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时候为了方便从家里的超市买了真空包装的鱼糕本想在异乡品尝地道的家乡的食物思乡结果吃到了却是犹如塑料豆腐一样的东西和以前吃到的的味道完全不一样想起父亲以前在家亲手做的鱼糕在吃着味同嚼蜡的真空包装“鱼糕”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如此多的传统手艺就这样被机械化 简单化 化学化仅仅是因为父亲有手艺我品尝过原味的鱼糕才得以分辨而那些没吃过的人 那些将来的人势必会认定 鱼糕就是那种像塑料豆腐的东西吧这就是发展的趋势 是无法改变的 真是悲哀祝愿大家死后都是一具不腐之尸吧
可能有不少人仅仅是因为苍井优的笑容而追看《料理仙姬》这部日剧,她所饰演的料亭“一升庵”的女主人半田仙天天从起床开始喝酒,每灌下一口啤酒或日本酒,必然露出无限心满意足的灿烂微笑。
而我每逢目睹这丫头眼角眉梢那份喜滋滋的愉悦,酒意必定从大脑的某个角落盎然升起,忍不住开始满屋子找酒喝。
日本人喜欢在电视剧里大打文化牌,《料理仙姬》里几乎不涉及男欢女爱,自然更要在饮食上大做文章。
“一升庵”的每道菜式都凝聚了料理人的心思,花五个小时细细熬煮的豆腐,一粒粒挑选黄豆制作的味噌,又或是用稻草作为燃料在灶头上煮出来的米饭……这家百年老店没有任何噱头和宣传手段,一粥一饭均是平常呈现,夜复一夜慰藉食客的胃与心灵。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厨房神话,在工业化连锁化规模化的浪潮中,“一升庵”的存在远非星辰,只是烛火。
这一支坚守过去时代的细烛在风中摇曳,到了第九话《鲣节王子的吊坠》,观者便会意识到某些生活方式是如何不可避免地走近消失,工序繁琐的“本枯节”曾经是老饕们珍爱的食材,却逐渐被更加便捷的“荒节”所取代,再过若干年,也许不再有谁的舌头固执地记得“本枯节”的味道,一种记忆便由此被湮没。
说到底,食文化不是写在纸上刻录在光碟里的,只有一代代的人凭味觉来记住和传播,所以也是最容易变动和更迭的存在。
简单解说一下何谓“本枯节”。
日本人喜食鲣鱼,除了尝鲜,大多用来做“鲣节”,也就是把鱼剖片、煮熟、晾干、反复烟熏后制成的柴鱼。
样子好似一截木片的柴鱼虽然不中看,却是日本菜中必不可少的重头戏,柴鱼刨成柴鱼花,煮出的高汤是各种“煮物”的基础,也可以作为菜肴的调味汁,日式冷豆腐上要放柴鱼花,就连一碗最家常的茶泡饭,也少不了柴鱼来调味。
如此不可或缺的“鲣节”,一般都用基本的“荒节”,在此基础上多一道反复发霉和晾晒的程序,多花半年工夫,才能做出“本枯节”。
“荒节”有烟火气,鱼味儿较重,做出的汤汁味道也比较浓重,而经过阳光和霉菌反复浸润的“本枯节”则变得内敛沉厚,做出的高汤十分清淡。
事实上,精工细作并不就能处处胜过粗加工,有些菜肴需要更强烈的滋味,如果用上价格高昂的“本枯节”,反而不美,还是要因菜制宜才合适。
说到底,大为推崇“本枯节”的《料理仙姬》也是某一种煽情的体现。
菜肴这种东西,薪火相传的同时不断变化,未必就一代不如一代。
撇开两种“鲣节”的差异不说,“鲣节”自然是临用前刨成鱼花才最鲜美,不过,到了这个凡事讲求便捷的年代,就连餐馆也多用袋装的柴鱼花,家庭里则有可能用柴鱼粉来凑合。
老食家因此觉得“不是那个味儿”,大约很有一种惆怅在心头。
有时候,消失的不是原材料,而是做菜的人的态度。
在上海生活了十余年,若说起我的味觉记忆,有必要提一下小馄饨。
这是最轻简的饮食,适合早餐或宵夜,温肠润胃。
从前小摊贩盛行的时候,不少街角都有“柴板馄饨”的摊子,说是柴板,燃料倒不一定是柴,煮馄饨的容器则一律用小沙锅,热热的一碗小馄饨连着沙锅端上来,馄饨载沉载浮,皮薄而滑,一点点肉馅,为的只是带出汤的清鲜,汤里有榨菜末,虾皮,蛋皮,紫菜,也可加点香菜末——怎一个鲜字了得。
