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个6点多G的版本,本想这是一部很大场面,打得很激烈的电影。
谁知道,这样的战争片又一次让我失望了。
现在很多的战争片,已经不再关注于战争本身,背后的爱情故事,往往成为故事的主线。
真的很不能想象电影中的爱情。
才认识那么一段时间,就愿意为她而奔赴那个原本极度厌倦的战场吗?
在别人激战中,两人也能在旁边“激战”吗?
明知道这样会死去,还冲上去救她的弟弟吗?
我对这样的爱情很迷惑,有可能吗?
现实很残酷,至少这样的爱情不会发生在现在的社会里面。
是现在的人自私,还是当年的人伟大呢?
女主角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一次心动就能让她堕入爱河。
因为心动了,所以为之付出,真的是这样吗?
电影里面有很多不逻辑的地方,战场前期的描绘也还欠缺。
不过,我对这部电影评价还是推荐。
1、人性的渲染。
战场上渲染人性,最大的鲜明对比。
当双方指挥官点头示意的那一刻,停火的那一刻,人性受到了最大的渲染。
原来战场上还能讲人性,很难得。
就如在非自由的国度里坚持讲求自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2、片尾的那一片碑,不仅让人再度感叹战争的无情。
一战本身就不光彩,但是当中有多少人无辜受害,又有多少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战争离我们的生活可能很遥远,然而正是这样,我们更加需要好好地珍惜现在难能可贵的日子。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老实说,最先吸引我的是海报让我情愿相信这是一部纯粹的战争影片但还是成为了战争大背景下的一部卓绝爱恋抑或,还有关于战争并由之引发的道德上的思考终于还是落了俗套但这是我喜欢的俗套,让人感动的俗套背景是一战的帕斯尚尔战役双方的主力是英国和德国,当然还有加拿大用持续时间4个月,双方共伤亡近60万士兵的数据足够说明战役的残酷主角迈克尔,就是一名饱受战争摧残并为之困扰不能自拔的士兵幸运地是,他在医院遇上了莎拉,一位在他心目中纯洁如天使的女子就算她来自不同的国度,就算她深受吗啡的折磨本来,他可以远离战场,可以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偶像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奔赴前线虽然,他们会发现,战争远非想象的那样而仅仅是一个剥夺生命和理想的巨大泥淖小时候看电影,总把是非对错,孰好孰坏分的过于明晰也许,战争仅仅是用最直白的方式定义着死亡死亡,绝望,无助的哀嚎痛苦,悔恨,期待着救赎承诺让他义无反顾那一刻,战场上罕见的安宁,上空万里无云哪怕是以命相搏的双方,也报以颔首肩负十字架,他走完了自己的救赎之路一再描述着记忆中的那张照片,他忘记了疼痛,死在爱人怀中是的,他说过,不管以什么方式,都会回到她身边有趣的是,身为该片的导演格罗斯亲自担纲主演迈克尔这个角色也许,他和我一样,对这个角色,喜欢得不行,哈哈还有,片尾曲我很喜欢,是能让人静静地等待字幕放完的那种Sarah Slean 《After The War》
一战,帕斯尚尔战役。
这不是战争片。
也有枪战、炮火轰鸣、肉搏厮杀和断臂残肢,但却是地地道道爱情片,准确的说是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影片。
