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点大场面大灾难的电影中少不了华纳兄弟的一脚,可见他们爱极了灾难中反射出来的世道人心。
实际又有几分真实,见仁见智吧巨石强森还是硬派的不行,子弹打不透,这次又向我们证明其实天灾也灭不了他。
不仅如此,本片中在灾后城市中自己穿梭,在海啸中冲浪的本事,不是一般人能演得出来的。
我很好奇这种主角光环是不是现实中与生俱来的。
论片子也就那么一回事,中规中矩的剧情,虽然老套但起码还能看得下去。
逆天的剧情设定在看了这么多年好莱坞科幻片其实也无力计较了。
倒是片子所极致宣扬的美式英雄主义忍不住想多拌几嘴。
原谅我强行把本片抬高到人道的视野,可无论怎么看,拿公司的救援飞机去完成自己的一己私怨是不是有点太过了,一架直升机好歹能救小十人没问题,结果却成了主角完成主线任务的载具,后面的船,中间的车,原本都可以救更多的人,硬是为了宝贝大胸女儿全然不顾,做了这么多年救援人员的所树立的社会道德也随影片一同末日崩塌了。
当然我也知道影片所想向我们阐述的是家庭小品剧般的温馨,非要以家庭为圆心去看的话也无可厚非,大制作大场面也值得票价,即便我并没有选择花这份钱。
文/梦里诗书 当你选择了道恩·强森就不应在过多的苛求于剧情,以地震救亲为引的展开,《末日崩塌》在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后有以好莱坞一贯的温情回归,这对于一部卖场面的特效大片来说已然足够充足,强森同也在那毁天灭地的特效下再一次令人得见了一个标准的美式英雄。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一个点能合乎逻辑的电影,但所有的剧情发展却又皆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预期,强森饰演的英雄男主借这场地震既救了妻子又救了女儿,不仅挽回了家庭危机,还吊了个傻傻却富有正义感的好女婿和他的聪明老弟,富有的妻子婚外男友在这场地震中当然也悲催到是不可能生还,足够的视觉震撼虽能紧抓观众眼球,可过于侧重主旋律的渲染使电影呈现的灾难彷如是一场游戏,与《后天》足能媲美的光影特效却并没能在一场浩劫的灾难中呈现与之相匹的深度。
如果该片拍在一个特效尚难以毁天灭地的国度,那么肯定会是一个真正的“灾难”,抛开电影特效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幼稚到没朋友的故事,教授解说地震的所谓科学辅线更是强差人意的鸡肋,全片一直未考虑剧情能不能和呼于最基本的逻辑,一味仅是在秀着强森个人的勇猛,这使得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虽有以温情却过于苍白,偶尔填补的所谓灾难面前的众生相更无比空洞。
《末日崩塌》就像是美式快餐里的巨无霸汉堡,他能果腹且有以一定的口感,但却难令人真正能去记住部电影,当最后残桥断壁上还要在扬起一面崭新的美国星条旗,你就可以想象这部电影是有多么的主旋律,而对电影过小格局未能契合末日这个大概念的诟病显然只是中国发行方在片名上玩了个巧,《末日崩塌》原名《San Andreas》他就是借美国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延伸的一个关于臆想大地震的故事,所以某个层面来说人老美还是比较厚道的。
巨石强森英雄秀,好莱坞电影工业标准化的产物,秀出了若巨石般的强森,秀出了美式精神,秀出了亲情与爱情,但一部真正堪为经典的佳作却是秀不出来的。
哪个救生员没有家人?
如果重大灾害发生时每个队员都第一时间一心只想先找到自己的家人那谁来救助数以万计的群众?
(换句话说,如果灾害发生时你很不走运地被困在了普通人难以到达的区域但你又没有一个专业搞救援的亲戚,那你是不是就只能默默等死?
另外就算你真的真的非要弃自己的本职工作不顾先去救自己的家人,那也麻烦你把救援队的飞机留下好么——这特么是公家的飞机!
