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On the Border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朝鲜语年份:2018

《延边少年》剧照

《延边少年》剧情介绍

《延边少年》长篇影评

 1 ) 行走在消逝中的《延边少年》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于当地5月19日落下帷幕,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中国军团的唯一收获。

《延边少年》为什么能从全球4000多部短片中脱颖而出?

是少年的烦恼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还是对旧秩序坚持不懈的逃离和反叛令人动容?

无论是哪种,皆出自于故事中那份打动人心的真实。

我有幸提前看到了成片并且了解到了片子的创作历程。

创作灵感 《延边少年》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7年,导演魏书钧去延边采风,他的摄影师抓拍到一个镜头:他站在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静静地看着几个老人打麻将,老人家们不停地咳嗽,时不时地讲着几句朝鲜语。

之后他们了解到,在中朝边境的朝鲜族村庄,如今多已成了空心村。

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只剩下闲散的老人。

于是他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落后的山村,不安于现状的少年,整日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村子里游荡,他会有什么烦恼?

他会遇到什么?

他会怎么做?

创作过程 影片基调定好之后,魏书钧开始寻找心目中的延边少年,“有灵气,有质感,还要有朝鲜族特性”。

但要找到拥有这种独特气质的非职业演员并非易事,“十四五岁的孩子,我通过这次的寻找发现,他们都太像了,你和他们讲我们准备找你拍一部电影,他们或者狂笑或者窃喜,或者呆呆的问你演电影是什么,他需要做什么,在大家的注视下也会不好意思。

我想找的演员不是这种状态。

” 为了找到这样一个男演员,剧组几乎把延吉及周边县的所有中学都翻了一遍,终于提炼出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少年。

“他的身上有少年的元气,有点混不吝,他不会表演,只能在影片中一定的呈现自己。

我去选角的时候,那个班级里所有人都看我们,只有他一个人没反应。

我觉得有点意思,一定要和他聊一下。

我们是在汉族学校找到他的,但他是个朝鲜人,符合剧中角色,这么看我们眼光也很敏锐其实。

后来拍完戏我问他,他叫李振明(音译),当时你为什么不理我们?

他说当时我刚睡醒,之前一直在睡觉没有精神,非常自然。

” “另外拍摄环境很艰苦,资金不充裕,大家每天都在零下二十几度的环境里工作,很难保持创作热情,冷的时候喝姜汤,送饭不方便我们可能还会去村里大队蹭饭。

天黑得也早,下午三点多天就黑了,我们一早八九点出发,拍两场戏吃一顿饭再拍一场戏,天就黑了,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我们车拍也困难,没有相应的器材和跟拍车,只能我们两三个人加一个小稳定器坐在卡车后面,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但我们还是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

”表达主题 《延边少年》想要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一是对程式化生活的反叛,想逃离原有的旧秩序、逃离孤独,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另一个是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又不得章法。

少年在去往镇子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过程中,仿佛是20年前的小武,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无力感。

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穿行在小镇街头,游离于束缚着每个人的结构之外。

我喜欢《延边少年》里詹森主义的味道,尤其是那种宿命中的生命力。

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一起去找他爸,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推着摩天轮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他们都是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没有爱情,但是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就这样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我们似乎有两套记忆,一套是既往的真实生活,另一套仿佛是从胎里带来的文化记忆。

否则没法解释为什么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会如此自然地熟悉、厌憎和感动。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2 ) 逃离现状,不畏将来的少年序曲 ——《延边少年》影评

《延边少年》这一十五分钟的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延边一村庄的朝鲜族少年萌生出了想要离开村庄去往韩国的想法,于是到城市里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对逃离当下现实的渴望,其实几乎扎根于许多人的心中,夹杂着迷茫与坚定,总有人选择毅然前行。

影片的主线是少年寻找父亲的过程,而另外一条分支,是在其过程中与在美甲店工作的女孩一个晚上的相处。

从前者说起,影片给予观众最大的共鸣便是少年对现实产生的一种反叛心理。

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过这样的时刻,无论最后是选择了自己所向往的方向还是留在原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人生的轨迹都会随着时间洪流的冲刷而慢慢改变。

对于村庄的萧条和冷清,影片没有给予过多的镜头,从名为花铭兴的少年看了几眼讲着朝鲜语在树下打麻将的老人,到回到屋外的那片空地踢球,屋内电视机闪烁着已经没有了画面,这些现实扑面而来的衰败感,为少年的离开打下了情感基础。

于是他到城里找父亲要旅费。

影片临近结尾时,他终于见到了父亲,向父亲提出去韩国的想法,父亲抛出了一个疑问“你去韩国踢球吗?

