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里对人民要求最严格的——偶像崇拜不被允许,只能信奉真主;在公共场合,男女必须隔离,女性要穿黑袍、戴面纱;不可拍摄庙宇、居民住所等,拍摄妇女也是不礼貌的;禁止过度娱乐……种种约束下,沙特长期禁止电影院,想要拍摄电影也非常困难。
而2012年上映的《瓦嘉达》成为了第一部完整由沙特拍摄、制作的电影。
女导演只敢躲在车里指导拍摄,女演员们也需要鼓足勇气才敢在公共场合演戏。
在沙特,女性不能骑自行车、摩托车,也不能开车。
直到2013年,女性才被允许在出于娱乐目的和男性陪同的条件下骑车。
到2018年,女性被允许开车,电影院也重新开放。
沙特阿拉伯作为“石油王国”十分富裕,很多居民的生活也很富庶。
片中的小女孩瓦嘉达就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在一所女校读书。
瓦嘉达的梦想是沙特社会无法允许的:拥有一辆自行车。
因此即便有钱,瓦嘉达也不能轻易地实现这个梦想。
围绕瓦嘉达如何获得一辆自行车,电影展开了一个现代世俗与宗教传统对抗的家庭故事。
瓦嘉达女主角瓦嘉达是一个叛逆的女孩,她穿帆布鞋、听摇滚乐、不愿戴头纱。
她敢于和刁难母亲的司机顶嘴,也敢捡起同学藏的指甲油给自己涂上。
校长要求她穿常规的黑鞋,而瓦嘉达宁愿把帆布鞋的白边涂黑也不愿换鞋。
阿卜杜拉是瓦嘉达最好的玩伴。
一天,他们追逐打闹时,阿卜杜拉因为骑着自行车而跑赢了瓦嘉达。
瓦嘉达因此下定决心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看上杂货店里的绿色自行车后,她尝试让妈妈给她买下,但遭到了拒绝。
尽管如此,瓦嘉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她用一盒磁带“收买”了杂货店老板,让他为自己留住那辆自行车。
为了攒钱,她在学校偷偷卖自己编的手串,收费帮同学和堂哥传信,最后瞄准了巨额奖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古兰经知识大赛,成功拿到了第一名。
一个对《古兰经》一窍不通的叛逆女孩为了买自行车而赢得了比赛,可以说是十分讽刺了。
然而,因为在台上说出了真实想法,瓦嘉达的奖金被校长擅自捐赠。
这个小小的举动,很好地影射了沙特社会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瓦嘉达从不乖乖顺从社会上的那些规则,她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有遵从内心的勇气。
她能够无所谓他人的眼光,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可是,坚强的瓦嘉达还是在被剥夺奖金后哭了。
对于自己日复一日得努力所换来的成果,她竟完全没有掌控权。
女校长片中不难看出,女校里的教育,是为了让女孩们能够在将来快速适应和融入男权社会。
女校长严格地监督着女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
可即使是这样一位恪守社会规则的女性,曾经也和瓦嘉达一样叛逆过,如今也偷偷往家里带过情人。
在社会对女性的“驯化”和对本性的压抑之下,女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瓦嘉达的母亲 瓦嘉达的母亲是一位传统沙特妇女,努力按着社会标准、按着丈夫喜欢的样子活着。
在沙特,女孩被父母包办婚姻十分常见。
瓦嘉达母亲的话和瓦嘉达的同班小女孩被父母嫁给成年男子的事影射了这一点。
幸运的是,瓦嘉达的父母是青梅竹马,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
但这段看似幸福的婚姻,依然经不起世俗观念的打击。
不可否认瓦嘉达的父亲爱着妻子和女儿,可这也不影响他希望再娶一个能生男孩的妻子。
瓦嘉达的母亲遵从宗教传统,却不能接受宗教所允许的一夫多妻制度。
瓦嘉达的母亲面对男权社会的牢笼终究是无力的。
她所能做的最大的回击,不过是给瓦嘉达买下那辆女生不该拥有的自行车。
母亲自己已无力反抗社会,但瓦嘉达可以。
这辆自行车寄托着母亲的希望。
她希望瓦嘉达快乐,更是希望自己的悲剧不会在女儿身上重演。
阿卜杜拉阿卜杜拉似乎是一个信任宗教传统和世俗观念的男孩,他知道女孩不能骑车,也相信大人们说为真主而死,上天堂能获得70个新娘。
但他可以为了瓦嘉达破例。
他不仅是接受瓦嘉达想要骑自行车的想法,还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瓦嘉达,亲自教她骑车。
他非常暖心地给自行车加上了辅助轮,但这样的举动却伤到了瓦嘉达的自尊。
阿卜杜拉二话不说,就马上把轮子取下,想法子安慰瓦嘉达。
他不愿看到瓦嘉达流泪。
在看到阿卜杜拉对着瓦嘉达说出“你知道等我们长大了,我会娶你的,对吗?
