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反战片,本部影片没有过多的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而是用另一种方式不断表现着以及逐渐关系慢慢变好的敌对双方。
之后再以矛盾冲突的尖锐化把剧情提到一个新的高潮,但最后还是寓意以及象征出人民的觉醒以及士兵的觉醒。
影片开始的几处小孩的推镜头,既是对人民的洗脑也是对于高层阶级对于战争的表现体现,以及之后代换到兄弟二人为了荣誉参加战争的青年的冲动。
这里既是对于当时国家征兵的广泛性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于当时参军的青年人对于战争理解的单纯性。
而后的镜头转移到教父身上时,教父面孔以及头部的特写甚至于身后本身刚刚还在点燃的蜡烛却熄灭的场景都为后文做出了铺垫。
其次又切换到另外一个国家中的一位女性角色与之前的教父相对应。
之后在战场上同样如此,二者分别都是代表着停战的序幕。
还有便是战场上,这里虽然讲述的很少,但是同样最开始便从每个人的特写以及表现的镜头上表现出士兵们的不愿意作战。
然后便是在冲锋时接二连三的死亡,此处最为突出的则是那个看上去已死被用来挡子弹的人实际却没死。
睁开眼睛看向长官的一瞬间。
以及之前的兄弟二人的死亡的场面。
所有强调部分都为后文做了铺垫。
包括这里法国长官丢失的钱包以及妻子的照片。
之后的圣诞树的运输,在高级官员的对话中表示圣诞树的运输困难,但之后还是运输到了前线。
战壕中双方的不同但异曲同工的表现形式也是对于外国新年停战的一个铺垫。
之后更甚的则是在最近的城市中女士与男艺术家的表演,一方面的失误则有着特殊的寓意,一方面军官的表现,还有那门外一个个人的沉默,都是对于反战的无声的表现。
在战壕中,则是也以这个为契机,双方不再交战,而是退让。
互相一起过圣诞,之后一起下棋。
交战场地变成了墓地。
但在此处对于最开始兄弟二人的伏笔则更近一步加深。
以至于最后面开枪时大多数人的反抗,但依旧还是有人开枪的表现。
一方面是由于官政的神父的错误的引导,一方面则是交战不可避免的心中留下的仇恨,这也是很无奈但也无法避免的、 最后对于法国前线这支部队的迁移,以及对于其所随身携带的乐器口琴的踩碎也是一种政界对于其他人反战的表态,但是依旧无法压制住士兵以及人们心中对于战争的怀疑。
无可言述,这是一部不一样的反战片,也是一部很直白表现的很到位的一部影片。
电影“圣诞快乐”(Joyeux Noël 2005)的历史背景是一战中比利时北部战场的伊珀尔战役。
4次战役让这里几乎被夷为平地,只剩墙基,英国先后共计50万军人为了守卫这个地方长眠于此。
这一切开始于什么,又怎么结束的,人们一直在讨论,在研究,光是有关战争为何开始的书籍就有7000多种。
不管最初是如何开始的,反正其中的仇恨肯定的是根深蒂固的。
电影一开始就能看到三个国家的孩子,站在黑板前,分别用母语背诵他们接受的“仇恨教育”:法国人念念不忘的是在普法战争中丢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德的《最后一课》记录了这个开端;英国人则咬牙切齿的说德国人不是人,他们的女人与孩子都该死,这样其后代才不会贻害人间;德国人比较简单,他们的敌人只有英国一个。
【转】 王怡 2006-12-05《南方人物周刊》电影专栏 今年12月,北京剧院隆重推出了歌剧《圣诞颂歌》。
1843年,是狄更斯成年后最穷乏潦倒的年份,他提笔想出版一个圣诞故事,赚点钱摆脱破产的厄运。
你很难想象,这样也能写出“人类史上第二个最伟大的圣诞故事”。
狄更斯后来说,他在写作中不可抑制的“哭泣,大笑,又哭泣”。
160多年来,这部从他个人生存绝境中迸发出来的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就有至少7次。
我手中有1988年和1999年的版本。
狄更斯描写了一个文学史上有名的吝啬鬼,三位精灵在平安夜带领他看见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景象。
象征着基督虽然诞生于一时一地,他所带来的却是“昔在、今在、永在”的改变。
这位财主领悟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理,从此心意更新,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现实很残酷吗,那么真理就像童话。
