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再见南屏晚钟

再见 南屏晚钟,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主演:南吉,娜仁花,吴任远,托马斯·菲凯,张馨月,姜冰,康轩,明星,李福竹,王溪鹭,黎俊言,陈振远,孙佳,方馨蒂莲,崔楠,姚金飞,赵中娟,林子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西班牙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19

《再见南屏晚钟》剧照

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7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8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9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0

《再见南屏晚钟》长篇影评

 1 ) 施害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身份

常说不要苛求受害者是完美的,作为受害者他总是无辜的。

我们却总喜欢给施害人找一些借口,让他的伤害变得情有可原。

很多影评给这电影打一个同妻电影的标签,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合适,但是带着惯性去看一个同妻的故事,却发现最后这个所谓的同妻自己就是一个同性恋。

父亲在知道她是一个拉拉的情况下选择与她结婚,以一起应对这个社会的压迫。

但是母亲不满足于简单的搭伙过日子,想要的更多,但父亲到底不能给。

故事的结尾施害者和受害者的标签调了个个。

人本来都是自私的,奉献精神不过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执念而无关他人。

但出于与他人共处的需求,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影响到他人安乐,不然自己的美满也总会被他人破坏。

诡秘之主里说的为所欲为但勿伤害早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总有不能理解。

施害者是不需要什么身份的,一旦伤害,他就是那个施害者。

 2 ) 再见 南屏晚钟

已经看完半个月了,终于腾出时间来写一写观后感。

这部电影有一种强行的配平感,就是让我有一种因为爹是个男同性恋、妈就得是一个女同性恋,因为有男同性恋骗婚了、所以女同性恋也得骗婚的感觉哈哈哈哈,以及,实在是太贪心了,想要展示的要素太多了,就会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不自然。

首先是电影入题还挺快的,阴暗的色调和从机场到餐桌的压抑的氛围,一下子就带人到情景了,这一点还挺值得肯定的。

看整场电影的内容的话,虽然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也确实反映出了很多社会现实。

比如,家庭中没有参与感的爹。

女儿回国不陪女儿,一心惦记着自己的下三路是否快活,竟然还好意思在女儿规劝他离婚时说是为了女儿着想,怕离婚之后妻子去美国麻烦女儿,别太好笑了,明明女主妈说的他的婚外关系、他的肉麻短信都是真的,分明就是舍不得自己在这个家庭里获得的收益吧老登,有一种“她知道我是同性恋了,那又怎样呢?

我不离婚就可以一边快活一边享受家庭中妻子这个角色带给我的好处”,男的就是这么贱,而且他们什么都不干,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冷暴力吧,就可以伪装自己是受害者了,真的很搞笑诶,再想到他和女主妈的婚姻他不过是付出了几封情书,就更好笑了哈哈。

包括离婚这个问题,女主妈说是女主爹不愿意离,女主爹说是女主妈不愿意离,其实在我的理解里,是他们两个人谁都不愿意离,女主妈想要一个看似完整合理的婚姻,想让同性恋的丈夫“恢复”“正常”,女主爸呢,又很享受在这段婚姻里他的获益者的地位,有一个看似“爱你爱到不行”的妻子,有稳定的同性婚外关系,有“家庭”这个关键要素在他的社会交往中充当着保护伞,明明这段婚姻他是利好一方,还装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真的蛮恶心的。

还有重男轻女、厌女和荡妇羞辱的相关情节,安排在电影里是合理的,令我震惊的是,女主妈都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了,毕业后一直当医生这样的职业,竟然还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荼毒,因感冒吃药后不得不打胎,自我安慰成女主未出生的哥哥和她犯冲,说要“以夫为纲、丈夫是天”,真的蛮让人心痛的。

以及里面关于女主报警的场面的刻画,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说到我感觉这场电影“内容太满了”这件事,是在情节走向女主妈变成素食主义者和她被邪教蛊惑这里开始的,不过也不怎么突兀,毕竟,她在家庭中,在丈夫、女儿、“昔日好友”身上,都没有办法得到她想要的心理慰藉,那只好向外寻求情绪的出口了。

真的是可怜的女人。

不过谁不可怜呢?

