脑,昨晚到现在共有11个群451条消息,其中4个群@了我,小心翼翼地查看发现并没有需要我背的锅,然后打开邮箱,处理日常垃圾邮件焦虑+害怕花十分钟定下了每日目标焦虑团队领导开始每日敏捷早会,其中提到团队燃尽图不甚理想,交付节奏不达预期,故障泄露高于平均,加班时长尚属下游焦虑+恶心先处理昨天剩余的尾巴,然后根据目标开始编写代码,才写了半行,测试发消息让我看故障焦虑+恶心看了两眼,觉得大概率不是我的问题,扔给别的组,自己继续开始回到刚才的工作,但是没过两分钟,就突然被拉入一个小组会议焦虑+愤怒+丧会议听了几下,是关于提交代码部署ai走查工具的实践,挂在后台当背景音,然后继续一心二用地写代码焦虑一小段代码完成,编译报warning,调整解决后编译出软件版本开心运行版本,进程直接异常退出焦虑+害怕正打算定位问题,一通电话过来和我沟通某个需求细节,核对半天接口,然后写了讨论纪要记录在电脑工作页面,安排下个迭代开发焦虑回过头来看,刚才讨论时间太久,饭点已经到了,赶忙赶去食堂,发现去晚了要排很久的队丧+悲伤终于到了我,刷工卡付钱时发现余额不足,临时充了点钱才付款成功尴尬找到团队成员吃饭的位置,他们已经快吃完了,但还是听到他们说起团队的一个同事打算下周提离职申请的事情,具体原因自然不会透露,但显然是找到了更心仪的工作。
嫉妒+悲伤然后听说团队短期不会补人,工作量不会减少愤怒+丧+恶心+焦虑吃完饭回到工位,展开床,因为昨天没睡好所以理应多休息一会儿的,但是还是刷到了一张吊图保存下来焦虑+开心下午醒来,发现上午甩出去的问题又回来了,和其他团队成员开始互相甩锅,怒呛半小时愤怒最后争执无果,登记上升讨论,下周一开会,我知道自己在这个故障上稍有理亏,大概率是我的问题,但态度不能软下来焦虑+愤怒+害怕这个时候又接到临时任务,交付节点代码工具审查结果新鲜出炉,需要今天下班前完成确认或整改焦虑+丧折腾半天终于完成处理,这才想起上午进程异常退出的问题,看了半天原来是一个逻辑错误导致必现的踩内存问题,低级错误耽误好久悲伤+焦虑快到下班了,今天周六不用加班,赶紧提交代码,结果新加的ai走查提醒我有魔法数字不给过,这个蠢货愤怒+焦虑赶紧改了重新提交,这才通过,联系团队同事简单走查提交,然后拎包赶地铁,已经晚了一会儿,希望电影不要误点焦虑晚上随便对付了点东西,给爸妈打了个电话,妈妈说今天和同小区的王阿姨提起孩子,人家孩子在华为工作,每年好几十万收入。
焦虑+嫉妒挂了电话,赶到电影院,取票进场,电影刚开始放迪士尼的片头,公司的同事打电话焦虑结果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愤怒+恶心草草了解后,回来赶上了电影标题,把手机设为飞行模式,不会再有人打扰了,一直看完,但也时不时担心会有人打电话没接到开心+焦虑看了一部好电影,心情好了一些,回家时心情也开心了一点,我突然想着把自己的一日心情记录下来,看看里面各种情绪的占比几何。
看起来,似乎成年打工人很容易焦虑,经常垂头丧气,遇到问题又如此易怒,开心时刻也有,无外乎做成自己喜欢的事,工作完成阶段性的小目标,或是看到了一两张吊图。
原来我的快乐如此简单,但也如此之少,我被如许多的焦虑占去自己情绪的小半空间,被焦虑掌控的人生或许也只能复读默念我做得还不够好,我不是完美的人。
工作,工资,同事,社会的焦虑压在每个人身上,将大家积压成为身不由己又不敢随意退出的人生,看看电影里那个可以放声欢笑,不用忧心太多的小女孩,觉得我与她的距离真的如此之远,仿佛隔了一条嘲讽大峡谷。
距离上一部口碑爆表的《头脑特工队》,过去了九年,主角莱莉在续作中长大了几岁,进入了十三岁青春期。
而她大脑中的情绪,除了原本的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也在青春期的荷尔蒙中,萌生了更复杂的情绪——焦焦、慕慕、尬尬和丧丧。
在这部《头脑特工队2》中,焦焦作为焦虑的代表,向乐乐发起进攻,争夺莱莉大脑的指挥权,甚至轻而易举将以乐乐为首的情绪五人组,彻底赶出大脑总部。
焦焦一度劫持了莱莉的大脑,让她处于被焦虑支配的可怕状态。
为什么初来乍到的焦焦,有这么大的能量?
