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去年年底韩国口碑最好的电影《夜枭》。
韩国这个邻居,有没有可能我们并不太了解,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文化上的俯视。
我很喜欢看韩国历史剧,他们皇帝的数量可能只有我们的几十分之一,但是每个皇帝都有好几部影视作品用最受欢迎的演员演绎,在最黄金档时间播放而且起步就是40集+。
相比之下,我们除了抗日神剧以外在科普力度上根本不能比。
09年我去首尔宗庙,听祭祀音乐的时候大为震撼,和我们的哀乐很像(哀乐的编曲其实是借鉴了古代祭祀乐的乐谱),周朝编的祭祀乐叫做“雅乐”传入了韩国和日本,但我们自己却搞丢了。
日本把雅乐加入了民族诠释(比如日本音乐喜欢降调),但韩国保留了大部分原始的雅乐的面貌。
说这么多其实想说很多好的和不好的中国文化(比如宫斗)都传给了这个国家。
夜枭这部电影里提到历史其实跟我们有点关系,因为多次被拍成电视韩国人耳熟能详而我们不知。
历史是皇太极进北京城之前先占了朝鲜要求当时的朝鲜皇帝仁祖李倧在大街上给他行三跪九叩大礼这被仁祖视为国耻,随后清朝又要求他儿子昭显太子作为人质入沈阳后来随着多尔衮入了北京。
多尔衮希望昭显太子当朝鲜皇帝放他回家,可昭显太子他爹觉得儿子不仅不帮自己打清朝还和清朝皇帝成了朋友,昭显太子就突然死了。
电影里明确的说是被亲爹毒死但是史书没有这样记载。
韩国历史上被蒙古人打,中国大陆只要换了皇帝也被打,被元朝打,清朝打,被日本人打,被美国人割成两半之后自己还和自己人不对付。
韩国文字产生也只有几百年历史,之前都是用汉字,所以一直作为附属地位的国家也不是不能理解想要有成为主宰的那种心情。
kpop还是很厉害的。
最后一个有意思的点,电影开头是针灸(好像哪里看新闻说韩国打算针灸申遗),但是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末,明朝李时珍的针灸术传入朝鲜半岛。
剧里的坏医生叫李行义,是李时珍的原名,对伟人有点侮辱了,无奈一笑吧,实在是格局有点小。
#夜枭#
看完《满江红》在看《夜枭》有一种奇怪的爽感。
就是前者不敢做没做好的,后者全部拿下了。
1,《满江红》不敢把岳飞的帐算在赵家人身上,《夜枭》一针就扎在李氏王的天灵盖上。
大声质问,不要忘记你的王位是怎么来的!
现代人拍历史题材,不是把祖宗当异国情调,看国潮时装秀,宫廷cosplay呢。
是要给王权算帐的,只有算清楚,看明白,才能知道一国之痛,到底从何而来。
这样的历史电影才够格。
不然你拍科幻啊。
2,《满江红》给小人物一个角色,终究还是炮灰。
《夜枭》却把小人物手中普通的针变成了扭转乾坤的关键。
有个朋友说《满江红》是下了一盘人肉象棋。
意思是这些角色看着像人,实际都是满足剧情效果的摆件。
演员完成的再优秀,也没有完成“人”的关怀。
给文化、传承、民族大义足够多的镜头。
可是人的问题,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没了笔墨。
那些马夫、小兵、歌姬终究还是没有改变任何事情。
那个大宋少年将军传播了诗歌,然后呢?
继续沉浸在气愤里继续被欺负,忍耐欺负?
什么都没有改变,除了山西大院这个旅游景点可能会火和票房上的数字之外。
人物角色,首先是人。
就应该有人的目的,人的意义,人的终极使命。
《夜枭》传递了一个对现代还有意义的声音,那就是我看见了大王杀了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大王,你们需要吗?
虽然是瞎子,虽然在黑暗之中。
你们这些王,也要当心。
3,《满江红》没给出的悬疑力度,《夜枭》一波三折一直在揪心。
虽然《满江红》节奏带感。
但如果你对沈腾演技不买帐,前面三分之一你不太会关心他的死活。
因为很难和一个猥琐鸡贼的小兵共情。
至于金国使臣是谁杀的?
这也不是个啥值得关心的事儿。
《夜枭》的主角,你就很难不关心他的命运。
他有个弟弟,是个瞎子。
不在险恶的宫里求生就是一尸两命。
另外,一国太子被杀,他成了唯一的目击证人,他要挑战一个巨大的力量。
你不好奇如何全身而退?
