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小资的《电影就是电影》,导演张勋立刻转战常人难驾驭的战争片,不仅场面要浩大,而且要将已经回炉好多次的朝鲜战争拍出新意,真是难为了他。
但是,看完此片,我还是要为他起立、鼓掌致意。
作为朝鲜族的我,也尽量以客观的方式去叙述那时的故事。
一、开场影片开头就是那著名的板门店谈判。
我们后人都有把历史归为几个简单事件的倾向,因为我们懒于思考。
但是,到了细节,何等复杂。
交战双方,就是为了怎样划分三八线而陷入僵局。
尤为谈到一高地(就是一座山峰),几次易主。
那座山峰是用血淋淋的普通士兵的尸体堆积起来的各方军事团体所谓的尊严。
这也是朝鲜战争的缩影。
到了最后,交战士兵是忘却了为什么而战,只有上头的命令,让他们知难而上,明知道那是不归路,而且不一会儿,还要被打下来。
而这时候,申河均(申)演的韩国士兵接到上司的命令,让他去高地调查一件韩方内部间谍事件。
因为韩方怀疑自己的士兵有可能和朝鲜哪里有私通。
这样,镜头就切换到了影片的焦点,高地。
二、调查申来到高地,就看到了一群看起来很萎靡的韩国士兵。
其中,有着已精神分裂的士兵,有吸毒度日的高官,也有几个流浪孩儿。
导演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描写战争的代价到底是由谁来承担。
在欢迎申到来的晚宴上(也不知道算不算宴),这群士兵端着水,当做酒,喝得酣畅。
不知是为了忘却什么。
而在这里,申也相会了已失散多年的挚友高修(高)。
和高分别还是在被朝鲜士兵俘虏的几年前。
那时战争刚刚打响,高还是一乳臭未干的学生,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
当柳承龙(柳)演的朝鲜官兵问他们”知道你们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吗?
“的时候,满是胆怯,无法作答。
这时,柳用他高傲的眼神注视着一帮韩国俘虏,骄傲地说出”因为,你们不知道为何而战。
“而现在的高已成了战争的机器。
这从之后的战争场面可见一斑。
几次巡逻伏击,高都是艺高人胆大,不知畏惧。
我想,那是因为,即使战争,很多人都有回家的盼望,而这种盼望却成了对死亡的恐惧。
而高已对回家不抱希望。
即使,之后有了片刻希望,但是上头的命令,又把他们拽回现实。
而且,我们要知道,高是在这样的怀抱希望与希望破灭当中反复折磨。
因为,从他们的台词当中可知,已不是一次说要停战了。
但是,停战消息是时刻弥漫着,却始终遥遥无期,而这种僵持在他们看来是持久,没有尽头。
三、水落石出随着进出前线,申发现这群萎靡的士兵并非如此,在战场他们却是勇往直前。
因为,没有盼望的人是不怕死的,或者他们盼望着一个终结,但是却用死亡的方式。
申最终发现,私通却有,而高也在其中。
而这种私通也是合乎常理。
打上去的韩国士兵在被打下来的时候,明知过几天还要打上来,所以将自己的私人物品(包括食物),放在木箱,埋在地上。
过几天,韩国士兵打上去之后,在他们打开箱子的时候,却发现留着臭味难闻的一堆屎,还留有一封信,那是朝鲜士兵几近调侃的语言留的,说那些食物我们消费完了,留了这一堆,让你们享用。
气不过的韩国士兵也是想报复,这样如此往复,慢慢有了一些信件,是朝鲜士兵托韩国士兵寄给韩国这一方的父母亲戚的。
之后就是韩国士兵也托朝鲜士兵捎信。
当然,托人办事,也要意思一下,他们就互赠了一些礼物,食品,烈酒。
虽然,彼此不曾谋面,通过这种捎信方式,在残酷的战场,却绽放出难能可贵的友谊奇葩。
但是,仗还是要打。
这就是战场畸形一幕的出现。
上头命令下来,还是要拼刺刀,你死我活,但是,打上去之后,读着敌方朋友留下的信件,却嘻嘻哈哈。
人们的友谊,彼此的爱是如此简单,但是她的破灭又是如此残酷。
四、死亡与结束战争终有死亡,在一次次交战中,你我双方也慢慢倒下去。
那留了豪言壮语的柳官兵,也在这高地上,丢却了战争的理由。
在这漫无天日相互残杀中,终于出现了一线曙光,要休战了。
朝韩士兵都是喜出望外,终于可以回家了。
但是,离休战还有24小时,24小时之后的领地,才是最终分界线。
朝韩双方的上头也就毫无悬念的发出了相同的命令,到休战那一刻之前,还是要打下去,寸土必争。
发出命令的人在桌子旁签几下烂名,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一个个的普通士兵却是重新被拽回现实。
原来回家不是那么简单。
最后的镜头,高地,硝烟弥漫,朝韩士兵短兵相接。
那些互相通信的人们,那些曾经用信件彼此问暖的弟兄,死在了彼此的刀枪下。
一场战争,谁是胜者,那就让历史来评判。
但是,对于这些一个个普通的青年来说,在他们看来,战争可能很难用胜败来定出结论。
故事写得还可以,但是严重和历史脱节,韩国人自己在意淫的电影。
就拿开头的讲,板门店谈判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吗?
