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评价是一直提醒我"短评不能超过140字“删了好几次勉强提交了,无奈滚来电脑客户端毕竟有着一颗想要说话的心。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点在于边缘人的喜怒哀乐,不管他们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他们自己知道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爱的人。
片子里最够的悲伤让人感受到世间的恶意,可是辛蒂和亚历山大安之间的感情又让人心安。
别人拿了我的东西我会很生气,可是如果是你我会难过会想放弃,但你要知道不管怎样我都是爱你的。
你受伤了我会陪着你,你失去发套害怕丑不自在我把我的给你,你要知道,我的一切都希望你要比我好。
白人姑娘最后的遭遇让人心疼。
没有人比谁更高贵,没有人有资格嘲笑别人。
亚对音乐的坚持也是让人唏嘘。
最后这部电影台词都很好,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居然是路人司机卡洛一句”就算他不尊重自己,也要让他知道得尊重自己的家人”。
然后现在其实是考试周,我放着一堆书没有复习,在看这个,我也是要炸了。。。。
电影中S不顾一切挖地三尺揪出小三的劲儿映射了生活中大多数人们为了所谓的"爱情"赴汤蹈火的样子 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的权利 电影终归是电影 就我个人而言 这么open复杂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确实还接受不了 尤其是好友的背叛 结尾S选择原谅A大概也是因为变性人是一个极小的群体 ta们很脆弱 也需要相互依赖 互相陪伴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橘色》,下面请看前线花枝招展的交际花们拼的你死我活的评价了!
曲有误:一声姐妹大过天。
热可可加盐:狂野中藏不住的一丝温情。
布谷卟咕:以后圣诞别看《真爱至上》了。
Xavier-耐观影:当初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跨性别主题电影。
Spy Liu:法罗岛众相,而小朋友是那位看不下去这群人淫乱生活的、选择报警的甜甜圈店主。
赵小毯:相比从头到尾的撕逼大戏,混乱情节,镜头上的朦胧橘色感、剪辑、电子摇滚乐的节奏推动更享受。
psychopath.MN:开头约定了no drama,随之而来的却是全片的drama。
果然我还是喜欢Sin Dee&Alexandra这种真性情人设。
球球糖:新年第一部。
贝克用5s拍的!
rio厉害!
贝克是天才了!!
很暖的色调。
一刻不停的抓马。
却尽是底层边缘人的辛酸。
无奈与无助。
迷幻松饼:整个电影糙得恰到好处。
非常真实,但又drama得无与伦比。
电影结束之后我还在思考每个人物之后的生活会如何,仿佛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人一样。
zzy花岗岩:影片最令人欣喜的并不是iPhone 5s的拍摄噱头,而是其新颖的主题,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从未关注过的人群。
片中人物个性鲜明、叙事不落俗套、节奏流畅、配乐富有感染力,喧闹的夜色增添了落寞,不离不弃的友情又给人温暖。
年度惊喜电影之一。
Her Majesty:猜到了姘头被好姐妹偷吃,但是最后没有扯头花而是仙走一步去站街,也蛮意外惹。
too much drama for this movie,剧情弄这么完整,是说导演没有自信玩得更飞呢,还是说他鸡贼呢,有些过火的地方一看就知道是直男拍的。
肖恩•贝克更应该去好莱坞主流发展,他在美国独立电影界显得有些油腻。
非有想非无想:非常喜欢本片,橘黄色镜头、快节奏配乐、撕逼一路LA普通街景、不带圣母滤镜展现同性恋变装站街女的优点无需多强调。
只是生活就是这样一地鸡毛啊,我去站街讨生活,爱上毒贩男友,闺蜜背着我和我男人睡了,只有一个最好朋友听的独唱会,在外做0的深柜老公,谁又比谁高贵呢?