看着你和前妻在上面不紧不慢卿卿我我脚下的城市一片焦土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无语了——公机私用还无人过问啥的编剧的价值观真的没问题吗?
最后,别拿”灾难片本来就没剧情,有特效肌肉大胸脯看就很不错啦“来堵我的嘴——看看汤米李琼斯的《活火熔城》史泰龙的《十万火急》或是达斯汀霍夫曼的《极度恐慌》——全特么九十年代的灾难片!
你敢说他们没剧情吗?!
这是楼主近几年来看过最好的灾难片(废话,这几年都没啥灾难片好吗),导致看完的时候一直心有余悸,在地震来临,我们脆弱的人类又能做什么。
为什么要提前上好厕所,因为电影节奏太快,而楼主因为看之前喝了不少水,影片开演的时候就想去上厕所,无奈,电影不让你去。
开头就嗨起,让楼主生怕错过一个场面!
终于,地震结束后,抓紧去上了个厕所,回来就后悔了!!!
地震完,海啸又来了!!!!
啊!!!!!
刚才错过了什么!!!!!
影片情节粗暴直接,地震加海啸一路肆虐到尾,根本不和你讲什么人生哲理,也不和你反思什么。
看这种电影,把人看爽就行了,你还要追求什么剧情那完全是跟自己过不去。
特别是海啸那一段,直接拍出了天崩地裂的感觉,让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同时,除了影片节奏特效合格外,还要表扬两点一、寓教于乐嗯,寓教于乐,在让你感受地震和海啸的同时,顺便还教了你不少求生知识,然而也许并没有什么卵用,当知道了总比不知道的好。
二、没有过多的去刻画人性卑劣在灾难来临,人性的卑劣往往也表露无遗,但是,这些我们都知道,楼主并不爱看这些玩意,搞得好像就导演你一个人悲天悯人洞悉人性一样。
拍灾难片,你就好好破坏城市就行了,别扯那些瞎犊子,所以,《末日崩塌》做的好的地方就是那些方面只是稍微点了一下而已,没有去向豆瓣的一些人学习如何拍电影。
这就挺好。
总而言之,《末日崩塌》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爆米花电影,如果在《速度与激情7》里爽了一把,希望继续爽,那就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最后,说个题外话,楼主准备把Alexandra就是这部电影里饰演巨石强森的女儿之前的作品《德州电锯杀人狂3D》、《死亡阴影》、《嘿咻卡》等去看了,所以想问一句,哪部电影可以更好的文明观奶?
请指教。
又一次燃起了吐槽片名翻译的冲动。
要不要是部灾难片都要和末日扯上点关系,难道1999世界末日和2012世界末日的瘾人们还没有过够?
