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米的作品中,《星空》是我最喜欢的,当我展开那震撼人心的一页时,我的眼泪立即奔涌了出来,我想起了自己苦逼压抑的初恋,我想起了我那渴望爆发却被残酷碾碎的感情,我不能自抑,咬紧牙关流了很久的眼泪。
我曾经对几米不太感冒,认为他的画作技巧太单薄、情绪太压抑,但我必须承认他的作品在构图和想象力方面均很震撼、情感核心也都把握得很到位、很美好。
而这片子,从男主角出现女主角立即爆发花痴那一刻开始,就莫名地开始充斥着一股情爱的气氛。
人体素描、尾行、打架、私奔、牵手、换衣、踩脚、忧郁、亲吻、多年后再邂逅,这些喜闻乐见却跟原作没太多关系的桥段,走的完全是一副校园早恋片的套路。
拼图这玩意儿想表达的是什么,我想了又想,大约是未完成的拼图=未明确的感情=未达到的高潮。
我认为在原作中,描述的是两个有点早熟的孩子之间的友谊。
他们在寂寞中苦苦寻觅着自我,他们比单纯的同龄人有灵性得多,也由于家庭的问题伤感得多,相似的经历给他们之间带来了共鸣,在那个年纪两个感性儿童之间的爱情与友情是很难划分的,他们之间最多的就是相互陪伴并认同。
而最震撼我的一幕却完全被电影中被抹去了,女主角爱做梦,男主角用神乎其神的画技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她的梦,在墙的正中,是她的样子。
——深情糅合了激情,爱与友谊的蜕变,这种深刻压抑的爆发即便在成人爱情文艺作品中也极少见到,这特么完全就应该是《星空》这部作品的奥义啊!
没有了这段,这电影拍来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尽管我吐了一堆槽,但我还是必须承认电影中那个正太确实倾倒众生,每个他出现的画面都赏心悦目。
全班男生都修剪了最潮的发廊小弟发型,这就是一部初中生早恋片,挺装逼挺苦逼也挺纯爱的,就这样吧。
你上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是什么时候?
那灿若心事的满天星斗,又会让你想起谁?
是曾经的曾经,那个令你怦然心动的初恋,还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年少时候的情事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弥漫着淡淡忧伤,同时又温情脉脉的初恋故事。
徐娇和林晖闵这对小儿女在镜头前隐忍地悲伤,静静地流泪,肆意地奔跑,尽情地欢笑,展现了他们既忧伤又明媚的无邪青春。
是不是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
是不是成人的世界如少了一块的拼图画一样,纵是再美,也总有残缺?
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关于爱,在小美的心里,有太多太多的疑问。
即便是提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吗?
”得到对方肯定答复时,她心里其实也并没有最终的答案。
其实,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可惜年少时候,我们和小美一样,并不懂这些。
而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不再年少。
要知道,你不是小美,我不是小杰,不管从前有过怎样相濡与沫的真挚情谊,刻骨铭心的共同经历,一旦离别,很可能,就是永别。
曾经的一切,就如那一夜的星光,无论多么灿烂深邃,也终只能在记忆的夜空里寂寞闪烁。
所以,若曾爱,请深爱。
1 灯光亮起,片尾曲里五月天的《星空》伴着几米的绘本一帧帧把想走的脚步留了下来。
阿信的一句“一个人,习惯一个人。
”像是拉落每个人的心中版图的那只手,毫不留情就把所有的美好撕裂,再也无法回归完整。
抖落的碎片,在每一个鼓点爆发以前,撕扯出你内心最简单最朦胧的记忆。
“你多久没有看过星空?