”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很感动的。
我愿意相信童年的经历能让阿卜杜拉的观念不再那么的世俗,而是和瓦嘉达更加靠近。
希望阿卜杜拉在长大后也能像小时候一样支持、爱护着瓦嘉达,一起收获真正的幸福。
影片的最后,瓦嘉达如约和阿卜杜拉比赛骑自行车。
瓦嘉达赢了。
更重要的,是她赢得了自由。
写在最后虽然《瓦嘉达》是沙特的第一部电影,但无论是小演员还是大人的演技都十分自然和出彩,故事也讲得很完整。
比起压抑,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都较为立体,并不是非黑即白。
再传统的女性也有不同意社会对女性的约束的时候;男性有完全不尊重女性的,也有默默帮助女性反抗的,还有像瓦嘉达的父亲这样即便再爱妻女也还是为世俗所困的。
《瓦嘉达》展现的,是一种温和的抗议。
它提醒女性要学会在束缚中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也告诉我们平权不止需要女性的力量,还需要男性的支持。
影片中的阿卜杜拉和杂货店老板就是这样的男性代表人物。
当然,抛开性别平等,《瓦嘉达》所传递的信息依然适用于所有人——但愿有梦想的你能够打破旁人的偏见和质疑,成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6月24日零点刚过,本世纪第一批10名沙特女司机上路了,在首都利雅得的大街小巷,交通警察向她们献上了玫瑰花。
经过漫长的86年后,沙特女人重新掌握了自主驾驶权。
解禁令由沙特国王萨勒曼在去年9月颁布,并于今年6月24日正式生效,沙特阿拉伯从此摘掉了「全世界唯一不允许女性驾车国家」的帽子。
————《人物》2018-07-03无疑,海法·曼苏尔作为沙特第一位女导演,这部《瓦嘉达》是极为成功的。
鞭辟入里地把这个伪装成现代国家的男权至上的封建王国而剖析开来。
的的确确,理解伊斯兰社会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有难度的。
这种难度不仅是因为对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六国(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被短视频平台的“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的刻板印象,而且还受限于阿拉伯与中国社会文化差异巨大而难以理解。
其中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深藏在面纱(حجاب)之后,被头巾裹掩密不透风的女性。
沙特街头的女性萨缪尔·P·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将世界划分为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等若干板块。
显而易见,这种划分是基于地理、宗教两大因素。
如果说,地理作为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而影响社会,而那么宗教则作为一种人造物,以人类自身的力量区分开来了你我。
各个文明板块之间,宗教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各有不同,深浅不一,但在阿拉伯国家,宗教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阿拉伯国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比通常达到80%以上,更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法律、道德都以宗教为基石,甚至是日常的讲话中宗教类词汇出现占比也极高。
而伊斯兰教同时对于信仰者的规范相较于其他宗教更加严格。
除了穆斯林每日必做“五功”之外,对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影响颇深,而对于女性则更甚。
瓦嘉达和妈妈正在礼拜这种影响我们看来,往往会认为这是对女性和天性的抑制与扼杀。
之所以我们会这样认知,是将影片中的种种社会建立在近代以来对于传统中思想文化的改造与自我革命,同时借鉴吸收了来自西方的大量进步思想和精神。
而与之相比的,影片中展现的生活、文化与之相比显的似乎极其的落后和封建。
但这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影片中,父亲再娶二老婆的行为,是为法律和道德双重允许,但却深切地伤害了瓦嘉达母女俩的情感。
而瓦嘉达试图冲破枷锁,尝试骑自行车的行为,是不被学校的规则和社会的道德所允许(阿拉伯语حرام,意为“非法的、不符合教法的”),然而却使得瓦嘉达和我们观众振奋。
在法律道德和情感的二律背反下,我们该如何去评判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
而如果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是否仍旧有权力去评判完全不同社会人们的行为?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假设现在地球的的某个角落仍旧存在着一个奴隶制社会,人口贩卖和奴隶交易在其中普遍存在,但这个社会从未与外界接触,更未有有过交流。
总而言之,这个社会俨然是独立于世界一般的“桃花源”。
一天,一个探险家偶然来到这里,被这里的社会深深震惊。
此时,一个奴隶向他请求帮助,希望能够帮他改善环境——但在这个社会之中,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物品,外人无权干涉。
那这位探险家又该怎么做呢?