《满江红》折腾半天,人都死光,少年将军好像临时起意决定让秦桧背课文。
然后呢,然后继续?
前提不厉害,结尾一整个文化传承。
这不是正经悬疑应有的力度。
所以啊,历史悬疑这个题材,会是一个巨大的票仓,做成60分都二十多亿。
要是做80分,这还了得?
而且这也不需要什么电影工业的投入。
机会啊,各位影视公司的老板。
就写到这里。
需要影视策划咱们单聊。
微信公众号:liaoliaopian 剧怒症建议正在研究历史题材的朋友,有空看看《夜枭》。
这部好像处处是在在给满江红上课啊。
他告诉你什么叫猥琐的王和大写的人。
替皇上操心不过就是秦桧而已,有什么意思。
不知道真实的历史记录中,王最后是否真的死于疟疾,以至于结尾部分一定要让盲医再回宫中,亲自结果了王的性命,并报死因为疟疾。
抛开历史,自王、盲医、崔相三人相会于大殿,一直至结尾,这部分剧情实乃狗尾续貂。
如果电影在崔相与王达成掩盖事实真相、王继续统治并承诺立新世子的协议后,在盲医的震惊中就果断结束掉,这故事的完整度会更高,人物的行动逻辑也会更清晰,立意也会更深远。
小盲医在正义和个人安危的内心纠结中,最终选择站在了正义一边,他以为崔相带领的众大臣也站在正义一边,誓要推翻一个手刃亲儿子、罔顾道义的王,抛开个人安危加入其中,又冒着极大风险、放下生病的弟弟,折返宫中拯救元孙。
没想到自己舍命换来的成果,在崔相与王三言两语的协议中,就被推翻了,那一刻,他选择舍命追求的正义被丢在地上,一文不值,还被人捻上了几脚。
历史洪流中,小人物朴素道德感的价值被击得粉碎,现实的巨大讽刺感让人对小盲医一类的小人物好生心疼。
至此结束,就会非常利落,留人一片唏嘘。
ps.崔相有错吗?
我觉得他是类似于权游里面光头和尚瓦里斯一类的人物。
他并不特别执拗于是非善恶,他着眼大局,追求的是朝鲜王朝的整体利益。
《夜枭》是对短片《调音师》的变奏,前者对后者的设定做了转化——《调音师》里假扮盲人,到《夜枭》里只有夜晚才能看见东西的病症——但两者都出于同一目的:目击一场凶杀。
主角由此陷入类似伊朗电影里的两难困境:继续装瞎,明哲保身;还是说出真相,铤而走险。
后者也就意味着他此前撒谎,将受到人身惩罚。
相较于《调音师》创意性和悬疑性十足,《夜枭》通过特殊的设定深挖了主题,让老套而狗血的宫廷权斗呈现出深度意涵。
这是关于谎言与真相的寓言,一个人为了活命并且不会良心不安,在多大程度上要睁开眼(说出真相),多少时候需要闭着眼睛(隐瞒真相)。
这便是摆在盲人针灸师面前的道德抉择。
情节发展其实顺理成章:盲人针灸师必然要站在正义与真相这边,他是理想的化身,来对抗国王和朝臣为争夺利益、不顾国家安危的权谋争斗。
这是一类影视作品特有的叙事套路,比如在《大明王朝1566》《秘密森林》等作品都能看到这种叙事模式:即由一位小人物(海瑞),往往是一意孤行的“搅屎棍”形象,来对抗强大的官僚系统。
《夜枭》其实结束在国王与领相间的利益交换就可,一副尖锐的讽刺画在此定格。
领相希望借心向清朝的世子来扳倒古板守旧的国王,把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上,但不想国王捷足先登,竟如此心狠手辣杀死亲生儿子;领相通过盲人针灸师掌握国王下毒的证据,以此要挟国王,两人达成和解。
最终观众发现,领相一心扶持世子并非为了天下苍生,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
电影极好地诠释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为人处世上具有的现实意义。
即便这是一种社会隐性危害,但大多数人依然照此行事。
所谓公平、正义、事实……成为任权力装扮的玩偶。
最终历史所呈现出的是,掌权的人才有资格向世人发布“真相”。
在此情况下,一味睁眼说真话便不是识时务俊杰,极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夜枭》里的盲人针灸师只是一个艺术形象,用来寄托现实世界缺少的理想。
