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来看,港版“九降风”《烈日当空》似乎要比台版的残酷,可在接近两个小时的观影中,却主要看到了雷同且冗长的青春铺陈,难以触摸到其精神内核,如果确有内质的话,那也是散落的,此种散落或许应和着青春的某些特征,却不能算应和了光影再现的需求。
《烈日当空》是由曾志伟监制的两岸三地“九降风”系列同名电影的香港篇(另外两部分别由来自于台湾的林书宇与来自内地的韩延导演),由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毕业的当时年仅23岁的麦曦茵导演执导,今年年初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时评为“以跳脱幽默的手法,呈现年轻人向往灿烂青春却身陷残酷异境的成长故事”。
虽然两部电影都是出自同一个剧本的青春主题,但是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一部如微风般含蓄而忧伤,一部如烈日般灼热而残酷。
《烈日当空》活脱脱是香港这座城市的产物,永远都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每个人都带着追赶时间的表情快步向前,电影中充满了急速和炫目,暧昧和诱惑。
所以在《烈日当空》中充满了闪电般的、碎片化的镜头,跳动的影像,为观者带来了青春的躁动和残酷。
《烈日当空》的青春是黑色的。
电影起用出生于1984年的麦曦茵做导演,虽然有利于捕捉90后的青春成长特点,但却暴露了导演因太过年轻而引发的不足,认识流于表面。
人物的性格塑造也缺乏立体感,整部片子看下来都没有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青春固然残酷,是因了它的不谙世事和无所畏惧,是因了它的用教训买经验。
它拥有欣欣向荣的朝气,而不是腐朽的气息。
《烈日当空》中的青春那般残酷灰暗,有刻意为之的嫌疑。
我们可以在这部片子中找到多部青春片的影子:七少年站在铁轨旁,面对着呼啸而过的火车吵闹着、叫嚷着,让我们想起了《猜火车》中的那些坏小子们;家庭暴力、同伴之间的斗殴让我们想到了《莉莉周的一切》中的压抑和颓废……当影片中的男孩在涌动的街头缓慢地、优雅地跳起了芭蕾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的是《花与爱丽丝》中在阳光下舞蹈的爱丽丝。
但是《烈日当空》之前的那种跳跃的镜头却怎么也无法和如此缓慢、柔美的镜头融合在一起,显得突兀而怪诞。
有人说不要苛求如此年轻的导演,就像不要苛求青春中规中矩一样。
青春本就没有剧本,没有条条框框。
所以电影的跳跃性和碎片性也因此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姑且不去深究电影拍摄的好坏,只是那句“用无聊抵抗无聊”还是抓住了青春空虚、迷茫的尾巴,让那些在青春中挣扎的人们心头为之颤动。
总体看来,影片结构略显松散,节奏稍有拖沓,为表述7个高中男生之间的人物关系就花去了不少章节,而朋友间的嘻笑打闹、结伴消磨又显得铺述太多,容易令观众分神。
再者,该片叙事流于表面化,不稳定的手摇拍摄如果用的好,会有惊艳效果,可此片的几个出色画面处理都不出在手摇晃动上,当然部分手摇的使用基于剧情所需,片中涉及了手机拍摄,如伊始的模糊画面,人物全是虚影,而此时的“肥毛”正忙于记录“球场青春”。
除了有几处亮点外,整个剧情缺乏新意,青春一如既往的迷惘,考验依旧突发而残酷,友情终究变得飘忽,信任与背叛,亲切与疏离,在一夕间兜转。
除却增加了“性爱手机门”外,其它青春片所惯用的元素,如翘课、早恋、早性、吸毒、自杀、砍杀、援交、昏迷、同性萌芽等,一个也没少。
有人说它是山寨版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可它还缺了一个核心,即少年的心灵寄托“莉莉周”。