我作为一个日常焦虑星人,焦虑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在这部电影中,识别出了三种焦焦的能量来源。
而这些喂养“焦虑”的丰美养料,我敢肯定,不仅存在于莱莉和我的大脑,也曾经劫持过你的情绪。
1、焦虑来源于被压抑的情绪在影片开头,莱莉在冰球比赛大获全胜,赢得了冰球训练营的三天集训机会。
乐乐作为莱莉的主导情绪,在处理这段记忆时,留下莱莉和朋友默契配合的美好回忆,对于她被教练处罚的糟糕回忆,却用弹射机扔到大脑意识的深处。
然而,根据EFT情绪聚焦疗法的观点,负面的情绪能量会堵塞在身体的能量系统中,当人试图压抑这些情绪时,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积累在身体中,导致身体的紧张和不适,进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压抑越多,焦虑越大。
最终情绪爆发时,人会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和焦虑体验。
莱莉脑中这些堆积如山的糟糕回忆,深藏在潜意识河流的尽头,永远不会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
正因如此,当她在冰球训练营的比赛中被教练罚下场,由于触发了被压抑的相似情景,引发了近乎失控的焦虑大爆发。
2、焦虑来源于身份的缺失莱莉即将升上高中,但和两个最好的朋友都不同校。
她在即将失去旧身份时,极度渴望在新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摆在她面前最好的机会,就是加入梦寐以求的火焰冰球队。
因此,莱莉为了赢得冰球队长小娜的认可,不惜抛弃曾经的朋友,放弃自己的原本好恶,彻底改变自我意识。
莱莉的这种焦虑和渴望,相信大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经历过,并对此感同身受。
正如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到,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这种渴求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原因。
而且,人们往往认为拥有精英身份就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和价值,而实际成就和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时,会引发身份的严重焦虑。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身份的焦虑,也来源于真实自我和表象自我之间的差距。
因此,当莱莉为了迎合小娜,当着好友的面,诋毁嘲讽她们热爱的乐团时,莱莉的身份焦虑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重了。
3、焦虑来源于成长的渴望莱莉在电影中的挑战,除了人际关系,另外就是冰球水平了。
当莱莉的意识中,产生了完全由焦虑而生的自我认知,只会重复一个理念:“我还不够好。
”因此,她在被焦焦控制时,会凌晨起床练习冰球,这个过程充满苛求和惩罚,的确进步显著。
事实上,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叶克斯-道森定律”,也就是说,在智力活动的效率和焦虑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对应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
在焦虑水平较低时,人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导致认知速度较慢。
