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悲情三角

Triangle of Sadness,无限悲情,疯狂富作用(台),上流落水狗(港),悲痛三角,悲伤三角,悲哀三角,Sans filtre(法)

主演:哈里斯·迪金森,查尔比·迪恩·科里克,伍迪·哈里森,扎特科·巴瑞克,汉娜·奥尔登堡,多莉·德莱昂,卡罗琳娜·金宁,松妮·梅勒斯,奥利弗·福德·戴维斯,薇琪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英国,德国,土耳其,希腊,美国,丹麦,瑞士,墨西哥语言:英语,瑞典语,德语,法语,希腊语,他加禄语年份:2022

《悲情三角》剧照

悲情三角 剧照 NO.1悲情三角 剧照 NO.2悲情三角 剧照 NO.3悲情三角 剧照 NO.4悲情三角 剧照 NO.5悲情三角 剧照 NO.6悲情三角 剧照 NO.13悲情三角 剧照 NO.14悲情三角 剧照 NO.15悲情三角 剧照 NO.16悲情三角 剧照 NO.17悲情三角 剧照 NO.18悲情三角 剧照 NO.19悲情三角 剧照 NO.20

《悲情三角》剧情介绍

悲情三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Carl和Yaya是一对很有影响力的模特情侣。时装周结束后,他们受邀来到一艘游艇进行豪华的跨洋之旅,船员们都非常尽职地为度假者们服务。大名鼎鼎的晚宴即将举办,但船长却拒绝离开他的船舱。当暴风雨来临并危及乘客的舒适体验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平衡被打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后宫你第四季青年马克思忌日快乐不再说分手男生女生听我的电波吧狭雾之国摇摆吉普赛活下来的我们僵尸大时代草莓甜心与莓果沼泽的怪兽迷失第二季夜幕惊魂谁是爸爸抛妻奇谈2为耶稣鸣喇叭,拯救你的灵魂空中小姐死魂盒放轻松,我来自未来美少女学院海阔天空东北夜市英雄传向阳素描沙英·寻毕业篇OVA无影之镜舒加利2贻笑大方爱如落雨客机空战搜神传

《悲情三角》长篇影评

 1 ) 人是一根崇权媚强的芦苇

前两段拍得精巧玲珑,戏剧冲突强烈且有新鲜感,耐看且有深度。

第三段荒岛求生同类型题材太泛滥了,玩不出花来很容易变烂。

节奏在这一环节变得糟糕,想拍群像却没塑造起性格,不过资产阶级崇权媚强的作风倒是拍得很露骨了。

为了食物可以没有底线的软饭男,无论是模特女友还是全能清洁工,他贪的都是强大。

亚雅是模特界的女王,清洁工是荒岛的主宰,而男主是任何场合的芦苇。

所以这三段叠加下男主的形象很鲜明了,哪边风大倒哪边,开头为追求平等跟亚雅扯饭钱,结尾又不顾体面满足清洁工的需求。

直接与间接的讽刺相结合,越看越讨厌男主。

总体拿个金棕榈确有失偏颇,虽说瑕不掩瑜,但情节上有点割裂,荒诞也是真荒诞,好看也是真好看。

为女主默哀。

女主真的好看,可惜作品太少了,《悲情三角》一出准能星途大振,可惜突发病逝。

默哀。

悲情三角 (2022)7.52022 / 瑞典 法国 英国 德国 土耳其 希腊 美国 丹麦 瑞士 墨西哥 / 剧情 喜剧 / 鲁本·奥斯特伦德 / 哈里斯·迪金森 查尔比·迪恩·科里克

 2 ) 悲情的三角也是社会的三角

通过海难来影射社会阶级的电影在文艺史上本就不算少,从早期威廉. 戈尔丁的《蝇王》到前几年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对于这个题材都有所阐释,而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电影对于社会荒诞的展示不仅仅局限在遇难后的荒岛上,电影通过三段式叙事,通过两个模特情侣卡尔和雅雅的视角切入了整个事件。