即使不看本片,只是从预告片和电影介绍都能知道,本片和末日根本无关。
片名之所以叫San Andreas,是因为片中的灾难发生在圣安地列斯板块带上。
这样一种起名字的方式简单直白,一看就能知道电影会讲个什么故事。
不过笔者一看到San Andreas就总是会想到别的地方去。
估计游戏玩家们都会和笔者一样想岔了。
甚至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主人公巨石强森还真在电影中上演了侠盗猎车的戏码。
在笔者的印象中,灾难片属于比较稀有的类型片,隔很久才看得到一部问世。
尤其是在臭名昭著的《2012》之后,除了《2012 in 3D》的骗钱3D重映版本之外,只有一个小成本《不惧风暴》和《海啸奇迹》上映。
也许正因为资源稀缺,因此只要是一部灾难片,都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不错的票房。
也可能是因为灾难片能唤起人们心中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死亡的恐惧,不过更可能的原因是灾难片总是在大银幕上制造视觉奇观。
而看到别人受灾,观众们能获得精神上的极大娱乐,所谓【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部《末日崩塌》,难得一见的大制作灾难片,剧情上重复着前人玩烂的俗套,而场面上则算是集前人之所长。
不知道为什么,灾难总会降临在世界上最“不幸”的家庭上:夫妻矛盾甚至离异,子女可能也有不和,最要命的是还有个第三者插足其中。
不知道为什么,灾难的结果却总是“意外”摆平了这一家人的矛盾:第三者不是惨死就是惨死,子女终于体谅了父母,而夫妻竟爱意重生重归于好。
不知道为什么,本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家庭,却在灾难之后,在遍地哀嚎声中,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
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主角一定是个父亲。
另一方面,无论是《明天之后》还是《2012》,无论是《不惧风暴》还是《神秘代码》,作为父亲的主人公,都会为了拯救自己的家庭和子女,不惜牺牲以身犯险,这大概就是人之常情吧。
所以即便巨石强森开着公家的飞机,跑去拯救自己的老婆女儿,也没什么好责怪的,反倒值得称赞。
那些虚伪地说着公共利益凌驾于家庭之上、他人凌驾于自己之上的伪君子们,才应当谴责。
因此,笔者不得不佩服和称赞因为2012伦敦奥运闭幕式同妻子分娩撞期而毅然拒绝的英伦天王罗比威廉姆斯。
灾难片,剧情都不是主要的了,何况本片剧情并不像《2012》那般废话连篇、沉闷拖沓。
最重要的一点是,本片是真正纯粹的灾难片。
和《2012》与《神秘代码》那种用科学证实上帝存在的带宗教色彩和科幻色彩的灾难片不同,本片更像是《明天之后》,讲述的是现实中很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即使在科学论述上肤浅不严谨,但由于来自于现实存在的科学理论,所以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大地的裂变,就如同《2012》那般;海啸侵袭,则仿佛《明天之后》;大楼的垮塌,好似《变形金刚》和《钢铁之躯》在摧枯拉朽;巨石强森,却依旧是《速度与激情》的霍布斯探长。
山摇地动,整个影厅都在随之共振,电影音效非常震撼,是只能在电影院才体验得到的感受。
而本片的3D效果则出奇的好,很多镜头都能明显感觉到画面的景深,可以说是难得的业内良心。
总体而言,这样一个视听系的商业电影,也别想在其中找寻什么深刻的意义,权当是身临其境的感受下生命的渺小,感叹一句自己的生活真美好,这就够了。
首先赞下特效,没话说,特效公司绝对是顶级的,可惜镜头运用的不好,这样的题材在3D的效果下明明可以有好多场景更震撼的,感觉就是看不看3D的差别不大。
然后是剧情。
除了俗烂以外,这么说吧,编剧“巧妙”地帮男主避开了所有的道德负担,可惜主角的形象还是光辉不起来。
1.男主前妻在房顶获救的场面,幸好房顶只有她活着,不然男主就要面临第一个道德危机了。
后面有无数这样的巧合,男主完全没有需要抉择的时候。
2.男主偷车,为了让男主偷车的行为合理化,车主被设计成了趁乱从商店搬东西的贪婪小人,合理了么?
我已经开始呵呵冷笑了3.前期男主前妻的土豪男友弃男主女儿而去的情节其实挺符合人性的,可以说是本片亮点,可惜狗尾续貂,中期给土豪男友硬加了一笔使其彻底成了反面角色,然后再后期被集装箱迎面拍成大饼,完成了一次报应循环...4.本来急着找女儿的男主找到飞机后突然开始跟前妻回忆人生,一回忆就是5分钟,尼玛先飞起来再回忆能木能!?
铺背景非得在这个时候铺?
5.男主女儿溺水了怎么救都救不活,救了5分钟,在场的人都绝望了,又被男主按了两下胸,终于醒了,我心里在想“尼玛终于TM醒了墨迹个蛋啊你还真敢把她给写死?