随着焦虑水平的适度增加,人更能集中注意力,提高警觉性,从而加速认知过程。
然而,当焦虑水平过高时,人会感到过度紧张、心烦意乱,导致注意力涣散,从而降低认知速度。
正如电影中,焦焦在处理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表现还不错,总能克服难关。
但在决定能否加入火焰冰球队的关键选拔中,莱莉被抓狂的焦焦控制,屡屡失误,几乎在极度焦虑中崩溃。
终极的解决办法,其实早就藏在了影片开头。
那些堆积如山的不良情绪记忆,最终化为滚滚浪潮,将乐乐他们送回到大脑总部。
而这些原本被压抑的不良情绪,从潜意识中浮现,重新回到意识层面,由此缓解了焦虑。
这昭示了直面不良情绪,才是化解失控焦虑的最佳办法。
显而易见,当焦虑降低了,莱莉找回打冰球的纯粹乐趣,重新恢复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自然也进一步缓解了身份缺失带来的焦虑。
难道焦虑就一无是处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
如果说《头脑特工队》第一部的主题是接纳悲伤,因为悲伤是我们为了感受爱而付出的代价;那么,这一部的主题就是接纳焦虑,因为焦虑是我们为了成长和适应环境而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感谢大脑中不多不少的焦焦,帮助远古时代的我们学会石斧和弓箭,学会应对剑齿虎和猛犸象,也帮助今天的我成长为更好的我。
请允许我情绪化地打三分,我实在太太太喜欢第一部,这部有点失望。
想象依然瑰丽,贴合实际又生动(枕头大战那里完全就是我如何在焦虑中入眠)。
但有很多问题:1.时长太短了,结构过于扁平单一。
只讲好了冰球一个故事,第一部出现的男友只打了个酱油(爱情)、游戏帅哥角色和闪光少女(其他爱好)也只是蜻蜓点水,友谊的部分也非常敷衍。
这部时间跨度只有三天,跟第一部的童年成长实在相形见绌。
2.情节套路化。
最明显的,为什么要二元对立焦虑和快乐?
搞得像正反派对打。
青春期不是老情绪都消失了,反而是各种情绪都被放大而更敏感,新加的一些边缘化的情绪不如再深挖老角色,让他们也参与成长。
其次的套路比如最开始乐乐决定丢掉坏记忆而不作解释,我就知道这里肯定会出问题。
3.其他点,例如核心岛这个设定直接酱油了(家庭岛变小友谊岛变大我还以为有什么伏笔);小娜的内心情绪一次都没展现(她为什么对莱莉这么好?
她是否有相似的心情和经历?
这里很值得深挖啊)(谁懂第一部父母的情绪出场时的惊艳?
);这部的基调不太喜欢,第一部的拥抱痛苦、接纳忧郁,完全符合成长的底色,而这一部里并没有给出一个浪漫化的处理青春期特殊情绪的方法(不会是让焦焦去沙发上坐会儿吧?
)。
总结:我看到焦焦和乐乐和解那里也很感动,尽管很多缺点,不如第一部,但依然记得珍惜所有情绪与记忆,并学会掌控情绪。
这个冒险动画当谍战片看一点问题也没有。
有人野心勃勃实施疯狂脑洞,有人披荆斩棘竭力挫败阴谋,两边对抗里全是策反内鬼、情报刺探、秘密潜入、最后一分钟营救等经典桥段。
以至于翻译叫个“特工队”,真是实至名归,一点也没有弄噱头。
甚至还极具古典谍战特色,包含着一个典型到不能更具代表性的狂人阴谋。
在老电影里,反派狂人总是意在毁灭或统治或改造世界。
在本片,就是新来的以焦虑为首的情绪,要把少女莱莉的青春变成一个充斥竞争、扭曲自我和塑料友情的地狱。
看到他们露出这个目的,我不禁心头一喜,太邪恶了,太正宗了,就是那个味儿。
更重要的是,圆梦的机会到了。
老朋友知道我钟爱谍战片,从小到大看过太多,留下一种后遗症,每次遐想坏人天马行空的构想落成,却每次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没好下场。
上天的火箭会被轰下,装好的炸弹被拆掉或扔进海里,刺杀大人物的武器在最后一刻罢工,坚不可摧的堡垒适时暴露薄弱环节,供好人直捣黄龙。
我被伤过太多次心了,我比想进入明星冰球队的莱莉更渴望心愿达成。
反派那么富有天真的想象力的雄心壮志,能不能实现一次?