不敢面对自己,以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达到过着看似“正常”的生活的恶心的女主爹,被父母反复伤害的女主,还得接受来自女主妈的恶意的女主爹姘头的妻子。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切最大的加害者是谁,愿世上再无烂男人。

是部好电影,over。

 3 ) 再见!爱人,妻子,母亲。

原创:修修(首发于公众号:杰克的仙女岛)

电影里,父亲黄涛深柜骗婚出轨为女儿不离婚,实际不愿面对社会压力逃避真实的自己。

母亲李久梅身为同妻心有不甘误信cult只为治好丈夫同性恋的病,而青葱岁月时她心里也有过真心相爱的女人。

女儿黄筱萸海归跨国结婚怀孕归来只为劝父母离婚,虽然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但是仍然无法逃离父母对于她的影响,当她面对千疮百孔的家庭,她很难不责怪自己。

影评里面许多影评打低分,质问为何女主角不和外国老公逃离出来,为何还非要去面对家庭里那些无解的问题?

但现实是社会里很多很多LGBT人士,已经如同电影里的角色一样深陷泥沼。

大部分人难以脱离充满被催婚,社会压力,流言蜚语,父母期望,一个谎言接着另一个谎言的生活。

看完《再见,南屏晚钟》,我好感动,之前给过一部美国同志片打一星,写了这样的影评:大陆能出一部同志片就谢天谢地,而美国真的啥烂剧本都可以拍,虽然被这部电影气到,但是有点点羡慕这种无脑同志片都可以被拍出来。

《再见,南屏晚钟》是一部好作品,是的,资金不足导致电影有些许粗糙的地方,但是我也不是啥专业的电影人,我就是一个电影爱好者,而这一部实在让我动容。

从外来看,这部电影是女导演相梓的处女作,而107分钟的时长里,加入同妻,女同性恋,中年深柜骗婚男同性恋,母女关系,cult等元素却不显得拥挤,我看得直呼过瘾。

在中国大陆的环境下拍出这样一部从人物性格,到剧情都不失真的电影实属难得,看背景前期投资不足,但是导演四两拨千斤,许多镜头场景用巧劲儿拍出了质感,佩服导演。

从内来看,影片中令人崩溃的亲子关系,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

夫妻相互怨恨纠缠不清,母女相互责怪难舍难分,爱与恨的转变就在一瞬间。

即使没有酷儿身份的观众,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其本质——痛苦源于本身。

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循环往复,所以筱萸渴望父亲真实的关爱,而不是一昧的欺骗与隐忍。

从小时便渴望母亲放下得到解脱,却屡次三番遭到母亲的伤害。

她想要解决问题,为了年少时痛苦的自己,为了肚子里的孩子,为了和老公开启新生,可是问题却一环扣一环,循环往复的痛苦让她身陷其中难以自拔。

外国丈夫能理解她吗?

其实相当难,丈夫代表了脱离在外,不被家庭所限制的一个形象,他最重要的一句台词就是:你不应该让你的母亲这样伤害你——可是筱萸无法脱离,她尝试去面对家庭真实的问题却遭受到更大的痛苦,最后仅剩下无奈,在大雨中乘坐纸飞机,远离了一切痛苦的根源——她的原生家庭。

影片结尾响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李久梅直面她的众多身份,作为爱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与众人齐舞,然后下起了一场大雨,爱人屈于社会压力同她一样嫁作他人妻,丈夫也许选择了面对真实的自己与他的爱人走到了一起(私心希望最后学长和他也在共舞),女儿和她相互拉扯不肯放手,但当大雨来临时,她依然乘坐那架飞机,远走高飞。

曲终人散,她苦苦维系的家庭只剩下她一个人,全身湿透,继续等待着,等着等着,她关掉了灯。

结尾的共舞实在戳中我的泪点,令人动容。

共舞时舍不得放手,想要抓住与舞伴相交融的某一瞬间,心中却暗自期冀着永远。

看完这部电影,看其他影评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恐惧十分真实,但是站在李久梅的角度,她只是苦苦在维系整个家庭,坚守在她所有身份上面,作出了在其社会环境下十分真实的抉择。

她求女儿不要毁了她的唯一信仰,否则她会疯掉。

却在前往冰城(影片中cult头子所在地)的途中,向观众揭露了她曾在年轻时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与同性爱人分手,并走进正常的婚姻。

她最后还在欺骗自己了吗?

