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基调和《摔跤吧爸爸》类似,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并不饱满,可以说是一部爽剧。
内容囊括农民农业困境、农村妇女生活环境与现代思想的冲突、阶级壁垒。。
题材多样化,但是表达的都很细致,观众也更能清晰了解到这一些。
女孩能够成功,除了自己足够努力,还需要各种因素的加持;离不开全家人的帮助,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还需要一个伯乐,发现你的长处。
印度真是个谦虚的国家…从电影看,印度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农村落后,农民贫困对比起我国之前每年都将“三农”问题摆在首位,感到党的正确领导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是多么重要!
感觉国家的发展进程总有相似,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会相似,我国善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是我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印度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在落后地方仍和他们的宗教一样根深蒂固,法治基础不够牢固,片中调侃警察的形象,也与电影积极欢乐的基调相称观念思想对女孩自由权利的禁锢,其实反过来也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片中女主最后带领全队为国争光,也是在倡导两性机会平等,以及展现女性的职场和社会地位的潜力。
“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利发声!
”…女儿最后的胜利,背后却是农村父母倾尽所有甚至倾家荡产,还要顶住流言蜚语的压力,强大坚定的信念下才换来女儿成功的机会,对比令人发指!
且不论故事之外没成功的有多少…机会成本太高,扼杀人才。
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让我联想到了国足。
片中国家队这么烂,一个队伍里面都有阶级观念,连队员都不能平等团结,更不说选拔和培养机制腐败问题。
但至少,印度敢承认。
整个过程都充满着浓浓的父爱,家庭的支持对子女的发展尤其重要。
很热血励志的一部片子,讲述了女孩蔻茜追求板球梦想的故事,打板球,打好板球,不仅仅是她的梦想,同时的承载父亲对印度板球的期望,也许梦想的开始没有那么华丽丽的词藻和豪言壮语,女孩只是想让热爱板球的父亲开心起来,但在“打好板球”的过程中,她不断地突破和超越,得到认可。
有偏见,就用实力去打破偏见,有流言蜚语,她的父亲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她。
她是幸运的,有一个永远支持她维护她的父亲,即使在周围村民认为“女人是不能打板球”的环境下,毅然将她托举到更高的平台。
在更高的平台,蔻茜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更厉害的对手,但好在有一个好的教练相信的能力并在她自暴自弃的时候猛地拉了他一把,“胜者才拥有话语权”没错,对于运动员来说,只有当你赢了,或者登上领奖台了,所有聚光灯才会照向你,你想讲的话才能被别人听到,你背后的经历才能被人所知,蔻茜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影片最后的是一个好的结局。
影片整体节奏还是很快的,但蔻茜一路走来经历的困难磨难的刻画没有减少,该有的环节都有,有得有失,有欢笑有泪水,并且提到了“农民”、“性别平等”之类的话题,配乐很燃,观影体验很好,值得一看
主题很多,节奏紧凑,音乐丰富,励志而燃情,值得一看。
最主要的主题还是印度农民命运的问题,只是借助了一个女孩通过板球改变命运的故事揭示出来而已。
女主也是很幸运的,在那样的国度里,身边有那么多支持她的人,当然也离不开她对于自己梦想的坚持。
贯彻全片的音乐,尤其是当挑战的歌声响起,就代表命运改变的开始。
印度小女孩蔻茜因为热爱板球的父亲看印度板球赛失败流泪,而立志打板球。
她从每天看男生打球,为男生捡球,偷偷在家练习,到与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抗争,争取母亲的认同,凭着热爱与天赋进了国家队,在教练的鼓励之下,最终取得了最佳运动员,获得国家250万卢布和一套房子的奖励。
一部很励志的印度电影,生在土地贫瘠的印度女孩,也能凭着热爱与执着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为是一个像摔跤爸爸那样倡导男女平权的电影,没想到还有更多内容,比如农业与农民的问题,权利与阶层的问题,最后说的很实在,只有胜者才有权利发声。
观影过程中几度落泪,我倒不觉得母亲蛮不讲理,她只是在她认识范围内做她觉得对女儿好的决定,本质上都是爱。
最后,体育竞技真的就是能够鼓动人心,让人振奋,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永远能够激发热血。