”只是这么一句,便把我们的心都留了下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片稻田。
那些参与我们人生的人,用爱在心田里种下一季又一季的的思念。
然后,以最迅速的方式离开,连一句再见也舍不得留下。
儿时抬头可见的星空,什么时候成了遥远的奢侈品。
是为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是为了品尝醇美的红酒,我们在为了更丰富的物质埋头忙碌的时候,是不是忘记了,最好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都太容易本末倒置,在终点线上忘记出发的理由。
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开越好,去吃的餐厅越来越高级,可是双人床渐渐变成了单人床,吃饭时说的话越来越少。
我们在去往终点的路上,都选择了放开彼此的手。
画面的下一秒,小美的脸陷在黑暗里,双眸明亮,暖黄色的灯光打在脸上,映衬出她最简单最寂寞的样子。
她想离开这里,父母的吵架已经无法让她忍受。
她像一个局外人,只能接受被赋予的一切。
那张火车票的终点,是爷爷在山上的工作室。
那是承载着真心关爱的地方,是她逃避灾难的防空洞。
可惜,世界上最后一个真心爱她的人,也选择永远地离开。
爷爷的死讯,就像那幅一千片的拼图,最后那片最亮的星辰怎么找也找不到。
就像爷爷没有完成的那只蓝色大象的木雕,那条残缺的腿再也没有办法安上。
就像莫奈的油画,挂在家里却找不到一丝温暖的痕迹。
心中的那块缺口,被猛的一扯,然后瀑布一样倾泄而出。
镜头用了很久的拼图掉落的场面来表达小美的内心,那哗啦哗啦的声音持续了很久,令在场的人陷入一种黑暗的恐慌。
仿佛能身临其境那种毁灭至死的过程,许久,周围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拥抱的情侣停止了交头接耳,爱吃零食的女孩忘记了咀嚼,打电话的人关上了手机,电影的魔力最终让屏幕前的所有人做出了一样的动作:黯然神伤。
我们真的想替小美做点什么,可是,我们无能为力。
2周宇杰的出现,是小美的初中生涯里最好的礼物。
他不爱说话,有凹深的眼廓,双眼皮就像浓重的素描横亘在眉毛下方。
他喜欢画画,总是带着素描本。
就算裸体素描被同学嘲笑,也只是善良地躲在楼道里打墙壁发泄。
他有偷物癖,可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挡小美的喜欢。
导演用了很跳跃的色彩来呈现小美和宇杰的相识和相知,无论是印着编号731803的湖蓝色校服,还是路过的天蓝色大门,橘黄色沙发,白色精品屋,红色折纸,这些色彩被青春恰如其份地放在了调色板上,道不尽的赏心悦目。
当宇杰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让我做教室布置,我做不完,你可以帮我吗?
小美点点头,说好啊。
宇杰笑了,这是他第一次在镜头里笑得这么开心。
那一刻,你是不是想起自己17岁的某天,曾经这样心怀忐忑地征询一个女生的同意,支吾半天才表达完意思,问她的意见,心里像吊着一块千斤巨石。
随时就要压垮脆弱的神经,却在她同意后觉得世界柳暗花明,豁然明亮,你的动力满满,好像所有的难事都微不足道。
这便是青春最好的样子,只是淡淡地喜欢。
无关财富、地位、背景、学历,没有任何的海誓山盟,没有任何动情至深的句子,他们脸上的笑容告诉了我们一切。
得知父母离婚的决定后,小美决定出走,她找到宇杰,“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吧?