从第一幕的电影中导演就借用主持人的采访嘲弄了作为模特的卡尔,同时也暗示了他们是为了钱而出卖身体的人,而两个模特的组合也为后面故事埋下伏笔。

而电影的第一章节主要是展示了卡尔和雅雅并不良好的经济情况,同时略带讽刺了当下所谓的女性主义。

电影的高潮从第二幕开始,电影以几罐巧克力酱就定调了本章极其荒诞的风,伴随着雅雅和卡尔到这个游艇上的是他们贫穷的身份,而在以金钱决定地位的游轮上,卡尔虽然不是身份最为卑微的服务阶层,但在有钱人的眼中依旧没有任何地位,但于此同时他也鄙视着底层的服务人员,电影的荒诞主义在周四迎来高潮,先是富人阶级的为所欲为让所有船员去跳水,而这也导致了船长晚宴的推迟,而这次推迟也导致了船长晚宴的悲剧,在颠簸船上的饕餮盛宴也变成了一出闹剧。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美国船长和信仰资本主义的俄罗斯富商在暴风雨中高谈阔论,辛辣的讽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伴随着海盗的手榴弹,首当其冲完蛋的就是军火商,随后船沉电影进入第三章。

第三章的荒诞来源于阶层的反转,在离开现代社会后,底层的厕所清洁工阿比卡尔以其强大的动手能力成为了新的"船长",而富商们因为疏于锻炼成为了荒岛上新的"底层"。

同时情侣卡尔和雅雅身份也进行了反转,而雅雅和卡尔的模特身份也在这章形成了呼应,之前为了金钱而和富商一起的雅雅和为了食物成为阿比卡尔男宠的卡尔也互换了身份。

最后荒岛转变为商业岛的反转无疑使得这层荒诞意味更上了一层,当雅雅对阿比卡尔说出当我们出去后我可以聘请你为助理时,她的死局已定,随后卡尔那无视荆棘的狂奔似乎也更加证实了雅雅的悲剧。

电影除了在故事的编排上十分精心,在细节上也极为用心,雅雅和卡尔在出租车聊天时伴随的雨刮器刺耳的声音,可以视为两人对彼此言语的感受,船上卡尔在看到工作人员时是不是飞来的苍蝇也展示了他对于底层的鄙视。

同时卡尔和雅雅不论身处什么阶层都是以身体换取权力和阶层跃迁的行为也讽刺了当下社会的现象。

相比较于《蝇王》和《一出好戏》所展示的一个社会形成之初的场景,本篇更倾向于利用阶层反转以展现人在这个社会中的无能为力,同时荒诞又辛辣的讽刺了当权者的无能和脆弱。

在电影故事性极佳的情况下,同时画面充满细节。

本人评分:8.65分,值得细品。

 3 ) 三幕戏,一幕比一幕炸裂!

第一幕:男主与女主的平等之争一顿饭到底该AA还是男请还是女请?

女性比男性挣得多,是不是还要实行社会默认的规则?

女性崛起是绝对的平等还是嘴上这么喊行为上享受特权?

男主开篇就提出了这些问题,并在和女主的交锋中找寻潜意识中的答案。

这一段的倒置思考,让一向从女性角度提出问题的文艺作品瞬间闪了腰。

但是你以为男主在批判吗?

不是的,你再往后看。

第二幕:主义之争这段中的主角是整条游轮,这条游轮上俨然是一个阶层分明的社会。

享受服务的精英阶层,提供服务的底层服务员,在船长和富豪的争论中,两种主义不断交锋。

讽刺的是,就在游轮摇晃不定的时刻,最高层还在高谈阔论、中层被搅得上吐下泻、底层依旧按部就班地工作。

我觉得如果游轮真的如此剧烈活动,底层服务员也不应该能利索的工作,那么这个镜头便是有所寓意:当社会动荡的时候,三种阶层人的状态。

第三幕:回归原始的话语权之争当游轮沉没,所有人被冲上小岛。

在这里富人和贫民瞬间拉回同一个起点。

现代社会的金钱在这里无甚作用,只有砍柴捞鱼捕猎等生活技能才是刚需。

所以在小岛上,这个小社会再次被重塑。

清洁工变身“船长”,富豪们变身“小喽喽”。

最有意思的是,第一幕中提出男女平等问题的男主,主动献身成为清洁工的男宠,在这个社会中享受特权与资源。

是不是很搞笑?

整部电影的最后最为荒诞,小岛本就是度假村,以为脱离社会的人们能再次回到社会了。

最先知道的清洁工拿起石头或许要砸向女主,她会砸下去吗?

享受过特权又再次成为服务员,她能甘心吗?

