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克制的表达方式并不等同于平淡的叙述。
最终,Lossa变成了一只黑色的乌鸦,飞到心爱女孩的窗前停驻,萦绕的低语,虽有不舍和未达成的愿望,但它告知了灵魂已到达自由之国的喜悦。
八月的雾,浓烈而冷寂 弥漫开来,将他的生命扼于其中,期待风吹散雾的那天,有你垂头哭泣的痕迹。
还是一部很典型的电影!
看完之后还是觉得不错!
有空可以再看第二遍
《八月的雾》让我很想写些什么。
不是第一次看关于纳粹对’劣等人’的安乐死行为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叶尼塞族的孩子ernest在纳粹掌权时被送进一个神经病院里发生的故事。
在战时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下,神经病院里住着的不仅仅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们。
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临时没地方安置的孩子们,都被送进了这里接受治疗。
用纳粹的话来说,就是‘劣等人’,是拖累他们雅利安人种族优势的害群之马。
Ernest从一开始入院就被说成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喜欢偷窃,喜欢起哄,但总的来说还是个能干又内向的孩子。
在打杂工作之余,也交到了不少朋友。
有口吃的小男孩,瘸了脚但被父母带走的富家孩子,精神病房里需要喂食的女孩,忠于内心和上帝的修女阿姨。。
他的梦想是当市长,一天天等待着父亲来救他出去,可是因为父亲被送进了集中营,自己的生命都危在旦夕,而失去了这个美国梦的希望。
同时,安乐死愈演愈烈,一开始还会送孩子上大巴去指定地点安乐死,现在把安乐死转移在了自己的医院内部。
屠杀着犹太人的同时,纳粹也在净化着自己族群的内部缺陷。
还变着法子想让安乐死更加不引人注意,不引起公愤和恐慌。
当院长向纳粹精英们提出一个新方法杀人时,他们鼓掌了,热烈地鼓掌,为了一个能够更有效杀人的新方法。
他们对人性的冷漠让我毛骨悚然。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ernest带着所有人把鱼往天花板上敲的那幕。
这一幕和结局是全片仅有的突破阴郁的片段。
仿佛这种绝望中还有着一丝突出重围的希望一样。
可是对Ernest来说并没有。
纳粹认为自己可以充当上帝,随意夺取无辜人的生命。
这个医院里的所有灵魂,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20w人的生命死在安乐死计划中。
如果有一天,有人对你说,你的命不值得活下去,你如何反抗?
关于人种优化,极权暴力和精神洗脑,它不仅仅是对纳粹的控诉,也是对极权的展示。
面对这一切,除了深切的悲哀,更多的是无力感。
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我们的社会结构还是上、中、下的分层,政治秩序依旧破漏混乱,维护体系仍然崇尚强权依赖暴力,我们看得到问题却无法可想。
也许直到人类消亡我们都无法摆脱,因为它源自于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控制欲。
话说回来,现在已初露端倪的基因选择,不就是人种优化的更精确控制么。
虽然一段时间以内都将存在激烈地伦理争论,更是但我相信迟早是要普及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无神论者很难拒绝这个选择权吧。
到时候,信徒们的煎熬想必不少。
结合当下巴以最新局势看更是一番新的滋味。
本次冲突使得以色列撕下了面具,更使全世界所有人看到了真相,天下人苦美久矣,世界的和平需要把人渣铲除,可人渣们往往总能逃脱制裁,731部队中的部分成员被美国豁免了战争罪行,并参与了位于马里兰州的德特里克堡基地活动中,这个机构是美国的生物战研究中心。
时间来到现在,美国在全球拥有超过200所生物实验室,涉及30多个国家,并且频繁曝出严重的安全事故,很难说清,新冠到底是不是来自于其中一个实验室,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那些反人类战犯受到美国的资助,持续了他们反人类的罪行。
美国历史上发生了几起著名的人体实验事件,其中一些引起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和道德争议。
1.塔斯基吉梅毒实验(Tuskegee Syphilis Study):这是美国公共卫生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
从1932年到1972年,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在阿拉巴马州对大约600名非洲裔美国男性进行了非治疗性梅毒研究。
研究人员没有告知参与者他们患有梅毒,也没有提供适当的治疗。
这项实验直到1972年被媒体曝光后才终止。
2.关岛核试验受害者(Guam Radiation Exposure):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关岛进行了原子弹试验,导致当地居民暴露于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
许多人因此遭受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癌症和遗传突变。
3.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虽然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人体实验,但它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领导了一项实验,模拟监狱环境,以研究人们在权力结构中的行为。
实验仅进行了六天就因参与者出现极端压力反应而被迫终止。
4.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Research Triangle Park)的生物武器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政府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园进行了一系列生物武器研究,包括在公共场所释放病原体以测试疫苗和其他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这些实验未经公众知情同意,引发了伦理争议。
美国在太平洋的恩尼威托克环礁掩埋了一颗未爆炸的核弹。
这颗核弹名为"Davy Crockett",是一种小型的战术核武器。
在1958年的"硬帽行动"(Operation Hardtack I)期间,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核试验,其中包括在恩尼威托克环礁的地下核试验。
在这次行动中,有一颗名为"尤里卡"(Ultra)的核弹在预定引爆前出现了故障,未能正常爆炸。
为了防止潜在的辐射泄漏,美国军方决定将这颗核弹掩埋在岛上。
而到了现在,可能随时会发生核泄漏。
我很难说是不是魔鬼在人间,但很难不对这些事实产生深深地绝望与恐惧。
此时此刻的加沙地区依然受到来自以色列的轰炸,还在不断死人,大多数是妇女和孩子,哪怕联合国安理会的立即停火投票表决已经通过,依然没有停火。
对关心此地局势的普通大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伤害,击穿了人性的良知。
当今的以色列又与纳粹何异?