但是抱歉,世界需要和平,生命需要拯救,英雄需要凯旋后的香槟、奖章和欢呼,所以坏人只能功亏一篑,暴跳如雷。
除了在《头脑特工队2》这样为数极少的例外中,规则才被颠覆。
破天荒地,好人和坏人这次拥有同一个目标,他们只不过都想给少女一个光明的未来。
而且看多了皮克斯的路数,你甚至可以猜到,所谓的坏人肯定也只是暂时跑偏了的好人。
尽管我不敢打足包票,但至少生平罕见地,正邪谍战出现了悬念,邪恶阴谋获得了一丝告成的希望,随着故事发展这希望不断壮大。
电影没有辜负我,那个“我最棒”的人格在垃圾堆里下沉一分,我的希望也上升几个百分点,那个“我不够好”的人格每完善一颗枝叶,我的喜悦也猛进好几步。
尽管快乐一方不断作梗,焦虑势力的宏伟蓝图还是势不可挡地得逞了。
巨大的情绪风暴刮起,莱莉就在风暴里迅速迷失了自己。
这一刻,胜利的不是焦虑,也不是整个团队,我仿佛看到银幕上所有那些功败垂成的狂人都绽放笑容:看啊,是谁说,我们呕心沥血的破坏、占领、阻挡和毁灭,就一定不会有回报!
当然电影不会停在这里,焦虑还得目睹引以为傲的计划四分五裂,快乐也将要意识到自己的所为并非完美无瑕,然后紧跟着是皮克斯式的拯救、和解和升华。
别误会,后面那些当然也很出色,或者还能狠锤两下你的泪腺,可不过对我而言,电影的最高光就在莱莉被焦虑彻底摆布的那个时刻了。
在秩序井然的世界,在知道秩序终将回归井然的银幕上,能享受一点彻底失控的疯狂,哪怕短暂,谁敢说这感觉不美妙呢。
《头脑特工队》第二部,与第一部同样出彩。
(预警:有剧透慎入)
尤其是这期的新角色——Anxiety,跟我内心的小焦焦长得不能说大同小异,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影片让我个人最泪目的一幕,是Anxiety为了控制局势,却不慎在操控台上制造出无法止息的焦虑龙卷风——这多么像当我们面临巨大压力时,瞬间变身没头苍蝇四处乱撞试图找出解决方案——这时,所有的内在小人一个接一个地拥抱在了一起,在这个带着爱的拥抱中,焦虑的龙卷风终于慢慢止息。
唯有爱,尤其是我们对自己的爱,才能够止息焦虑、恐惧、愤怒、羞耻、无助等痛苦情绪。
换句话说,我们内心的所有情绪小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着一个爱的拥抱。
在电影里,Joy是那个爱的能量最充足的小人。
在IFS内在家庭系统疗法中,我们会把那个充满爱与慈悲的能量称为“真我”。
当我们刚出生时,我们都自带充足的真我能量;所以心理学常说,常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悲伤的是,随着家庭和环境的压力,我们不得不发展出很多的保护性小人,就像片中的小焦焦,她的出现是为了保护Riley免于被抛弃的痛苦;如果环境过于恶劣,我们慢慢会与真我能量失联,而被恐惧、焦虑等情绪所操控。
片中有个细节也印证了这点:Riley的操控台,除了被焦虑“篡位”的那段时间,Joy基本都是C位,而爸爸妈妈那里C位则是其他小人(如印象有错欢迎纠正);现实中也是如此,至少在刻板印象里,男性更容易被愤怒情绪所操控;而女性更容易被无助或悲伤等情绪所操控;很少的幸运儿,在成年后能由喜悦继续占据主导位置;
片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关于信念:早期Riley的信念是“我非常好”,但在外部事件的打击下,信念一度变成“我不够好”;两个信念分属两个极端,而最终的信念树不再是单一的好或坏,而是不同变幻的声音。
这在心理学中常被称为整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艰难地整合相互冲突的信念。
我们有时候感觉自己足够好,有时候感觉自己很糟糕;归根结底,我们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这个整合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可能会持续一生。
特别期待这个电影系列可以一直拍下去,拍出Riley的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情绪可以加入这个大家庭。
微剧透先说结论,期待了很久,但是远远不如第一部。
最大的问题是篇幅太短导致的逻辑不自洽,戏剧冲突空间太小,不够完全展开,看完以后的第一感觉是像是看了一个叙事节奏严重过快的的关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里有严重中二病的白人女孩的纪录片。
(And of course,她的两个朋友是亚裔&黑人)但我依然推荐所有未成年,刚成年的,成年很久的人去看。
为什么?
