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拾荒少年

拾荒少年,The Home Gleaners

主演:鲍振江,叶昭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拾荒少年》剧照

《拾荒少年》剧情介绍

拾荒少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跃进(鲍振江 饰)是一名在厦门生存的拾荒者,他长期混迹在火车站,跟踪扒手,把扒手们扔掉的钱包捡起来,联系失主以勒索小钱财。有一次他捡到了一个钱包,一张女人的照片从钱包里掉出来,被拾荒的小男孩(叶昭 饰)捡到。小男孩一直跟踪马跃进,想趁他上厕所的时候偷走钱包,却被马跃进识破了。马跃进与小男孩纠葛许久之后才弄清,原来照片中的女人和小男孩有很大渊源。马跃进想勒索钱包主人却进入了一个圈套,而小男孩把一切看在眼里。死里逃生后的马跃进与小男孩冰释前嫌,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被小男孩打动的马跃进决定在新年过后带小男孩去寻找亲人,一老一小踏上了异地的寻亲之旅…… 本片是北京电影学院2012届毕业联合作业,获得了第四十九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奖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嫁接者爱情故事滑车恐怖城堡的秘密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英雄虎胆银河宝贝拯救圣诞记2红颜令闪点行动第四季我们的天空亚森·罗宾第二季新金山浪客擎苍王者归来爱的锦囊妙计魔女嘉莉心情好的日子俄罗斯大亨特种部队:毁尸灭尽天狼星邪恶不存在少数派报告踮起脚尖说爱你黑子的篮球第二季平安是福盗听者迪斯科之王无神危险游戏

《拾荒少年》长篇影评

 1 ) 底层人物的爱与愁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对充满感情的主角团,他们从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互相关心照顾,体现了他们的爱。

拾荒少年对于妈妈追寻,拾荒男人对于女儿的思恋则是他们的愁。

人们无法知道他们是否可以解决掉自己的愁,但是他们可以一起扶持走的很远很远。

影片的剪辑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当拾荒男人和拾荒少年在一座小房子互相追逐时,导演用剪辑将一段时空省略,只是展示了两人“交手”的场景,营造了一段滑稽的场景。

就这样吧,新手...

 2 ) 碎石中的金子——浅析《拾荒少年》中人物塑造

海明威曾说过,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影片《拾荒少年》是北京电影学院2012届的毕业联合作业,由张思庆导演。

影片讲述了拾荒者马跃进与拾荒少年一同寻根归家,拾起爱的故事。

本片通过使三位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跃然于银幕之上,帧帧画面间透着阶级间的人情温度差异。

比起冰冷麻木的所谓上层人士,虽是最底层的漂泊拾荒者,但在其破烂不堪的外表之下却深藏这一颗金子般温暖的心。

一.最崇高的低阶 影片开始,跃进观众眼帘的便是一双报纸下透着狡黠的双眼,滑稽幽默的音乐响起,更为主人公马跃进的进场平添一分机敏狡黠的色彩。

马跃进拎着破旧的布袋行走在深巷中,口中哼着的电影《少林寺》主题曲配上摇晃颠簸的手持镜头视角,展现了一名底层小人物易被满足的乐观心理同时,更是拾荒者漂泊不定的生活体现。