可惜,这些现在都已经成为回忆了。
如今要吃味道不差的小馄饨,路边小摊已经无处觅,奇怪的是很多老字号饮食店也渐渐失却了当年味道,想来因为小馄饨价廉,反正这个城市人很多,顾客总少不了,所以如今少有人认真去做。
只有一些老饭店里,小馄饨作为正餐之后的点心,混了个路边小店十倍开外的价码,倒也还像模像样。
我总觉得,如果为了那一碗馄饨的相思特意跑去吃正餐,仿佛失去了那种“想吃就吃”的随意性,也就不再是具有日常滋味的小馄饨了。
这样一想,我不由也很惆怅,觉得不如像半田仙那样把自己喝倒算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痛苦,每个时代,同样有每个时代的幸福…80后的我,赶上了改革开放,却再也没有玩儿过父辈小时候曾经玩儿过的游戏,也再没有那清新的空气可以呼吸…散养的鸡成了奢侈品,而普通的食材,无处不有激素的存在…80后的我,还有李雷和韩梅梅的陪伴,还曾经吃到过煤气灶烧出来的米饭,也至少还体会过没有电的夜晚,到阳台看星星的乐趣…那时,还没有现在那么多的灯…90后,00后,看着他们,就知道自己老了…已经不能插入他们的谈话,很多时候,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呆呆的在一边点头…和他们比,自己是落伍了,“老”了…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乐趣吧…也许,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吧…有些东西,是注定会放到博物馆里的古董吧…与时代相比,个人的坚持,往往太过渺小,可以改变一时,可以挽救一方,却无法改变历史车轮的前进…只是,当真正回想起这些只能放在回忆里的人、事、物的时候,只要曾经有过耳闻或是有幸亲身经历过,心中,都会涌起一丝酸楚吧…即便是传承,味道,也会变的吧…很伤感的片尾,却没有一丝眼泪…也罢,也罢…
这世界上可以跨越语言沟通的东西有俩种:艺术和食物。
常常有人对仙桑说:“你是改变不了时代大方向的逆转的。
生存还是灭绝从来都是时代在选择。
”可是我们活得太快了。
我们抛弃掉任何不能物化成实物的抽象感性,无法克制自己毫无节制地追求理性效率和速度。
似乎不从众,我们就无法与任何人交流,更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生存。
日本人际交往淡薄。
人与人的交流,客气而疏远。
少了在与人打交道的精力周折,他们更多的关注生活细节而精专于所做的事情。
细致而专注。
古法烹制的食物,耗时漫长,费尽人力,收益微薄;像食物制作方法一样古朴的,是真诚待人,并愿为职责所在不惜性命的朴素精神。
速食时代的洪流,所有的古法也在过于快速运转的齿轮和经济泡沫后的生存低迷中被理所当然地摒弃。
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大的盈利价值似乎为生存时代的必然形势。
人会记住十岁以前所品尝过的味道,牢牢记住并且一辈子寻找它。
所以我们永远都会记得妈妈做的菜的味道。
就是依赖着这样如此不可靠,无法被另一个人所取代的口口相传的味道,我们一生都在回味,寻找,制造,以及传承。
仙桑对那个从来不知道萝卜什么味道,在所有悉心制作的料理上全部挤上番茄酱的孩子说:“这个世界除了番茄酱,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味道。
”“没关系,别的味道不知道也罢。
”“还是要知道的啊。
”“为什么?
