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部电影,《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日成才2》。
这部电影还把我看哭了。
这是我看过最感人的电影,什么电影也没有它感人。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围裙妈妈想让大头儿子一日成才,就给大头儿子报了一大堆兴趣班、补习班,让大头儿子成功。
可兴趣班、补习班老师都说他不好,没有天分。
之后他们遇上了王博士。
王博士说可以让他一日成才。
但是小头爸爸发现儿子与他们距离越来越远,直到把大头儿子从身边“抢”才从中醒悟。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日成才2》是2016年8月19日上映的。
影片为小孩子带来欢笑,对处母亦有教导意义,它没有说教,是通过有趣的故事在欢笑中思考。
有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做的好,就给孩子报了一大堆补习班。
之后导至孩子有太大的压力,最后厌烦学习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有的严重的还会逃课,逃课了又被家长骂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光学习不休息会让孩子感觉到疲惫。
所以有空的时候可以让带孩子玩如:带孩子爬山什么的。
不过玩也不能玩太久要让孩子有时间的观念。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日成才2》让我知道的道理是:人不是生下来就聪明的,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
在每个人心中成功都是不一样的。
如:有人说成功是自己很聪名是成功,有人说成功是发明一种东西是成功……成功是不一样的,成功和梦想几乎相同。
所以去追求你们的成功吧!
加油。
毁童年之作,我说你们除了弄水军和圈钱外还能干点什么?
你去看看隔壁宋导的《精灵王座》,再看大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就算你们圈钱,那也别毁了孩子的童年啊!!
孩子们还小,别在他们的童年里留下污点!!
起初看过秘密计划,觉得可以算得上是好国漫。
当我听说出了2时,也没有多想什么也去看了,开场不到30分钟就觉得来是个错误,但侄子在旁边(是我侄子告诉我出2的)也不好意思走,就勉强留下了,我以为他会兴致勃勃看这个,但过了一会他就睡着了,我朝四周看了看,当家长的几乎都在睡觉!
坐在第一二排的不知是睡不着还是不好意思睡,也就小孩子看着玩。
当我听说大头儿子2票房过亿时,我都惊呆了。
当天下午又去看了一部,看了《精灵王座》等我进场时发现没几个人,而且好多都是小孩,我以为又是一部烂片,打算再熬一部。
但结果让我目瞪口呆,影片画质,人物特写等简直是神作!
(要不是提前知道是国产的话我还以为是国外的)再回想一下看过的大头2,结果可想而知,轻松虐杀大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高潮部分感人心肺。
绝对是一部真正的好电影!
真正的良心国漫!
但为什么票房却差得要命,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为什么?
陪孩子看的,今天影院居然满场。
个人而言实在不喜欢这种主题,对于天才来讲,学习/工作和玩本来就是一回事,应该是乐在其中才对,干嘛搞得像吃药一样难受,没人逼他去做那些天才的发明创造,他应该是自己喜欢才会那么投入,要是不喜欢做的话智商再高也可以天天在家睡觉或者继续以前那种玩啊!
作为天才的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眼界变高视野开阔的事实,干嘛非要把孩子拉回懵懂的状态试图找回只应属于低幼时期的快乐,难道天才是种罪?
不要把天才妖魔化。
另一方面,如果王博士的发明成功了,这个社会人人无需要通过努力就能成为天才,那社会生产力一定大大提高,离咱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就不远了,这是一件大好事才对,家长们犯得着如此惊恐?
山田洋次导演的《寅次郎的故事》系列电影,讲述的是“男人之苦”,一个普通的男人,如何才能成为大家所满意的男人,尤其是在父母的眼光和相亲对象的看法中。
曾经以“机器猫”的名字在中国流行的《哆啦A梦》,说的是小朋友的美好童年。
央视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动画片,二十年来,其实是将以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串讲。
今年8月19日在全国上映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中,大头儿子淘气、兴趣广泛、但是缺乏耐性。
小头爸爸宽容、放松、能够给儿子一定的空间。
而围裙妈妈则是望子成龙的典型代表,希望儿子赢在人生起跑线上,为此整个家庭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是围绕着儿子的上学和课外班而运作。
“一日成才”看起来是美梦,实则是噩梦。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内在知识结构,从一开始,王博士就以成功学将大家带进沟里,再神奇的神仙药水也不可能真正让孩子成为天才,相反,只能制造问题儿童。
至于孩子和家长,如何才能从这个沟里爬出来?