”男孩没有犹豫,当他们乘坐的火车在小美的眼里变成飞越星空的美梦,我们的掌心暗自为那年没有私奔的回忆捏了一把遗憾,信誓旦旦说要天涯海角的人,最终也没有拉起你的手,给你一个明天。
我们都太容易自以为是,以为生活是不需要赚钱的流星花园,以为爱情是不需要面包的痴心绝对。
最后鞠一把相思泪,两两相忘。
有人说,这根本不能算爱情片的范畴。
我想说这话的人,压根是没有初恋的。
17岁的心思估计都浪费在打电动和看漫画了,爱情的定义,不是只有大声叫着我爱你才是真的爱情,不是说着我愿意为你去死才是真的爱情。
在我的眼里,在船上等待雾散的宇杰,发现小美发烧后,那样的焦虑,那样奋不顾身地朝前奔跑,那才是真正的爱情。
就算历尽千辛最终在背着小美终于看到了璀璨夺目、摄人心魄的星空,他也没有停下惊叹的脚步,因为他知道,他的背上,有比星空更重的人。
这样的情感,像饥渴的爬山路途中,喝了一口山涧水,久久难以忘怀。
3第一次知道林书宇导演,是因为《艋舺》,这部小制作捧回了满堂喝彩。
堕落的失足少年,也有那样热血的青春,唤醒了多少人青春的岁月。
继而《星空》的出手,更是把几米先生的故事,延伸出一条林荫小道。
你不自觉地被带着走,沿途小荆棘割破你的脚踝,你察觉到痛,可是你没有停下脚步。
这是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区别。
影片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小美生病躺在爷爷山上的房子那一幕。
小美说,再陪我一会,好不好。
男孩没有说话,只是不由分说地俯下身来,在她的额头留下一个长长的吻。
伴随着电影院里的唏嘘四起,在我们期待还有下一步更深发展的时候,编剧戛然而止地没有再交代这个少年的后来。
他不见了。
像是少年时半路转学来与你同桌的某个小男生,爱捉弄你,在桌子上划三八线,扯着你的马尾辫笑你,拿毛毛虫吓你。
你发誓最恨他,最讨厌他,却在他某天突然转学去别的学校而怀念起你得了不及格时递过来的一根糖果,怀念起你没吃早餐时他放在你书包里的一包牛奶,你怀念起许多,可是他就是不见了。
像小美怎么找也找不到的最后一片星空拼图。
原来许多故事,都没有结局。
就算多年后,宇杰寄来的信里,只字未言,那最后一块拼图,已经说明了一切。
她心中的那片草原,曾有他驰骋在猎猎风里,笑容好像天边的晚星,可是际遇却还是像那片乌云一样,他说不见,便不见了。
就算我们知道他和她平行生活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彼此过得很好。
可是,又能怎样呢?
失去了那一块重要的拼图,你没有说的再见,是属于你的我的不完整。
原谅我。
說實話,我喜歡劉若英,喜歡幾米,喜歡桂綸鎂,所以對這部電影期待了很久。
香港亞洲電影節的時候,沒能搶到《星空》的票還很沮喪。
當然,除了有我喜歡的演員之外,電影的宣傳文案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
電影簡介里寫著“這是一部聽得見心跳的電影”,“看完這部電影,你將想起曾經也有那樣一個人,讓你不顧一切地產生驚人的能量,無論如何,要和他一起去冒險,看看這世界的美好”⋯⋯這些話讓我在film editing的課上思緒一直徘徊在回憶里。
但是,事實證明這是一部完全無法讓人入戲的電影,相當失望。
跟我同去的朋友看到一半忍無可忍提前離場了,而我堅持看完的原因只有一個:如果我沒有把電影看完就來評價的話顯得太不客觀了。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有非常明顯的技術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我稍後再說,因為我知道大多數觀眾是不會去關注電影的技術的,大家關注的更多的是劇情,那我就先來說一下劇情好了。
作為一部改編自幾米漫畫的電影,故事原本應該是一個優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原著是以漫畫的形式呈現的,而漫畫和電影的媒介特質差別太大了,因此如果改編不好的話,故事就會走入另一個極端——矫揉造作不自然。
首先,台词真的非常糟糕,这不是生活中两个活生生的“人类”之间会出现的对话,太书面,太刻意了,导演急着想把那些带有人生哲理的话语告诉观众,但是他忘记了,电影最大的特质存在于视觉元素,用我的Film Production课的老师的话说,如果一部电影关掉画面以后丝毫不影响观众理解的话,那就没有必要拍成一部电影了,那就是一个广播剧。
这就是《星空》的最大软肋,影片的主旨不是灌输的,而是借着情节的发展让观众自己去体会的。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了那句点题的旁白:当你寂寞的时候,只要仰望星空,世界就会变得好大好大。
那么,我想问一句:然后呢?