在影片的最后,当马跃进得知少年寻母所凭依的照片仅是一位作家的肖像,而少年真正的母亲身在何方无从得知。

二人坐在门槛上,导演以低机位拍摄依旧攥着布袋蹲坐着的少年,似是以少年抬头看成年人的上仰视角将马跃进印在镜头中。

明知真相的马跃进仍愿意为拾荒少年编织这段美好的谎言,而此时先前虽势利圆滑的马跃进,在少年眼中,在观众眼中又是多么的伟岸高大,多么的充斥着如春日般的温暖。

二.最温柔的流浪 观众随着少年的视角渐渐深入小巷,晃动慌乱的镜头是拾荒少年内心的紧张不安。

被抓包时马跃进低头看着少年,仰拍之上是成年人于孩童而言天生的压迫感,而在少年低头翻寻的俯拍之下是其小小年纪却过着流浪生活的可悲可怜。

马跃进躲在隔断后打着电话谈论小孩的“交易”,而拾荒少年专注的在屋内看着电视,二人被一根柱梁所分隔开,被他们之间本就不互相信任的距离感割裂开来。

少年被挤压在窄小的画幅之中,但温暖的色调充盈在他周身,与他即将被骗的悲惨展开形成强烈对比。

孩童的天真在成年人的利益面前是最一文不值的,更何况在二人皆为窘迫拮据的流浪者。

在二人从拐卖风波中脱身时,少年坦白了自己装聋作哑的原因。

轻柔的钢琴曲响起,伴着少年哽咽的稚嫩嗓音,拾荒少年的流浪童年之中说不尽的心酸被戳开,弥散在小小的破旧的拾荒者之家。

而从这一刻开始,属于拾荒者的归家同盟也建立了起来,二人在流浪中重拾起了爱。

三.最寒冷的高层 厚重色调的办公室是整部影片中最为格格不入的场景,报社老板的层层刁难与施压,马跃进的眼中,俯首卑谦的视角之下却是高层人物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丑恶态度逐走了马跃进。

高层人士的冰冷在沉重压抑的办公室中不断地荡开,是这个可悲麻木的社会灰暗面的细小缩影,但却如巨石般重重压在观众的心上。

小人物的温暖,大人物的冰冷;低阶层的华丽,高阶层的丑陋。

重重对比之上,影片《拾荒少年》展现了在艰苦生活之下的社会底层人物即使被砂土掩盖,但他们内心中金子般温润的光芒却可以透过层层的缝隙荡漾在每一个角落。

落幕之时,马跃进携着少年的手在碎石堆上走得愈高愈远。

长路漫漫,还有许多未来的光芒在等待着他们。

(是编导作业!!!先往豆瓣上堆个

拾荒少年 (2012)7.7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短片 / 张思庆 / 鲍振江 叶昭

 3 ) 你不需要为我做什么,你懂我就行!

张思庆导演的《拾荒少年》描绘一个贫困年代,两代人在遭遇困境时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感人故事,打破了年龄的限制,也架起了心灵的桥梁!

影片运用了客观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为了生活不懈努力的老汉和一个为了寻找“亲人”的天真的孩童形象,一间小屋,一对座椅,一个老汉,一个孩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

影片多采用中景,更好表达人物情绪,将两个人的性格展现了出来,机智的少年在遇到老汉前始终是一个“聋哑人”,而当他真正了解老汉后,才真正读懂了老汉,才慢慢选择信任了老汉。

两人的穿着打扮以及所处环境是故事的核心主题,是导演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描绘,那种面对艰难而不放弃的精神,破旧的衣服,拥挤的小木屋,却放得下两人溢出的情,尽管生活很苦,两个人并没有抱怨,依然为了自己的“信仰”不屑地努力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影片中多次出现两人送对方东西,男孩的“玩偶”和“酒”,老汉的“故事会”和“车票”,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两人情感上的互动,也是他们彼此不放弃的动力。

而那张女作家的照片,也曾是两人的希望,但是当两人的希望破灭时,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且继续微笑着活下去。

影片的色彩呈暖色调,故事都是小故事,但无不给人温暖,幸福。

结尾采用大景别,描绘了两人的背影,以及那个灰暗中耀眼的红色袋子,预示两人不破平凡的命运。

最后老汉那句“你要好好读书”预示故事的发展。

 4 ) 在冰冷夹缝中捡拾人间真情

该片以亲情为基调,讲述了一老一小两个拾荒者,在不断发生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真挚感情的故事。

马跃进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唯利是图,爱贪小便宜,有妻女却多年不回家,后来还被自己的妻女抛弃。