可能快则数日,长则一生。
大头儿子还是幸运的,他的父母以及宠物能够在危机时刻帮助他回到正常快乐的童年中。
我们无法否认,现代与传统有着截然不同的亲子关系。
在农耕文明时代,成年人拥有着足够的人生经验,特别是老年人的智慧,对于任何群体都是稀缺的资源,“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谚语就来于此。
现代社会不只是知识爆炸,科技迭代,商业模式进化,处于超速前进巨轮里的家长,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眩晕感,尤其是自我感觉完全超越父祖辈。
但是,我们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注定是两个世界,现在是如此,将来更是如此,未来很可能将更加扩大期间的距离。
成年人总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定义孩子的世界,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为孩子引路,而忽视了孩子有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和自由成长的权利,我们这一代人,如何对待未来的主人翁,这其中的难处,要远超当时我们的父母。
在分工细致和高度就业的特大城市中,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兴趣太多,似乎一样不学就要在班级KPI考核中处于劣势地位,家长们不遗余力的将孩子送上小学版的奥林匹克竞赛场上,彼此焦虑着,吼叫着:不能落伍,争取尽快冲刺、撞线。
岂不知,如今的孩子自幼就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接触的信息、渠道和碰撞模式,完全是我们在青年时代才接触到的。
作为中年人,我们即将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本身能否站住脚都完全处于未知之中,似乎工业4.0时代的机器人能随时取代目前绝大多数产业工人(甚至农民和初阶记者、一般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代劳),我们又如何能去指导孩子们的业余时光呢?
古往今来,业余时光的兴趣决定了孩子们的未来。
但是现在,他们的课外时间完全被精英小课所占据,很有可能,他们学得越好,在未来的工业革命中越无所适从。
放开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到大街上、到花园里、到田野中,闻闻风的味道,他们的精神也许会更愉悦,也更有利于他们的兴趣培养,自主的培养,总有相当多的人会找到自己最为真实的兴趣所在,也会有无数的孩子在青年时代与第四代工业革命(大有可能第五代已经在路上)正面相遇时如鱼得水。
试想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一战吗?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里的走捷径也是不现实的。
还是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兴趣的权利吧,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由选择的快乐。
文/醉卧浮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转眼儿子就长大……”伴随一代人成长记忆的经典动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又回来了,并且不满足于小银幕的天地翱翔,已然飞上大银幕重新陪伴新一代小朋友的成长,如此跨越时空的传承和与时俱进的蜕变,才铸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以下简称“新大头”大电影2)翩然而至。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有《成长的烦恼》,充分反映美利坚青少年的成长模式,对于相当多数80后与90后而言,那中国与之对应的一定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家三口的简单快乐生活揭示着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轨迹。
诚然,中国已然在去年10月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但过往计划生育国策与社会市场经济双重因素影响下,属于一代人的成长轨迹是独生子女模式,亦即给《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的孕育提供无限沃土。
只是从1995年到2016年的21年时间跨度,中国整体社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尤其是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给芸芸众生带来无限机遇与严苛挑战,似乎陪伴子女成长已然成为相当困难之事。