片中引入性爱视频传播的桥段倒是比较新,但对性爱短片女主角最终的跳楼处理略显考虑不够,何况她的内心戏尚不如跳传送塔的“苍井优”。
而男主人公“怒荣”的戏份略显凌乱,仿佛只是各重要事件的见证人或亲历者,缺乏统筹而有致的梳理提点。
毕竟,只要活得够本,谁都有过青春,亲历者都明白,虽然每个忧郁、困惑、叛逆乃至打击都看上去大同小异,可实际上其中的痛苦、压抑、忧戚和折磨都不尽相同,如何拿捏出其中的微妙滋味,才能释放出独特的魅力来,从而使其和诸多青春片有所区隔。
本着支持青年人创作的态度,还是打算多提及这部23岁女导演麦曦茵处女作中的那几抹亮色。
眼镜男“牛蒡”的街头芭蕾秀,是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此段舞蹈轻盈出挑,仿佛一种寻觅和题解,青春不是旁人眼中的样子,一贯沉默寡言的补习天王“牛蒡”有他的诉求和渴望,那飞扬轻灵的跳跃和旋转,是其内心语言的激越与延伸,只是,不幸的“牛蒡”再也不可能继续这样的舞蹈了。
片中有关“牛蒡”戏份都设定的比较用心,有着强烈的反差,还有着悲剧性的张力。
如升学考试时,最有希望的他却无法参加。
幼齿的小古惑仔年纪不大,已经出来混世界了,他年级虽小却最狠,就是他让眼镜男躺倒成了植物人。
而小古惑仔的报应式结局来得快且巧,无需愤怒的超市员工“头抽”出手,小他已经在“7-11”门口被另一帮人砍了,此时断了手的他嘴里喊的是“妈咪”,有点小讽刺。
在“牛蒡”昏睡时,对他的照顾成了离异父母争吵的焦点,在呼吸器被拔的刹那,“牛蒡”的眼睛是突然睁开的,但他没有活下去的机会。
拔掉呼吸器的好友阿摺缓缓地走出医院,此时影片很具耐心和用意地以一组画面的同帧契合来表现其中的意味——阿摺的正向行走和镜头中倒转的事物形成了瞬息交错的时空,此时慢镜和快镜的精巧连接,似乎表述着时间的不可逆、青春的不可逆、命运的不可逆,即便那是个错误的决定,也覆水难收。
曾经晴空下天台上的共享便当,白色水泥管上的共享一只烟,共同议论过的女生,一起爆粗口的爽快,一同翘课翻墙而去的喜悦,都已是昨日云烟,青春的残梦醒后,得到的不是伤痛,而是落寞。
结伴而行的日子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人总要孤独地学会成长、面对未来。
于是,在空寂的画面中,穿得很得体的“怒荣”独自踯躅,他将会踏入成人世界,经受另一种的苦痛。
在表演方面,久违了的米雪在片中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出场,却十分精彩,将一个爱美爱自己胜过关心青春期儿子的母亲呈现得惟妙惟肖。
另外,如果非要确定该片所述的青春风格,那就是窒闷和焦躁,一如片名《High Noon》所带来的感受。
青春只是一条经过你身边的河流,永远在流淌,或者是处女手上的一个守宫砂,当这个印记消失的时候意味着你终于要进入成人的世界,或者是那些放在柜子里随着整个春秋一起静静老去的白衬衣,发霉发臭的时候你才想起原来你曾经穿过这样一条白衬衣。
青春是他们,它们构成了青春。
你再和别人谈起青春的日子,其实青春什么都不是,它不过是你漫长人生中的一段日子,和一群人开心饮过酒的日子。
你想在恍惚中抚摸着他们的脸,他们就像弥漫的雾气,被路边的街灯照耀的泛着惨白的光,你再也看不清他们的脸,你在梦中醒来的一刻突然很想要回家拥抱喧嚣的人间烟火,然后你顶着肚腩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命运,是导演喜欢拿来说事的最好的理由。
但是奥运无论从那个层面来讲,对中国人都是好事,这样的好事和几个屁孩的青春轨迹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难道说导演仅仅是利用了这样一个集会,来推动群殴戏的发展,集会人多,产生摩擦的机会会比较大吗?