男孩也从小没有父母,跟着一个捡垃圾的老人长大,后来老人也走了。

二人都是及其缺乏亲情的人,只靠自己在冰冷社会的夹缝里摸爬滚打,没有陪伴,孤独至极。

马跃进一开始只把男孩当做赚钱的筹码,就像他捡漏小偷搜刮过的钱包卖给失主一样想跟男孩父母索要报酬。

男孩也对他戒备心极强,一开始装聋装哑害怕马跃进也是坏人。

二人关系的第一个转折点就在马跃进对男孩比出“快跑”的口型,让男孩第一次对他的看法有了改观。

再后来,男孩开始相信马跃进告诉他自己并非聋哑人,此时马跃进人物弧光发生转变,由恶转化为善,由于对孩子的怜悯和自己的孤独,也转变了帮男孩找父母的目的,男孩不再是他牟利的工具。

二人通过相处,感情逐渐深厚,开始互相接触和了解对方,这点在马跃进与男孩交换读物互送礼物的情节中得以展现。

片中马跃进骑三轮车载男孩的场景多出现,正是象征着两人关系的变化。

从第一次背靠背像流浪猫一样相互戒备,然后第二次两人面朝同向,到第三次男孩将手搭在马跃进的肩膀上,就像爷爷载着他的孙子,破烂三轮车上面暖色的灯光与背景城市的灯红酒绿格格不入,可这小小的黄色灯光有着冰冷城市所没有的温馨。

马跃进家中也有暖色调的灯光的设置,使破旧的小屋有了家一般温馨的氛围。

在元旦夜他们把一锅仅有的两只虾让来让去的情节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将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就这样,两个缺乏亲情的拾荒人逐渐卸下防备成为彼此的依靠。

虽然到了安徽的结局并不尽人意,但是这些年一直孤独流浪亲情缺失的两人有了重要的亲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拾荒少年,拾到的不止有物质,还有这冰冷社会的夹缝中难觅的真情。

 5 ) 人世间游游荡荡 回头望渺渺茫茫

拾荒 本就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拾荒者俗称捡破烂的 即人弃我取听着却觉得是既浪漫又凄凉的美名有歌唱我在红尘里拾慌沿途遗落了渴望装满从前的行囊重得我无力扛我在红尘里拾荒遗憾这项换那样有诗曰皓首躬腰精已殚 蹒跚僻巷步移难褴衫乞态飞蝇毒 黑夜愁形吠犬残忍辱声咽无限苦 思情泪落时常酸孑孓戴月归棚户 漏室斜风共晚寒哪怕在影片某些细节逻辑上有些疑惑但是一部30分钟的微电影血肉细致地塑造一大一小拾荒者的人物性格形象还是可见功力的不黑暗不隐晦那样磊落地说我是一个勇敢的拾荒者但有些人甚至将其与经典电影《中央车站》和《菊次郎的夏天》相媲美倒是不至于的正如导演张思庆淡然而坦诚“一则真实的新闻,一群弱势但是有尊严的小人物,当我看到他们时,就觉得有一种力量在敦促我,让我用镜头把这份感动展示给更多的人看!

”如此而已还有就是结尾的镜头给我的感觉如题

 6 ) 两个失孤人的温情

本片以边拾荒边寻找母亲的少年为主角,在车站偶遇另一个拾荒老人,两人从不打不相识到了解,相互照顾,和最后拾荒老人决定带少年一起寻找母亲为主线,本片以两位同是社会最底层人物---拾荒者,为拍摄角度,表达了互不相干的两位失孤人,一位失去了父母,一位失去了儿女的底层人物的生存状况和温情需要,让观众的目光投像底层人的生存状况。

编剧按时间和故事的发展顺序自然流露故事,人物结构两位主角互为矛盾,和失主矛盾,和小偷矛盾,和社会的矛盾,最后两位主角矛盾化解,到相互照顾,以致相依相伴。

 7 ) 在冷漠的荒芜社会中拾出人性冷暖

如果电影将镜头对准边缘人物,去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的窘迫,苦难和自私,并融入一缕温情,暖意,那么至少可以确定这部的电影在选材上就已然优越。

