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三“。
想写点东西之前,浏览了一圈大家的影评,“阿三”之声不绝于耳。
好象现在大家都叫习惯了,张口闭口的叫,“阿三“已经成了印度的代名词。
大家就这样心安理得地叫着,不知道有没有了解过”阿三“的含义,但叫的时候肯定没什么敬意。
如果一个日本人叫着”支那“如何如何,我们的爱国青年早就火冒三丈了,什么辱华之类的肯定上来了。
那我就不明白了,不喜欢别人辱华,那干嘛张口闭口的辱印呢?
老祖宗早说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想日本人叫我们”支那“,我们就不要叫印度人”阿三“。
想别人尊重你,你就先学会尊重别人,不懂尊重别人,也不配得到别人的尊重。
何况历史上中印之间也没结什么大的梁子,隔着喜马拉雅山,井水不犯河水,就62年那点冲突也算不上深仇大恨吧。
老毛子历史上抢了我们那么多土地,把外蒙古都剜出去了,也没见我们怎么仇恨,还恬着脸叫人家”战斗民族“。
人性中的欺软怕硬大概就是这样吧。
关于开挂。
开挂这个词最早指电子游戏中开外挂,但印度人民在火车上外挂的壮观场面深入人心之后,开挂就和印度联系在一起了,开挂民族也成了印度人民的代称。
一说到印度电影,开挂的场面当然比比皆是,但印度电影也不是都是这个类型,以我所看过不多的片子来看,印度电影可谓百花齐放,象《三傻》、《偶滴神》,思想深度都是我国电影所不及的。
当然我国电影环境不同,上面有个光腚总局管这管那,其结果是我们拍了好多不着边际的武侠片。
武侠片是中国特有的类型片,如果外国人第一次看,估计也是眼珠子满地乱滚的节奏。
看着满屏无视地心引力、飞来飞去的中国侠客,有古装必有武打,有武打必有开挂,我大中华才是世界第一开挂民族吧。
我们自己天天甩着膀子开挂却熟视无睹,还笑印度人爱开挂,当真有一种百步笑五十步的感觉。
而且我们是全天候开挂,古人开开挂的也就算了,现在都开进八年抗战了,如果人家问我们手撕鬼子是怎么回事,我们何颜以对。
关于史诗。
这部电影标明了是一部史诗电影,史诗就是历史加神话传说,那各种怪力乱神是少不了的,各种力大无穷,各种无视地心引力,各种不科学。
你不能再喷史诗电影开挂,就好象你不能说《西游记》不科学一样。
中华民族或者说中华民族构成主体的汉民族,比较早熟,我们的上古神话简陋的不成体系,翻来倒去就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这几个小故事,到了大禹之后,神话时代就结束了。
中国能称得上史诗的,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的,比如《格萨尔王传》等。
我们也没有场面宏大的史诗电影,象《无极》那种虽然也飞来飞去,但骨子里只是披着神话外衣的宫斗剧,没有史的厚重,更没有诗的优美,你有听说过一个馒头开创的史诗么?
