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隐墙

Die Wand,隔世围墙,The Wall

主演:马蒂娜·格德克,卡尔海因兹·哈克尔,沃尔夫冈·马里亚·鲍尔,Ulrike Beimpold,朱莉娅·格什尼策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语言:德语年份:2012

《隐墙》剧照

隐墙 剧照 NO.1隐墙 剧照 NO.2隐墙 剧照 NO.3隐墙 剧照 NO.4隐墙 剧照 NO.5隐墙 剧照 NO.6隐墙 剧照 NO.13隐墙 剧照 NO.14隐墙 剧照 NO.15隐墙 剧照 NO.16隐墙 剧照 NO.17隐墙 剧照 NO.18隐墙 剧照 NO.19隐墙 剧照 NO.20

《隐墙》剧情介绍

隐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并没有给出姓名的女人(马蒂娜·戈黛特《他人的生活》饰演)。她和两位朋友以及她们养的狗一起来到阿尔卑斯山脚下度假。安顿下之后,朋友提议出去散步,而她因为驾车的疲倦决定赶早睡下。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她发现朋友们整夜未归,而只有小狗卢齐思陪在她身边。担心的她想到旁边的村子打听消息,却发现她被一道看不见的屏障封闭了在这里,根本无法离开。电台中断,电话失去了信号,她必须做出决定,究竟是冒死翻过身后的高山去寻找和外界的联系,还是留在这里避免外界看不见的危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破碎我心再见南屏晚钟狗镇天地传奇生死不离美女上错身第一季魔鬼山历险记斯佐的爱锦衣卫之初露锋芒史酷比!格斗狂热迷异度传说THEANIMATION曼陀罗疑云·破茧吃鸡战场火星异种如意反黑英雄性爱自修室第二季幸福摩天轮骄傲噩梦缠身俺物语春日望和安斋由香里的DoYU~NO~theRadio萧墙暗斗第二季情迷假期邻家兄弟麻烦专家有盼头疯狂的钻石侠盗联盟摩天楼

《隐墙》长篇影评

 1 ) 一则个人寓言——关于孤独、现代性与存在主义

不喜欢所谓文艺片的标签,厌恶者借此标签唾弃、讨伐这类电影,喜好者又沾沾自喜、擂起审美的高地。

不过是取舍与个人追求不同罢了,少一些商业考量,多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所积淀的思考。

至于这片子获得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提名,我是着实不懂。

科幻是不是被误解了?

其实片子是很浓郁的欧洲现代派文学的气质,卡夫卡般的,荒诞的结构设定之下是普遍的、现世的生存困境——孤独(为何普遍?

影片甚至没有透露女主的名字,也许是别有用心的设计,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显然更具普适意味。

这对习惯性用男主女主甚至自己起的绰号称呼电影人物的我,实在是件好事)。

也因此,隐墙为什么出现,究竟是抑郁患者的自我封闭还是某种超自然力量,最后的男人又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不重要。

(但其实,影片的代入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丝毫不觉得女主举枪杀人有什么费解之处,那一幕发生之际,屏幕前的我也惊慌失措,杀人几乎是必然。

)动物与墙外静止的老伴也各有隐喻,掰扯细节咬文嚼字也未必不可。

但我们不如多花些精力去关注主题。

最浅的一层,是始终以画外音形式呈现的女主内心独白,表达的是女主在与人类社会完全隔离开后,内心的拉扯、煎熬、释怀乃至最后的平静。

不如说,影片演绎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现代社会中那些受尽都市生活之困扰的人们,所向往的遗世独立的清净与孤独,是否真的可行。

演绎的结果是:若非不得已,社会性的人,追求的只是相对的孤独而非绝对的孤独。

同样地,换一个角度,影片其实以隐墙夸张化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孤岛般地生存在人海茫茫中。

隐墙所笼罩着的,是每个人壁垒森严、密不透风的内心。

荒诞在于,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渴望交流与相通(正如女主最初尝试着找寻出路),但也同时设下金汤般的屏障,以至于灵魂的沟通终成徒劳之举。

一墙之隔,是千万人的心。

于是乎,女主从最开始的努力,到最后放弃出走、不再寻找严丝合缝中的疏漏处,便象征着一个人摸爬滚打后的成熟,逐渐放下奢望、宁静地驻守内心。

女主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死心的,影片没有呈现,但我心里有那样一个画面,一颗心终于熄火、最后一滴眼泪的流尽、最后一次哀艳而徒劳的挣扎……如果说以上的思考还停留在现代性的框架内进行批判与剖析,那么更深一层,便跳出了现代性,是女主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反思。

