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大概是生活的常态。
我还记得那个被拜托帮忙刷卡的新人,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样遭受着生活的压力,经理本想帮她,但她连这次工作机会也失去了。
经理还有一句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想清理有钱人的大便,那就换个工作”。
停不下来的步子配上紧张着急的音乐,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看影片开头时无数次想起妈妈,早上起很早准备早餐,中午骑着小电车回来给我们做午饭再去上班,下午放学回来我熬好汤热了馒头等妈妈回家炒菜。
后来,妈妈就有些抑郁了,可那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妈妈需要不停地吃药,中药西药从不间断,吃了安眠药也会睡不着的程度。
印象里,“爸”约等于无。
前段时间从别人那里听到,爸爸感慨,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这么大了?
结尾的电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再想想,会好多少呢?
依然要赶车,依然要带孩子,甚至以后连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少了,不过是从一个坑挪到了另一个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工资多了,以后也许不至于连零食都“断供”。
在这儿,我们也许还要多一重房贷或是房租的压力。
根本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恐婚更多恐惧的是婚后骤增的经济压力和一地的鸡毛蒜皮吧。
毕竟单身时,吃饱喝足就是全家不饿;一旦结婚,好一点的家庭幸福,只要筹备好育儿;但凡不太好,时常吵架真的能够耗费掉所有的精力。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就更加可怕。
现实即压抑。
全片的基调是冷暗的天空,得益于全职、离异、带俩娃的主角职住分离,无论是凌晨四点的闹铃、因罢工没有火车熙熙攘攘的站台、雨中搭便车的焦急等待、为了不迟到的狂奔还是深夜归家对邻居太太的道歉哀求保证,都笼罩在压抑的透不过气的疲于奔命又无可奈何之中。
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做着五星酒店领班蓝领工作的同时,应聘白领工作。
底层人民生活不易,同事间却没有更多温情,嫉妒、倾轧、告密、背叛是常态,女主被辞退后,节奏被迫放慢下来。
之前的面试杳无音信,碍于面子删除硕士学历去讨要一份超市理货员却不得。
小儿子又意外摔断了胳膊。
前夫抚养费迟迟不到,拒绝沟通,只存在于语音信箱之中。
最后坐车的钱,甚至要动用孩子的零钱罐。
绝望在这一刻达到高潮,我无法想象主角将如何面对生活,当列车驶来的一刻,甚至以为她要纵身一跃,一了百了。
完美的结局说明我还是肤浅了,本片虽然在讲述苦难,但内核却是责任和希望,从不愿将就搬到市里蜗居情愿每天通勤也要给孩子以好环境,到用心举办生日party,无一不证明她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好母亲,又怎么可能舍弃孩子自己解脱呢?
也许入职新工作后,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还会继续疲于奔命,但总是在慢慢变好,不是吗?
完全是为了欣赏Laura堪称精湛的演技才看得电影,否则作为女性观众真的无法不感到窒息,尤其背景乐和剪辑节奏都太过高压,紧张的速度感以及那些让人疲于奔命的生活细节简直让人濒临休克……Laura真是太好的演员了,尤其在了解电影制作的背景一般是依据场景的乱序拍摄,但每一颗特写镜头以及过场戏里她的表情和眼神都极为精确,形体和下意识表情也非常自然却富有层次,令人惊叹法国女演员的内部素质真的好极了!