那春节人更多。
本评论转载于香港某BLOGGER-Donald Kwan翻查資料, 知悉《烈日當空 High Noon》是曾志偉把《九降風》劇本交給中港台的三位導演, 同一計劃內各自各精彩中的香港版本。
台灣版《九降風》最近獲得金馬獎最改原著劇本、剪接及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合共三項提名, 個人認為香港版的《烈日當空》相當出色, 有笑有淚有感動有省思空間, 不知會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注意?七位平均17歲的中五男生, 聯群結隊出生入死好兄弟, 以無聊對抗無聊, 父母家人或關心不足或溝通不來或從來沒有希望這孩子來世; 誤傳的性愛短片為大家帶來誤會也帶來歡樂, 背後引發的慘劇卻是終料不及; 天台上的午餐可以有福同享, 倒數過後的推撞又能否有難同當; 盛夏的熱情過後的冬天沉冷, 樂極中有忙形, 春青發生事變, 他們的無聊世界從此不再一樣。
小子們討厭要活在大人為他們安排的殘酷世界, 其實人生要走的路根本處處是殘酷, 管它是別人安排還是自己選擇。
陽光燦爛的日子, 青春歲月可以燃燒。
只是燒焦了的地方卻難回復原來的美麗, 雖然太陽還是會照常昇起, 未來日子也許會是更殘酷......劇本豐富精彩兼有深層意義。
你我他也曾擁有過的反叛青春, 以新移民"頭秋"為首的7人幫, 由Band 1轉校至Band 5的"怒栄"、內心有個芭蕾舞世界的補習天王"牛蒡", 萬人迷的艷片門主角"賢仔", 用脂肪想事情的"笠啫", 獨守空家的索K"肥毛", 為好友儘最後一力的"阿摺"......七位主角也立體血肉相見, 其背景或家庭或愛情或夢想, 劇本也只是輕輕一觸卻帶出其感人而身同感受(或勾起回憶...)之效果。
年僅23歲新晉導演麥曦茵的首部劇情長片, 劇本固是處理得宜而能好好發揮其精妙之處, 鏡頭角度的運用、攝影燈光效果、演員走位調動也是傑出非常。
片首介紹眾人出場的校園暴力一幕已是先聲奪人, 天台上飯餸交換的友誼結盟、艷片誤打誤撞廣為流傳後的單色"R能晒頭"MSN眾人交談、遊樂場的氹氹轉上眾人躺著望天一轉消仇, 怒榮跟父親跟繼母的關係, 留堂作文時主題的決擇, 馬路上的芭蕾慢舞, 米雪客串登場的家好月圓見家長, 時代廣場及井形公屋的一喜一悲蒙太奇, 倒數過後樂極忙形的爆樽情義見真章, 昏迷中醫院訪客剪影, 行人隧道裡的尋求慰藉, 蠔殼中的一棵珍珠...... 純熟、奪目、流暢。
最難以忘記的還是阿摺為牛蒡作出了一個決定後離開, 路人甲乙丙在退後, 阿摺卻獨自邁步向前...... 現實中阿摺的內心心情跟我們所見的是否一致呢? 麥浚龍的"Poor U"在此刻跟藍藍的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
一眾演戲經驗不多(or首次演出?)的年青演員功不可抺, 廖柏榮(頭秋)、禤天揚(牛蒡)、胡詠東(賢仔)、陳耀榮(笠啫)、岑珈琪(肥毛)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最突出的則是演"怒榮"、有點張震feel的林耀聲,跟父親之間由怨恨至最後相互諒解, 不言中自會各自有所體會;還有飾演阿哲的梁曉豐, 曾演出陳慧琳1995年出道作《仙樂飄飄》, 去年的《野·良犬》、《魔術男》、《十分愛》... 阿摺的性格表面上是眾人中最樂觀安命, 冬菇頭母親的漠不關心, 他也以笑接待, 只是好友徘徊於半夢半醒, 朋黨又相互推卸責任, 難以忍受下獨自離去, 為好友作出了一個決定。
難忘。
還有演流傳短片主角Lolita的敏鳴及緩助交際旗袍女生的王敏奕...... 很想頒一個全體演員獎給這9位年青演員。
要留意一下, 演怒榮的父親的尹揚明, 演阿哲母親的米雪, 也很突出搶鏡。
很久很久沒有看過各方面也認真有意思又高水準的港產佳作, 《烈日當空》絶對是近兩三年香港影壇的傑作之一。
麥曦茵及全體演員及所有台前幕後...... 厲害厲害!
繼續加油!其實電影早於半年前已於HKIFF選映過, 錯過了也幸好有正場的上映, DVD發行後也要擁有一只有空便重温重温這部MAYBE是2008年最優秀的香港電影.