我承认这句话本身很有feel,但是影片却没有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仰望星空可以让世界变得好大好大。
其次,电影尽管改变自漫画,有点魔幻超现实主义的意思,但片中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符合逻辑吧。
什么叫符合逻辑?
简单地说就是A推出B,B推出C,C推出D⋯⋯以此类推。
这样才能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流畅自然。
导演林书宇,同时作为编剧,他始终扮演着上帝之手的角色。
他希望主角做甚麼,因此,情節安排相當隨意,整體顯得鬆散不緊湊,即便觀眾遲到了或是中途睡著了,都不至於影響其對故事的理解。
再次,我表示兩個小朋友的演技實在太稚嫩了。
徐嬌表演太用力,極盡誇張之能事,這暴露了她其實根本不了解小美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
小潔則是另一個極端,一味地扮酷,樣子太欠抽了⋯⋯兩個主角的對手戲顯得生硬乾澀,完全沒有表現出兩個來自破碎家庭的小孩只見的惺惺相惜,又談何給彼此勇氣和力量去面對這個不怎麼完美的世界呢?
而劉若英、庾澄慶和桂綸鎂又完全沒有發揮的空間。
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戲好,戲不好,一味地追求技術,難免淪為形式主義。
我個人認為“導演”之所以叫“導演”,是因為導演最重要的職責是指導演員演戲。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沒有在認真演戲,如果連演員都是跳脫在故事之外的,觀眾要如何入戲?
好了,講完劇情講技術好了。
簡單地說一下,說多了說細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豆瓣畢竟不是適合進行學術博弈的平台,我知道在這裡大家講究的都是feeling,甚至有人說技術甚麼的都是浮雲,feeling才是最重要的。
對此,我百分之一百地不認同,但是我也無意去爭論,畢竟如果隨便哪個觀眾都能把技術細節揪出來,就不存在專業的電影從業者了。
在吐槽以前,先說一下我認為該片也並非一無是處,起碼收音和美術很出色的。
杜篤之不愧是侯孝賢的御用,水準相當穩定。
美術組整個還原了幾米漫畫的氛圍,相當出色。
但是,攝影和燈光就太有問題了。
首先最基本的,居然多處出現out focus的情況,對於一部上院線的電影,這怎麼可以接受!!
其次,光圈開太大了(這是幾乎所有台灣小清新電影的通病),景深根本沒必要那麼淺,深焦鏡頭反而可以做更多調度上的變化。
再次是廣角畸變的問題,幾乎所有室內戲都有這個問題——畫面邊緣出現球面變形。
我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追求的就是這種效果,如果是的話,我表示無語。
還有就是燈光的問題。
燈光根本就是在醜化演員,庾澄慶的所有畫面都非常難看,光很硬,臉上的明暗對比相當強烈,而且陰影部分把演員的五官缺點都放大了,甚至小美和小傑在樹林里的那一段太有恐怖片的氛圍了⋯⋯剪輯是我最不能忍的地方,以至於在我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在電影院裡對該片的剪輯暴了粗口。
剪輯非常地跳,連最基本的motion continuum都沒有做到,幾乎所有的動作剪輯點都是不對的。
除此之外,音樂的入點和出點也沒有掌握好,頗有靠音樂就剪輯的嫌疑。
拼圖是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具,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是貫穿始終的意向。
但是,我想說的是拍電影不是拼拼圖。
不是說把一個一個零碎的情節片拼在一起就能構成完整的敘事。
電影的每個場景都是彼此聯繫,彼此推動的,否則電影便淪為了生活,談何藝術的再創造?