查了一下她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戏剧学院,不经感叹人家培养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和对于戏剧、电影、文本、剧本的理解都很扎实,基本功极好就可谓是优秀于无形,演员内部素质真就非常非常好,怪不得她能获卢米埃奖最佳女主提名。
好的演员真就可以不浪费任何一个镜头,拍摄背后对于表演的细节和设计都能看出背后的工作量,剧本上只有相关动作提示和台词设计就意味演员在表演空间内要根据对于剧本宏观整体在每一场戏里组织细节的行动,Laura表演真的太细了,非常令人信服:赶早车去巴黎上班时的奔跑,遇到月台上只过不停的列车呼啸而过时瑟缩的背影,遭遇罢工需要时刻关注交通情况时的焦虑感,儿子生日时由衷的开心和疲惫让眼神一瞬间失焦,重压之下偷接面试电话时迅速绷起来的笑容并让声音听起来开心且自信(我之前某次线上面试时突然看到小窗里自己的表情如出一辙,那种期待被认同进而被录取时下意识绷出的笑脸只为了让自己每句话听起来都能够更有活力的略微不自然的样子……)不禁感叹她的表演能够让人迅速连接但自身的生活经验,我想这就是好而自然的演技能够达到的质感,真实、真诚、真听真看真感受,没有一点模式化、刻板化、脸谱化地表演一种大家臆想中“紧张”的样子,并且大特写里动作幅度都没超出镜框,惊讶人家的表演经验真是太细了,没有任何多余的小动作(对比内娱绝大多数演员就连说台词都有不合时宜的自身习惯带来的小动作,非常出戏😅)以及为什么Laura的表演会好呢?
因为她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明确知道她每个阶段是什么情绪,但从来不表演那种情绪,不被情绪牵引着走,不单单依靠剧本设置的情绪来说台词和组织行动——她不会用低级的表演来面对观众。
她的表演之所以举重若轻是因为她不讲爆发,她把表演的力道控制住了不会分寸感失控。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电影中的朱莉,你偷偷溜去面试紧张到爆炸,更换的衣服都要用塑料袋包起来藏在垃圾桶里,这个时候接到上司的追责电话同时马上就要应对终面否则可能两头空,这个瞬间你再崩溃你真的会大喊大叫咒骂Putain! Merde! 发疯一样开始流泪嘶吼,然后突然停住哭泣对着镜子做出强行振作的样子,好让“镜头”捕捉到你坚毅的眼神嘛?
不,你不会。
为什么?
因为你是人,你是活生生的人!
困境袭来的时候你会焦虑但你一定会克制住,你没时间消化焦虑了因为接下来的面试才是你需要花力气去争取的,你没有力气花在面试前厕所间表演歇斯底里,因为你没有力气了——这是更符合人的行为逻辑的文本前提,是研究人的表现艺术需要做到的基本要素。
太直接和明显的情绪表演都是一种偷懒,一种没有阅读空间的肤浅,可惜如今很多所谓的“演员”都在这样做,堪称恐怖,一种戏剧学院二年级学生该有的水平都达不到的惊悚感。
回到剧本,导演未来设置极端的情景将大罢工加了一个限定条件,司机参与罢工并让公共交通瘫痪(虽然截止目前我也只经历过两次涉及我通勤的大型罢工活动:一次是Invalides的出租车司机罢工,该站只能出示学生证或其他工作证件才能出站否则必须绕行,老师在上课前四小时邮件告知情况请大家做好准备;巴黎某次RER全线罢工则是提前一周大范围告知所有人准备好新的出行方案,交通官网还算讲武德公布了代替方案,同时地铁线路依然正常运行——换言之,导演太刻意设置一种寸步难行的极端情况来作为前文本,其实这种设置略微失真且有在编剧工作上“偷懒”的嫌疑。
我想导演是想借此串联暗线中劳工的困境和社会大多数人的无奈,但有一种展现苦难景观的刻意(尤其对于中国女性观众来说,我们还能想到一些全职工作的单身母亲还要兼顾一些更尖锐压抑的现实困境,甚至育儿问题还会升级成求学问题、户籍问题……)。
事实上整个戏剧的设定都充斥着一种隐形的虐待,就算我知道这是戏剧刻意营造出的极端情景,那些通勤、罢工、面试、失业、育儿、房贷、离婚、家务的细节在虚构的文本中足够真实,所以让观众相信一切都是真的,包括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场无休止的折磨,一场高速而失速的赛跑——赢了没有任何奖励但输了则失去一切。
以至于我们同女主角一样,无法关心结构性的困境、无法关注罢工的革命诉求、无法自如以女性的方式去“陪伴”家人或对异性“表达”好感。
永远呼叫转移的缺位前夫扮演了剧本中那个最隐形又强势在场的压力——婚育之于女人带来什么困境?