”,他所接的话避开了这个问题,最后父亲毅然说道:“五万,爸给你找一汉族学校。

”于是少年满足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

我们无从得知他想去韩国的原因,或许仅仅想逃离这个村庄,或许是渴望在别的地方获得其他机会。

但是他鼓起勇气去追求的选择,恰恰是平凡的他身上的一个闪光点。

我们可以想象离开由灰调构成的村庄与城市,离开熟悉而麻木的脸庞与踏足于家乡的直接联结,他也许即将面对的是陌生的不安与从小家走向大世界的未知的荒诞,但是对于少年的憧憬来说,似乎一切都不足为谈。

而与女孩的相处中,影片里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女孩坐在停电海盗船上,少年推动着沉重的海盗船,齿轮的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像是小生命对生活现状细微的诉说着不满。

然后他坐上了缓慢摇摆着的海盗船,巧合的是,船上的两人都想着要离开,而不同的是,女孩第二天一早又回到了美甲店在门口和其他员工一起高喊着麻木的口号,而他,真的选择了遵从内心地离开。

女孩逃离的想法像是伴随着陈旧机械摩擦发出的规律而尖锐的声音中的温柔的歌声,它终究会消逝在灯火阑珊的城市的夜里。

“新路开始常是狭窄的,但它却是自己延伸拓宽的序曲。

”少年的人生本是单调而程式化的,但是终将会发生一些改变,来自于他勇敢地去闯,去实践自己反叛现实生活的心绪,而这些改变,会让他人生平淡的序曲,多了许多跳跃的音符。

 3 ) 当我活在边缘 ---《延边少年》影评

这个不长的片子里有两个鲜明对立的背景。

布满白雪的淳朴的山野,灰暗却依旧霓虹闪烁的小城。

而这个少年,他就鲜明的活在山野和小城的边缘上。

他好像并不属于山野,但也没有属于城市。

正如这部片子的名称《On The Border》,我活在边缘,我一直想要冲破边缘。

片子的开头是在一个平静的山村。

白雪,田野,高山,还有用朝鲜语聊着家常的老人。

然后少年像是一束亮光冲破了雪线。

他从画面边缘的树后缓缓探出头,他望着在亭子里聊天打牌的老人们,可是他无法融入。

不知道是不是偶然,在这个荒僻的小山村,镜头里似乎没有出现过与少年年纪相仿的孩子。

衰老而闲适的人们是这个山村的中心,而少年只能活在山村的边缘。

于是他寂寞而百无聊赖的轻踢着足球回到了他住的地方。

然后便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少年站在雪地中,透过窗子,看见少年狠狠的,狠狠的,将球踢向了远方,仿佛是想要踢破束缚了他的边框。

