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喜欢到好友家里玩,有次在她家的书架上发现了Pride and Prejudice,然后认识了Austen。
喜欢外国名著,天性浪漫的少女时代,受影响最深的是初一的这部Pride and Prejudice,还有初三的Gone with the wind。
我曾自省,造成今天局面的是否和这两部小说有关。
Persuasion在十年前读,肯定不会喜欢,那时候,爱情的标准还是Lizzie和Darcy,哪里有这种卑微痛苦,最后才峰回路转的爱情?
但是十年后 的今天,Persuasion似乎有了更现实的意义,牵强的happy ending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根本无法自圆其说,我甚至可以说Austen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就是这样的Austen,整整影响了我十几年。
我只能苦笑。
在读她的小说后的很多年,我都不知道她自己的感情经历,和Tom Lefroy,在传记中只有6页的篇幅。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为了爱情而结婚是一个愚蠢的游戏。
Tom Lefroy是一位律师实习生,长相英俊、聪明过人,但也十分拮据。
不久就发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Jane Austen,两个人彼此找到了无数共同的兴趣爱好。
他们在小树林里唇枪舌战,在人群拥挤的舞会上翩翩起舞,两个人陷入了爱河之中。
但他们受到父母以及亲戚的反对,Tom提议私奔,导致的后果很显然将会是灾难性的。
Austen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她也将面临贫困和蒙羞。
Tom在爱尔兰的家庭也指望他能够出人头地。
如果选择了逃跑,所有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家人、朋友和财富。
两人最终劳燕分飞。
这部Persuasion是她最后一部作品,Anne和Wentworth不就是她自己和Tom Lefroy吗?
现实中,Tom成为了成功的律师,成家立业,有了可爱的妻儿,而Austen既无法接受无爱的经济婚姻,也无法抛弃物质与现实,依然孑然一身。
所以在Persuasion压抑凄苦的前半部写完后,她后悔当年选择留下而不是与Tom私奔,从而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
Austen觉得自己太可怜了,才在Persuasion里让Wentworth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还对Anne无法割舍,念念不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也让200多年来,所有姿色中等,家境一般,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孩们殷殷期盼着属于自己的Mr Darcy出现。
而真实的Tom Lefroy在回忆当初这段感情的时候曾把它称为“男孩子的爱情”,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冲动的成分。
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方式真的不同,所谓情投意合,忠贞不渝的爱情未免不是女方的一厢情愿而已。
我没有读过原著,但在07版本中,镜头处理方法还是很现代的,Anne几次在写日记或是照镜子的时候,审视镜头,仿佛在问镜头前的我们,你是这么想的吗?
我很震撼。
Austen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但这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以前被自己被Austen强烈鄙视的那些所谓因社会地位金钱而结合的婚姻在这个社会看来司空见惯。
有时我在想,这算不算也是种生存方式呢?
婚姻和爱情是不同的,而把Lizzie和Darcy之间的夫妻间因为对方的思想心灵相通这样的境界奉若神明,而且一奉就是十几年,敢情我是被Austen忽悠了吧。
因为连她自己在现实中都没有得到的东西,我为什么相信我就能得到呢?