而带着北京电影学院一贯味道的《拾荒少年》,就抓住了“优越”,为观众展现了无尽忧伤中又不失璀璨希望的人情气息十足底层人群的真实形态,给观影者喝上一杯苦涩但温暖的咖啡。

作为一部学生作品,《拾荒少年》的拍摄上却不只是学生作品的水平,纪实主义风格配合各种仰拍,跟拍,特写将社会的心酸与人物的表达和塑造得如虎添翼。

当影片中马跃进在满口脏话的逼男孩交出钱包时,仰拍的手法就在不知不觉中将社会那些底层的利己主义者的丑态已及他们辛酸的模样体现出来。

而他们的本质是寂寞又无奈,正因如此,当马跃和男孩第一次吃饭以及以后就全都转变成了平拍,用这种拍摄方式的转变来表达他们这一类的渴望关注的心境。

并且作为这部电影亮点之一的细节,导演也是用出色的特写方式来展现出来的,尤其在最后一个镜头上,当马跃进的双脚被特写在画面中,脚踩在一堆堆瓦砾之上,时而平,时而陡,就是在暗示他们的寻亲之路道阻且长。

可以说,不论影片讲的是温暖的地方还是苦涩的地方,熟练的拍摄手法总能将那些隐晦的情绪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并不断延伸。

而透过这些拍摄手法,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在另一方面——细节和物件,下的功夫也不少,而正是这些细节,丰满的孩子渴望亲情的内心塑造,塑造了马跃进人物上的转变,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从宏观上看,“妈妈的照片”作为细节物件就打磨的非常令人动情,小男孩仿佛对它有种执念,这种执念,是死死抱住马跃进大腿不放的勇气,是和马跃进反目成仇的厌恶,是趴在地上一张张将碎片拼起来的痛心。

这一物件就在剧情下细腻的反应着人物的内心,透露着导演自身的人文关怀。

当照片最后一次出现在书店,则又将主题上升到了现代人的冷漠,领导怀疑又玩味的看着那张照片,无不是反应着精神上的道德贫瘠——别人苦苦追寻的希望在冷漠的人群中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讽刺至极。

而这种讽刺还在最后的情节上用台词细节衍生,让小男孩天真的口吻说着“我还想买几件新衣服”,这种渴望去以更好的状态去见母亲的想法和并没有寻找到母亲相交呼应,深深的扎痛的观众的心,不禁让人赞叹导演对细节运用的出神入化,不论物品还是台词,甚至是细枝末节。

但即使细节十分完善,主题却没有到达一个高级的人文关怀的高度,从整体感受来看显得十分浅薄而浮于表面。

《拾荒少年》的选材是底层人物的故事,但并没有好好发挥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到的仅是展现苦难而没有大局角度。

相比同样是偏爱底层人物生活的名导贾樟柯的电影,《拾荒少年》就并没有那种时代更替,历史变迁的宏观角度,从而显得非常薄弱。

导演试图想用一个寻亲的故事去展现社会遗弃角落中的那些可怜之人之间苦难,他们的缘分巧合相依,然后去体现出真实的社会状态,但毕竟缺失了一种苦难群体背景内涵的体现,使得最后这部短篇就像一杯温水,足够让人暖心,却没有任何味道。

总体来说,《拾荒少年》算是一部有些美中不足的影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情冷暖上,导演的拿捏是出色的,他将这个简单的寻亲故事包装得动人十足,让人不禁想,或许每次载着小男孩那辆破旧三轮车上摇摇晃晃的灯,比城市中那些五彩缤纷的灯光来得更加温暖,毕竟那是那些底层人物在冷漠荒芜的社会中,拾出的温暖。