从这一刻我便知道,他不属于这里。

果然他离开了,骑着他破旧的摩托,孑然一身。

然后他便来到了这个矛盾的边缘小城。

这个小城是特殊的,它的霓虹灯牌上总是会有两种甚至三种语言:汉语,朝鲜语亦或是韩语,就像这个少年。

他们都是边缘交汇的产物。

这个小城里有少年希望能冲破边缘的助力:他的父亲。

于是他满怀希望的来到了父亲的摩托车店,可是父亲不在。

为了寻找父亲他来到了父亲常去的美甲店,而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个女孩。

一个和他一样寂寞,而且被困在边缘的女孩。

这个女孩有着和他相同的梦想,却和他一样被困在了现实。

她陪着他去寻找他的父亲,她用韩语歌慰藉了他寒冷孤独的夜晚,他们在电玩城了度过了美好的时刻,可惜高速旋转的速度表却也像他们的梦想一样暂停在了中途。

我不知道在摩天轮上少年有没有对女孩有一刻的心动,可他们都是生活在边缘的人,他们都没有自己能把握的明天。

于是天亮之后,他们只能各自走回各自的路。

少年最终找到了他的父亲。

他用韩语告诉父亲他想去韩国的时候,我想他是为了告诉他的父亲,他会韩语,他能在韩国很好的生存下去。

从他质疑女孩不会韩语时就能看出,韩语在他心中是能去韩国的一个重要标准,他用韩语告诉父亲,也是在告诉他自己,他有冲破边缘的勇气,也有冲破边缘的能力。

可是他的父亲拒绝了他,即使要付出高昂的学费,他的父亲也希望他能循规蹈矩。

可是少年不愿意,他骑着破旧不堪的摩托车,可他依旧挺直了后背告诉他的父亲,他有钱,他坚持要守住他的勇气,他相信自己能够冲破。

可是后来呢,封锁线毫不留情的锁在了他回到小山村的路上,少年缓缓的调转了摩托车头,驶向了不知尽头的远方。

他会去哪里呢?

韩国是他的梦想,朝鲜是他的故乡,中国是他父亲的希望,而他活在朝鲜和中国的边境。

他虽然能在山村与小城之间来往,可是他离不开他破旧的摩托车,也冲不破被封锁的边境线。

他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叛逆与冲动,可又被困于现实之中。

就像在片尾他经过了隧道,没有谁知道他会回到山村还是小城,亦或是不顾一切的奔向韩国,去冲破边缘追寻他的梦想。

是破而后立,还是粉身碎骨,还是日复一日的在小城中单调的生活下去,最后变成一个麻木又荒唐的旁观者。

我们都无从知晓。

只是希望每一个生活在边缘的人,即使都像少年这样迷茫又不安,但也一定要拥有莽撞而无畏的勇气。

 4 ) 延边少年观后感

这个电影我觉得可以用真实二字来形容。

在手法表现上真实,在剧情上真实,这种延边风情真实。

在剧中,不管是开头那个“小胖”在车上的笑容,还是美甲店女孩所唱的韩文歌,或是男主向父亲要钱去韩国的眼神,都可以看出在延边的少年群体都渴望离开这个地方去往异国他乡。

这其中想去韩国的所有人都真正喜欢韩国文化才向往的吗,或许不是,他们只是要逃离这个延边小镇而已。

美甲店的女孩不懂韩国文化,只会唱两句韩国歌词,男主不懂女团,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外国文化,只是讨厌自己的小城市而已。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的有三点。

一是社会风气,当这个小镇大多数人都离开的时候,少部分人也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这就是恶性循环,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离开小镇。

二是,父母的教育欠缺。

影片一开始就是孩子找自己的父亲,最后发现父亲喝多了,可以看见父亲对孩子管教极其松散,是一种放任的姿态,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入歧途。

三是,孩子自己没有上进心。

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不在学校学习,整体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骑个摩托车满世界转,这种少年又怎么会想建设自己的家乡,改善周围环境,只能受别人引导,有去异国他乡的想法。

这种在延边少年身边发生的情况,正是现在延边小城无法发展起来的弊病所在,人才的外流,年轻血液的外流,让城市陷入恶性循环。

 5 ) 不冲动枉少年——《延边少年》短评

《延边少年》用十五分钟的剧情,讲述了一个边城少年在两天中想方设法去韩国的故事。

全片无处不在透露着少年的“冲动”两字。

去韩国的梦想想必已经存在很久了,那为何又骑着破摩托到城里找老爹要路费,找不到而夜宿街头,找到后未果而决定自己骑车去?

一切都在一个昼夜之间发生,使人对少年有些荒诞的冲动发笑,但过后又不得不承认故事的合理——毕竟少年这个阶段,谁没有“触景生情”而就决定去向某处或做某事的冲动呢。

对于少年实现“去韩国”这件事,有几处推力:老家乡村的贫寒,老旧,寂寞——对平淡现实的不耐烦;城里灯红酒绿的风景——外面的世界还要比这更好;路上遇到的女孩子也想去韩国,女团和这位姐姐谁好看呢?