女主经历了一种回归原始的生存方式,所谓的万物之灵——人类,与其它生灵平起平坐。

女主渐渐“用我的大脑,念想着它古老恒久的心思”,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外物与本我的明晰界限化为混沌、归于无。

曾经那个永远追求自由、不远融入群体的灵魂,已被如今的“我们”(人融入自然之后的一种共生状态,实质仍是自然)定义为贫乏与可笑,遑论臃肿的人类群体本身。

最后,谈不上最深刻,但却是我个人主观色彩最浓烈的一解——关于存在主义的探讨。

人是被抛掷到这世界上来的(女主被关在隐墙之中),有着许多无法超越的局限,但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意在说明每个个体的定义与本质,是经由每一次自己的自主选择加以确定的,是由自己源源不断地“存在”着。

譬如书写,书的意义形成于逐字逐句地书写。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好,女主人公也好,都是自由的,都把握着自己的本质与价值。

女主被命运框定在这样一个围墙内(围墙即外界的限制),靠着自己不断的选择与行走,踩出了一条路,这是存在主义的。

(其实,既然扯上了萨特,那么上面所说的孤独,又何尝不能用“他人即地狱”来阐释呢hhh)我们看过许多社会寓言,讲荒诞的故事,辛辣批判社会。

那么这部《隐墙》,便是一部个人寓言,把一个人的内心呈现得淋漓尽致了,社会还远吗?

要知道,抽象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组成的。

 2 ) 当有人要带她回到旧秩序时,她举起了枪

天气实在太热, 完全没有出门的心情,开着B站当背景音,偶然被推荐了一部电影《隐墙》。

一个女人来到林间小屋度假, 醒来发现自己被一堵看不见的墙困在了山林。

这个设定听起来有点意思, 于是找了全片来看。

看完想法是, 这肯定是小说改编的,台词与其说是台词, 不如说旁白, 而用旁白推动情节的电影是我最不能欣赏的。

搜了一下,确实是小说改编, 而且小说还很有名。

作者玛尔伦·豪斯霍费尔(Marlen Haushofer,1920—1970)奥地利作家,著有《隐墙》《无尽的天空》《阁楼》等小说, 显然<隐墙> 是她评价最高的作品。

作者在1963年就完成了德文原著《Die Wand》, 1990年被翻译成了英文版《The Wall》,之后直到2024年才被翻译成了中文版的《隐墙》。

故事情节很简单, 一个女人因为不知名的原因孤身一人被困山林不得而出,她带着一条狗, 收养了一只猫一头牛,在山林间生活了很多年。

听起来有点像《凡尔登湖》, 又有点像《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但其内核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我根本无法将其相提并论。

大概是男性和女性作者视角的天然差别吧。

比起男作家偏好的主动性和征服欲, 女作家似乎更倾向于被动性和合作欲。

小说中的女主角没有名字, 因为小说本身就是一本叙述性的日记体。

事实上, 当你不处于人类社会, 你的名字本身也没有意义了。

就像时间,也是人类社会制造出来的一种规训工具, 当你完全自由的处于自然中而不需要与其他人类打交道时, 时间也没有意义。

很多人会幻想一种隐居的生活, 有个山头, 有个鱼塘,有些鸡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日劳作只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就行了, 空闲时间就躺着欣赏风景, 和自然相交.但这种隐居最终往往会因为丧失了和社会的关联而让人无法自处, 不得不回归社会。

《隐墙》女主开始被迫离开人类社会, 非常惶恐,她四处想办法想逃离这个区域,却只在墙对面发现了静止不动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已经死去的村民老夫妻。

墙外水在流, 风在吹, 但好像已经无人生存.世界只剩下了自己, 要怎么办?你可以选择杀死自己, 让地球的人类彻底消失, 或者,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只动物,活下去。

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慌之后, 她收拾了心情,和隐墙里的动物们一起慢慢构建了只需要劳作就有收获的生活秩序。

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夏天就去高处的牧场躺着休息,她过上了可能以前从未想过的生活。