电影史上另一部最好的圣诞电影,是1946年好莱坞的《美好人生》。
乔治在一个小镇上,从小梦想周游世界,瞧不起他父亲一辈子就做一个帮助穷人贷款买房的职员。
结果命运就如预定,乔治每次离开小镇的人生计划,都被邻居们的突发事件打断,他最终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甘愿为他的邻居们服务。
平安节的晚上,乔治的事业被垄断商摧毁,他心灰意冷,跳河自杀。
一个糟老头子似的守护天使救了他,带领他回顾一生的历程。
然后领他到他未曾降生的这个小镇上,乔治发现如果他没有来到世上,他身边很多人的命运都变得更糟了。
乔治恳求天使让他回到了现实中,这一生纵然艰辛,却如此美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对他人的祝福。
无花果纵然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圈中也没有牛羊。
但乔治在这个夜晚却遇见了真正的平安喜乐。
他奔跑在街上,如同母鹿的蹄,稳行在高处。
他冲每个遇见的人喊道,圣诞快乐,我爱你们。
我排在第三位的圣诞电影,是《34号大街的奇迹》,有1947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
什么是圣诞老人呢,你若不相信童话,他就等于神汉巫医,你若不修改宪法,圣诞老人就犯了非法经营罪。
34号大街的奇迹是一个司法的奇迹,法官最终裁决,法律相信童话的存在是可能的。
能排第四位的,就是这部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圣诞快乐》。
虽然算作法国电影,其实差不多是整个欧洲的一个合作。
和前面三部电影不同,这个关于圣诞节的故事是真实的。
伊夫·布弗多在他的《1914——1918年弗兰德和阿图瓦的战事》中,记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次难以置信的战场上的圣诞节。
法国导演克里斯蒂安在心中酝酿了十几年,去年底终于把这个三方“通敌”的故事搬上银幕,因为切合了一个欧洲统一的梦想,而在欧洲国家赢得广泛的赞扬。
欧洲梦从来都有两种。
一种是罗马帝国的大一统,另一种是在基督里的合而为一。
或者说所谓欧洲梦就是罗马梦,只不过从来都有两个罗马。
一个是罗马帝国,一个是罗马教会。
虽然“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但这两个梦从来都是纠缠不清的。
一千五百年来,无论是法兰克国王还是德国诸侯,无论是拿破仑、亚历山大沙皇还是希特勒,欧洲每出一位强人,都无不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而基督化的理想,简而言之就是“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
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基督的信仰,花了差不多三百年的时间使欧洲基督化,借助罗马教会,使欧洲成为了同一个欧洲。
二战以后,一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渴求他们的“合而为一”。
但曾经的帝国是一场噩梦,曾经的信仰已经衰微,那么“欧盟宪法”到底在什么意义上,能成为两千年欧洲梦的一个更新换代产品呢?
宪法,是第三个欧洲梦吗?
对欧洲人而言,这部《圣诞快乐》以真正的故事作答,将一个衔着橄榄枝的圣诞节,放置在自由、人权和民主的梦想之上。
1914年的法国战场,在前线对峙的,是苏格兰、德国和法国的三支军队。
三方的战壕相距很近。
在平安夜,参战国都放假,德国军队准备了3万颗圣诞树,在前线每隔5米摆放一个。
一位德国士官本是男高音歌唱家,他和前来演出的妻子一起来到前线,为士兵演唱。
苏格兰军队中一位担任医务兵的牧师,以苏格兰风笛远远的为他伴奏。
这位男高音鼓起勇气,受执圣诞树走出战壕,唱起了著名的圣歌《平安夜,圣善夜》。
不可思议的“合而为一”发生了。
士兵们在圣诞歌声的召唤下,纷纷走出战壕。
他们放下了枪,相互握手、互递香烟,把妻子的照片拿出来给敌人看。
恍如兄弟重逢。
并不分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在耶稣降生的歌声里都成为一了。