”6.小强5人组站在一起眺望灾后的城市,男主一边装逼地整词儿"what do we do now" "we rebuild",一边是旧金山大桥上的美国国旗配合地迎风展开,我简直一口老血喷出来还有就是男主前妻实在太丑,还不停地拉特写,每拉一次我都想骂一次。
看油管的时候老是跳这片的广告trailer,第一个场景就是这娘们从废墟中爬起来,我当时就想说啥片女主这么丑,一看正片,次奥真的是丑比trailer还丑
故事与文化是相关的。
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故事。
换句话说,有些故事之所以是现在这种模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生这个故事的文化。
刚刚上映的《末日崩塌》(又名《圣安第烈斯断裂》,《San Andreas》),讲述了一个营救队长拼死营救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遇难妻女的故事。
主人公是训练有素的营救人员,临危不乱,在千钧一发之时依然能够沉着冷静地指挥妻子攀越到最高点以获得救生希望。
同时,依靠素日的经验,他能对即将来临的灾难做出合理判断,比如根据岸边的水况就准确推断出海啸将至;善于观察的他,能够敏锐地发现路边一位老人是航空基地的工作人员,因此能在陆路阻断的情况下启动飞机继续赶路;飞机不能降落,就当机立断使用降落伞;快艇不能进入,就纵身一跃游入大厦。
有这么个智勇双全的丈夫/父亲,观众虽然也捏一把冷汗,但恐怕完全不怀疑妻女最后一定会获救,只是需要耐着性子看导演如何来编排困难,来展现英雄形象而已。
在每个人或感叹灾难恐怖或羡慕硬汉神勇的同时,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故事也许根本不会出现在东方电影中,相似的人物很可能会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
这样说并非怀疑东方电影编导的想像力,而是从本质上看,这个故事其实与东方价值观中“先人后己”等一系列“大爱”观念格格不入。
美国西岸沿线面临地震威胁,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相继坍塌,死难丧生人员无数,可是故事里的主人公竟然开着救援直升机前去搭救妻子和女儿。
虽然人物交代说他当时是刚完成一项营救任务,正独自开着要去修理的直升机返航,但这种设计很明显是为了使他临时决定转航去搭救亲人的情节发展变得比较合理,不然他纵使有万般神功,也没可能跨越长距离前去灾区。
电影的编导似乎也惧怕把人物置身于只有家人的真空中,所以安排了主人公告诫路人“救命三角”并且抱起路人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情节,但这与其说是拯救路人的性命,不若看成是营救家人途中顺便帮助他人的小插曲。
此外,最后得救的还有两名陌生人——但这夜无非是因为他们都与主人公女儿在患难中相互救助的特殊关系。
试想,如果请东方编导来设计情节,深受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大爱胜于小爱的熏陶,一个公职人员怎么可以被允许使用公家的工具,在最紧急的时候去搭救自己的亲人?
退一步说,即使是开着有小故障的直升机,东方电影中也十有八九会安排他必须先返回总部等候上级分配,或者干脆主动请缨决定上前线完成营救他人的任务。
在东方导演的构想中,总会自然地制造出这种取舍矛盾情节:总部要求主人公去营救伤员,这就意味这主人公的亲人是否得救会是个大问号。
主人公也往往会在一番心理挣扎后选择服从上级命令,忍痛舍弃救援妻女的计划。
而最后妻女当中也很可能会有一个丧命,但是很多陌生人却得救了,这才能升华整个人物形象,不仅回报人民和社会,而且更把国家利益摆在了第一位。
可是,在现在的电影中这为置他人于不顾的“家人英雄”似乎也成为了光辉伟大的英雄人物,这在习惯东方价值观审美的观众看来,简直有些匪夷所思。
电影中直升机上能信号完好地与地面通话,主人公的女儿能两次成功打入,可竟然完全没有他所供职的营救中心的电话?