当有陌生人类闯入要破坏这种她构建起的和谐秩序时,她举起了猎枪。

我猜,她对于回到那个“充满令人压抑的责任与烦恼”的现实世界的厌恶远大于当初脱离那个世界的恐惧。

这也是为什么她在与世隔绝了几年之后再次遇到陌生人类表情不是惊喜而是跑回去拿猎枪。

因为他并不是同类,而是当初她在现实世界里痛苦的来源,那是一个“对女性来说充满恶意,陌生而可怕的世界”,因为掌权的是充满屠戮欲望的男性。

作者用百分之九十的篇幅在讲述一个女人怎么在自然中认识自我消解自我然后重构自我,然后在最后给了她一场决绝的杀戮。

她亲手杀死了那个可能带她出去的男人,也就亲手斩断了自己回归现实世界的道路。

她不再期望回到人类世界,而只是在阿尔卑斯山的山谷和山峰之间游荡,在用完了日记纸之后放弃了人类语言,像一只动物一样死去。

女主人公在那只叫珍珠的白猫死去之后就再也没有给下一个新生命起名, 因为在自然中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需要人类文明里的命名和爱来增加死亡来临时的痛苦。

小说中的墙以及各种动物可能各有隐喻, 但看完电影印象最深刻的肯定还是那只白乌鸦。

一只白色的乌鸦, 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存在了, 就像是不肯回到现实的她一样。

 3 ) 短评写不下了

活着为了讲述?

为什么活着?

人类为什么进化成与其他动物不同的高级动物?

人希望安静,又恐惧绝对的安静。

人是社会性的人啊,思考、情感、爱的能力,让人注定无法再成为普通的动物。

会使用望远镜探索,但__之后就不再想探索。

狗狗真好!

咪咪真好山野真的好美清风一开始有很多心跳声,后来只有大自然的声音了。

那个男的为什么要杀了牛和狗狗啊!!!!

狗狗公牛珍珠死了,但还会有新的生命。

白乌鸦。

初次登上夏季农场,和第二次去的心情,真的好写实。

初次上学、初次上班、初次见识社会,我现在就是那副心如死灰的面孔。

但是人总不会默默认死。

人就是有这种韧性,哦,不如说是大自然的韧性。

热情、热情消失、失望、绝望,又重新适应,总是在蜕变。

我不认为女主要等死了,而是适应了这个世界,活下去。

大自然总是未知的吧?

竟然是抑郁症的心理映射吗?

那为什么我看得这么沉浸.....难道我真的也抑郁.......有这么悲观吗?

可能这也解释了那个男的的出现以及对他的爆头吧。

是自己关闭了世界。

好吧,自己关闭了世界,或者是科幻一点的客观物质条件假设,完全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一个是人类为什么要活着。

好吧,这两种都挺抑郁的。

 4 ) 孤独

我发现看这部电影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多年前曾翻到过这部影片,但是草草的看了几眼发现太沉闷就没有继续了,本来以为是个惊悚片,类似车祸后脑海里面的幻想,但是整片看完女主都没醒过来,发现却是一个唯美凄凉的纪录片,记录着抑郁症患者内心的世界,没有什么能够比孤独更可怕,一人一狗一世界,很多人梦想中的生活,美丽的山村,芬芳的田野,只给知足的生活,平静的让人窒息,但真的是人们想要的吗。

突然想起以前路过一个山边的村庄,那是一个阴雨天,视线之外一片平静,烟雨朦胧中没有行人,没有声音,走在泥土芬芳的田埂上,安静的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远处静静的流水,寥寥的炊烟,刹那间一种悲凉铺面而来,原来世界这么寂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孤独,让人情不自禁的回想人生,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站立了很久环顾四周,渐渐地突然开始害怕,害怕自己陷入这片永恒的宁静,害怕自己这样孤独终老,过了很多年,那种感觉时常还会想起。

 5 ) 自律、爱、平等

隐墙是外因,并不能说明被困其中的人有自闭倾向。

为了生存下去,人想到的是劳动。

耕种土豆、采集野果、为牛准备过冬干草、劈柴、打猎。

只有高度的自律,才能维持自给的生活。

对动物的爱,对自然的爱。

“爱,和对其他生命的操劳,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远比杀戮和毁灭来得艰巨。

”选择活下去,就是选择了爱。

也许有些关系一开始是功利的,像从奶牛取奶;但是久而久之,人和动物成了朋友关系,达到了心灵沟通的境界。

众生平等。

抛开社会角色的人,不是动物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员。

虽然为了生存也需要捕鱼打猎,但只是最低限度的从自然界索取。

乌鸦群是社会,白乌鸦是个体。

爱而不同,尊重受歧视的个体。

影片根本要阐述的,是在抛开人的社会性的假定下,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深层解读。