 4 ) 三个篇章的社会学剪影

本片的很多冲突片段都可以放在个体和社会学两个层面从微观和宏观去品味。

从第一段模特在演绎定制奢牌和大众成衣时的两副嘴脸埋下线索,到男女线索人因为账单的争持上升到话语权之争再上升到人类个体为结合合作时对个人权利的让渡和义务的承揽,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男女的冲突与妥协,更是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层的细胞所蕴含的人与人关系的政治;第二段从豪华游轮在暴风雨中的迷航看到最顶层的两个人———最有钱的人和掌控船舵的人仍在扯意识形态之争,高层乘客们从优雅虚伪到在呕吐物中挣扎,中层技术官僚只会循规蹈矩尽力维系体制和体面,而底层员工则头戴耳机充耳不闻惊涛骇浪,有条不紊默默清理所有秽物。

这船就是一个既有人类社会的缩影:最顶层的务虚与荒唐,高层的虚伪与脆弱,中层的庸碌与驯化,底层的无知与无奈。

于是急转直下,自己生产的手榴弹爆了自己的船,自己革了自己的命。

第三章既有社会崩塌后幸存者在荒岛上重构社会组织架构:于是掌握生存技能和资源供给的亚裔底层大妈一跃成为母系社会的族长,其余亿万富豪,技术官僚都必须重新在这一原始系统下重新定位。

讽刺的是即便重构的社会仍然会为男主这样漂亮脸蛋的寄生物留下优渥的生存空间。

女主与亚裔大妈的冲突从个体上看是嫉妒,从社会学上看是母系社会交配权和治权的争夺。

即至神来之笔,失语的残障人发现了荒岛上兜售奢侈品的小贩却无法沟通,而亚裔大妈和女主发现了荒岛其实一直就是一个豪华自然度假区时,重构社会与既有社会的秩序又开始冲撞。

亚裔大妈举着石头试图偷袭时的眼神令人难忘:泯灭掉人性杀掉女主,她似乎可以回到母系社会继续当族长,维持那个可笑的小社会,一如之前那帮宝塔尖上的人用话术,权势,规则所做的最虚伪肮脏的“大便生意”一样;放下石头,放女主生路,她可以保全自身的纯洁温良,但却要重新戴上金箍,像牲口一样咬着嚼子在一座宏伟大厦的底层继续煎熬着大多数三体人一样无儿无女无牵无挂贱如蝼蚁的残生。

最后的镜头小白脸男主在奔跑,不知是后知后觉忽然体悟亚裔大妈与女友独处会带来的潜在风险,还是得知女友被害时的激愤,亦或是得知度假村真相的狂喜,戛然而止,开放结局,一如我们当下的人类社会这艘老旧航船正在驶入的未知而颠簸的水域。

需要肯定的是这是近期难得一见的将讽刺沁入每个画面的拍案叫绝之作,是我个人自动画短片《少数人的晚餐》以来看到的最有趣生动的讽刺片和发人深省的伦理片。

原本傲慢虚伪无知荒谬的,教她堕入粪秽宛若地狱罪罚;原本冷血视人命与草芥的,叫他们尝尝自家贩卖的榴弹味道;真真是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恰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下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5 ) 狗屁女權主義?

解剖電影其實不難的。

第一部分,carl在反復being模特的loop裡掙扎,三年又三年,他毫無天分,除了臉和身材,他只能是一群男性臉譜的拼圖,在巴黎世家和hm的玩笑裡任人魚肉,you see,everybody is some body's toy;而carl的女朋友yaya是時裝秀第一位出場的寵兒,收入是carl的三倍,晚餐卻「約定俗成」的讓carl買了單,誰買單成了兩人矛盾的導火索,carl試圖在兩性之間尋求一個客觀的「公平」,而yaya覺得carl暗示aa是非常不禮貌,甚至粗魯的,導演刻意挑了一個女性地位遠高於男性的行業展開「男女平權」的討論,然而模特行業本就是爭當那枚最漂亮的花瓶,成為富人的玩物,在玩具的立場談人格獨立本身就是笑話。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基於這個立場延伸的蠻荒故事。

一個美國船長和一個俄羅斯富商在喝得爛醉的情況下把船稀里糊塗得弄到了一座荒島,而在這裡,一名女性廁所工建立了女權烏托邦,俄羅斯人自稱King of the shit,而她的職業屬性就是Clean the shit,男人搞砸的女人來收場,前提是他們把屎都喝出來了。

廁所工在島上做的一系列事情無非是強者對弱者的剝削,而這座母係烏托邦的結局是另一座富人的度假島。

大權在握的廁所工為了包住她的dream land試圖殺死另一名女性,你看,弱肉強食與性別無關,人皆如此。

 6 ) 濒于失控边缘的低俗闹剧

五年前,一部以候补身份进入竞赛单元的电影最终以黑马姿态拿下金棕榈大奖,令人无比错愕!

