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土耳其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大增,民众的民族自信心迅速抬高,整部影片充满了不理智的民族主义情节,为了战争而战争,因为宗教的“指引”而不惜一切代价攻占君士坦丁堡。
影片不仅有原教旨主义的倾向,还有意歪曲历史。
其实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土耳其人和日本右翼分子一样。
比如他们始终不承认一战期间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事件。
回到影片,影片丑化了拜占庭帝国皇帝康斯坦丁,实际上皇帝英勇抗战、身先士卒、以身殉国的精神和君士坦丁堡民众一心抗敌、绝不投降的气概是值得尊重的。
其次,影片夸大了拜占庭帝国的实力而有意贬低奥斯曼帝国的实力,从而凸显奥斯曼军队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奋斗精神。
实际上,当时的拜占庭的领土与奥斯曼帝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了,拜占庭只剩下君士坦丁堡这座大城市和几个岛屿了,奥斯曼却已经成为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国并完全将君士坦丁堡包围,拜占庭皇帝根本得不到外援和接应,奥斯曼夺取君士坦丁堡指日可待。
第三,影片说穆罕默德二世进城后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善待民众,穆罕默德二世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无从查证,但是实际上奥斯曼军队入城后对城市洗劫3天,无恶不作,而且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很快被改成了清真寺。
第四,大炮工程师乌尔班不是因为拜占庭帝国的暴政而不愿为拜占庭铸炮,而是因为拜占庭付不起钱而奥斯曼有的是钱,所以乌尔班投入到穆罕默德二世的帐下,可见当时实力对比完全站在奥斯曼一边。
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就如同泰森打小孩,真不值得夸耀的。
总之,纯粹的民族主义之作外加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倾向,还要篡改历史,我实在不敢恭维这部影片。
考虑到现在很少有拍中世纪宏大战争场面的电影,而且配乐效果不错,打两星吧。
《征服1453》是土耳其史上最貴的電影,根據歷史上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陷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戰役改編而成的,影片陣容強大,戰爭場景宏偉,很生動細緻地描述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全過程,是一部可以堪比好萊塢的史詩動作大片,可是在中國並沒有公映,只能在網上下載來看。
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消滅了拜佔庭帝國,對處於中世紀黑暗時期的歐洲是震撼性的衝擊,它帶來了文明的曙光,促進東西方的文明交流,揭開歐洲文藝復興的序幕,啓動大航海時代,是近現代人類文明的重要開端。
影片的最後,穆罕默德二世進入索菲亞教堂親吻了東正教小孩,預示著宗教寬容政策以及歐洲的全新秩序。
看完了影片覺得我們中國人很偉大,土耳其人的祖先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人,突厥是被唐朝打敗而西韆歐洲的。
一部极度意淫,且歪曲真实历史和诋毁人物的渣渣电影,同我们东边某个半岛国家的部分电影有的一拼。
1.穆罕默德二世对他爹穆拉德二世没多少感情。
搞的一副父慈子孝的。
2.种种神迹鼓吹穆罕默德二世的出生顺天时、得民心,这种二流的手段,翻遍中外史书哪朝哪代都有。
但你放在电影里鼓吹,就是王婆卖瓜了。
3.拜占庭帝国到了15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已经穷的一批了,连后来皇帝加冕皇冠上的宝石都换成玻璃的了。
电影故意刻画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大臣骄奢淫逸的吃喝享乐,也是着实腹黑。
4.君士坦丁十一世可以说是“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和明代的崇祯皇帝有的一比。
电影里刻画的这个邪恶。
如果说要用道德伦理来彻底评判一个人,那就是王先生说玉先生。
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很早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向法兰西诸侯、教皇、威尼斯、热那亚等基督教同宗,派去使者或者信函,请求看在耶稣的份上拉兄弟一把,而且他同意教皇东西方教会合并的条件,也是为了保住君士坦丁堡。
城市没了,信仰安在。
而且这位末代皇帝能征能战,曾收复了周边不少原先属于拜占庭的地区,而且同奥斯曼军队有过直接作战。
5.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对“铸炮大师”乌尔班事件的讲述,完全是捏造。
乌尔班是因为拜占庭给不了他要的那份钱,穷啊,连养活他的钱都没给了,才跑去奥斯曼那边找苏丹进献巨炮的制造方法。
历史上君士坦丁十一世对乌尔班相当礼遇的,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位真正工匠级的铸炮大师。
反而是乌尔班,其实就是为了挣钱,谁能给钱去谁那,他可是基督徒。
电影里居然捏造了一个乌尔班的闺女,还演成乌尔班拒绝铸造巨炮,拜占庭强迫乌尔班,要抓捕他,乌尔班和闺女被奥斯曼人救了,自愿给穆罕默德二世铸炮。
这就狗血了,天上地下的道理都让你土耳其占了。
错误点❌,待更......