三方的军官开始谈判,私下决定停战一个晚上。
他们坐在一起,在彼此杀戮的疆场,由苏格兰牧师主持了一场弥撒。
第二天,他们再次商议,将各自的阵亡者领回,为他们举行了葬礼。
士兵们发现从小仇恨的敌人,如此有血有肉,这场仗还怎样打下去呢。
三位军官继续通敌,每当某一方的后方要开炮,他们就通知其他一方,到自己的战壕来躲避。
想想那些专挑对方的宗教节日宣战的战争吧。
到底什么是幼稚的荒诞,什么叫真实的童话。
不久事情败露,当晚走出战壕的官兵们,被各自军队以“在前线交往过当”的罪名秘密处置了。
你可以想象,到了二战,已不可能再发生类似的奇迹。
失去信仰的欧洲大地,在车轮大战中已没有了人与人、国与国的平安。
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动的,是将当年的圣诞节,与今天的欧洲梦勾连了起来。
因为首先的和平是内心的和平,首先的平安是人与神的平安,首先的联合是亚当和夏娃的联合。
说到战场上的圣诞节,大岛渚1983年也有一部类似的名作《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根据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种子与播种者》改编。
只是在日本导演那里,没有明显的基督教信仰背景。
只是暴力与人性的对峙。
在1942年的日军战俘集中营。
英军俘虏杰克在圣诞节那一天走出队列,出人意外地拥抱了日军首领,并像初代教会的使徒那样亲嘴问安,亲吻了敌人的双颊。
那位笃信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官,在那一瞬间如遭雷击,全身恍惚欲坠。
在罪人的里面,也有鸽子降临的瞬间,使人的心不再刚硬。
我的孩子还没降世,不然今年的圣诞,我想给他看这四部电影。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年圣诞节的前夜,在西线阵地,一个英国军官要求几个士兵到前沿去修铁丝网。
这几个士兵很不情愿,因为他们的阵地已经离德国人很近了,夜晚维修将是危险的。
但军令如山,不去也得去,于是几个士兵小心的匍伏前进。
当他们开始打桩的时候还保持着一些警惕,生怕前方不远的德国人听见。
但后来他们发现似乎今夜敌人并没有多少警惕也就逐渐放松下来,打桩的动作也开始大了。
然而一束灯光突然照了过来,所有的英国士兵立刻全部卧倒,做好战斗准备,等待敌人的反应。
他们等来的是更多的灯光,和一句用英语吼出来的句子:Marry Christmas!在之前的半年里,黑夜里通常传来的只会是枪声,而那天,传来的是让英国人也同样熟悉的圣诞颂歌。
唯一不同的是,那是德语版。
第二天天亮以后,回到战壕的英国人在一块木板上写下了大大的Marry Christmas,然后小心得把头藏在战壕里,用木棍支起了这块板子。
一会儿,对面传来一声:“YOU TOO!
”这似乎让英国人很兴奋,于是他们中的一个拿起了一些自己的军需食品,象投掷手榴弹一样向对方的阵地扔了出去。
而这次,那边沉默了。
当英国人从战壕里开始探查的时候,他们看见一个德国人高举着双手走了过来。
或许是出于不愿意输给德国人的胆量,一个英国士兵也试着站了起来,迈出战壕,走向对方。
西线的另一个地方,一位下级军官正在执行每天早上的例行检查。
然而他突然发现了两个德国人从对面的战壕里高举双手走了过来。
西线很多地方在几天前都争夺得十分激烈,有时候每天双方死伤都过万。
可是那天这位英国军官看着两个空手的德国人并没有下令开枪。
也说不上为了什么,或者只为了他觉得在圣诞节这一天里无论有什么原因都不该杀人吧。
两位德国士兵越走越近了,军官大声的问他们究竟想要干什么。
后来军官干脆走出战壕来到他们跟前,一个德国人犹豫了一下,开头有点结巴,但还是清晰的用英文说了一句:“我只是想祝你圣诞快乐,先生。
”这样的祝福显然让英国人意想不到,他愣了愣,立刻礼貌的回了一句,也祝你圣诞快乐。
似乎至此他们之间也就再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然后德国人转身离开。
就在德国人走出没有两步的时候,英国军官突然大声说了一句,“你的英语说得真是太好了。
”德国士兵回过头来笑着走回他面前说“我在英国呆了三年,直到战争爆发,至今我的女朋友还在英国呢。
”于是他们开始闲聊,聊了聊自家的摩托车有多好或者战前他们都是作什么职业,德国人对英国军官说,可不可以为我给女朋友带一封信?