基本结论是:人仍然具有主导性,通过自律劳动,通过有意识地关照一些动物,但主导性相比社会环境下减弱了。

人和自然的关系可以更加和谐,人与动物之间实现非语言的沟通,不仅对驯化的动物,也对野生动物如那只白乌鸦。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的世界丢失了,我在努力寻找一个新的世界。

”探索新的世界是原著和这部电影最大的目的。

影片和书还是有很多差别。

书里叙述了每一件琐碎的事情,每一天的挤奶,劳作,非常细腻的心情。

影片更多的是写意,篇幅原因点到即止。

书里不写杀戮动物的过程,甚至没写男人怎么死的,只说他死了。

影片中她驾驶胡戈的汽车撞到隐墙了,但书中她根本没有开那辆车,一年后车身布满了青苔。

影片没具体说夏天搬到高山牧场是因为多了一头牛,下面狩猎区的草只够存过冬的量,而不够两头牛吃了。

没怎么提挤奶的事。

晒干的菌菇,其实书里写她因为分辨不清哪种蘑菇有毒所以从来不吃蘑菇。

珍珠小猫书里写是被野兽咬后淌着血逃回家里,进门倒下便不动了,以至于她从来不舍得擦去地板上留下的血迹。

后来母猫还养了两只小猫叫做老虎和豹子,电影里没有提,豹子出门走丢了,老虎养了很长时间,后来一天没回来,她让狗狗随着气味去寻,一直找到河边,估计是落水了。

母猫也是很有个性,她们夏天搬上山,把母猫背上去,晚上母猫径自离开了。

她因为在山下种了土豆,隔些天要去山下准备过冬柴草和收获土豆,想看母猫在不在,发觉床上有个小小的凹痕,她抚平了等下次来再观察......各种细节和心理,在电影独白中可能只剩下五分之一吧,看书会是另一种的感动。

影片中的奥地利山区风景和季节变换拍摄得美轮美奂,秋天的金红色滤镜,斜阳洒在雪堆上的场景,都令人难忘。

影片三处败笔:1. 鹿死前蹄子指向天空,然后从缓坡翻滚几圈不动; 2. 鹿心挂在钩子上,冰封僵硬;3. 她近距离瞄准男人射击。

这三处在小说中根本没有出现,而影片这几处特写对全篇的主旨造成了分化和给观众带来了混乱。

我在前面说了,作者刻意回避杀戮的描写,猎杀动物只是作为一种取之自然的愧疚。

至于那个男人,他如果饿了不先到屋里找些土豆和水果吃,而去杀牛;见到女人回来了不放下斧头,在我看来纯粹是个入侵者,敌人。

书里只是提到他死了,说看他穿着是个有钱人。

女主是城里人,有家有孩子,四十岁,隐约回忆过汽车流水线,可能是一名工人。

从书中描述看也有一些阶级鸿沟的意思。

配乐小提琴曲是巴赫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2 BWV 1004第三首 萨拉班德舞曲,单曲循环百听不厌。

 6 ) 想象另一种可能

一个孤独女人的独白与思索贯穿了整部影片,让我在想这是不是根据书改编而成的。

查了下简介,果然是以一位奥地利作家Marlen Haushofer最畅销的小说为蓝本而拍。

影片几乎无高潮,相信满屏奥地利的大好河山和女主角的喃喃自语能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

女主角跟随一对老夫妻来到他们的山间小屋度假。

老夫妻开车去另一个村子留下她与他们的狗说晚上回来,谁知竟一去不复返。

第二天女主角和狗出门去找他们,不料被公路中央一道莫名的隐形墙“弹”了回来。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不断在野外碰到这面巨大的隐墙。

女主角渐渐明白:她与原来的世界隔绝了,未来不知将发生什么,很可能她永远回不去了。

更令她无法忍受的是,她是这里仅存的人类。

于是,她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割草砍柴摘野果打猎通通上手。

她第一次如此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忍受时间忽快忽慢的前进,而陪伴她左右的除了最初的那条狗,还有一只已怀有身孕的猫与奶牛。