此片带给我找到了归宿般的气质,我们过的都一样。
好看好看。
鲍勃粥:观看前并不知道使用手机拍摄,事实上也没有那么至关重要。
广角镜把人物紧贴地貌,急速飞奔的角色不是被某一特定结果导向的叙事所捆绑,而是自由地冲进了一种光影充盈的街道中,时间由广阔的天空展露,并以演出开始的七点为中转站。
空间上扁平化的城市街景却在可能性上无限延展,呈现拟态。
音乐推进节奏和情绪,但从不试图去补偿影像,故影像足够充沛。
某种意义上是新形态的“公路片”。
子夜无人:拍摄媒介上的突破其实增强的是影像的“实录感”,各式各样的姐妹互扯头花大战从黄昏至午夜的几个小时里连续不间断地盛开,而它开到荼靡的这座城市叫洛杉矶,“像个包装精美的谎言一样”。
所有的爱与故事都变成焦头烂额、龇牙咧嘴的撕扯,趁着擦黑的夜色露出爪牙,那些鲜活的生命力好像已经在站街抢食的时候用完,而后某一刻,薅过的假发变成温柔的安抚,生命的终点是与你相对而坐、默然不语的柔情史。
欧.尹:毫无疑问本作从题材上、技法上皆是成功的,几条线看似漫不经心地推进,终不可避免地交汇碰撞于满是谎言的都市夜色中。
看似在写欲望,实则在讲情感,看似在讲情感,其实又是在深挖特殊群体的自尊与独立。
爱疯拍摄没什么好说的,本片所有的成功都应当先归功于剧本的成功,然而这都只是从所谓我主观认为的客观来讲,若纯从主观而论,这并非是一部给我欣赏的电影,如果我是甜甜圈店的老板,大概早就报警了。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5日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Tangerine首先是技术上的尝试,Sean Baker做到了,iPhone拍摄带来的小景别,更有亲密的感觉以及在跟拍的时候更有临场感,节奏更容易控制(正如大多数短视频一样,跳跃和律动更容易被感知),纪录片似的粗糙真实,在超级饱和的画面上呈现出了橘黄。
另外LA也是我们熟知的orange,出租车是yellow,但是故事发生在圣诞前夜,当LA的天空渐渐暗去,明亮的黄随之而来的是深沉偏暗一些的橘色。
sindee和alex属于这个城市的边缘人群,他们的人生在主流世界看来是悲哀,但是她们却充满生命力,因此导演用了喜剧的表达。
配乐与电影情节之间的关系,属于overstatement,适合更宏大主题的古典乐和节奏更紧张的动作片配乐,让sindee的寻三之旅趣味盎然。
一镜到底的廉租酒店房找三,让猎奇的观众下巴惊掉;同样的长镜头还有洗车交欢,用固定机位捕捉到车窗上的暗涌疯狂,无不让人在大笑之余称赞连连。
圣诞前夜LA众生,但是我们看到了trans sex worker以及sex worker的不容易,纵使她们战斗力爆棚,能量满满,不畏艰险,但是她们所经历的,要面对的,可见一斑。
最重要的是,渴望感情来慰藉心灵,但是只是发现LA和这个世界的冷漠与背叛。
sindee是剧中让人觉得最drama最疯癫的角色,但是到最后才发现,她是那个活在谎言里,但是可以快乐坚持做自己的人。
这个世界如果都看透,夫妻和家庭会崩溃,友谊和爱情会不再温情, 对于没有什么资源和社会关系的边缘人群,那彩色的幻想是美好的,Alex可以穿着大红色裙子在聚光灯下做歌手,sindee可以等着Chester娶她。
而现实是sindee和Alex两个灵魂相互依偎,Alex为sindee戴上假发,我们一起做梦吧。
Sean Baker终于拿到了金棕榈,奥斯卡对他的低估也许成就了他,不断在小成本独立电影的限制中突破自己。
他的电影总是有明确的色彩,有强烈的幽默感和深深的关怀,像给你塞了一把彩虹糖,但是在口中化开,却是苦涩。
橘色(Tangerine) 是第一部全部使用 iPhone 拍摄并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展出的电影。
该片流畅的摄影、大胆的配乐、夸张的色彩和炫目的光影历来为人称道。
导演在对洛杉矶街区进行长达八个月的考察后构思出了这个故事,但在了解多元性别群体的过程中碰了壁。
他在一个街区以外的LGBT中心遇到了该片的两位主角Taylor和Rodriguez.与Ta们的相遇打破了当时的僵局状况。
身为跨性别者,这两位主演基于自己的体验和对社群的了解,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不少建议。
故事发生在圣诞前夜,主角是跨性别女性。
导演使用三部 iPhone 5s 拍摄该片,开场就以主角Sin-Dee的一段街头暴走风格化地展现了洛杉矶的街景,相当提神醒脑。
在Sin-Dee丢掉烟头的瞬间,古典乐转电子乐,角色快速行动,身手矫健地跃过地铁检票口……情绪化的肢体语言被流畅的动作摄影捕捉,激烈的情节和极具生命力的镜头语言配合,《橘色》带来了强有力的视听和情感冲击。
“看你穿的这身破烂,你肯定买不起。
”“那你呢?