英国军官同意了。
后来德国士兵又提出希望能在今天把两军阵前的己方的尸体运回去,英国军官愣了下说,我们也该这样做了。
他们都知道没有今天的停战,可能他们的战友,朋友的尸体就还会停放在阵地之前不知道多长时间。
临走的时候德国士兵说,我今天不想打仗,其实我从来都不想打仗,但我知道我们都必须打这场战争。
英国军官回到自己的战壕,开始进行检查,他要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德国人骚扰他所属的辖区。
然而他的发现让他大吃一惊。
战壕里面空空如也,他的士兵全都不见了。
寻找士兵的过程并不艰难,因为他的士兵们正站在一起放声高歌着。
和他们一起的,还有德国人。
一边用德语,一边用英语,却唱着同样圣诞颂歌。
这位军官的职责当然是制止这样的状况,何况英国的军人应该有职业军人的素养。
所以这位军官走了过去,先和德国军官握了握手,然后指挥自家的士兵唱得更加大声起来。
一会儿,更上级的英国军官出现了。
场面一下子静了下来,英国和德国的士兵们都不知道这位军官的反应会如何,他们的歌会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位英国指挥官走近之后,敞开了自己的大衣,里面藏着两瓶酒,一瓶送给德国人,一瓶留给自家人,圣诞节开始了。
然而并不是每个英国军官都会有这样的反应,也会有英国的军官站出来制止这些事情发生。
西线的另一个地区,就有这样的一位军官。
当他接到报告说自家的士兵们走出战壕和德国人聊天玩闹的时候,他迅速到达了阵地前沿。
由于西线的争夺一直比较激烈所以有的地方双方战壕距离也就不过50米。
他对在地面上与德国人交流的士兵下达了迅速回到战壕的命令后,一位德军的军官带着一位英文翻译出现了。
英国军官与德国军官互相作了介绍后开始了短暂的谈判。
德国人提出在圣诞节这一天休战一天。
英国军官同意了,但规定了具体的停战时间,从圣诞节当天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以此作为他们两位军官辖区的停战时间。
德国人拿出了一桶红酒作为赠送给英国军人们的圣诞礼物,而英国军官则以皇家陆军圣诞节那天的配发的布丁作为回礼。
从那时起,他们的辖区里,停火正式开始。
那天的西线几乎全线自动停火。
包括一部分东线。
停火的日子是幸福的,尤其是对已经打了半年仗的士兵来说。
双方的士兵们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照片,给对方看着自己的家人。
互相询问着对方的职业,抽着烟,聊着天,似乎连英语和德语也不再是问题了。
或者在阳光下懒散的晒晒太阳,刮刮胡子。
当然,有英国人和德国人的地方就少不了足球。
有的地方可以找到足球,于是大家也不管三七二一,随便弄两个门就开始比赛。
有的地方找不到足球,找个能踢的东西也一样比赛。
他们一起合影,把西线停战的照片随着家信发往世界。
很多圣诞停战的资料事实上都来自于英德军人们的家信,照片和日记。
毕竟这是一场没有在官方记录留下痕迹的非正式停战。
一起歌唱,互送礼物,甚至共同埋葬死难的战友。
那些战士被对方杀死,因为停战而又和对方合葬。
那年的圣诞节,有德军和英军一起为自己死去的战友挖坟,为他们祷告,共同为他们举行下葬仪式。
其实最有理由仇视对方的,正是这些士兵和低级军官们。
因为之前战死的都是他们的战友他们的朋友甚至是他们的家人。
可是和平正也是从他们开始的。
一个德国军官将一位年轻的英国军官领回了指挥部。
德国的军官们微笑着留他一起吃圣诞午餐,美味的菜肴和香槟让英国人无法拒绝。
于是这位英国军官与数位德国军官一起,在德军的指挥所里大吃一顿。
席间居然也相谈甚欢。
酒足饭饱,天色也晚了。
德国军官问了英国军官一句话,你能不能本着上古的体育精神忘掉今天所发生的一切?
毕竟这位英国军官知道了他们指挥所得位置和一些或许他不该知道的东西。
英国人犹豫了,他是个职业军人,可他也很明白德国人其实可以干脆就不放他走。
他笑了笑,我要忘掉什么?
我本来什么都没看见。
于是举座大笑,拿起酒杯为大家的健康多干了几杯。
饭后,一位德国军官一直将英国人送出很远,这位英国军官在未来的一周里也坚持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德军的信息。
当时的英德两军,应该说英德两国,不但记得什么叫体育精神,居然在战争里还记得什么叫体育精神。
但时间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圣诞节。
停战的日子很快过去了。
第二天早晨8点30分,两位协商停战的英德军官准时出现在自己的战壕里,他们分别拿出手枪,对天开了三枪,标志着他们之间的协议停战正式结束。
已经对对方开始熟悉的士兵们并不想再开战。
西线依然沉默着。
还是会有英国的士兵在空闲时跑到德国人那里抽烟,把自己头盔送给英国士兵做纪念的德国人也会跑过来说,我们那里在检查,先把头盔给我凑合下,半个小时我再拿回来。
后来士兵们寄回家里的圣诞照片见了报,双方的高层都非常尴尬。
责成前线要全力作战。
开战的命令下达了,尽管不乐意,但士兵们终于还是开了枪,不过就是枪头大都偏上。
互射的子弹不少,就是没打到过人。
在很多地方,停战一直持续到了新年结束。
再后来呢?