朝鲜人民军有那个实力吗?
不过优点就是人家的电影耐看,值得思考,能够深入人心。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高地战》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
特别在影片的结尾,停战协定已经签署,战士们都为劫后余生庆幸时,上级下达在停战协定生效前的最后12小时里夺回高地。
高地在双方反复拉锯中早已成为一片焦土,本身并无多大价值,而政客们却为了政治需要再次将宝贵的生命押上祭台。
在清晨的薄雾中,在阵地上待命出发的韩国士兵听到了对面传来朝鲜士兵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歌声,战士们情不自禁一起吟唱,很多人失声痛哭,手足相残悲情如裂堤之水奔涌而出,令人唏嘘不已。
本片是几乎不占政治立场的反战电影。
有人说信仰把我们分成不同的人,甚至敌人,但是当我们为了信仰而奋斗,以至于连生命都没有的时候,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毕竟大家都是一模一样的人,有家人,有感情,有生命,有喜欢的人,有欢乐也有痛苦,为什么非要彼此杀戮,而不能好好活着(问题在于更多的大众内心并非有什么意识形态的信仰,士兵的命运不过是被一群舒适的别墅里指挥着战争的人所操控,感觉就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小人物和大人物的不同,但他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有生命都有感情。
)为了什么而战斗,你知道吗,除了由于侵略带来的国仇家恨以外,又有几个士兵能明白他们还是为了什么而战斗,因为,除了反侵略,他们根本找不到其他完全正当的去战斗的理由。
不过是一些政客不断强调,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军人也是人,军人不是战争机器。
战争哪容易说得清楚什么对错,说得清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前线的战士如果硬要找一个战斗的理由,恐怕就是因为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了活下去而战斗,仅此而已。
对于士兵来说,什么是胜利,活下来就是胜利,我们不是在跟敌人战斗,而是在跟战争战斗。
本片的内涵的一个矛盾点是集体主义与个人自由主义之争,而我们也很难说的清,国家与个人究竟谁更重要,不过是个人的选择罢了,无论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
而国家,从其起源来看,就是不和平的与暴力的,国家本来就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本来就具有天生的排外性与掠夺性(对资源的控制)。
而国家理论上讲是会消失的,希望这种矛盾以后也能消失。
战争无非就分为,侵略战争,反侵略战争与内战。
这三张战争看起来并非不可避免,只是肉食者谋之,平民遭殃。
(讲到这里,我甚至想赞同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反战不是说绝对的不打仗,甚至不反抗侵略,而是说我们要去尽最大努力的去避免打仗。
你这片看了个寂寞,片尾最后停战指出,人民军已经失去了信仰,那什么时候失去的呢?
在美军干预之前,人民军拥有着信仰,因为是为了国家人民更好的发展而战,也是因此放走了韩军以期建设国家。
然而美军苏联中 共一介入,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内战了,已经是和越南战争一样的代理人战争了,唯一的区别是越共能利用代理人的资源直接把对面代理人和被代理人打成孙子(相对人民军),然而这边的韩军和朝军都只有当国际势力的棋子命而已,作为棋子会有信仰吗?