《征服1453》是2013年看的第一部电影,这片子号称火鸡国最大投资,拍出来的自然是主旋律电影,正义的火鸡战胜了邪恶的君士坦丁,这个无可非议,谁出钱谁说了算。
回到电影上来,违背历史的还是得指出来一下,1、奥斯曼土耳其的创立者只不过是突厥化的土库曼人,如今却把自己雄心勃勃的要做整个突厥民族和阿拉伯的旗手。
不明白历史的还真以为他们是突厥之后。
这一点首先必须要澄清。
2、造加农炮的那个工匠,纯粹是因为穷逼君士坦丁皇帝付不起钱才去卖给付得起银子的苏丹。
3、那女娃应该是虚构的,十字军屠杀穆斯林,穆斯林同样贩卖俘虏为奴,这个问题上玩道德高地实在虚伪。
4、意大利那个帅哥重伤死在了船上,而不是像老鼠一样被人杀死在城堡里。
5、拉船过山到金角湾,靠的是奴隶和鞭子,不是其他。
东罗马帝国苟延残喘了这么多年,唯一值得期待的是谁来摘取这个荣誉,而且帝国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整个东罗马帝国能够统治的只有君士坦丁这个衰败的城市。
年轻的苏丹恰逢其时获得了这个荣誉。
整个片子特效不咋的,最后结尾略显仓促了一点,至于苏丹拥抱小孩的镜头我直接忽略了没看。
一战结束后,伊斯坦布尔的希腊族以为复国在望,没想到押错了赌注,最后杀的杀,流放的流放。
希腊血脉从此销声匿迹在伊斯坦布尔。
传说正教复兴的那一天,会有神迹,我看照目前这个趋势来看,等不到正教复兴那一天,绿教就得征服全欧洲了,就像几千年前日耳曼人渗入罗马帝国一样。
这片子看的还是有点压抑,只能期待《维也纳之战》来消毒了。
8万人(一说20万)打1万人打成这个鸟样子,还好意思吹;明明是买通热那亚人进入的金角湾,片子里却成了打败热那亚;明明进城大杀三日,却成了童叟无欺,信仰自由,我只能呵呵。
小白帽的不要脸秒杀棒子啊。
一般,2/5,选的题材故事大家也比较熟知,也很难讲出来新故事。
君十一当时也是君堡市长了,手里没什么筹码,奥斯曼奋六世之余烈大局已定,乌尔班并非剧中所写而是拜占庭没有材料和工资满足他的铸巨炮抱负,对君十一的战死还比较体面,但是进城大掠三日后叫停改写成了穆二抱起小孩子。
不过女工匠全家被瓦尔纳十字军杀害,哈桑父亲死于科索沃十字军,干的出洗劫君堡的西方也绝非善类。
进攻君堡的象征意义更大,1453是近代史开始时间的众多说法之一,之前各势力因为种种原因围攻君堡最终没能拿下,东罗马总是能苟延残喘一段。
“拜占庭是古罗马拖在身后的长达千年的车辙…古罗马人…吹着口哨,认为帝国就像身下的浴池一样,将永世延续…现在人们知道,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个尽头。
”拜占庭熬过了众多对手,哥特萨珊塞尔柱保加利亚…人们总是怀念美好的事物,如同精罗希望东罗马的火种再造河山,终究亡于内斗与外部危机;盼着大理石王如闪电般归来,终究还是“把紫袍当成了最美的裹尸布”,新月如潮向金角,巴塞勒斯自横刀,狄墙巍巍今犹在,君堡何时复紫袍。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金色穹顶变为宣礼塔蓝色清真寺后,同样位于东西方交流中心,一个新的包容而富有生机的绿色帝国丝毫不逊色于拜占庭。
然而,由于接纳信仰文化商品意识形态的不同,在生物学上差异不大的一个群体分化为两个相互敌对的希腊和土耳其,不免令人嗟叹。
以我来看,倒不如拍一下多讲讲穆二的一生,穆二人称穆十万,巴尔干大舞台多少被教宗封圣的将军大公斯坎德培匈雅提,还是被奉为民族英雄的斯特凡穿刺公,都是靠刷穆二战绩来的,穆二唯一值得称道还是用火枪打败了乌尊哈桑的神话,对穆二的论坛视频k&g等讨论大多如此,认为军事指挥水平一般,似乎很少有穆二赢得比较出彩的战役。
但奇怪的是他在输输输的同时确实赢了,版图扩张不少,学会了哥的体量运营,剩下的就是f2a上去,如果十万并非虚指,穆二具有相当强大的动员能力,也有人说穆二的人气很高受到爱戴。
比起刀剑战场,他的外交内政有哪些细节手段,值得拍成《康熙王朝》让我来学一学。