再后来这段停战就象是一个太过于美丽的童话。
其实后来的历史我们大家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继续着,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场伤亡达3000多万。
其实打破和平也不算太难,无非就是双方都调来些狙击手,将在两方战壕之间走来走去的家伙击毙,这样仇恨就会滋长,战端就能重开。
不知道该说人类是太过善良,所以即便在最野蛮的战争里也还保留着一丝人性,又或者该说人类终究太邪恶,即便是美丽的和平也档不住战争残酷的脚步。
丘吉尔说第一世界大战将最后一点骑士精神也粉碎了。
或许吧。
今年看過的電影中最出色的一部 感人、不煽情、不斷有驚喜、編導演皆出色 誠意之作, 有伴侶o既你, 快 d 襯假期去睇 Merry Christmas (Joyeux Noel) 編、導:Christian Carion 我的導演偶像又要添加一名了
多图预警圣诞前夜,他们吹奏乐器
他们把圣诞树放在战壕上点缀战场
德国士兵,法国士兵,苏格兰士兵,他们从战壕中小心翼翼地走出来,遵从向往和平的内心的指引,最终汇聚到一起。
他们分享家人的照片
他们交还从战场上捡到的对方弄丢的物品
他们交换巧克力和香槟
他们为一只猫不同的名字争辩
把照明弹当做烟花
一起欢呼鼓掌
在大雪覆盖的战场上做弥撒
聆听着歌手曼妙的歌声
互道一声“圣诞快乐”
敌对阵营的将军们相互致敬,士兵们彼此问好
此刻枪炮声远去了,战争的影子在节日的氛围下无处遁形
圣诞日,本应停战结束的时候,他们商量着交换双方阵营的士兵尸体
安葬牺牲的战士
在本应子弹交错的战场上,取而代之的是足球交锋
围炉谈话
空袭来临的时候,他们互通情报,请敌人来自己的战壕中躲避轰炸
把最真诚的祝愿送给对方
传教士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不再信奉以天主之名把杀戮挂在嘴边妄称正义的主教
士兵穿上敌对阵营的衣服穿过战壕,因为敌人可以带他和母亲喝个咖啡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放下仇恨,他被一个哥哥已阵亡的同阵营的弟弟误杀,但没有人会怪他,战争把人变得畸形
长官从敌人那里知道了自己孩子的姓名,他开始质疑战争的意义
和平之光转瞬即逝,因为擅自违纪被冠以背叛的他们被上级调离。
也许他们马上就要倒在下一个战场,但是在这仅有的人生回忆中,这个停战的圣诞夜必然成为每个士兵永生难忘的一夜。
二战反法西斯的正义性无可置疑,但是一战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战争,前赴后继为了不知所谓的权力卖命。
没有绝对的正义方,每个参战国的民众与士兵甚至将军将领都是在战争泥沼中挣扎的苦命人。
反战片的意义在于此,让每一个看了影片的人,不会为哪一方的失败沮丧不会为哪一方的胜利自豪,有的仅仅是对于战争的极度厌恶与排斥。
《圣诞之夜》做到了,最反战的反战片。
平安夜观影,看了《圣诞快乐》,准确来说,是《Merry Christmas/Joyeux Noël/Frohe Weihnachten》,讲的是一战时期苏格兰、法国、德国的三个军营在平安夜停战的故事。
在猜忌的夜里,是战壕背后的音乐联通了战争中的人们的心,三个军官们走到三不管区域的中间,用各自的语言祝彼此圣诞快乐。
士兵们走出战壕,走到一起,看着面前的士兵同样疲惫的眼窝,意识到前一天他们厮杀的对象,不过是与他们一样的人。
他们用巧克力交换烈酒,给彼此展示家中妻子的照片,而战场上的小猫,在不同的军营中被取了不同的名字。
苏格兰的神父在临时搭起的圣坛上主持弥撒,而此刻,这个仪式拥有了超越宗教和国家的意义。
士兵们相约战争结束后重新拜访彼此,他们知道战争是荒谬的——他们面前的这些“敌人”,竟然比那些战争的发动者更像自己的同胞。
法国军官的家乡是德国军官两年前与妻子度蜜月的城市,而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是因为他的妻子是法国人。
这是一种巧合吗?