——对异性的踌躇而不得法。

然后是阻力:找父亲没找到——家长对少年太过“放养”;带少年去找父亲的姐姐也想去韩国,却不会说只会“唱”韩文——对于少年来说,他会说韩文,可那仍然是个未知世界;父亲不在乎,学费,决意让他在国内上学——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阻力;最后少年决定“单刀赴会”却在边检前折返,甚至不曾询问——偷偷溜走,自己赴自己的约,骑着破摩托面无表情,心里却充满了火热的梦想,却重重的撞墙。

不过,少年在回头之前停了那么久,谁说他没在想着“下一次就能过去了”呢?

这就是《延边少年》的精彩之处,少年们都追求过梦想——很多碰壁了,但谁说下一次没希望呢?

内心的冲动仍在,就仍是少年呀。

在每一次“此路不通”不得不返回后,在每一下用尽全力为身旁女孩推动沉重的海盗船,却不知道说什么后,最终只能无奈的对心里的自己皱皱眉眨眨眼之后,在推力和阻力的一推一拉之间,就是成长。

这样来看,我觉得这部片子在声音方面的运用有点过于沉重了。

的确,人口老龄化、经济太依靠去韩国打工带来的侨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现实中延边地区存在的问题在本片中被原汁原味的出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样真实的是这些负面原因进一步促成更多的年轻人赴韩留学或打工——从而又加深了原本的问题。

没错,这些都是真实的,从影片画面的呈现我们都能得到导演所要表达的——老旧的村庄,破败的烂尾楼,灰白的天色,阴暗的店面,灯红酒绿下却是冷冷清清的城镇,没错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影片中少年对于当下生活和环境的情感,贴近“对韩国的向往”甚于“对现状的厌倦与无聊”。

这一昼夜可是骑着摩托(虽然破旧不堪)进城,跟刚认识的姑娘在街机游戏店玩了一晚上,接着还跟姑娘一起坐着海盗船谈梦想呢。

虽然少年的腼腆使得他抓耳挠腮不知聊什么话题,虽然最终姑娘还是朝五晚九在美甲店喊着听上去很傻的口号上班,自己也没能去韩国,但是这毕竟也不差呀——就是这样“毕竟不差”的感觉,加上最后画面中传达出的以后还有机会去韩国的信息,让我觉得这片子应该有一些诙谐的,可爱的元素。

而画面需要承担反映现实的任务,所以声音的方面如果配上一些外向的,快乐的音乐,感觉就完满了——比如伴随着女孩子的韩语歌少年睡去,清早却很寒碜的在保安亭里醒来,那首歌要是没那么冷清就好了——少年跟女孩子相处,脸上面无表情,心里应该是又紧张又雀跃着的——这也是一种冲动。

包括结尾少年调转车头的时候,其实也是。

《延边少年》反应的现实问题很严肃,但导演对少年却不必这么严肃。

少年的故事不一定结局都很美好,但少年和梦想的故事至少应该开始的很可爱。

 6 ) 延边少年影评

少年追梦路-观《延边少年》有感这部影片的拍摄地是延边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

魏书钧表示拍摄前自己曾深入延边当地体验生活,副导演历尽艰辛从近万人中寻找出合适的主角,拍摄时剧组克服了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日照时间短等困难,完成了影片《延边少年》的全部制作。

此影片讲述的是朝鲜族少年花东星离开村庄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当今朝鲜族人数越来越少,很多青年都选择了离开村庄到城市去发展,所以很多朝鲜族村庄只剩下了空巢老人和孩子们。

这部影片中的村庄也尤为典型,村子落后并且也没有人去改变现状。

这部影片中的少年不甘心被困在毫无生气的村庄,于是决定开始自己的追梦路。

在这部影片的开头就是几个老人围在一起打牌的镜头,花东星看到伙伴小胖坐上车去韩国之后看了一眼正在打牌的老人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少年很喜欢踢足球,看球赛。

也许,在他的生活中这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事情,所以,少年决定去韩国踢球。

在他找到父亲摩托车店的时候发现父亲并不在,在他与父亲店里另一位师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少年也并么有太多的关心。