本片值得称道的是,在西方叙事的1453之外,给出了奥斯曼视角的声音。
史诗片。
介绍了那次土耳其人多去伊斯坦布尔的战役,不过作为我来说,不了解那段历史,所以看起来有点冗长和乏味。
不过,我还是觉得,远离战争。
不分种族和宗教。
话说,苏丹不是猎到一头野猪吗,你们觉得他吃了吗?
拍拍萨拉丁也就罢了,20万打几千人的胜利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伊朗也不好意思拍数万波斯大军征服斯巴达300勇士吧!
(一)世界之都的沦陷电影讴歌了默罕默德二世的伟大战功,美化和歪曲历史的地方不少。
这可以理解,因为那是土耳其出品的电影。
从电影本身来说,除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帝国城市的宏伟镜头有些许亮点以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
电影的主线当然是默罕默德二世与君士坦丁大帝之间君主的对决以外,还有就是帝国的勇士哈桑与铸炮师之女的爱情为第二条线索。
除了这两条线以外就没有了。
电影的发展比较单薄。
其实作为扭转历史的世界之战,原本不应该那么单薄的描写。
按照历史记载,君士坦丁堡之前已经被围困近一个世纪,已是一座孤城。
君士坦丁堡军民众志成城的坚守了伟大城市近一个世纪。
即使在1453年之战,君士坦丁大帝是战死的。
但电影中将君士坦丁描写成一个胸无丘壑沉迷淫乐的君王。
贬低对手实际上也就贬低了默罕默德二世。
默罕默德二世毫无疑问是奥斯曼帝国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对他的描写也是显得比较单薄,电影试图描写他的家庭之爱(超过了他的父王),但不成功。
试图描写他雄才大略,但是电影更多的显示了他在战事挫败之时的横马失措。
最不能容忍的是最后电影对历史的罔顾。
默罕默德二世攻破城墙进入索菲亚大教堂,他抱起了躲在里面的希腊女童,一副解放者和仁慈大帝的面貌,并允诺宗教自由,这完全不是历史的记载。
一部伟岸壮丽的史诗片,不知分数为什么这么低。
奥斯曼帝国文明之盛,立国之久,疆域之广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占据欧亚非,绵延千余年,直到一战才告衰亡。
奥斯曼大帝的前几世子孙几乎沒有庸才,到穆罕默德二世即位时,己把其宿敌东罗马帝国压缩到君士坦丁堡及周边几个城邦。
及至穆罕默德大帝独权,奋六世之余烈,扫荡天下,攻无不克,公元1453年5月29日,发动决战,成功攻占君士坦丁堡,至此延续了一千多年、十多个朝代的东罗马帝国灭亡,奥斯曼王朝的疆域实现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包括整个安纳托利亚,高加索,波斯大部,阿拉伯半岛,圣城,安提克,埃及,这是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期间最伟大的文治武功。
此后,穆罕默德二世继续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占领了东北部大部分地区。
与当今世界相反,这时穆罕默德的土耳其穆斯林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他兴办了各类学校、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对不同宗教采取宽容政策等等,在科技,军事,文明,时尚,等方面引领世界,而西方世界如同电影展示的一样,低级,野蛮,杀戮妇孺,抢劫和掠夺,并且愚昧。
可惜这位旷世君主准备征讨希腊罗德岛的时候因病驾崩,终年49岁,简直就是赢政大帝的西亚翻版!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