在没去韩国之前,我一直很鄙视棒子的剧,认为这个世界上哪还有人那么NC地爱天爱,这是毒药啊。
然而到了首尔发现,他们的确是这么生活的,活在自己爱的世界中,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只是不符合我国的现下国情罢了。
Austen的作品被英国人视为珍宝,所以我也不能说英国人没有被她对婚姻的价值观所影响,但是在中国,被Austen劝导,是行不通的。
Everything changes so quickly and I could not catch up.以前认为,Well-educated but poor,这样的女子往往因为懂得太多,才会格外痛苦。
但是现在想来,这样的女子要么没有认清婚姻的本质,要么就是不肯向现实妥协。
如果以后有了孩子,我绝对不会让他们接触不符合国情的东西,再好的东西脱离现实,也会是百害无益。
谁说电影跟生活无关我一定第一个跟他急,当然我跟RAI同学上个周末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在拥挤的16路上的偶还是很和善地争辩的。
但是看完THE AUSTIN BOOK CLUB之后,下一个电影就是一直都不屑看的PERSUASION,封面上的两个人既不漂亮也不有名,连作品本身都是JANE比较少为人知的一部,最后一部小说。
象我跟MJ昨晚说的,英伦范儿是我最爱,虽然没有KATE MOSS姐姐的做派和身段,也只是听过个把如COLD PLAY的乐队,但是最近英国(及英国背景)的电影总是有着规矩的做派和套路,比如开头总是一个女人在流水的钢琴声中匆匆穿屋走巷,神情焦虑/严肃/期盼着,男主角是一水的高大沉默严肃少话的大男人,女人总是端着,男人总是憋着,可惜我就是喜欢人家这股子装劲,用一个烂街的词叫闷骚,那才真正是骚出了味来。
《劝导》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讲明白,2个8年前因为世俗偏见的劝导分开的男女怎样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幸福地婚了,用THE AUSTIN BOOK CLUB里的出轨丈夫的话说,ITS ALL ABOUT FORGIVENESS AND 2ND CHANCE,人都是信这个的吧,我想如果往前倒退个10年我一定爱死这个故事了,几乎完全是女主角的戏,独白啊写日记啊,一人默默流泪忍受啊,特适合青春期压抑的女生的爱情幻想:跨越阶级的感情,漫长的等待,一直的忠诚于感情,男人爱上的不是年龄和身段而是坚定的心,压抑地表白,而且他们(引用MJ的话)写了那么多的信杀死了那么多树木,这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人相信这套么。
不过现在,让偶唯一觉得安心的是,这的确是一个最后有HAPPY EVER AFTER的故事了,之前影评里跨得天花乱坠的女主角奔向幸福的奔跑原来也是那么的淑女,我无语了,不过想到AUSTIN和这样的劝导斗争了一辈子,没有嫁人,也许甚至没有BECOMING JANE里一段刻骨铭心,在小说里有个美好的结局,又有什么错呢,我又想起ATONEMENT了,打住吧。
在编织了那么多青春少女的爱情童话后,40岁仍单身的简·奥斯汀决定要为错过姻缘的大龄女文青们圆梦。
她开了一个“假如”的脑洞:假如一对被拆散的爱侣在多年后又重逢,双方又都是单身,他们还有可能在一起吗?
于是就有了本书中安妮·艾略特(Anne Elliot)和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斯(Frederick Wentworth)分手七年后的旧情复燃。
复燃的过程不算太曲折:温特沃斯一开始怨恨安妮当初的悔婚,后来在相处中也渐渐发掘这种谨慎、顾全大局的做法的好处;尤其是比起意气用事导致摔伤的路易莎(总有配角神助攻),他最终认定“世间始终你好”。
另一方面,安妮倒是一直对温特沃斯念念不忘;她克服了当年被“劝导”的摇摆心理,在收到对方的情书后立即抓住了这珍贵的第二次机会。
可见,对于“劝导”这个作为书名的主题,奥斯汀并没有一面倒的褒或贬。
虽然从结果看安妮当年不应该放弃真爱,但这种对小概率事件的“事后诸葛亮”是不公平的。
劝安妮斩断情丝的拉塞尔夫人在书中基本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她对想要参军的温特沃斯前途的担忧也符合奥斯汀一贯的主张(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我想奥斯汀想表达的是,对于“劝导别人”这件事需要慎重,因为实际的结果很难预料,你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也可能葬送一个人的幸福(其实此前《爱玛》里的爱玛也喜欢为好友谋划人生,同样效果不佳)。
奥斯汀本人就曾经被自己的侄女(Fanny Knight)询问过择偶意见,她想必是诚惶诚恐,毕竟这间接导致了她去世时还没看到24岁的侄女成婚。
好在后来侄女在27岁时嫁给了一位从男爵,可以“家祭无忘告乃姨”了。
有趣的是,本书中的安妮也是在27岁时与旧情人终成眷属,而且男方在海军生涯中积累了一大笔财富(正值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大败拿破仑),沿袭了奥斯汀大团圆结局的传统。
而两人分开七年,男方在外闯荡世界建功立业,女方却只能守在父亲身边家长里短打发时光,这也体现了十九世纪男女地位和机会的不平等。
《劝导》是简·奥斯汀写完的最后一部小说(后面还有一部未完成的《桑迪顿》),在写法和思想上都达到巅峰。
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的应用日趋成熟,将叙述者(作者)和主人公的界限变得模糊,正好契合了安妮与奥斯汀本人经历的相似:奥斯汀可能曾与Thomas Lefroy有过短暂的恋情,但无疾而终;她也曾收到过婚约,但被她接受一天后拒绝。
她在让安妮换发第二春时是否也伤感自己的错过?