她找到了一叠纸开始记录每天发生的事,各种琐碎的杂事、心情与思考。

这些动物对她而言早已如同朋友、亲人,她在日记里坦言,即使这样她还是想活下去,但是她的动力与其来自自身,不如说是因为那肩负着照顾动物们的责任感。

所以,她必须打猎,这意味着她必须违背她原来的原则去杀生。

影片拍到一只鹿被她打死抽搐了许久的揪心场景。

她心情沉重地把鹿驮回家,无法安心入睡。

她说,虽然打猎越来越顺手,但她至今无法习惯这样结束动物的生命。

在此地,她是唯一一个有感知、有判断力、有思想,唯一一个知道对错、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又怀有怜悯与愧疚心的生物。

然而,这种让她区别于动物得以成为“人”的品质似乎在此显得多余。

她希望自己能与其他动物一样,单纯无辜,为所欲为。

但是,她知道,身为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异类,她没有选择。

她在这座山中生活了三年,三年里,原来那只母猫和奶牛生下来的小猫、小牛还有那只狗相继死去。

小牛和狗的死,可以说是本片唯一的一个高潮又有点匪夷所思的地方——女主角和狗从野外回家时,竟然看到一个胡子拉渣的男人出现在家门外屠杀小牛,于是狗上前反击,女主角在惊慌与愤恨之下冲进屋里拿了猎枪把男人一枪击毙。

而此时那只狗已经被男人的刀砍得奄奄一息了。

影片没有交代为什么突然出现了第二个人、为什么他要杀了那牛,可能他也逃亡至此,发现一头可以吃的牛。

影片也没有让女主角对此有疑惑。

她开枪打死他时,完全没有像最初开枪打死鹿时那样犹豫、愧疚。

她至始至终只是不明白那男人为何要杀她的朋友,而压根没想到:原来她不是一个人,原来还有一个同类和她处在同一困境中,他们也许能并肩“作战”或找个伴。

我觉得,此时的她已经完全与动物们融为了一体,他们才是同类;而那个新出现的男人是一个异类,是一个杀了她同类的畜生。

影片的最后,依然没有奇迹,日子还是这样循环往复,看不得尽头。

冬天阴冷的小屋里,女主角坐着写日记,母猫静静蹲在旁边。

她说,今天是她最后一天写日记了,因为,纸都写完了。

以后她将不再记录,继续生活。

这部电影的主题看上去与《鲁滨孙漂流记》相似,但仍存在着根本差异:鲁滨孙不是在一个封闭的地方,多年以后,他遇到了人类,并且终于回到了家乡。

而这影片,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个希望。

如果让美国人拍,多少可能会把它拍成悬疑灾难励志片。

但奥地利人将它演绎成一部较为压抑的文艺片,真实呈现了一个女人、一个人类在一个封闭状态下有悲有喜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自然的生活、以及对自然、生命、孤独、自我的思考与追问。

至于那堵“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它应该无处不在吧,我们往往感觉到了它,却触不到它。