仿佛灾难发生后,这个人就立刻脱离工作单位了,既没有收到上级的命令,也似乎对自己的职业操守无所顾忌,完全是为妻子和女儿而存在的一名超级救援人员。
在影片结束时,一家人站立在夕阳中,看着地区灾后重建的情景,一面美国国旗恰如其分地飘荡在已经损毁的大桥边,镜头逐渐拉高,最后整个加州西海岸城市都被纳入画面。
可见,一直到影片结束也基本没有再提到这个英雄是否需要归队去完成其他营救,好像他一家人得救了就是所有灾区人民都得救了,而这个“家人英雄”也就堂而皇之地被塑造成了“美国英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电影前半部有一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在勘探时遇到地震。
慌乱逃命中,他猛然看到路边的一个陌生女孩,在千钧一发时,他抱起她继续急奔。
但是最终还是无奈被塌陷的大地所吞噬,垂死关头,他奋力一抛把女孩甩到了安全线后面。
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草草收场,不仅女孩的母亲二话没有地迅速把女孩拽走,而且也不见有任何过分地煽情渲染。
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就这样被淹没在后半部里救援队长的光环里了。
当然一种解释是,这毕竟是个小配角,如何能抢体格彪悍的主人公的风头?
可我觉得值得玩味的是,这个人物却偏偏是一个韩裔——当然追究这个虚构人物在成长中到底是否受到东方价值观的影响是毫无意义的——但这种设计不能不说流露出编导的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
怎么先人后己的这么凑巧是个亚洲面孔?
在东方价值观的笼罩下,主人公这种危难时一心只顾拯救家人的传奇是不会出现的。
这并不是说某些管理电影的机构不会允许拍这种情节,而是说在编导潜意识中也许根本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故事。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长久以来所受的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灌输,使他们无法相信大禹是会放下治水的任务,而先回家看看老婆的。
我随口吐槽几句吧:1.地震之后教授还能冷静地站在裂缝边缘就是不挪步也是蛮屌的,我都担心他们会掉下去。
2.女主她妈的男朋友没啥义务救女主吧又没感情基础,救是挺好但是不救也无可厚非。
3.开头告诉我们好好开车不要作死搞这个搞那个。
4.我以为最后会是一个不间断的长镜头(专业术语我不太懂)结果不是略失望。
5.巨人主场好安全哦。
一开始还以为是天使真是不好意思,后来又怀疑是道奇……直到后来有妹子告诉我其实人家在旧金山而不是洛杉矶。
6.主题曲真不好听。
7.其实我觉得女主弃疗之后他爸突然想起之前另一个女儿挂掉会更好,开飞机前面那段略无聊。
8.女主弃疗之后她爸突然踹开了门让我不禁想问前面五分钟你们到底在干啥。
9.镜头还是不错的尽管前面一直各种低视角看得有点心累。
10.男主身材不错,妹子和他老婆胸也不错……11.海啸一来大家的船无论大小都翻船了,然而男主的小破艇展现出了过硬的质量。
12.感情戏真的太生硬了。
13.教授他搭档去救小女孩那段有啥深意么,除了展现出他搭档伟大的心灵……这么一说莫非是为了和男主的老婆的新男友形成鲜明对比?