结构还是挺散乱的 通过新年倒数打架事件完成人物的成长 还要啥通过好朋友的死去 这个有点立不住 没有人物自己的自主选择 以及行动 主角和父亲的关系线我觉得挺合适的 完整不突兀 男主和团体的线 感觉一直是个参与游离者 直到打人事件后 就莫名变好了 成长了 男主和女学生的线 开始莫名其妙网聊过 然后见面已经是贤的马子 接着就是不小心还是有意发送了做爱视频出去 最后就是地下通道见面 最后就是女子跳楼 他大哭 这或许是个晦涩的初恋 一如我们的初恋 都是得不到的 所以才耿耿于怀 片子很多地下通道 象征隐秘的青春期少年心事 很多天台 象征着自由不受束缚的心灵 以及火车旁边的大水管的场景 象征少年们对外边对成年的世界对向往 鱼缸 象征着男主就像鱼一样被压抑束缚。
艾滋病女友 其实这也就我们在爱情里 青春期 躁动的热血往往让我们像那飞蛾,一直扑火,失去理性。
挺好的文艺片,让我思考的是gay的那一对 看到那个学霸(原谅我忘记名字)的父母嫌弃儿子拖累的时候,他作出的决定拔掉呼吸器 让学霸死去 这个决定让我挺意外的 我就在想 这个举动 他是多义的 如果说解脱了活着的人但同时让他自己陷入永不可解脱里 以及他解脱的到底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呢
《烈日当空》,《九降风》之香港版本。
一位23岁女导演的处女作。
拍得紧凑、镜头切换也快,没有《九降风》那种唯美的拍法,也不及岩井俊二那种缓慢的叙述风格。
我一直以为香港就是那种张爱玲所谓的“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市。
拥挤的街头,车水马龙,每个人都握紧着自己的心事在这个高楼耸立的城市独自前行。
在几年前去的那次香港,走在旺角的白昼与黑夜之中,天空永远都被分割成小方块状,人也总是来去匆匆。
凭借印象以为,在这样的城市成长的青少要么一心向上、不断自我增值,要么形而下,充当古惑仔。
但是,这部片子给的感觉就是全然不同上两者。
九个香港少年的爱恨情愁,夹杂着放荡的性与粗犷的暴力,同时顺便借考题讽刺了香港小圈子政治。
港报常常担心香港学生将会不明真相,其实,在一个鸟笼民主的地方,香港学生又有何不知。
难以忘怀的镜头是2007年的最后几秒。
那时的我,应该还在把文字一一敲打进电脑,然后度过那个静穆的夜,迎来一个新的年份。
在香港,一年一度的苹果钟倒数在铜锣湾时代广场举行着。
现场主持人喊着零八年,香港会不会更好,中国会不会更好。
那些躁动的人群就在狂热的呼喊着。
与此同时,另一处,那个长得不错的女生站在栏杆旁。
时光匆匆从指间流逝。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二〇〇八。
狂欢、祝福,还有一点点酒精与尼古丁飘荡在铜锣湾。
而那个女生在沉寂的黑夜中选择了自杀。
铜锣湾的喧嚣之中,一场暴力悄然上演。
青春的热血演绎了悲剧。
有人失去了光明,有人成为了植物人。
他们曾经一起在港九铁路旁流离闲扯嬉戏成了绝唱。
物是人非。
友情、爱情真的没有天长地久,他们一触即破。
配乐不错,故事不错,姑娘不错。
青春真好,只是等你到了二十岁以后,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
但愿青春不要走得那么快,至少,你的荣光还能散发出些许淡淡的微亮。
因此给你个推荐。
以前看了《九降风》之后,就非常期待香港版和内地版,不过看了这个香港版之后,再不期待内地版了。
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相似的青春无敌和残酷青春,呈现出来的电影气质却迥异于《九降风》。
个人觉得青春片还是用朴素一点的手法表现比较好,这样才能体现青春的稚嫩和青涩,而本片则显得花哨多了,那么多MTV式的快速剪辑。
或许这个形式也没问题,只要有相应的合适的内容可以表现,毕竟青春的神采飞扬是可以用快速灵动的镜头和剪辑来体现的。
然而,本片的那些镜头却让人觉得无聊,而这又是剧本的问题了。
总的说来,带着《九降风》的良好感觉观看本片,觉得比较散乱,失望。
其实给五星,不是因为这部片子真的拍得有那么好,只是为了青春这两个字而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开始被挂以残酷的名号。
不知道是因为那些迷惘,无助以及无奈还是根本就是长大的我们对失去其的恼怒而归结出永远有无限遗憾的青春。
如果说人活着是为了经历,那发生的一切也许就可以说得过去。
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轻易的记起到底有多少事可以避免。
突然语塞,只好站在青春的大路中间,想想再接着向前吧。
每一晚,同樣這個時間有人有工開,就算通宵都好滿足有人咩都有,但是坐天光都睡不著到底咩先系正常,咩系不正常?