没想到在五年后,我们再次看到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戛纳颁奖礼上手捧金棕榈奖,诧异感也许没上次强烈,因为他没像上回那样在台上手舞足蹈炫耀一番。

但无论如何,谁也没料到能轻松迈进双金棕榈俱乐部的导演不是什么专攻沉闷艺术片的影坛大师,而是一位擅长拍摄讽刺喜剧的北欧导演。

这倒是可以让人瞥见当今观众口味的几何级变化,逐渐转向更容易引发争议的阶级话题,曾几何时,这些充斥着屎尿屁的作品难登高雅之堂,而如今这些伪装成低俗闹剧的类型却成为了各大艺术电影节的座上客,一不小心更摇身成为风靡全球的娱乐电影。

也许《寄生虫》翻开了一个新的电影史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的模仿者轻轻松松就能拥有同等过硬的艺术质量与针砭现实的力量。

《悲情三角》再次展现了奥斯特伦德的创作与野心的方向,延续了《方形》的多线叙事,不再有核心人物,而是各具身份标签的人物群像:男女模特、化肥公司老板、船长、军火制造商、厕所清洁工等等好不热闹。

这些人物无一例外被动地与其所从事职业的刻板印象捆绑起来,成为剧本尖刻挖苦的对象。

这种做法无疑相当成功,观众无需动脑,一眼便看穿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弱点,令导演更容易操控所谓的各种批判话题:从模特界的势利眼,到上流社会的道貌岸然,再到劳工阶级的心狠手辣。

当然,最大坏处就是人物失去了深度与复杂性,与其说是角色,倒不如说是各色木偶——被贴上标签遵循某种阶级特性运动的木偶。

鲁本在叙事结构下了不少工夫,三段三个场景,分别阐述不同的主题,倒是要比以往的段子拼凑故事更有心思。

特别是豪华游艇的中段,群戏水准不俗,仿佛多个声部渐渐合奏出催眠的旋律。

那种漫不经心的节奏伴随着不断倾斜的船体内部,酝酿出导演最擅长的恶趣味大爆发,真是近年难得一见令人厌恶至极,却又禁不住捧腹大笑的经典场面。

表面上看来,导演讽刺上流社会,以及那些一心想攀附而扶摇直上的小人物,从模特到女领班,再到厕所清洁工,这些角色或多或少总染上了人性的恶疾,在第三部分荒岛戏里展示得淋漓尽致。

换一个角度来看,奥斯特伦德不止是在批判阶级,他对人的批判更是体无完肤,也许在他眼中,在极端的环境之下,人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丑恶的物种。

这类偏激的观点使得他的作品越来越缺乏情节的建构与铺垫,更依赖某些花哨的点子而迅速滑向某类议题的展示,缺乏情节与情感的过渡,一上来没两句就要逗你发笑,这便是他的作品远不如奉俊昊的那么有趣和值得咀嚼。

然而,却无意中契合了当下的时代特征:碎片化、去中心、狂热、偏激、濒于失控的边缘。

 7 ) equal

钱也好,财富也好,经济也好,它们代表了某种生活所须资源。

资源越多,生活越好,资源越少,生存越困难。

无论人口多或寡,无论地域广博还是稀少,无论组织机构冗赘还是精简......资源总是不足的。

“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恩格斯。

每个人都有贪欲,人类既发明了满足贪欲的工具——创造,又发明了管理贪欲的工具。

“管理”,或许以“均平富”的姿态出现,又或者表现为“只允许一种意识被贯彻”,无论如何,出现了比“资源”更重要的硬通货——权力。

“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

”——恩格斯掌握权力者,总是被被掌握者期许。

明明在救生艇了做着众所周知的事情,还是要拼命维护最后的遮羞布,而比掌权者更急于维护这遮羞布的,是被掌握者。

扯掉这破布,他们将被自己的急切——虽口伐笔诛却无不梦想取而代之的——震惊,“什么时候轮到我”“怎么才能轮到我”“为什么我还不能分到一杯羹”......“最强者,即具有创造性的人,必定是极恶的人,因为他反对别人的一切理想,并且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他们。