14.看画面,不要深究逻辑。
15.比如男主他老婆竟然会有开快艇这一技能。
16.一开始还以为男主要让他没经过训练的老婆自己跳伞,吓死我了,刚想说不就离个婚嘛至于么。
17.先这样吧,毕竟是蹭了基友公司免费的电影票,如果是原价80我会觉得不值,不过免费看这么一部爆米花大片还是不错的。
灾难的正当罪恶观——《末日崩塌》与意识形态文/空语因明 作为灾难特效出色的影片,《末日崩塌》带给观众以“惬意的恐惧”,人们观赏着无情大自然对城市文明的摧毁,无能为力的恐惧和视觉虚构混合在一起呈现出来。
“惬意的恐惧”这个词汇意味着,灾难的原因与善恶无关,观众对此不承担道德责任,那种在前科学时期似乎合理的宗教解释对这场灾难不起作用。
汉译片名没有顾及“末日”这个称呼所具有的宗教意义,对它而言,那个词汇只是代表夸张的描述。
原片名“圣安第斯断层”暗示本片展现的是由科学进行解释的作为地理现象的区域事件。
不过,该片并非完全“看不见人情”的单纯视觉特效堆积。
人在灾难之中经历的事情仍然是与善恶或正义相关的。
本片情节主要关注在一个试图从毁灭性地震中逃生的家庭。
这种情节似乎要表明,除了自己家人的存亡之外,灾难之中的其他人与物都是无关紧要的。
或者说,维护家人的生存是灾难正义的首要目标。
而这只是一种恰当的假相,更不属于什么普世价值。
对灾难中单个家庭的关注应该看作是为了满足叙事的有效性。
《末日崩塌》也有舍生取义和非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
该影片对灾难中正当行为的看法不是狭隘自私的,而是“科学的”,也是“公义的”。
《圣经》记载的最古老的末日级别灾难是大洪水或诺亚方舟传说。
这场灾难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之后的第一场大事件,它的原因完全是宗教性质的:上帝见作为造物的人所思想的尽是罪恶,于是他要抹除人类。
但人类中仍有正义,并且这正义只属于一个家庭:诺亚的家庭。
唯一逃脱大洪水灾难的人类只有诺亚及其家人。
创世纪只是说“诺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诺亚与神同行”。
在这里能看到的仅有的正义,那个能帮助诺亚逃脱末日灾难的正义是“听上帝的话”。
按照宗教对灾难的解释就是如此,如果人们不希望看到灾难,那么应该向上帝忏悔,听从宗教律条,以其逃脱灾难,获得宽恕和改过的机会。
直到里斯本大地震(1755年)之前,对于地震的宗教解释往往有相当大的分量。
据说,里斯本大地震是现代地震学发源的标志事件,也被看作是“欧洲历史上最惨重的地质事件”。
里斯本大地震摧毁了非洲西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它所引发的地理效应遍及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这场大地震引发的波动从地理扩展到了理性,它引发了神义论的疑难,“听上帝的话”变得难以捉摸。
在对这场地震的解释中,物理神学的解释变得比忏悔神学更符合时代状况。
对待地震的正当态度不再是向上帝忏悔,而是理解“上帝在自然中的声音”。
能够使人逃脱灾难的不是忏悔,而是科学记录的经验方法。
由里斯本大地震所表明的那种对待地震的态度转变,表现在《末日崩塌》中,就是听从科学的话,方能更可靠地逃脱灾难。
没有上帝对诺亚式家庭发出灾难预告,只有地震科学家对民众发出地震预警。
主角一家人除了情节需要赋予他们的外挂之外,之所以成功逃生也得益于“科学方法”——至少在这个电影中那些逃生方法是科学的。
除了科学方法之外,友爱互助也是必要的。
主角一家人在逃生的过程中都不忘去帮助其他人,他们也被其他人所帮助。
抛弃继女而自私逃生的那个人不但没有好下场,也被置于不仁不义的地步。
因为觉得这个片子不应该只有7.1分,也许大家的品味不同,但这部电影是我觉得除了飓风营救之外,全程无尿点的一部片子。
首先,开头就非常切入主题,一下子奠定了电影的基调,猝不及防以及救援。
其次,电影非常震撼,效果逼真,拍摄角度处处有惊喜,这是我看过效果和画面最好的片子了。
灾难片里面逃生都来不及,还能抛出剧情的已经是上等佳作,所以对这类电影就不要强求剧情了;另外,大家看着这么多年美国电影,还没有习惯个人英雄主义吗,如果不喜欢的就趁早别看了吧,不要吐槽什么一个人拯救全世界之类的,何况只是救了自家人的设定已经很贴合现实情况下的选择了。
整个观影过程非常爽,尤其是3D效果,看出一身汗来。
海陆空全能,地震不断,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地震之后海啸,海啸后面还有地震;女主身材非常有料,小正太也很机智,总之,该有的元素全都有,这就够一部灾难电影了!