你难道穿的是晚礼服吗?
”同为处于岌岌可危状态中的边缘人,片中的角色们花掉身上最后的两块钱乘公交车、在洗手间内互相补妆、为朋友聒噪地捧场……TA们挣扎着追逐自己的尊严和欲望,生活在每一个低落或激越的时刻。
姐妹扯头花扯出了都市边缘人群的笑容与泪水,街头暴走走出了城市生活的暗面。
这是一部笑中带泪的喜剧,基于跨性别者和性工作者的现实困境,展现了相互争吵、相互扶持的姐妹情谊和坚韧的生活经验,并以独具张力的美学风格爆发出了极高的情感强度。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名为 Tangerine 的电影受到了很多关注。
这部影片的主题很新颖,讲述的是在好莱坞不那么光鲜的角落里工作的变性妓女;人物性格冷酷、有趣、有从不让人欺负的个性。
不过,最令人吃惊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 Sean Baker 放弃了专业电影拍摄装备,选择 iPhone 5s 拍摄电影。
很多业余电影爱好者使用 iPhone 录制电影,不过,Tangerine 是第一步全部使用 iPhone 拍摄并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展出的电影。
Baker 使用 iPhone 5s 拍摄视频,并使用价值8美元的视频应用 FilmicPro 。
Baker 表示,由于自己的预算有限,才选用了 iPhone 拍摄。
当然,使用 iPhone 拍摄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武宣从洛杉矶市政厅购买电影拍摄许可。
边缘人群的故事很难拍得好,这类题材往往具有先天的猎奇色彩,让观众不知不觉坠入光怪陆离的圈套而忽略掉其现实意义。
这位导演的策略掌握得恰到好处,介乎于现实主义的纪录片与夸张变形的肥皂剧之间。
情节总是在闹剧的边缘临崖勒马,有力地扳回到残酷现实世界里。
从变性人之间的友谊作为切入点较为独到,妙语连珠的俚语对白跟澎湃激烈的配乐是绝配,而先扬后抑的人物刻画手法则不断营造出笑中带泪的观感。
剧中每个人物都塑造得很精彩,这些边缘人物并没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节节败退,他们反而懂得用勇敢积极的心态去接受自身的缺点与欲望,哪怕招致歧视、情变甚至家变,他们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拥抱这个不理解他们的世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用最经济简便的数码工具拍出了洛杉矶别样的韵味,贫民窟与红灯区难得一见的美感足可与《爱乐之城》媲美。
2015 年上映的电影《橘色》(Tangerine)由肖恩·贝克执导,全程使用 iPhone拍摄,用FiLMiC Pro应用调色,代表了当代电影界两大现象的融合:跨性别叙事的兴起和通过移动技术实现的电影制作民主化。
贝克选择使用iPhone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决定,而是有意与电影的酷儿主义主题保持一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非主流电影表达形式。
《橘色》的核心是描绘性边缘化群体(尤其是跨性别女性)的生活经历,主角是Sin-Dee Rella(基塔娜·琪琪·罗德里格斯饰)和 Alexandra(米娅·泰勒饰),她们在圣诞节的洛杉矶街道上度过了一天,经历了挫折、希望和挣扎求生,影片也以她们这一天的生活为拍摄对象。
这些人物的挣扎通常集中在他们的性别认同和在充满敌意的社会框架中的生存上,体现了抵抗、韧性和自我肯定。
iPhone技术的实验性使用,尽管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手持不稳定、焦深有限和动态取景难度——却成为一种策略性的叙事工具,反映了角色生活的居无定所、生猛的日常龃龉和游走于法律和伦理边缘的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的媒介和叙事信息是相互交织的。
使用iPhone作为电影制作工具既挑战了电影的传统美学,也挑战了电影行业通常存在的等级制度。
作为消费级技术,iPhone通常被认为不足以制作高质量的电影,尤其是与主流制作中使用的行业标准设备相比。
在美国用iPhone拍摄影片甚至不需要像电业局或其他政府机构申请拍摄许可。
然而,《Tangerine》利用iPhone的便携性、即时性和易用性,创造了一种原始、直接的视觉语言。
手持摄影通常不稳定,但可以将观众直接带入电影世界。
它创造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存在感和紧迫感,让观众成为角色实时挣扎的见证者。