连国内自己左右的革命内战和国际势力他人完全左右的内战性质都要混淆,还反思,反思个der。
提到韩国和朝鲜,包括中国、美国拍摄的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都是立场鲜明的,不是南方是魔鬼,就是北方是魔鬼,唯一不提的只有战争是魔鬼。
张勋导演的《高地战》提到了,无论是北方和南方的士兵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所以这场战争是魔鬼。
战争对双方都是公平的,收割的是战士的生命。
勿庸置疑,战争确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在子弹面前,对倒下的人来说,正义与非正义都已经没有意义,有的只是生命的消失。
尽管对韩国电影从来不是太感兴趣,但这一部《高地战》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不得不说是反映那场战争的难得的好影片。
交战双方在板门店为了一条分界线讨价还价,南韩反间谍军官姜恩彪对战争已经厌倦,发了几句怨言,结果被发配到前线去调查一件“共谍案”,因为有人民军士兵竟然可以通过南韩军的军邮系统把家书寄到南方的亲属手里,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这些家书是通过在成为双方争夺焦点的一座高地战斗的南韩军“鳄鱼中队”寄出的,而且前任中队长死得不明不白,上报说是战死,尸检又发现是被南韩军官的制式手枪从近距离击中。
于是,姜恩彪跟着新任中队长来到了前线,看到了一群看起来很萎靡的韩国士兵。
其中,有着已精神分裂的士兵,有靠镇静剂度日的代理中队长申日英,军营中甚至还有几个流浪孤儿。
姜恩彪在这里意外地见到了在战争初期一起成为学生兵上了战场后被俘失踪的大学好友金恩赫。
恩赫已经从一个会在炮火中精神崩溃的二等兵成长为中尉军官,但和这个中队一样,有一种古怪的感觉让姜恩彪不安。
在又一次夺占高地后,姜恩彪终于发现了秘密,原来这座高地被双方反复争夺了几十次,反正攻上去后不久就会被打下来,于是双方士兵干脆试探着在阵地上给对方留下东西,进行交换。
人民军留下信件让南韩军人代寄,放上好酒作为酬谢,南韩军人则留下罐头等食品作为回报。
这是战争中的一幅奇怪场景,双方在交手中毫不留情,杀得血流成河,但是打上去之后,读着敌方朋友留下的信件,却嘻嘻哈哈。
人们的友谊,彼此的爱是如此简单,但是她的破灭又是如此残酷。
电影情节的取胜要靠矛盾冲突,这种残酷与温情的对比恰是如此。
双方又恨又爱,就让影片很顺利地提出了“我们为何而战”这个命题。
对一般的反战基调影片来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士兵们永远是在迷茫之中。
但在《高地战》中,却有一个清晰的答案,那就是为了活下去而战。
姜恩彪在逐渐理解了这些士兵后,听到战争初期时“鳄鱼中队”从浦项乘船撤离,另一个小队的士兵要求挤上已经满员的登陆艇,双方僵持,眼看谁也逃不脱,当时还是士兵的申日英疯狂地用机枪将那个小队的士兵全部扫倒,换来了中队的存活时,他已经没有震惊;后来中队陷入重围,准备奉命死守的新任中队长被秀赫一枪爆头,而且这亦表明上一任中队长也是死在他的枪下,姜恩彪虽然用枪指向了秀赫,但却不能扣动扳机,因为秀赫只有一个目的,带领部下逃离死亡,能够再活下去。
许多战争片是表现兄弟之情、战友之情,但这里不是,因为只有这样做,别人可能活下去,自己才可能也活下去。
既然已经被投入了无法逃离的战争,那么对普通的官兵来说,为何而战十分简单,为了活下去而战。
这就是《高地战》的基调与立场,没有美化和丑化战争的任何一方,被丑化的只有战争本身。
甚至连南韩影片中历来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丑化都没有,申日英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得知志愿军将出现,是这样说的“比起我们的枪子,他们的鬼点子更多。
”难得,能够在韩国影片中这样说,张勋的勇气可嘉。
然而张勋毕竟是金基德的助理出身,文艺片拍惯了,在这部铁与血的影片中也想加一抹亮色,首先是两位男主角高修和申河均都过于秀气,扮演申日英的李济勋更是可用柔嫩来形容。
尤其是影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由金玉彬出演的人民军女狙击手“两秒”(这个名字起得很绝,意思是她的子弹打中你,如果你还没有咽气,两秒钟后才会听到枪声),加的有些多余。
在《蝙蝠》中“豁出去”大尺度演绎激情的金玉彬这回改变风格,令人大跌眼镜。
她的存在大约就是为了让秀赫一见钟情,最后和她对决时不肯下手,结果被她击杀。
其实在影片中秀赫的心理已经有些变态,再怎么加料也不会有铁汉柔情的感觉。
因此金玉彬最后被姜恩彪一刀捅死,并没有什么震撼的效果。
这就是文艺片和战争片的区别,张勋虽然拍了一部好影片,但还不是无懈可击。
说到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镜头,有人说是绝望的最后12小时争夺战开始时,浓雾让双方暂时无法冲锋,等待中阵地两边唱起了同一首歌曲,直到浓雾突然散去,轰炸机呼啸而过,随后那些曾经互相帮忙的弟兄,死在了彼此的刀枪下。
这一幕虽然很煽情,但有几分做作。
真的不如下面这个镜头令人记忆深刻,失去左臂的小孤女天真地来问秀赫,长大了是不是手臂也能再长出来?