 8 ) 拾 光

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人在囧途》中,王宝强的花式搞笑与徐峥的正经对比强烈,两人从陌生到熟识,最终完成了由冷酷到温情的转化。

而在《拾荒少年》中,这样两个陌生人的联系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片中多次出现的女人照片是重要线索,也是一条明线,因为这张照片,老人与小孩之间才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而影片的另一条暗线,则是小孩与老人之间情感的变化,从开始的相互仇视到相互依赖,中间发生的故事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在情节方面,导演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让影片出现了几次大反转。

第一次,孩子在与老人的争执中,开口说了话。

伴随着,镜头由仰到俯,将主动权交给老人,继而就有了后面那段孩子对自己心酸身世的述说,也证明了孩子对老人的信任。

而一个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世故,不能不让人心寒。

影片的第二次反转,也是最后最大的反转,男孩历尽艰难险阻要找的妈妈,竟然只是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然而在这趟可能没有结果的寻亲之旅上,在寻找一个陌生人之时,却找到了那个最终相依为命的人,这可能是影片最温情的地方了。

同时影片也有几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片头的老人交接拾荒所得时,处在一个巨大肮脏、遍地狼藉的垃圾场,而在主体之后,陪体却是不远处耸立着的高楼大厦。

这样的场景出现不止一次,而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也暗示了影片的基调,小孩在寻母道路上屡次碰壁,麻木不仁的老板对于老人的温情没有丝毫怜惜同情。

当痛苦与磨难成了家常便饭,此中的温情便显得尤为动人。

而要说这个片子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不是老人与小孩互相关心,也不是老人为小孩买三十多本故事会,而是出现三次的“回家”。

夜里江水倒映着高楼大厦闪耀的灯光,湖水波动,而桥上,伴随着虫鸣,老人佝偻着脊背,缓缓地瞪着三轮车,昏黄的吊灯下,蜷缩着目光炯炯的孩子。

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在老人与小孩互相认识的第一晚,两人都有各自的意图,各自的目的,各自的守望,却又相聚。

而第二次出现这样的画面,是在老人与小孩发生冲突后,老人拉着孩子回了家,老人被这个可怜的孩子牵住了心,孩子也同样将一切都坦白给眼前的老人,把信任完全交予他。

而第三次出现时,老人与小孩已经依赖彼此,老人帮孩子找母亲,孩子也带给一个孤独的老人以温暖。

从陌生到信任,同一个情景,却带给人不同的感情。

在影片的结尾,得知真相的老人在孩子坚定的眼神下,与他一起,再起踏上了这趟没有结果的路程。

他们的身影由远到近再到远,就像一对对本来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从陌生到熟识再至并肩,他们的故事,给这个冷酷无情的城市,注入了一丝温暖,也为我们可能被太多丑恶蒙蔽的双眼,打开了一线光明。

这样的拾荒者,拾起的不是破铜烂铁,而是冰冷城市里的一份温情、一束暖光。

值得思考的是,影片在叙述顺序上,采取顺序,从头到尾,缓缓道来,在片头出现的引子,是老人的日常生活,镜头的晃动凸显了真实感,也增添了生活气息。

但作为一个开场白,未免让人有些扫兴。

若影片并没有从头开始,而是运用插叙,先从老人进书店买三十本《故事会》,出门被照片吸引,镜头转化为老人视角,由远及近,直到照片占据整个镜头,而再一拉远,则是小孩视角,接开头他在老人破烂中刨出钱包看着照片,镜头拉远,继而就是老人发现小孩,小孩抽出照片,撒腿就跑的情节。

这样的叙述可能更加吸引观众。

而影片在程序和手法上很娴熟,但却缺少新意,没有突破性,比如在老人与小孩巷子里的追逐戏中,整个影片的镜头,剪辑,角度似乎都很眼熟;再比如老人与小孩和解,互相关心的那一段积累式蒙太奇,是太常见的手法;而整个故事,似乎又与《故事会》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会被影片中的温情打动,却也在看过后忘记它的名字。

