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比较简单,讲了两个男人,一个有着冒险梦的退休老师,一个流浪的抢劫犯,在一个小镇相遇,交谈中,发现他们是多么渴望彼此的生活,退休老师希望冒险,希望有一种刺激的生活方式,而抢劫犯却厌倦了这种居无定所毫无安全感的流浪生活。
在小镇中,他们相处了3天,3天后,退休老师要进行一个生死相关的手术,而抢劫犯也在策划着一场银行抢劫,电影的最后,退休老师死在了手术台上,而抢劫犯却因为同伙的出卖,死在了警察的枪下····影片的结尾很妙,在拍摄了两人即将断气的画面后,镜头一转,画面中,抢劫犯出狱后接过退休老师的门钥匙,终于过上了安静平稳的生活,而退休老师也终于踏上了他的流浪之旅,坐上了每天一趟的火车远离小镇,只是,这些美好的画面都是两个临终之人的想象·····
A poet. A thief. Two strangers with nothing in common are about to trade their lives for a chance to cheat their destinies.
观看这类影片可能与心情有关,也可能与年龄有关,谁知道呢。
人到了一定年龄,或者有一种心情,当感觉到弯腰系鞋带都是一种运动的时候,那就意味着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厌倦。
与此相伴,对快节奏电影也就会渐渐失去了兴趣。
这也像听摇滚乐,老年人不喜欢它不一定是因为嚎叫刺耳,而是不喜欢这个“嚎叫”背后的那种进入世界的态度。
在这个影片中,“火车”是个具象,因为故事的确与火车有关,但火车于片中更多的是个像喻,它是一具活动的“棺材”,人在里面却不能自主。
火车上的人只知道要到下一站,却不知道要到哪里。
有的只是漂移、颠簸、去向远方。
流浪天涯,却无归乡处,这是影片人物的人生写实。
现实中,我们习惯于人生中的安定:一个安定的工作,一个安定的房子,一个安定的家庭,一个安定的人生。
任何有打破这安定的风吹草动,我们都会感到莫大的恐惧。
人这一辈子,身在安定中,心却一直在漂泊。
不是吗?
心老了,往往都有坏毛病。
人都会有老的时候,但什么才叫”老“?
”老“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特征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老了“的特征就是喋喋不休,想倾诉,想喃喃自语。
有时他对着镜子自己跟自己说话,那不是自恋,而是一种自渐形秽;有时他驻足在一幅少女肖像的油画前长时间地凝望,看到的那是他自己的过去,那个已不再了的少年个少年当时就是这样站在她的面前,得到了愉悦,也得到了生理上的满足。
他是一个教授法国诗歌的退休教师,在他为教的四十多年的光景里,他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与敬重。
这是他人生的成就与光荣。
现在他退休了,还是希望能教教学生。
他未婚独居,人和善随和,是个安定的人。
有一天他对着镜子,似乎看到了他的另一个自己。
他想到那个面包店的老板娘,三十年对顾客只会说一句:”您还要点别的吗?
“这是一种无聊的重复。
他对着镜子,穿上皮夹克,做着戴牛仔帽的掏枪的动作,然后下着命令:”不许动!