同其他人不同就系不正常?
定系當大部分人做同樣唧事,就叫正常?
不甘心同其他人一樣,又驚被人知自己不正常。
但無論他們點涕我們,我們都沒其他事可以做,除佐繼續用無聊抵抗無聊。
有人話,沒有什么比青春更美好,沒有什么比青春更殘酷或者,活在當下的我們都太過孤獨我們等待的不過是下一秒會有更荒謬的事發生最后都只能唯唯諾諾的縮在墻角跌跌撞撞的在鐵路邊行走,我們不知道是否只是過客看不到的未來,也不認識走過的路可能我們習慣做了再去想,或者做了也不去想志愿成了我們說出來也未必做得到的事但還好,我們還有撿到珍珠的機會,因為珍珠本來就是沙
青春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无畏和不懂。
青春的时候,我们把所谓的义气看的太重。
那样的坚持和任性,现在都不会再有。
对了,那个学习好的女生做鸡和一个中年人牵手走远时,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去年,有一部评论还不错的电影,叫做《九降风》。
从各类信息中看到这部片子的故事介绍,大概是一群台湾高中生的故事。
高中生的故事,离我似乎已经有些久远了,那些燥乱不堪的岁月,那些自由随意却又不得不存在升学压力的岁月,离我似乎已经有些久远了。
于是,去年,尽管很多次去CD店看到那个片子挂在新片推荐的位置,但仍旧没有去看。
今年的时间已经又行将过去大半,闲时无聊去CD店,各式各样的碟片被细心的老板分门别类的排列在一起。
我和加油挑选了半天,终无所获。
无意间,我看到这部《烈日当空——九降风香港篇》,想到去年没有看过的空白,于是我建议还是看这部吧,这部关于高中生的年轻人的片子。
同时,我向看店的老板的母亲询问有没有《九降风》的台湾篇,老太太一脸迷惘的看着我:“你自己找吧,都在这里了。
”我翻了几遍,没有寻到。
我对加油说,那就看这部吧,小孩子的故事。
高中生,兄弟,成绩,恋爱,孤单,家庭,熟悉的岁月。
故事大概我无意叙述,残酷青春的名号下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曾走过的岁月,我想,这些岁月并不关乎你到底是台湾、香港或者大陆。
一代代,一辈辈,一届届的走过,成长,抒写自己的故事,然后循环下去。
我的二爷爷、我的叔叔、我算是校友,同是我们那个小城市里最有名的高中毕业,只不过,一个5届,一个25届,一个40届。
上高中那会,我经常会听到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那时候。。。
我那时候。。。
”那时的我,总是很不屑的看着面前的讲述者,心里想,你们那时候已经是很久远的时代了,现在已经是“我的时候”了。
现在,有时候,我忽然发现,在我的弟弟妹妹面前,我也已经开始“我那时候”了。
过年回家,带现在正在上高中的妹妹去唱歌,我如我的前辈一样喋喋不休的给她讲着人生道理,如何选择人生的节点,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一如我和她一般年纪的时候,我的父亲和叔叔坐在我的对面,一边让我喝着小酒吃着火锅,一边旁敲侧击的给我讲“你现在的情况”。
听郑智化的歌,我妹妹说,这是谁的歌,还蛮好听呢。
听她长东方神起的歌,我却一个字都听不懂,只看到大屏幕里一些化妆花里胡哨的男人如女人一样花枝招展。
或许,这就是代沟。
或许,这就是时间。
那时,我们还是真正的年轻吧。
记得小学时学校组织合唱比赛,我们班主任教我们的歌曲是《潇洒走一回》。
现在想来很是好笑,30多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齐刷刷的排好列队站在几百人面前煞有介事的唱着偶尔跑调的《潇洒走一回》,然后一群人抱着奖状小心翼翼的贴在教师后面的黑板报上。