事实上,被战争扭曲的巧合,在和平中只不过是平实的生活常态。
德国军官说:“等我们攻占巴黎,战争就结束了,你可以请我们到Rue Vavin喝一杯。
”法国军官说:“你不用入侵巴黎也可以过来喝一杯。
”我觉得这段对白涵盖了整部电影,和平不是建立在战争之上,和平建立在对和平的渴望之上。
1914年一战爆发。
在某战场上,法英德三方相持不下,打得不可开交。
然而圣诞夜是奇妙的一夜,英军里有一位视生命本身超过一切的牧师;法军统领有位德国妻子;而德军,德军除了有法国妻子的统领外,还有个歌唱家。
于是,当艺术,战争和人性回归掺杂在一起时,一个看起来很荒谬的奇迹发生了。
德国的歌唱家在苏格兰战壕里传出的风笛声中勇敢的站出来高歌,于是法国人也和他们走到了一起。
原本还是互相杀得血红的敌人,在圣诞夜肩并肩坐了下来,跟苏格兰牧师一起祈祷,在美丽的德国女歌唱家的声音中一起被感动流泪,互相交换自己妻子家人的照片看,以及共享巧克力和香槟。
这种软化了每个人的温情即使在三方将领宣布停火结束之时,仍然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于是更荒谬的事情发生了。
德军空袭法国人战壕前10分钟,那位会说法语的将领走了出来要求他们进自己的战壕躲避;而第二轮法军回攻时,德军也同样受邀来到对方的战壕躲避。
最终他们平和的掩埋了各自战斗中的尸体,在战场上踢起了足球。
这就是你明明觉得荒谬觉得是电影的情节却依然会在比着手势的德语和法语交流中被感动,会在三个将领一起端坐战场共享早晨的咖啡时被感动,会在他们互相干杯,互相用三种语言祝愿着“好运”时感动,圣诞节早晨的阳光照射在不同的军服上,那些胡子拉扎的,乱七八糟的面孔,一个看一个的,都是活生生的人。
有妈妈等着回去煮10点钟的咖啡;有妻子等着回去分享儿子诞生的喜悦;有生活等着回去继续。
可是发动战争的人们不会理解,也不屑理解这股在最前线涌动着的渴望和平与尊重人性的暗潮。
三方部队,最终的结局都是被调离去别的战场。
牧师望着鼓动杀戮的接任者发布演说,默然摘下了十字架转身离去;妻子生了个名叫Henri的儿子的消息因为德国人的帮忙而得以传到,法军上尉泪流满面;火车渐行渐远,而日尔曼口音的歌声依旧从车厢里传了出来。
直至片末。
诚然这部电影的缺点很明显,在交待三方如何在圣诞夜化解敌意走到一起时过于急切缺少铺陈从而显得突兀,仿佛一切情绪都通过一首咏叹调得到了扭转。
摄于近一个世纪后也使得此电影有些缺失沉重感和残酷感。
不过这也正是电影所要表达的。
战争里被扭曲的人性一旦得到释放和恢复,很多温暖的情绪同样可以出现在战场上。
戴安 克鲁格流利的德语和出色的表演让我回忆起了她的国籍和身份,从而原谅了她扮演海伦时的不够惊艳--作为一个日尔曼女人,她已足够美。
这个角色虽戏分不多,却有很关键的作用。
但我全部的注意力是从Daniel一出场便统统转移光的。
是的没错就是再见列宁里的年轻Alex。
3年时间足以让他蓄起胡须穿上军装用掷地有声的德语发布作战命令。
他面色严肃身板挺直(他原本有些疲沓),第一个走出战壕伸出手来握,又是第一个走出来提醒对方轰炸战壕的情报。
他披着大衣蹬着军靴,德语流利法语纯正。。。。
我不想在这样一个严肃的电影里发花痴,所以只能说,Daniel出演了我心目中的史上最善良可爱的德国军官。
只所以排斥二战片或一战片是因为不想再三被提醒说战争有多么残酷,我深知它足够鲜血淋漓,所以不想被辛德勒的名单强迫面对那些生命大量消失的历史。
那么久那么黑暗的战争里,我想应该有些别的,我相信应该有些别的什么让我们可以喘息,可以祈祷,可以温暖的被感动,可以勇敢的互相握手,可以真诚的互相祝福。
“我想某一天在巴黎街头,希望可以以旅游者的身份跟你一起喝杯咖啡。
”日尔曼犹太军官用法语这样道别。
ps.圣诞夜前夕,只有德国人得到了在战壕中每隔5米安置一颗圣诞树的待遇,看来真的是他们福利比较好|||
圣诞的前夕,想送给自己一个礼物。
挑了一部很早就想看的电影《圣诞快乐》,克里斯蒂安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1914年的一战前线,对峙着苏格兰、德国和法国的三支军队。
三方的战壕就在各自的鼻子底下,前面是躺着尸首的冰冷战场。
平安夜的晚上,响起了苏格兰的风笛,音乐可从不吝啬,她跨过战壕,在每个人的心头泛起丝丝涟漪。
一位本是男高音歌唱家的德国士官,和着对方战壕的风笛,手执圣诞树勇敢地走出战壕,唱起了著名的圣歌《平安夜,圣善夜》,那一刻我想每个战士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一个温暖的画- - 家:无论是包着刚出生的孩子,还是和母亲一起煮咖啡。