已经被战争折磨的无比暴躁的秀赫吼叫着,你不是壁虎,你这辈子就是个缺胳膊的丫头!
狂怒的姜恩彪抡拳打向秀赫,那小女孩大哭着跑开……什么叫绝望,这就是真正的绝望。
以下摘一段维基百科内容
讲真,各位观众不要动不动把锅往自家身上甩。
这场战争打下来,肥了日本,赚饱了苏联,中国有P好处。
拍战争片讲战争残酷同胞相残痛苦,没问题,可明明自己打仗拖后腿,破事干一堆,现在一转脸一副苦大仇深,打仗无往不胜的伟光正,给谁看呐?
我做了个假象,假如有人把八国联军入京拍成电影,影片内容是为了将人民从清朝压迫中解救出来一样。
拍摄中还使用了多项高端技术,大量群演,最后电影拿了奖,票房赚了一票,那么当然是好电影。
可这样架空历史,真的好么?
小女孩:叔叔,等我长大了这里能长出手臂吧?
(指左手断端)小男孩:唉,都说不会了,长不出来吧。
小女孩:会长出来吧,会重新长出手臂,玩游戏吧,好郁闷。
金秀赫:喂,你以为你是蜥蜴啊?
那里怎么可能长出手臂,你这一生都是残废了,臭表纸。
姜恩彪:浑蛋!
你踏马是人吗?
是人吗?
金秀赫:滚开,对,我不是人,是人早就死光了,三年的时间,是人的话会活下来吗?
姜恩彪:闭嘴,浑蛋。
金秀赫:你懂战争吗?
你懂什么?
姜恩彪:别自以为是,小子。
后方也一样,成植的父母,还有他们这些战争孤儿,都同样在这战争中煎熬着,都在经历着地狱,浑蛋!!
金秀赫:你知道真正的地狱吗?
南成植,那个南成植昨天死了,前天也死了,这样死去的南成植都几十万了,可是……这踏马的战争为什么还不结束?
你知道真正的地狱吗?
《高地战》。
9分。
张勋导演,申河均、高修主演作品。
年纪越大,越不愿意看战争片。
国内的主旋律战争片全是英雄,如《长津湖》般的战无不胜;而《高地战》这类的,并没有把主视角放在战争场面,而反而是在探讨战争的意义。
诚然,作为电影商品,卖座极为重要。
但就品质而言,或许不要三五年,那一类就不再有重看的意义。
同样是描绘朝鲜战争,站在我方和韩方的立场,面对L高地,从谈判桌到短兵相接。
不同的是,《高地战》并没有着眼于战争的如何获胜,而反而是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
为什么要反复打?
为什么要打这么久?
牺牲的意义是什么?
“似乎所有一切都把我们推向战场,除了这场大雾”。
战场上的年轻老兵,最终一定会问自己,打这场仗的意义是什么?
故事很精彩,几处情节的转折既自然又饱含情感,残酷的场面令人不安,而深刻的反思又令人落泪。
向韩语电影人致敬!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战争片,几乎全剧就是在战场展开的。
朝鲜战争同胞相残的剧情已经拍了很多。
但这部片子从一起似是而非的通敌案开始引出了两方普通士兵的生活还是有点新意的。
当两个不满18的两方娃娃兵举枪相对而又不敢开枪时实在让人感叹“战争把人逼疯”这句话真是铁一样的事实。
影片的最后那12小时总攻确实是历史的事实。
那些坐在谈判桌两边签字的几位肯定不知道他们的一个决定造成了多少人死在最后一场战役上。
我不知道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是无意那他们也是历史的罪人,如果是有意,那他们绝对就是丧心病狂,一场耗了2年半的拉锯战能够依靠最后12个小时改变多少?