故事其实实在稀松平常,这样的宫斗,基本属于儿科级别。
然而,导演很会讲故事,恰到好处的配乐给故事加分不少,感觉还是可以的。
我大天朝有很好的宫斗脚本,如果制作这块能跟上,大概就没这些事儿了。
故事开始,盲眼医师只是为了生计,不得不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悬丝诊脉这种事儿,咱大圣就干过,应该是有的,只是小国没学到精髓罢了。
不过,盲人医师靠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成功引起HR的注意,得到offer。
说起来,盲人医师也知道宫里头水很深,但没办法啊,家里有生病的弟弟,生活所迫。
小国的宫斗,也无外乎内戚和外臣,这看似平静的宫里,到处是阴谋诡计的气氛。
盲人医师谨小慎微,看不见,反而成为他最大的保护伞。
时不时的利用一下自己晚上看得见的技能,倒是在药房“搞到”了不少好药材,宫外的弟弟有救了。
直到有一天,在外的质子要回国继承大统,全宫上下一片欢腾。
不过,老王看起来有点不太高兴的样子。
至于为什么不高兴,看过宫斗的,基本不太难理解。
然而,老王在迎接使臣时,咕哝了一句“鬼子在说什么”,莫名其妙戳中了笑点。
没想到啊,咱“大清朝”也有沦为“鬼子”的一天。
不过,这大清使臣叽里咕噜说的是啥鸟语呢。
归国的质子,“果不其然”已经全盘西化,想要与时俱进,想要改革。
这当然和老王的理念发生的重大冲突。
当年的慈禧老佛爷解决冲突的办法是什么?
所以,当质子“稀奇古怪”的挂掉时,真凶是谁,其实一点都不难猜。
可是,讲故事的节奏很好啊,能让人看下去不是。
而老王为什么要煞费心思的布局杀自己的儿子,实在有点不明白,要知道,老佛爷把自己儿子关起来的时候,可没需要什么理由。
说来说去,大概是老王顾忌质子背后的老板吧。
得,大清干涉他国内政的事儿也没少干。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之后,老王的阴谋还是大白于天下了。
盲人医师功不可没。
然而,结局却是一样一样的。
老王虽然阴谋败露,但,这样的事儿,有什么呢?
崔相拿捏住了老王的软肋,老王也愿意妥协,其他的事儿,该消失的就“应该”消失。
一场大屠杀在所难免,同样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故事里头莫名其妙的太子妃,简直生活在真空里头,这种级别,就别玩宫斗游戏了呗。
不过,故事最后,还是给这黑暗的世界,开了一个口子,这一点点微光,应该不是希望。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实在没看懂的,请移步《本公众号获取资源方法》。
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剧情:比如为了证据突然引出仁祖写的密信还特意让仁祖跟御医说不会没烧了吧?
有哪个傻子皇帝会写出来给就在身边的人?
这就是强行制造傻逼证据链,不过一分钟剧情就莫名其妙的顺利被主角找到了。
还有主角不被杀能好好活着,不隐姓埋名就算了还招摇大摆开名医馆,医死皇帝能昂首挺胸的走出去🌝🌝镜头语言也在这种为了剧情强行行得通的傻逼逻辑下(世子出来画面就是阳光明媚,仁祖就是阴暗至极)显得导演就在秀他的初学功底。
医馆那个搞笑同僚,像是学冰雪奇缘里雪宝的角色(学到了2分),刻意在全片里增添喜剧元素,实际上对剧情毫无作用。
盲人针灸师机缘巧合入宫、机缘巧合获得重用、机缘巧合撞破一场针对王世子的谋杀、又机缘巧合地在风暴眼里怀揣真相夺路求生。
一目了然,这是“小人物卷进政治棋局”的常见的凶险叙事。
这类叙事的后续走向,必是“谁都把你当弃子,谁都想用你兑子,谁都没想到,你最终成了逆势、解杀、争先的过河卒子”。
