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看电影》上的老文章,正好发出来凑份子!
记得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访谈,是导演马丁·坎贝尔在拍罢《垂直极限》之后接受采访时,声称搞不懂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如此危险的爬山运动,大概他在新西兰(该片选择与故事中K2峰相似的库克山脉作为实景拍摄地)对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和险象环生心有余悸。
不过马丁·坎贝尔先生显然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下山运动,而且也有着一群热血青年对这项充满挑战性的运动乐此不疲。
《车轮不息》这部记录片展示了一群自行车极限运动爱好者,或者可以称之为“速降的艺术家”,在紧张危险、风驰电掣的“下坠”过程中,感受着异乡文化的洗礼,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危险刺激的极限之战《车轮不息》前后一共拍摄了两年,是自行车纪录电影题材中投资最大的一部。
该片于2012年9月19日在拉斯维加斯“INTER BIKE”自行车展上首映,当即引发轰动,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电影。
电影讲述一群雄心勃勃的高山速降爱好者,在世界各地挑战险峻的地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大自然。
在看《车轮不息》之前,也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高山速降”(DOWNHILL,简称DH)的自行车运动。
只要你骑过自行车,当从斜坡上冲下来时,因落差势能转化为高速动能,致使大脑内多巴胺大量分泌,会造成心跳加快,肌肉僵硬等极为刺激而紧张的感觉,个中体会。
“高山速降”就利用这种方式,这项运动起源于高山滑雪速降,指的是骑手在山地、丘陵、沙漠等极端的地理环境下选择一处小山,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速直下。
(滑雪速降的分支很多,还包括滚轴速降和滑板速降)。
该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极限运动以刺激和危险性著称,当车手们骑乘着专用速降自行车以每小时80-9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复杂的地形和陡峭的斜坡中左右游移,作为“肉裹铁”的代表自行车,其危险系数不亚于F-1赛车,很多速降选手认为,这项运动给予他们的极速快感是以赛车和摩托车为代表的依靠机械带来的速度感无法比拟的。
而且为了实现速降的返璞归真,像在片中以卡莫·扎克和达伦·柏瑞克劳斯等为首的欧美速降选手舍弃了速降车的中央避震和前叉避震,将在山路上往复不定的震荡和惊人的速度感糅合在一起,他们称之为“终极速降”,去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速降的艺术与勇者行动 艺术,是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是永久不衰,刻骨铭心的。
而极限运动也是艺术,是一项身体的艺术,高山速降。
就像《车轮不息》中达伦·柏瑞克劳斯说道:“这是一种需要真正勇士精神的运动”。
这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是强调人体对自行车掌控力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陡峭山坡上任何可以利用的环境地形“为我所用”,象征着灵魂的自由。
电影里跟随着他们的足迹,从犹他州广袤无边的大峡谷、新疆荒凉酷热的火焰山、阿根廷未开发的安第斯山麓,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湍急弗雷泽河沿线、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秘境,本片不但具备了同类作品一贯的特质:极限、精彩、动感、引人入胜,而且也在其中融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与文化风格。
速降选手们用自己的身体和足下的车轮,灵活、疾风的速度诠释着这项运动的精髓——下坠的速度与升华的灵魂。
在群山之巅,你要多条自由的线路可以选择下山之路,这就是自由,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当人们一直在强调“下山难”的窘境时,却不想一群被认为是疯子的家伙在荒凉的山间开辟出一条骑着自信车下山的壮举之路,惊心动魄、赏心悦目。
选手将BMX特技单车的场地搬到了大自然中,车手们在大于60度甚至接近直角的崎岖山坡上飞驰下坠时,电影本身就在塑造着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奇观,更不要说在高速聚焦镜头下他们做着空中水平(车手空中倾斜车与地面水平)、X-UP(空中转体360度)、超人(身体离开车体向后伸展)等特技动作时,画面张力被进一步的拉大,观众在沉溺于感觉刺激的同时,也被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这正是极限运动始终根本。
在他们的勇气行动中,塑造这些奇观场面离不开纪录类电影的技术优势。
《车轮不息》可以说很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的拍摄模式比较常规,大可参见同类题材的电影,比如BBC的跑酷纪录片《飞檐走壁》。