在这方面,摄像机的运动和电影的手持美学是角色情绪状态的延伸——不稳定、波动和不可预测。
这种风格的选择也呼应了人物生活的即兴性和DIY性,他们生活在社会和电影行业的边缘。
此外,贝克决定用iPhone拍摄也体现了电影制作技术民主化的大趋势。
随着数字电影和移动技术的兴起,电影制作人越来越有能力制作电影,而无需昂贵的胶片和高端设备。
这种转变在《橘色》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因为它让电影能够凸显边缘群体的声音——即跨性别女性和LGBTQ+社区的其他成员——她们的故事历来被主流电影排除在外或被歪曲,而且作为性少数、非顺性别者、底层女性,她们也是在电影文化上没有自我生产的能力的。
通过使用这种无处不在且易于使用的设备,《橘色》顺应了日益兴起的 DIY(Do It Yourself)电影制作和低成本独立制作运动,这些制作优先考虑创造力、真实性和社会相关性,而不是技术的完美性。
《橘色》的美学和主题选择因FiLMiC Pro的使用而进一步放大,FiLMiC Pro是一款移动电影制作应用程序,提供对焦、曝光和白平衡的高级手动控制。
这款应用程序让贝克和电影摄影师 Radium Cheung 能够保持对电影视觉风格的创造性控制,尽管是在消费级技术的限制内工作。
FiLMiC Pro的多功能性——支持机架对焦或手动色彩饱和度调整等——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比如,影片大胆使用饱和色,尤其是占据视觉色调的醒目橙色,这是一种重要的象喻手法。
橙色既鲜艳又刺眼,体现了人物强烈的情感体验——愤怒、激情,以及逃离压迫他们生活的压迫力量的渺茫希望。
饱和的配色方案也与影片黯淡的边缘化叙事形成对比。
强调了人物在一个不断试图剥夺他们这些东西的系统中寻找美丽、肯定和身份的挣扎。
在一个通常被残酷现实——贫穷、歧视和暴力——定义的世界里,色彩的视觉强度为影片对原本残酷生活的描绘注入了近乎超现实的能量,与LGBTQ+社区的街头文化、充满节奏感的音乐一起,强化了这种群的不被定义、不可预期、甚至也不被接纳的生命力。
它让人想起当代数字媒体和流行文化的美学,其中色彩通常用于表示情绪极端或文化归属。
这种视觉风格使这部电影与地下和亚文化运动的审美情趣相一致,反映了她们的特殊反抗方式(橙色作为主色,象征能量、活力和绝望,而这些都是影片中人物生活的中心)。
因此,FiLMiC Pro的创作潜能,使电影制作人能够建构出一种独特视觉叙事,不仅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颠覆了主流电影中常见的精致、人造美学。
这部电影的美学选择拒绝了对城市生活的美化、理想化的描绘,而倾向于对人物存在的更粗犷、狂野,更真实、有时甚至令人不舒服的描绘。
《橘色》是跨性别叙事和移动电影制作如何汇合,以挑战性别文化霸权和主流电影的传统美学的典型例子。
通过使用既易于理解又具有实验性的媒介,贝克将电影的形式提升为为一种浅表化的叙事主题。
还是在garden cinema 留下来听了panel discussion 让我想起很久以前Mrs Tan对我说艺术创作里最难得珍贵和决定它是否‘好’的factor就是empathy观众里和panelist的拥有真正身份体验的人is just much more sensitive (in an almost instinctual way) to whether the filmic perspective is an insider or outsider one and the underlying cis gaze 纪录片式的social perspective& filming technique或许mask了一部分outsider(whether as the creator or as the audience) 自以为的真实感之下的虚浮和猎奇 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但很感激能听到更多的critical perspective,比如film industry as a predominantly middle class one and the film’s attempt to portray a group that obviously doesn’t ‘belong’ to this class; 当用trans actress是理所应该的事 yet the film was praised for it, 而trans people在这个industry里能得到的机会和路还是依旧狭窄 etc作为少数群体一定要发声的原因或许在于真正authentic的创作只能由自己带来 而作为观看者时就放下自以为能代表被观看者的傲慢Goo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其实同性恋没有那么糟,说出这句话时,是不是已经有歧视的嫌疑了?