她放下了吗?

导演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答案,但在我看来,社会中,咱身边都有这么一位坚韧的女性,她们作为母亲,女儿,妻子,像李久梅一样站在众多角色的立场上苦苦维系着一整个家庭。

女性总是更坚韧的,而当一个女性放下众多身份和被贴上的标签,她是谁?

我希望抛开所有身份后的李久梅也许做出了一个选择,选择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是谁。

父亲与其情人的角色也没有脸谱化,被沦为工具人,也许在许多观众的心里,只认为父亲的情人是破坏家庭的小三,父亲是骗婚同性恋恶心至极,在心里对他和父亲这个角色只有厌恶之情。

我理解,但是父亲的情人对筱萸说他等她父亲离婚等了两年,筱萸对学长(父亲的情人)说,你是我父亲的爱人,又……更像他的儿子,他把他知道的都教给了你。

而我想要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教诲,却没有机会。

父亲的角色一下子立体了起来。

既点明了父亲黄涛和其情人之间的爱,只不过学长爱错了人等错了人,黄涛也不应该骗婚,又点明了筱萸对于父爱和亲密关系的渴望,以及父亲的角色在她和母亲的生活里有多么缺失。

而中国大陆大环境下,即使不是骗婚的同性恋,在异性恋婚姻家庭中,父亲一角的缺失也相当严重,在此就不赘述了。

再看整部电影中,男性角色的沉默寡言,对于真实问题的隐忍不发和忽视,以及满口谎言,实在符合咱们父母一代中大多男性的性格,女性角色的控制欲,细致入微,委曲求全,偏执寻找出路却深陷泥沼又符合大多女性。

黄涛和李久梅的角色代表了多少同妻家庭悲剧的缩影。

筱萸在电影最后洞悉到母亲和同性爱人的过去,她想要伸出的那只手却遭到忽视,接着又慢慢收回。

就像我们总是舍不得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却无法解决从原生家庭那里所遭受的创伤。

放不下父母的爱,但是同样也放不下父母带来的恨。

这一切大概就是无解的。

这部电影,我打了五颗星,就像我之前说的,虽然看过好多同志烂电影,但是想看一部大陆本土同志电影却难上加难。

《再见,南屏晚钟》就是我期待看到的大陆同志电影,没有失真的剧情,让人能够产生共鸣,反映社会现象,导演审美,演员演技全在线。

这部电影拿下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审团奖,但是在国内却完全遇冷,甚至在LGBT群体里都无法与同年中国台湾地区上映的《谁先爱上他的》掀起的热度相比拟。

同样的同妻题材,同样的女导演作品,我就不在此赘述谁比谁好了,在我心里,以华人为主角的同志电影越多越好。

仅仅以难产程度这部电影的诞生实在难得,作为自来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部电影,多多支持中国大陆的本土LGBT电影。

2020年的冬天很冷,来年也许不够明朗,中国大陆酷儿电影的未来依然困顿,但我们仍不要忘了起舞,在心中期冀永恒春天的到来。

 4 ) “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 香港电影节QA节选(其实只摘录了我的问题但短评写不下了。。。)

跑错了影院,错过了前20min的戏。

映后谈本片摄影也是导演的丈夫来了现场。

他强调这个片子内核是关于自由而非lgbt。

我问他结局不觉得太狗血了么?

一切鸡飞狗跳一辈子不得平静竟然是因为妻子多年的秘密?既然意不在讲同性题材,为什么又用这么大的篇幅围绕这个部分,不怕观众跑偏么?

