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
Господ постои,佩图尼亚神加持(台),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上帝存在,她叫佩托尼亚,上帝是存在的,她叫佩特鲁尼娅,主啊,她的名字是比
导演:缇奥娜·斯特鲁加·米泰夫斯卡
主演:拉宾娜·米特威斯卡,彼得·米尔切夫斯基,赫瓦特·杰斯哈瑞,马里奥·克涅佐维奇,佐里卡·努什瓦
类型:电影地区:北马其顿,比利时,法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言:马其顿语年份:2019
简介:三十二岁的佩图尼亚身材微胖、相貌平平,空有一张历史文凭却毫无工作经验,面试再度失利还被男主管狠狠羞辱。在返家路上,佩图尼亚遇上男士限定的年度主显节“泳渡夺十字”大赛,抢到十字架的人将获得一整年的好运。神父在吟唱时失手提早开赛,上百位教徒壮丁争相跃入冰冷河水,万念具灰的她也不假思索地跳河奋游,竟破天荒抢得头筹。男性..详细 >
多好的题材,可惜导演能力不足。
对宗教和男权的解构还可以玩得更深
导演竟然是第一次进三大,感觉叙事和视听都非常老道,就是一部跟随时代热点,没有什么大差错,偶尔有小惊喜的影展标准之作。主题确实很杂糅,宗教传统,原生家庭的荡妇羞辱,失业、经济衰退等社会问题,反而女主自身的女权“挑衅”很是微弱,只是绝望中想和命运抗争一下。觉得和小警察的感情还比较动人,由羊化狼的女主,怼警察挺解气的,最后的和解可以理解但过于突然了,雪地中的小鹿带来的感动大打折扣。女记者各种违规操作,偏向田园女权了?女主认为男性面孔更适合女假人的躯体算是比较明显的平权愿望了?比较惊讶女主竟然最喜欢中国革命,向往共产主义与民主制度的结合😺
打算复读的那一年我妈跟我说:学了历史又能怎么样呢?就算学好了能找到什么工作呢?你告诉我,你想清楚后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不会阻拦你。
我不需要它但我有权利拥有它
呃
意义大于内容
电影的好坏都挺明显的 导演很明显地将宗教 女性 媒体锁在政府的牢笼中而门外却是一群男性 这样的主导用意显得极其刻意 而失去了女性最核心的表达 缺乏表达而蛮用画面补充是反男权电影最大的弱点 到了后半段这种衰弱性是非常明显的
7.5/10 Seattle IFF Intern 2020
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都很粗糙。维护着女性权利的女主浑身充斥着与片中男性同出一辙的暴力与愤怒,就像片中「给女模特安个男性的头能让她变得更幸福」的比喻一样,似乎女性中的反抗者依然是男性。这样的认知可能比故事本身更能体现北马其顿人(包括导演本人)根深蒂固于宗教传统中的偏见。女主所遭受的歧视不仅仅因为她是女性,而最终走出困境又依赖于男性的帮助与爱情,这样片面且最终意图不够不明确的叙事反而削弱了片中金句的力量。目的较为清晰的镜头成了唯一的亮点。3+
就这种水平还柏林热门?出发点不错,剧本写得非常不行,还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不行。电影里有很多不错的设计,但是人物行为逻辑写得太草率了,中间几次想拍出维度也没有很成功,结局毫无力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女主角能力不怎么样
5#拍得实在是太浅了,剧情设置倒还蛮精巧,可惜过于脸谱化符号化,最后大段大段的说教和刻意的情节设置和转变看着太出戏了。估计就是女性视角和权益的讨论才让它进的柏林主竞赛吧。(导演竟然是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者)
有点用力过猛了
女权,男权,神权
没想到竟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影片,切入点蛮特别,后半段慢慢让人失去耐性…
不争馒头争lucky
马其顿的一部反映女性平权和社会问题的影片,以个体女主人公对抗男性社会为核心矛盾,在斗争的过程中渐渐找到自信并顺带着收获了爱情,开头女主人公站在蓝色田野上配合着动感的音乐很有气势,后来的故事却以平淡对抗冰冷的体质,影片中还不忘“调侃”中国的政治制度,等导演来到中国生活个几年就会发现新的问题了吧。
一个在社会、政治和宗教上都有丰富延展性电影,但却画地为牢地自困于一场毫无意义的警察局“缠斗”中,最终沦为一个空有“口号”,但毫无真正思考的肤浅幽默剧。
如果上帝是母的,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呢?耶稣为什么不是雌雄同体呢?我想,女性意识觉醒之时,上帝必然是个雌雄同体。男性这个天生的体能优势群体,只是单项强者,世界的天平迟早会更换坐标。
法国文化中心,10.25,导演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