“这是另一个自己的画像。
三十年了,到银行存钱取钱,这也是一种单调。
现在想想,最想做的不是去存钱取钱而是想抢劫,这念头是他踏进这门槛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有了,只是现在才意识到罢了。
他的另一个自我告诉他,他本不是这样安定的人,他最想做的是漂泊:”我想航行到一个又一个陌生 的地方,不是美洲就是某个大陆,从不停留那些新的岛屿,成为一块土地的发现者、开发者。
“其实,人生的欲望并不大,只是不想成为现在这样的自己,能成为”一小块土地“的”发现者“就足够了,这人生也算避免了循环往复,有了新奇。
当他发现了这个自我时,他感到了莫大的悲哀。
这悲哀就是,年轻时总被人生的假象所蒙骗,当真正意识到想做改变的时候,什么也改变不了,因为年华已经老去。
要想知道衰老的办法很简单:当走到大街上任何女人都不看你一眼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老了。
人可以被轻视,却不能容忍被漠视。
这是男人悲哀的根源。
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镜子也会骗人。
镜子里面那个未必就是”本我“,”本我“可能在镜子的背后。
他在镜子中发现了那个漂泊性的”另一个我“,但那个”我“也同样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其实,我早已厌倦了漂泊,我一直都想停下来。
“这个”我“又极端的羡慕现实中的那个教师的”我“想教授学生诗歌,感受人间的美艺;想在房间里换上拖鞋,让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
我多么想和你一样,在那少女肖像下,弹着钢琴,想象着这飘拂的音符里的故事。。。
人生的本质就是这无法完美的残缺性。
存在永远都与心灵相分离现在安定,心灵祈求漂泊;现实动荡,心灵想要安宁。
影片的结束是这样的一个镜头:”他死在了手术台上,在闭上眼镜之前,他看到了自己实现了自我把钥匙留给了现实中的自己,而‘真我’登上了那象征这流落远方的火车。
“这只是梦,是梦在流浪;而”我“却站在原地,果真”真我“也飘泊了,那就是另一种残缺性的开始。。。
我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片子,然而我只看过一次,这个片子极其难下。
可能很多人是在中央6台认识的这个片子吧,整个片子的色调都比较灰暗。
唉,很多具体情节都记不清了。
力荐。。。
两个毫不相干的男人的命运,在他们生命结束前三天,相会了。
一个是住在小镇上的退休教师,独守空宅的老头。
一个是刚从火车上下来、图谋抢银行的劫匪。
他们几乎毫无共同之处,似乎在任何方面都迥然相异。
一个滔滔不绝,一个沉默寡言。
一个厌倦了平淡无奇的生活,想要寻找刺激。
当他终于鼓起勇气,起身阻止酒吧里喧哗的台球猛男时,却无功而返。
对方立即收声,对他毕恭毕敬,原来是他以前的学生。
一个想要结束自己漂泊的生活,安顿下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当他生平第一次穿上拖鞋时,却连路都不会走了。
当两个人相遇后,他们并没有形同陌路,反而坦诚相见,惺惺相惜。
劫匪向教师请教一首诗歌。
教师向劫匪讨教枪法。
甚至在在得知劫匪第二天就要抢银行时,教师说:“要不是明天有事,我真想帮你一把。
”可见,他们也不是毫无共同之处。
他们都没有安全感。
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教师总是为自己准备双份的牙刷、牙膏。
谁知道哪天用完了呢?
劫匪时时保持警惕,因为同伙发福而差点放弃计划,对新入伙的人满怀戒心。
他们其实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他们都算聪明。
他们都过着自己不想过的生活。
甚至,他们在同一天死去。
一个死在手术台上。
一个死在警察的枪下。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电影最精彩之处刚刚开始。
这两个心有不甘的灵魂同时起身,退休教师坐上了火车,踏上他向往已久的旅程,而劫匪则坐在钢琴前,弹起了舒曼。
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希望自己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人,生活在别处。
每一个人都是火车上的男人。
每一个人都是旅途中的灵魂。
我们都怀着不知餍足的渴望,在世上徘徊流浪,直到我们的灵魂最终回到家中。
当面包店老板娘问道:“你还要别的吗?