他说自由当然有很多表现方式,可以谈反越战谈各种内容。

但是现在同性问题更明显,中国世界都是这样。

而且片子里女主自始至终是多大的一个反叛者(rebel),大家不要忽略她。

片尾他认为这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觉得妻子是不是都全看观众自己解读。

但这也不是解开一切他们家问题的谜底答案,因为发展成故事里这样也有父亲也有女主在参与其中。

他们意图在表达每人都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自由(Everyone has the freedom to live the life as the way they want to)。

以及这部片子60%基于导演真实生活(片子里妈妈说的那些话你们是不是也常听? 导演她嫁给了我嘛,一个老外,别人有时看着我俩有点儿奇怪,她也是有点儿反叛的。

我们跟她家人吃饭的时候就跟电影里一样,我啥也听不懂。

还有她妈妈有时候会说那些个cult的东西 2333333)以及这片子100%不会在国内上映,跟爱奇艺谈过了,他们觉得也很难播。

sigh。。。

关于电影打光滤镜的选择,摄影大哥刻意将女主和老公的戏份调了暖调,跟母亲则是冷调。

镜头刻意回避父亲是意图突出女主。

还有,摄影大哥说了,他们不是没有拍真车的经费,拍这个假开车比真在车里拍费钱多了233333。

虽然故事想想还是略微狗血(毕竟爸妈皆homo),但经过大哥启发,确实是围绕freedom展开了。

妈妈歇斯底里这么多年坚持不离婚是不是害怕一旦离婚当年的牺牲与放弃就失去了意义? 父亲更别说了,为了过所谓的正常生活,害了自己还有妻儿的幸福。

全片母亲台词集中了近年来各类祸害型父母的极端言论,看了直让人搓火,还是挺接地气的。

最后,这个片子在国内拍出来就是一种胜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公映。

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

 5 ) 以为是男同题材电影实则是女同

一开始看到介绍,以为是《谁先爱上他的》那种桥段,但是毕竟是大陆作品,虽然预想有些俗套,但是觉得基于进步意义还是要看下去。

母亲受到的煎熬从来不是从发现父亲是男同开始,这种相互折磨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母亲和父亲是两种人,都经由女儿的口中说出,“断了爱欲的”和“最终无法抗拒召唤的”。

在这段关系中母亲并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或者怨妇的形象,而是一个与自己不断作斗争者,父亲和母亲就像是同一类人的两面,即传统的被迫服从者和心悦诚服者,前者的越轨必然引起后者的强烈抵制,因为这种爱欲始终隐藏于后者心中,若不加以抵抗必然宣泄而出,这也和母亲的形象相似。

母亲遇到困境,第一时间是怪罪于外界,或是女儿与自己相克,或是丈夫天生疾病,而无法直视自己隐秘的内心,这也是母亲追寻邪教信仰以及和女儿长期关系不佳的根源所在。

同样,母亲呈现出强烈的偏执倾向,强求他人顺应自己的习惯,成为与自己一样的臣服者。

在整部电影中,父亲和母亲的矛盾并不非主线,更多像是一个契机。

而暗线中,母亲实则是在与自己斗争,女儿则是这一切的叙述者。

不知母亲在雪中看到年轻时的合照,会不会有些许唤起内心的渴望,至少,她将父亲问她的那个问题说出了口,即使她面对女儿的追问仍然沉默了,她也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狂舞中,一切落幕,无论最后母亲是否离开了那个残破的家,她也已经用尽一生去正视自己。

 6 ) 终究,你的幸福,只能由你自己负责

即便,有很多人认为母亲也是一位同性恋,我依然很反感这位父亲。

毫无疑问,母亲是在全力经营婚姻的,无论你觉得她内心是不是有同性恋的小火花,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家庭。

而缔结婚姻合同的另一方,那位父亲,在没进入婚姻前是很殷勤的,至少表现得没有让尚在青涩青年时段的母亲怀疑他是gay,直至婚后的离谱,对家庭没有任何热情,不愿意教导女儿,只想和母亲离婚,那想当年又何必追何必娶,纵然有时代的难,也可以做的更有人味,父亲真的是一位非常自私的人。

因着父亲的真心只在家外,使得原本温柔的母亲变得蛮横不讲理,甚至信上了cult,一生紧绷无法释放。

所以,特别是女性,你的幸福没有了,埋怨别人是无用的,只会惹人生厌,终究这些苦痛是自己承担……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让人不得已的状况,我们当然可以用各种方式改造社会,包括用电影的方式来促动社会的进步,这也是我给了五星的原因,但,同时,在大环境如此的情形下,尽可能不输出负外部性,坑周边人,是做人的良知,并不能都归因于大环境,比如,不让无辜的一方成为同妻或同夫。

这个片子里的孩子,真是上天偏爱,在原生家庭如此糟烂的情形下,完成了自我救赎,并在努力地和父母和解,帮母亲走出来与自己和解,这个家何其有幸有这样的孩子,为她加油!