“卷进棋局”不过是叙事的起手,“实现破局”才是叙事的驱力,偏偏小人物又总能自带随波逐流的无力,从无力里酝出驱力,这就迸发了张力。
话说回来,政治这块,在片中其实写得很薄,无非是把朝鲜朝堂上强行建立一组“亲明”还是“亲清”、“守旧”还是“革新”、“保守”还是“开放”的二分对立,一派围绕最高统治者,一派寄望少壮接班人,于是二者间最常见的博弈,便终至愈演愈烈、不可调和,直到必须动用非常手段。
小人物的不幸,就在于他亲临了这非常手段,亲眼目击了、甚至无意间亲身参与了非常手段。
这是你再也无法抽身的命运判决现场,由此你只能扛起驱力、无力和张力,扛起弃子、兑子与过河卒子,乃至,扛起这部电影、这个凶险叙事。
顺便讲一句:从我最喜欢的韩国历史片《思悼》开始,王世子就位列半岛上危险度最高的职业,不得善终机率堪比大韩民国总统。
前半程就丢出一个小反转,或者说小揭秘:主角的双目并非全眇,他可以在暗处适度看见一些东西。
有点像印度的那部《调音师》,但又远没它那么复杂。
反正,此隐情撑起了后续故事里最大的心理分裂——某种生存法则层面的天人交战与自我怀疑:其实不瞎,但要不要装瞎,因为只有瞎才是安全的,因为只有瞎,才让其他人觉得是安全的。
当然,只有瞎才是安全的,这叫无奈。
知道不安全,但仍然不愿瞎下去,这叫无畏。
因为无奈,就有了氛围,有了人设,有了前文本。
因为无畏,就有了故事,有了情绪,有了整部电影。
说到底,这还是驱力、无力和张力,是此三个关键词的精神分析层面的落地。
驱力会给你一往无前的主角光环,无力会给你瞻前顾后的进退维谷,此二者是矛盾的,张力来自此二者的彼此撕扯牵绊,撕扯牵绊会好看,但也可能会来回横跳、来回摇摆。
因为驱力,当危机爆发之后,一切都展开得如此义无反顾,之前始终被放在人物动机显眼处的、关于“回家和弟弟健康”的执念,此刻并没擦出多少顾虑、多少两难,驱力赋予了小人物过量的能力份额和过量的责任份额,使之从行动不便到奔走如飞、从弱不禁风到肉搏毙杀侍卫队长、从卑微无援到整个文官集团都对之加以配合,仿佛什么都不再需要解释,人家就是能在所有关键场合施针然后成为所有秘密的见证者,人家就是能一次次死里逃生般有惊无险,人家就是能让所有人都想杀他但所有人又都不敢杀他、至少是不舍得杀他。
再因为无力,影片赶着在危机收官处,亲手拆穿了、否决了这份主角光环,让小人物再次跌落尘埃,坐实为一枚随用随丢的筹码——眼见着庙堂之中,达成了新的脆弱平衡,有了又一轮与虎谋皮的心照不宣,所以,你从“必选项”,秒变“干扰项”。
还因为驱力,四年后的尾声里,已被认定必死的小人物,竟得以再度卷土重来,得以回到宫中,得以手刃暴君,得以用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报应分明。
这主角光环又变作如此耀眼,连“四年前他究竟怎样活下来的”都不需解释。
主演竟然是柳俊烈(《请回答1988》里的狗焕)。
太医院长官的饰演者竟是崔武成(《请回答1988》里的凤凰堂大叔,阿泽的爸爸)。
以及,好像有太多影像创作,用过此方法来表现盲人的信息世界:大量具象物品的近景虚焦,然后切成耳朵的细部特写,配适量放大的白噪音效果或消音处理,以对“在听觉层面捕捉和读取万物”的生理程序,做出意会性还原。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医生或杀手,一念之间耳。
虎毒不食子,君王除此外。
盲者唯清醒,政权蔽人心。
针到痛可阻,怨积疫难除。
优秀的御医,针灸治病缓痛疾,在方寸之间把握王的生死,为死亡做出最终解释。
帝王亦是血肉之躯,医者因此拥有让权力客观受制的法术。
华佗诊曹孟德脑中有疾欲开颅而遭杀生之祸即是如此。
生死有之,神明之外也必有敬畏。
王借御医之手了结世子,是南汉山城一役后对清朝的恐慌。
彼时有主战主和,皆为民族之大义,国家之存亡。
当下是否以大清为宗主国,也有朝臣与帝王的权力角逐。
为质多年焉知心之所向?
子不愿弑父取而代之,是否只是时间问题。
遂,先下手为强。
盲医为何为夜里突然拥有模糊视觉?
在宫外难不成未曾历经黑夜?