”我们真的可以说:“不,谢谢。
”万源一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经历那样的人生。
因为命中注定我们是男人……或许我们都会感慨于我们没有生于1874吧……
初观此部电影时,我深感其与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及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描绘了年龄差距悬殊的个体间所萌生的特殊情谊。
例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年轻女孩与粗犷大叔的组合,以及《痛苦与荣耀》里学识渊博的少年与如希腊雕像般圣洁的漆瓦匠在沐浴场景时候所产生的强烈冲击。
此类情感细腻且题材独特的电影,在吕克·贝松与阿莫多瓦的作品中均有出色呈现,而其他地区的电影则鲜少触及此类深度与尺度的内容。
穷汉与病老的无欲则刚《火车上的男人》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今日观赏名为《火车上的男人》的影片时,由于先前已有强烈的预设暗示,我注意到影片中一位年龄较大、发型偏分的老人,其台词中频繁出现,对阳刚气质男性的特殊暗示。
这是我首次接触此主角设定的电影,在家中观看时,我不禁遐想,若由国内演员演绎,哪位能胜任那位阳刚角色?
胡军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那位老人的角色又应由谁来扮演呢?
我始终未能想到一个合适的演员,毕竟让刘烨来饰演显然不太合适。
这部电影开篇便设定了一个独特的场景:一位老人向一位外表略显异样、阳刚气息浓厚的青年敞开心扉,不仅邀请他入住家中,还对其过往经历侃侃而谈,包括初次接吻、在电影院被初次拽出,甚至后来还带着自己交往了十五年的情人一同出现在这位青年面前,所有这些都发生在青年的家中,在他的注视下发生。
起初,我认为这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类型,但随着剧情的深入,特别是理发师凭空出现,而上一次出现的青年与其同伙车辆又凭空消失的情节,让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部幻觉类的电影,此类电影在叙事上往往能营造出强烈的悬疑感,也是剧本创作中的一种高概念手法,如《西部世界》般疯狂地切割故事线。
这让我想起了克里斯托弗·诺兰首尾可以连起来的电影的《信条》,他擅长运用时间穿插和剧本的高概念进行创作。
而《火车上的男人》这部电影,我后来才逐渐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年龄差距较大的两个男人之间特殊情感的电影,更像是一个寓意深刻的人生寓言。
1. 千禧年初的电影情怀今日为12月24日,我在电影日记中记录的电影是《火车上的男人》。
近期,无论是我的视频账号、长文字账号还是影评平台,更新频率都有所降低,因为我计划暂时停止更新。
一方面,我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次成为父亲的时刻,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另一方面,这个频道已经运营了近两年,虽然粉丝数量一直维持在两百多左右,但这份成就感却让我倍感满足。
我曾知道,不付出金钱购买推广流量是不会有收获的,而现在的实际情况也验证了这一点。
因此,我的更新频率从日更逐渐减少到周更,而现在甚至可能连周更也无法保证。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一段关于《风流一代》的对比视频意外获得了大量流量,各个平台的观看量都上万了。
这使我收到了不少朋友的推荐,他们向我介绍了自己喜欢的电影,其中就有《火车上的男人》。
观看2000年左右的电影,总能带给我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
究其原因,在于我那时已拥有电脑和互联网,观看了大量影片。
那个时代的电影,其夜景画面的暗调与噪点,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以2000年左右的夜景拍摄为例,其画面并未如今日这般低饱和度和纯净,反而带有一种陈旧、脏乱而情感浓烈的风格。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每一部随着年代增加在色彩倾向上的变化,其中,《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无疑是变化最大且最具特殊性的节点。
在此背景下,当我再次观看《火车上的男人》时,仿佛回到了高考结束后,在家中利用某个后来成为负面代名词的软件,一部接一部地观看电影的时光。