一代代,一辈辈,一届届的走过,我们从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后面鼻涕虫渐渐成为不屑领着小弟弟小妹妹出去逛街的大哥哥大姐姐,我们从跟在父母后面诺诺不敢说话的小孩子渐渐成为潇洒的甩着秀发叼着小烟卷在马路上大呼小叫的无畏青年。
岁月荏苒,时光不再。
那些简单的、幼稚的、到处是教条却又自由无束的岁月,那些混乱的、疯狂的、无畏的岁月,那些哭是真的流泪、笑也会流出笑的流泪的岁月,那些称兄道弟无知无畏却又装作世故惆怅的岁月,那些以为爱可以天长地久、兄弟可以永远相伴的岁月,一去不返,逝者如斯夫。
无需几年的时间,我们已然从那青涩岁月成长,为人父为人母。
依旧无需多少岁月,现在马路上那些如我们昨日的孩子便会成为现在的我们。
一代代,一辈辈,一届届,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辈都有自己的纠结,每一届都有自己的记忆。
那年夏天,据说有狮子座流星雨,百年一遇。
几乎所有人都跑到楼顶欢呼雀跃,每颗流行飞过都引来一阵欢呼。
我们整个宿舍的人都在睡觉,破口大骂:“你们TMD有毛病啊,明天不上课啊?!
”第二天地理课上老师说昨晚没去看流星雨的同学们这辈子都可能没有机会再见到如此规模和震撼的流星雨了,我们又在心里暗暗后悔起来:“TMD,早知道宁愿不睡觉也要去看。
”那年夏天,一个女孩对我说,当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说爱了的时候就是爱了,就会爱一辈子。
后来,很多年过去了,我仍感激她能对我说这句话,尽管,后来,很多事情证明男人或者女人都无多少区别,无论是谁说爱了的时候都只是荷尔蒙增多而已,于一辈子毫无关联。
那年夏天,我们晚上逃课出去,小城的马路上我们呼喊大叫,我们爽快的将一瓶啤酒一饮而下然后狠狠的将酒瓶丢在远处,然后悻怏怏的回到学校熄灯睡觉。
那年夏天,有个喜欢打篮球的朋友据说的了骨癌,截去了双腿;那年夏天,有个长的很漂亮的女孩据说在体检中检查出怀孕而被退学;那年夏天,我们喝的东倒西歪,喝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我们“啥也不说了,缘分哪”就将所有的酒一饮而尽;那年夏天,我们懵懂的不屑去表达,然后你成为别人的新娘,我成为别人的新郎;那年夏天,我们约定再见,然后再也没见。
三年前的夏天,我揣着厚厚一摞钞票小心翼翼的走进那个小城市里最有名的高中,三年后的夏天,我拿着一个信封离开了那里,再也没有回去。
后来,听说,那个有50年历史的校园被改造成了小学部和初中部,校园内那幢我叔叔呆过、我呆过的有将近30年历史的教学楼被夷为平地,然后原来的高中搬到了更现代化更一体化的教学区。
有时候路过那个曾经正统低调如今却宏伟高傲的学校大门,我恍惚看到自己和那些笑容嫣然的孩子一样穿着水桶牛仔裤,脏兮兮的校服上衣,蹦蹦跳跳的走来。
我看到了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容,那些自以为长大的我们,相互簇拥着走出来,那些故事、那些记忆在烈日当空下一览无余却又瞬间蒸发。
回过神来,只有我们孤单的自己,西装革履,哭不再是真的哭,笑不再是真的笑,站在时间的这端小心谨慎的延续各自的旅程。
然后,我们成了父母,我们成了祖辈。
然后,一代代,一辈辈,一届届,来来去去。。。
說起青春電影,最喜歡的一部始終是《青春電幻物語》。
《烈日當空》中,男角在一片灰壓壓的天下呼喊,天、人、天線的組合形如《青春電幻物語》中的男角戴著耳筒,站在天線下的綠草地上叫喊一樣,一灰一青,卻有著同樣殘破的青春。