”“因为那样比较快乐。
”速食时代速食的不止是食物。
但愿那些那些不能物化,却可以长存于心的真挚,情感和简单琐碎的快乐能够传承下去。
即便是到了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下一代,也可以记住做真挚人,记得妈妈做的菜的味道,记得品尝到这世界上各种自然食物的美味的快乐。
仙桑对铃木说:“你不是被留下来的一个,只是没有改变的一个”。
认识的一个很有趣的学长C,当时聊到电影,《海街日记》我说我很喜欢日本电影那种慢慢的感觉,他后来就说到《花与爱丽丝》…他说如果有什么喜欢的演员的话,那就是苍井优了。
我当时只是百度了一下她的照片,并没有觉得很惊艳。
(😂后来我也不懂扯到别的什么话题了)后来发现他个人主页的照片就是这部电视剧的剧照。
之后也不懂什么原因,突然就不再聊天了。
我就开始想了解苍井优,开始想看这部剧。
慢慢的,也发现了阿仙的魅力,发现了苍井优的魅力。
半田仙作为一升庵的老板娘,敢于在速食洪流中追寻料理的意义,用震撼味蕾的料理感动着每一个人。
就像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美食总动员》我们都会遇见那道改变人生的菜。
阿仙真的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作为一个守护者,作为一个传承者。
后来每一集的小故事中,都是她用料理来打动人们,让厨师长原谅小智,让老屋子得到的保护,让一升庵所有人的灵魂都有了归宿。
苍井优的笑容非常治愈, 笑的时候眼睛眯起来低下头的样子真的可以融化冬天。
(她的减肥史真的好励志啊!!!
我要向她学习!!!
)
真的越来越喜欢日本这个国家,喜欢他们一尘不染的街道,喜欢他们路边复古的建筑,喜欢校服旁的和服,喜欢总也吃不腻的日本料理。
这部电视剧还让我回味,就是最后那个小男孩把番茄酱浇在了所有料理之上,刹那,只是心寒。
我害怕真的有一天,精心手作的美好无人欣赏,那才是最大的失望吧。
总要在这个时代里坚持一点什么吧,坚持一个自己认为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就足够美好了吧。
《花间十六声》的开篇,是这样写的:银烛秋光冷花屏,轻罗小扇捕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
再过两代人,要理解这首诗,大概就困难了。
截止到我这一代,在童年时多多少少,还都有夏夜露天乘凉的经验。
但是,进入空调时代之后,特别是,一旦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确立为全社会的标准之后,夏天在室外乘凉、过夜,就会被视为下等人的粗鄙作风,而受到摒弃。
铺一张席子,或者摆一张竹床在露天的庭院里,一家人都是背心短裤之类的随意穿着,散漫地躺在席、床上,摇着扇子,由大人给孩子讲述各种传说和传闻,直到深夜。
难耐的暑热终于有所消退,人们于是酣然一觉到天明。
…………现代生活教我们加班,放弃自娱自乐的时间,教我们生活紧张,身体亚健康。
他们说:不是大鱼吃小鱼,是快的吃慢的。
所以,我们仿佛唯有跑得更快才不至于落后给别人。
是不是太快了呢,带着仓皇拼命的表情,没了时间和另一半交流,没了时间带自己的孩子出去玩。
夏日的夜晚,还记得小时候,即使是坐在屋子里,透窗而来的,风掠过哗哗的树叶,蛐蛐孜孜不倦彻夜地鸣叫。
这样的催眠曲抚去竹席上的炎热,送来淡绿色的梦。
现在,就算闭上眼睛细心聆听,最大的声音莫过于马路上的汽车轰鸣。
越来越多的年轻姑娘不会做饭,也没时间,全家不是下馆子,就是自己做来并不可口的饭菜,所以小孩才会喜欢吃番茄酱的吧。
记得跟人合住的时候,有并不擅长做饭的女生下厨时突然问道:有没有什么酱之类的,炒菜来用。
当时也是受惊了呢,回答“没有”的同时,暗自嘀咕:没酱就不能炒菜么。
想起来张永和说的,旧时的北京,红色的城墙和青色的居民楼,非常和谐。
想起来梁思成在刚建都的时候提议说把北京建成为一个花园城市。
再看现在满目苍夷的北京城,我们究竟留了什么给子子孙孙?
我看着这个拆拆建建,建建拆拆却越来越不像样子的北京城,全都是心疼。
我们还能保护些什么呢?