但这项新颖的运动为常规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电影的画面感入手,在表现速降的过程中,电影采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航拍的远景,为了追求动作的连贯和一气呵成的速度感。
除此之外,在表现细节特技动作时也穿插了不少慢镜特写和背景高光的渲染。
比起室内极限运动的特写镜头用闪光灯和粉尘烘托动作质感的效果,《车轮不息》在野外环境下,尘土和自然光取代了这些辅助效果,而且电影在不同场景中增加了不同的滤镜,像是犹他州的淡蓝色、新疆的昏黄色和尼泊尔的青色,场景色彩变化更能突出地域的差异性。
车手主观镜头的引入增强了居高临下的紧迫感,从他们的视角中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山坡的崎岖和陡峭。
鬼斧神工与文化洗礼 《车轮不息》带我们走过北美人烟罕至的荒漠、新疆人烟密集的农贸市场、尼泊尔鳞次栉比的古刹,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异域文化的熏陶。
高山速降对场地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片中车手所示,几乎找遍了全世界所以荒无人烟的地方,在熟悉了当地的地貌与沙尘之后,这项被他们成为“游戏”的运动才正式开始。
以犹他州盐湖大峡谷为例,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地势险峻、谷深岩陡,常年的风沙和早已干涸河水的侵蚀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奇观胜景,自然造物,顿生敬畏。
而高山速降就是需要这种典型的冲积山坡,突兀的孤峰是他们开始的起点,连绵的山脊是特技产生的滑行道,一条条沟壑形成了天然的赛道,远处的群山是他们的观众。
在这种没有束缚制约的条件下创意无限的高速降落,荡起层层的尘土和留下的道道轮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
还有文化,在尼泊尔边陲小镇、新疆风土民情,居民对外来事物的好奇都写在他们的面孔上,电影在运动之外带领观众环游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冲击,不仅仅对于车手,更为这项运动本身凝聚了人文精神。
很少有竞技类纪录片拍得如此具有文化特色,都得益于高山速降这项运动的特殊性。
电影中一句著名的台词:当你去旅行时,不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
背景音乐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竞技类纪录片中,为了契合令人热血贲张的运动激情,金属、流行、朋克、电子等节奏感极强风格的音乐出现频率是相当高,《车轮不息》也不例外,但正因为片中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为该片打上了独特的标签——地域性。
片中的背景音乐以电子、朋克、民谣,但没有出现常见的Hiphop曲风。
原声大碟选取了甄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独立乐团优秀曲目,比如来自英国的Bear Mountain的《Two Step》、非洲马里著名的盲人乐团Amadou&Matiam的《DougouBadia》、日本迷幻摇滚乐队Go-qualia的《Requiem》以及美国本土独立乐队的精品。
单听原声曲目仿佛不是一张竞技电影的原声,而是一张公路电影大碟,空灵、清澈,配合电影中各异的文化特色,如天籁之音般的动人。
令人遗憾的是该片并没有因地域的变化而选择当地乐队献声,比如新疆段落就选取了日本和比利时乐队,但整体的文化特色还是非常值得肯定。
“坠落”永无止境著名的极限运动大师塞巴斯蒂安·福冈(《007之皇家赌场》)在其著作《这种方式》中提到:“生活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障碍和挑战组成的,如果精通极限运动(原书特指跑酷),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 在如今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空间与生活压力是呈反比的,压力越大,空间则越小,也许是人类在远离自然的文明世界生活得太久了,在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陷入身心的慵懒之后,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
极限运动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冲出文明的枷锁,释放压力,融入自然空间最本质的需求。
就像《车轮不息》中的主题。
车手们对自由的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整部电影的走向,这也是极限运动的本质。
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车手们为了完成心目中的速降,飞跃大半个地球,来到荒无人烟的秘境,他们可能会经历高原反应、行李丢失等波折,也可能不远万里来到目的地之后发现这里并没有理想的速降场所无功而返;他们会为了一处场地不惜背着重达20千克的速降车花费数个小时登上山顶,去享受飞速直下瞬间的快感;也会为了追求一段完美的跳跃摔得七荤八素,付出鲜血的代价。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样做是疯狂而不理智的行为,反而在赞扬他们勇气的同时,也会领悟到片中传达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去拥抱、回归大自然。
旅途永无止境,挑战永不停歇,路在脚下,车轮的痕迹生生不息。