“新大头”大电影2中的小头爸爸是如今时代家庭,白领一族加妻儿环绕的生活似乎相当滋润,但开篇不久后着急忙慌踏上上班路,没头苍蝇式杀到办公区奔命工作,一人扛起全家重担绝对令无数男人心有戚戚焉。
尽管大头儿子才是绝对的男主角,但笔者以为“新大头”大电影2绝非是一部单纯意义的儿童动画片,更是一部从父母视角审视子女培养的成长片,而主观视角的最佳切入点无疑在小头爸爸处。
男子汉,汉子难,太多为人父者成为社会正常运行的螺丝钉,他们兢兢业业发挥着属于自己的作用,而教育孩子的责任则留给类似于围裙妈妈的全职妈妈掌管。
骨子里小头爸爸是有多渴望陪伴大头儿子成长,而前一晚父子俩的“大笨鹰”游戏实在太过短暂,父子相处时光的宝贵点点滴滴都值得珍惜。
通过本片细节塑造不难看出围裙妈妈是一位骨子里极为望子成龙的传统母亲,一方面她对大头儿子的爱偏于物质上的无限满足,诸如红烧肉等偏爱食物管够,另一方面她又无限希望大头儿子能够一遇风云便化龙,也才有各种培训班马不停蹄连轴转赶场。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世界本无起跑线,但成人世界给孩子凭空画出一道起跑线,才有挤破头要赢在起跑线上的竞争,也才有被他们视为救世主的王博士横空出世。
恰如近些年“成功学”大师依然满世界招摇撞骗,太多的父母奋斗一辈子无法成龙,遂将如此目标寄托于下一代身上,而“新大头”大电影2极具现实讽刺意味将其提升为“一日成才”,如此疯狂目标下诞生的荒诞景象无疑极具现实启迪意义。
当小爱迪生、小牛顿、小司马光、小李小龙等遍地跑,明面上的成功固然令人惊喜,但随之而来的后遗症也是令人忍俊不禁,尤其大头儿子变身小爱迪生的各种发明也是给一众邻里带来太多糟糕体验。
不完美的成功不是成功,那百分百的完美成功呢?
至少在大部分家长看来名利双收才是最佳的成功,而一番阴差阳错下大头儿子被王博士改造,摇身一变成为百分百的“成功之子”,人类进化的终极高度成功到来?
从来没有百分百的成功,一份得对应一份失,而大头儿子在疯狂博士的改造下已然不会笑、零情感,甚至是舍弃父母的“机器人”,如此成功又有何种意义?
赚钱养家从来都是手段,绝非是终极追求目的,尽显天伦之乐才是根本要义,而最终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之间重新迸发的父子之爱,经过一番携手鏖战KO疯狂博士迎来了合家欢结局,欢乐背后也留下无尽的唏嘘与感慨。
何谓爱?
有人即有爱。
然人世间爱千种情万类,唯有父母之于子女之爱,才是最单纯无私最不求回报的大爱。
爱无错,但如何爱往往存在对错,围裙妈妈式望子成龙之爱无疑是一种错,而小头爸爸的陪伴之爱看似“输在起跑线”,却恰恰是孩子最希望度过的美好童年。
什么年纪就该有什么年纪的经历,而属于孩子的正确成长轨迹,无疑最需要父母双亲阖家团圆的陪伴,如此才是父母对子女最长情的告白。
将成长的烦恼升级为成长的快乐,无疑带给本土大IP经典动画全新的生命力,也是今夏值得所有家长陪伴子女共同走进影院的优质选择。
与其说是给孩子看的,不如说是给父母们看的,家长的望子成龙地急切心理,给本应纯真无忧的孩子的童年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孩子疼的同时,自己也是疼。
赢在起跑线上,无时无处地出现,孩子从小就要有好几项的特长,而孩子最简单的快乐却成了奢侈品,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他们真的就那么需要成功吗?
只不过都是家长觉得自己很失败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负累而已。
幼儿园中班时,给孩子报了园中的国画班,先不说教的好与不好,孩子学过几次不太喜欢,有一次骗了我,说是没有课了,可结果还有课,虽然我狠批了他一顿,但从那时起,我不在强求他做不喜欢的事情,而是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哪怕是错的,自己意识到后他就会蔫蔫的不高兴。
到现在他还没有上过一天兴趣班,等他哪天喜欢上什么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毕竟爱好不是为了让未来成功,而是能在郁闷与烦恼时得到疏解的一种方式。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
做一个普通的,快乐的人,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揠苗助长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从孩子出生开始也看过各种中的西的教育书和心理学,什么《孔子家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温公(司马光)家训》《王国维教育小则》《洛克的全面教育》《蒙台梭利》,尹建莉,孙云晓,东子的书等等等等,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也有很多商业书千篇一律。
孩子虽然也有很多缺点,但还算懂事,没有娇生惯养的坏毛病,也许只是生活经验与社会体验都太少太少太少,才会一次又一次的惹我发飙,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好好反省反省自己,他哪里做的不好,家长先改了,以恕己之心恕孩儿,应该就会少一些焦虑与大吼大叫了吧?