这部电影无疑属于那个时代,与李安的《断背山》等作品共同构成了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
观影结束后,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淡淡的忧郁,这种情感与2000年代初期的氛围不谋而合。
那时的选秀节目、综艺节目以及那些叙事精巧、成本控制得当的电影,都在探索的道路上整体呈现出一种忧伤的文艺气质。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高考结束后的那段时光,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2. 金钱与生命的终极洒脱然而,如今看来,这部忧郁电影却如同预言一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们从小就被培养分析和总结中心思想的能力,而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其实是关于人生在世最宝贵的两件事:金钱与生命。
当面临彻底破产或生命垂危的绝境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洒脱。
在此之前,为了保留财富和身体健康,我们可能做出了许多妥协和忍让。
但一旦得知自己已无力回天,便会突然进入一个顺应内心、无拘无束的状态。
大约一年半前,我的生活、家庭和朋友都给了我巨大的冲击,让我感觉自己即将失去一切。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更加自私一些,找回一些自我。
这正是《火车上的男人》所传达的核心信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应该顾虑太多,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再伪装自己。
例如,片中的老人即将面临手术,生命所剩无几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向自己的亲人表达对她的感情,以及对她的丈夫的不满,并鼓励妹妹也要做一个心直口快的人。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达到一种无欲则刚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反而可能让他们在后续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或更健康的身体。
我曾经花费了三四年的时间,成功减重三十多斤,这一过程中,我对于减肥的感受并非仅仅是通过节食迅速瘦身,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转变。
在减肥之前,我曾热衷于尝试各种美食,追求饱腹感与味蕾的满足,甚至将品尝多家店铺的美食作为目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欲望逐渐消散,我开始回归到对简单食物的欣赏,如一口咬下青菜的清脆与香甜,或是品尝红色胡萝卜时的甘美。
这种转变,让我在无欲则刚的状态下,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美好与滋味。
3. 轮回寓言与双主角当我观看至影片结尾时,我深感这部寓言类型的电影构思之巧妙。
它以一种回旋状的叙事结构,将开头与结尾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仿佛人生的轮回一般,《信条》也有这样的构思。
影片中的两个主角,一个身无分文,一个身患重病,他们的命运似乎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被视为同一人的不同面向。
影片中,身无分文者的车辆消失,而身患重病者的理发师却凭空出现,这样的情节设计无疑加深了这种解读的可能性。
我注意到,影评平台上也有人持有类似的观点,这进一步证明了这部电影的精巧之处。
在观看《火车上的男人》时,我不禁想起了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
这部电影在万玛才旦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独特,因为它让我一时难以捉摸其叙事角度和目标。
看完《火车上的男人》后,我计划再次观看《撞死了一只羊》,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
《撞死了一只羊》讲述了一个阳刚的货车司机与一个柔弱如羊的男人在旅途中的故事,王家卫曾与此片有过交流与沟通,对万玛才旦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后,万玛才旦找到了自己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重要节点,并发展出了独特的视听语言。