 9 ) 为边缘人物呐喊 --浅析《拾荒少年》

《拾荒少年》作为一部学生作品来说,是十分优秀的,但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片子中有些地方显得不够成熟。

在这篇评论中,将会逐一分析该部影片(包括好与不足之处)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被拐卖的少年在一位老人帮助下寻找妈妈的故事,老人的工作是垃圾回收,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多年在厦门没有回家,为了帮助小孩寻找妈妈,两人回到老家安徽。

经过一系列的寻求,老人最终发现小男孩拿着的那张照片其实是一名知名女作家,根本不是小孩的妈妈,但他仍然带着小孩找寻。

首先想说的是该片不足之处,在演员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周到,影片中设置的人物是在安徽,但小孩的口音完全就不是安徽的,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很容易让观众挑出漏洞。

除了这点小错误之外,影片的剪辑也有问题,在片头老人从钱包里拿钱的那部分,直接就跳轴了,这也是观众很容易发现的一点。

当然,导演在节奏的把握上还不是十分到位,就比如在老人从厕所出来发现小孩在他袋子中找照片的那部分,节奏就慢了,然后突然又加快,就到了追逐戏那部分。

最后一点就是剧情有些浮夸,比如在老人回到安徽老家回家敲门发现女儿不在的那部分,老人竟没有表现出伤心,而是继续带着小孩找妈妈,这太不贴切了,当爸爸发现女儿不见了竟如此淡定。

(补充一句,影片的背景音乐太多了,这会让观众觉得导演是在掩饰故事情节的薄弱)接下来当然是要说《拾荒少年》的亮点了,最吸引我的是选材上,选取了社会的边缘人物,可以说是对边缘人物的一种呐喊,体现出一种人文主义关怀,尽管影片中也有社会丑恶的一面(拐卖小孩、欺负弱势群体),但更多的是社会的温情,就像影片的主线一样,老人由最初的滑头到最后转化为一种对小孩的父爱,不求回报只想帮助小孩找回妈妈。

导演对人物的设置十分丰满,老人粗俗的一面,经常把妈嘞个逼挂在嘴边,这也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像这种生活处境下应该大部分的耐心都被磨光了吧,还有滑头的一面,起初只是想从男孩那贪点便宜,一个转折之处,当老人知道小孩是被拐卖来的之后,他想到了远在安徽的女儿,心中那未被泯灭的父爱,将对女儿的爱倾尽在小男孩身上,似乎有些赎罪的意味。

除此,影片的结局也比较成功,导演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来收尾,显得不那么具有悲剧性,也给了观众希望。

可以这样说,也表现了导演对小孩的关怀。

本来是想结合《小武》、《盲井》来一起分析这部片子的,但还是觉得这部影片要单独拿出来评论,毕竟我看其他这类片子是受到《拾荒少年》的影响,所以该片值得特别对待。

 10 ) 过度温情不足以打动人心

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短片奖的北电学生毕业作品《拾荒少年》,以流畅的叙事与剪辑讲述了一个“故事会”类的温情小故事:拾荒老人偶然踏上了帮拾荒少年寻母的路程,尽管最后发现他们寻找的人并非是少年的母亲,老少两人间却因此产生了亲情。

导演将镜头置于我们平时关注不到的拾荒人群前,以拾荒老少历经磨难寻母和回家找闺女的温情故事传递给观众温暖。

一波三折的叙事手法和几次令人意料之外的反转,使得此故事具有较高的可看性。

本来满口脏话爱捡人小便宜的拾荒老人后来却充满善心帮少年寻母;本以为是少年父母的助手的人却是小偷同伙,使老少失了住处开始了流浪生活;本以为是哑巴的少年突然开口说话;本以为是母亲的照片却在结尾发现其实是台湾作家…种种反转和出其不意调动了观众的观影兴趣,使边缘人群为主角的短片显得轻松活泼。