 7 ) 南屏晚钟催醒相思梦,走出丛林看到夕阳红

这个反转好牛,同妻变形婚,这个妈妈说的那些话感觉在成长过程中,传统强势的大人让我想到一亲戚,她家庭氛围跟这家情况类似,都是凑合过日子时不时会爆发争吵。

这些大人说过很多遍,习以为常的话语却让人好烦躁,甚至我中间觉得女儿和妈妈沟通方式太硬了,依着他妈软着来会不会好一点?

其实是不会的,妈妈压力太大了导致她无法接收外界不一样的声音,当初决定凑合结婚这一步就错了,她却不能承担责任,只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是对的,总想着拉回世俗上的正轨。

有一个细节丈夫偷情她本来听到之后想装作若无其事,但还是选择捉奸,他享受着丈夫的亏欠越发变本加厉,放不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一步步走向疯狂信邪叫... 女儿从小到大受到了很多伤害,小时候无法解决父母关系矛盾,庆幸的是女儿坚韧的长大了,冷静理智客观但还是会被妈妈咒骂哭,她对妈妈是有感情的,当妈妈坦白与刘姨的关系她那只想要安慰的手。

影片最后如何也不知道他妈妈还信教吗,应该放下了吧,爸爸和爱人在一起了吗,女儿有了新生儿是新的希望吧,都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8 ) 2021.4.13

再见南屏晚钟那个片子,小成本是真的很小成本,有些地方太过舞台剧了一点,融入得略显生硬。

另一方面从电影中段开始塞的东西太多了,导致在很多议题上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比较喜欢的是和父亲的学生在饭桌上那一段,不直接拍摄人而拍摄局部,一方面有第一人称的视线代入感,另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怪诞感。

看到很多人讲这个片子剧情很drama;然而整部影片又都是一种淡如水的叙述方式(甚至连镜头都没怎么动),激烈的冲突都隐在灰色的水流下暗流涌动,并且事实上这些冲突去掉一些要素在每一扇门每一套老式中式装潢或非老式中式装潢后随处可见。

全片可以说完全没有看一部影片能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点,甚至到了结尾某些角色也在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深渊中去。

九十分钟以后把故事推向了一个更有意思的方向,进一步点清了中译名再见的“南屏晚钟”的指代。

(就这还有人觉得南屏晚钟只出现了一次不够有代表性不配做标题........让我怀疑看的是否是同一部片子........片中的母亲形象是一种极端的夸张了的负面形象,你甚至很难找到一点她的好的地方。

她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她受害的原因也恰恰是她迫害的理由。

对于这样一个给整部影片带来表面的情绪上的不愉快的角色(深层原因当然是女主她爹),你却很难真的去恨她,因为她的语言和逻辑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

我看到我关注的一个博主讲起这部片子说词汇量不一样的人无法交流,是词汇量和语料库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你好像也没有办法真的去恨她,你只能转而去恨某个虚拟的语境,模糊的环境,传统、习惯、时代。

可能你只能恨看不清楚的一片虚无。

 9 ) 它不是一部真正的关注同妻的电影

受害者只要一遍一遍地痛诉她的伤痕 就应该被厌恶吗?

女主角的母亲无论是深柜还是直女 她选择了跟一个异性相守 从未逾矩 在那个时代那种刻板的社会观念的束缚下 她被同妻了 她钻入了牛角尖里 时而想要离婚 时而想着挽回丈夫凑合过下去 在抉择前犹豫不前 自我折磨 变得尖酸刻薄 混沌愚昧 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一个受害者描述地如此歇斯底里 而骗婚的加害者却是文质彬彬 通情达理的形象难道是为了让观众能跟女儿共情 看着她衰败的现状 然后不痛不痒地说 “虽然爸爸(丈夫)不对,但你可以选择离婚啊”?

最让我愤怒的是骗婚者在整部电影里 从未得到过除了妻子之外任何人的指责 他就没有责任吗?

骗婚没有过错吗?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毫无作为 不去保护女儿也没有过错吗?