可惜导演最后让女主角接到一通录取电话,好似劫后余生一般让她喜极而泣,但是我觉得这种狠狠摔下又轻轻扶起的文本设置太过残忍……我们会猜想全职的单身母亲之后会不会更加繁忙?
(面试时女主管就提及会有加班且在巴黎上班依旧会通勤很远)她作为经济学硕士毕业的学位依然无法在职场上兑现职业素养,她是否还有升职空间?
(毕竟她面试的岗位是较为屈才的初级市场研究员)……一切的一切都被悬置了,被延宕了,被戛然而止了。
Laura作为演员不负剧本,但剧本其实依旧有辜负演员的嫌疑。
或许因为这样的生活导演也无法给出答案,所以用过于冷峻和残忍的方式将剧本截停于此。
窒息大概是生活的常态。
我还记得那个被拜托帮忙刷卡的新人,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样遭受着生活的压力,经理本想帮她,但她连这次工作机会也失去了。
经理还有一句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想清理有钱人的大便,那就换个工作”。
停不下来的步子配上紧张着急的音乐,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看影片开头时无数次想起妈妈,早上起很早准备早餐,中午骑着小电车回来给我们做午饭再去上班,下午放学回来我熬好汤热了馒头等妈妈回家炒菜。
后来,妈妈就有些抑郁了,可那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妈妈需要不停地吃药,中药西药从不间断,吃了安眠药也会睡不着的程度。
印象里,“爸”约等于无。
前段时间从别人那里听到,爸爸感慨,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这么大了?
结尾的电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再想想,会好多少呢?
依然要赶车,依然要带孩子,甚至以后连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少了,不过是从一个坑挪到了另一个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工资多了,以后也许不至于连零食都“断供”。
在这儿,我们也许还要多一重房贷或是房租的压力。
根本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恐婚更多恐惧的是婚后骤增的经济压力和一地的鸡毛蒜皮吧。
毕竟单身时,吃饱喝足就是全家不饿;一旦结婚,好一点的家庭幸福,只要筹备好育儿;但凡不太好,时常吵架真的能够耗费掉所有的精力。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就更加可怕。
现实即压抑。
是该发明一个新词语的时候了,不妨就叫“全职人”吧。
作为该词的基本含义解说,全职人是这样一种人:这人终于从“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中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不但不是那个负重前行的人,更不是那个身处岁月静好之中的人——关键在于后者,因为“静好”对于大多数选择现代生活尤其是都市——更别说大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根本上是一种幻象;这并不是说静好的时刻不存在,它不过是只存在于生活的某个瞬间,这种瞬间在《全职》中被揭示出来:在于某个下午刚好合适发呆的光里,在于匆忙地、幸运地但也是毫无希望和意义地跳上了末班车的人在隔着玻璃对城市的凝望里,在于某个被拒绝、被接受或者莫名其妙地感动或者释放的瞬间。
《全职》因此引起人的共鸣,早上滴滴响起的闹钟,如果用两倍速听一下,立刻就会发现这闹钟的本质,它在催促人:再晚一点,你就来不及了!
但要问我们在赶什么?
学生赶上课铃,社会人赶上班打卡,但上课了就开始真正的学习和思维了吗?
上班了就开启了富有意义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实践了吗?
并非如此。
事实上,学校远非孩子们的最佳去处,但他们必须去,不去更糟;照看孩子的人也不是最佳选择,但一位难求,有已经是万幸;至于学历?
莫说是经济学硕士,就是博士,又跟这熙熙攘攘的经济社会真的有多少关系?
阶层、出生、运气……所有这些比个人硬件更要紧的事情,似乎被有意忽略了,人们卷,人卷人。
库布里克因此用《大开眼戒》揭示了他所理解的“社会学导论”,我想他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我们的世界从未因为现代的到来而变得更好,虽然也未必会变得更差,但如果某人以为更好,还甚至天真地认为另一些人的负重能使得自己这一头变得轻松而静好,我只能耸耸肩说:可能只有内心的肤浅以及平庸之下的顺从才能赋予人这一心理模式。
但《全职》是如何给每一个能体会到全职人就是你我的人们以一丝希望的?