关于歌舞。
刚才说汉民族成熟的早,早早有了文学艺术,那相对歌舞蹈表现力就弱化,汉民族就没什么有特色的舞蹈,能扭几下秧歌就对付了,汉族人哪有什么民族舞蹈,说能歌善舞的,都是少数民族。
而印度人的歌舞是骨子里的,没有歌舞就不是印度电影。
《巴霍巴利王》开始的时候还算收敛,搬林加后的那段水中舞蹈毫不突兀,而攀上大瀑布时那段亦真亦幻的女神舞蹈可谓美轮美奂,翩翩欲仙,大概霓裳羽衣舞就是这种感觉吧。
这是全片中最美的片段,也真真正正体现了舞蹈之美,所以看片后还特地去搜了些肚皮舞来观赏。
再后面的一段舞蹈就是男女主人公的园中舞,这段有点勉强,从情节上讲,发展的过快,男主暗恋女主才几天不说,女主认识男主才几分钟,总共才说不到5句话,开始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开跳了,然后还马上就羞羞了,爽得逻辑都丢到九宵云外云了,另外不得不说,女主的腰上还真有肉啊。
前面都是单人舞、双人舞,在印度观众看来肯定不过瘾,导演估计也憋不住了,最后还得放大招,给大家结结实实来场大保健。
王子哥俩追叛徒,进了洒吧,在毫无剧情推动必要的情况来个场群舞,唱的啥全听不民懂,只记住了三个舞娘的妖娆无比。
关于音乐。
本人其实是乐盲,完全不懂音乐,但不妨碍剧中音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是洗脑级的。
第一段是男主搬林加时的配乐,男声充满力量感,衬托了男主的天生神力,阳刚之极。
第二段是男主攀爬大瀑布时的配乐,男声低音合唱,配上女声悠扬婉转的独唱,刚柔相济,洗人神髓。
还有一段是进入古城的配乐,伴着低觉雄厚的男声合唱,一个长镜头从城市上空越过亭台楼阁,穿街走巷,最后定格在坏国王面前,交待了城市的宏伟壮丽、也透视了统治的野蛮暴虐。
还有波斯剑士找老奴卡他帕比剑一节,用大提琴的快节奏起伏衬托比武的激烈,最后屠龙刀怒折倚天剑,高手收刀入鞘,音乐顿止。
其余精彩之外不能一一说来,总之配乐是本片一大亮点,多听洗脑。
关于战争。
本剧的战争场面也是一大特点,处处模仿好莱坞,特效痕迹还比较明显,相当于好莱坞的二流水准。
说起古装战争片,那肯定得说美国大片,从早期的《勇敢的心》、到《指环王》三部曲、到《特洛伊》、《斯巴达300》、再到《霍比特人》三部曲,场面宏大和视效震撼,象《天国王朝》这种水准已经登峰造极,后继者难以超越。
美国电影缺不了古装战争片,隔三岔五的就整出一部来轰炸全世界观众的眼球,那怕迪斯尼这种拍给乖宝宝看的片子里,也充斥着骑士和剑。
说回我国来,古装战争片可真是乏善可陈。
稍稍梳理了一下,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古装战争片都是港台导演的作品,近十年间数的出来的作品,比如水火大戏《赤壁》是吴宇森拍的,技术流攻城战的《墨攻》是张之亮拍的,戏说历史剧《三国志见龙卸甲》是李仁港拍的(还有《鸿门宴》、《西域雄师》,虽然是中国英雄都诡异地披着日式铠甲,但总算填补着电影类型片的一个空白,看看热闹也行啊),还有程晓东的《江山美人》,陈勋奇的《杨门女将》,烂虽烂,但人家有啊。
中国古装战争片都是这些香港导演拍的,这真是邪了门了。
别跟我说《英雄》、《无极》和《黄金甲》,那哪是战争啊,几千人统一喊着号子,整个一团体操啊。
早年间还有一部《黄河大侠》,铁马冰河入梦来,又是香港导演张鑫炎的作品。
一直追溯到开山之作《敦煌》,黄沙百战穿金甲,居然是日本人拍的,一声叹息。
说到底,要拍出好看的古装战争片,导演自己得有一个英雄梦,这种梦想和情怀要到唐代的边塞诗里找,再后面就看不到了,宋之后一路萎靡,岳飞和于谦的时代,是英雄的末路。
当代嘛,买个仿真枪都要判无期,大家都来做乖宝宝,死了英雄的心罢。
大陆导演的作品中值得一提的只有一部《荆轲刺秦王》,陈凯歌那个时候还有激情,还有英雄梦,可惜他入了美国籍。
关于剧情。
总的来说,本片剧情紧凑,除了歌舞过场,基本上环环相扣,密集推进,交待清楚,没有拖泥带水和废话。
第一部的剧情在老奴卡他帕一下出人意料的大反转之后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猜想。
大幕已经拉开,爱恨情仇留待下部分解。
第二部马上要上映了,期待精彩的印度大片。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中国多少个天将雄师了,虽然有又唱又跳,剧情有些会浮夸,但是浮夸也是如中国传说的项羽之类的,所以喷子们的只是黑这部电影,之所以黑,2016年就没一部国产能比!
投资上1亿7000万真的不叫多,比起画面,我只能说给中国5亿都完不成!