无论怎样,还是跑得慢些吧,散散步随便走走,看看路旁的风光,尝尝传统手艺出来的美食。
活着,还是不要那么拼命了,幸福不是加班换来的,你跑得那么快,都忘了微笑呢。
像剧中一升庵这样,用最好的食材、最棒的厨师、最传统的方法做最适合客人当前状态的美食并不能赚很多钱。
相反,在最后,它濒临破产。
有多少人在现实生活中能接受这样的未来?
前一阵看关于乐队的记录片What Drives Us里也看到了类似的案例。
乐队成员们开着van看似自由自在,实际在路上会发生各式各样的事。
如果他们没有像一升庵老板娘爱食物一样热爱音乐,就不会愿意花那么多功夫跑来跑去,却赚不到多少钱。
他们这样的执着真的让我很敬佩和感动。
从小好像就没有仔细想过未来要做什么,梦想换了一个又一个。
书念得是多了一些,学历也似乎高了一些,但三十多个年头还没有完全想清我热爱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是很乖的小孩,也许会去读个博士,也许会考公。
之后我会再结婚生几个孩子、做一份不太累可以兼顾家庭的工作。
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有了孩子后,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留给我思考这个问题答案的时间越来越少。
似乎我想干的都不太赚钱。
如果是这样,我和我爱的人们能承受得住一个不太稳定的未来吗?
我不想要世俗的成功,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
我想要的是能像这个老板娘或乐手一样一直做自己热爱的事,且这件事可以让我过着普通幸福的生活。
希望能尽快找到它。
*这部剧真得好美,也会让人思考:速食主义真的会让认真、真诚做菜的一升庵们消失吗?
就算经营了200多年的店面没法保留,这份至真至诚的精神也许可以通过在这里待过的人们流传下去。
结尾升华得很好。
演员们演技都很不错,颜值很高。
食物看起来也都很好吃,边看剧边学起了做日式高汤和饭团。
当年我们年纪小,你剥黄仁我伸手要,满口酥焦。
玉带豆宽衣解带开口笑,咬了糖霜柿饼,被子里撒娇,葱要挑出来,芫荽我不要。
张嘴,啊馋猫!
日剧往往即使故事的逻辑性有些弱,但是通常会因为演员的演技与对细节的刻画而仍然使人觉得精致有趣,至少视觉上非常可口。
《料理仙姬》便是这样一部可口的日剧,当然不能排除片子里对精致食物与优雅可爱的苍井优刻画得细致入微这些因素。
主线在讲述一升庵,一家老字号的日式料理店在速食时代与潮流对抗而生的故事。
比如坚持多年采购同一个产地同一家店铺的原料,坚持用稻草而非柴火或者煤气天然气煮饭,只煮食店里自己耕种蔬菜,只在晚上接待宾客,美丽的老板娘会穿着华丽的和服,笑意盈盈地跪坐在门口迎接客人,切刺身的师傅每一刀的背后都有原则有理性,房间每处布置都有品位有禅意。
一升庵里,效率从来不是首要的,古典情怀多数都守着一个慢字。
于是,他们会花五个小时小火慢炖做一道清汤萝卜,做味增时老板娘会亲自一粒一粒豆子过手地进行挑选,在冷水中不断搓洗。
更是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客人,绝不会把素烧鹅这种需要做菜的人时刻守在旁边的菜品作为店里的招牌。
在开始与微波炉做菜法的PK中,对方迅速地完成之后,老板娘还在缓缓地择菜,切菜,一边烘烤过夜的天妇罗,一边面带微笑对天妇罗讲,要变得好吃哟。
这和后面一系列一升庵对待食材,对待料理的态度相呼应,虽然直呼萝卜先生,黄豆先生,矫情得也是可以,但是不失为一种做菜人最大心意的流露。
这中间,我想是这部剧最核心的表达之一——即使技术进步到可以创造出便捷美味的食物,可是人始终是需要真情实感呼应的动物。
剧中还串联了对老房子和老的木工手艺的传承问题,现代人迷恋新鲜、过于相信媒体的问题,年轻一代没有耐心不守礼仪的问题,现代商业体系中凡事以利益为先的问题。
同时,借着苍井优澄澈的目光中的疑惑,提出了如何究竟该面对这摧枯拉朽的现代潮流对人们从前的生活模式与节奏形成巨大冲击和破坏的难题。
是敞开双手迎接变化,还是在洪流之中坚守?