我觉得电影已经足够坦白了:1、以不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为前提;2、尽量保持看起来比实际上要好一点,人前的气色可通过泡澡、化妆和如行尸走肉般硬挺来维持,面试的衣服临时买套平A的也好过把罢工作为理由;3、正派地、但并非正义地去生活,比如,要在奋力奔跑赶上班与踮起脚尖开溜之间无缝切换,还要在使唤他人与真诚央求之间以及在拒绝烂人骚扰与主动勾搭良家之间的获得微妙平衡——此处参考1的底线要求;4、守时、守信以及银行征信?
5、告我无力抚养自己的孩子?!
所以,总得来说,《全职》是“全职人”的生活指南,并且,不妨认为片子结尾处的录用通知是导演特地为了安慰那些尚未意识到自己的静好岁月根本就是幻觉的、还不够坚强的人们而采取的“光明的尾巴”,事实上,女主人公不会崩溃,从她的眼神、端起酒杯的娴熟以及偷亲某个暖男之后的羞涩就能看出来,这种人的生命力才是世上运转的根源,阶层、出生、运气不过是锦上添花的buff而已。
所以,如果非要造句,不妨这样进行:哪里有什么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总有人眼底带亮光又全力以赴。
节奏极佳,配乐用心,整部电影顺畅无比。
单亲妈妈对生活与工作的干练,就和电影本身简洁的手法一样,让片子非常利落。
几处不多却非常重要的睡前、梦境、睡醒,简单而干脆却浑然天成的剪辑,也完全符合基调、情绪、人物状态。
即便在如此完美的节奏下,很多细节依然没有丢失,对保姆的态度,前夫打不通的电话,工作一天后一个人租货车运蹦床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为了翘班面试使用手段……特别是信用卡没法使用,偷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是最心酸的一幕,但导演从来不用类似的生活无奈来博取观众同情的眼泪,都是一笔带过或迅速转场,以让观众停止对主角困境的同情,更多地让观众和女主一样投入生活的努力中,相反只在结尾给了女主一个很长的固定镜头,观众和女主一样,终于可以长舒口气(对比开场呼吸的大特写镜头与突出呼吸声)。
或许有部分人会觉得结尾过于美好,来个失败的结尾更像“电影”或电影节的那种“电影”,但既然导演本身就有意回避了同情,而侧重生活中种种无奈情况下需要的尊重与理解。
比如女主给孩子重新找到保姆后,她对之前保姆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导演自然就不需要一个看起来更深刻的悲观结尾。
在如今大量政治正确,煽动性别对立情绪,一味卖惨博取同情和眼泪的女性电影中,本片是一股清流,用干练的镜头语言告诉人们,女性不需要同情与眼泪甚至特殊优待,只需要理解,尊重以及应有的权利。
影片中的母亲,离异,经济学硕士毕业,做过销售经理,虽然没有具体交代,但可以推测是为了照顾孩子换成了酒店清扫领班的工作。
正值巴黎工人罢工,把这位母亲本就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弄得一团糟。
地铁停运,造成跨城通勤的她无法按时上下班,她逐渐对于兼顾工作与孩子开始力不从心。
但她依然硬抗着通勤,安排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累得在浴缸中睡去再惊醒,接下来又是第二天重复而疲惫的日子。
帮忙照顾孩子的保姆问,为什么不在本地工作,非要去那么远的巴黎上班?