天将雄师就是个例子!
特效已经甩死中国电影界了!
不要相信黑粉的话,坐到电影院你会知道值不值!
那些所谓的黑粉说imdb刷分,不好意思,我看就值这么多!
说不好的,不是太挑剔就是被国产电影把眼睛给污染了,看不得好的了吧?
《巴霍巴利王》被誉为印度电影史上最贵的影片,是一部神话史诗作品,场景恢宏壮阔,特效精美华丽,以阿玛兰德拉·巴霍巴利和儿子摩哂陀·巴霍巴利的英雄故事为内核,两代巴霍巴利王是得民心的君主,是万众敬仰的王,但从观影者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王的成功得力于不停地开挂,真正出彩的确是其中的女性角色:希瓦伽米、提婆惜那和阿万提卡,其中阿万提卡故事线单薄,出场甚少,仅体现出她战士的一面,并没有另外两个母亲角色值得分析。
希瓦卡米是阿玛兰德拉·巴霍巴利的养母,生子与养子竞争王位之际,希瓦米卡以其清醒的认知和极高的政治嗅觉,尊崇民心所向,选择立更为仁德的阿玛兰德拉·巴霍巴利为君主,却在生子巴拉拉得夫德斯的诡计挑唆下,与阿玛兰德拉·巴霍巴利反目,甚至将提婆惜那视为敌对对象,改立巴拉拉得夫德斯为新王,最后沦为巴拉拉得夫德斯的杀人工具,害死了阿玛兰德拉·巴霍巴利。
希瓦卡米前期是个政治手段颇为厉害的当权者,抵御内乱、抗击外敌、教养王子,是个出色的执政者,但她没有将王权据为己有,甚至在大臣推她上位之际也没有丝毫动摇,只等着王子们长大继承王位。
但后期她的母性爆发,一心想要弥补对亲生儿子的亏欠,违背了她最初所坚持的公理,可以说是她的自私和霸道导致了阿玛兰德拉·巴霍巴利的死亡。
好在,在忠心的奴隶的提醒下,希瓦卡米最终认清了儿子的丑恶嘴脸,拼死保住了阿玛兰德拉·巴霍巴利的儿子摩哂陀·巴霍巴利,算是弥补了自身的过错。
提婆惜那是摩哂陀·巴霍巴利的母亲,这个角色比婆婆希瓦卡米更加出色,自始至终,她始终站在公义的一方,这个角色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完美女性角色,她美丽、自信、高贵、独立、大胆、果决。
她拒绝物化女性,拒绝成为未曾谋面的王子妻子,敢于为爱奔赴异国、挑战权威。
丈夫被杀,儿子失踪,自己身陷囹圄二十五年都不曾放弃希望,不曾向暴虐者屈服妥协。
当所有人都以为她襁褓中就逃亡失踪的儿子早已不在人世之际,只有她依然坚信着儿子会回来,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拖着沉重的锁链,绕着广场捡拾着干树枝,只为有一天当儿子回来复仇之际,用熊熊烈光将仇敌烧死,以告慰亡夫魂灵。
两部《巴霍巴利王》中最令人感到幸福的片段便是二人初初相恋之际,得知心爱之人是高贵的王储,提婆惜那也始终是高傲的,不曾有过丝毫的羞怯,当太后纵容巴拉拉得夫德斯作恶,愤恼于巴霍巴利为了提婆惜那违抗自己之际,提婆惜那勇于直谏,大胆说出“一个好人的沉默要比一个坏人对王国的谎言更加可怕。
”这场婆媳大战中,提婆惜那和希瓦卡米是处于敌对面的,但当婆婆希瓦卡米害死巴霍巴利乞求原谅之际,提婆惜那也未曾有过怨恨,“救了我的儿子就相当于还了我一个丈夫。
”将儿子生还的希望寄托在希瓦卡米身上。
这两个女性角色和上文我所提到的女性有很大的区别,前两者可以说是女性意识觉醒和迫于无奈的反抗,而这两个女性角色天生就具备反叛精神,她们的强大独立与生俱来,是刻在骨子里的,整个生命轨迹中,从未有过一丝妥协。
当然,这也是由三部电影中女性的神性地位和人性地位所决定的,《末路狂花》和《炙热》的女主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是印度女性中少有的觉醒且独立的人,而《巴霍巴利王》中的提婆惜那和希瓦卡米都是神的化身,是摩诃迦梨女神和杜尔迦女神的化身,因此具有普通人性所不具备的天生的反叛精神。
作为一个电影水准很高的国家,《巴霍巴利王》被誉为史诗神剧!