”——尼采既想要维持抨击掌权者的至高姿态,又渴望分享权力,甚至希望掌权。

如果有这种心态,勿须羞耻、不安,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人类啊。

所以,《人民的名义》播出后,祁厅长成了众人最感同深受并深得同情的角色。

《狂飙》播出后,强哥成了众人的梦寐以求。

多少人觉得,这样就夫复何求了。

在这一点上,众生平等。

题外话——如果影片没有船长的大段读稿,没出现马丁路德金、肯尼迪、列宁、撒切尔......那么,被删减了。

如果没有出现“我爱你,因为你给我鱼吃”,那么,被删减了。

如果没有出现,战争,财富,那么,被删减了。

如果没看到手榴弹从哪里抛出,那么,被删减了。

 8 ) 悲情三角

自动演奏的钢琴,后厨中响起的国际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讨论,上吐下泻,屎满金山,俄罗斯的资本主义者和美国的共产主义者,拿着手机查名人名言,共产主义专政下,你只能听话;价值2.5亿美元的经济大游轮在一颗手榴弹挑起的战争之下就会轻而易举的崩塌,三段故事;男女主人公是因为受邀参加这次旅行,他们并不属于这个阶级既不属于船员们是为这些有钱人打工,也不属于这些有钱人,规则的缔造者,像是大开眼界一样,主角们闯入了这个世界,隔阂;女主被恶毒女人照顾,男主被劫色,在现代世界中,他们彼此猜忌不信任,但是在弱肉强食的岛上的原始社会中,他们彼此帮助;被现代社会的荼毒,快饿死了,去杀一只动物都下不去手,杀掉之后,还有三个人抱头,相互安慰,野性的丧失、可悲可叹;男主接受不了在现代社会中女主比他挣的多每天与女主吵架,可他却能接受在原始生活中那个掏厕所的恶毒女人给了他鱼。

“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鱼吃”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异化

 9 ) (含剧透)小生油头粉面,富豪粪坑蝶泳

小生油头粉面,富豪粪坑蝶泳。

以此描述今年的金棕榈奖电影《悲情三角》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字面本意。

《悲情三角》并未延续导演此前洞察现代生活的深刻和批判的机锋。

费了大劲儿闹腾了两个半小时,清洗了不知道多少次摄像机上的(道具)呕吐物后,本片讲的正是油头粉面和粪坑蝶泳这一体两面的事儿。

《悲情三角》的序幕即是一群仅着修身长裤的男模在眼前晃悠,一群完美符合人们对“时尚人士”刻板印象的时尚人士在为即将到来的大秀在面试他们。

有着一具完美躯体和一个完美头颅的男主角卡尔(Carl)正是男模中的一员。

他正在接受指导——“有韵律地走来”,“收起你眉间的悲情三角”……原来,“悲情三角”这个片名正是对时尚业的讽刺:选一个绝不会被冲的概念(nuance,dynamic,diverse…),用狗屁不通文学生成器产出一段废话,便可卖出天价并实行配货制。

正片在此开始,由三幕组成。

第一幕,男主角卡尔和女友Yaya就餐完毕,侍者送上账单。

Yaya对镜自照,认真补妆。

卡尔和Yaya随即就“你挣得比我多但我总在买单”一事从餐厅吵到出租车,又吵到酒店。

第二幕,卡尔和Yaya乱入富豪聚居地——游艇,整日自拍P图。

船长先是把自己锁起来自闭,又在醉醺醺中开启了“船长晚餐”。

风暴把游艇吹得东倒西歪,光鲜亮丽的晚餐渐渐失控。

人们上吐下泻,挂着救生衣瑟瑟发抖。

豪华套间内的马桶倒灌,粪坑蝶泳一语成谶。

第三幕,几个(疑似)原住民的黑人小哥的手榴弹让游艇灰飞烟灭。

幸存者们流落荒岛,没有上演大逃杀,而是混吃等死。

补充:幸好艇上的厕所清洁工,一位东南亚女性Abigail天赋异禀,抓鱼、生活、组织采集,不然前者将不能混吃,只能等死。

《悲情三角》延续了鲁本·奥斯特伦德几部前作的主题:现代生活的虚假,中产阶级的虚伪,社会连接的摇摇欲坠,和个人精神的沉沦殆尽。

现代文明诚然教会了人们时刻表演礼节和风度,却无法有力激励甚至是强迫人们对“他者”承担责任。

人们谨慎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谨慎地维持与他人间温情脉脉又不可跨越的边界,以保持正确、安全和体面。