记得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访谈,是导演马丁·坎贝尔在拍罢《垂直极限》之后接受采访时,声称搞不懂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如此危险的爬山运动,大概他在新西兰(该片选择与故事中K2峰相似的库克山脉作为实景拍摄地)对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和险象环生心有余悸。
不过马丁·坎贝尔先生显然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下山运动,而且也有着一群热血青年对这项充满挑战性的运动乐此不疲。
《车轮不息》这部记录片展示了一群自行车极限运动爱好者,或者可以称之为“速降的艺术家”,在紧张危险、风驰电掣的“下坠”过程中,感受着异乡文化的洗礼,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危险刺激的极限之战《车轮不息》前后一共拍摄了两年,是自行车纪录电影题材中投资最大的一部。
该片于2012年9月19日在拉斯维加斯“INTER BIKE”自行车展上首映,当即引发轰动,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电影。
电影讲述一群雄心勃勃的高山速降爱好者,在世界各地挑战险峻的地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大自然。
在看《车轮不息》之前,也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高山速降”(DOWNHILL,简称DH)的自行车运动。
只要你骑过自行车,当从斜坡上冲下来时,因落差势能转化为高速动能,致使大脑内多巴胺大量分泌,会造成心跳加快,肌肉僵硬等极为刺激而紧张的感觉,个中体会。
“高山速降”就利用这种方式,这项运动起源于高山滑雪速降,指的是骑手在山地、丘陵、沙漠等极端的地理环境下选择一处小山,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速直下。
(滑雪速降的分支很多,还包括滚轴速降和滑板速降)。
该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极限运动以刺激和危险性著称,当车手们骑乘着专用速降自行车以每小时80-9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复杂的地形和陡峭的斜坡中左右游移,作为“肉裹铁”的代表自行车,其危险系数不亚于F-1赛车,很多速降选手认为,这项运动给予他们的极速快感是以赛车和摩托车为代表的依靠机械带来的速度感无法比拟的。
而且为了实现速降的返璞归真,像在片中以卡莫·扎克和达伦·柏瑞克劳斯等为首的欧美速降选手舍弃了速降车的中央避震和前叉避震,将在山路上往复不定的震荡和惊人的速度感糅合在一起,他们称之为“终极速降”,去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速降的艺术与勇者行动艺术,是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是永久不衰,刻骨铭心的。
而极限运动也是艺术,是一项身体的艺术,高山速降。
就像《车轮不息》中达伦·柏瑞克劳斯说道:“这是一种需要真正勇士精神的运动”。
这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是强调人体对自行车掌控力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陡峭山坡上任何可以利用的环境地形“为我所用”,象征着灵魂的自由。
电影里跟随着他们的足迹,从犹他州广袤无边的大峡谷、新疆荒凉酷热的火焰山、阿根廷未开发的安第斯山麓,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湍急弗雷泽河沿线、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秘境,本片不但具备了同类作品一贯的特质:极限、精彩、动感、引人入胜,而且也在其中融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与文化风格。
速降选手们用自己的身体和足下的车轮,灵活、疾风的速度诠释着这项运动的精髓——下坠的速度与升华的灵魂。
在群山之巅,你要多条自由的线路可以选择下山之路,这就是自由,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当人们一直在强调“下山难”的窘境时,却不想一群被认为是疯子的家伙在荒凉的山间开辟出一条骑着自信车下山的壮举之路,惊心动魄、赏心悦目。
选手将BMX特技单车的场地搬到了大自然中,车手们在大于60度甚至接近直角的崎岖山坡上飞驰下坠时,电影本身就在塑造着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奇观,更不要说在高速聚焦镜头下他们做着空中水平(车手空中倾斜车与地面水平)、X-UP(空中转体360度)、超人(身体离开车体向后伸展)等特技动作时,画面张力被进一步的拉大,观众在沉溺于感觉刺激的同时,也被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这正是极限运动始终根本。
在他们的勇气行动中,塑造这些奇观场面离不开纪录类电影的技术优势。
《车轮不息》可以说很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的拍摄模式比较常规,大可参见同类题材的电影,比如BBC的跑酷纪录片《飞檐走壁》。
但这项新颖的运动为常规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电影的画面感入手,在表现速降的过程中,电影采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航拍的远景,为了追求动作的连贯和一气呵成的速度感。