其实是有一点勉为其难的,它具有着最佳的视觉特效、美轮美奂的场景设计、气势恢宏的镜头拉伸、华丽惊艳的服装道具,魔幻现实的人物色彩,甚至人神合一,它全做到了!
当然,我们也一点不怀疑S·S拉贾穆里讲故事的能力,但恰恰就是这个故事的叙述,像极了印度版的《王子复仇记》。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对人文关怀和民族信仰的精神拉升不够,对提婆犀那整个国家的苦难缺少解读,对战争中生命关怀缺乏高度,相反影片还在一定程度上弘扬着尚武精神,身为底层的愚忠,和身为贵族的愚孝……《巴霍巴利王》充满了魔幻气质,但跟《指环王》比起来,缺少了纵横捭阖的故事情节,大量的篇幅都是在讲巴霍巴利父子如何的英勇耍帅、泡妞、谈恋爱!
情节相对单薄和无趣。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贵族气质,但跟《法老与众神》比起来,并不像摩西迁徙一样,带领着水深火热的子民开辟了新世界,巴霍巴利为了爱情而放弃王位,与人民生活在了一起,但并没有改变人民的生活。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民族气质,但跟《与狼共舞》比起来,缺少了对生命崇高的无限追求和对生存的坚韧信仰,巴霍巴利父子除了追求爱情和解救自己的母亲,似乎并没有更为炙热的梦想。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战争气质,但跟《赛德克巴莱》比起来,缺少了现实的残酷与悲苦,和对生命本身散发出的张力解读。
因此《巴霍巴利王》被誉为史诗级的神剧!
是勉为其难的,差强人意的。
但这并不代表粉丝和影迷对史诗神剧的评价标准也是如此,对大部分的观众而言,电影的娱乐性要远比思想性重要的多。
《巴霍巴利王》很燃,270分钟让人能在椅子上坐得住,很舒畅,很华美,很痛快,它做到了,这就是观众眼中的好电影。
其实观众评价“好电影”的标准非常简单,什么是好电影?
好看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巴霍巴利王》好看、粗暴、简单,而且一言不合就跳舞,是很多春晚导演做不到的。
《巴霍巴利王》具有神话的色彩,宫廷的剧情,承载着印度文明的底蕴和印度人的精神追求和民族特征。
印度是一个有6000年文明的古国,《摩诃波罗多》和《罗摩衍那》影响深远,《巴霍巴利王》就是《摩诃波罗多》中的其中一个故事为蓝本创作出来的。
印度传说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分别是创造者、维护者和毁灭者,摩哂陀·巴霍巴利(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希瓦,跟湿婆名字一样:Shiva)和他的父亲就是神化身,具有着超能的力量和智慧,但都是撩妹高手,对异性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度。
印度是一个崇尚生育的民族,对生殖力量有着无限的崇拜,所以湿婆就成了他们最受欢迎的神,湿婆除了是毁灭之神,还有着惊人的性能力和非凡的舞蹈能力(这也是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原因之一),传说他和夫人曾不间断持续性交了100年依然精力旺盛,众神对此感到惊慌,央求他将精液泻入恒河之中,这就是恒河之水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圣河的原因。
所以,摩哂陀·巴霍巴利就是湿婆神的化身,作为“毁灭者”结束一个黑暗时代的残暴统治,作为一个英雄拯救黎民于水火,作为一个凡人为这个国家繁衍生息,作为一个撩妹高手让这个民族子孙绵延……印度是一个崇尚力量的民族,《巴霍巴利王》从头至尾都在展现力量图腾,希瓦凭一人之力举起象征着湿婆的林珈雕像,将其置身于瀑布的水帘之中,每天接受连绵的沐浴,同时凭一人之力拉起九十多尺的雕像,一个人玩绝顶攀岩;希瓦他爹巴霍巴利凭一人之力拉动战象巨车,巴拉迪瓦一出场就徒手干掉水牛;这些超越人类体能极限的动作,在印度人眼里就是英雄和王者。
对于整个印度民族来说,对力量的崇拜要远比对智慧的崇拜重要得多。
所以印度电影里的男票,白花花清一水儿都是练块儿的,帕拉巴斯是练块儿的, 拉纳·达格巴帝是练块儿的,萨尔曼·汗是练块儿的,阿米尔·汗也是练块儿的,宝莱坞所有的男神都是练块儿的。
当然,印度电影除了一言不合就跳舞,男神练块儿以外,还有具有很多优秀的元素和特质,就比如色彩鲜艳、道具唯美、场景恢弘等等,讲故事的能力一流,同时从来不忘对女权主义的弘扬和女性智慧的赞美,在《摔跤吧!
