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灯
Gaslit,煤气灯效应
导演:马特·罗斯
主演:朱莉娅·罗伯茨,丹·史蒂文斯,帕顿·奥斯瓦尔特,西恩·潘,埃瑞恩·海耶斯,谢伊·惠格姆,布莱恩·格拉格提,达比·坎普,奈特·法松,拉法埃尔·沙巴拉格,内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本剧改编自播客《Slow Burn》第一季,聚焦水门事件丑闻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被遗忘的人物——从尼克松总统笨手笨脚、投机取巧的下属,到帮助、教唆他们犯下罪行的狂热派,以及最终导致整个腐败团体下台的吹哨人。 故事围绕Martha Mitchell展开。Martha惹人注目、口无遮拦,是阿肯色州的社交名流,也是尼克..详细 >
如果用他视角观看一个人的生活,无非都是二维的戏剧,世界上总是只有一个人,就是每个人以为的“我”,无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都乐此不疲的用我给我表演。我也是一样,这些年扮演着憎恨人类的角色。
二集弃
关于水门事件的作品永远都这么好笑
最一开始美罪规划3、4的时候说要拍水门和拉链门,结果水门拍进了美恐10里,没能单独拍成一季实在是太遗憾了。美罪3拉链门跟煤气灯的区别就是,美罪3故事线清晰、节奏好且人物行为合理,煤气灯里的角色都太扁平化了,看了只会让人生气,完全无法带入。都是肮脏的zz斡旋,美罪3引人入胜,煤气灯只是一场尴尬的傀儡戏,看得实在是痛苦烦躁,如果不是为了大嘴我估计看完第一集就会果断弃剧。John Dean太特么nt了,只想大嘴巴抽他。
有些高开低走,情节平庸了。。演技都没得说,大表哥略浮夸,两个探员戏份安排太尬了。。相对来说美罪3好看很多。。
开头不错,四五集开始乏力,老鼠那集更是着太多笔墨,就算有寓意也拍的很啰嗦且莫名其妙。总之中规中矩,噱头不小,追下来不咋滴。观感:看起来瞎编乱造意淫的地方不少,真不是因为俩主演来头太大才如此美化爱情吗(我也不了解真实背景故事,我就看着很虚假)
两位演员太耀眼。
政治讽刺喜剧 笑死个人
嘴姐好牛,虽然年纪大了还是风韵犹存,玛莎的气度很好地拿捏住了,“南方名嘴”的角色形象无比鲜明形象。她是个女人,却不愿只是做个女人,她积极在媒体和公众面前抛头露面,和第一集开头明迪那段将“农民,共产主义者,同性恋者,女人们”归结为“无法改变历史的弱者”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人能想到一个厌恶虚伪,脱离党派保持自我立场的女性,竟会成为直面尼克松水门事件的第一把尖刀,辛辣又讽刺。蕴含在历史大事件中的背景人物是时候被拍成影视剧集让人更多角度细品了,剧中很多细节处理的相当有意思,譬如说米切尔告诉夫人是因为她让总统夫妇下不来台所以一家人不能登上空军一号,而后的白宫晚宴对玛莎座位的安排也能看出尼克松夫人的排挤和较劲。水门行动被抓那一段真的很搞笑,看得出整个行动毫无章法,过于随便。明迪简直是全剧哲学担当了
茱莉亚罗伯茨也参演美剧了,让我又重温了一遍水门事件历史。
撕总统的剧之前才看了一个虚构的,这个看起来就是真实的了,但是说真的,要不是有追剧一定要追完的信念,真的看一集就想弃了。主要问题是故事是以水门事件作为贯穿全剧的重点,但是这条主线非常的弱,反而与之相关的每一条支线都在强有力的独立发展,导致看起来不知道到底谁才是这个剧的重点。开头我以为是Gordon,结果看到最后才知道其实主角是Martha。人物的动机有时候交代的也不清楚,导致有的东西看起来莫名其妙。熟人好多,真的好多熟人啊,但真的感觉质量一般
说真话真不容易!
良心好剧,强烈推荐。如果说《纸牌屋》系列有点虎头蛇尾的话,那么《煤气灯》就像是重新出发,把政治正剧拔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相比于权力运作的拆解,深化了两性关系在大事件背景下的真实张力——而这,恰恰是《纸牌屋》试图想推进而是没完成好的方向。遗憾的是,《煤气灯》的豆瓣评分还没上8分,只能说明《纸牌屋》供应的故事糖衣,还是那么的光彩照人,十分讨喜。第六集,当暗流涌动已无法压住情绪的火花,茱莉亚·罗伯茨与西恩·潘的飙戏,让水门事件这个绣球彻底退居二线——编剧图穷匕见:表面的选举丑闻所体现的权力意志,哪能和两性关系中那无形的权力意志相比呢?
没有第七集能打四颗星
b站解读时常看看,这些极端脑控实验,要树立好自己的三观,通过情绪进行控制个人思想
尼克松曾说:如果没有玛莎,就没有水门事件。玛莎米切尔作为水门事件的吹哨人,被认为是疯子神经病,但最终承认玛莎是对的,从而使心理学家用“玛莎米切尔效应”表述那些对真实经历描述被错误标记为妄想的人。
比前一部政治题材剧要好看一点,能够从多条线索深挖一件事的脉络是有意思的,就看后续怎么能够收拢,Martha Mitchell其实本身就具备着反叛者的属性,只不过她的丈夫太小瞧她了。
光影调性晦涩不适感,但编剧和演员太强。好题材,水门事件的另一诠释版本,另类史感、通透见地。精英家庭、风投流量女、狂热政客及无良马仔的真相,非常沉痛、切肤。
所有的角色都不完美,但所有的女性都如此坚强,男性又如此的懦弱胆怯。
“Martha was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