我认为电影本身作为一种载体和艺术形式,本身的使命是复合的。
有的电影注重在自身,剧本严丝合缝,摄影特点鲜明,拍摄手法无懈可击,看完以后你会觉得oh my fking god, 太完美了,我感觉我漏掉了什么,我得再看一遍。
对这种电影来说,真正的乐趣不是在这观影的2个小时本身,而是后续产生的ripple effect,是在对电影内核的研究和引发的思考。
有的电影的重心则在提供“情绪价值”,最好的体验就是在你看电影的过程本身,可能看完以后你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想起这个电影。
本片,或者说近几年所有的皮克斯电影在逐渐向后者转变,放弃了些许电影主题在纵向上面探讨的深度,而是转向了广度的拓展。
就如同本片妄想在96分钟里面探讨“青春期”,“焦虑症”,“友情”,“接受自我”,“离别”,“拥抱所有情绪”以及还有我可能漏掉的某些主题。
连高考语文考试都要150分钟,96分钟的容量下,我正常水平发挥作文估计都没有开始写,更不要说要探究这么多问题了。
电影把这些事情一个一个列在你面前,但是很遗憾,他没有给出任何解决办法,只是突然一下,Riley 就跟自己完成了和解,就进入了冰球队,就跟朋友完成了告别。
那个明显是neta克劳德+萨菲罗斯的游戏角色,那个neta 朵拉里背包的挎包,还有neta牧魂人还是所罗门格兰迪(?
)的怪物后面也再也没有出现。
我倒是希望电影对待它抛出来的问题的处理如同这些角色一样不进行完全的交代,而不是直接告诉我,你会好好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成长是没有答案的,大部分的成长都是充满了遗憾和留白,甚至是残酷和毁灭性的,谁都不能保证你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像玩具3的结局,正是对“成长是残酷而美好”的完美诠释。
跑题了,说了这么多缺点,现在要圆回我为什么推荐这个电影好像有难度。
但不喜欢一件事情需要很多理由,喜欢确只需要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我们都经历过,大概率不是一模一样的事情,但我们都有过因为脑袋里纷乱的思绪无法入眠的夜晚,我们都有不得不面对的离别,我们都有一闪而过的“可怕”的念头,我们也会拼命的埋藏那些不愿触碰的回忆,为了融入我们也会把头发染红,吃自己不愿意吃的能量棒。
我希望那个时候有人告诉我,its okay,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千千万万的人经历过,正在经历,或者将要经历,没有跟人能保证结局一定很好,但是你会扛过来的。
错误的决定可以修正,不成熟的想法可以改变,就像你染的那搓不属于自己的红发,总有一天你会强大到可以剪掉它。
P.S 请一定不要买4dx票,倒不是因为4dx本身有问题,是小孩子们喜欢4dx。
除了喷水,烟雾和摇晃,你还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近场环绕的全景白噪音
Anxiety: 嗨,焦焦,展信佳。
当你第一次出现在「原初情绪」(Primary emotion)前,顶个爆炸头、呲着小龅牙说道:“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吗?
我可以做任何事……甚至看着你睡觉!
”我就知道,那是「你」了。
what can I do for you?
social的腔调、完美的计划、条件反射且不容置疑地执行……这一切我都太熟悉了。
说来惭愧,我甚至和「头脑总部」里,那批最初的朋友们都不太熟。
我几乎没见过“怒怒”,如影随形的总是“怕怕”和“忧忧”;“厌厌”变成了“丧丧”;而至于“乐乐”……我是一点儿都不记得了。
它们被我过早地打包锁进了黑暗的地库中,经年累月沉寂在复杂的思绪下。
repressed emotions他们说:人长大了,就很难快乐。
可我小时候错过的那些「本该」拥有的快乐,又要去何处寻回呢?
话说回来,焦焦啊,我们什么时候认识的?
是一年级的绘画比赛?
还是那场重要的“小升初”考试?