影片剪辑的干脆利落。

故事一开头便使用快速切换镜头的交叉蒙太奇将小偷偷钱包,拾荒人在一旁偷看的情景活泼有趣的展现出来,配上滑稽的音乐,使观众很快进入剧情并被吊起胃口。

在凑钱寻母途中同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将一天天的拾荒工作和一叠叠逐渐堆起来的钱交叉剪辑,明确直接且快速的展现出两人的日常生活。

故事由少年“母亲”的一张照片作为线索,故母亲照片多次重复出现在镜头中。

影片较少使用长镜头,许多极快的转场巧妙的表现偷窃、打架等场面,少了真实性却也增添了几分生动的可看性。

几次争执中的摇镜头也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本片作为应当“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却显得“低于生活”许多。

为了博人眼球而生硬凑起“老人被打”等俗套却无意义的情节,淡化了拾荒人应有的无奈、坚韧,而夸大其乐观性格,将本应是苦中作乐的人生展现为盲目积极,显得其所受的苦难轻飘飘。

大大降低故事的真实性。

缺乏实际社会考察经验的学生作品就如同想象出的空中楼阁,散发出如故事会般廉价的鸡汤味。

彭浩翔说:当个导演起码也要看几百本书几千部电影。

我认为本片反映了许多学生导演缺乏一种对生活的沉淀,此片能获金马奖,不禁引人反思当下国内电影的尴尬处境。

《拾荒少年》短评

高二政治课上看的

6分钟前
  • 天边
  • 还行

难得有一部好片儿。

11分钟前
  • Josiah Zheng
  • 推荐

有很明显的编剧技巧,但是老人和小孩,这已经是绝妙的搭配。无人不为之动容。加上母爱,与拾垃圾。怎么看都跟我最近想拍的东西莫名相似。

16分钟前
  • 虎折
  • 推荐

中国特色原创短片 值得鼓励 不浮不躁

19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阜阳火车站和一口方言都特别亲切,小时候我和我爸也经常一起看故事会…感觉片尾音乐有点儿过分煽情

23分钟前
  • 11
  • 还行

狗血

26分钟前
  • 日灼
  • 较差

两个演员都很不错,特别是小孩,那个眼神真是天生有戏,让人想起多年前的柳乐优弥。故事不错,虽然很多人觉得做作,但我觉得除了照片,逻辑上都是能连贯的,也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很多问题。质量四星,但是作为学生作品五星推荐。

28分钟前
  • 春山可望
  • 力荐

剪辑不错

32分钟前
  • 拿葱的大妈
  • 较差

妈妈再爱我一次

36分钟前
  • 破本儿
  • 力荐

值得鼓励的短片...

38分钟前
  • L
  • 力荐

叶昭演得太好了·~~故事再不济也要给这个小孩加颗星~

40分钟前
  • Queenlet
  • 推荐

找不到点

41分钟前
  • cless1987
  • 较差

故事讲的一般,剪辑的一般。演员,呵呵

45分钟前
  • Headstone_x
  • 较差

看得出借鉴了《中央车站》,温情糖水片

47分钟前
  • 灰仔
  • 较差

长大成人和妈了个逼 是亮点

48分钟前
  • N米
  • 还行

制作虽糙,但足以让以微电影之名的作品望尘莫及

50分钟前
  • Vesper
  • 推荐

一波三折,温情又有喜感,很喜欢。

51分钟前
  • 豆友38137057
  • 推荐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影展赛的参赛短片,得了中国最高奖项。刚得了金马最佳短片。其实要是跟国际影展的其他学生短片一起看,就知道这片是多弱了~

52分钟前
  • 陈大五
  • 还行

情感表达细腻的哟~~~今年国产片最优~

53分钟前
  • 安郁
  • 力荐

有时候真不知道这些个鸟片一个个顶着些title又在哪里获了个奖有什么鸟用…

57分钟前
  • 金丝雀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