毕竟人无完人,警醒后自己再努力吧。
看完后,我问他,你看完收获了什么?
他说:“成功要经历很多次的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
”(他知道爱迪生发明的时候失败了一千多次,所以才这么说。
)没想到他会这么总结,呵呵!
《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带给我满满的童年记忆,看到影片的题目就点进去了,本来以为是欢快的动画片,没想到却是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的一个现实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
拔苗助长不可取,最好的方法是劳逸结合,给孩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必要的,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
至于这个度的把握,就要看各个家长了。
这是一个不错的影片,有欢乐的父子互动,有悲伤的急于求成造成的孩子的冷漠,有重逢、冲破枷锁最后相聚的感动,值得一看。
其实我是为了给小侄子当枪手写电影观后感的作文才看的,小侄子因为培训班太多了,连写学校作业的时间都不够,我也是个作业枪手惯犯了。
看完电影才知道,这是有多讽刺。
我是分了三次才勉强把电影看完,因为电影真的是一坨屎味儿的榴莲,不是被逼无奈,没人会看一眼的。
电影的质量就不说了,粗制烂造,还不如小作坊里面生产的地沟油。
电影的故事也是三观扭曲,涉嫌抄袭拼凑。
若只是讨论某些情节来说,还是很有讽刺意义的。
电影中的小头儿子和家长的种种事迹,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家长和孩子的真实反映。
现实中有不少家长的价值观原本就是扭曲的,他们只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罢了。
但是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因为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扭曲的,所以也没有什么立场去责备电影的主创或者某些家长了。
只希望自己走到为人父母那个位置的时候,还能够记得自己作为孩子时所讨厌的家长行为。
今天带着小侄子,还有我的嫂子和她的朋友们,以及朋友们的小孩子,一起去看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一日成才》,结果出乎意料得好,它既没有矫情地抒情怀,也不是幼稚的说教片。
看之前我心里一直打鼓,想着跟小孩子一起看电影,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而且还担心这又将是一部辣眼睛、毁童年的动画骗。
可是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全影院的小孩子们都没吵没闹,而是跟着剧情一起,有搞笑的情节让孩子和大人都哈哈地笑,有动人的地方会惹得小孩子默默地哭。
为什么呢?
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首先,电影画风可爱至极。
小时候我就是个《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迷,到现在都还记得里面有句歌谣“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雨伞,我有大头”。
当时的动画风格跟现在还是相差很大,以前更偏二维,现在的动画形象更立体生动,画面颜色也绚丽丰富。
大头儿子一出场我就被萌到,没有毁童年的心灵打击,只有更温暖的童年回忆。
其次,情节生动同时具有教育意义。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既不是故弄玄虚的情怀动画片,也不是单纯地说教动画片;它能让小孩子从中获取快乐,同时让大人获得启发;它能抓住小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唤醒大人们心中的童真。
它从很多方向和角度告诉我们:或许孩子不会一日就可成才,但孩子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贴近现实,靠近生活。
很多已经成为家长们会担心,自己的孩子看完这部动画片的内容会不会有逆反心理。
我嫂子给了我一个既明确又肯定的答案:不会。
之所以这么相信我嫂子,因为她是幼教老师。
尽管已经是个有经验的幼教老师,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仍然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依旧在探索如何与孩子更好地相处。
嫂子跟我说,她看了这部动画片后给了她很多启发,也让她更加明白她该怎样伴随孩子成长。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出电影院之后,我牵着小侄子我俩一起在哼唱这首同样陪伴过我童年的歌曲。
这部动画片不止能给小孩子带来那么多的快乐,它同时也在告诉大人该如何跟小孩子愉快、和谐地成长。