是妈妈跟我说,她颈椎病又犯了,可为了我的学费、生活费,还要继续加班?
还是笑着庆祝继父给弟弟买了辆车,而女朋友却两天没回我信息?
他们说:小孩子哪有“焦虑”?
或许吧,小孩子只有被抛弃威胁的恐惧;被不断比较的失落;被持续忽视的情绪,小孩子渴望被爱、被肯定、被关注与被真正看见的温暖……为了「换取」或「逃避」这些「好的」、「不好的」,「头脑总部」的主控台被这个社会和我们在乎的人,强行重组了。
直到后来,我长大了,变成一个焦虑的成年女性。
让我来告诉你,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吧。
按照你计划的「完美未来」,你将会从一个被人孤立的好学生,一路毕业成为一个人善被欺的好“牛马”,在职场兢兢业业、或辗转腾挪,爬到一个有人羡慕也有人鄙夷的职位。
在生活中的你,要么成为一个「超级护士」型的全能操心选手,要么成为一个令人窒息的「控制狂」,整日高举“为他人好”的大旗,不知疲倦。
你是别人眼中的怪胎同学、是难相处的同事、是挑剔的恋人。
是永远觉得:“我还不够好”,且“我必须要更好”的「自我厌弃」者。
你对谁都不满意,因为你对自己不满意;你对什么事都不满意,因为你对自己不满意;你对过去不满意,因为你对自己不满意;你对现在为止,可预见的未来不满意,因为你对自己永远!
不满意!
可你从来就没有活在过「当下」,你失去的不止是「过去」,还有强迫型不断在重复、令人沮丧、失望的「未来」。
很奇怪吧,我的第一个泪点,是听见Riley小时候的「意识树」轻喃但坚定地说:“I'm a good person.”I'm a good person. I'm a good person. I'm a good person.
“I'm a good person.”怎么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我这个失败的大人却忘得一干二净。
从小到大,我从未觉得自己配得上「GOOD」这个词——无论是:善,还是好。
I'm NOT a good person. I'm NOT good ENOUGH. I MUST be BETTER.在我「想象后台」的每个脑细胞,都在奋力画着一切有可能存在的可怕隐患:被抛弃、被孤立、被嘲讽、被否定、被指责、被排斥、被淘汰、被伤害、被忽视、被污蔑、被针对、被嫉妒、被看见……整日如此,反复折磨。
芝麻大点儿的事儿,都能让我警铃大作,呼吸急促;我愈发确认自己就是个「废物」,我羞于表达任何可能被针对的真实观点或感受;我不配提出、或满足任何「诉求」,我还要做得更多、更好、更快、更……直到我坐在银幕前,看你站在那团混乱的橙色风暴中,浑身僵直,动弹不得却慢慢涌出泪水时,我的一切防备,终溃不成军,和你一起痛哭流涕。
“我还不够好。
”我们做错了什么啊?
我们不是想让一切「更好」吗?
我们从未想伤害他人,或毁掉自己啊!
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直到此刻,我们还在惯性复盘,蛛丝马迹地排查着还能「优化」的任何流程。
“I know change is scary”,焦焦,在你从乐乐手中掌握主控台时曾这么说道,“but it's time,let's DO this.”当乐乐把你从风暴中救出时,你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怀吧?
虽然「放手」真的很「可怕」,但这次让我们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吧!
「头脑总部」的主控台其实由谁掌握,都不重要,因为头脑里的任何一种声音,都不能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所有情绪都是必要、重要的,我们需要“忧忧”来哀悼那些无法挽回的人事物;需要“怒怒”保护自己;需要“怕怕”远离危险;需要“厌厌”树立边界;更需要“乐乐”拥抱生活。
而你也没错,焦焦,你只是个太怕失去爱的孩子。
You're a good person. You care about me. You need to relax and be happy.我的咨询师说,我30岁以后,也能慢慢找回那些最基础、重要的情绪:真实的快乐,和允许自己的脆弱与悲伤。
我的女朋友也说,30岁之后的我,更像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
失去的快乐原来是无法被复刻的,但只要停留在当下,就能拥有新鲜的快乐啦~祝你永远有令自己骄傲、无需被他人肯定的价值!