母亲回答到,我还是喜欢管理人的工作。
是的,从她工作时的谈吐举止看得出来,她的决策力、沟通能力还有安排工作的能力是绝对拿得出手的。
可是这些的前提是,在城市里的一切包括交通在内都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当工人罢工导致交通不便、保姆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需要占用工作时间去面试新工作、孩子意外受伤、信用卡透支冻结、联系不上前夫无法拿到赡养费……这些事情一起发生的时候,母亲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她无法凭一己之力让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更不可能维持自己心态的稳定。
她需要一个后援,需要家人的支持。
是的,孩子本不应该由她一个人负责照料,但现在只有她一个人扛着。
她孤注一掷的在漩涡中挣扎,最终,她的工作也因为多次迟到早退而失去。
就如同她的同事说的那样,建议她可以搬到巴黎住。
她说,不想住在狗窝里。
——搬到巴黎意味着高昂的房租和极小的住房空间,对于“家”的定义,对于孩子应该在什么地方成长,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绝不让步。
这是她的价值观。
哪怕再困难,也没有舍弃这个郊区的大房子,她不要舍弃厨具齐全的厨房,不要舍弃可以放下蹦床的院子,不要舍弃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独立卧室。
她极力维持着孩子们的生活空间,极力平衡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哪怕已经连轴转,没办法回家只能住糟糕的旅社,也要在隔天给孩子庆祝生日,叫来他的伙伴们陪他度过,留下美好回忆。
她能做的已经超出一个母亲的极限,她扮演了很多角色。
她是超人。
失去工作后她,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被强制按停。
她开始有时间接孩子上下学,开始可以抱着孩子沉沉睡去不用顾及闹钟。
但生活不允许她停下,所谓手停口停。
她立刻去当地的超市递交自己的简历,准备应聘收银员的工作。
编辑简历时,她刻意消去了自己的经济学硕士的专业背景。
看得出来她已经做好了在本地工作的准备。
就在她对之前参加巴黎那家著名销售公司的面试结果不抱希望,决定融入本地的生活节奏时,接到了面试官的电话通知,她被录用了。
陪着孩子们来儿童乐园游玩的她,伴着身后响起的游乐设施的欢快音乐,听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喜极而泣。
生活有了转机,她重新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她也能得到维持生活的报酬,孩子们的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看似一切都好转,但不禁为她捏一把汗——新工作她要怎样保住呢?
在大罢工的背景下,在她如此割裂的跨城通勤的现状里。
我想这位母亲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环境的改变,还有面对自己所做选择的代价。
最后想说的是,单身母亲需要更多社会福利保障的支持,尤其是她们在努力追求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情况下。
她们身兼数职,需要更多后援,需要更多支持。
全职的故事讲得很精妙,它截取了女主人公很短的一段经历,讲述了她的前半生: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硕士),有不错的工作,后来离开职场(被解雇?
自愿回归家庭?
),离婚后成为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为着经济原因又重新出来工作,工作时只能将孩子寄送在邻居家照顾。
而这次她能找到的工作只有酒店清洁员领班这样的岗位:清扫房间,甚至要处理客人抹在墙上的粪便;因为家住远郊,她每天要在通勤路上花费几个小时,回家后还要照顾孩子,每天精疲力尽,毫无个人时间。
尽管如此她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没有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全是在影片的细节中一点一滴交代给观众,观众可以直接看到的,是她几天时间里所面临的麻烦和问题:前夫失联,拖欠赡养费,她被银行催账;有好的工作机会需要去面试,却难以请假并遇见交通罢工导致时间越发紧张,她一直在疾走或奔跑:赶车、赶上班、赶面试、赶回家,配乐几乎都是节奏急促的人工合成乐,让人焦灼和烦躁。
她无处求助,只能凭自己硬撑;她的面容一直是绷紧的,很少露出笑容,像一根随时会断掉的弦。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她向几位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求助:你父亲还能再看顾俩个孩子吗?
你还在巴黎吗能顺便带我回去吗?
你能帮我代班吗?
这让她显得讨人嫌、没有分寸感,但是真是太真实了,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她显然是一位高自尊高敏感的人,若不是走投无路,她不会厚着脸皮到处开口—并被拒绝。
可是,试一试也好,万一呢?
所以男邻居雪中送炭邀请她搭了顺风车,后来又随手帮她修好了热水器,她下意识的吻了对方一下:那场景非常尴尬,但我也可以理解,这是孤军奋战太久之后,对他人一点善意的过度反应。
山穷水尽时,她迎来了转机。
故事到此为止。
可这转机真的会改变她往后的生活吗,她会有经济能力搬进城里吗,她的孩子可以找到新的托管人吗,新的工作环境会比之前要宽松吗,如果遇见特殊情况,她有求助对象吗?
