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达内还是好,简洁,清晰,高效,一把不动声色却精准划开社会伤口的薄薄尖刀。
最达内兄弟标志电影。砍去一切枝枝叶叶,叙事极端主干化,感觉少了些东西,好在暧昧的开放式结尾一定程度挽救了主题的单调。
被宗(邪)教荼毒的青少年。达内兄弟凭这么个故事拿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实在是意难平,并没有看到太多导演自己的东西。手持跟拍和大量特写是需要传递人物情绪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阿迈德的小演员选得很失败,从头到尾都是面无表情。结尾还收得突然,就这样实现了和解?绝大多数观众是不会信服的
活着的时候信谁,或许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将死的时候,喊谁的名字。是“妈妈”不是“安拉”。
我還挺喜歡的,非常生活,非常流暢,非常簡潔克制,但又暗流湧動張力十足,觀影全程在一種非常不安的情緒中度過。我不同意很多人說結尾是感化是醒悟是敗筆,結尾是這個需要立刻執行刺殺來自證純潔信仰的少年,遇見了接近死亡的意外墜落後,展現出的那一瞬間少年本真, 是整部電影裡他第一次表現悲傷的情緒。用原本打算刺殺的工具完成的自救,是那麼讓他傷心,失落和無助。這不是救贖,他也不會因此覺醒,在他堅定的信仰面前,這是徹底的失敗和虛無。
【长春电影节展映】狗尾巴草挑逗少年,田地里的初吻,谁才是宗教的异端。达内兄弟拍片太省事了,全程手持到底。
电影可以在敲击求助的时候结束,也可以在阿迈德最终开口之前结束,但却硬生生地让他实现救赎。唯一暧昧的地方在于,握着“凶器”的那条胳膊始终处在镜头之外,让人揪心他是不是可能会随时出击,所谓救赎的语句也许不过是宗教压抑下的短暂人性闪光。强化刻板印象而欠缺结构的、社会层面的思考,达内兄弟的此次人物摘要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全程对主角:你想干嘛、你在干嘛、你都干了些啥…
控制欲太强了,人物绷得死死的。或许,达内可以拍一下喜剧看看。
状态神勇!达内拍宗教极端真的很合适,他们并没有简化这个问题,反而将之复杂化了,因为孩子本来就是不可预知的,陷于极端宗教的孩子更完全是成人的盲区,你只能透过他的行动去理解他,而任何理解又必然徒劳无功。主人公被完全钉死在景框之中,除了切身的疼痛之外,没有任何内在的力量可以解救他。这是一部升级版《单车男孩》(虽然仍有缺点),一部当代版《德意志零年》!
偶像,意义,使命感;牙刷,便条,逃亡路;你是更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楚的我?和《单车少年》的结尾很像
對極端的宗教狂熱者完全不能理解,本來是帶好凶器準備去行兇,謀殺未遂摔到重傷一句話就能完成自我救贖?
真心受不了宗教。
新移民、家庭、青春、网络、穆斯林。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遮蔽的历史因素或是作者隐藏的态度。其实我觉得男孩最后刺出去还不失为一条忠于信仰的蠢汉,求救就变成了懦弱蠢汉,连“愚勇”也没了,不仅一点好感不剩,还等于彻底否定了这个“人”。但是电影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或者反问号——我们怎么办,他们怎么办?
没太大意思,就是看一个被邪教方的骚年如何作死的过程
3.5
3.5 前面拍得太困,被阿迈德的卷发和翘臀抢戏;最后从和女孩kiss开始变得精彩起来,很绝妙地表现出宗教对人的扭曲
为什么仇恨一直持续了这么多年 可能就是前人不希望这一切停止
对宗教理解得可能是不够吧
对达内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