然青春留下的傷痕卻不一。
《青春電幻物語》中的年輕人,灰暗而寂寞,只能依靠網路及音樂掩飾心裡的創傷,然心底那空洞卻不斷地擴展,尤其是當他們了解到年青不代表不死的時候,那種灰暗就如咒一樣把身心全都蝕掉,甚至把身邊的人都蠶蝕,迫身邊的人都與自己一樣過著同樣灰暗,甚而是更加灰暗的生活。
《烈日當空》中青春的殘破卻是個人的。
大家面對著相類的傷痕,聚在一起說是分擔,其實也是各自修行。
傷痕只能靠自己的手去平復,縱然這雙手太小,能靠的其實也只有自己。
並不是沒有人關心,像怒榮的父親雖然常與怒榮發生爭執,可當怒榮受了傷,他卻感到痛心,慈愛地摸摸他的頭,沒有像平常一樣責難他,又如肥毛的母親雖然常離開香港,但她也不是完全不理肥毛,在家的時候仍是有問候兒子。
有些時候,並不是家長不愛惜子女,而是大家本來就生活在兩個世界,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代表能夠心靈相通,甚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對方。
怒榮的父親其實很著緊兒子,但他不懂表達,總是喝罵兒子不爭氣。
兒子痛恨父親,經常以衣櫃作為發洩對象,把櫃門也都打壞了。
父母子女的不能相融造成了孩子心中的痛楚。
而整個社會的制度(特別是考試制度)則進一步對孩子造成壓迫。
這個七人組在老師心目中是滋事份子,是「垃圾」。
當老師留阿褶下來,要他做卷的時候,他痛心地告誡阿褶,但當他看到阿褶交給他的答卷時卻會心微笑了。
阿褶答的不是試卷所要求的答案,卻是老師心中認同卻沒有說出來的答案。
孩子的「敗壞」並不在於他們不懂事,而在於他們太早熟,一早已經看透了考試的無意義。
牛蒡是唯一一個盡力去溫習,想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的人,結果他卻是唯一一個無法去考的。
為了考試,他犧牲了一切,直至昏睡於病床上,才能得到自由。
可這些犧牲到最後都沒有用,他躺在病床上時仍是被父母嫌棄,父母沒有因為他曾努力而接受這個兒子。
這個世界的不合理透過劇情,透過怒榮的讀白一一道出。
電影一方面以第三身的角度去俯視發生在七個年青人身上的事情,另一方面又以第一身的角度,借怒榮之口道出年青人對這個世界的想法。
例如有一段寫怒榮想像自己被人稱為垃圾,他在行人隧道中前行,路人在紅光中向他走來,對他投以卑視的目光,有的更乾脆叫他「垃圾」。
導演經常借此類幻想畫面直接表達出青年人的想法,除了這一段,還有眾人對性交短片的看法、牛蒡脫離一切自由漫舞等。
導演藉這種手法來深化交代人物的想法,這種設定原是不錯的,拍也都拍得漂亮,然現實與幻想的交接卻常顯出一種突兀感,無法把這些片段圓滑地融入現實片段之中,原是好的,反而成了敗筆。
總的來說,《烈日當空》仍是一套不錯的片子,至少它在交代年青人的心態上有著實感。
然這部片子出場的角色實在太多,每個角色都只碰著外皮,挖不到深處,雖然部份設計下得精巧,但也只能說是有精句而無良篇,過於蜻蜓點水,有欠完足。
花衣魔笛手这样一个经典故事能做成这种质感这种节奏很厉害了!多主角线路的交错做得清爽克制不含一丝刻意煽情,在整个太干太压抑的时间点里又放出了鼠鼠这么一个一张嘴就有喜剧效果的哥们出来调剂气氛。中盘悬念和冲突都爆了观众缓过神来开始想这不对吧这好像有bug吧的时候立刻从出题篇突入解题篇……最神奇的是全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恐怖片常见的降智神人!?小孩哥有勇有谋女主胆大心细老登沉着冷静,条子和鼠鼠的逻辑也都顺畅地自洽,好感动。在电影院看也是有气氛加成,旁边的人的小声wtf也是声音演出的一部分(是吗。)我的年度恐怖片!