如果这不是一个故事,是真实的酒店女清洁工,她没有硕士文凭,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一样住在远郊,一样有俩个孩子,一样身边没有丈夫家人,她会怎样?
无论如何,这是今年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故事。
相信片中开头的一段早高峰,几乎每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都感受过,拥堵的交通、等不来的公交,只能在寒风大雨中看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干着急。
朱莉作为一个经济学硕士,婚前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市场调研员,却在离婚后为了孩子被迫成为酒店领班,甚至最后失去经济来源向生活妥协去超市应聘收银员,这一幕和《82年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去超市应聘一样,店员说:我也上过大学呀!
不得不说这真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但电影终究还是给了观众一个美好的结尾,朱莉最终得到了更好的工作。
但这份工作,她就算全力以赴,能应对吗?
她的孩子怎么办?
周围人已经不会帮她照顾,还能指望连孩子生日都忘了的爸爸吗?
所以朱莉的困境,不会解决。
结合目前韩国打破世界的低生育率,这部影片真是今年最好的避孕药!
全程让人心脏揪紧,差点呼吸不过来的一部片子。
窒息,但拍出了赤裸裸的现实,拍出了我六年前的曾经。
看的过程我一度想弃,但却忍不住继续看下去。
每天天还没亮就赶车,下班的路漫漫,回到家已经深夜,欠债透支,上班迟到,领导催文件,孩子要办生日派对…每一个当过妈妈的职业女性我想都能感同身受,不管是像她一样的单身妈妈,还是拥有形式上的婚姻,multi-task永远是母职的功课。
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一幕女主在边往脸上扑粉边极力忍住要掉下来的眼泪,简直让我心碎,这场景经常发生在六年前的我身上,直到现在都历历在目,且一回忆起来就心如刀割。
高频电子乐配合着女主焦虑、担忧、不安又不得不强行把自己pull together的面部表情,让我又回到了曾经早上争分夺秒赶地铁在最后一分钟打上卡的噩梦。
Anyway,全世界女性都如此坚强,但她们为什么要如此“坚强”?
生孩子男人只需贡献精子,母亲却是一生的修行。
此处想说一句FUCK。
这片看得真着急,说话都这么直接吗。好在去的时候没赶上过罢工
当妈以后太能感同身受了,那种压力那种绝望那种窒息感,前面所有的苦难都被最后那一个电话化为甘甜,感谢你没放弃,你一定会感谢那个努力的自己。
在进入大学后,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志愿精神不能只是响亮的口号,更应成为你我扎实具体的行动。于是在寒假期间看到家乡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后,我毫不犹豫的联系负责人报名了。在此次大类活动中,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车站的旅客提供各种各样的便民服务。比如帮助人们搬运行李、给赶路的旅客送上一杯暖暖的姜茶、协助值班室保安打扫卫生、协助旅客过安检等等。各种志愿服务不仅帮助了有需要的人们,还增强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由小及大,志愿精神无处不在,从奥运赛场到乡村基层,甚至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旁,正是有千千万万的身影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才能岁月静好的度过每一天,没有他们的奉献精神,人们的生活将增添许多不便,社会也将缺少许多温情。所以我立志加入他们,为人民服务本就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修之
关于社会大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狠狠共情女主的绝望,成年人真的好累😔
两者不可兼得
《全职》这两个字在这部电影里感觉应该读作「zhì xī」。—— 临近末尾听到广播“火车进站,过站不停,请远离月台”时真担心随后上演“意外”情节……结尾的那通电话让我泪腺触动,快和朱莉一样“喜极而泣”了。
如果不深入了解她所处的环境和个人追求的话,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行色匆匆、习惯性迟到早退的女性而已。
非常法式,对其中一些经历同呼吸般感同身受。手法上并无格外突出的新意,快节奏剪辑下用主观视角突出工作的局促感;虹膜般的梦境中的反差剪辑都还算扎实。主角的人设确实非常不讨喜,但这本就是一种形变的现实主义:你退我挤的生存空间里,谄媚与倾轧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生命政治”。我减掉的两星来自这个彩色糖果式的流俗结局,那种夹缝间的生命力在“恭喜你被录取了”里消磨殆尽。
一直步履不停 看得累死人 让人疲惫而不是代入和共情
通勤路上的音乐过于渲染紧张的气氛,让人烦躁。要是韩国人拍,应该是没有最后一通电话的。
救赎依旧来自于工作
惊艳戛纳的高分新片?不管拍的有多好,我就是不喜欢,莫非导演是想让观众有代入感,用情绪渲染、镜头晃动、令人焦虑的音乐故意折磨观众,来体会女主的无奈、焦虑与崩溃吗?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松了一口气,真是很差的观影感受。
我要看十遍dix pour cent洗刷掉左派对我的攻击……
为什么不搬到近点的地方呢?我理解她是想给孩子最好的 可是恐怕这不在女主的能力范围之内吧 弄的周围人都跟着倒霉 别人又不欠她的 这样真的好么?
