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巴曼.戈巴第导演拍的一部以美伊战争为题材的巨作。
片中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惨烈,却把镜头转到了战场边缘的孩子们身上,用他们纯真的笑脸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片中的大量蒙太奇手法,给观众以强烈的感知。
蒙太奇手法出现在画面的组接上,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享受,再加上片中主人公高超的演技和完美的技术整合,整部片子完成的非常精彩,小女孩一次次的跳崖,使人陷入深思。
小女孩在美军的残暴蹂躏下生出的孩子,使他内心产生了矛盾,但终被战争打压下的她,毅然决然的要孩子死亡,,她一次次身穿红衣,在悬崖边上,通过交叉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展现当时场面的紧张。
而她的哥哥在骑自行车时,又有快闪的手法,是画面的展现更为完整,给观众以震撼。
片中的飞机撒钞票的场景更让人震撼,片尾的一句“你不是想看美国大兵么/”更让人感叹, 卫星崇拜美国武器,想看美国的军队,但阴差阳错自己的脚踩在了美国地雷上,因此出现了戏剧化的结尾,俩个残疾人的背影,出现在镜头中,看着面前走过的美国大兵说出的话,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
本片的孩子们本应该属于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感受但战争的来临,给爱好和平的人们以深思
美伊战争爆发前,伊拉克边境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在一个小村庄里,全部青壮年都去打仗了,只剩下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们,为了糊口和抵抗外来袭击,孩子们成为这个村庄自我保卫的主力军,孩子王“卫星”整日带领大家到雷区去挖地雷以换取武器以及卫星信号接收器,因此,许多孩子的四肢被炸的残缺,但他们仍然不知疲倦的在挖,像挖稀世珍宝一样。
有一天,村庄里来了一对十三四岁的兄妹,他们带着一个神秘的婴儿来这里躲避战乱。
最后孩子王“卫星”与为了救女孩遗弃的婴儿,被地雷炸残废了。
女孩也跳崖自杀了。
这部影片在造型上十分奇特,为故事的叙述、和人文关怀的传达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对于这部影片的造型,我选择了以下两个比较出彩的方面进行评析。
一、人物的造型上,处理非常到位。
1.女孩Agrin总是背着东西,不是婴儿就是装着地雷的竹篓。
她的出场,令我十分惊愕。
在她说话之前我还以为这是一位妇女背着孩子。
她一张口便让我错愕,原来只是一个说话还奶声奶气的小女孩。
一个女孩无依无靠,却还要挺着如此瘦小的身躯去像一个大人一样肩负本不该由她来承担的责任,如此奇特的造型,胜过千言万语,只一个镜头足以让观众看到这个社会秩序的不正常、看到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
这便是形象传达真像的强大力量,比语言直观而又动人得多。
2.女孩的哥哥造型也颇令人心疼。
他失去了双臂,却还在挖地雷,并且是用嘴挖。
当他用嘴巴吮着地雷的时候,紧张地闭着眼睛的神情,就好像在深情的亲吻着什么珍贵的东西一样。
现实中也往往是这样,在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对于很危险的东西,会表现出十分珍惜的样子,有一种反常的依赖感、亲密感。
这一造型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当时畸形的社会形态。
男孩失去双臂,胳膊只剩下很短一小截,抱孩子的时候,几乎是孩子抱着他的。
这一造型更是让人倍感揪心。
3.“卫星”的造型,非常能够体现他的“孩子王”身份。
首先,穿着上,他总是穿着肥大的衣服,把帽子倒扣在头上,戴着一副大眼镜,带着露指手套。
眼镜,表明他还在上学,而且可能学习不错;手套,表明他喜欢亲自动手做事。
其次,他的动作上。
他总喜欢摆着手势、大声直率地讲话,这表现了人物性格是十分强势的,颇有领导者的风范,给人一种小大人的感觉。
4.卫星的小弟,一条腿曾被炸瘫痪而萎缩,失去了知觉。
但他却十分乐观,性格开朗,大大咧咧。
他抬着一条腿当枪玩来哄婴儿的造型,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战争已经让孩子们麻木,拿着曾经受到的伤害都不当回事。
二、道具、场景的造型也很特别,非常能够体现时代特点。
卫星盘子这一道具刚出现的时候,给人相当古怪、不和谐的感觉。
这一造型颇似《孔雀》中,张静初在人群中骑着自行车借助风力撑开的那把大降落伞。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社会形态异常的产物。
每个人都举着一根信号杆子,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近看,是老人举着长长的杆子吃力的走着,让人颇感别扭和心酸。
片中怪异的场景造型比比皆是,比如人斜着身子吃力地走在一个大大的斜坡上,这些都让影片的氛围更加恐慌、可怕。
奇形怪状、张牙舞爪的树屹立在荒芜的草丛和戈壁中, 小宝宝无知的扶着缠满刺的铁丝网、趴在管口向里看,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的一堆地雷露在地表。
但也不是所有造型都那么令人不寒而栗,比如这个村子唯一获得外界信息的卫星盘子,看起来像一朵花绽放的样子,虽然有些磨损但十分有美感,这一造型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代表导演对和平的希冀。
再如全村的人站到山顶高举双手欢呼的场面造型,很是激动人心。
(结尾什么鬼?