也祝你随时享受放松的每一刻~你知道我爱“乐乐”忧忧“怒怒”“怕怕”和“厌厌”,但我也很爱你,回聊。
One of “Riley” 2024年6月24日
Extra, Extra, Read All About It!
相比前作,皮克斯的创意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层次,思考人生与青春期成长、自信心的重要性,多元化的心理才是人真实的成长心理,并不是只分好的和坏的。
最喜欢“头脑风暴”那段的创意,还真的是好点子灯泡💡刮起来的具象化风暴。
手绘梦的场景,有一个小细节,制作公司皮克斯作为乔布斯曾经执掌的苹果公司子公司,本片甚至设计了一段扔椅子杂碎大屏幕的片段,当然很明显是致敬苹果公司Mac电脑的经典广告“1984”。
另外,说点额外的话。
关于本片的中国大陆地区票房,跟全球其他地区票房差别很大的现象。
我向来不认同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人的审美就是分层次的。
作品之间就是有较好的,以及比较不那么好的。
要不然“比较文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有的人喜欢一些糟粕文化,主动摒弃一些优秀的文化,优秀的作品,那就是你审美有问题。
虽然我不喜欢冯小刚这个人,但是国人当中,有很多人确实就是冯小刚口中的“有什么样的垃圾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垃圾作品”。
一些人不喜欢《头脑特工队》系列这种带点思考的系列作品,反而喜欢、追捧一些纯粹搞笑的国产喜剧,或者骗取廉价泪水或短时间感官刺激的作品,那就是审美有问题的。
Olvídalo.
3.5,和第一部的惊艳相比的确差了一截。
将复杂情绪进行抽象化地分类,头脑特工队以这种高度简化且凝练的方式处理着我们所共享的人生命题,但相比上一部家庭分歧的分析,这一部对于青春期的解读将观众定位得更加年轻,我似乎无法收获这样的感动,因为那些体验其实离我已经有些许距离,不如上一部切中当时年龄更小的我。
为了作出革新,2引入了更多角色,且的确做到了多而不杂,虽然整体的世界观规则还是定义得相当灵活,但至少角色完全立住,且由于细分的定位,情绪角色本身不需要更复杂的性格。
令我不够满足的地方在于,2的创造性明显不及上部,虽然几处致敬效果很好,但落到对世界的扩建其实单薄,上一部的惊艳场景和想象力被大量复用,这是这一系列难以忽视的困境,但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全片的矛盾也不再像上一部有直接的碰撞,而是走出两条支线,乐乐与焦焦之间缺少更多直接的交流,让整部电影其实在解决矛盾上相当含糊,缺少上一部那样对于忧忧重要性的逐渐认识,众人回到控制室的关键桥段也不再像上一部那样,贡献出全片最大的泪点同时还能兼具主题的表达,观众从主观上潜移默化的认识变成了更加被动说教式的接受。
当然话说回来,头脑特工队2绝不是烂片,其完成度和整体的技术呈现仍然是稳稳的超第一梯队,但既然珠玉在前,我们也很难不对其有更高要求,这一IP未来要如何发掘,世界观的扩建、更多情绪的引入、或是对人生命题的深挖,还是令我期待。
另外,虽然对这部没有那么触动,但看完之后心情仍然舒畅许多,头脑特工队的确给我一个启示,把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拆分,或许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内核、真正的自我。
7分。仍是关注成长与解构情绪,不过,这次步入青春期之后,情绪也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尴尬、羡慕、焦虑、疲惫等新的情绪也都开始出现,对应青春期成长的苦恼吧。想法其实还可以,但执行的其实有点稀里糊涂的,最后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特别有说服力。整体还是站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偷懒的一部作品。当然,也是第一部太出色了,可能续集也很难再有更出色的想法了。