实则这是艺术想象展开的切面。
山野之中商贩重利,债台高筑尚有亲人点亮微光。
宫廷内院尔虞我诈才是绝对黑暗。
每每夜幕,多苟且之事、仗势欺人、杀机四起、枕戈勤王,行事者皆选择性失明,便有了夜枭。
治病救人是简单的一元逻辑,针可阻痛,药到病除,撒手人寰,呜呼哀哉。
治国理政,驾驭群臣,统治百姓,是多元逻辑的整合。
于是便没了好坏,殁了真相,失了情感,断了信念,只有当下的“政治正确”。
然,积重必难返,过度负重的骆驼终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妄图独裁者驾崩于历史的针下,回光难返照。
ps.狗焕出息了,连阿泽爸爸都敢叉。
本文试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执针盲医于暗中所见诸事中,哪一事最骇人?
这个问题当然立足于《夜枭》的基本设定:当医术高超、在夜中反有视野的盲人入宫执针奉事时,阴谋还未发动,也难说御医已有预谋;后面阴谋发动,御医之所以选择盲医跟随,大体可以认为是其自作主张——若是御医独自去给世子看病,那世子暴毙后他也脱不了干系(尽管他已经保存了王给他的手谕以自保),所以,御医要有人证给自己证明清白,于是他带上盲人并选择用无声便可刺入皮肉的银针蘸毒杀人。
这么说来,最骇人的一事似乎就该是千奉事出乎御医意料之外所见到的——世子的惨死。
然而,当我们仔细考虑影片开头的选拔考试,就会发现:故事里设定的盲医是神乎其神的,他的听、感、察和推理能力都属人中翘楚,而御医当时就在选拔现场。
所以,要在这样一个几乎是“全能信息收集器”的人面前——尽管他是个盲人——杀死世子,似乎有点鲁莽:如果盲医马力全开,就算不睁眼,也必然能觉察到现场的蹊跷。
据此,“世子被害”这一幕的骇人程度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因为遮蔽它的暗,尚未到最黑的程度。
事实上就在盲医在“看见”之前,他也已然闻到了血腥味。
夜枭即猫头鹰,它“在黑暗能看见”本身就意味着“越黑处反而对它越明亮”的反差。
所以,追问“执针盲医于暗中所见诸事,其中哪一事最骇人”这个问题,其实是要追问:何时、何地盲医从全然不知——彻底的黑暗——中见到了某事?
而这个“某事”正是最骇人的东西。
我想答案是这一幕:
此时现场共有5人:王、御医、盲医千奉事、姜嫔以及赵氏,从剧情来看,政治素人正在给王扎针治病,欠考虑但也没有什么办法的姜嫔正在言之凿凿地说明杀害世子的真凶,她先是说“我知道凶手是谁了”,再说“是御医杀的”,又说“我有目击证人”,就差还没说出谁是那个“看见的人”;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姜嫔开始述说起,盲医千奉事基本已经完成了施针,但手还停留在王的背上——注意“背”与“暗”的关系;然后,随着姜嫔逐步展开她的控诉,我们看到盲医突然注意到王背上的针的颤动!
这一幕最凶险,因为剩下的三人,事实上正是杀害世子的共犯,这等于是羊到了扮成羊的狼面前去控诉狼,但是,因生存悬于一线而马力全开的千奉事立刻就发觉了——不对啊,王这背,这针!
针扎在背上有所震颤的画面,在电影的前面也同样给过世子,但千奉事似乎能区分此间的不同,汗毛倒竖、不寒而栗,毛孔立起来、收缩,想必真的能透露某种讯息。
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千奉事也未必此时就能想清楚,但他分明能感觉到——恐惧!
危险!
恐惧导致的攻击或危险就在身边!
值得指出的是,此时的千奉事其实并未充分地“看见”,因为画面上此时有光,且千的目光也不是表示为“看”,他眼睛朝向的方向也并非是王的背——他是用触觉、感觉甚至是某种嗅觉来“看”的。
真正堪称“枭”的夜行动物,在最黑处,最有所见,而其所见,亦最骇人。
至此,全局最大的转折出现,真正的黑暗降临。
正如剧中所言,王要杀人,我们看见看不见、有没有证据,又能拿他怎样?