在少年的追梦路上有一位陪他一起寻找父亲的伙伴,我们称她为“姐姐”。

这位姐姐是父亲经常去的美甲店的服务员。

他们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少年对于异性的追求和好奇,和接触异性时的毫无章法。

两个人在河边的娱乐场所等了父亲一夜,也没有等到父亲。

但是在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渴望。

其实,二人都是年轻人,在小县城里困着,对于明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在追梦的道路上还能走多久。

第二天,少年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孤身一人。

姐姐已经回到岗位上工作,少年知道这条路还要自己走下去。

影片的最后,少年找到了父亲和父亲说要去韩国踢球,还告诉父亲小胖去韩国只花了两千,表现出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但是父亲却说要拿5万让少年去读汉族学校。

少年骑着他的摩托车走了,脸上的神情落寞中又露出一抹坚定。

少年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追梦路。

影片的结尾,少年走到了边境被拦下,不得不掉头回去,在转身的那一刻透露出无奈和恋恋不舍。

影片是以少年骑车的背影结束的,表现出他的追梦路还很长,不知道少年最后的去处,也不知道他是否坚持到最后。

但是,我愿意相信少年走到了最后。

其实,我的家乡也在延吉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虽然延边为朝鲜族自治州,但是很多朝鲜族父母却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朝鲜族学校,他们普遍认为让自己的孩子读汉族学校以后会更有出息,所以,在影片中父亲拒绝少年送他去韩国而是让他去汉族学校读书。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典型性在于它的社会背景,朝鲜族现在的青壮年都选择在外打拼,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对于孩子们的关爱少之又少,所以,孩子们都很向往外面的世界。

它也体现出现代青年的共同点,虽然对于未来和明天和迷茫,面对困难可能会不知所措,追梦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困难,也会像影片中的少年一样得不到支持,所以,有些人选择了坚持,有些人却选择了放弃。

《延边少年》导演镜头下的少年体现出了,在追梦的道路上哪怕再不安和迷茫也要挺起胸脯向前走。

 7 ) 姐姐是延边少年的未来式

影片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人公,那个总是“皱巴巴”的男孩。

而是男孩他爸没事就老去“聊天”的“小娘们”。

片尾卡司里她叫“姐姐”。

姐姐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

姐姐陪男孩等不知所踪的父亲的夜里,诉说着对异国的向往,她用和这片土地相近的语言,唱着动人的异国情歌,歌声里充满着温柔和希望。

但天总是会亮的。

当男孩重返姐姐工作的美甲店时,姐姐只是穿着制服的美甲店员工,在晨会上复颂着千篇一律的“行业激励口号”,像个机器一样用身体和言语,表达自己的“绝对服从、没有借口、行动行动、立即行动”。

夜晚那个向往女团梦的姐姐被白天杀死了,而这种死亡姐姐每天都在重复。

姐姐像是未来的男孩。

当男孩被拒绝回到村庄而调转车头返回城市,去五万块的学校还是花两千就能去的韩国成为了这个小故事未告知的结局时,我们似乎可以透过姐姐来窥探每一个延边少年的未来:他们内心有梦想,但生活每天都嘲笑这些不切实际的梦。

他们或许想挣扎,但生活又将他们锁在了原地,像一个机器日复一日的工作。

而在这一层面,姐姐也不仅仅是延边少年的缩影,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写照。

 8 ) 《延边少年》——致迷茫的你

我有幸欣赏了《延边少年》这部短片,整体感受是故事平实又富于感情,人物饱满又留与想象,是一部反映边界迷茫少年生活的佳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辍学在家空虚却又不知如何弥补空虚的青春期迷茫少年,想通过去韩国来改变现状的故事。

整体故事连贯有序,但是要先说一下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的本部作品的小瑕疵。

首先,延边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边境城市,当地语言受朝鲜语和汉语东北方言的共同影响。

为表现真实的延边生活,应当在对话中增强地域特色,让语言更加东北化,而片中主演的对话则采用普通话,与事实有偏差。

片中摩托车店伙计则过度使用东北方言,让角色变得过于俏皮,效果一般。

其次,少年次日在海盗船驾驶室醒来的情节显得突兀,为什么要露宿街头,为什么不回摩托车店等父亲?