作家的苦难往往是读者的福音。
一生未嫁的她给世人留下了六部传世之作,为简迷们带来快乐,也让她自己青史留名。
可惜的是,她未能看到本书发表就去世了,享年41岁(正好是我开始写本系列影评时的年龄)。
印象流常说简·奥斯汀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可能因为她最有名的两部作品(《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恰好都是一静一动姐妹俩的双女主设定;但其实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求变,每一位女主人公都各具风采,每一段感情都别有风味。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果她再多活20年,还能创造出哪些有趣的灵魂,能打造出一个怎样的奥斯汀宇宙。
她终究没有遇到属于她的温特沃斯,但文学就是她蓬勃灿烂的第二春。
本片是2007年英国ITV电视台推出的Jane Austen Season的最后一部电视电影。
莎莉·霍金斯版的安妮比原著更加独立、能干、受瞩目,不失为新时代的解读。
她写日记时打破第四堵墙的拍摄手法呼应了书中自由间接引语的应用,是导演的神来之笔。
只是片尾的写信、狂奔、大街接吻实在不合逻辑不成体统,浪费了背景板的巴斯城市实景。
重新复习2007年的ITV的劝导,Lisa Hawkins和Rupert Penry-Jones主演。
不得不承认,这片子也已经看过很多遍了。
第一遍看并没有特别惊艳,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相当properly忠于原著。
2天前其实刚看过,还是想再看一遍,用它平复2022版对我的伤害。
并不是因为跟2022Netflix版对比,确实一遍一遍重温后,心境不同,才会更会理解它的味道。
惊奇的发现Anne和家人住的地方叫Summerset,OMG现在的我住的地方居然也是Summerset。
当年读书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巧合。
劝导的书是在大学里读的,还是图书馆借的书。
你看过傲慢与偏见,你看过理智与情感,你会发现劝导的不同。
还有那个年纪那些经历,你会突然发现一个19世纪的老姑娘,写出了touching你心里的东西,当年的你能想象的面对爱情的局促和慌张,你能想象自己期待的思念和眷恋,也就是这样了。
Jane所有故事都试图轻松和调侃的tone,讲一个happy ending的郎才女貌的故事。
只有劝导是一个更现实向,讲的是破镜重圆、失而复得,没有幽默和调侃,这次是欲言又止、怅然若失的痛与酸楚。
虽然最后的最后也是happy ending,可以想象Jane试图让自己对人生和爱情依然保有希望吧,或者她在希望有一天tom也能回头找她,跟她说:原来你还在这里!
其他故事里的女主都有女主的光环。
Anne是没有的。
故事里有几个key 冲突。
Time is the best healer。
8年到底会带来什么?
1、8年前后,Anne被劝导的19岁,重逢时27岁,Anne的相同与不同是什么?
2、Frederick是带着复杂的情绪回来的,他的不甘和愤恨,他的默默的关注,什么是他最底层的情感和期待?
3、Anne如何处理家庭关系4、爱情、或者人生决定,有没有所谓最好的决定,最正确的决定?
Anne和Frederick演的太好了,真的是每一个眼神都是情绪。
豆瓣上很多很棒的评论,也有一些有争议的评论。
哪有那么多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一个平凡的内心敏感的内向的姑娘,阔别8年,爱人重逢,狭路相逢;爱人是8年前被她拒绝过伤害过的,她还爱着他,但他衣锦还乡比当年更光风霁月,她失去青春和家庭财富,她会怎样面对呢?
他越在意就越愤恨?
他怎么才能知道她的心意,让她知道他的心意?
这就是当年我有限想象和体验中,所能理解的面对爱情的局促和慌张,期待的思念和眷恋。
你怎么整合guity,期待,爱,悔恨,自卑,矜持,犹豫,羡慕这些互相冲突的情感,还要装的若无其事?