不可思议的场景出现了。
徘徊于饥饿,严寒和死亡之间的士兵们在圣诞歌声的召唤下,纷纷走出战壕。
他们放下了枪,相互握手、拿出自己的巧克力和香烟,把妻子的照片递给“敌人”看。
那一刻没有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只有活生生的“人”。
三方的军官商定,私下决定停战一个晚上,他们一起坐在曾经相互杀戮的疆场,由苏格兰牧师主持了一场弥撒。
第二天,他们再次商议,将各自的阵亡士兵领回,为他们举行了集体葬礼。
因为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一样有权力享受他们的圣诞节。
士兵们一起喝酒、踢足球、玩扑克,渐渐发现一直仇恨的敌人,如此有血有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妻儿老小,每个人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每个人都有个不错的职业,每个人仿佛都曾活在自己的身边。
一些人给新朋友留下住址,邀请他战争结束后来自己家做客,或一起去某个酒吧喝酒。
战场上的流浪猫成了两边士兵共同的朋友,圣诞树成了召唤和平的橄榄枝。
三位军官继续通敌,每当某一方的后方要开炮,他们就通知其他一方,到自己的战壕来躲避。
就这样他们都活了下来,如果没有平安夜,如果没有那首圣歌,他们也许已经各自倒在战壕里血肉模糊。
他们纷纷写信给家人,分享这个夜晚的快乐,信被上级扣了下来,定下罪名—“叛国罪”!
这就是宏大的国家和战争在“芦苇的个人”面前的“正义”嘴脸。
人到底是扁平的符号?
还是鲜活的生命?
在他们那里你就是个拉美特立式的机器,是个雷锋式的螺丝钉。
就在你向枪膛里装上子弹准备冲锋陷阵的时候,你自己却成了国家某个领袖枪膛里的子弹,你的子弹不知埋在哪具尸体中,你自己也不知埋在哪抛泥土里。
我们总是极端地爱着某个个人(领袖、舵手)同时粗糙地爱着某个群体(人民、弱势群体),从来没有想着去爱身边每个鲜活的生命!
我们习惯把擦肩而过的人看做一个符号,就像路过一堵墙或一棵树,甚至有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把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学开成一个干瘪的符号。
所以当我们来到战场上,对面的敌人就是些十恶不赦的屠夫,就是些禽兽,不杀不足以平己愤。
然而没想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来自一个温馨的家,也有自己的故事,也憧憬着一些什么!
我们或许没有想过:战壕可以用来栖身,可以用来挡子弹,可是永远挡不住恐惧!
你前面的空地可以是战场,但也可以是舞台,也可以是足球场,甚至可以是教堂!
就这样我们死在彼此“没有仇恨的仇恨里”,我们倒在战场上连一个名字都没留下。
韦伯说国家是对暴力的合法垄断。
而我们却不自觉地成了被垄断的暴力本身!
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当归为每个个体的幸福!
国家为什么怕私人的东西?
因为那些战士的信上,每一字渗透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本体的关怀!
因为正如《一九八四》中说“做爱就是革命”!
因为如果给我一个灵魂,我的灵魂深处就会闹革命!
电影中的场景在我看来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有一种东西在衰微—“信仰”。
从博弈论的角度观之,战争三方处于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状态,三方舍弃了囚徒困境下的“纳什均衡”而选择了“帕累托最优”,均衡的达成需要一种罗尔斯所谓的“交叠共识”。
而这种交叠共识在今天已经恍惚了,一战留给我们更多记忆的是“凡尔登绞肉机”。
想起《太极旗飘扬》的开头韩国人在旧时战场上亲扫遗骨,用DNA和骨像合成技术坚定每个战士的身份。
又想起《集结号》,那47个被视为失踪者的兄弟,最后得到的只是可怜的荣誉称号。
但我们要记住:国家发行“荣誉称号”的边际成本为零,你却为了拿一个儿子的生命、一个丈夫的生命、一个父亲的生命去换,值吗?