本片的一次穿帮也发生在此处,少年穿着的鞋子和前一天不一样,而回去的时候却又换回了原来的鞋子。

这是我认为的该片的几处小瑕疵。

接下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本部短片的过人之处。

先说情节,多处伏笔,前后照应。

影片开头,一个胖男孩坐上一辆写着“办签证去韩国”的车,与后面少年向父亲表达自己去韩国的心意的情节相照应,少年对胖男孩满是羡慕或者说是跟风。

少年来到摩托车店翻翻找找,是在找钱,见父亲也为了要钱,无果后只能独自骑车前往边境。

伙计劝说少年“车别骑了,快报废了。

”与后面摩托车打不着火对应。

店名中的“铭兴”与主人公名字相应。

片中与姐姐在海盗船上的交谈,表现姐姐也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去韩国只是逃避现实的手段,至于结果,正如影片后面讲到,为了生计,姐姐依然要回店里上班,依然要喊可笑的团建口号,让观众不禁唏嘘。

整个作品连贯不拖沓,平淡却合理地展现着一个完整地故事。

再说主题,我认为本片表现的主题是:在年轻的时候,生活的空虚无聊会让人迷茫,逃避现实永远不是一个好办法,在生活的压力下,你还会在同一个轨迹下继续走下去。

暂时辍学的少年自然生活无味,同伴出国让他羡慕不已,想通过去韩国逃避现实,以为这样生活就会变好。

姐姐在谈话中无意流露,也想去韩国,只想到韩国能整容,显然她不是喜欢韩国,只是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向往明星的生活,去韩国就是逃避现实。

与少年不同的是,姐姐已经走入社会,要养活自己,生活的压力把她强行拉回现实。

这些少年还不懂,但会渐渐知晓。

最后,说一下影片制作,画面色调温和,跟人一种亲近真实的感受,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远近变焦处理,大量展现人物细节和简洁的对白,降低了观众疲劳感。

总的来说,的确堪称佳作。

再次感谢魏师哥和李老师能让我欣赏到这部短片,本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

 9 ) 《延边少年》——汇聚大多数少年人的情感佳作

《延边少年》——汇聚大多数少年人的情感佳作 说在前言,这部短片有一个背景不得不提,那便是本片的创作灵感,本片导演魏书钧,在中朝边境的一个小村子,村子里剩下的都是年迈的老人,老人在亭子里打麻将,时不时说几句朝鲜语,这便是影片一开头的景象。

村子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都在外拼搏,那么作为还未长大,片中男主人公这样“毛还没有长全”的少年,他们心里在想什么,甘愿在村子里一直待下去嘛?

便是导演魏书钧的创作灵感。

影片一开始就回答了心中的问题,亭子中的老人在聊天:“哈哈,你是在韩国挣钱挣太猛了吧?

”,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原来都去了大城市打拼挣钱了,看到这种景象的少年花铭兴,决定去城市里问爸爸要去韩国的旅费,这便进入了导演的另一层意思,“问爸爸要钱‘’为了去韩国挣钱,其实“问爸爸要钱”这一段已经进入了少年人挣钱的第一步,离开小村庄,向城市进发,一路上独自一人骑着破旧不堪的摩托车来到城市,找不到爸爸,摩托车打不着火,遇到的困难像极了每一位不甘平凡,去往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们看不到奇怪,反而感同身受,毛没长齐的小伙子学会了抽烟,被叔叔打到了头以后的反抗,都是我们曾经叛逆期的影子,导演将小伙子的特质通过短短两个残影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花铭兴在“奋斗的路上”也出现了少年人的代表感情,爱情。

朦胧的感情让花铭兴有些不知所措,甚至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我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带你坐一次“海盗船”,我们谈心,发现我们有同样的梦想,我们都不甘平凡,都抱着去韩国的梦想,我们或许真的是能够走在一起的伴侣吧,但梦醒来,一切又回归到了原样,女孩放下了曾经说下的梦想,再次回到了现实,花铭兴看着女孩想起昨天晚上的故事,那么美好,那么怀念,却不再上前打扰。

在之后,少年人的花铭兴受到了挫折,他的爸爸对于他想去韩国的想法不屑一顾,而花铭兴怎么能就这样甘心放弃,不再需要爸爸的帮助,一个人,一辆车就向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出发,可现实再一次将这个少年的梦想灭杀,中朝边境不再允许车辆通行。

年轻人望着前方,梦想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他会放弃嘛?