好吧,内核还是小言。
所以还是饱含深情的心意如何相知。
最残忍的想象是,如果Frederick没有回来,他和Anne的人生会怎么样?
我会哭的!
Persuasion是我个人除了傲慢与偏见最喜欢的Austen作品。
我觉得Persuasion与作者其他作品比较不同的地方是它故事中的主人公不再持有一个年轻女孩的心态了。
心态的变化使故事中年轻女孩的行为从傲慢与偏见反复讽刺的轻佻变为青春的活泼与浪漫,这种年长的女孩看年轻女孩的视角我觉得比过去温和许多,虽然整个故事不如她的前期作品灵动,不过文字中能感受到作者思想与情感经过沉淀,变得更深沉了,这种情感尤其体现在女主角对男主角的爱情体验上。
上面剧评称”《劝导》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无疑反映了作者本人创作思想的变化。
“我觉得并不是如此,Persuasion中的女主角从头至尾都非常谨慎。
我觉得可以说Austen笔下的女主人都渴望浪漫,但是他们所在的社会中的男性其实并不认可女性浪漫的行为,认为那种行为是幼稚与不谨慎、不成熟的,所以一个好女孩为了不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只能非常谨慎,谨慎是没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女性必须学习的生活智慧,Austen反映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与社会现实。
我想这可能也是她被女权诟病的原因,感觉得出Austen是没有什么近代女权思想的,她虽然对女性很了解,但所处视角颇有点旁观者的特点,也不鼓励女性追求自由解放。
我想也正是因为她保持的理性态度才使她的作品超越了时间的束缚,在时间跨越二百年之后的今天也非常有趣味。
我想,不仅是在很久以前。
也是现在,在感情上的事情,我们总是不够坚定。
或者太多人想要左右我们。
而态度,一定需要时间和经历,而选择,一定需要懂得和体会。
但谅解和包容,一定是拥有爱情的不二法则。
我哥以前和我说,爱情就像身陷大海中两个人,有缘份的人,再大风浪打过来,手还是拉的紧紧的。
没有缘份的人,一个小风浪打过来,手就松了,就散了。
看完电影,去翻了翻原著。
女主的样貌在电影中确实被矮化了。
按原著,Anne在19岁时确实算的上是美丽,只是没有孔雀般自负骄傲的父亲和长姐样貌出众而已,但在准男爵家三个女儿中,样貌排最后的是最小的妹妹Mary,而不是二女儿Anne。
准男爵自负、高傲、挥霍无度,大女儿Elizabeth和他的性格一模一样,而且自母亲逝世后即代替母亲的位置,以女主人自居。
二人父唱女随,视其他两个女儿的幸福于无物。
Anne在十四岁那年失去慈爱理智的母亲,唯有母亲生前的挚友,拉萨尔夫人给予她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Anne孤独的长大,她的性格更像母亲,温柔、聪慧、敏感、深情。
她和温特沃斯不只是19岁时的情侣那么简单。
他们是soul-mate,19岁那年相遇时即绽放最美的爱情,他们有谈不完的话,深深为对方的特质所吸引。
Anne,不是影片里那个灰扑扑的、总是彷徨无措的老姑娘。
电影中的Anne更像是世俗对于老姑娘的刻板印象,性格拘谨、自卑,身材走样,表情木讷,等着被男人拯救。
当电影中Anne接受Wentworth的求婚时,她说,thank you——看着她丑陋的脸,映衬着Wentworth挺拔的身材和英俊脸庞,我百味杂陈,导演到底希望这一句台词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是“谢谢你的勇气,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还是“谢谢你的爱情拯救了我”?
我心中的Anne不是这样的。
所有屏幕形象中,最接近我心中的Anne的,是《乱世佳人》电影中的 Melanie 。
Anne就是一个27岁仍然单身的 Melanie 。
是的,她处境窘迫,青春已逝,八年来她的内心充满着悲痛、悔恨和思念,她总是拘谨着自己、惩罚着自己,不去社交,也不去装扮。
但如同 Melanie 一样,她是邻居最喜欢的姑娘,每个人都喜欢把心里话向她诉说,她恬静、柔美、心境平和、万物不争。
Anne的憔悴应该只是在家庭、社交压抑的环境和自我内心放逐的双重驱动下,穿着和神态上的内敛而已。
毕竟,她才二十七啊岁,放在今天也就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年纪,况且一直生活在英国乡下贵族的宅邸中,皮肤和五官能有多衰老呢?