) 所以尽管这部电影的结局中主人公都纷纷落入不幸,但有着这样一些传递希望的造型在,还是能够给人以关怀和激励的,让人看到“乌龟也会飞”。
这是一部反对战争、宣扬和平的影片。
一部好的造型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运用形象来传递真相,这种方法比起用语言来讲述要直观得多、也可信得多。
但他留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支离破碎的肢体,也不仅仅是手足无措的恐慌。
在反映现实不幸的同时,不应完全抛给观众们绝望的情绪,还要留给他们美好的希冀和期盼,比如片中这象征希望的卫星盘。
人活着,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能够残忍的剥夺他们对于美好世界的幻想呢,至少应该给人们这样的鼓励,告诉他们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这样人们才能够继续坚强的生活下去。
“百分之九十卖给开发中国家的武器,是由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所贩卖的。
这些国家一直声称他们愿意推广和平,而法国和美国发出那么大的声音自称是人权和民主的泉源,这简直是猖狂的伪善。
事实上,他们推广的是大规模的战争。。。。。
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地雷制造商就是飞雅特(Fiat)的工厂。
现在地雷全部是用塑胶做的, 真是奇迹般的进步!
现在地雷没有任何金属元件,所以无法侦测。
飞雅特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持有者对他们的产品应该会感到骄傲,因为战争结束后有那么多的妇女和儿童,会被他们所制造的地雷炸死。
或许飞雅特可以进行下一笔生意:替幸存着制造义肢,这一定可以赚很多钱。。。。。
英国的皇家法令公司和美国IBM同样为这一批地雷制造零件。
当然在法国也有许多工厂在制作武器。
真可惜这些公司不能满足于只卖汽车、电脑等等。
”《僧侣与哲学家》里父子对谈之中,提及世界武器制造商的面目。
(249页)
而戴安娜前王妃反地雷的形象如此感人,面容姣好的戴妃慰问黑肤色的缺腿小孩,标题打上抗议地雷运动。
(安哥拉,1997)
可这样的扑光率和提醒,是不是杯水车薪?
(取自daily mail.co.uk)对于战争,大多数人类从来只有束手无策的机会。
而照片中的女孩,又是如何在战争的伤害中自处呢?
有时在电脑荧幕前或电影院里喝可乐吃爆米花的我们,会不会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面子书以外的世界,有时残酷得非我们可想象。
匪夷所思的世界,身为界外的大人,无法理解这个难民营里,同为大人的思路。
几个别村的长者站在山坡上对小孩们呐喊:“喂,那我们境里的地雷怎么办?
你几时派人来清理?
”身为孩子王的卫星宛如一个领导,指挥者数个残疾的小孩去做这个工作。
邻村的领导又出声:“这些孩子可以用的吗?
他们没一个是健全的,都少腿少手的。
”卫星打包票:“没有比他们更好的了,他们已经没剩什么可失去的。
” 因为残疾,所以才更搏命,更勇敢,才可以拆更多地雷。
我以为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是普遍性的,不论种族国境的。
在这个战区的孩子却以拆活地雷,捡弹头挣钱过活。
这群孩子中众多的畸形手脚和拐杖,如针扎进眼里,不忍久视。
悲剧以最不矫揉造作的形式徐徐道来。
孩子们没有一丝的苦难悲容,即使撑着拐杖,依然满山坡飞快地奔驰,追逐他们天然的嬉戏乐趣。
努力拆地雷换钱,食物有着落之后,工作的同事还是玩耍的同伴。
生存之外的命题,谁理得着呢?