以上便是我对《火车上的男人》的电影日记。
两个看上去毫无共性的男人,宿命般地相遇。
在他们生命最后的三天时间里,是诗歌、是音乐让两个陌生人找到了彼此精神上的契合。
双方都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想活成的样子,那一部分正是自己心灵所向往的,或是生活当中被压抑的没有得到发展和释放的。
讲授文学的退休教师在酒吧鼓起勇气去挑战粗鲁的顾客时,却惊讶地发现他当年的诗歌教学,在表面粗鲁的男学生身上还是留下了美好的种子,那一刻,冲突瞬间的和解了。
劫匪舍身去救的那位同伙,在美术馆与劫匪见面的时候对绘画颇有见地的鉴赏之论,分明是一位在20年后又重拾自己对绘画热爱的文青。
在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表面平庸的男人,而是一位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爱好者。
在那一瞬间,不知劫匪是不是被他的同伴所打动,因此在最后一刻,他毫不犹豫地挡在了他的身前……整部电影连渲染氛围的背景音乐都很少使用,甚至是大段的枯燥的安静,正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会总是被华丽所渲染。
教师家不设防的锁暗示着:很多人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但需要有机缘让人走进来看看自己的精神世界,那内心当中的古堡。
生命的宿命无法打破,但并不妨碍热爱美好事物的人在迈向天国的一瞬间,相互找到灵魂的共振者,最终走向他们向往的天国,各自步入自我归属的精神家园。
所以,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世间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化。
平淡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类的心灵,虽然无法摆脱宿命,但灵魂却依然追求美好。
这是普通人所能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电影《寂静人生》里默默生活的普通人,在世界上各个角落里的芸芸众生,也都有自己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其中的幸运者,是找到了与自己同频共振的人的人,正如我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所受到的触动。
这部法国电影情节较为简单,是讲两个陌生男人的偶遇,互相羡慕对方,渴望身份互换,享有对方的生活方式。
我喜欢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安排,非常巧妙。
影片开头是陌生男人乘火车来到这个小镇,结尾却成了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老头坐火车离开这个地方,真是有一种陌路同归的意味。
中文名翻得很好,就是隐喻了“陌路同归”这个含义。
本片的英文名“MAN ON THE TRAIN”其实就是“漂泊的男人”的意思。
这部片子虽然是个悲剧性的结尾,两人几乎同一时刻死去,但导演安排的结尾赋予了观众无限的想象,(身虽死,灵魂还在)杀手男子拿着老教师房子的钥匙,留在此地过上安逸的生活,而老教师则离开了此地,去冒险漂泊。
影片布局巧妙,感叹人生充满了无奈,两位主人公要在死后去实现他们的渴望,或许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结局。
我要强调导演在本篇结尾处巧妙的设置,更让人感到这两个男人是陌路人,老教师在远处把自己房子的钥匙抛给了杀手,杀手和老教师两人处于面对面的位置,其中隔了一条马路,然后两人互相走了过去,擦身而过互不注视对方,两人等于互换了位置。
我觉得这处的设置暗示性,隐喻性极强,太妙了!
我喜欢那个饰演杀手的男演员,听说他是法国著名的摇滚歌手,可惜没注意名字,他很有沧桑感,男性魅力十足。
此片叙事真是简单,很纯粹,两个男人一台戏,一个小镇,只讲叙了三天发生的故事,却让他们彻底改变了人生!
两个男人间的浪漫,你以为我在说《断背山》?
不,我要说的浪漫确实是两个男人对彼此的向往,但却和爱情无关。
你以为我在说的是《速度与激情》?
也不是,我要说的电影里的两个老男人并不是让人血脉喷张的肌肉男,也没有枪林弹雨携手闯天涯的传奇旅程。
他们的浪漫始于一见如故的相遇,流淌于短短几日朝夕相处的细枝末节,是冷硬与温润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简单宁静的法国小镇,冬日的寒风无声无息吹动两人生命的末梢,他们交谈或沉默着触摸对方的沧桑过往就好像品尝过了自己未曾涉足却一直艳羡的人生一般,嗅其香如知其味。