一升庵的精华借阿仙对待笨拙的新手和老的料理师傅的态度,以及在一升庵面临倒闭时,她的母亲,前任老板娘的安抚缓缓道来,即是坚守,坚守一致,坚守真材实料,坚守原汁原味。
这里的坚守,既是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碰撞之中过去对现在的反抗,又是处于变革之中无所适从的人们回望从前美好时光的怀恋,不变的东西会给人以安全感,而充满人情味道的交流在失去之后才显得异常珍贵。
日本的工匠文化在这里亦是一种直接的写照,尽善尽美,至善至诚。
尽管旧的不一定是好的,但是既有的总是难以割舍的。
人就是这样的动物,对于失去比获得敏感得多。
未来到底是好是坏,因为无法预料而是令人恐惧的漩涡,而过去的平淡与笃定,在动荡之中反而是最安稳和美好的归属。
怀旧是人的本能。
对现代的批判,有直接荷枪实弹的攻击,气急败坏的跳脚,直接指出我们的今天正在变坏,我们的明天可能更糟。
亦有缠绵悱恻的怀恋,记忆过去的美好,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天只能做好一餐饭。
快节奏让人无法坐下来慢慢咀嚼和品味,重口味则败坏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平价、标准化生产则必然使得对待饮食本身的仪式感削弱。
当然,一升庵有一升庵的哲学。
潮流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所以从来听不到它深度的辩护,就像被偏爱的人总是没有动力去创作情话。
毕竟商业化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平权。
守旧的浪漫亦本身是带有昏黄的滤镜,所以更加唯美的。
所以当你回头看那些激进的左派赤裸裸地批判资产阶级的语言时候,不能不承认其中亦是有些合理成分的。
不过或许越是纯粹的东西,就越是虚幻的,等到被拉至极端,则甚至成了魔幻。
当然,任何占上风的存在,为了捍卫本身的优势所在,都是难免会趋于魔幻,任何面临危机的存在,为了活着,也难免趋于魔幻。
科学可以是魔幻,艺术可以是魔幻,古典亦可以是魔幻,当任何的一种单一的、纯粹的、绝对的至高无上占据了内心,人就难免带有一种疯魔。
可有话又说,不疯魔,不成活。
疯魔的状态未必是糟糕的,纯粹有时候是一种稀有的快乐。
如同一心一意实践自己人生使命——守护一升庵的半田仙。
她的人生被责任捆绑,被使命束缚,心中常悬原则的金线,可是谁又赶得上她的快乐。
她的生命有了明确的意义,生活则是充满了实践这种意义的有效劳作。
有了唯一的最高准则,抉择尽管显露最初挣扎,结局却是显然又简洁的。
将固执以一种温婉的形态展现,大概是日本文化非常擅长的技艺。
但从料理本身来讲,妈妈味永远是最完美的。
那建立在长久的习惯,建立在汩汩流淌的母爱之中的饭菜,必然是最能打动舌头,继而打动内心的。
母亲总是尽心竭力希望孩子能吃饱吃好的,那种全心全意的为你好大概是最初的安全感源泉了吧。
有心和无意,人总是能够敏感地察觉出来的,这大概是基于埋藏在人类基因之中对察觉危险极为敏感的本能。
阿仙的料理,如果概括最特别之处,我想,三分在食材,三分在烹饪,三分在外观,剩下的九十一分大概就是在心意了吧。
作为一个对于“发展”不大有好感的人,于人生不知有天堂于时代未信有共。
产。
主。
义,大概因为对结尾未有昂扬的期待,我对所谓“时代趋势”便也没法太感冒,也因为如此,格外珍重草木朝夕一茶一饭中的岁月贞亲。
被笑小气也没办法,可还有比过好每一日更隆重可信的么,我真不知道了。
大概也因此,很喜爱这片子的调调。
网上有人好奇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苍井优,她那么“苦逼”,是这样吧,可我偏连这也一并喜欢。
想到以前被朋友问到你身上最好的品质,若答不出就想自己最不愿失去的品质是什么。
拿了问别人,有人答说不愿有天也随波逐流起来。
这不就是半田仙或一升庵么,急流中逆流而上溯的鱼儿分外苦逼,只为自己所要坚守的努力到底,傻气地执著。
不轻易妥协,因为“妥协一些就会有第二次”,丧失“一升庵精神”,辜负上一代从味蕾上传承的记忆。
传承意味着回溯,但时代是向前的,任何的踟蹰都是不相宜。