 7 ) 隔绝、恐惧和自救

一部描写被隔绝的孤独人心的故事。

一个无出处的女人,被隐形的墙(无所谓外力或内心产生)所隔绝的人生。

同一只狗、突然闯入的奶牛、流浪的猫一起生活的2年的春夏秋冬。

在恐惧中,用最原始的劳作、写作和生活,纾解心中的孤寂和恐惧。

在痛苦和自我解放中挣扎。

在自给自足的同时,给白子(白色的猫、白色的乌鸦)予不和自然进化的帮助,在猎杀和放弃猎杀间给自己寻找理由。

最终获得平静的时节,突然闯入的陌生男人将生命中最亲近的狗杀死。

女人失去了灵魂中的一部分,她的姐妹贝拉(奶牛)失去的儿子。

女主人公虽然如行尸走肉般,用写作记录时间。

最终在写完最后一张纸的时候,电影结束。

结局根据观者的内心继续。

是选择继续生存,还是死亡。

剧中女主人公在恐惧和孤单中辛苦的劳作;在春夏享受大自然;在秋天取得收获;在冬天记录时间。

小心翼翼的保存,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一切。

时刻都在不停的同自己内心斗争。

开始还关注墙是否存在或者小时,后面开始享受孤寂带来的存在感。

时不时的,思考下那些不合社会群体的异类。

是否有生存的权利。

最终因为突如其来的现实,撕碎了灵魂里的一部分。

在埋葬了那一部分后,不必再理会是否有人类的秩序,是否有道德和羞耻。

在单纯的记录时间后,用尽了能作为人进行写作的纸张后。

结果不言而喻。

黑暗同美丽的奥地利山区风景相呼应,让人心里如同冰火两重天的憋屈。

在失去自己一部分灵魂的时候,谁还会去在乎那堵隐墙。

 8 ) 好的电影带着观众出离画面

看电影的一个妙处是,有时看着看着,你仿佛进到画面里面。

或者,某些画面,带你进入一种熟悉的情境。

一种你生命中曾有过、但现在已消逝的场景。

比如德国片《隐墙》,通片基本上只有一个演员,在阿尔卑斯山的自然环境中,一个人孤独地生存着。

基本上整部影片,就是一栋森林木屋,一个女主角,一条狗,一只猫,一头牛。

并非女主角选择了隐居世外的生活,而是女主角和朋友一起去森林度假,结果朋友外出散步再未回来,而一道超自然的无形的“墙”,阻挡了女主角返回城市的脚步。

她不得不一个人在这里呆下来,一年,两年……渐渐地,她在这旷世的孤寂中生存了下来。

这个片子显然有很深的寓意。

“隐墙”,我觉得就是一种心理之墙,将个体阻隔在自我之内,与外界失去连接的能力,只有有限的事物,才能穿透这道墙,与自己为伍。

“隐墙”,或许是自闭症,或者抑郁症。

阻隔在自我之内,世界与你无关,你走不出去,世界也走不进来。

只有孤独。

当然还有恐惧。

意义的丧失。

我就曾经做梦,梦到自己一个人住在森林里的一间小屋。

里面只有一张床,简单的炊具。

我成天一个人呆着。

最大的恐惧是我丧失了对自我作为一个人的界定。

我脱离了“人”这个组织,“人”的属性在我身上逐渐丧失,但我也无法接受自己是自然界中“动物”的一员。

每天起床,除了搞到吃的,活下去,我简直不知道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我需要爱,我需要被人关心,也有我可以关心的对象,可没有谁能够成为这样的对象。

也就是说,自己的主体性,只有在客体存在时,它才得以确立。

我身为一个人,需要生活在人群之中,需要有其他的人作为客体与我互动,与我有产生爱的可能,否则,一切作为人的标准的东西将在我身上丧失实际意义。

这个梦,其实揭示了我自小就有的某种恐惧——我害怕没有人爱我,没有其他的人来揭示我作为一个人的丰富内涵和无穷可能。

而看这个电影,也让我想起了这个梦。

这个电影的摄影很美,音效细腻。

因此虽然是一个人的戏,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无聊。

有的影像细节,又焕发出我自己的记忆。

比如金属窗棂的质感,让我想起小时候,那种无处不在的带着锈迹、粗糙的金属感的东西,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仿佛存在了许久。

但现在,很少有那种能够焕发年代记忆的东西了。

中国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地方,哪里都在崇尚“进步”“发展”“速度”,旧的东西连根拔除,新的东西像搭积木一样迅速地崛起。

虽然新的东西未必代表更佳的品质,旧的东西也未必代表更差的品质。

但发展冲动本身,让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看起来都是新的,不那么新的,都被摧毁、被替代掉。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一样东西,能够让人遥想起过去,我有时还想,假如我想拍部我童年记忆的电影,该到哪里去取景呢?

难道一切都得依记忆中的样子复原建造出来?

想想太不可思议了。

《隐墙》是一部拍摄于阿尔卑斯山的电影,离我遥远得很,但呈现于电影画面上的细节,屋内的陈设,门的质地,窗棂的质感,却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着生活记忆的地方。