一眼看得到头的故事依然吸引人需要完全的精准。好莱坞肯定已经研究出一套方法了,一个动作出现几秒再衔接下一个,什么样的动作以什么顺序组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他们肯定研究出来了。
有些失望 剧情很模版 我看一半都能猜出来剧情了……不夸张的说
【4】有了前作构建的规则,系列几乎可以一劳永逸,到续集则来了一场本我大战自我,却仍以冒险的叙述展开,在想象力的挥洒中最终收获到精神灵韵。本片再次佐证为何皮克斯的说教从不让人厌烦,因为你能体验到的是感同身受的启迪。 w/c
不是叫头脑,特工队吗?你头脑多讲点啊!inside啊!你那out不就是个狗血青春片?这点情节国产电视剧满大街都是我需要看你搁这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你那心理保险箱啥的不是整挺有趣的嘛!你给我多看点啊!你他娘的!(一拳打导演脸门子上)
如果童年是乐乐情绪为主的话,那青春期和成年绝对不会是以她为核心,焦焦或许是合适的,忧忧也可以。
典型的青春期电影,成人看起来很难受,而且最后那个所谓的彩蛋,也完全就是浪费时间
结尾joy发光那里,我以为她要消失了
很第一世界很幼稚,但是和两个朋友和解的时候看哭了谁懂。
皮克斯迪士尼化的又一例证,美国高中生的精神困境,实在有些简单和幼稚,在票房上实现狂飙突进着实有些令人意外。最保险又最偷懒的创作思路,无疑就是把前作的故事再重复一遍,看起来头脑里被塞进了五个新情绪,但在核心概念上没有完成任何实质性的飞跃——新角色上演着鸠占鹊巢的戏码,旧角色则不断凭借巧合在脑内翻江倒海,但这个故事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反派,光凭一个“为你好”的动机,就让和解迅速发生,让成长如约而至。皮克斯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低谷期。
比第一部更喜欢,被焦虑情绪控制的惊恐发作太真实了,焦虑驱动的人很能relate。自我信念感摇摇欲坠的部分是本人的日常。
不太喜欢的设定或许是因为第一部过于简单,这部虽然还是不喜欢乐乐,但新加入的角色还行。
没想到续集这么好啊,把我哭得稀里哗啦。这一部真的是给大人看的动画片。是的,成长就是认识到”I’m a good person”的同时也认识到”I’m not good enough”,但是这些都没关系,这些都是你。电影里那些难过的焦虑的自我怀疑的时刻只过了几天而已,可是现实中可能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我们的人格才变得成熟。而那些时刻过去了就变得强大起来,过不去就完了,大家都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四口一起看,结果肉率先看哭,我还以为他是被感动到了结果是他看困了。皮克斯是如何江郎才尽到今天的——除了第一部的创意,就只剩让我们大人觉得幼稚而又让小孩觉得无聊的故事。
😭离开皮克斯还有谁拿我当小孩…电影看着看着和我讨厌的青春期的我自己和解了 被焦虑吞噬没想到会看哭
较之首作逊色太多,过度的人格具象将之极简地勾勒,在将社会关系功能化的同时也将新情绪的出场引向重复的生产。Joy和Anxiety在并不冲突的场域展开冲突,在孩童纯洁心性上萌发的情绪是喜怒哀乐无穷的变种,并不存在首作中成长的舍弃,情景赋予的矛盾太过简单且自适,因而在节奏上反倒显得漫长拖延。剧作细节处理的有趣,但全球性主题对应潦草的单维度形象不是一个好主意。
觉得不如第一部好看诶。这次看发现自己最像那个绿色的Disgust,别人的一点点细微的表情变化都会注意到并且反复播放,真是要了命了🥲 才发现anxiety的配音居然是Maya Hawke,而丧丧的法国口音的Ennui居然是《阿黛尔的生活》的女主配音——Ennui好像多邻国那个每次都臭脸催你学习的紫色的Lily啊!
我的anxiety在看的过程里享受着按摩咧
相比上一部没有任何进步,只是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情绪风暴,而没任何思想可言。
小女孩青春期的一点纠结,格局太小了,唯一有点思想的就是接纳完整的自己?过于无聊,幸亏只有90分钟,哪吒看两三个小时都感觉意犹未尽。没法理解为什么会登顶动画片票房,哪吒虽然也有不少瑕疵,但比这个亮点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