卫星以一个工头之势安排着难民小孩的生计,跟武器商贩论价,协助村里一切跟科技有关的活儿,如竖起卫星碟盘接受电视频道。
然而他跟我们家里的15岁男孩一样,也会对美丽的女孩倾心。
然而啊,面容洁净的红衣女孩,带着无法稀释的抽离,眼神没有任何神采。
她背上的弟弟,原来是被兵士强暴后生的儿子,13、14岁的妈妈和2岁的宝宝。
小母亲皎洁的眼睛,永远不肯正视自己的瞎眼儿子。
并且三番五次故意弄丢小宝宝,让他突然走失,希望他失踪,还自己和宝宝一个自由,一个未来。
扭曲的心态在小心脏里膨胀,后来,宝宝的小舅子,她有预感能力的无臂弟弟,预知美军将进攻,营里的人都走了,他们却还留着。
小舅子坚持要带上宝宝一起离开,姐姐却反对。
某个早晨小舅子梦里看到宝宝浸在河水里,姐姐临崖往下飞翔。
预知都是悲惨的,但也是真实的。
在战区风暴眼中心的小朋友,如狂风中的芦苇草,不能自己。
29/11/2014
這是我第二套看過的伊朗電影( 除去在伊朗時看到的粗製濫造電影不計)。
上一齣是1997年的Children of Heaven(小鞋子),是一好得拍爛手掌的電影。
而今次的"會飛的海龜",由Bahman Ghobadi 執導,也是一部由小孩主演的電影。
就如電影節的copywriting所介紹的一樣,全片盡是"原始但殘酷的美"。
雖說是伊朗電影, 但這齣卻是有關庫爾德族人, 電影中的地點相信是土耳其及伊拉克邊境的庫爾德族難民營。
以庫爾德族人為題材的電影, 都有種沉重淒良的色彩, 好像注定整個民族都有悲劇命運。
庫爾德族人是現今世界上人口最多而沒有自己國土的少數民族, 他們散居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亞美尼亞和敘利亞。
也許神總喜歡將極端的東西放在一起。
他們的命運好像很悲慘, 但我在土耳其東部曾接觸過當地的庫爾德族人。
感覺他們善良,熱情, 好客, 而且樂天安命。
不自大, 不浮跨。
但過份受壓, 最終就是物極必反, 獨立分裂, 每城風雨。
電影中的小孩, 還不知什麼是命運, 就已嘗試去反抗注定的悲劇, 爭扎求存。
我們, 生於和平區, 有時真不禁要問, 世界為何如此不公平?
这也许是巴赫曼·戈巴迪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将写实和诗意、现实和超现实结合的最为精妙、浑然天成的一部作品,既充满着儿童的纯真,又充斥着无处可逃的战争的残酷,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儿童的生活。
战争、丧亲、残疾,使这些儿童被迫经历了许多人一生也无法经历的事,他们的出生和童年就如此悲惨。
他们生活在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
影片开头是红衣女孩跳崖的场景,苍茫天地间,晦暗无光,女孩的红衣在黯淡的背景中显得触目惊心,她带着绝望跌落悬崖。
为全片奠定了凄楚悲凉的基调。
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个性鲜明、立体、生动的。
卫星,一个孩子王,周旋于孩子、军火商、当地大人之间,许多孩子在他的带领和庇护下成长。
他富有领导力,一呼百应,大人们需要劳动力,卫星就指派孩子们分工。
和军火贩子谈价钱,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
勇敢追爱,对红衣女孩一见钟情,三番五次大胆示爱,帮助她。
他象征着一股顽强不屈、积极乐观的生命力,然而最终他的腿受伤,拄拐走路,对美国大兵失望。
他曾希冀着美国军队的到来可以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就像那个红鱼的故事,是灰暗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他对仰慕的女孩子的承诺,是战火纷飞中的一线生机,他潜入水中却不见红鱼踪迹,然而当另一个男孩把他期待已久的红鱼带给他时,他晃了晃水袋,原来鱼是染红的,是美国人的骗局,所谓的新世界、新生活也只是虚假的谎言,幻想破灭了。
如同美军直升机向山坡上的人们撒下报纸,宣称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即将到来,“不公平、不幸、艰难将结束”,这也是一个骗局,幸福真的到来了吗?
旁边的小孩问他你不是一直想看美国大兵吗?