甚至能够勾起我对我小时候某些生活场景的回忆。

这是电影的魅力。

《隐墙》中还有一个画面,带给我如梦般的感觉。

女主角回到自己的房子附近,发现有个陌生男人正拿着刀在砍杀她的狗,她愤怒至极,冲进自己的屋子,镜头跟随着她的脚步,但当她走进屋去时,镜头停留在大门前。

两扇斑驳的大门成为镜头前的主体,就这样静止了大约七八秒钟后,女主角拿着猎枪从门内冲了出来,镜头才跟着离开。

这个镜头的处理我太喜欢了。

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斑驳的门面上。

镜头给了观众8秒钟的时间注视它们。

那是时间的凝固。

此刻,它们就像一幅艺术品,使观众从故事情节中跳脱,进入艺术观赏时间。

8秒钟后,情节推进,宣告观赏时间结束。

在我看来,这就是电影中的呼吸时间。

好的电影,需要有呼吸。

需要留白。

需要让观众跟着一起,品味时光的味道,调动自己独特的感觉。

从电影画面上,看出超越于电影内容本身的东西,携带着自己的想象和记忆,来一趟时空穿梭之旅。

这才是牛逼的观影体验。

这部安静的电影,对我来说,制造了这样的体验。

 9 ) 一个抑郁者的内心世界

这应该就是那种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吧,让人思考的余地太大,即使多看几遍也很难理解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个人觉得本片是一部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缩影,女主角在片头也在暗示:带领她来到这个山谷的老人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不是他在收藏生涯中患了抑郁症,也许我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一个抑郁症患者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把自己柔弱的内心(女主角)禁锢在了这里。

在自闭者的内心中,虽有日夜的更替,却无时间流逝的概念,一如邻居永远在接水的老人和长椅上的老妇。

影片接近最后日记里也说:现在我相信时间是静止的,而我在其间穿行,有时缓慢,有时又极速前进。

无法逾越的隐墙则是内心与社会的边界,对于这堵无形的墙,他们怀疑过,抗争过,影片中,每当女主角靠近这堵墙,就有一股嗡嗡声,仿佛发自脑海深——这种描述非常贴切。

当一个人漂泊在外,置身于陌生的坏境,无助的面对茫茫的人海时,脑子里会有这种声音,让人无法思考。

这应该也是自闭者准备走出内心步入社会的第一感觉吧。

抗争的失败,带来对外在世界的绝望,孤独者们只能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摸索着自己的生存法则。

而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和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互动应该都是一种渴望被理解的心理吧。

最后,男人的出现代表着外界社会和内心世界的一次交互,一次冲突,当女主角抱起卢克斯,渴望被理解的心理最终逝去,她停止了日记的记述,断绝了仅有的能于外界敞开心扉的方式,在时而低沉时而婉转,倾诉一般的提琴音中走入了永远无法开启的内心之门。

 10 ) 别睡着了

观了部德国片子,叫《隐墙》,极考验耐力和瞌睡指数五星的电影,整部影片里只有一个女人和一只狗、一只猫还有一头牛被莫名其妙的照在了一堵透明的墙里,与世隔绝,基本上没有对白,也无所谓情节和高潮,只有大段的心理独白。。。

很多影评都分析女人如何顽强的生活把这一切真实化了。。。

我不以为然,更倾向于讲述的是抑郁症患者的孤独,有一阵子恍惚甚至觉得其实片子里说展现的小木屋,与世隔绝的阿尔卑斯山其实只不过就是女人的心,她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虽然没有人的陪伴,但是她刚好有一条狗,又有了一只猫,猫又下了只小猫,又来了一头牛,牛又下了只小牛!

她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自给自足不被人打扰的生活。。。

波动的内心世界有时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平和了后又会回到暖意融融的夏季牧场,她躲在隐墙后面思考着很多哲学问题:如何去爱?

生与死。。。

直到最后突然来了个莫名其妙的男人,莫名其妙的砍死了她的小牛,打死了她的狗。。。

她毫不犹豫的开枪射死了自己三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同类。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她为何要杀死男人?!

有人来了,证明隐墙已经不复存在了,她应该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了,但是她没有,她甚至都没有去看墙还在不在,只是又回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继续着独自一人的生活,喂着一只不被同伴接受的白色乌鸦。。。

到这里就结束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见到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什么她获得了救赎,她受到了激励走出隔绝世界,也不是谜底性结局:没有告诉你究竟为啥会有墙,这事的真相到底是啥?

想来这便是欧洲电影的高明之处,也是阴暗之处所在吧,没有救赎没有励志没有谜底,她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出来,没有人可以医好别人的孤独。。。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完成自己一生的旅程,于是听着《阳关三叠》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仔细品品其实和《隐墙》有很多相似之处:烦乱的呱噪,衰败的景象。。。

但是内心平静后看着天上飞的鸟,闻着池塘里徐徐的荷香,自我安慰道:老天对我还挺好,至少夜里下了场雨,让我享受了一天的清凉!