我想,對於林書宇導演來說,他也丟失了一塊很重要的拼圖。
这是我第一部在电影院看到睡着的电影。
对于经历家庭冷暴力资深者来说家庭那段张力远远不够。
镜头剪接太碎,对白太废,演员我就觉得刘若英和桂纶镁演得好。
关键是尼玛故事起码要交代完整要有逻辑啊!!!!
丰满我都不求你了!!!!
打着文艺旗号的噱头片,有意思么?!
星空这个主题十分不突出,如果只是出现在女孩能分享能幻想的部分,怎么说欠缺了力量吧。
唯一能感动的点是:男孩以后的所有拼图都在心的位置缺了一块。
还有就是最后给个男主角的样子会死么?
开放式结局么?!
你请不起一个友情客串的男演员么?!
我不讨厌文艺但我讨厌文艺逼,你懂吧?!
观影时虽然一直在吐槽。
但还是觉得全片画面唯美,色调清新,鱼缸破裂后鱼在地面上挣扎那个镜头和表现手法,印象非常深刻,值得学习。
音乐也不错,对我来说成败都在此,因为是奔着预告片和五月天的《星空》去看的。
只是没想到总体是大大的失望了一把。
收集了几米的全套漫画,翻看漫画也能翻到流泪的我,听五月天的歌能听到眼眶湿润的我,前不久看《五月天追梦》能在电影院里哭到不顾形象的我,准备好了面巾纸的我这次却没有被催泪,想来三个原因:1.号称全剧最美的镜头:火车在莫奈的星空画中飞驰,我脑海中却不停的念叨着二维化啊曲率驱动飞船啊之类的完全无感(三体中毒症状)2.回想我当年,标准的家庭和睦品学兼优思想单纯追求上进每天乖乖早睡早起的红花少年,神马小忧伤小男生小星空啊通通木有,实在木有共鸣点。
3.作为一个已经两个13岁的怪阿姨,整部电影经常能提前的说出几乎一样的台词提前的猜到所有桥段,又经常的被两个13岁的孩子生硬的谈情说爱给电到头皮发麻,很多的镜头处理让我觉得这个时候应该出来一个贞子或者满身黏液的怪兽才比较搭,正欣赏徐娇的又长又白的小细腿,却又被那个硬拗出来的侧面曲线剪影雷得静脉曲张。。
到底是本人已然庸俗现实无法领略小清新的精髓了,还是这个电影的清新太过用力做作了呢。。
即使是那句难得可以触动我的台词: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也因为让我觉得和情节实在没有那么搭。。。
而只是小沉默一秒钟然后就pass by了。。。
也许这种小清新真的不对我的路子。。
还是乖乖在家里面,把五月天的《星空》单曲循环,然后重读一下几米的《星空》漫画吧。。。
预告片很美,五月天唱的也买力。
可是心底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说可能会失望,就像<向左走向右走>和<地下铁>。
唯一值得称赞的可能都是音乐部分,所以原声我都有收藏。
确实和漫画还差了点。
7排的小厅,选在第三排感觉刚好。
一开场就是徐娇的特写,小女生长开了,不再是记忆中那个和7仔一起的青涩少年。
当年有一个人跟我说:你看,这个小姑娘以后要弯了。
可惜你错了,小姑娘还是长成了一个纤瘦的小清新。
虽然一直跟某人说我有恋童癖,但事实证明我很正常,对于这个13岁真正的萝莉年龄女孩丝毫没兴趣。
整部电影的基调都是平缓的,偶尔给这份平淡一份小惊喜。
第一次出现在文具店,与其说是偷东西不如说是偷一种快乐,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笑了。
为什么自己当年就没这样大胆过,想来也是遗憾。
再一次看到了拼图,这件被我遗忘了太久的东西。
第一次迷上拼图是因为赤名莉香灿烂的笑容,于是拿压岁钱买了一在当时还只有进口货1000块拼图。
开始也曾饶有兴致的拼接,可偏偏选了一副秋日风光,大片大片的相似颜色终于消磨了耐心。
当小美独自带着大象去看爷爷的时候就觉得那是最后一次,半夜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再次验证。
她不愿去送爷爷,可是当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把箱子里的东西乱扔一通,玩具衣服一件件散落,我的心和她一样难过。
这果真是个女权时代,一切皆因小美的主动而起。
她偷偷跟踪这个沉默的新转校生,为了替他解围和男生打架,约他一起去看星星。
而小杰总是跟在她身后,露出一个微笑什么都说好,这一刻我多像他。
网上一直有人问他们之间算爱情吗?