而这,就触及到了”文化相对主义“和“普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是一种在人类学和哲学中广泛讨论的理论,它主张:各个文化的道德规范、信仰和行为准则,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宗教背景下形成的,因此不能用一种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另一种文化。
反对以一种文化的价值观(通常是西方主流价值观)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唯一标尺。
这种思潮在20世纪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运动的背景中提出的,成为对抗文化霸权,特别是西方殖民话语的理论武器。
但与此相对的,一些学者提出: 行为的道德性不应依赖个人偏好或文化差异,而是基于普遍可接受的原则。
————康德 普世价值并非西方的文化输出,而是一种基于人的普遍经验的道德共识。
———— 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明融合的加深,特别是联合国《 世界人权宣言 》的缔结,一些基本的人权(如生命权、言论自由、平等权)成为了超越文化和国界的原则 。
一更于 2025/3/3 埃及 亚历山大
第一次见识沙特影片,耳目一新。
认真观看了两遍。
感想/感触不少,简述如下吧。
1、富得冒油。
传说中因石油而富裕的阿拉伯国家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都不用费心寻找,只消看一眼片中女主瓦嘉达吃穿用度即可。
2、女性地位。
与其经济发达程度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这些国家里面女性的地位(极低)。
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其教育,以教义/规矩/道德形式,把那些禁锢女性条条框框灌输/洗脑你。
让你从小就自觉/自愿地黑袍裹身,唯男性动物马首是瞻。
女人不能独自出门,不能骑车,不能开车。
总之,除了臣服于男人,好像啥都不行。
我也是服了,啧啧。
3、男性独尊。
在这个国家里,女人不是人,是男人的附属而已。
女性各种不可以不允许时时红灯禁行,男人都行都可以处处绿灯任我行。
男人不是人,那绝B是神一样的存在。
男人可以名正言顺娶4房妻妾,享尽人生香艳声色。
4、女靓男帅。
这个国家好像盛产美女帅哥,随便路遇一个男人,都帅得流油。
更不用提那些帅出天际的王子们。
片中瓦嘉达老爸,以及那个叫阿卜杜拉的小男生,都帅得没天理啊。
女人也是,如果能有幸见识那黑袍之下真颜,绝对被惊艳到。
瓦嘉达老妈/瓦嘉达本尊/女老师/女校长,甚至老妈那个叫莱拉的闺蜜,都堪称蜜汁爆款啊。
那希腊雕塑般的脸蛋,那潭水般深邃无垠的眼神。
天呢,简直不要太美。
难得一见,很是喜欢。
给良好评价吧,7.8/10分。
乍一看,以为是西亚电影的套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黑板》等等的翻版:一个小女孩想买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妈妈起初不同意,小女孩自己开始攒钱,甚至参加《古兰经》背诵比赛,终于得了冠军赢了奖金却被校长捐出,一切希望落空;沮丧之际,妈妈把自行车作为礼物送给了女儿。
如果这是一对父子故事,几可以看作是《小鞋子》的仿作。
但在西亚背景下,一对母女的故事,则更具深意。
少女骑自行车的禁忌,女子学校里的种种清规,因生瓦嘉达时难产而无法再生育被父亲抛弃的母亲,家谱中不可见的少女……每一处细节都传达着阿拉伯女性的困境与挣扎。
结尾处,瓦嘉达终于获得心爱的自行车,并如愿与阿卜杜拉在大街上顶着众人的目光比赛骑车。
与她两小无猜的阿卜杜拉甚至略带羞怯地说,“等我们长大了,我要娶你”;一切都很温馨甚至有些甜蜜蜜。
但瓦嘉达的自行车是妈妈以被抛弃的痛苦换来的,而爸爸妈妈也曾经青梅竹马,甚至至今也两情相悦,但还是无法挣脱“传统”的藩篱。
谁又能保证瓦嘉达与阿卜杜拉的未来不是爸爸妈妈悲剧的重演?