前半部分的分视角叙事真的把期待值拉满了,结果结尾底子就这?就这???
导演我喜欢你
3.5 一群小孩要么是恐怖片要么是喜剧片…结尾真的有点太幽默了…
7.0/10 结尾给我整笑了,一群孩子演了自己成年前都看不了的电影hhhhhhhhh(如果是我学生我都在怀疑是不是第五人格和火影忍者害的)
這點東西拍2小時屬實有點多餘,節奏過於拖沓,其實拍一個小時多點會好不少。整體觀感一般,故事上有點偏邪典,也就片子最後二十來分鐘有點看頭,前面的一個多小時我不好說是鋪墊,因為看起來實在是過於沒意義。全片有點沒活硬整的感覺,不如導演的上一部作品《野蠻人》,不是很推薦。
最后几分钟让人狂笑不止是怎么回事啊哈哈哈哈,好评好评。Aug 7 2025, Everyman Cambridge
怎么说,作为邪典/恐怖/悬疑电影来讲它真的很没有内涵,搞那么多视角以为要讲个错综复杂的罗生门,结果故事的底特别简单好猜。但!把它当个搞笑惊悚电影还挺不错的,结局血肉横飞,观众全场爆笑。感觉很快就会在TK上看到模仿里面小孩跑步的memes了。
电影结束每个人都笑眯眯的哈哈哈哈
BFI IMAX的点映,还挺好玩的看下来,分段分的也很流畅,但我对恐怖喜剧真的不是很感冒,挺表面的一部片子?
【B+】真是好看哈哈哈,确实没想过多视角拼接和恐怖片其实这么适合,始终保持未知的恐惧,也能根据不同视角自然地在恐怖和喜剧之间随意跳跃。结局实在大加分,我不行了。
三星半,我现在的心情是无语。 前期的多视角叙事和冷淡克制的氛围我很喜欢,夜戏也拍出了夜晚那种物体和物体之间边界渐渐消失的感觉,快要被这种氛围感染睡过去的时候就会jump scare一下提神,还有时不时的荒诞幽人一默。但这个故事的底实在是很无趣,愚蠢的女巫老太你说有这能力干点啥不好,太蠢了,但最后的五马分尸又太短,爽度完全不够我现在如鲠在喉。Alex的经历是最恐怖,登堂入室鸠占鹊巢的陌生人,逐渐异化的父母,被操控被监视,他面无表情一脸漠然给一大帮人喂饭的时候我都觉得他要解离了,所以最后他找到机会反将一军又是真的很有勇气很了不起
结局很搞笑,整个电影院都在笑,总体合格!
开头的铺垫有点云里雾里的,让人很困惑,我都睡着了, 但是后面越来越有意思,不同人物的视角,把整个故事的真相拼凑起来,渐渐明朗,前后呼应,环环相扣,非常有意思的叙述手法。
好美丽的精神状态。2025.8.8清迈
这个设定真的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很可惜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现在这个样子。
还行?有惊声尖笑和闪灵的桥段,本来以为会是一个万能钥匙一样最后男孩被替换的故事呢..(有一些笑点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
年度之癲,金寶銷量下跌嘅凶器。失蹤兒童係MacGuffin,藉此引出小鎮人情世故先係戲肉,前面有啲悶,到後面入肉到過咗龍,雖然可以估到劇情仍難以估計。mmplus個auromax加晒分。
痴呆的父母,重病的姨婆,一个幼童要独自撑起和照顾这个破碎的家。感觉这孩子才是片里最惨的人,全日制学习之余,每天还要给全家采购,喂饭。就当你以为他不能更惨的时候,导演为了让这个变奏的花衣吹笛手的故事更合理,又给他在地下室安排了大量家务...随着老师,警察和家长纷纷介入孩子的家庭,你以为这是部恐怖片,其实是探讨未成年人抚养义务的法治教育片。
在网上看到提前场有人问导演为什么会是那个奔跑的姿势,导演答:没什么,我单纯觉得那样很creepy😂。Anyway,从今以后不会让任何人接近我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