爸爸》里,在《神秘巨星》里,我们都能看到导演为了弘扬女权而做的发挥。
在《巴霍巴利王》里,无论是卫国夫人希瓦伽米,还是昆塔拉公主提婆犀那,以及悬崖上的舞女阿瓦迪卡,都具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能力。
因此就拿做电影的态度而言,印度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和尊重的民族。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整个印度民族的精神气质、宗教气质和文化气质,也为世界观众展现了一场视觉和视听盛宴。
刚刚看完,觉得有朋友说得很好,这是一部很神奇的片子。
我觉得大家打的标签我不同意,这不是史诗片也不是动作片,这明明是色情歌舞神话片。
主角经常违反物理学基本原理,好色且明目张胆还义正言辞,还为了女人乱杀人。
片中传达了许多印度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比如说贵族崇拜,比如说血统。
也许IMDB上的分数代表了西方人对印度人的理解,但是我觉得有点难,感觉他们还活在仇恨与复仇之中一样。
总之,我给两分,给分原因是场景真漂亮,阵容真宏大,比我们春节晚会还热闹。
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剧情和人设都很精彩,故事很长,有160分钟,但我觉得值得花时间去看。
或许男生会很喜欢里面的战争场面,确实精彩。
而我,作为一名女生,并不是很喜欢血腥的杀戮场景。
故把关注点较多地放在了服装和人物上面。
服装之美:<图片1><图片2><图片3>歌舞片段场景,男女主角的第一套服装,紫色搭配黄色,非常的鲜艳夺目,光彩照人。
<图片4><图片5><图片6>第二套服装:深蓝色配淡蓝色,十分的清新动人,与美丽的自然风景完美融合。
特别欣赏的是,每一次的服装,都会注重配饰的搭配。
配饰的色调会随着服装颜色变化,一般都是同色系,看上去很是和谐自然。
我喜欢印度电影,喜欢服装色彩的浓烈,赏心悦目的画面。
《巴霍巴利王》是史诗战争片,爱情的戏份不多,但男女主的爱情还是触动我心,还是印度爱情影片里一如既往的浪漫、唯美、纯真、执着。
<图片7><图片8>爱情之美:喜欢男女主之间爱情的发生,是那样自然、直接而热烈。
喜欢上了就去追求,心动了就大方接受。
生命不长,时间很贵,爱就享受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
喜欢这样的爱情观,很高兴在电影里看到如斯爱情。
<图片9>这个仰拍镜头很好,凸显了男主角在女主角心中的伟岸,一切有他在,天塌都不怕,哈哈力量之美:男主角是巴霍巴利王,是天生的一国之王,自幼力大无穷。
在他身上,完美呈现了雄性的力量之美!
<图片10><图片11>看着电影,感觉满屏的雄性荷尔蒙,被男主角一身结实的肌肉,雄健高大的身材迷倒再次深深感受到,完美身材的杀伤力!