我想应该不是,或许是最美最纯真的初恋但绝对不是爱情。
我从不相信一见钟情,爱情是喜欢的升华,是一种历炼和沉淀。
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吗?
这是借小美之口问出的问题,也是大部分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想消失的是对彼此的承受能力,消失的是最爱那刻自己的热情。
所以最后开放式的结局很好,我并不希望那个小店老板是小杰,而仅仅是另一个能懂小美的人。
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有些灿烂注定只能留在心底。
爸妈还是离婚了,小美选择和爸爸一起生活,改了发型开始和同学一起玩乐。
"我有很多关心我的同学,虽然他们不一定了解我。
后来小兔子始终没有变成大兔子,小象,也没有变成大象,唯一长的大,好像,只有我自己。
"每个从13岁走过来的人应该都会对这一段感触。
每个人都在长大,面临选择,学会承担……
严格意义上来讲,《星空》是直戳我点的一部电影,从预告片开始,就觉得说,一定是要看的。
对于几米的作品而言,《星空》并不是最让我觉得最有力量或者说在突然间有感触的绘本,记得我第一次看几米的书是在高中,我的同桌送给我一本《月亮忘记了》,那本书现在仍然放在抽屉里面像新的一样,但也是我小心翼翼翻了很多遍的书。
我现在其实也几乎忘记那本绘本在讲些什么,但我可以清晰的回忆起当时看几米作品的感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看情色小人书,虽然是卡通,但深刻又强烈。
很多年以后,我看台湾电影,也爱看台湾电影,写过很多台湾电影的影评,大三那会儿窝在家看杨德昌,看蔡明亮,看侯孝贤,也看郑文堂,阅读了很多关于台湾电影发展和现状的书籍,却没有办法用理论去直接往台湾电影上套,我一直觉得,看电影的人,你跟他说再多理论都没用,感受最重要。
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也应该不喜欢《星空》,因为触及不到他们的神经,于是证明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海角七号》,而我,完全没feel。
如果说《海角七号》是现代台湾电影的一个转折,那么,我想这之后或者那期间的电影就不用谈电影语言了,我讨厌理论,对于一个学电影的人,情结、感知和想象力大于一切理论知识。
但基础当然需要具备,要不然再拍出一部《夏天的尾巴》,也真够折腾观众的,当然,郑文堂老师的《深海》仍然算是佳作。
所以,在魏德圣先生的《海角七号》各种卖座叫好以后,我开始怀疑我看的台湾电影是不是好的电影,或者说,我看的《海角七号》是不是魏导的那部。
当然,之后的好电影当然是有的,我想《父后七日》、《停车》、《带我去远方》是一定能挤进台湾好电影前十的,至于说《九降风》,其实我真没什么印象了,除了海报上的天空和少年,似乎电影语言太容易混淆在一大批台湾电影中,抽离不出,对于没有像《艋舺》这么高辨识度的电影真的很容易淹没在台湾电影浪潮里,傻傻分不清楚。
这部《星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
我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20分钟了,我很庆幸我能在20分钟以后看懂片子,并且没有被搞晕菜,导演没有玩浮夸,没有玩悬念,平铺直叙,自然而言。
原本我以为内部观摩活动不会有那么多人,殊不知确实就有那么多人,大放映厅座无虚席,我就只好坐在旁边走道上,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在虽然铺着地毯但也极不舒服的台阶上看完整场电影。
其实《星空》不难理解,讲述的就是两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为家庭、学校、懵懂的感情而拉扯出来的成长的故事,老百姓的,平民化的,就像你弟弟或侄子的故事。
可能是因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
“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
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
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
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
小杰答:会。
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
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则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
”“我们搞一下吧,晚上!