显然,女主初始的「保姆」身份被她在霸权主义主导的劳资关系中所积极主动扮演的「领班」角色一次又一次遮蔽了。事实上,这两个身份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每日往返于「职场与家庭」两地的西欧女性就像《我的解放日记》里的南韩女性一样,处在奔跑着的中产心态当中。这时我们会发现,海报上被定格的「单亲妈妈」形象与小资化的无产阶级形象《弗兰西斯哈》何等相似。讽刺的是,从A点到B点「位移」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真实而残酷的场景是她在这种运动着的幻觉中不停的原地踏步:在异乡「巴黎」看似从事不同的工作,实则还是在「故乡」扮演相同的「保姆」角色。幸与不幸,对于这位从「军工」复合体中来又想要回到「军工」复合体中去的《全职》单亲妈妈来说,无产阶级「罢工」运动已为她的「还乡」路径造成了混乱而拥堵的局面,家在哪里呢?童话世界吗?
看多了国产片那种特别夸张、堆砌热点话题的电影,再看这种看似平淡却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电影突然都有点不习惯了。看着像是反罢工的电影😂 罢工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太大了,反而丝毫不影响那些手握权力的上层阶级。其实要不是罢工的影响,感觉女主的生活也还可以,就是真的太累了。想到xhs上很多拍自己每天通勤两三小时的vlog,也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哎,生活太苦了。BGM也是让人好紧张好焦虑。
同事和上司眼中的我,怕苦怕累常迟到,翘班开溜耍滑头。只有自己知道,为了生活我早已尝尽苦头。邻居和朋友眼中的我,早出晚归不顾家,东奔西走瞎忙活。只有自己明白,为了生存我已经焦头烂额。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千疮百孔,整天强颜欢笑,整夜辗转难眠。为何总是疲于奔命?只因我身为人母,我只能赢。新时代的现实题材惊怖电影。她很怕,怕迟到,怕催款电话,怕电车过站,怕工作出错,怕面试失败,她的胆战心惊,每个月薪四千供房贷养孩子的母亲都感同身受,太累了,累到没时间去思考自己究竟多累。这种累不仅表现在剪辑上,她的所有时间都除了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她的大部分空间属于公共空间(交通工具,工作环境,社交环境,采购环境),只有小小的浴缸才能装下片刻自己,就连哭泣也只能与化妆一同完成!比起鬼怪,夹缝生存是距离最近的恐怖。
数度被导演的视听调度逼到濒临休克……
同事和上司眼中的我,怕苦怕累常迟到,翘班开溜耍滑头。
失速母亲背景音乐能把人赶死狼追狗撵 没心脏病都能急出心脏病和着整个城市的公交地铁罢工了,最后坐不上车的还都是普通人。单位请个假都请不了,咱哪怕有啥急事也能请个半天一天假吧。看样子 离家近还真是找工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找个靠谱男人是最重要的,从头到尾就没见过老公的面,生活费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