他沉默不语。
在影片结尾,拄拐的卫星在路边看着美军的大兵和坦克纷纷入驻村庄,他失望地转头离开,卫星用地雷租界武器,他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是不够的,教孩子们使用武器。
卫星善良,他愿意冒着踩地雷的风险去救孩子,机智地用自行车吸引盲人小孩的注意力。
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极力挽回一个生命。
卫星之所以得名卫星是因为他给村庄安装了卫星天线,让大人小孩得以看到被禁止转播的节目,比如性感和跳舞节目。
卫星有责任感,负责照应村庄的孩子,帮他们寻找收入。
红衣女孩,她和哥哥、孩子是流浪到此,他们的父母在战争中丧命,哥哥失去双臂,女孩被一群士兵强奸,生下了盲人孩子,但她一直想抛弃或杀死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对她来说是噩梦,是魔鬼,是耻辱,是敌人强奸她诞下的杂种。
红色,醒目的颜色,象征着战争带给库尔德族无法忘记、无法释怀的悲痛。
红衣女孩无法摆脱耻辱和痛苦,最终选择跳崖自杀。
当卫星对她示爱时,她无动于衷更想要逃避。
战争对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她不再有小女孩的羞怯或者心动,她有一双看透世事炎凉的深邃眼睛。
红衣女孩被强奸的回忆通过闪回的方式呈现,燃烧的大火,发疯的士兵,嘶哑的吼叫,两个孩子拼命反抗却遭敌人钳制不得脱的痛苦。
无臂男孩,他是红衣女孩的哥哥,悉心照料着妹妹和妹妹的孩子,他有预言能力,能预知未来发生的事,上帝关了一扇门又给他打开一扇窗。
对于妹妹的孩子,他和妹妹的态度迥然相异,他珍视这个孩子,因为他是无辜的,他是天真可爱让人不忍伤害的,即使他流淌着仇人的血液,他也是一条生命,库尔德人对生命十分重视。
无臂男孩胆大镇定,用嘴挖地雷。
他不是冲动的,却也血气方刚,卫星把他从自己的地盘赶走,并辱骂他时,他沉默着离开了,又翻身折回,用头将卫星撞到在地,警告他有自己的尊严。
他心怀慈悲,将预言告诉其他人来帮他们避免一些灾难。
盲人小孩,患有梦游症,睡觉的时候脚绑着绳子,象征了库尔德人的迷茫,在下一代面前眼前一片迷雾,看不到光明,也寻找不到出口,只能在黑暗中负重前行。
乌龟也会飞,乌龟虽然背着沉重的壳,但它渴望飞翔,而不是当一只缩头乌龟。
库尔德人被战争压迫了许久,每天在心惊胆战中活着,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死了。
比如孩子们挖地雷,随时都有死亡或者伤残的危险。
这部电影也展现了库尔德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群山环抱中,人是天地中小小的。
孩子的情感自然真挚,卫星的随从誓死追随卫星,对他忠心耿耿,在卫星冒着被地雷炸去救盲人男孩的时候,他一直劝阻卫星,焦急地哭了起来,在卫星腿伤残后,他带着红鱼来看望卫星,并用自己全部的地雷换取萨达姆雕像的手臂,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先给朋友,把朋友最期待的东西带给朋友,他们的友谊是如此纯洁无私。
孩子们非常团结,他们听从卫星的差遣,总是聚集在一起,相依为命。
战争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壮丽的自然风景下是危机四伏的地雷,稍不留心就可能丧命,谋生手段是挖地雷,在刀尖上跳舞,在刀刃上舔血。
孤儿、残疾儿童非常之多。
影片赞扬了孩子的纯真、坚强和友情,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质疑了新政权代替旧政权就一定会带来光明未来,对统治者的不信任,看穿了权力的更替,表达了对真正和平自由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在向世界发问,幸福的生活、真正的和平何时能降临,结尾意味深长,令人意犹未尽。
这样一部有着有趣名字和绝高评价的电影,当我作为一部周末喜剧打开后,却被它的沉重和残酷所钳住。
战争的实在之处,不是那一个个乌压压的重型武器,也不是电视广播高潮迭起的战报,更不是传奇般力挽狂澜的英雄故事,而是不断砸在平民百姓心灵与肉体的几辈人都难以愈合的创伤。
当某个大人物的雕像终于被大卸八块时,又有多少平民丢掉了自己的四肢或是生命?