战场上时间停滞的那一刻。
David的十字被缚造型太过于巧合,但当中士负伤后跪在跟前的时候,镜头拉远给了一个远景镜头,我才知道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一个象征。
但却说不好内涵,也许是对影片所隐含的深层矛盾的思考——厌战与为国而战。
从个体的角度,战争是残酷的;从全局的角度,为国而战是义不容辞的,这是影片的主要矛盾。
个人也非常赞许中士与德军士官的眼神交流和点头的那一段,那是男人与男人的无声的交流,是暂时放下国籍与敌意的“纯粹的人”的交流,这使得战场上停火了一小会儿,天忽然晴了,还有忽现的蓝天下的鹰隼。
这片子很美,特别是山坡上那一段,远处的河流、进出的草地、油画般的画质,阳光下男人和女人金黄色的轮廓。
女主角很美,是那种移动的美,是那种用相机和用DV会拍出不同效果的类型的人,也可以叫做气质,或是风情。
关于ML的桥段,大家通常把这个词英译后然后简化,称作“ML”,也许是直接道出会显得太“白”了,也或者是易于引起遐想。
但这样的ML镜头,很自然很纯洁,几乎任何人都可以直视它并称呼它“情色片段”。
我想起好像是叫做《情色电影》的那个搞笑片子,一整部的唧唧歪歪,却在高潮处安排了一段充满爱意的纯真“ML”。
这里的更美,sarah的撤步、半转身、回头、一个多余的小动作,然后是表情至上...中士注定会战死沙场,这是战争的残酷。
在矛盾中徘徊了一整部电影后,导演在片后的字幕介绍了战争的概况,也给出了导演心中的答案,先是厌战,然后是为国而战,最后是为有意义的战争而战。
片尾曲绝佳,sarah的作品。
2星,我要求比較高,所以不要浪費生命去看此片。
故事背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1917年7月31日爆发一直持续到11月6日的帕斯尚爾戰役。
在線觀看:http://www.dnvod.tv/Movie/Readyplay.aspx?id=NdfTV7WpAEE%3d此片,故事結構非常非常鬆散,情節慢看得我不耐煩,一堆奇奇怪怪的配角似乎要塑造什麼卻什麼也沒塑造成,劇情不具備說服力,比如男主愛上女主,女主弟弟上前線之類。
主題方面也不懂導演想表達什麼,反戰?
愛情?
救贖?
然後主角最後死了,好唐突。
給3星就算了,真不懂有人會給4星。
关于二战非主要参战国的电影,奇袭60阵地算印象比较深一个。
影片有两个点很突出,don't die,还有俗套的误会后跟着的必然是奉献,封上信,吹熄蜡烛,那一刻,男人的孤独全部展现出来。
全片没有没有波澜没有狗血,眼神都很到位,很到位的剧本和演出——应该可以形容这部稀松平常的时代片。
然而...弟弟怎么被挂十字架了,不是被一颗炮弹救了吗,还有,女主看得到?
这段狗血得我无语。
结果还硬生生安排一场背负戏,还双方停火了~这是一战么??
我靠,还真是一战!!
传说中约定一同停火过节的一战!!
背负的情节戏,个人觉得还是方世玉背兄弟的那段生猛、感动。
顶着一个大名字来拍这部电影,真是让人觉得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候看的什么“燃情岁月”之类的,当然,它比燃情岁月还不如呢。
里面的情节非常的无新意:1、再次描述了这样的感觉:一战的时候,北美很多人要爱国参战,然后少部分人显得睿智反战。
2、德国裔的人,站在祖先的敌对方的复杂感情(其实也不复杂),看多了。
3、拍几段表现战争残酷的场景。
可惜太短了,不讨好战争片的喜爱者们,而且整个战斗场面,挺莫名其妙的,那60个人怎么守住的?