关于二战中纳粹的电影层出不穷,这个题材被拍了无数次,可为什么被打压摧残了76年之久的巴勒斯坦没有一个导演去拍部电影让大众看看那里发生着什么?
直到今天,西方民众才看到事情的真相。
媒体霸权的铁幕缓缓落下,广大人民看到了一切。
疯狂的以色列还有多少日子呢?
我们拭目以待。
我看完这部电影时对该电影内容感想很少,满脑子都是当下的巴以问题,因为过于重合,或许当下我看任何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会联想到发生在战区的情况,俄乌打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
这个世界从不太平,只因为我身在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才享受到了和平,可这个国家曾经也饱受战火的摧残,所以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来之不易的和平格外珍视。
在此清明之际,缅怀先烈,勿忘国耻,牢记使命。
这部电影总体一般,没有多少使人动容的地方,大概还是故事讲得不甚满意,全程陈述,用单调乏味的节奏推进。
有深刻的历史真相,可这样的编排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才应该呈现的。
我知道存在用电影抹除历史真相的事情,有些电影很拙劣,有些很高明。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人尽皆知,欧美拍了多少影视剧了?
那么关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电影又有多少呢?
美国1979年三里岛核事故知道的人又有多少?
历史就在那里,却很少有人会去真正关心,而拍成电影后,它便成为了公众产品,如果尊重历史,它值得称赞,并且要广泛传播,可有些电影就是纯粹收钱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 影评
题材非常棒,挖掘了已经快没故事可挖的二战中关于安乐死医院的故事,电影的影像也有一些亮点,中段梦幻般的船上游,结局几个意味深长又冷峻的镜头都让人印象深刻,两个孩子演员,男主天生一张大人脸,似乎把全世界的愁苦都抗在了肩上,女孩则非常有灵气又漂亮,都是优点无疑,但是整部电影给人的观感还是不够深入震撼,也许是我们对二战电影的评论起点都会比较高吧,太多珠玉在前,以及,题材自带光芒太多。
杀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自己把自己放在人类的最高端,随意支配自认为是残次低等的人的生命。
这是无耻的,桑心病狂!
二战中德国为了纯净种族,提高种族的质量,开始安乐死那些生病的,有残疾的,住在收容所的人,大部分是儿童!