祈求战争戛然而止,如同幻想乌龟也会飞。
影片的主人公们是一群孩子。
‘艺高人胆大’的孩子王,绰号‘卫星’,善于安装天线和卫星电视,戴一副眼镜,长腿高个,懂半点英语,精于倒买倒卖,在几乎找不到精壮男子的难民营里颇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
名为‘卫星’可是在却实为‘恒星’,身后一群小跟班,形象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孩子王——《碧海蓝天》里小时候的让.雷诺。
‘卫星’的绝对权威在一个无臂男孩到来后首度遭遇威胁......这样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自然不会缺少孩子们的纯真烂漫。
苦难中的孩子们早当家,可这不妨碍他们在一片焦土中依然寻到他们的童年,因为这是他们年纪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导演的智慧之处:谁也不会愿意在一闷到底的电影中煎熬,而苦中作乐则让苦涩愈发苦涩。
随之而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他们在一片破败中演化出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在战墟中捡金属,搬运随时可能出现爆炸的弹壳,失去胳膊和双腿,和死神擦肩而过。
如果这样,他们依然能够艰难生存下去,那么心灵的创伤却似乎永远无法愈合,最终将他们压垮。
那个无臂男孩的妹妹让‘卫星’牵魂梦绕,可是这对兄妹的脸上却始终挂着只有大人才有的忧郁。
‘卫星’不知道的是,女孩背上的失明男童并非她的‘弟弟‘,而是村庄遭血洗的那天被士兵强暴后而生。
心头的巨石让她无法喘息,她不想再面对无数个明天,最终在下坠中与她的孩子离开着这个罪孽的世界......下坠,与地心引力同向,如同放弃继续在现实中挣扎。
’卫星‘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而战争还在继续。
影片的第一镜头就是女孩站在悬崖边…红色的长裙摇曳在风中,纵身跃下…【明天一切都会结束么?
假如有机会让你预知未来,但是要用你身边最宝贵的东西交换,你肯么?
】《乌龟也会飞》,这部伊朗/法国/伊拉克合拍电影,用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战争的残酷,电影基调始终是灰色的。
美伊战争前几个星期,伊拉克与土耳其边境地区,连年战乱及外国入侵导致这里成一片焦土,民不聊生。
少年们为了生存竟然捡拾地雷换钱,由于缺少安全防护措施,他们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失去肢体甚至生命。
卫星(Soran Ebrahim 饰)是这里的孩子王,他带领小伙伴们过着动荡的生活,并见证着战争为孩子们的精神和肉体所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断臂男孩和妹妹在一起背井离乡逃亡到这里,他们还带着一个咿呀学语双眼残疾的小孩子。
传说他是可以预言未来的孩子,可是如果预言未来会给自己周围的人带来不幸,那这样天赋异禀的能力本身也是种灾难。
花季年龄的女孩很美,但看起来很忧郁,她眼神空洞,少了花季少女该有的灵气。
局势动荡,眼看战争就要爆发。
巴扎里那些黑心商人盼着发点国难财,镇里的长老们忧心忡忡的整天盯着电视看新闻,孩子们还是每天上山挖地雷,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唯有更加努力的生活。
一开始我以为那个最小的金发孩子是兄妹俩的弟弟,可是随着剧情发展,却看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关系。
女孩憎恶那孩子,并且还想要杀死她…导演用较少的镜头去讲述女孩的过去,黑暗中,女孩穿着红色的闪着亮片的裙子被粗暴的扯去,而女孩失去双臂的哥哥无力地趴在地上嘶吼着:“放过她!
放过她!
”… 原来,那是她生下的孩子。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杀戮和家破人亡,还有被夺走的童贞和女孩背负的羞辱。
卫星对她大献殷勤,她始终还是无视,她对生活和爱情早已心如死灰,没有勇气也没有力气去爱了。
看着人心寒,在本来应该单纯的童年却因为战争的到来而变质,没有所谓快乐而言,过早就要承受各种压力和残忍。
电影里鲜少有大人的戏份,导演巴赫曼•戈巴迪(Bahman Ghobadi)把镜头对准了这些孩子,很欣慰的是,孩子们的本色演出让电影很出彩。
小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命运就要拼命去尝试反抗注定的悲剧,挣扎求存。
女孩的断臂哥哥预言到不好的结局,他看到小孩被溺死在水里,所以他尽力保护着那个孩子,但是却没有能做到。
金发盲眼的小孩最后被自己的母亲双脚绑上石块沉入了湖底…咿呀学语的无邪孩子对这个世界还认知不够的时候就这样夭折了,连同女孩背负的耻辱一同沉入湖底。
萨达姆统治下的政权是黑暗的,那么攻打伊拉克的美军就可以带来曙光么?