而鲁本·奥斯特伦德则以惊人的敏锐在生活中捕捉一个个这种边界破裂的情境,将其放大。

他让人物在此类情境中徒劳适应,最终丑态百出。

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现形记”直接指向现代社会已泥足深陷,无力向前的症候——在《游客》中,圆满的中产家庭因为一次虚张声势的雪崩和父亲危急时刻的独自跑路而发生裂痕。

父亲理直气壮地接受了自己“本能”的自私和懦弱,却不能接受其男性气质和家长尊严在妻、子面前的崩坏。

而家庭需要继续,生活需要继续。

片尾,在又一次的茫茫雪景中,夫妻联手演了一出“英雄救美”来重建家长权威,只是这次连两个孩子都看不下去了。

在《方形》中,艺术家打造一个互爱互助的“方形”,敦促人们重思如何作为共同体而存在,但艺术家本人和他的同事们却在和“他者”(移民、有色人种、精神障碍者……甚至是一夜风流的对象)的相遇中一次次暴露出与“方形”理念对立的自矜、利己和傲慢。

《方形》仿佛在暗示:北欧国家敞开国门接纳了难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个体北欧人“不接受,不拒绝,不负责”的态度或许集体地决定了难民在社会中的隐形。

如此,“方形”不能隔开冷漠和敌意,后者将如大海源源不绝涌入方形。

“方形”本身就是无远弗届的高墙。

《悲情三角》的第一幕延续了这种老辣的力度。

在我看来,这一幕生动刻画的,不是人们在性别期待前的焦虑失措,而是现代人对于一切关系的“无能”。

餐桌冲突的起源,倒不是男主角卡尔或女主角Yaya抠门,而是“爱情”以及任何人际关系本身都隐含着对于“对等”的实际期待——当人们强调他们对平等关系的渴望,他们实则在期待“付出对等于回报”。

但任何关系一旦还原为“对等”,则失去了浪漫化的金色外衣和粉红泡泡。

此间种种,不能细想,必须心照不宣——甚至不能失望,因为现代社会教育我们,要尊重边界。

鲁本·奥斯特伦德准确地捕捉了这种张力——人们期待比“对等”更多的关系,却已无力使其成为可能。

作为体面人,失望的卡尔在高档餐厅安抚着被揭穿而恼羞成怒的女伴Yaya,终于忍到回了酒店,进了电梯,大展“男性气概”——堵住电梯门对她大吼。

更为有趣的是,而互揭底裤、撕破脸皮的两人,竟然没一会儿工夫就如《游客》中那般欣然和好,更显现代人色厉内荏的“空心”本质。

然而在《悲情三角》中,除了第一幕外,我们已无法看到鲁本·奥斯特伦德让人物轻轻滑进一个个他从生活中以艺术家的敏锐捕捉到的尴尬情境。

他似乎没兴趣让游艇上的这群人有“搞笑”之外的任何形象了。

观看白天在甲板上让所有服务人员排队玩海上滑梯以取乐的无聊富婆穿着塑身内衣在呕吐物中从厕所一头滚到另一头是挺好笑的,但她曾经的空虚和此刻的惨状于银幕前的我而言,诚然是“内心毫无波动,只是想笑”。

而鲁本·奥斯特伦德甚至狠心地让富婆在海中泡的发白的尸体漂上海滩,以便安排她的丈夫,一位俄罗斯富豪抱着她一边嚎一边从尸僵的手指和脖子取下blingbling的戒指和项链,仿佛只为再对现代人的虚伪来上批判一击。

这样的情节,这样的人物,俨然是鲁本·奥斯特伦德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们喋喋不休地传递给我们一个熟知的真理——富人都是混球。

在我看来,这个真理过于简单,无须强化记忆,更无须影片冗长的第三幕“岛”。

鲁本·奥斯特伦德让黄种人清洁工Abigail翻身当家做主人,并迅速暴露出强势和贪婪的一面,让岛上最俊的白种人小伙卡尔陪床,“我难道不该得到一些好处(advantage)吗?