以已婚身份做掩护 先后出轨没有错吗?

看着妻子一步步陷入邪教 却只是因为“她信了邪教后 有一段时间以夫为纲 我觉得挺好的”就得过且过?

现今社会 性取向是自由的 你可以选择爱任何人 但你不能剥夺他人幸福 而这部片子让我看到 真正的弱势群体是不配有声音的 也没有人会真的去感知她们的痛 她们只是被用来迎合另一个更大(指群体人数)的弱势群体的工具 她们只是噱头罢了

 10 ) 只属于你们两的南屏晚钟

你以为是同妻,其实是形婚。

从第一代形婚到第二代形婚,从真结婚到假假结婚。

但是,都为了完成那些任务,为了过一道道的关,为了给孩子一个名分,为了看上去没有问题,为了不被唾沫星子淹死。

什么时候,我们不在需要形婚。

“他本想要躲在婚姻里安安稳稳的过一生,可终究还是抵不过本心的召唤,能对自己狠下心来,断了爱欲,骗人家一辈子,还侥幸不被发现。

大部分的人既骗不了自己,也骗不了别人。

”这是说女主的父亲,其实更像是再说他的母亲,她做到了,耗到天荒地老,油尽灯枯。

所有的可恶,开始让人同情。

女主最后忍不住伸出手,要去重新认识这位神经质的母亲。

虽然第一次看到时候,我怀疑久梅是直女被别人喜欢。

直到结尾,然后重新回顾,才发现她们只是互相爱恋。

看看刘越生气的劈开西瓜但是没有吃,还有目送久梅的离开,我以为是单相思,只是两个好姐妹的友谊。

都是互相看对方的眼神,满满的爱。

这是最后的告别,刘越学会了抽烟,我以为久梅心情不好也拿起刘越放在窗台的烟要抽,后来发现,她只是再闻一闻烟上留有爱人的味道。

(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

久梅是最先向生活屈服的,她向生活认命,乘着年轻把所有的任务完成,结婚生子,然后熬日子,她屈服的最彻底和决绝。

第二向命运屈服的是黄涛,他要完成这些任务,但是他不放弃自己。

为了不伤害别人他找了同样是同性恋的久梅,依旧婚后找自己的本性,希望晚年能生活成为自己的样子。

最后屈服的是刘越,她即使不能和久梅在一起,也不结婚。

但是,终究有了儿子,完成了这项任务。

她们这一代有这一代的难处。

为何久梅会让人深恶痛绝,她和黄涛互相知道对方,还要假装自己不是,最开始明明在门外听到动静准备转身走人,但是忍不住临空一脚踹门,然后现场捉奸。

她只是想躲在婚姻里过完这一生。

但是在所谓的修行中,她想起来初心。

她从来没有喜欢过男人,只是找个看得过去的人吃饭,当刘越问她喜欢黄涛吗,他那么黑?

她说:“他黑吗?

我都没注意看。

”她根本不在意这个男人美丑,只是看得过去就行。

最后回家告诉了所有,我才恍然大悟!

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最终又不得不回归现实。

最后说点其他的,我为女主的自强和坚韧而佩服!

我喜欢里面舞台剧的部分,还有那些洒水车。

还有不得不出现的目光呆滞外国丈夫。

《再见南屏晚钟》短评

整个运镜非常单调,演员念台词非常生硬,表演很尬。这一家的相处方式真的是奇观,妈妈是集所有极端负面形象之大成,真可怕。

7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较差

全片全靠娜仁花的演技在撑着,话剧桥段显得不伦不类,邪教部分很好,女同内容太多余!

8分钟前
  • 柏舟
  • 还行

节奏?水词!

9分钟前
  • 波拉客
  • 很差

请再大胆一点!

10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还行

偏激了些

11分钟前
  • Manyo
  • 还行

“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13分钟前
  • 别涣
  • 推荐

首先视觉上就很cliche...