当Wentworth说,Her character was now fixed on his mind as perfection itself,maintaing the loveliest medium of fortitude and gentleness(她是完美的,刚柔适中,可爱至极)时,他并非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实际上,他说出的是非常客观的评价,这也是《乱世佳人》里 Melanie 的性格特点。
Anne当然也是压抑的,一个大龄且贫穷的单身姑娘是无法不压抑的,哪怕你自己内心清澈,在别人眼里你也都是灰扑扑的存在。
但Anne优雅的性格,即使被抛弃在角落里蒙尘,也还是会像珍珠一样慢慢散发出柔和的、属于她自己的光芒。
Wentworth爱她,是因为她的灵魂确实是高贵而优雅的,如同Wentworth自己的灵魂一样。
但这部电影,为了追求突出“老姑娘遇到爱情、被爱情拯救”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主题,没有表现出Anne的魅力,也没有体现出两人实际上非常般配的特质,也因此让这段爱情失去了最动人的内核,非常遗憾。
我想,这部电影一定是一名男性,他的光和影都在试图隐约的向人们阐明:这个姑娘非常幸运地被拯救了,一场求婚将她拉出孤独终老的可怕人生,她获得了爱情,可是她笨拙的动作,她木讷内敛的表情,无不在试图暗示:她根本配不上Wentworth的深情,从而引发出更深一层的结论:这是简奥斯汀写给自己以及所有大龄单身女青年的童话,故事结束后还是洗洗睡吧。
可是,简奥斯汀没有那么残忍,她温柔地给Anne留下了很多回旋和解释的余地,为这场爱情的未来留下种种希望,如果说这是童话,简奥斯汀从一开始写的就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而不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
希望未来有一天,能看到一个更好、更贴近原著版本的《劝导》
看到安妮那张脸的时候忍不住想到这个问题。
一般有两中选择:A忘掉好男人这回事继续看你的电影;B还是要继续看电影但要学学人家是怎么把好男人找回来的。
电影一上来就毫不吝啬的给女猪脚一个真实的大特写,一个出身高贵却没有多少嫁妆的英国老小姐,一个青春不再更不可能自食其力的大龄女青年,一个被充斥在琐事中间的感伤主义者,一个曾经不小心错过好男人的淑女。
综合以上描述用今天的话讲安妮的形势是紧迫的,伴着隐约的琴声,在简姨妈的指点下,安妮开始了她迟来的罗曼史。
首先那个好男人得旧地重游,带着他那颗被伤成碎片的心。
一个女人如果想青春永驻就只能活在爱人的记忆里,所以当温特沃斯上校见到安妮的时候他报复似的跟其他女士讲他觉得安妮老了,憔悴了,他或许还在私下里还庆幸幸亏当年没有娶到她。
注意,这个地方简姨妈的处理和韩剧截然不同,身处远在18世纪英国乡下的简•奥斯丁就高瞻远瞩的意识到让女主角华丽的现身在旧情人面前是不可取的,这会使好男人感到失落“没有我,她照样过的很好。
”“我每日买醉颓废不堪的时候她却手端着香槟和洋鬼子调情。
”(背景音乐是《金三顺》里的插曲《Don’t break up》)等等等等……所以我们的安妮很小心的,低调的开始了和温特沃斯上校一次又一次的会面,然后又很小心的,低调的让温特沃斯上校知道她曾经拒绝过不错的婚事。
是不是因为自己呢?