”仿佛在说——“得志便猖狂”乃寻常人性而已。

而Abigail捕鱼时矫健的身姿和白人男性们杀驴时的一惊一乍的残忍对比,又显然是对全体“文明人”的一记地图炮。

接近结尾处,Yaya到达了这个“原始”荒岛的另一端——一个充斥着廉价人造景的度假村。

还没学利索英语的原住民小哥用木棍撑着一揽子古驰、香奈儿、爱马仕包包兜售。

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失语女性激动落泪,却只能继续喊出“In den Wolken”。

至此,她的“In den Wolken”已经喊了接近两个半小时,此句的讥讽(富人之思想和行为均不接地气高高飘在云端)也再无法激起如首次喊出时的笑声——笑麻了。

在荷兰的一个本地电影节观看《悲情三角》时,全场笑声雷动。

甚至,有时包袱还没抖出时,已有人预演式地欢笑。

即使是电影结尾处图穷匕见之时——Abigail试图杀死Yaya的那一刻,也不例外。

人们似乎并不在意鲁本·奥斯特伦德越来越大的特写所渲染的杀机。

或者说,在Abigail和Yaya开始登山之时,人们就在不无快乐地期待,是她杀了她,还是她杀了她?

导演成功地让所有人像看猴戏似的轻松观影——小嘴一咧,整个世界“雨我无瓜”。

鲁本·奥斯特伦德最拿手的道德和伦理焦虑,这次没有扰动观众。

当镜头由Abigail又不忍又决绝的眼神转向林中狂奔的卡尔,随后戛然而止时,让我听得已经有些厌烦的笑声亦戛然而止。

人们稍作等待,随后端起空酒杯,叠好薯片袋,拎起包,有序离场。

但那未曾停歇的沉重的、真实的、无法可解的生活还在继续。

那一刻,在笑了两个半小时后,面部肌肉有些僵硬的我甚至不知该跟身旁的人讨论些什么。

若以鲁本·奥斯特伦德曾经的宣言——“我热衷于电影,因为就改变人类行为而言,电影是强大的”——而言,笑声之外,别无其他的《悲情三角》大概既不能激发认知层面的反思,也不能引导行为层面的改变。

 10 ) 我觉得最妙的一段是卡尔上船前向女朋友讨教如何做一个“小白脸”

这一幕生动演绎“女人是一种处境”,女友显然在现实社会里更富对此的经验,此时的卡尔则是个“新手”,并不懂该怎么迂回其中、尽量保全自己又不得罪上位者。

当你处于社会权力的下游,同时又具备高性价值,你就会成为一块被狼觊觎的肥肉,无力保全自己,害怕又厌恶,却还得对着他们讲的笑话哈哈大笑,希望藉此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努力维持一种表面的平等。

相信任何女性都能relate这种感受。

时间长了又是另一幅景象,虽然主动的不是卡尔,他只是不得不配合,但是大家明面上嘲弄和鄙视的只会是他,即使自己的面子已经岌岌可危,也只能装作打闹一般地去抢哨子,只能近乎撒娇一般地向剥削自己的人乞求一个名份。

相对应的,“男人也是一种处境”,当把一个女人放在权力的顶点,她立刻就无师自通了一切潜规则性剥削的手段,开始熟练地剥削他人,恩威并施对方还得感恩戴德。

《悲情三角》短评

用最肤浅的讽刺拍最讽刺的肤浅。一个打脸全阶层、谁都别想跑的社会实验,三幕戏从秀场到游艇到“荒岛”,从个体到群体到人类,既然比烂就谁也别装白莲花了。观众群放大到全民,笑点比“方形”更下里巴人,金棕榈不给奥斯特伦德给谁?真是越想越鸡贼啊~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从出租车上男主说“I want us to be equal”然后女主一副尴尬、荒谬又要努力保持体面的表情,就好像看见有人吃了自己的💩还赞扬起这东西“又热乎又香”开始,我就知道这电影不简单。

11分钟前
  • Echookaku
  • 推荐

他们装逼的时候我特别想吐,反倒是他们吐的时候我觉得屎碾爱好者可以跳着看看的,言而总之,金棕榈就这水平?