哈哈,我要运动起来《巴霍巴利王》:气势磅礴的美
我觉得我有必要给巴霍巴利王做一个影评,虽然这不是我擅长的,不过有人问起这一部电影到底哪里好看,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一下观后感了。
先从画面说起,宏伟壮丽的大背景和战争场面,打斗效果冲击力十足,特效也是恰到好处,不像其他的好莱坞大片各种特效乱飞。
一部电影的好坏不会被特效左右,好的特效只会为好的电影增色,而不会使一部不好的电影变好,这是我的观点。
有人觉得这摩哂陀巴霍巴利和阿玛澜德拉巴霍巴利太变态了,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背景,这部电影本来就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巴霍巴利也就是湿婆神的化身,这一点作者已经表现的很清楚了。
首先,摩哂陀巴霍巴利的额头有一个象征着湿婆神的林伽印记,然后就是故事开头,摩哂陀举起林伽石像,就已经证明了他的不凡,希婉提伽也说了,只有湿婆神才能翻过瀑布。
这部电影乍看之下就像是讲述了巴霍巴利父子的传奇一生,但其实并不只是这样,他带有浓重的印度文化特色,不仅了揭露人性,还用主角的精神魅力感动着观众,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很好,可是到底好在哪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有两个特点,那么让你感动,要么让你感悟,这一部属于前者,我今年就看了三部好电影,巴霍巴利王两部和地球上的星星,除此之外就是前几年看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我印象深刻,铭记于心。
巴霍巴利王里的角色性格鲜明,卡塔帕的忠诚谦恭,提婆西娜刚直不屈,王兄阴险暴戾,阿玛澜德拉巴霍巴利正直勇敢,无所畏惧,忠诚谦恭,平易近人。
电影用儿子摩哂陀作为故事的开头,讲述的却是阿玛澜德拉巴霍巴利的一生,一个神人性的一生,面对敌人冷静睿智,勇敢无畏,面对家人柔情似水,对部下体贴呵护,对人民群众关心入微,面对母亲的错误敢于针锋相对,为了自己的爱人不惜失去王位,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上都能保持本心,不骄不躁,他孝顺正直,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才是感动观众的核心,就像我们中国的士兵一样,傻的可爱,明知有些事这样做不理智,可是当你感受到心里流淌着的温度,即便不理智你也会去做,这就是感动。
这部电影带有西方式浓重的英雄主义色彩,但是主角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用自己的精神品质感动每一个心里发热的观众。
提婆西娜为了自己的刚直不屈被囚禁了25年,但是她心底里有信仰,从未放弃过希望,她坚信自己的儿子会回来救她,如果没有这种信仰他能坚持25年吗?
丈夫身亡,儿子失踪,自己贵为一国公主却被囚禁于此,当年英姿飒爽的提婆西娜和如今走路都不利索的老太婆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让人感叹,鲜明的人格魅力就此体现。
提婆西娜受此困境却不曾屈服过,就如同当初西瓦伽米太后逼婚时一样,她从未变过。
为什么阿婉提伽的戏份这么少,有提婆西娜这么一个灵魂人物在这里,阿婉提伽却是有些黯淡失色了。
电影中的邪恶势力无非就是巴哈拉拉德瓦(什么破名字😂)和他老爹,老爹之所以竞争王位失败并不只是左手残疾,电影多处表现出来的地方可以看出,他老爹也是一个无勇无谋的真小人,无论勇武还是计谋,比他儿子巴哈拉拉德瓦差上十万八千里,所以说这部电影对于细节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这么一个酱油角色都能表现得如此细致。
然后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卡塔帕,愚忠是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这并不是我们应该嘲笑他的理由,他的质朴,信守承诺才是我们无法学到的高贵品质,或许我该这样说,从前这样的人值得尊敬,而现在这种人却被视为傻,笨,不是他的错,而是社会风气不同了。
他在整部电影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却并没有对剧情起太大的决定性作用,你可以理解为,整部电影换个人也能拍下去。
电影感人之处并不只是角色的人格,还有社会的风气,民众的质朴,这是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所缺失的东西,那就是人为什么活着,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具被欲望支配的肉体。
信仰,希望,人性,这才是这一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
国内版电影有删节,观众表示看不懂也是没办法的事,几个重要的地方被删减了。
今年看电影我就看了三部不错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巴霍巴利王》两部。
说起《地球上的星星》我就想起另外两部电影,《奇迹男孩》,《三傻大闹宝莱坞》,《三傻大闹宝莱坞》是阿米尔汗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问题,而地球上的星星则是用老师的角度看,都是讲了自由教学的重要性,批判了当代教学体制。
而《奇迹男孩》则和《地球上的星星》恰恰相反,《奇迹男孩》的主角有先天缺陷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周围的人,为自己迎来了美好的人生开端。
以上是个人观点和感悟,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关心楼下讨论并指正我上面的错误。
好看就够了,要什么自行车!