当两方的士兵在溪边告别后突然又接到最后总攻的命令时,当你被迫举起刀枪去杀一个自己认识的人的时候,当你看着停战后满山坡的尸体时,人性的扭曲已经无法改变了,战争的罪恶也无所遁形。
那个北军指挥官最后的那句话发人深省:我已经忘记了为何而战。
一场内战,还非给找出若干大义凌然的废话来粉饰本方的正义色彩,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最后我想说的是,韩国人已经清楚意识到了内战的本质,那我们呢?
永恒的南北题材,战争情节过于拖沓,对战争背后的描述也是流于表面。即使如此,海峡两岸何时才能拍出这种电影。
从人民军的叫法和装扮开始,到最后彭德怀的签名,这才反应过来,这个就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上甘岭战役啊!如今,换一个视角来看当年热血沸腾的战役,不再激动,只觉悲哀。在那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少英雄死不瞑目,誓死夺下的,其实最后还是归属了三八线以南。
7/10。整体架构太斯皮尔伯格主义了,完全抛弃政治利益,注重战壕内士兵的压抑与痛苦,双方都是失败者。全片打上合格商品式的标签,人物立体、心理铺垫到位,就是准时播放的摇篮曲、哭鼻子爱笑的感情戏、看蚂蚁窝翻滚扭打般毫无现场感的拼杀,使它从头到脚都充斥着平庸。扫射超载队员撤退那段比较残酷。 @2015-03-05 05:03:40
哪个家伙说描写中立的,明明是偏向自己国家韩国。画面多是歌颂韩国,南韩军战斗力水平就跟伪军似的,装什么美国大兵,可以把主角配角弄得有谋有略的,在人民军面前就是垃圾,还不是靠美国帮忙,还以为是什么呢,一打就是火炮支援。镜头大多给了南韩军,给朝鲜画面微乎其微。最后明明可以不杀女的,非杀
比张勋导演上一部娘炮的义兄弟硬朗许多,战争的全景非常好看有力!但在故事进展上面应该再干脆一些(多半是唯一的女角色害的吧...)
战场上面对不是敌人是战争,能活下来才是胜利,这种人性主旨的电影非得让那些自以为居高临下大谈政治指点江山,开头闭口棒子鬼子的人来鬼扯。本片化妆灯光等等表现技巧只能算一般,但故事控制不错。
20120328 彭德怀怎么没露脸啊 人家的电影比天朝的真实太多 只输美国的战争电影 好看
将战争归于每个人生的欲望,与战争战斗求生存,很不错的文本,只是很多戏份显得过于拖沓,摄影和画面在大量对话的戏份里有股肥皂剧的不和谐感,但这依旧是部对于人性刻画很成功的战争片。虽然技术方便差了点,好在故事很棒,算是【太极旗飘扬】之后最后的韩国战争片了。★★★★
很棒的电影
很奇怪有不搭调的搞笑
片尾的意外高潮是个惊喜,“全世界都叫咱们打呢,可是只有这雾劝我们别打”
TG,MG双双表示你们棒子打得欢,我们只是来酱油的
很不错的反战电影,不是战争片,中国却从来没有反战电影。片子比较长,前半部分的铺垫有点冗长可以精剪一下,缩个半小时比较好,后半部分比较精彩。
战争是无罪的。是人类集团化后的本能结果。至于抗美援朝,没有什么不对的,从500年前日本入侵朝鲜开始,祖宗们就没犹豫的入朝作战。清朝光绪年间都熊成那样了,朝鲜被打,朝廷都毫不犹豫的入朝作战。要是老毛连当年的光绪都比不上,那才是笑话。
对这个地球上出产最优秀战争电影的国家来说,必须苛刻一点。题材很不错,双方做交易的地坑,屡次放过的对手……败笔正是没有对其中一点进行发掘,可惜了……
什么玩意儿,抄了一部分兵临城下,抄了一部分拯救大兵,满屏都写着套路两个字。
★★★☆,还不错哦~故事循序渐进,很吸引人
且不说这电影拍的如何,只可惜我们没拍出来过。
朝韩军队对阵中产生默契沟通已经是 共同警备区 的老梗了,本片人物情感上有太多处站不住脚的地方了。。。
思密达版的无主之地吧,丫思密达还会拉歌,有点四面楚歌又有点八九春夏之交,一块争来夺去的高地,上演各种基情,南北棒都以为半岛和谐了没想到迎接他们的还有最后一战,鲜血染红的土地一个生命个体的全部都为了停战协定上那一行微不足道又互相猜忌的字,当两个单眼皮思密达深情对视几眼之后,全剧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