15分钟前
  • KREJERK
  • 很差

一个有潜力的故事,但需要大刀阔斧地改动。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影并没有对未来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而是反复纠缠于现有的各种问题(which we already know too well). 当唯一的美国男性隐身,当菲律宾移民工人在岛上转身变为新权力的象征,电影其实倒退回了一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这种倒退有意无意地继续鼓励着对有色人种和对女性的恶意。

19分钟前
  • Even
  • 还行

无聊,陈旧,保守甚至带有一丝自恋的讽刺电影。

22分钟前
  • 鱼剑
  • 很差

58/100这还不够屎尿屁吗?讽刺得过于直白了,有时甚至低级。第二部分拍得还行,仅限于调度和剪辑。在如此无趣的讽刺文本的衬托下,Michel Franco都显得可爱了起来。

26分钟前
  • Lecleg
  • 还行

4.0。Ruben sells shit!

30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比《方形》还烂,感觉鲁本可能是最水的双金棕榈奖得主,比张艺谋那三个最高奖还水

31分钟前
  • QQ的汤包
  • 还行

第一段像更浅显的《游客》,第二段像更低级的《方形》,第三段像… 我最爱的美国真人秀《幸存者》哈哈哈哈哈。

3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有好笑的地方不过整体确实有点冗长了。再一次印证了所谓“男性”和“女性”的身份,都是由对生产资料的掌握决定的。

39分钟前
  • 一百个叶杨
  • 还行

全场欢呼数次手掌拍痛😭在美国Communist和俄罗斯Capitalist斗嘴的时候我和隔壁东欧姐姐一起欢呼,在亚裔翻身农奴成主人的时候这个90%白人的厅里齐声鼓掌,我又再一次相信了世界主义的可能。电影院真的是治愈之所😭

44分钟前
  • veralau2018
  • 力荐

又臭又长

48分钟前
  • 西卡里奥
  • 很差

(0.1/10)在前作《方形》里,奥斯特伦德是公共交通上坐在你隔壁喜欢mansplaining的中年男人,凭借着他从电视上听到的新闻向你“头头是道”地分析欧洲的各类社会问题,而你只想尽快到站下车。在《悲情三角》里,奥斯特伦德化身为一个在高级酒会上大喊“Eat the rich”和“F*ck the patriarchy”的白人精英男性,将自嘲视为个性的一部分,通过贬低自己的privileged background展现“个人魅力”,以为讲个sh*t joke就可以达到讽刺剧令人不适的效果。不幸的是,本片找到了它的目标受众:觉得这种笑话好笑的人——小学三年级学生和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第二次)。

51分钟前
  • K45P3R
  • 很差

另一种《芭比》

55分钟前
  • 小水
  • 力荐

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得者,令我眼界大开的一部新片!它是该瑞典导演鲁本的第一部英语片,他以前的《方形》就得过金棕榈奖。资料上显示此人即是导演又是作家,难怪本片如此富于原创性。非常规的三段体,每段都出现一些不同的人物和重点,一时让你难以认同,可是很快就会被吸引,其中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游轮船长”的“沉船大辩论”最为精彩!将百年来人类社会遇到的主要社会思想触及了个遍;第三段恢复到“母系社会”及最后的隐瞒大反转也想得合理、奇妙。总之,值得欣赏,为其独创、机敏 和思想性点赞!

5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一场浅尝辄止的旅行,第一,二部分深刻的将拜金主义,高下的阶级差异,主任和仆人的社会现实描述刻骨,第三部分仅仅就拨开了阶级不平等的一层皮,正待要深入加强的时候,就停止了。唯独最后一个场景确实很真实,砸下去了才是真正的黑暗电影,而不是这种半遮半掩的喜剧。马克思大爷果然是高人,等级观念是从人有了附加资产差异之后才出现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光身而来,光身处世,哪有什么富豪平民,哪有什么总统和小贩。

1小时前
  • W.史密斯
  • 推荐

导这次玩大了 他也就适合玩大 讽刺权贵阶级 无产阶级介入 权利关系置换 摇摇欲坠的机位和屎屁尿横飞太爽了 但扣一星扣在有点土 虽然和上一部方形比起来工整一些也戏谑一些 但玩权利和阶级置换那还要看波兰斯基/导映后谈选择演员不分国籍 黑白男换了个英国人 (北欧男免于公开处刑 但还是要喊一句亚裔女性牛逼 生命力顽强 人还是要活到最后 只要有看家本事 保不齐哪天就睡到了harris dickinson呢

1小时前
  • 巧比
  • 推荐

本质上是一部韩国片

1小时前
  • RITA
  • 推荐

你是懂拉屎的

1小时前
  • Garmonbozia
  • 很差

前半段还有点意思,后面竟落脚到如此俗套又刻意的剧情里。

1小时前
  • Marn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