和服很美,更美的阿仙像仙子一样,但在现代的都市和便装的人流中显得那么突兀,仙子不会乘地铁,对吧。
片中穿超短裙的阿仙的同学提到她,说“真可怜”,这是极自然的想法,一个人不“接世”,不“预流”,难道不可怜么。
可是没有什么可以坚持,也没有可守候的,在激流中无可攀执,就不可悲了么。
电视里阿仙竭力维持的旧物,像老式木屋,本枯节,老房,稻草烧饭,都是用时间琢磨出来的带有人格的物什,而她所抗拒或回避的东西,如大型超市,现代新式住房,商业中心等等,就像人工智能的格式刷,抹平每一个人的故乡,每一个个人。
想起近来人人称道的民国范儿。
没人说得清什么样叫民国范儿,那时的人好就好在个个不一样,个个有模有样。
现在人再标新立异也都是一样,灵魂里那股气就是COPY的。
我很喜欢熵这个概念,渴望人世混沌一些。
人各有各的方向,就不会一起挤着钻牛角尖或是形成过于庞大的“主流”“非主流”,人生有更多可能,虽然也并不定能成就什么,起码不会太无趣。
前些时候在季风参加关于“城市有问题”的一个论坛,提问环节有一位姑娘,就站在我旁边,说她住在法租界,她家附近有一家季风,之前常去的,前些时候突然关掉了。
姑娘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后来用光了我一包纸巾。
我在旁边看得真切,那是孩子被拿走心爱玩具的感情,虽然有些不讲理,但绝对真诚。
小吉也说,要守护的不是一升庵,而是阿仙这个孩子。
每一样消失的老物,都永远地带走你的一部分生命,格式刷扫过,你会感觉到痛吗?
昨晚看完这部片子后又看完了费慰梅写梁思成林徽因的传记,书后面写到梁思成建国后帮忙政府规划新首都,提出几个建议,北京不要做工业中心,保留旧城墙,建筑物不要过高等。
最后几乎全部被否定了,关于工业,毛。
主。
席有指示,他老人家希望将来站在天安门上往下看,到处都是烟囱。
梁思成晚年接受改造时拼命学习,争取思想能跟上革命小组,但是他无论如何无法理解这个从天安门看出去都是烟囱的想法。
可我有一会儿觉得阿仙挺作的,也不大能理解梁思成,为了个一升庵百般作怪,旧城墙有新城区重要么。
又想着像梁啊林啊包括片子里的阿仙,都是“贵族”阶层来着,他们能够接触到最好的东西,梁说自己的古建筑学成就,不过是花一太多时间和精力,“来追寻也许仅仅是满足其闲情逸致的好奇”。
虽然是谦词也有着实处。
我的导师讲魏晋时说只有士人才是爱国的,因为国是他们的,没人会爱不是自己的东西。
私心一起,也会想,我本平民,那些他们所执着的爱着的,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看《建国大业》时,印象很深的有一点,表现国民党时都是几个衣冠楚楚者清峻的构图,切换到新中国成立时,扑天盖地人民大众的火红笑脸。
那一刻我有些动摇了,那些丧失的美好,或许便是众乐乐的代价,难道完全不值得吗?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但我后来不纠结这个了。
因为已经清楚的知道,并不只有贵族才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味道,民间清嘉人世,自有好味。
想到小时家里每逢端午做竹筒,提前一个月就买好竹杆,近节几日爸爸爷爷砍竹节,妈妈姑姑削竹皮,擦粽叶,泡秸杆,再用锥子给竹节钻孔,接下来是我唯一能够参与的步骤——把泡好的糯米灌进竹筒里,塞紧填实的工作还是要交给姑姑,然后,奶奶用前一日新摘下的鲜粽叶把竹筒口封住,再用泡软的秸杆扎牢,最后爸爸把做好的许多竹筒放到锅里,要整整煮一夜。
奶奶半夜里会起好几次身添柴火,睡梦中我有时感觉身边的奶奶起身,帮我揶好被子,听到翻动锅子的声音,空气中竹香慢慢沉郁。
第二天一早起来,热腾腾的竹筒先生已经在等着我了。
像剥甘蔗一下用牙把竹皮剥开,把整条的米饭送进嘴里,竹香米香和着粽叶香,从嘴里慢慢流进心里,悄悄地,刻在最深处……自从搬新家之后便再也没有吃过竹筒,因为已经新家没有院子,竹竿没法进门,奶奶过世后,妈妈不愿意花上半周时间做这样费功夫的食物,我想也许哪天我可以试着凭记忆再做一次,只是,上海哪里有竹节卖呢。
这端午的竹筒饭,是我小时候舌头的记忆,一辈子都难忘的味道。
这样的味道,又哪里奢侈呢?