不会,我们看不到少年花铭兴的绝望,说明这件事一定在花铭兴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定要再次向梦想进发。

之所以说这部短片是少年人的情感佳作,因为导演仅用了15分钟,将少年人几乎所有的情感汇聚起来,叛逆、不甘平凡、渴望长大、对异性朦胧的感情、不愿意向现实低头,这种种感情都让经历过青春期的每一个人感同身受,就像花铭兴一样,谁不曾像他一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

 10 ) 《延边少年》,几十年后的《待避》

《延边少年》,短片需要把所有的信息量高度集中,这一点前半部分做的堪称出色。

影像的记录性和克制运镜可以弥补所有人物关系下表演及台词功力的不足。

所有赢的学生作业之共性。

只要别拍冒了就都能算做带“装置意味”的第三世界影像。

我们不去谈论评委的口味,单就这几年的获奖短片,题材无不在探讨意识形态困境作为基调下,平凡人和社会,情感,伦理符号的复杂互动。

上两句话恕我在瞎掰。

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较容易处理的无非就是一条板板正正的关于“现实”的渐进线。

16:9,4:3. 没有任何配乐,有源音响,固定镜头。

克制,克制,再克制的视听表达。

从《待避》到今天,创作者无不尊崇这几条守则,我们的电影无限素朴,电影里的人们永远在现实的囚笼里挣扎,喘息。

光看这些片子,十年一觉,你会以为自己一直生活在西🇰🇵。

文学性,表现力,反电影,颠覆性。

我们都算老实孩子,绑缚手脚,索性一路素朴。

《延边少年》短评

很有质感 电影感很强

8分钟前
  • 2333
  • 推荐

上一次在国产电影里听到韩语歌得追溯到张律的《重庆》,想起之前看的《野马分鬃》,应该是这部《going to south Korea》的加长版,影像质感很像《白日焰火》,氛围很好,未来可期。【426.7MB,无字幕】

13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延边的另一边不是韩国,是朝鲜啊。。。

18分钟前
  • SARS虫虫
  • 还行

豆满江既视感

19分钟前
  • 豆友3122175
  • 还行

导演的戏瘾还挺大

23分钟前
  • 我闲了而已
  • 还行

其实我很喜欢这一部的情绪。但是只会拍情绪丧失基本叙事能力是不合格的。而且“延边性”可以再开发下的。

25分钟前
  • shiriwusu
  • 较差

二刷五星

29分钟前
  • 破曉風笛手
  • 力荐

太像王小帅作品了,符号堆砌能力一流。

3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7分钟前
  • 五至七時的香頌
  • 推荐

元子推荐。

39分钟前
  • Amanhasnoname
  • 推荐

简介骗人,哪里有宜昌,木有,不要平遥系都往宜昌套,套不住的。

43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魏书均导演入围戛纳并获奖的短片作品。主题还是第六代的范畴:贫困灰暗的成长环境,亲情的淡漠与爱情的萌动,年轻一代的逃离欲求与困顿踌躇。主角人设是延边朝鲜族少年,结果在片里一开口就是一股京片子味儿,咋整啊。

47分钟前
  • 亦则
  • 推荐

5.0

52分钟前
  • 后夕阳
  • 较差

朝鲜又核试验了。去韩国。看得出戛纳是要捧这个导演了...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政治献媚获奖片,丑陋呆板且无趣。

59分钟前
  • 芒果布丁可乐
  • 很差

转眼来到此刻 我们都变成了延边少年

1小时前
  • 세븐
  • 还行

延边少年之烦恼,无所事事,心血来潮,南柯一梦,撞北墙而回头,前路未卜,天空灰暗

1小时前
  • 简慢
  • 推荐

听说我魏哥本来打算拍个机车穿过中朝边境的镜头?6

1小时前
  • 饱饱巴适
  • 较差

戛纳短片特别荣誉,魏书均首去戛纳之作。模糊的目标、缺失的父亲角色、一夜的暧昧,建立了小城市少年的迷茫。电影语言相当纯熟。

1小时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偶有灵光乍现

1小时前
  • 大众评审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