从美军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自由之战,他们是正义的解放者。
从伊拉克军队的角度看,他们需要捍卫自己的政权。
从德尔库族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无疑是残酷的灾难…风吹拂着她曳地的长裙。
悬崖上的她坦然的脱下鞋子,赤足站在山顶,回头看了看,然后张开双臂…她选择了飞翔,直抵深渊的飞翔。
自此,再没有痛苦啃噬她的心,再没有恐惧在熟睡的梦中侵袭,再不必哀伤,也不必冷漠。
但,也再不能与善良的弟弟相依为命,再不能感受卫星充满爱意的目光的抚摸,从此,一切归于平静。
真的平静了么?
破晓的曙光还会再见,可惜孩子们已经不再是单纯无邪了。
会飞的乌龟,据说是导演用来形容自己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库尔德族,虽然背负了重重的历史和苦难的现实,但仍然是要用细弱的脖子挺起来,飞起来。
是种象征。
属于战争片,仅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没有枪林弹雨,几乎见不到鲜血淋漓的场景,却让人胸腔酸闷,喘不上气。
“我们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天线,甚至没有天空。
连战争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
“数学和科学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些孩子需要学的是如何端起冲锋枪和带防毒面具”。
孩子,老人;老人,孩子。
片中出现的成年人基本都是士兵,或者和枪有关。
这里的老人,什么都不知道,而这群孩子整日与地雷为伍,靠挖地雷谋生,他们的领导者还是老人们的依靠,仿佛无所不能。
然而片尾发生的意外让他痛得哭了出来,此刻回想起那些残肢断腿的孩子,尤其是整日嘻嘻哈哈的帕修,一条断腿健步如飞,而地雷爆炸时他又哭了多久,练习了多久。
而反复穿插在影片中的红鱼、悬崖、湖、以及女孩、小孩、会预言的哥哥,让内容蒙上了一层阴郁的抽象感,让人忍不住诘问,“我们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天线,甚至没有天空”,这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乌龟也会飞”,在我的理解来看,多少带了讽刺。
当小孩沉入水底时,没有再浮上来,因为这次脚上栓了石头,再也解不开了,而沉入的乌龟却能扑腾出水面,从姿势来看就像在展翅飞翔。
什么时候才会还这片土地一片天空,让自由与生命真正地从沉石中解脱出来。
喜欢在半夜看电影,融入导演的世界,一个关于纯真的世界。
我是进了大学才开始接触伊朗电影的。
伊朗导演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其实早在高中的某个晚上看电影频道分析过,当时就被片子的一种纯真所感动,总觉得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就有这个片的影子。
今晚又看了一部伊朗电影《乌龟也会飞》,由戈巴迪描绘的关于战争与儿童的片子。
影片里极少看见军火的对抗,追杀,残暴的血肉模糊,可带来的震撼如同用针穿过手指直接在指甲上绣出一抹红花。
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就是灰色,却是下雨后的那种灰白。
纯净,透彻有点忧伤与无奈。
该片以故事的结果做为开头,也不能说是倒叙:特写一个女孩的脸,深红色的长裙下坚定的脚步。
然后镜头拉远,大角度的仰拍:灰蓝色的天,高高矗立的悬崖,天上的云层显地移动,呈现出冷色调的压迫感。
接着特写脚的跳跃……导演似乎很喜欢用中景的大角度仰俯拍,很少用特写。
这种拍摄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
比如“卫星"与女孩的相遇,就是女孩背着一个小孩仰起脸看着正在装卫星的“卫星”,使原本就矮小的女孩更加瘦弱,而她背上背着的孩子就更加突兀。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孩不是她的弟弟而是她的孩子,被美国大兵轮奸后生出的孩子,而且小孩天生眼疾。
小女孩的哥哥双手被炸断,却是个预言者,他每一次预言的透露都会给这个三口之家带来厄运。
一般电影里的语言多多少少会带有导演自己的思想比如有一段是“卫星”排遣一群小孩子去帮拆地雷这活的,就选了几个孩子,村里人问到,怎么这些小孩都大部分都是少胳膊的,“卫星”高声回答到,这是我们的精英他们少了胳膊都敢继续干活,他们才是不怕地雷的。
还有反映这个小村庄淳朴的画面,不管是小孩子哇哇大哭时被女孩亲,还是“卫星”后来被炸断腿后哭泣着被老人们亲,让人有种温暖的安慰,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痛的时候亲一下就会好的,一切就都会过去的。
《会飞的乌龟》乌龟到底是不是指缺少双臂的哥哥?