总体还是中规中矩的励志成长类的体育电影.有两点感受:1 农村底层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可以走的几条路,还是教育,体育,靠外貌走影视路线等。
电影中蔻茜从事板球运动是为了父亲,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己的体育天赋和努力坚持. 成功需要的综合因素很多, 但是蔻茜的坚持如果没有成功,大概率会让家人的经济状况更差。
2 资产阶级和金融人士对底层人士的吊打和抄底. 电影中蔻茜的父亲作为一个小地主,还是面临着化肥 种子等资料的涨价而无奈贷款。
但是一旦遭遇天灾农民颗粒无收,资产阶级和银行可以轻易以极低的价格对土地进行抄底。
收成好也没问题,利率点稳收。
之前跟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
她这位资深影迷说演员团队还是那帮熟悉的面孔。
我对印度电影研究不多,所以对演员关注不多,更多的是关注电影的情节和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分成两部分,同时也是两条线索。
第一部分是女主角,印度乡村地主的独生女寇茜有板球天赋,在家乡跟表哥堂哥一起打板球,家人从反对到到支持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寇茜进入国家队集训以后遇到的克服种种矛盾拿到冠军以及寇茜家里农作物失收被银行逼债惨遭变故最后因为寇茜夺冠起死回生的过程。
明线是寇倩从小孩子成长为板球冠军球员的道路,暗线则是她家的经济起伏。
我看到了几个点。
1.女权的抗争与反封建。
在男尊女卑的印度,至少在印度农村,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殷实人家(小地主)的女孩读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好嫁,封建思想极其浓厚,寇倩为了能打板球,就只好采取各种办法,包括:自己练习、找女孩子组队(失败)、跟男孩子一起打球、说服父母等等。
最后,依靠父母的爱和财力,成功入选国家队集训。
2.资本主义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致命摧毁。
历史书上,总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比封建经济制度高,并且资本主义制度理应取代封建制度,可是,我并没有形象的感受,历史书上就只有三个字——“羊吃人”。
然后,看完这这个,我明白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确高,农药化肥种子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效率,然而,一场天灾下来,小农经济的从业者机会破产,资本就会张开血盆大口抄底农民的资产、土地,哪怕是寇倩爸爸这样的地主,也会面临资金链断裂、还不起贷款而破产,不得不出卖劳力。
3.资本主义下平民的逆袭渠道狭窄。
N年前,蝙蝠侠与蜘蛛侠的系列电影,就被网友总结为“富人靠学历,穷人靠变异。
”资本主义下,穷人很难依靠读书突破原生阶级,更多的是依靠美貌和天赋,去搞影视和体育,君不见好莱、宝莱坞多少穷苦人家出身的俊男美女,北美体坛多少底层出身的天才球员书写着自己的“美国梦”。
我想,要是寇倩没这个打板球的天赋,或者比赛比较倒霉,没拿到冠军,他们一家又会怎样呢?
为什么印度电影这么能直击人心啊 社会的发声者还在呼吁狼性,呼吁绝不相信诋毁你的人,呼吁一定要赢,呼吁努力,呼吁向上,呼吁绝不放弃我真觉得这个民族能干大事这样的阶段 曾经我们国家也有,也有呼吁你不要信命,不要听话,要努力,要不屈,要不信邪,要开出自己的花,现在好多嘲讽着小镇做题家,喊着要躺平的口号 怎么过都行 是啊 躺平真的很舒服。。
比如今天是国庆第四天 躺在床上啥也不干的时候 真的很开心 内心很平静 感觉就是人生了 以至于一直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还在想 工作确实给我了成就感 但我好像一想到就有点抑郁就有点疲惫 还是这么躺着快乐现在看完电影反而有种居安思危的警惕感 我们的对手在努力在拼搏啊 该卷还得卷,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我要活,要活500年!
下午开完会还不想改的报告 今天老娘一定把它给改完咯!!
回归说到电影,其实体育运动一直很在云端,但是蔻西最后的演讲竟然这么说道:父亲拯救不了热爱的农业,农业也救不了无奈的父亲,他不仅要与生活抗争,还要与贫穷抗争,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呢。
祖国万岁。
就这样把飘在云端的和踩在实地上的两个行业凝结在了一起,为农民发声。
很受感动你记住,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仅仅只是想要远远不够,你要学会拼命争取,只有付出一切,拼了命,别人才会知道你的愿望有多强烈。
这个世界就是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
[抱拳]推荐大家去影院看印度女孩,励志片一向是印度擅长的。
突出主题:赢才能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