爽片爽片爽片,为什么只有上下两部呢,根本不够看啊!
一秒钟都没有快进(甚至还想要回放),这才是一部电影应该有的品德,让人喜欢看并且想看下去。
中国电影人们,别扯什么立意高度啦,看看人三哥,这种电影的资金投入,我们国产片也不少吧。
就纯纯商业片来看,有哪几部比得上的。
很可惜国内的版本,由于时长的原因,删减了很多部分。
真是不该删,多亏了网络上能找到。
第一部里,小巴在把林迦搬到瀑布下后,快活得意,兴之所至跳的湿婆颂舞。
天真、自由、野性,真就是情绪高涨到极点的时候,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神性之大和天性之纯像瀑布流一样霍然而来。
(要不怎么说湿婆即是舞蹈之神又是天真之主呢)还有男女主定情的那段,初看片时知道是删减了,没想到这么重要的一段都删掉。
这对男女主塑造太重要了,没这段就是两样人了啊。
删掉以后的版本给人观感:男主见色起意强要了女主,女主被睡服以后娇羞得不行,一整个就爱上了,离不开男主,想起自己的任务长吁短叹能力不足,男主这才顶上。
实际的片段:男主一边打斗一边给女主画娥眉点绛唇,让她觉醒了一直被复仇怒火所压制遮蔽的自我意识(突然想到思凡是怎么回事),然后看到男主拿出的自己曾失落的面具,知道男主没有说谎,真的跋山涉水只为你而来,就是为了见自己一面爬过了那座只有神才能攀上的瀑布。
然后二人两情相悦,在多支舞蹈中爱意蔓延,最后水到渠成,达到生命的大和谐。
而后来之所以让男主担起拯救公主的任务,是因为在前面的雪山大逃亡中,女主的脚受伤了。
气死,这两段内容,都起到了绝佳的刻画人物作用,甚至可以说有了这两段以后,不仅爱情线合理了,人物也因此灵魂更闪亮了。
男主洒脱浪漫、自由自在,女主坚毅勇猛、敢爱敢恨,他们之间的故事,因寻美而初始,为男人辟开了一条磷光闪烁的向阳道路,因寻美而一往情深,为女人找到了一颗接触到人间空气的崭新内心。
知慕少艾,多纯净的情愫啊,诗经的首篇就是关雎诶。
怎么能一剪梅嘛。
而且小情侣宛若拍婚纱照般的换装舞蹈跳得好美,情欲之美,摇荡性灵,但是一点也不下流。
睫毛、手指、珠宝、腰身都是戏,逶迤双双,婉转款款,太漂亮了,这不比现在什么片子里都要来点低俗笑话和赤裸床戏好太多。
小巴的情欲之舞,像绸缎斩水,天神降临咸池散发沐浴。
后面大巴在酒坊的情欲之舞,则是夜晚的蔷薇猛虎,诱惑而蠢蠢而动,是与酒神达成的某种共识。
很多人都说小巴没大巴有魅力,倒霉的删减占一大原因。
另外就在于,对人物的刻画。
第一部勉强算旗鼓相当,第二部大巴可占了大半部分,从生到死如流星般耀眼璀璨,魅力全开。
相比之下小巴这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第一部还有点独立的表现余地,第二部最后的半小时复仇之路,只是作为一个报仇怒火的具像化罢了,就是工具人。
大家在看过大巴那样烈火焚林般宏大壮阔的人生画卷后,也差不多到了贤者状态,哪怕小巴杀回王城身姿凛凛,也不过稍抚悲痛,大伙心系还在大巴身上,不过在这个血脉延续上寄托一些对大巴的情感而已。
女角色都很棒,不管是养母、女战士、公主、太后,都是硬骨头,非常英武。
养母多了几许俏皮可亲,女战士眉宇间总曳着独行侠般的孤寂,公主太后则是一类人,高贵笔直,一以贯之,从不怀疑。
但公主更慑人的是她初初登场时,锁链缠身,白蓬飘飘,叫二十五年的折磨蚀锈了,化妆真是棒,绝对看不出什么布衣荆钗难掩国色,反倒是满脸枯焦憔悴,抬头活像一个鬼影。