有一个在水里探看小孩子溺死的尸体时候这个预言家不断挥动的残臂使他看起来很想一只乌龟,影片的结尾这只会预言的“乌龟”是否真的飞上了天?
乌龟到底又是不是指那个小孩子呢?
幼小的生命,有疾病的大眼睛,他笑的最快乐的时候是跟妈妈和舅舅在一个水洼旁边,他将手上的两只乌龟啪地扔进水坑里。
这个原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最终飞上了天,是在水中上的天堂。
乌龟可不可能是指那个小女孩呢?
坚强却又脆弱,承担着硕大的压力,背着坚硬的壳,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她的壳是她的孩子,是战争带来的壳,是所有痛苦的源泉。
但是当乌龟脱掉它的壳的时候也是它死的时候。
最后,乌龟会不会是“卫星”?
他的责任是给村子装卫星,照顾村子里所有的小孩子,带他们干活带他们逃难,也背起抵抗战争袭击的反击。
最后预言家带话给“卫星”257天以后,这个地方会有新的变化。
而影片的开始,是美伊战争爆发几周前。
《乌龟也会飞(LES TORTUES VOLENT AUSSI)》,起先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名字,尽管在看到内容一度退却,不是非常喜欢这种题材的东西,但最后还是看了。
不是用感动就能形容的东西吧。
喜欢那句话。
因为人只剩下梦想可赖以维生。
伊朗的剧情片,又或者说是记录片吧。
很难想象这个国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还是先说下这个故事吧。
真不知道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描述这个剧情。
孩子与战争。
“在伊朗与土耳其交界处,美军就要来袭,孩子们靠拆地雷卖钱维生。
断臂的哥哥、忧郁的妹妹抱着一个瞎眼小孩无家可归,而当地孩子王卫星爱上妹妹,一心想帮助他们。
”这只是关于电影的一点简单介绍,却在无形中证实了什么。
想说巴曼.戈巴第是一个天才。
一群非职业演员的孩子,老成却不失天真,在真实的年代里,表现着最善良的情感。
战火无情,但人本善的天性,是生存的依靠,也是生命的希望。
不说这部电影获得了多少成绩,尽管它也的确获得了为数可观的奖项,但它所带来的震撼却是最直接的,也是最真实的了。
在所有角色最让人吸引目光的是一位15岁名叫卫星的小孩索伦,他带领了一群住在土伊边境难民营里的孤儿,让他们从事生死边缘的拆地雷工作,目的只是喂了填饱肚子。
他们把埋在边界的地雷挖出来卖给城镇活跃的军火市场,更丑陋的,卫星知道这些人可以卖给联合国军队,进而从中获取千倍于他所得到的报酬也无可奈何。
卫星很期盼美军的到来,的确他也想着能踏上美国运用它的精力和商业头脑带给他的成就,就在他买了一个大卫星碟盘后,部落的长者也尊他为科技代表人,请他也帮他们装。
自然地他也会装出几句少的可怜的英文词句炫耀他在新闻广播听到布什宣布攻打的话。
“他说要下雨了”卫星说着。
如果说卫星是个将美国乐观主义描述为强大不可抵抗的力量,那么刚来到难民营这位和他年龄相仿的汉高夫却是坚持东方神秘色彩及宿命论的人。
他由于拆地雷而失去他的双手(幸好还有牙齿)。
他说他能够预测未来并且证明他能解救卡车上那些小孩。
和他一起旅行来的是那令人无法忘怀美丽的姊姊亚格琳、还有据称是他们弟弟刚学会走路但眼盲的小孩里加,他不是在其它年长小孩的背上不然就是用绳子被绑在脚踝上。
起初汉高夫像似为了和卫星争夺领导地位还发生过一场有趣的打架,你可以看到一个没有手的男孩用它那专业的头猛撞攻击那位过分自信的对手。
到后来因为卫星爱上了亚格琳,他经常用它那台装饰美国风的脚踏车带她到处闲晃并诉说着这个地方的习俗。
渐渐地,我们了解到其实里加是亚格琳所生的,是因为被伊拉克士兵强暴所生的,这种耻辱使得她逐渐地感到绝望,并将小孩或她自己给隔离起来。
终于美军到来了对于有热情期待的卫星及极有洞察力的汉高夫两人,他们宣布那些从直升机丢下来的传单,上面写着”不公平、不幸及苦难将结束,我们将带走你们的伤痛”,它又是一份美式乐观自我性格感动人心的展示,但此时此刻的卫星已经学到战争的伤痛并不是美国军队所能带走的。