”“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
”之类的。
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在火车起飞以及翱翔在星空中的那些时间小杰是睡着的状态,如果把这个伏笔理解为小美的内心世界或者每个人内心的差异化而变得有距离感是不是正确的。
一开始的旅程是全新的旅程,是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旅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才是消除这种内心差异、情感距离的一个靠近的过程。
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看风景的眼光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当迷雾退散以后,是否可以一同仰望星空,去寻找更坚定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其实这部电影也是极具符号化的,拼图、折纸,这些小孩子玩意儿其实本质上也映射了现代人内心的渴望,渴望拉近与别人距离,渴望被援溺振渴,渴望更纯真的情感,而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缺了角的拼图,只看你走过那段看星空的旅程,有没有找到更妥帖的那一块人格,拼凑上去,完善自己,也更懂得与人相处。
虽然说教,但不是没有道理。
镜头没什么好说的,四平八稳,没有耍花腔没有各种晃动到让人发指的所谓的“情感表达手法”,要看晕眩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阳阳》,要看浮躁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爱的发声练习》,《星空》有的,就是那些带着小幻想、小冲突和小羞涩却让你更加勇敢的自我更新,轻松又有想象空间。
一部电影,怎么可以没有缺点,对于只独立执导过两部电影的林书宇先生而言,更是如此,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感受,敝帚自珍,若有相左意见,望请点拨指导斧正。
整部片子顺下来,发现情感的高潮和爆发点似乎少了一些,一直稳扎稳打,却忘记电影本身的起伏,如果有更加强烈的情绪渲染,可能会更有记忆点,让看客更加深刻和感动。
桂纶镁的出现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不予置评就是最好的表态。
其他演员都非常好。
最后,如果结尾法国小巷子的那间拼图店,只有那副《星空》的地图是缺了一块,或许会更完美,更有想象空间。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读懂小孩的语言,让每一个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让成年人知道,他们活得多不强烈。
我的微博,有兴趣一致的朋友可以多交流哦:http://weibo.com/hirowork2010
疗伤系、治愈系、纯美系、清新系、恋萌系必看。
老了的庾澄庆和刘若英,大了的徐娇,从齐头帘到偏分的明星成长历程必看。
华谊大手笔投出来的雪花、蓝色的大象、恐龙、火车、小兔子折纸动物必看。
桂纶镁的现在,林晖闵的未来,台湾文艺气质青黄接代必看。
曾江爷爷演的好慈祥,好慈祥,好慈祥啊,必看。
名画拼图随片大卖,是一块块碎掉的幸福,还是温馨讲述拼图的由来都必看。
请温柔的对待13岁,唯一长大的好像只有我自己,13岁周边必看。
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要抓多紧,请抓紧必看。
除了眼泪,就是沉默。
阴郁的童年,害怕看到父母争吵,害怕周末。
一个人被关在屋子里,漫无目的不知道做什么好,想着想着就又流下了眼泪。
我的童年不快乐,连一个可以把自己藏匿起来的森林小屋亦没有。
可是不管你是快乐或是不快乐,成人世界的伤痛都会从门缝指尖传递过来,加注到你身上。
拥有没心没肺童年的孩子,不会懂电影里那些支离破碎的隐晦片段。
大人们活的不开心,我该怎么办?
对爱情与婚姻,未来我该心存侥幸的期望吗?
同龄人无法理解你的孤独,更看不到你时刻准备叛逃出这里的心情,我该怎么办?