说是两个男人的浪漫也许过于温和,更多人愿意解读为两个男人的围城。
他们一个健壮利落、一个温文尔雅;一个颠沛流离、一个一尘不变;一个沉默寡言、一个絮絮叨叨;一个饮着烈酒擦拭枪械、一个奏着舒曼吟诵诗歌,他们的世界是墙的两边,各自遥望对方那片不一样的天空却又犹豫不前,一转眼已是匆匆大半生。
流浪的人想要有归属,安分的人想要去冒险,何其有幸他们遇见彼此,就仿佛看见于脑海中构划了千百遍的想要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他们的交流也十分有趣,马斯奎特总会没完没了分享自己的故事并想了解更多有关米恩的不愿提及的过去,而米恩则更乐于静静感受此生难得能在马斯奎特处寻得的家的宁谧,这二人的契合度犹如相知多年的老伙伴。
然而时光如蚕,丝丝绕绕缚住驻足原地太久的人们,圈住米恩穿上拖鞋时不自在的脚步,也缠住马斯奎特打靶时生疏的准头,尽管不喜欢,但他们已无法逃开原本的生活轨迹。
其实电影本身不难发现很多处宿命论的影子,比如无数次想放弃这单案子的米恩最终还是被说服入伙,比如总想要热血一次大干一架的马斯奎特因为做了一辈子好教师根本没人想和他掐,还比如星期五晚上米恩的同伙开着偷来的车与马斯奎特的手术医生的座驾迎面而过,一黑一白,方向相反,暗示着尾声处两人交错后互换重启的“人生”。
然而宿命本身也并非不可挣脱,如果米恩接受了马斯奎特的借款远在他乡,或许可以找到一个稳定的栖身之所;如果米恩没有说谎,而是直接乘坐周六的头班列车,那结局一定不会是被惨遭出卖横死街头。
是宿命成就电影,挣扎却可以造就人生。
电影海报把两个男人隔离成的两个区域,和煦与冷冽互不交融,和电影镜头的调色如出一辙。
《火车上的男人》的镜头调色很有意思,一共两个色调,却是截然相反的对比色,冷蓝的色调专属于米恩的个人场景和活动区域,暖棕色调则专属于马斯奎特,直至两人生理生命的结束都是如此。
冷色调衬托感情寡淡手段极端的惯犯劫匪,暖色调渲染有人情味对自己不太自信的诗文教师。
而当两个男人以灵魂形式出现并暗示从此交换人生的时候,色调也跟着一道置换,列车出站后的旅程一切冷暖自知,与此同时,斜阳懒懒地将余辉送进书房,伴随着烟草燃烧时淡淡散开的薄雾。
火车上的男人既是指前一世的米恩,也是指后一世的马斯奎特,他们是行走于世间的旅人,也是彼此最熟悉的陌路人。
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
他们同样喜欢超现实主义诗人路易·阿拉贡,也是因为寄希望于更顺从本我而非宿命的后一世,这是属于这两个男人的浪漫:在新桥上我遇到远处渺茫的歌声来自随意停泊的小船抑或撒玛利亚地铁站在新桥上我遇到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可怜得令人绝望还有众人的避让在新桥上我遇到自己旧日的影像那双只为哭泣的泪眼那只只为咒骂的口腔在新桥上我遇到这丑陋拙劣的乞丐伸手乞讨是他唯一生路悲痛占据他全部思想在新桥上我遇到灰飞烟灭的消亡一如我的最初一如我的最真过往在新桥上我遇到似曾相识的少时年华这饱受惊恐的孩子是令我心悸的鬼魂惶惶在新桥上我遇到二十年的谎言国度在祈求怜悯的世界孩子不过是梦境天堂在新桥上我遇到孤独飘零的青年人凛冽寒风中的双唇念叨着半醉半醒的诗文在新桥上我遇到浅薄的街头卖艺人天真的脸庞和夸张的造型凝固在小船喧嚣的汽笛上在新桥上我遇到抵押灵魂的赌徒好似误入歧途的信鸽盘旋在圣母院的双塔之中在新桥上我遇到自己憔悴的身影始现于金色旭日初升消失在浪漫黄昏在新桥上我遇到还是那个贫困潦倒的我他在塞纳河上指点远处阳光的斑驳余辉在新桥上我遇到好似化妆舞会的一幕在繁华殆尽的日子中迎来了同志低沉的问候在新桥上我遇到自己的双倍无知和轻信这样的漫长岁月里在自身阴影里的徘徊退后在新桥上我遇到坐在销蚀的石阶上曾经哼唱的旋律曾经照亮的梦想在迷茫中我遇到你这行人空洞的眼神哦 我那千疮百孔的过往在新桥上(本诗由鱼子酱翻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7f19ad0100ndav.html)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你会永远记住我吗?闭上眼睛,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年上拿蛋糕上的面具也太宠了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假期结束一样 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乏味中 只有那个晚上好像有些不同 但又什么都没改变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俄语好催眠
“假期转瞬即逝,而你眼睛的颜色让我领悟到真实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