《乌龟也会飞》是一部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的战争影片,剧情片,我更喜欢把它说成是一布记录片,记录了那段最真实的战争。
战争是否真的会在”我们将带走你们的伤痛“中结束呢。
《乌龟也会飞》,只要是人,都该来上这堂血泪交织的课。
战争与少年与创伤,伊朗电影从来都是这么真实而残酷。
战争受伤的只有儿童,一群可怜的儿童,少年,太残酷了,为了挣钱拿命挖地雷,战争改变了人性,少女被强奸,希望世界和平,真的看的太压抑了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想起同事发在BBS上的萨达姆倒下的塑像的时候,只是觉得有些许感慨,可是,当看到电影里的萨达姆的手臂被做为礼物送给“卫星”的时候,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那些身处乱世的孩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啊,离乱是轻,死生亦是轻,却令我们有不堪承受之重。
如果生活只剩下苦难,我们如何面对?庫爾德族人是現今世界上人口最多而沒有自己國土的少數民族, 他們散居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亞美尼亞和敘利亞。
开始讲到预见未来,我以为是奇幻片;两个孩子春心萌动,我以为是爱情片;后面小男孩是女孩生的,我以为是伦理片。可战争片就是战争片,在战争中,不管你是预言家、美女、婴儿,还是富有创造力、领导力,等待你的都是死亡,身体上和精神上。从电影的角度上不算个好电影,但是从主题上看,应该被拍出来。
女孩和弟弟的关系电影有多处暗示了
隐喻而残酷。摄影确实不错。
当他们拿起枪械与弹药时,当他们排除并贩卖地雷时,当他们的工作是捡拾炮弹残留下的危险物时,当她在那一晚失去纯洁时,当她失去爱的能力并逃避时,当她抛弃与亲手害死自己的孩子时,当她一次次的站在悬崖边最终选择跳下去时。当这一切都在发生,战争的硝烟摧残的就不仅仅战场上的士兵们,它的残酷开始遍布在每一个人民的生活中,让这些孩子变得不再是一个孩子,让这些灵魂变的不在安宁,如果战争一天不消失,也许相似的悲剧就还会上演。乌龟会飞吗,不会,它只会慢慢的沉入水中。
用很多大景别、开阔的影像展现环境中的人,本该是最快乐的年纪经历着惊人的苦难,成熟得让人心疼。
说实话没看明白,有些莫名其妙,居然还有特异功能...并不是特别打动我...
真实而残忍,但超现实的手法有点违和。★★★☆
战争可能会结束,但创伤不会。
真实。战争下的孩童群像。只是孩子,却有了过于早熟的残忍。
用孩子做武器做政治表达的电影,用意比较明显和刻意。
孩子们的残缺身躯源于成人贪婪丑陋的灵魂,在这里,大人愚昧、麻木不仁,孩子为了生存变成了市侩商人,活在地狱里,活在遍布雾霾的天空下,最纯真的东西却仍在闪闪发光;若从未见过多瑙河,应如何分辨她的气息?感谢我们身边的一切人性与情感,离乱与生死都轻如鸿毛,却令我们有不堪承受之重。
预言却无法改变现实,悲剧~~花季的孤儿们一直在努力挣扎生存~~我们看到真实,伸手却够不着~~
片中小孩全部都不是演员, 而是真的难民。乌龟是慢速的代表,代表弱势,背负着巨大的沉痛,如果摆脱生存的压力、战争的煎熬和心灵的折磨(那个女孩),乌龟也是渴望自由和飞翔的。难懂的反应战争现实的电影。
3星半,战争阴影下的儿童流离失所,艰难生存,角色设计上还是较为丰满,最令人伤感的是溺水孩子。
一边是牛B哄哄的童年,一边是生不如死的童年,皆拜战争所赐
四颗星,8.5/10。能预言未来的无臂男孩、挖雷买卖的孩子们、断腿男孩、孩子领袖“卫星”、两伊战争、被美大兵强暴的红衣女孩(呼应后面“卫星”手里美国人送的红鱼血染水袋)、生下的“孽种”沉湖自己跳崖、战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