剧情简介:沙特利雅得近郊的十岁女孩Wadjda(Waad Mohammed饰)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自行车,这样她便可以和邻家男孩Abdullah(Abdulrahman Al-Guhani饰)赛车了。
但是她的妈妈(Reem Abdullah饰)并不同意,因为女性骑车在当地被视为禁忌。
Wadjda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自己筹钱,无论是在学校努力贩卖自制的小商品,还是报名参加自己一无所知的可兰经有奖背诵比赛。
可是社会约束和宗教束缚却始终对她如影随形。
由沙特女导演Haifaa Al-Mansourz执导的《瓦嘉达》是第一部在沙特全程实景拍摄的电影长片。
作为习俗保守的阿拉伯国家,沙特没有电影院也无相关产业。
因此,这部反映沙特女性对自由向往的影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不仅如此,《瓦嘉达》也是部贴近生活感人真挚的佳作,自2012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起便引人瞩目并多次获奖。
Wadjda(瓦嘉达)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
十岁的她虽然生活在传统守旧的沙特首都利雅得,但其性格却十分乐观果敢。
她不仅喜欢穿被老师禁止的帆布鞋,也爱听在当地被视为糜糜之音的摇滚乐。
Wadjda在与邻家男孩小伙伴Abdullah的一次追打嬉戏后,望着他与其他男孩一起骑车畅游而去,顿生拥有一辆自行车和Abdullah赛车的念头。
然而女性骑车是当地的禁忌,她的妈妈自然也没有答允。
家长的赠送指望不上,独立聪颖的Wadjda便设法自己筹钱,影片的乐趣也由此递增。
比如,她会先和售车老板套近乎以留住她喜欢的那款自行车,同时增产自制的小商品并加价在学校贩卖。
无奈上得山多终遇虎,Wadjda的小生意还是被老师发现了。
面对恪守传统的权威管制,她只好暂停赚钱买车的计划。
在这条买车的主线里,Wadjda独自与社会约束和宗教束缚的周旋是自发不懈的。
她甚至不惜参加宣传宗教思想的校际可兰经背诵比赛,因为丰厚的冠军奖金可以圆她的自行车梦。
尽管她报名前对可兰经一窍不通,对唱诵更是完全外行,但自由自在地骑车已是她勇往直前的信仰。
片中另有一条副线,是Wadjda的妈妈试图避免她爸爸为了要儿子而娶二妻的努力。
爸爸是疼爱Wadjda的,但其传宗接代的思想也根深蒂固,还会与妻子冷战长期不归。
一夫一妻是妈妈的理想,可惜主动权在爸爸的手中。
与天真单纯的Wadjda相比,懂得人情世故的妈妈当然是现实的,已不再会飞蛾扑火。
《瓦嘉达》的主题背景是压抑的,但基调却哀而不伤时有诙谐。
勇敢灵气的Wadjda有如一缕春风,为这个沙漠中的国度带来了绿色的希望,也为银幕前的你我带来了温暖的阳光。
(文/一一,英国商报)
该片讲述了一名12岁的沙特女孩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但根据当地教义,未婚女性不允许骑车,由此展开了一个现代世俗与宗教传统对抗的家庭故事。
生活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郊区的十岁小女孩瓦嘉达,性格乐观开朗,活力四射。
虽然她生活的环境传统保守,但小瓦嘉达不仅穿被老师明令禁止的牛仔裤板鞋,还热衷听摇滚乐。
一日,瓦嘉达和邻家男孩阿布杜拉打了一架后,刚巧看见一辆崭新的绿色自行车正在售卖。
从此,瓦嘉达满脑子都是这两漂亮洋气的自行车,梦想有一天能买下它跟阿布杜拉来一场比赛。
然而瓦嘉达的妈妈却极力反对这件事。
因为根据瓦哈比派的教义,女性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特别是未婚少女。
倔强的瓦嘉达只得偷偷的想办法自己筹钱。
她在学校努力贩卖自制的小商品,又报名参加了自己一无所知的可兰经有奖背诵比赛。
父亲家族树上只有男性的名字,瓦嘉达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贴在家族树上。
瓦嘉达在朗诵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她想用这笔钱买一辆自行车,可是学校认为那是违背妇德的行为,所以强制她将奖金做出捐献。
而她的母亲一辈子都遵从妇德,依赖男人,守着那狗屁的规矩,可结果依然没能改变丈夫再娶第二个妻子的命运。
幸好,醒悟过来的母亲放弃了买红裙来取悦丈夫,而是买下了自行车送给她做礼物,希望她今后的人生都是快乐的。
1、什么狗屁的“妇德”,怎么不制定“夫德”、“男德”?