男主看到事情的真相后,看到自己喜欢的人被杀死后,找来了杀身之祸。
一杯树莓汁了断了无数花朵的生命。
回顾历史,警醒当下,展望未来。
2017.5.24
一直都挺抗拒二战题材的电影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还要看这么难受的电影真的很勇敢,相比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部电影的压抑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过道貌岸然的院长 心地善良的修女 心狠手辣的护士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勇于面对自己国家曾经的错误真的很佩服德国 勿忘国耻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 或许好的作品是反映时代背景的良药
[cp]#八月的雾[电影]#一直都挺抗拒二战题材的电影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还要看这么难受的电影真的很勇敢[微笑] 相比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部电影的压抑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过道貌岸然的院长 心地善良的修女 心狠手辣的护士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勇于面对自己国家曾经的错误真的很佩服德国 勿忘国耻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 或许好的作品是反映时代背景的良药*
不得不说德国拍了很多自己国家的黑历史,对历史的反省在很多这种题材的电影里面都有表现出来。
影片的整个基调是克制而不动声色,符合德国电影一贯的表现手法,医生是天使行走于人间的代表,而在这部电影里的位置则是死神的代言,就像埃勒沙对着医生喊着凶手,杀人犯的句句抵心的审判,这里没有人会打你,承诺与背地里计划的任务,只不过用死亡来替代,冰冷的尸体和日渐增加的墓碑整齐划一的躺在这片他们所寄予梦想的土地上。
纳粹德国的民族净化不止是是对犹太人,对国家内的老弱病残一样残忍,没有人可以对他人的生命指手画脚,在这里生而为人的权利在秘密被剥夺,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生命不过是换算成一个数字,这是严谨高效的德国人最可怕的地方,美国代表梦想与自由,就像在那片土地上有着没有边际的湖像海一样,宗教所代表的上帝只是伪善的无能为力,两千多的历史跟只有几年的纳粹德国没什么两样,只有修女始终维护着生命的权利,有乌鸦在窗台敲打,死亡的预感,剩下的病人就像深陷八月迷雾中心深处的沼泽之地,而南希的谎言则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至少可以开心一点~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二场电影,八月的雾,看完心里非常压抑。
影片几乎是完全白描的手法,没有特别的渲染正义或者邪恶,只是把这段二战真实的过往拍出来,让观众自己反思。
每个生命的逝去都悄无声息,围观的人也默不作声,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难得高潮就是一个敲钟的哑巴大叔在发现自己一直很照顾的聋哑小女孩死去后的放声大哭,以及男主小男孩在敬爱的护士去世后,痛苦大骂院长是杀人犯。
而影片最后一段几乎寂静无声的画面切换,只有些若有似无的乌鸦扑楞翅膀的声音,那种张力,几乎把影片的压抑黑暗情绪推到最饱满,心脏似乎也快停止跳动了。
所有打着伟大,庞大目标旗帜而做的行为里一定隐藏着人性最深的恶!
整部片子灰色调调让人心情抑郁。安乐死是对的,但是谁决定是个哲学、伦理、法律的问题。
冲着最佳外语片去的感觉
乌鸦在女孩窗外低语
非常典型的德国电影,两个多小时看似沉闷却暗藏波涛,踏实的剧本稳重的节奏揭开了人性的两面性以及所谓优胜劣汰的残忍和披着宗教的杀戮。
可怕的犯罪
以善(安乐死)名义,犯下恶(谋杀)罪行。
就像是成人的灵魂进驻在两个孩童的身体里,隐忍着,痛苦着。没有直接的杀戮画面,从孩童的视角,述说。
为了与战争形成反差 强行加入大量俗套的情节 儿童角度看战争这个题材已经失去新鲜感 执行能力勉强失去了故事叙述的意义 残酷永远不是靠最后几行字就能呈现的
這是一部令人悲傷的電影,導演的敘事冷峻而疏離,卻令人看完根本無法忘懷,這段被踐踏的無名者的血肉鋪積而成的歷史值得每個人謹記。
德国电影就是这么慢热,但思想深刻!搞安乐死那些人真是蛇蝎心肠,这电影里典型的好人没好报,那个女护士原型才被判4年真是便宜他了,看得我窝火
★★★☆
有些判断是小孩子都明白的,比如纳粹的种族优劣论,残疾人是不是痛苦,是不是该死,不是用同理心解决的问题,你根本无法感同身受,不能替他痛苦,也就不能替他快乐,还有一点,你没有权力去决定他的生死,你不是上帝。安乐死合法化在法治健全的社会秩序中是审慎的可行,在纳粹时期却可以是谋杀的借口。
真的很可怕,有点看不下去
沉重:极端的思想是锋利的屠刀。
极其冷峻地平铺直叙,所以似乎有点沉闷。没有居住证明没法带走儿子。叶尼塞人可以许愿。捉迷藏,看手相。两个孩子间的关系还是挺可看的。
当人类将自己所不需要的孩子和敌人的孩子都以“关爱”的名义消灭时,我们还何以配生存于世上?
很喜欢看关于二战历史方面的东西 历史的事实让我们思考。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但是感觉展现方式比较平白,那种不太让人能留下记忆的平白。内心会痛,但泪腺无法爆发。小姑娘真好看
类似题材太多了。大大小小的演员都挺给力 导演对有些细节要求得比较低。
沉重震惊
这个小演员长大会不会变成伏地魔...德国片同类主题真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