除此之外,在表现细节特技动作时也穿插了不少慢镜特写和背景高光的渲染。
比起室内极限运动的特写镜头用闪光灯和粉尘烘托动作质感的效果,《车轮不息》在野外环境下,尘土和自然光取代了这些辅助效果,而且电影在不同场景中增加了不同的滤镜,像是犹他州的淡蓝色、新疆的昏黄色和尼泊尔的青色,场景色彩变化更能突出地域的差异性。
车手主观镜头的引入增强了居高临下的紧迫感,从他们的视角中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山坡的崎岖和陡峭。
鬼斧神工与文化洗礼《车轮不息》带我们走过北美人烟罕至的荒漠、新疆人烟密集的农贸市场、尼泊尔鳞次栉比的古刹,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异域文化的熏陶。
高山速降对场地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片中车手所示,几乎找遍了全世界所以荒无人烟的地方,在熟悉了当地的地貌与沙尘之后,这项被他们成为“游戏”的运动才正式开始。
以犹他州盐湖大峡谷为例,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地势险峻、谷深岩陡,常年的风沙和早已干涸河水的侵蚀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奇观胜景,自然造物,顿生敬畏。
而高山速降就是需要这种典型的冲积山坡,突兀的孤峰是他们开始的起点,连绵的山脊是特技产生的滑行道,一条条沟壑形成了天然的赛道,远处的群山是他们的观众。
在这种没有束缚制约的条件下创意无限的高速降落,荡起层层的尘土和留下的道道轮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
还有文化,在尼泊尔边陲小镇、新疆风土民情,居民对外来事物的好奇都写在他们的面孔上,电影在运动之外带领观众环游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冲击,不仅仅对于车手,更为这项运动本身凝聚了人文精神。
很少有竞技类纪录片拍得如此具有文化特色,都得益于高山速降这项运动的特殊性。
电影中一句著名的台词:当你去旅行时,不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
动感BGM震撼心灵背景音乐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竞技类纪录片中,为了契合令人热血贲张的运动激情,金属、流行、朋克、电子等节奏感极强风格的音乐出现频率是相当高,《车轮不息》也不例外,但正因为片中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为该片打上了独特的标签——地域性。
片中的背景音乐以电子、朋克、民谣,但没有出现常见的Hiphop曲风。
原声大碟选取了甄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独立乐团优秀曲目,比如来自英国的Bear Mountain的《Two Step》、非洲马里著名的盲人乐团Amadou&Matiam的《DougouBadia》、日本迷幻摇滚乐队Go-qualia的《Requiem》以及美国本土独立乐队的精品。
单听原声曲目仿佛不是一张竞技电影的原声,而是一张公路电影大碟,空灵、清澈,配合电影中各异的文化特色,如天籁之音般的动人。
令人遗憾的是该片并没有因地域的变化而选择当地乐队献声,比如新疆段落就选取了日本和比利时乐队,但整体的文化特色还是非常值得肯定。
“坠落”永无止境著名的极限运动大师塞巴斯蒂安·福冈(《007之皇家赌场》)在其著作《这种方式》中提到:“生活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障碍和挑战组成的,如果精通极限运动(原书特指跑酷),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在如今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空间与生活压力是呈反比的,压力越大,空间则越小,也许是人类在远离自然的文明世界生活得太久了,在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陷入身心的慵懒之后,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
极限运动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冲出文明的枷锁,释放压力,融入自然空间最本质的需求。
就像《车轮不息》中的主题。
车手们对自由的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整部电影的走向,这也是极限运动的本质。
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车手们为了完成心目中的速降,飞跃大半个地球,来到荒无人烟的秘境,他们可能会经历高原反应、行李丢失等波折,也可能不远万里来到目的地之后发现这里并没有理想的速降场所无功而返;他们会为了一处场地不惜背着重达20千克的速降车花费数个小时登上山顶,去享受飞速直下瞬间的快感;也会为了追求一段完美的跳跃摔得七荤八素,付出鲜血的代价。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样做是疯狂而不理智的行为,反而在赞扬他们勇气的同时,也会领悟到片中传达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去拥抱、回归大自然。
以下为观影时做的笔记:1. 颜色每一帧都调得有点过,颜色鲜亮的有点失真。
2. 纪录片如果用了太多的摆拍是否就失去了纪录片最原来的意义?
比如开头的那场雨,很明显是假的。
3. 镜头抖动可以后期调,镜头拉伸也可以后期制作,但是精准的构图就需要前期对每一个外景都无比了解,绝不能有任何意外发生。
可见摄制组到底试验了多少次,有多用心。
4. 红牛的PR到底管得有多严?