这电影绝对让可敬的消防员在婚姻市场升值。
特效片没有剧情的,帅哥永远只救美女。
eye candy. 不用在意细节。在影院里像看毛片一样感官高潮就目的达到了
达达里奥女神惹
好久没看灾难片了,蛮不错的,演员跟配乐再好点就更好了
还是我家神探Kalinda 最聪明了,死拽着地震专家肯定没事。
好莱坞灾难片非但走不出窠臼而且破罐子破摔,压根不打算编新故事了。所有英雄都搞不好家庭关系,为挽回劈腿绿茶婊前妻的心,整个一北美板块都得抖三抖,小白脸还必须惨死,扯啊。这次英雄居然徇私舞弊开着公家的各种耍酷交通只救家人,最后全家望着毁灭的世界露出了幸福微笑。一招塌陷特效走天下欧也
很一般,我不禁玩起了游戏…
平生第一次在电影院睡着啊。。这么老套的桥段十年前早有了,太假了,全片颜值实在太低。。。不忍直视
gta玩家日常
美国的灾难片规律是天灾一般在西海岸,人祸一般在东海岸
牛逼瞎了的特技+波涛汹涌的大奶+巨石强森。在一个非常标准的爆米花灾难类型片面前就不要装逼讨论什么剧情了。4.7个亿,市场反响说“别扯什么深度,老子就是爱看”。
中規中矩 沒有驚喜
前几天还六分的怎么今天股票涨到七分了,和陀螺一样看这种片是种guilty pleasure,从少时的《天崩地裂》《彗星撞地球》到《太阳浩劫》到《独立日》到《后天》《2012》.....每年夏天像是没有这种把地球搅得一塌糊涂的片就如同没有西瓜和花露水一样那不叫夏天!视效确实每年都在进步故事则……算了咱还是不说剧情了。
现在传统的单一场景灾难已经无法满足观众胃口了,所以需要这种复合式的灾难片来进行多重刺激。本片的多种灾难特效还是过关的。达达里奥从《真探》中惊鸿一瞥后,继续用美貌和身材惊艳世人。毕竟灾难片的一大看点就是美女花容失色。因为永远会有一个像巨石强森一样强悍的父亲来解救她。最后的水下营救感觉借鉴了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渊》。
强森牌爆米花,夏季促销。
离异夫妻联手拯救在横跨洛杉矶到旧金山的特大地震中失踪的女儿,夫妇驾驶海陆空多种交通工具,最终成功救出永不放弃自救的女儿、未来女婿和亲家小叔子,顺带修复小女儿离世给夫妇带来的心理阴影,最终阖家团圆,投入灾后重建的故事。ps故事简单特效过关演技合格的一部灾难片。
男主角太artificial。
妈耶好莱坞是真的会玩,美式灾难片给我的感觉在于把剧情拍成求生片而不是温情片,剧情可以有bug,人物可以智障,但是节奏一定要紧凑,全程不能有尿点。《末日崩塌》算是把爆米花烤到咔擦脆,肌肉要大,胸部也够大,全程就是消防爹上天入地救妻女,简直是救助型尼姆连森,最后美利坚国旗徐徐飘扬,场景熟悉得像是一切国内主旋律电影,实在是全球文化大融合。
片中的加州地震就像强森和她女儿的胸一样,都是完全为了满足观众心理而出现的存在。在整体故事情节根本无法出彩的大前提下,评判此类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变成了特效加得是否足够酷炫。而片中那一幢幢像得了皮肤病一样陆续崩塌的大楼,证明了编导在视觉戏上的努力足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