不可思议其他更多,不一一叙述了。
不过,当我来写这个简短的记录的时候,我想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这就是加拿大人对参加一战的复杂情结。
首先,他们不断的抨击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以及那种无谓的爱国主义精神,整个情节的基调就是对那时候社会的拥战情绪的厌恶。
其次,在字幕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加拿大人参加一战时洋洋自得的乐趣,比如加拿大人赢了,英国人没守住,加拿大人守住了,加拿大人走了,阵地很快就丢了,等等诸如此类的小对话,小字幕。
时间:2008年10月7日19:00地点:Imperial影院事件:Passchendaele蒙特利尔试映会本片在多伦多电影节作为开幕电影的时候,似乎得到的评论是毁誉参半。
所以今天拨冗出席这个首映,也没抱多大希望。
抵达现场,为时尚早,看到导演(主演)、制片和女主角悉数到场,Imperial也有个小型的酒会供人免费享用。
对酒没多大兴趣,拿了一杯柠檬汁,遂幽幽然登上楼座,找到心目中的皇帝位,摊开一本法国电影闷书,没几分钟,呼呼睡去。
醒来已经是距开演5分钟,身边也已是人山人海。
开场前自然又是相关领导讲话、主要工作人员向观众致意,略过不表,唯Paul Gross的法语不太灵光,磕磕巴巴念完讲稿,人们自然也是礼貌鼓掌。
终于进入正片,拯救大兵式的开场,中段展示加国迷人风光和男女主角爱情萌芽,末了以英雄血泪撒疆场加上真爱不死收场。
加拿大主旋律片的套路原来也是如此这般的四平八稳。
导和演也算不过不失,情节上没有多少惊喜,倒是片中一个魁北克大兵的英语惹了四邻八座一阵欢笑,还有什么?
片尾歌曲倒也算亮点一个罢。
故事的开头很让喜欢看战争片的观众提神,一阵狂打之后,一幕让人震撼的镜头上演了,故事的主人公把刺刀插进了一个德国小孩士兵的前额。
靠,这让人不爽的镜头。
接着拖沓的生活场面开始了,一直拖沓了三分之二的片长,我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要不是觉得花钱买的盘可惜,我真不想继续再看下去。
昏昏欲睡中看到了结尾战斗,一边倒的描写的德国兵都是白痴,疯狂地冲上来一个个被撂倒。
一会儿,又可笑的一幕出现了,主人公看见自己未来的小舅子被挂在对方阵地的十字架上,居然一个人在两阵地间踉跄前进,要不是对方指挥官命令停止射击,他早归西了。
最后,在互相的理解中,他和对方指挥官四目相对,露出了默契的点头,最后竟把十字架上的小舅子背了回来。
靠,我只想说,我真不知道这片子在说什么。。。
影片的场景布置很不错,战争场面逼真,在后方也有不少场景的选择很不错,特别是最后一大片墓碑和山坡顶上的黑马,很写意的感觉。
我给4星。
演员的表演都算上乘,全片看完后,虽然没有太多亮点可以指出,但要找出些缺点或是可以改进的地方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我得承认,当战争与爱情这两个词交织到一起的时候,我就会失去自持,心生向往。
对于《帕斯尚尔战役》这样的片子,我是不愿错过的,至少在看之前,肯定是如此的。
但是我还必须要承认,并不是每一个关于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就一定可以说得精彩。
不幸,《帕斯尚尔战役》就又是这样一部无功无过,不算差劲,可也有些乏善可陈的电影。
帕斯尚尔战役,又称第三次伊珀尔战役,是1917年发生在一战战场的一场著名战役,主要是英德两方,当时加拿大军队与英军协同作战。
在这场伤亡人数惊人的残酷拉锯战中,盟军共有32.5万人伤亡,德军则有26万人伤亡,战争最后以英军和加拿大军队攻占帕斯尚尔而宣告结束。
这本来是一场无所谓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影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反战色彩。
绞肉机一样的战场成为人间的修罗场,与此对比的是故乡的天高云淡,小河蜿延。
震耳欲聋的炮火和恋人心中彼此坚守相随的誓言,倒底哪一个声音更强烈。
影片一开始,残酷的战争就已经将迈克尔的精神摧毁到崩溃边缘,受伤之后他回到了地球另一端的家乡,暂时喘息。
然而他对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所持的怀疑和冰冷态度却与家乡狂热的战争情绪格格不入。
可是,最终为了爱人,为了保护爱人年幼而冲动的弟弟他再次返回前线……故事无甚新意,好在画面的确漂亮,油画一般的质感,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时,并没有太多的全景镜头,而是一直以战士的视角为主,显得尤其真实。
片尾那首《After thd War》也很动听,可惜我在百度上却没有搜到。
再有就是电影的这张海报了,寂寥的天空下,一队跋涉的士兵,像一幅剪影,美的悄无声息。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