这时候好男人表露出了恻忍之心,他把身心俱惫的安妮抱上回家的马车,当然没有达西先生手扶着伊丽莎白上马车那一幕含蓄经典,但也足够使一个内心无助的大龄女青年感动了。
紧接着就是让这个好男人重新爱上你或者让他发现他原来一直都还爱着你,出于电影画面的考虑这浪漫的一瞬要发生在你最美丽的时刻。
所以,想象一下吧,在辽阔无垠的海边,伴着滔滔的海浪声,海风阵阵吹袭着你的长裙。
这时候好男人像拨开重重浓雾般的越过形形色色的没多大内涵的美女而发现特别的你。
而你也终究要找回那个你曾经错过的人。
剩下的就不重要了,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电影当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悦之后就不好看了。
简姨妈也不能免俗。
恋人们的仓促的拥抱后通常接的都是中国观众看不懂的字幕。
黑心的制片方们只负责把你们送到城堡的门口,怎么进去却没有附加说明。
所以还真应了那谁说的那句话,电影不是济世良药,就算你照着做了也一定就能找回你的好男人,就算找回了那个人,他也未必就是个好男人。
所以我们又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如果错过了好男人怎么办?
虽然剧本的改编和剧集的拍摄上都有很明显的不足,我还是给了这部影片五分,因为这是Austen的故事,现在的我最喜欢的故事。
Austen的故事讲述了女孩、女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叫《Austen Book Club》,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Jane 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
Anne是Elliott家族的另类,她有分寸。
她的姐姐是个铺张而奢侈的女人,她的妹妹是个神经脆弱的女人,她们的这些个性继承自他们的父亲。
而Anne的品性来自她那在剧集中没有露面的母亲。
Wenworth上尉后来的转变太惊人,而Louisa和Benwick结婚更是突然。
先看了2007年版本,再看了1995年和1971年的版本,觉得2007年的服装、场景最符合现代的审美;在剧情方面,相较于原著做了较大改动,使得影片节奏更为紧凑。
最喜欢这个版本了,反复看了很多遍仍然会激起内心深处的悸动。
首先是服装方面,2007年的演员服装风格简洁,却又大有文章。
年轻姑娘如亨丽埃特和路易莎,她们提着洁白淡雅的裙子在绿色草坪上轻盈地欢笑奔跑,那是无忧的年华,情感可以犹如白蝴蝶般在花丛中轻易地飞起又落下。
而已是27岁的安妮,穿的多是珠灰等颜色的裙子,韶华已悄然逝去,往日短暂而又浓烈的爱情在单调庄园生活的反复思量中,熬成一颗粉紫色的珠子,在暗处沙哑地亮着。
男角色穿的多是黑白搭配(除了三妹她老公那身打猎服,哈哈),律师谢泼德穿着它配上圆框眼镜,是敬业谦卑透着一丝洞悉一切的精明;自带傲娇光环的沃尔特爵士穿着它凑在镜子前弄着那撮小卷毛,臭美得不要不要的;受过情伤的温特沃斯上校穿着它自嘲、调情、窥探和深情凝视,怨恨和深情模式反复切换都不会审美疲劳。
其次是场景,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开头的时候,安妮在短暂地沉默思考后,继续转身投入忙碌,长镜头跟着安妮匆忙地穿梭过摆满家具的长过道,仆人沉默地做最后的整理。
急促的背景音乐亦步亦趋,似乎是在驱赶安妮,此后一段未知的时间里,凯林奇的繁华将不再属于安妮,不再属于艾略特一家。
在原著中,并没对这一场景多加着墨,只是一笔带过。
而这却又正是安妮八年琐碎生活的一个缩影,其他版本如1975年版本中,安妮在上克罗斯来如何巧妙周旋都不如此处的孑然来得精彩。
第二个是莱姆的海堤上,原著中莱姆的风景优美引人入胜,在安妮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007年的影片中把莱姆之行作为叙事背景,紧凑地把哈维尔和本威尔二人同温特沃斯之间的可贵友情、艾略特先生的初次登场、路易莎事故一并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莱姆海边,天色阴抑,海风呼啸,海鸥嘶鸣,海浪拍打着礁石,浪花时不时溅到堤上。
在壮丽的自然风景前,高谈阔论往往显得做作。
于是,一行人,或结伴同行交谈,或二人挽手漫步,或独自对着海若有所思顺便偷窥,真是妙!
一群人相处时最舒服的方式是散步,而简奥斯汀里的人尤其爱散步(哈哈)。
此处尤其喜欢男主和女主互相偷看。
啊哈哈(YY小剧场 女主:“我在看海,我没有看你” 男主:“我也在看海,我才没有看你呢!