偏偏她说的第一句话就锐利如金属、坚硬如钻石,眼神高傲仿佛猛禽要做俯冲的一击,真是神气十足,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那种超脱了皮相的美丽。
这部片子里的男性和女性,都有一种武德充沛之美,刚健、坦白、勇敢,在大部分人类体质一日不如一日的当下,稀缺而舒服。
童话、神话、史诗,怎么描述这部剧都可以。
尽情地歌颂英雄,尽情地享受和发泄,尽情地在金珠银珠与香料尘土间赞美神明、守护正法。
真是开心,真是快乐,简单的故事也能讲得这么惊心动魄。
正义战胜邪恶,权柄输给人心。
世间最宏大的道理,本来就是很简单的。
三哥还是豁达。
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拍一部这样的片子呢。
别说汉族没有史诗,少数民族总有的吧,比如,格萨尔王?
为什么说吴宇森必看,你懂得……本来很讨厌电影分上下集的,再怎么狡辩一集讲不好大篇幅的故事,不如说编剧导演能力有限,明摆着就是为了圈钱。
上集拍好了也罢,否则城门失火直接殃及下集。
还好,《巴霍巴利王(上)》,成功突破了分集不讨好的窘境。
imdb8.9分的极好成绩赢了口碑,票房上也有不俗表现。
电影虽然分上下集,但是独立成篇,上集几乎就是个完整的故事,如果结尾不那么仓促的话。
也许是为下集铺垫。
不知上集的结尾是不是下集男主角的结局。
如果是的话,那真是壮怀激烈了。
影片的摄影、音乐都很不错。
特别是摄影美术,尤其精彩,大气唯美好似广告大片,影片开头男主攀爬瀑布那段,如同真人版人猿泰山,风光旖旎,美女歌舞,衣袂飘飘,赏心悦目。
这部号称印度最贵的电影,大部分都用在特效上了,效果还是让人满意。
王城的恢弘,战争场面的宏大,拍出了史诗般的赶脚。
拍摄战争戏,大量的远景俯拍,千军万马奔腾如飞的场景,有那么几个画面真有《指环王》的即视感。
电影中慢镜头很多,短兵相接时,原力觉醒,小宇宙迸发光闪闪白热化,主角英勇开挂,以一当十,大战神降临了。
这点让人好像回到了《300勇士》。
如果有什么不足的话,也就是这里了,奇幻色彩过浓,打斗时,细节上缺少那么点质感和细腻。
对比一下《勇敢的心》,再比较一下《指环王》,无论是大场面还是近景,差别就区分出来了。
当然,宝莱坞不是好莱坞,毕竟工业水准在那里,本片做的已算合格了。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虽然印度片一贯轻歌曼舞,但不拖沓,三观正,剧情不雷人别扭,男女主角的感情戏也恰到好处。
听说国内11月份会引进,值得一看。
电影应该是讲述孔雀帝国时期阿育王的故事,不管是人物宫斗背景还是战争,都得到很好的还原。
唯独不一样的是,历史上阿育王早年是位崇尚暴力和酷刑的国君,那一场战争是个转折点,因杀戮太深,突然良心发现,对过去的暴行忏悔皈依佛教。
然而电影中更多渗透着印度教的气息,不仅仅是百姓供奉的林伽及湿婆的圣像,甚至把男主角打造成毗湿奴似的救世主。
虽将英雄神化,但无碍宣扬刹帝利种姓的尚武、进取精神。
故事以男主角攀山涉水求偶为开端,正正切合了印度人民劳动、繁衍和战争的主旋律。
场景的讲究、战争场面的恢宏,还有宝莱坞常见的歌舞形式,我就不多说了,美中不足的是故事不够连贯,被燃起的英雄情怀突然蔫了,下集值得期待。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