十几岁,正是一个孩子对大人世界的怀疑与否定,最容易濒临破碎的年龄。
在那一年的夏天,她的星空永恒失去了那颗最亮的心,她以为它再也不会出现了。
后来,她看到了他背上的那道疤痕。
不管大人或者小孩,他们对自我人生的释怀,总是因为看到了更苦难的同类。
因为了解人世更悲苦残忍的一面,所以开始懂得宽容与体谅。
老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它会跟你眨眼,它会跟你说话。
于是,他就出现了。
比她更阴郁,更孤绝、更冷漠,更不关心周遭,只会和她一起笑,只会关心她,只会陪伴她。
尽管这段旅程是短暂的,却已经是足够明亮。
导演很用力。
一个成年导演试图去捕捉孩子眼睛里看到的世界,那些欲言又止,那些看不懂的大人们的爱情,那些浅显妒忌和暴力。
当这些破碎的片段散乱在一个孩子的头脑里时,她最后拼出的是什么,会决定她最后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的人拼出对全世界的不信任与自我毁灭,有的人拼出一个腹黑并且肆意伤害他人不会觉得对不起的自己。
只有幸运的那一个,才可以遇到点亮自己的那颗星。
几米的漫画有一个特质,他总试图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手法和腔调,带你进入一个看似多彩的世界,却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智慧瞬间击中你暗藏已久的伤痕。
或许你以为你忘记了,然而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努力了多久,才赶跑那些噩梦,才能假装平安和顺的活的像个大人。
导演说,他忍不住想拍一个happy ending。
因为活着已经辛苦,怎忍心连童话都不给一个开心的结尾。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颗星。
其实,不管我们活到多老,那个孩子般的自己都藏在心里,至死相随着。
真心的烂。。。
请教:刘若英跳的那段舞出自哪部老电影?
缺憾比幸福更刻骨铭心
凑热闹来哒
你还记得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几个意思,要学《可爱的骨头么》?
很有情怀的一部片子,看着很舒服
一..........般..............................
不得不說到那個討厭的詞彙“小清新” 對這樣的電影無愛不說,還覺得厭惡。兩個不怎麼純情的小孩子,怎麼能演繹童話一樣的愛情故事?再搭配徐嬌矯情的台灣郊區口音,真看不出她是那個演過長江七號的臟小孩。哎,真想念當年的[藍色大門]啊 校園 海邊 游泳池 路邊攤 台灣電影到底是怎麼了?!
我心目中的刘若英不是个怨妇
实在是难看 各种不到位 这是九降风导演导的吗
配乐居然是末日女友!!!冲配乐也五星啊!
没必要用太过严苛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有关13岁的童话故事,就像13岁的小女孩也永远无法理解中年妇女的眼泪与悲哀。剧情单纯,画面舒服,音乐妥帖。徐娇明明也标致苗条。“在结束之前,能抓多紧,就抓多紧。”再成熟的人也应该保有赤子之处,愿一切还有幻想留有纯真的人,永远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年纪大了。。。欣赏不了。。。。
无聊的可以
現今為止最好的幾米漫畫改編電影。影片幻想外化處理得好,少男少女間的情愫抓到點上,細節優多劣少,群戲不如林書宇導演前作《九降風》,但本片整體更佳,情感更具有感染力,笑點與淚點恰到好處。林暉閔銀幕處女作表現令人滿意,日後的發展令人期待。後半段一直在哭,幾十人看完字幕才離場。
看似《天使爱美丽》,但又没那么浪漫;看似《质数的孤独》,结局却发现只是幻觉;虽然有着台湾文艺小清新的味道,但总让人觉得矫情。
徐娇做作的台湾腔毁了整部电影的氛围,还没有那个小男娃演得自然,小女孩时刻流露出对小男孩情欲的暗示使本来文艺的片子变成了2B
补上你的那副拼图
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