”)再次是剧情,2007年版本改动较大,相信看过原著的大家都发现了,我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一遍怎么个改法了。
更改过后的剧情激化了冲突,叙述更为紧凑,加快了剧情进展。
(晕有说等于没说)。
但是我对于改动过后的版本有一些遗憾。
改过之后,编剧把原本属于哈维尔上校和安妮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为忠贞的对话挪给本威尔,这是最大的矛盾,本威尔的老婆才死半年就移情别恋了,哈维尔才有资格抱怨的好伐而这也导致温特沃斯在安娜跟前写信的那一幕无法呈现,唉总之,2007年版本比较符合我个人的观感,偏冷硬风很符合我心目中的《劝导》。
Persuasion这个单词有着不容质疑的力量,甚至带着一种迫人的权威,年仅19岁的安妮在它面前拒绝温特沃斯,究竟是出于屈服还是真的理智思考,个人认为两者参半甚至夹杂着谨小慎微的怯懦(尽管作者认为安妮真的是为了温特沃斯的前程着想)。
每个《劝导》的读者所理解的安妮是不一样的,导演看到的安妮是由怯懦变得坚定的,最终奔跑起来追上温特沃斯。
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安排似乎是给所有曾经因怯懦而失去爱情的我们一次机会。
我真想对你说:请你原谅我曾经的怯懦,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请你等等我!
虽然有些过于精简,仍然不免小小感动。喜欢英国古典的气质。另外,不理解那些说女主丑的人,sally是我在英剧中最喜爱的演员,她的气质,声音无一不吸引我。特别是在看过fingersmith后。
回家看到央六在播这部,当时满头包在旁边搞北影节排片,没陪妈妈一起看,只瞟到一眼男主还挺帅。回北京补了一发。男主你咋这样?和妹子公然调情搂搂抱抱,大家以为两人马上要原地结婚,结果男主万分诧异,说天啊你们竟然会这么想我不是我没有。对女主冷漠刻薄,女主气哭了觉得没戏了。结果人家又万分委屈:难道你没看出来我爱你爱得要死。哈???
一帮英国破落跪族个个看着都像近亲结合的产物
很喜欢这一类型的英国片 演员永远都不是最好看的 但演出来的感觉却是最贴切的 演技永远稳定而且足够细腻足够动人 举手投足之间的欲言又止简直不能再赞了
女主角好丑 看不下去
Anne的演绎,想到的是“安静的美好”,不愠不火安安静静的女子。男主真心无爱,都可以去傲慢与偏见了= =Love is longest when hope is gone
偶像剧拍法,没得95版好看。
果然是一看austin误终身啊~丑女好玛丽苏啊,不过两个男色我都好喜欢~~小温温也太闷骚了,非要女主先表白,憋到内伤啊~~另一个更惨,痴情帅哥一句话变滥情自私鬼,要不要为了成全主角来这么模板化坏人脸谱啊,简直比《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男儿180度转变还狗血。情节挺流畅的,改编无压力,镜头美英伦风
为了Rupert Penry-Jones,我时隔多年又重新看了一遍,然后就只看到了他的美貌和大长腿!八年始终如一的长情,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没有的了!我好像已经失去了十八九岁年纪时对Jane Austin的喜爱了。。。
As a woman, it's important to be determined and not easily be persuaded. 最后段Anne勇往直前奔跑的镜头,真是令人动容。缓缓的背景音乐、阴淡的色调画面加上纤细隐忍的情绪, 细细流淌,有情,有爱。
不喜欢看这些英国古式闷剧情,一看就犯困!看到一半,直接关掉!
除了p&p之外最爱这一部
风景很好,很湿漉漉的
欲拒还迎
我已承受不了了。。
男女主角都不够吸引人
英国演员真是不论长相啊。。。不过表演真是好赞
BBC赶紧给我再拍一版。
尽管不太喜欢原著,但是改编得不错。
奥斯丁所有小说改编的作品至此全部看过一遍。总体感觉是,凡是不迎合现代人口味而是按照原著描述选择那些真正具有娴静古典气质的女主人选的,大致都拍得不差。这部劝导就是个例子,可惜改编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