记忆的味道是最公平不过的,不论贫富尊卑,都可以有独一无二的原初之味,不论过去多少年,当舌尖再次接触这味道,儿时第一次打动你的味蕾的感觉再次被唤醒,生命蜕显出其本身的光芒,初心来复。
我上次跟某同学回镇江,他妈妈在给他做饺子,放了一种水生野菜,说这是他最喜欢吃的,我记在心里,学得仔细,心想以后也要给他做,狠狠感动他一把,哈哈。
这大概也就是旧物最可爱之处吧,美,舒适,民风,习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亲睦,都在共同的饮食中慢慢地沉淀,人生平淡而有尊严。
上个周末做了一下午的针线活,还烧了个好汤,一整天都没看钟表,无所事事,却找到了时间。
朝九晚五不是时间,丢掉钟表才找得到时间。
不过我还不可能丢掉钟,但我想以后多做些手工活,也学会几样拿手家常菜,将来也会有人从我这里继承某种“家的味道”吧。
多知道一些味道有什么用?
阿仙说,“会使人更快乐吧”,虽然她说完好像叹了气。
不合时宜者每感无力,像在黑暗里看不到方向,但清晨起来,深吸一口气,初心来复,仍要去行原来的路,不计其余。
保住一口气,使之不堕,人生难道不就是这样么?
一下子说了那么多,扯到南天边,反正我的影评从来都是跑题的,随它去。
今天是话痨日。
讓我們來看看認真 執著 堅持 隱忍的 小優
后面有点过于煽情了吧
传统美食和快餐料理的对峙,慢食回归加上日剧元素,日本的美食片子总是搞得很high
苍井优很美,但是男主的人设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两集弃。
苍井优又卖萌了…
果然颜值巅峰~
我很喜欢小优,不过她来演阿仙的话~少了点妩媚呀~~~ 不知道有人看过《料理仙姬》这部漫画没?我很喜欢这部漫画~尤其喜欢吃饭的时候看~ 阿仙是一个身材很好,很性感的女性,魅力十足,和服从来都是露着肩膀的~掉眼梢~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副性感表情~还是个眼镜娘~
最后老老板娘说,一升庵不会消失,因为它永远活在大家的心里面,那是一种延续下去的光,那是一种传承下去的精神,那是不会被取代的一簇时光。
良心洗眼美食剧,看得人感慨万千。食品大工业+速食文化的冲击下,与追求快捷低成本背道而驰的传统料理美学or哲学,是一种难被理解的奢侈。日本职人忍得清贫,安守一隅,将操守的秉持和精神的传承看成毕生之依托。讲本枯節手艺即将失传的一集看得难忍泪目。优酱的盛世美颜+和服换装秀,也是养眼的饕餮。
这部的分绝对是被优饭顶上去的吧
不喜歡。
坚信除了优酱真的没有女优能那么细腻恬静的扮演仙,每一帧都美丽的要死。露出的笑容真的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从头到尾的和服太好看了!现如今大家走得都太快,等不及灵魂跟上来了。
结局没看完。这种缓慢精致的剧果然看不进。但男女主都很赞~
不是一个男主,他有病吧?过于的童话了,但是主角团长得好帅,真的好美
这丑姑娘后台是有多大
细节。以及专著。每一回出场都是一次与人事的顿悟。真正坚持的事情从来都不需要去过多语言诠释,沉淀出朴实坚定的形状。
🤢
乱糟糟头发 没啥气质沉淀 鼻子塌塌外外加装傻充愣 毛线森女第一人啊
看个优
苍井优很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