如果说七零、八零后的童年动画记忆是《葫芦娃》、《黑猫警长》等等,那么九零后、零零后的童年动画记忆一定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个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动画片自1995年开始至今,已经达到播出原作、新作两部共五季接近500集的规模,并且仍在陆续的制作更新中,可谓是国产原创动画中的超级旗舰。
自2014年首部电影版《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秘密计划》之后 ,第二部大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简称“新大头”大电影2)也将于今夏暑期档的8月19日全国公映,成为孩子们快乐暑期的又一次观影总动员。
其实一直以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备受追捧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极其符合内地家庭结构的人物设定,虎妈+猫爸+猴孩子,简直就是国内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妈妈的严厉,爸爸的宽容,儿子的各种小机灵,给观众带来了诸多的共情与共鸣,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相对于好莱坞及日韩的动画片,属于国人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无疑更接地气。
在欢乐之余,为国内的家庭及教育带来诸多反思,无论是娱乐价值,还是社会意义,都是国内动画的佼佼者。
相对于电视版的二维动画,电影版的CG化无疑更适合在大银幕观看,而区别于《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秘密计划》的三段式“计划”结构,“新大头”大电影2的故事完整性也更强,这一次,故事直指家庭教育中的“望子成龙”的问题,尽管这个话题算是老生常谈,但通过另一种具有科幻感的角度来看,会发现更多的不同,这是本片的新意所在。
记忆中,围裙妈妈在既往作品里,有关“望子成龙”的说教,各种角度的“威逼利诱”已不是一次两次,但“新大头”大电影2中办超能培训班的神秘人物,以及他的秘方,无疑给了“喋喋不休”的家长们更大的刺激,“一日成才”远比“拔苗助长”的效果来得更加猛烈,短训班后的孩子们迅速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体育健将等等各种天才,或许这是绝大多数家长都曾经脑补过的“异想天开”,借助动画的介质,得以实现,也不啻于“异想天开”的酣畅淋漓。
但是,忽略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面对成功突然间的“一蹴而就”,真的好吗?
或许当孩子们成为天才之后的种种异样,更是“新大头”大电影2所要关注的现实课题。
影片提出了两个议题,其一是,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怎样的?
其二是,孩子非正常的成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其实道理谁都明白,但在家长明显比孩子更焦虑甚至更“利欲熏心”的时代,如何保持平和而适宜的心态,是一种看似简单却很难达成的任务,再淡泊的初心,也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焦灼所冲击得身不由己,影片为此进行了缓解式的剧情设定。
总的来说,“新大头”大电影2的娱乐性还是很强的,其实“一日成才”变成超能英雄,不仅仅是家长们的终极期望,对孩子们而言,也可能是“白日梦”式的存在,谁都希望插上希望之翼自由翱翔,所以看经过短训“变身”后的孩子们宛若“复仇者联盟”般上天入地恣意徜徉,也是能给小观众们以无限的遐想,当然对于家长而言,热闹背后的门道,会令他们受益颇深,失去了童年快乐的孩子,即便拥有了天下第一的荣誉和能力,但空洞的眼神其实在警示着家长们,如此的交换,是否值得?
所以,当小头爸爸不顾一切的要寻回孩子,寻回他们的正常的童年,为的是挽回望子成龙心切的过错,神秘人物看似是家长们的福音,实则是家长们内心所催生出来的恶魔,众人梦醒后的冷静,不仅仅是对严重事态的挽回,也是对自我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的深度反思。
影片结尾全家一心的共同反击,更有着凝聚亲子关系的作用。
或许一部“新大头”大电影2能让家长和孩子们双向受益,出得影院,迎接更灿烂的新天,迎接更快乐的童年,也算“观影有益”了。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承接电视剧版的经典配音阵容,央视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倾巢而出”,鞠萍、董浩、刘纯燕、小鹿、哆来咪、红果果、绿泡泡、毛毛虫、黄炜等等,将为观众带来久违而熟悉的声音出演,完全是属于两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和力与亲近感,这才是属于中国小朋友的原汁原味的欢乐。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