荣誉多了也会通胀也会贬值!
何况在另一个国家和另一个朝代可不好使!
谷子地喊“吃饺子还是吃子弹”,这是一种强势下的劝降。
和《圣诞快乐》中大家平等地坐下来祷告是不同的。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中原写给自己的圣诞节
原声由Philippe Rombi制作。
神奇的音乐的力量克服战争的残酷让敌我走到了一起,这大概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吧。
恢弘的Ouverture,开场就能感受到。
此外,欧洲土地的辽阔感,历史的凝重感(La guerre),还有抒情的温馨感(Hymne des fraternisés)汇聚在一起,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张原声和LOTR有得一拼!
全苏格兰风笛演奏的“Enterrement des soldats”,主题童声版“Hymne Des Fraternisé -I'm Dreaming Of Home”在片尾出现,非常好听。
“Invitations -I'm Dreaming Of Home-”在军鼓的伴奏下,抒情管乐和人声带我们来到那片土地,之后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倾情而出,男声的低声吟唱带出主题曲。
原声中还收录了片中男女高音演唱的插曲,"Ave Maria" "Bist du bei mir","Stille Nacht"是德语版的Silent Night。
1. Ave Maria 2. Overture 3. Fraternizers' Hymn (piano) 4. Anna and Nikolaus5. War6. Soldiers' Burial7. Bist du bei mir 8. Silent Night 9. Jonathan's Letter 10. Ponchel's Memories 11. The Football Match 12. The Bishop's Sermon13. The Soldier's Mail14. War Adagio15. The Absence Theme16. Fraternizers' Hymn: 'I'm Dreaming Of Home'17. Adeste Fideles 18. Invitations: 'I'm Dreaming Of Home'19. Anna and Nikolaus20. Aria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21. Fraternizers' Hymn (Murmurs and vocalises)
其实是为了看Diane和Guillaume才看的
有我喜欢的演员们,但感觉情节有点太散了,所以看的过半了才分清楚三个国家的军队。
印象最深的是对三国文化的表现和人性的刻画,以及电影中穿插的可爱桥段。我所认识的一个欧洲熟面孔竟都出现了,单就演员来说本片就可算上个大制作。看完5个钟头了,可片中的音乐还萦绕于耳,当时的情绪还在,真是动人的音乐,成功的叙事策略~
欧盟电影【电影资料馆】
整部片子给我一种滑稽感,就像吵架气到眼球充血,最后忘了为何而吵。
也许是我不懂战争吧
3.5
1.25 Humanity.
103年前的今天,苏格兰法国德国的士兵,在交战区,伴随着I'M Dreaming Of Home悠扬的音乐,走出战壕,走出铁丝网,庆祝圣诞,享受转瞬即逝的平静。这个极端的事例,更加让人反思战争,反思这一人类独有的行为,违背人性的事物。之后,这些军官都受到处分清算,但内心的火种一旦燃烧,那将燎原式不可阻
非常好看
🤢
一场没有信念的战争
不太吸引我的一部电影,这种事情在20多年后的二战东线战场是绝对不会发生的,斯大林的红军和希特勒的党卫军哪怕国防军绝对不会在一起欢庆圣诞,双方见到就算不杀死对方也会避嫌,不然就会被自己国家叛国罪处死;挺多熟人,戴安克鲁格和他的老公吉约姆合作这个一年后就离婚了,欣慰的是本片除了不同国家的人交流之外都是说的母语
这么好的情节 应该更好看
都是献给好人的歌声
没有经历战争的人 或许无法理解和平的可贵 因为没人看得到杀戮的残酷 死亡的可怖 人心的疲惫 意义的虚无 但你可以感受的是 放下那些被灌输的虚伪的正义与邪恶 斗争和仇恨 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人类喜欢划分我们和他们 并为此不择手段 可善良从来不分彼此这么好的故事 影片可以拍的更好一些的
“国家知道我们受的苦吗!?”
四星给电影,一星给一起看电影的人们。好多泪点啊,真的好看。好美的安娜(《无姓之人》里也叫安娜),好萌的德国国王(谢耳朵和他好像),奉献自己的牧师……电影中的战争里的人物鲜活,生动,反思战争,尤其记得另一个牧师用宗教来正义战争时,另一个牧师的沉默和行动。也许,最重要的它是真事。
可能因为以前就听过了这个故事,所以降低了感染力。欧洲人真是钟爱一战题材
是我心变得冷硬了吗?虽然是好故事但无法感动。真心祝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