有时候,女性对女性的苛刻甚至比男性对女性的傲慢还要多。
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千年媳妇熬成婆之后也不能让别人好过?
还是我很惨,只有看着你比我更惨才能心理平衡?
正是这样扭曲变态的心理,才让女性一代一代地一直沦为第二性。
自己不努力,不争取,跪的时间久形成习惯就不会站直了,自甘低下,那就永远都不会有昂首挺胸、自信自立的一天。
内部都不团结,更会让别人嘲笑瞧不起。
不要做扶不起的阿斗,不要做拖后腿的叛徒,不要做向命运低头的懦夫。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谁也没比谁高贵,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2、女性自己要更努力,在各行各业都占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和重要位置,这样才有机会发声,才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在相关事件中尽量争取公平公正。
自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3、任何人都不要置身事外,沉默是变相的纵容,不能总是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用血汗抗争得来的成果。
太祖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正确的。
4、女性要真正可以掌控和决定自己成年之后的人生。
而不是随便被父母兄弟嫁掉,或是自己拼命努力却为他人做嫁衣裳,可惜别人不但不感激涕零,还会当你是拖油瓶、累赘,说不定人家还想着多卖你几次换点钱。
5、不想被物化,就让自己活得像个人。
不是取悦别人,而是取悦自己。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更需努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一次见到这种类型的沙特电影,接触过的沙特电影都是歌舞片,全在棚里拍的,男的唱男的,女的唱女的。
如此生活化的电影还是第一次看到,不知怎么通过沙特文化部门的审查。
沙特在海湾六国里是最大的经济体,虽然人均数要排倒数。
沙特还是伊斯兰世界的圣域,有多个圣城。
沙特还有宗教警察,更加严格地执行每日五次的礼拜。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宗教势力有极大的力量,即便是Saudi王室也不得不让其三分。
尽管如此,沙特毕竟是一个相对理性的国家,相对于伊朗而言。
原因也简单,沙特接受了太多西方的东西,Amerco,皇家陆军的M-1A1坦克,皇家空军的飞机,都来自西方。
这种军事交流导致每年有大批沙特人在美国、英国、西欧接受培训,大量西方人常年居住在沙特(尽管他们住在相对封闭的”营地/compound“里)。
这种交流或多或少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文明。
伊朗却决然不同。
现在能看到的伊朗电影,更多的是流亡在西方的伊朗人,特别是居住在加拿大的伊朗人拍摄的电影。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必担心会有原教旨主义政府会因为一部电影而公开/秘密审判。
沙特也在变化中,整个伊斯兰世界也在变化,有些国家已经走得不慢了。
GCC六国中已经有些国家建立了议会,政教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可分。
中东是美丽的,不同的,富有历史的。
中东也会现代,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社会上。
1991年10月1日沙特阿拉伯放映了第一部电影,2006年夏天拍摄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你好吗》,2009年6月6日历史性的首次公映了沙特阿拉伯第二部电影《我的馈赠》,2012年8月31日《瓦嘉达》在威尼斯影展首映,这又是历史性的一刻。
这是第一部在沙特阿拉伯境内拍完整部的电影,是历史上沙特第一位女导演,也是代表沙特申奥的电影。
当你了解了沙特的国情以及宗教信仰,就不用做过多的介绍了。
国内电影人看后应该汗颜。
瓦嘉达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穿板鞋,听摇滚,她梦想要一辆自行车,和小正太比赛。
小正太还真是有爱极了,淘气地抢瓦嘉达的三明治和头巾,送了瓦嘉达一条美丽的纱巾,在天台帮瓦嘉达偷偷学骑自行车。
她有“经商”头脑,自己编手链到学校偷偷卖给同学们,陪妈妈去挑选红裙子的时候见到商场柜台的手链,她向老板说自己也能编,10块一条卖给你如何?
结果店主说我从中国进口10块可以买到100条。
另一个镜头特写给了一个底下写了Made in China的马克杯。
这电影是想顺带黑中国呢?