全村的希望,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最后的感想振聋发聩,农业是立国之本,作为农民之女,颇有感触[爱心]剧中有趣的灵魂~女主父亲,三观正,有格局,他平等式、鼓励式教育,保护了蔻茜的独立、顽强、自由的个性,每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挑战,离不开父母、队友、伯乐,还有对手和逆境[抱拳]
《摔跤吧!爸爸》的板球版,但整体上差一个档次。想要承载的东西太多,除了女权之外,还包含着农村经济、种姓阶层的问题,就这还没包含所有运动本身的锻炼、拼搏、成长主题。片子进到后半段,女生打板球已经不成为主要矛盾了,而最后的比赛结束后,女主呼吁大家关注父亲为代表的农民群体,必然又分散了前半部分对女权的关注。大陆版的二次剪辑让好多地方有明显的断裂,25/145算是剪掉17%了;作为对比,《摔跤》大陆版的剪辑则是21/161剪了13%,观感上影响没有这么大。但多少也帮助很多人普及了一下板球规则,感觉跟棒垒球虽然相似,但也差了挺多,那个空手接高空球不疼吗……
如果你没混出个模样,我打断你的腿,当柴烧。
咱不敢拍
前一个小时非常励志,女孩打板球遭人唾弃,在父亲的坚持下她一往无前,努力克服困难。后面是家庭事业遭遇打击,在教练的帮助下,顶住压力,获得成功。
整体算一般吧,比之前摔跤吧爸爸之类的差多了,而且通片频繁而又聒噪的背景音乐真的是让人心烦
“纯粹”到竟然没有印度爱情,从板球开始农民主义,有点没想到,有点好奇被删减的25分钟会不会不是歌舞更不是爱情了,有机会补个全版,想玩板球游戏,switch的当然i mean手动狗头。
关于打破性别阶级偏见这块是好的,但是看得我快睡着,太套路了
音乐好得不得了,凭音乐已优秀。同样是社会底层、现实主义、主旋律、励志电影,但印度女孩真的比中国女孩难太多,太多太多了。中文介绍是说出身贫民窟,而外网介绍为中产,我同意,否则怎么可能拥有土地,父母的胆识与眼界也不是凭空而来;却依然因现实生活窘迫、难堪。虽然明知道能在印度成为演员就意味着什么,但文明在进步,有人发声、有人反抗,就会有人成功、有人受益。
瑕不掩瑜,不信命之励志燃魂系,敢于直面矛盾丛生的现实生活,观看时想起《摔跤吧!爸爸》,一部比较诚恳的女性运动题材影片,让观者既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品尝了追梦之旅的甘甜——不爱红妆爱绿妆,谁说女子不如男,野蔷薇也会有春天。在这个贫富悬殊的阶级社会里,独自顶着歧视冷眼和嘲笑,底层人追求梦想往往显得异常艰难(无人可替,梦想只能一个人完成),而说到底农业才是民生之基啊,现实才是梦想的初衷,孤勇者一路义无反顾。麻麻的话有道理,“仅仅想要还不够,必须学会拼命去争取!”,话说热爱打板球的姑娘真是好样的,有这样通情达理的父母也值得欣慰,加油!
看多了,感觉太套路了,一贯作风。
现在我对上院线印度电影的信心都远大于国产电影。2018年片子2020年过审,删了20多分钟(据说是歌舞)后,2022年上线到现在还没出评分。体育运动、父女、亲情、励志、贫穷、底层逆袭……这样的题材很难不让人和“摔跤爸爸”相比。然而你发现没有,那时的世界已和今日截然不同了!疫情也好国际形势也好。电影本身,因为是阉割版还挺明显肯定会影响情绪,歌舞就是印度人表达情感抒发带动情绪和电影叙事煽情很重要的一部分不是删了不影响剧情就无所谓!即便又套路,即便知道结局,看到最后失去家园的老父亲和板球赛场上拼搏的女儿以至最后蔻茜的获奖感言,还是感动流泪了。性别歧视、社会问题,起码人家可以说出来拍出来,祖国万岁!一眼看出老父亲是巴霍巴利王里那老奴。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万国城店3号厅17:25场。1人包场了。
女孩很棒,但前面在村里那一段,充满了老男人的幻想——是女孩的精神向导,给了女孩许多帮助,妈妈是她的阻碍...和现实基本相反好嘛!一看就是男的拍的伪女权电影
印度风情的爆米花电影。梦想,亲情,音乐,阶级问题,女性独立,甚至农业振兴,所有热门催泪元素都囊括在其中。不惹人烦,但也很难留下痕迹。
音乐太喧哗。片名叫“印度女孩”,但她依然是因为一个特别好的爸爸才能开启梦想,等她好不容易站到了胜利的台上,她选择了为爸爸的困境,为农民阶级发言。这让励志片都变得沉重苦涩。要足够幸运、足够努力、取得胜利再发言,而发言也不再为“女孩”而是为“阶级”。印度女孩再一次胜利了,但也再一次被消解了。对女人角色的刻画更令人心酸。妈妈,支持也好反对也好痛哭也好,都是为了家。爸爸有对板球的热爱,有对农业的坚持。妈妈的世界,只有家庭。
电影放映结束的那一刻我真实地听见了自己的耳鸣…
从《摔跤吧,爸爸》火了以后,女孩+体育+社会问题,似乎也成为了一个电影公式套路,被宝莱坞及各国反复使用,结果导致新鲜度就没了……
没事就响BGM 伪女权 滥情 剧情完全没有丝毫惊喜 so so so cliche 烂电影 以及电影院的声音真的调的太大必须得捂着耳朵看完全程 四处不停响起的或煽情或燃的BGM真是灾难 审美疲劳
吵得很
过于政治正确,绝对主旋律正能量。平铺直叙,中规中矩/不疾不徐/纹丝不乱。从头到尾,一切皆在意料之中,几无例外。如同小学生命题作文中的范文,你不能说是不好,但是,绝对够不上一个好字。最值得一提的倒不是影片本身,而是观影时候坐我前排一男士。电影开场不久就坦然自若鼾声如雷,拉着时紧时慢/抑扬顿挫节奏。快到终场时候,才惊觉收声坐直。我去,整个这算是用酣睡方式投票了吧。催眠电影,绝对名副其实。呵呵。给5.9/10分吧。
超级热血,冲冲冲!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