17分钟前
  • 较差

#69thBerlinale# 全景。又是绝无可能在国内上映的影片,同妻问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国内观影团们都没怎么提的cult (xie jiao)问题……影片的主题大约是豆瓣上最政治正确的话题“父母皆祸害”,影片里娜仁花扮演的母亲基本把各种强势母亲的错误的犯了一遍(尤其是里面对女儿的荡妇羞辱和语言折磨)。把笔墨集中在“如何在环境不良的原生家庭影响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幸福”,去讨论不健康的父母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同时涉及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婚恋观,以及性少数人群的婚恋状况。在这一点上影片还是非常大胆且细腻的。不过因为极低成本,影片的工艺并不能算好,尤其声音上问题比较多,几个舞台剧化的抽象场景也显得比较生涩。但是整体而言算得上是一部很大胆且有很多个“首部”标签的电影,值得一看。

2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放映結束,沒有掌聲。片尾字幕沒滾動完,目光所及不少人離場,映前提醒過的映後談,最後大概剩一半人。情景如此,並無誇張,於我大概是比這裡更純粹,真實得多的映後反饋。總歸非常奇特,一來這戲爛到讓人發指,二來它又是這般被人所原諒的,是因其國產lgbt,又絕對無緣內地?至於我,持續愈發嚴重得如坐針氈之後,我實際已經不理會這戲都說了什麼。體現在任一方面的災難。劇本,我見導演閱歷之匱乏,一顆憤世嫉俗之心,寫盡這般“典型”又奇趣的中國婦女。要這母親是個怨婦,要這怨婦是個同妻,要這同妻是個女同,要這女同信上了XJ。不談劇情,台詞如何?不管不顧就在書桌上寫出來,哪管正常人是不是這麼說話;表演,一群專業演員之災難呈現+女主的英文台詞;攝影,實際DP是個拍照的;打光,不覺得有;美術,大概沒錢。真是壯哉一齣屎。

21分钟前
  • The Great Lee
  • 很差

女导演陷害女人比男人还用力

22分钟前
  • 武功唯快不破
  • 很差

天降大雨,是安排好的洒水车;遭遇车祸,是舞台上的一出戏。摆了那么多鸿门宴,就是要这样折磨到油尽灯枯。赵老师说生病不用吃药,此生业力招来这样的男人,下世总要超度换一种人生。以为她是想治父亲的病,却是在救赎自己的罪。多想告诉母亲,那不是病,爱没有罪,你本是相思的少女,敲醒南屏的晚钟。

24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Hell yeah 瓦尔登湖就是比王维牛逼不服你打我呀.mp4

29分钟前
  • Kill tcyxzmy
  • 较差

部分桥段是华彩章节。母女虐杀也太激烈了。那压抑的情感像曹七巧一样几近崩溃。三星

30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还行

这么低?觉得7分应该值得吧。至少还蛮喜欢对青少年黄小鱼的塑造,蛮有个性,跟现在的我很像哈哈哈哈。

33分钟前
  • 豆友56169154
  • 推荐

沉闷乏味,矫揉造作

35分钟前
  • 木樨
  • 很差

标签贴满了,投机取巧又粗陋

40分钟前
  • 暖气烤江湖骗子
  • 很差

剧本尚可,但是拍得有点粗糙,镜头语言匮乏,这方面《谁先爱上他的》可以吊打这部,触及到了国内电影敏感的题材,被邪教洗脑交智商税可谓是当下中国之现实,有些细节的处理很突兀,过于戏剧化,总得来说捕捉到了LGBT这一群体在中国语境下的尴尬,但是看得也很尴尬,尤其是表演,有很多没用的镜头,完全可以再精简。

4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反向出柜?除了同妻娜仁花之外全员棒读,小演员尤其过分。前面比较无聊,后面大师出场才有些看头,但突然背诵莎士比亚,再来几段舞台风叙事,最后高光谢幕就太装了。除了地下教会,没发现什么敏感内容,而且是破除迷信相信政府的正能量向啊,所以封杀事件很大可能是导演在卖惨,而且这种“意外流出”的事件,绝大多数都是片方自导自演的,信息时代啦,谁也不傻。

50分钟前
  • m89
  • 还行

没想到竟是一场开诚布公的同志婚 回顾影片前段看似达成妥协的冯姓学生的婚姻就显得格外令人揪心 同志婚想要逃开了外界的流言蜚语却终究逃不过源自家庭内部的分崩离析 娜仁花老师真是绝了 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53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非常刻意

58分钟前
  • 小明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