还是赞一下中国东西价廉物美?
那个地区的女人:出门围头巾,不能被男人看到正面。
她们蒙上一块黑布是怎么看清路的?!
出门有专门的女人接送车,司机还可以罢工不接她们。
女人不能骑自行车,说因为会影响生育。
不能大声讲话更不能大声唱歌,因为会被男人们听到。
结过婚的女子翻阅古兰经需要垫一层纸巾,避免玷污了什么。
一个胖胖的小姑娘居然已经结婚了。
婚姻受到父母的支配,小正太说长大了要去瓦嘉达,但愿他们可以剥去他们所处社会的束缚,在一起。
瓦嘉达的妈妈很漂亮,唱歌很好听,为了取悦丈夫想买一条红裙子,可丈夫还是取了第二个女人,她对爱情和家庭的守护破灭了,最后她给心爱的女儿买了自行车,虽然之前她摔盘子阻止女儿的这个想法,但最后她做出了勇敢的选择,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关于女权,其实还有很多要说的。。。
赞!
线条看起来跟《小鞋子》一样,但主旨不同,《瓦嘉达》褒扬的是挑战传统保守思想的勇气。
瓦嘉达作为主角当然是其中的反抗典型,而学校里的那对拉拉同学、医院工作的莱拉阿姨、赞许瓦嘉达买自行车的小伙伴阿卜杜勒和商店老板也都在挑战保守思想。
当父亲为了添儿子而决定娶第二个妻子,妈妈把原本想买裙子取悦父亲的钱给瓦嘉达买了心爱的自行车--这里我都看哭了,一直是保守传统派的妈妈最后理解和认可了瓦嘉达的勇气。
女校长自然又成为伪善的代表,既深夜与情人幽会,又擅自决定把瓦嘉达的竞赛奖金捐给巴勒斯坦--只是为了避免瓦嘉达用奖金买自行车。
瓦嘉达真是个厉害姑娘,为了买自行车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为此从头学习古兰经参加竞赛获胜--用古兰经知识竞赛的奖金买不允许女性骑的自行车--她真是太有想法了。
影片还是努力找些平衡,也可以说是中肯的态度吧,那就是古兰经诵读真的很动听,很美,同时又以两个小孩戏谑的口吻谈了谈献身真主的人肉炸弹们的荒谬。
沙特阿拉伯非常富裕,却没有一家电影院。
剧情
看不懂 看不下 懂不
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束缚和女性压迫的沙特社会环境,瓦嘉达就是一股突破束缚的力量,最后的温暖结局给人以希望。小女孩真是出色~
亦是旁推侧引,亦是从儿童这种既是起点又是未来的特殊身份出发,去试着推动甚至改变宗教的根深蒂固一成不变,黄沙包围的城垣里”黑和白“共同追寻心中那片”绿色“~亲情爱情远胜胡子男人们那永恒的追求。三星半~
其实我也觉得女性多骑车不好。。古兰经读起来蛮好听的。。3.5
果真女导演。一部以小见大的电影,关于青春、女孩、成长、初恋、家庭、学校、社会等,遍地可见的女性歧视:不能被男子看到,不能给喜欢的女孩写情书,不能骑自行车,不能在公开场合露脸部,不能在家谱中留名……瓦嘉达是叛逆的觉醒的,是新的力量代表。结尾大赞,尤其他们骑单车的画面无比美好。四星半
勇敢萝莉的奋战,沙特女性地位有够悲催。
拍这样一部电影真不容易啊!
还是差点。
虽然我不在沙特阿拉伯,也没有在伊朗长大,但每次看见这样的剧本,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岩波ホール 虽然想说的东西都摆在了台面上,但意外地不令人讨厌。再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地球毒瘤。
少女视角的女性主义,在极端保守的伊斯兰世界显得格外真实而珍贵。政治诉求在女主角(和女配角们)的眼神对白中细腻展开,非常动人。
小姑娘倔强要强,不过好在遇到了尊重她的小男孩和爱她的妈妈。虽然题材很好,但故事有点boring
影片中除可一窺阿拉伯國家重男輕女的社會概況及女子學校蒙面的神密面紗外,劇情的開展並無令人驚喜之處。
记住,女性是可以骑自行车的
影片的意义大于本身的内容了。
#我在沙特阿拉伯长大
Cliche
小姑娘真可爱,让人想起Whale R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