嘿嘿,都是自己的事都是自己的心,谁不是活在那个竹林里隐隐的墙后呢,隐墙里的女人在夏季牧场静静的坐一夜看星星,鹧鸪天里的老苏嗅着香气闭上眼睛享受一天的清凉。。。

诶,好吧,我承认我这说话的路子有点要向《舌尖上的中国》的节奏奔。。。

于是就此收口!

ps:对了,还有两点可以证明我的论点,也就是影片演绎的并不是个真实的世界:1.动物们身上有时候会有一层黄黄光,与女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当然您也可以认为是油灯照出来的光哈)2.女人所有的动物都是母的,好巧对不对,公的都死了,母猫下的小猫珍珠死了,母牛下的小公牛也死了,最后那条狗也死了。。。

嗯,舒服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也算是我想要记录的内心想法和分析了,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让谁帮忙分析,只是不吐不快而已,哈哈!

当然,要是您能耐着性子看了我的这个小想法,然后产生了兴趣,再耐着性子看了这部片子,我好高兴能讨论交流,这大抵是排解孤独的一种最大众的方式了。。。

阿门以上

《隐墙》短评

我以为你是个心理治疗片,你竟然是个纪录片

10分钟前
  • 莫吻瞳潭
  • 较差

非常奇特的体验,难以描述。

15分钟前
  • youngriver
  • 推荐

文艺独白小说改编成的灾难

20分钟前
  • Nachweg
  • 还行

22分钟前
  • 林豊
  • 推荐

现代版的鲁滨逊明显不足以概括,但这小说也许比较好,不适合改编成这样的电影

27分钟前
  • 王贤
  • 还行

吐槽两点吧。按理说,一个人突然被这么一道隐形又透明的墙隔绝于世,反应应该会更激烈一些,比如情绪处于极度恐慌当中,对着墙面又踢又踹,而不是像女主一般迅速的接受了一切。即使是文艺电影,也不能太罔顾常理。另外这种靠一人支撑全片的电影,男女主角一定要选高颜值、耐看的,奥地利没人了吗?这是一部非常适合你一边滑手机,一边扫视电脑屏幕的电影。

29分钟前
  • 周杰伦的表弟
  • 较差

矫情比推荐的矫情电影,这也能提名最佳女主,看来德国电影不行

30分钟前
  • 卖矿的
  • 很差

唸經啊!

31分钟前
  • 天雨粟
  • 很差

一部自称奇幻类型的电影拍成了纪录片的风格,60分钟可以叙述完的电影用了120分钟就显得过于冗长,当然如果导演敢说此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话就另当别论。要说此片的风格是要类似《我是传奇》还是《124小时》?充其量就是乞丐版的《荒野求生》。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媲美宫崎骏动画的西欧风景了!

32分钟前
  • 林茸0596
  • 较差

幽闭空间恐惧症 自我修炼版

37分钟前
  • benlovingmusic
  • 还行

虽然坚持看完了,但什么都没看懂,谁能来给我解释一下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39分钟前
  • 三中客_silver
  • 较差

一个女主角,一只狗,一只猫,两头牛,一只白乌鸦,一只狐狸,一群鹿…几乎没有对白,全是女主角的自语,无尽的孤独让人恐惧。冗长却让人着迷,沉闷却独特,看似乏味却让人不停思考,无法言说的哲理

40分钟前
  • 肉肉
  • 力荐

情感没有和电影产生共鸣。

41分钟前
  • 纱沙夏夏
  • 还行

看不懂。

44分钟前
  • 樱桃和核桃
  • 较差

就算是个小众艺术概念风电影,好歹也把内核讲清楚吧。。。

48分钟前
  • wowo
  • 很差

哲学个叼

50分钟前
  • INsomnia
  • 较差

很美的风景。

52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五分钟拉完不耽误,作为一部电影几乎只有旁白。女主似乎有自闭症,就这么点P事,恨不得上升到哲学范畴,从头逼叨到尾,结果就是大家都睡着了,谁也不知道作者想讲些啥。

55分钟前
  • 小J²
  • 很差

文学感强烈的女版贝爷,小成本的制作,和目前的《苍穹之下》有起点的相同,不得不跟着女主角的自述沉浸在这个孤独的环境中。(无耐心者慎重观影,全片无高潮,节奏较平缓)

57分钟前
  • 怪妖猫
  • 还行

没有巴洛克音乐和玛蒂娜这就是一个脱光光的破电影,靠一个无趣的概念拍了一个超级无趣的故事,再一次低估了德国人毫无幽默感的可能性。这么冗长乏味毫无才情的独白编剧你是怎么做到的!

1小时前
  • BE-48-60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