姜嫔言之凿凿地说明杀害世子的真凶的时候,万籁俱寂,众人屏息,信息量减到最少,但这恐怕不是渲染而是实情——因为伪善者也需要静听善者的声音,他们在评估、在衡量,在考虑从何处下手。
此时,暗最暗,无所见,除非如千奉事、如夜枭。
由此,《夜枭》一剧不在于解决,而在于揭露,最后手起刀不落,画面隐去,或者在隐去之后出来一声下刀的声音,是最好的处置。
大概是为了迎合,给了某种解决,反而活了稀泥。
莫说棒子国向来就是又小又坏,又弱又斗,事实上腐败是腐而不败的,真正葬送王朝的是往往还得是外力,而“又大又好”的国,只要它集权、弄人、媚上、不求真,那它的背处,只会更黑暗、更骇人。
《夜枭》大呼直叹韩国电影的无畏,谈起历史都说清朝的腐败与闭关锁国,没想到在韩国人的眼里,清朝竟如此强大重回电影本身,本以为是一部剧本杀类型电影,但属实未曾料到,他是在挑战我肾上腺素,每一个瞬间都能令心脏瞬间停止跳动,背后的剧情又直面的翻开韩国那一段历史刚回国的太子,不久被毒杀于宫中,而只有夜晚才能视物的太医,亲眼目睹了杀人凶手,小人物的身份与家中生病的弟弟,家国的大意和心中的正义,种种磨难过后,卯时日初,本以为平案,但,日出下黑暗猖狂单说设定,将猫头鹰的特征按在主角身上,却又给他安了一个卑贱的身份与懦弱的性格,让整部电影的反转充满逻辑,同时家中有位多病的弟弟让决择变得难选不是什么家国大义的情怀,他走出门的那一刻可能真的想不回头,但是皇孙和他的弟弟实在是太像了,如果就这么弃之不理,他又如何再拿起手中的针呢再说回剧情本身,为了防止儿子篡位,一位父亲竟然亲手弑子,用一句皇家无亲情便可以解释的了吗?
为了朝鲜不被清朝所占领,一位大臣狼狈为奸,这难道算家国大义吗?
夜枭就在树上,月过树梢时,它会猛然睁眼
安保太不到位了
宫廷斗争也太儿戏了吧
不咋地啊……中医是要被申遗了吧?针灸是也被盯上了哈?之前都说南韩直接淘宝网购汉服,我没信,那形制也不一样,它们会抛开自己祖宗的衣服,冒认别人的祖宗吗?看了这个,我错了啊,大错特错……
这小人物不够小啊
电影值三星,两位老柳值四星,综合打分三星半。
《调音师》加《观相》
細節破綻百出,男主演技細節很不夠。
权欲在黑暗与静默中不断膨胀、吞噬着周遭的一切,而对权力下失语、所看所言皆遭王权禁锢的人们来说,性命即言语。悬疑和人设可看性都比较高:被本该蔽人双眼的黑暗赋予视觉的盲针师人设自带“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使命感,王与御医能“看到”盲针灸师精湛的医术针术和他视感的局限、“看到”血脉相连的世子元孙和他们对王权的丝毫威胁…配合二柳演技,实在不必多言。跟李濬益那些相比算是体量偏小的韩古装,算不上我钟爱的类型却也希望看到质量稳定的输出
不懂历史看不太明白,就是一个装盲的中医混入宫中当御医。
挺有传奇特色的剧
比较尊重历史,把朝鲜拍的跟村子一样,世子世孙的寝宫守备都形同虚设,封建王朝没人听皇上的话,是骨子里充斥着对自由的向往?实在给两分,一分给清朝的马,一分给马拉的屎。
可笑
好小家子气的政治剧,结局更是仿若童话……不过柳俊烈的演技确实可圈可点,惊悚氛围也营造得不错,尤其王世子死得那段。
我们看见了吗,我们不能看见!柳海真演得倍儿棒.72/100
最后的反转有点画蛇添足,留点遗憾又有何不可呢?剧本还是差了点,宫斗戏不行啊!
剧情漏洞百出,过于程式化而且缺乏推敲。为了造经典而造经典。故事人物设定都过于简单,定位不准确。既不是爆米花也不是大局,而且很异想天开。太韩国。不值得一看。
好愚蠢的宫斗剧 虽然我能get柳熙烈 但是吧这哥如果真的要混忠武路还是得多出代表作啊
本子还凑合,拍的还可以。
目击世子被害那一幕真的有被惊到…手里的爆米花都差点撒一地…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小人物卷入大阴谋,盲人隐喻有意思。主角的设定是不懂政治、只讲情义的赤子,否则就无法解释他敢于胁迫王、戳穿王、报复王的动因。但开头对他的形象铺垫不足,高潮部分的政治权谋又过于小儿科,结果是人物形象没立住,故事本身更虎头蛇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