跨性别性工作者的日常,她们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面对洛杉矶文化的参与,将多元的泛性认知(非异性恋)与圣莫妮卡和高地周边的亚美尼亚生活圈交织——《橘色》从这些角度切开洛杉矶,你看到底层群体的乐观与坚毅,杂糅着充满地理现实感的情绪,好像她们就发生在你身边也不会奇怪的错觉,就是这种不违和的参与感点燃你的猎奇,才能把她们看做平凡生活的一部分。
你身边肯定也有这样一个女生:她好像总是不消停,容易不开心,生活琐事张嘴就絮叨。
可要决定了做一件事,执着得不讲理。
低色温的鹅黄铺满了Sin-Dee为撕逼辗转的那些场景,电子音跳脱地穿插在Sin-Dee的嘴炮里,这很快就拉近了观众对这个群体缩影的距离感,你喜欢上谁的性格,那她是做什么的就不那么重要了,总之我是如此。
我好欣赏Sin-Dee鲜活的生命力,你看到她对爱情的不依不饶,虽然她的未婚夫是给她拉皮条的毒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还得吹着凉风在甜甜圈店门口撕逼——可生活的意义不也是迈开步子去追逐看重的事物嘛?
不认输是幸福的前提。
Man always cheating——Chester在Sin-Dee入狱期间睡了Dinah,又跟她的闺蜜Alexandra一夜情——在生理上,除了Dinah,都是男性。
其实,我觉得《橘色》提供了一个讨论非异性恋在社会的生存空间的契机,这种客观存在是没有地域性的。
魏宁格在《性与性格》里引述科学依据:人的基因,98%决定我们是双性恋,剩下的2%里,天生的异性恋不足1/3。
决定性别的不是性器,我们更该用雌雄来区别男女。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女权运动的领导者都是同性恋者,且她们在伴侣中扮演男方。
即是说,其实繁衍并不是人类的天命,而不同宗教对同性恋甚至双性恋的封杀是极具政治性的。
当然,这只是另一种角度。
对同性恋的歧视,异性恋之于其他群体因社会接纳程度形成的优越感在父系社会或许都难以改变。
如果我们不能创造一种允许更包容的价值观落地生根的社会现象,那在我们的文化系统里同性恋依旧是禁忌的。
可我也并不认为这是需要人为去强制干预的,毕竟社会网络的形成有他的道理,个中的达尔文劣汰优取不由意志左右——社会更像是一个活物,我们只是供给他正常运转的零件罢了。
Razmik在出租车里给Alexandra咬的那段美好得像泛黄的连环画。
泡沫打在玻璃上,喷溅出浪花的纹路,那种律动的姿态仿佛性的跳跃般,深沉的欲望被包裹在糖纸里,轻柔,舒缓,又带一点忧伤。
渡边淳一在《失乐园》里说,男人无法知道接纳的快感。
其实,口舌似乎也是一道禁忌的门,一旦开启,即是深不见底的渊流。
《橘色》里讨论的性是高度开放的,这跟宗教系统里之于性的仪式感,以及普世价值中将性与爱(婚姻)探讨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陌生人之间通过性将彼此的敏感与脆弱勾连,而关于金钱的性交易连同毒品,枪支更是美国社会文化底层的日常。
Sin-Dee对爱情的执着是包涵了性的彼此忠贞的,伴侣的偷情必须追究,跟小三必须撕逼,可闺蜜的插足让她为难,却也不得不一笑而过可——这不是价值观的你死我活的角斗,这是生活。
好像在洗手间里Sin-Dee可以给Dinah化眼妆抹口红,朋友,这是生活。
平安夜寒冷的街道,与Alexandra不愉快的Sin-Dee被佯装应招的喇叭声唤去,结果对方调侃似的泼了她一身尿。
一阵黑语谩骂后Sin-Dee委屈地蹲在路边,Alexandar将她拉到街角的自助洗衣店。
Sin-Dee被迫脱去了上衣,自嘲地扔掉胸罩里的垫子,取下假发。
Alexandar把她的假发摘下套在Sin-Dee头上,一阵调侃。
二人相视不语,Sin-Dee握住了Alexandra的手。