任何一个其他饮料的商标都被遮得严严实实,基本上不用后期加高斯。
5. 貌似主观镜头一直是ESPN什么的最爱。
整个片子基本上做到了审美无死角,保证你目光放在任何一处都不会觉得无聊,都有动静结合的动感。
6. 镜头很流畅,不管是长镜头还是局部特写。
但是觉得剪辑不够流畅,有点时候剪辑的切点让人出戏。
7. 剧本连贯性没有很强,大段大段的MOUNTAIN RIDE占了大部分内容,觉得有点像MTV和ESPN连个制作的超长宣传片。
以至于根本不急于一次看完,就算分开几次看完也不会觉得很累。
总结,整篇内容基本无吐槽点,但是亮点也没有很突出。
没有期待中的极限运动的激情画面,甚至没有看直播BMX时的激动。
所以其实这是一部红牛投资的心灵探索的片子吗?
貌似这个电影是走灵魂路线的。
但是拍的好漂亮啊!
从犹他州到吐鲁番,再到阿根廷,退至英属哥伦比亚,去了尼泊尔,回到犹他州,最后返回吐鲁番。
一群美帝国主义的孩子,骑着豪车,驾着快艇,坐着直升机,跨过河流,登上山坡,然后从陡坡之上直冲而下,菊花喷出滚滚沙尘......正当我要蓄力猛喷这场资本主义的炫富闹剧之时,我看见他们在空中与车分离之时无助的身躯,看着他们重摔在地,惨叫抽搐,然后站起,揉揉伤口,跨上车,同一条路线,同一个摔倒的路口,再来过,惨叫抽搐,再来过,惨叫抽搐......无数次挣扎后,一个完美的飞跃,带着曾今的恐惧与伤痛。
我听到了他们的欢呼,笑脸,狂喜的笑脸。
他说,这是他感觉最好的一次旅行。
我明白了。
石田裕辅骑着单车环游世界,他时常身无分文,冒着骑在非洲被土著鸡奸的风险,依然冲入风暴,遁入沙漠。
我曾遇到一个姑娘单车骑到拉萨,剃了光头,说下一站尼泊尔,还要继续骑下去。
我知道有个加拿大外科大夫给中国人看病,结果死在了中原。
我知道有个家伙弃医从文,作了脊梁。
我知道有位兄台看湘江北去,还在丛中笑。
我明白了。
我们总是看不懂一些人。
他们有着很好的生活,平静而又富足。
不过这些人却选择伤痛,选择担当,选择前行,无论如何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人生,给了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毕竟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
人生若没了意义,那就只剩下了空虚的荒诞感。
于是孔子将华夏子孙的意义献给了家、国、天下。
老子把对无的追求赋予了后世。
当一切崩坍时,迷惘,麻木,纵欲,淫靡,不知何去何从。
我看着这群美帝国主义的孩子,想,这才是怒放的生命。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追求,知道自己将去往何方。
上苍给了我们一具不堪的肉身,于是我们就用这腐臭的行尸换一个饱满的灵魂。
以上。
然后像这帮哥们一样想着法子玩儿,当然我不一定玩这么危险的……很佩服他们。
有点好奇他们车速有多快?
看了这电影发现一首好歌 - Bugs.还有两句话 -There's an old saying about traveling, that when you travel, you not only get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but you also get a new perspective on home.结尾:After traveling the world for the last couple years looking for what's next, we found one thing, that where the trail ends, the next one begins.
看到《车轮不息》这个电影名字时,我就想起伊朗导演阿巴斯的一个电影,但一时记不起来了,后来查起才知道是《生生长流》。
看完后又想到纪录片电影中的神作《寻找小糖人》。
其实这三者都是有关联的,两个字——记录。
阿巴斯用高超的摄影技术,用缓慢的长镜头和远景镜头,淡化了记录片的味道,把《生生长流》拍得像一首生命赞诗,电影的故事其实好简单,就是记录两三天中去地震灾区寻找一个小男孩,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但是这也能让阿巴斯拍出诗意和无形的力量来,这功力简直让人膜拜,好歹人家也是拿过金棕榈大奖的啊。
诗歌电影导演中,个人最喜爱的依次有:塔可夫斯基、安哲、阿巴斯、寺山修司。
《寻找小糖人》则用记录片的方式,却是悬疑片风格,像《公民凯恩》用剥洋葱方式,一层一层剥开真相,把一个平凡人剥得越来越立体,越来越伟大,这就是平凡的伟人的记录。
而《车轮不息》则用记录片的方式,给你上了一桌极限运动的“速降”大餐,这是勇敢者的游戏,用生命冒险的运动,叹为观止的山地车骑行技术,让你热血澎湃羡慕不已,但又适时地抛出翅掌矛盾,引导你思考。
苍凉神秘的山脉、戈壁、旷野,优美的极限特写镜头,还有或热血或远古神秘或悲怆的配乐,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仅管《车轮不息》在诗意上不如《生生长流》,但同样的励志,跌倒了又站起来。
悬念上不如《寻找小糖人》,但同样的因梦想而伟大。
“ 通常在我们这项运动中,你只有几条线路可以下山,但站在这群山之巅,你可以有360度的线路选择,这就是自由!