I wanna drink,I wanna dacne,I wanna sex at Los Angeles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生活如此,还好有你。
我应该圣诞节看的
洛杉矶的圣诞夜没有下雪。
毫无疑问这就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喜剧,内核是悲剧的,但是用一种足够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不是抖机灵而足够诚实、真诚。很难想象,西恩在选取gay prostitutes作为拍摄对象时,完全没有站在傲慢的干岸上,而是彻底融为一体充分激活。配合躁动的鼓点和金属电子音乐,几场戏把不想drama的drama展现的淋漓尽致。对符号非常有灵性的运用,圣诞节作为种族和贫富差距的使用完爆东京教父的糖水故事,洗车间的blowjob把危险和暧昧完全写活。而这种dope式的情绪张力,在秋风一阵过后,满地只剩下憔悴和凄凉,bitch姐妹一生一起走,我的假发给你戴上,这时影片展现出它的可爱,一份送给LGBT最好的礼物。
“有时候做妻子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絮絮叨叨、无关痛痒,看着很烦。
Sean Baker是Safdie bros.在洛杉矶的counterpart. Safdie bros.拍丑陋的纽约,Sean Baker拍丑陋的洛杉矶。有些台词还可以。
【8.5/10】前半段三条故事线交织,后半段三条线收束在开头的甜甜圈店,夸张的戏剧冲突也在此处爆发。但又在最后落在一个轻盈的,克制的结尾。剧本写得流畅、精彩,吵闹、drama、幽默。同样是肖恩贝克,同样是性工作者的故事,这部用三台iPhone5s拍摄的粗粝影像好像有别样的生命力,比拿大奖的阿诺拉还要更好一点。
我是bitch,你也是bitch吗?
蛮有意思,街区暴走撕逼片。
很抓马,就好像来了一群嘻哈帝国里的Cookie开撕,哈,但整体依旧不痛不痒。倒是结局处理不错,洗衣房中握手言和的姐们间心酸中的一丝暖意。
3.5 真是一路暴走撕逼撕出了洛杉矶边缘人群的态度与状态,出租车司机这条线贡献出了描写LGBT群体的另外一个角度,iPhone拍摄噱头下是镜头上抛弃精致换来的无限活力与自由,最后在橘色散去夜色浓密下发着白光的洗衣房,尘埃落定于一个头套的真挚交换。
SB早期这些片子值得比Anora拿奖太多了。。。(florida project也是奥斯卡颗粒无收,所以为什么,到底为什么,拿主流奖项一定就得是变俗靠钱靠造势靠公关!!)真的,如果你们觉得Anora蹭了性工作者的噱头太肤浅甚至剥削了,一定要看看这部 这多好啊我要哭了这部有多好就更可惜他现在拍出来Anora还暴各种丑闻的但这才真的名利双收了为什么这世界一定要这样呢
被iphone拍摄吸引来看...要多自虐才能看完...恶心的tranny faggot...LA cabs很多Armenian的吗...Mickey扮演的毒鸡牺牲大...
色调真的好美呀!
+所有人都在发脾气,所有人都很悲惨。
这个APP要火,电影本身没什么看头。
6/10。用一件发生于24小时内的捉奸趣闻,刻画出围绕该事件整条街上形形色色的各族人群,这个浮世绘式的电影最终场面不生动、主题不深刻,原因可能是受时间限制只能靠对话推动情节,没有探讨这些群体潜在的民族情绪等深层东西,但导演对主角们不幸遭遇的体悟里充满了朴实力量。前任猛于虎,闺蜜别欺骗。 @2015-11-28 01:52:28
有些晕。感觉有些杂糅
好多瞬间以为是伪记录。这么混杂的剧情能处理成这样其实功力不浅,但失在粗糙,结尾好像是故意得有一个光明的尾巴,也就是力量积蓄的不够,其实是导演的电影而不是电影的电影
不能理解她们的世界,就影片揭示这群人的生活状态而言,本片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补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