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在新疆的吐鲁番、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尼泊尔境内的青藏高原、犹他州的落基山脉,在这些似乎已不能用高耸万丈、崇山峻岭、危峰兀立、悬崖峭壁。
重岩叠峰来形容的险峻地貌,在群山之巅,骑自行车来完成着似乎不可能的极限冲坡,也有伤痛、犹豫甚至是胆怯,但还是选择了行动,在速度中诠释着生命的激情!
不,他们不是拿生命在冒险,而是更加珍惜生命,因为他们懂得生命是享受和实现梦想的过程!
很励志,但不赞成模仿,除非你和美国小伙子一样精良的装备,完善的后勤支援,系统艰苦的训练,细致专业的规划准备,值得一看!
说实话片头那段完全颠覆了我意识里骑行的概念,倒像是某种极限运动。
油然而生的佩服,却又被这之后的重金属、炫富、大美帝国主义等冲击。
不明白为什么要到全新的地域,还以为是虚荣心在作怪。
但记录转到吐鲁番,却又感觉一切都得到了解释。
用山地车上的视角周列各国,费尽精力抗着车上山顶只为那最后五分钟的挑战,即使磨破皮、摔断骨也不放弃的执着,没错,不是所谓虚荣,是文化、人情,是年轻人的热血,不服输、爱挑战、追求新鲜的勇气。
我想,这也是处于日出之阳的我们所需要的,畏畏缩缩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别辜负青春正年少。
加油!
10月份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居然从重庆骑单车去了三亚,11月中旬才重三亚回家。
一路就我和单车还有一部单反,三人同行,自此爱上了单车和单反!
回来后很多人不理解,但年轻就应该这样!这不记录片也一样,除了可以媲美discover的景色还有一群年轻的心。
有不喜欢的,也有为之疯狂的。
因为年轻就该这样1
我已经在各种骑行公众号推荐这部纪录片了,一般是跟我之前看过的「山地自行车之旅(生命周期)」一起推荐跟那部一样,同样是关注速降(只不过生命周期关注的是丛林速降),因为太容易拍出酷炫的感觉了,但我会更喜欢有故事的纪录片,而不是单纯看速降……我承认他们确实很厉害……但如果我真的对速降感兴趣,翻出每年的红牛速降赛事也不错的,更别提这个片子更像是速降赛加上一点采访即使讲的是到处寻找新的速降地,为了体现where the trail ends, the next one begins这个主题,但是不太能看出来各地的区别,只不过换了个地点取景,仅此而已,也许在犹他,也能拍出酷炫的镜头可以尝试把故事扩展,然后加更多当地速降地的情况,例如一个车手先前在院子摔坏了背以至于不敢做某个空翻,还生气地摔车,可以扩展介绍背后的故事我所期待的骑行纪录片,能像「黎明墙」「徒手攀岩」「攀登梅鲁峰」那样,不仅仅关注攀登的过程和技术和酷炫的地方,还穿插讲述背后的故事,这才是意义所在玩户外的人,尤其是极限户外的人,都有很多故事可讲,在他们精彩的技术背后,并没有那么纯粹的只是"欣赏美景""超越自我",他们经历过长时间的用功练习和不少伤痛不过我不太喜欢「山地自行车之旅」和「车轮不息」的原因更有可能是因为我对速降不太感兴趣,更喜欢综合一点的全路况山地越野,所以南非每年的山地车赛我都能特别感兴趣地看完……有些场景拍得也很美,骑友们可以去看看而且「山地自行车之旅」是完全不介绍骑手,「车轮不息」则尝试介绍骑手,但很浅,更多还是关注此时此地骑手的状态,有点像赛前赛后的采访但真的,山地自行车骑行不只有速降,更不只有高山速降(坠山),骑行是很有趣的活动,你玩得起坠山,很棒,但不代表你比丛林速降或者全路况越野的人更厉害不过片子价值观还是正的,就是描绘了那些酷炫背后的努力和伤痛,就像里面一个骑手说的那样:"I have broken some records and some of my bones."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