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sss,文末有二维码噢看《呼吸正常》,突然想起自己的二十五六岁。
初来大城市,频繁的周末聚会,彻夜的酒局长谈。
无聊归无聊,如今想想,真是精力无限,听了太多啰嗦、重复和填时间的话,也不会想离场。
有一回,朋友几个人,还去参演拍摄了一部短片,自娱自乐,顺道给导演去香港求学这件事情,留个念想。
我演自己。
后来,片子被挂到网上。
外界对我表演的普遍评价是“憋笑演技”,“差点笑出声”,远不如其他两个男配角(豆瓣红人半辈子和咪咪大)发挥出色。
在一部电影里演自己,听起来很容易。
太容易了,过了戏瘾。
还能说,老子也演过电影了。
但,其实,很难。
你觉得一条过的东西,也许拍上几十条都未必令导演满意。
而看起来是暴君的导演,烧烤摊老板娘的吃人眼神,就能让他乖乖就范。
你觉得生活而已生存之道,这又未必是观众想看到的那一面光彩,他们希望从鲜肉索女的全世界路过。
我评价《最美的时候遇见你》说,“真实与真心是两条船”,与真实相比,观众有时候更想看的真心——这往往不会以真实为首要原则,也允许飞跃生活。
每个人在记忆里拼命美化自己,《呼吸正常》选择让演员演自己。
这般带有纪实性质的创作方式,或是碍于制作成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导演李云波主动放弃类型片的制作理念,借一个没有野心,不求炫技的小格局城市电影进行试水,关注那些真实,个人,日常的琐事,这已经注定:《呼吸正常》跟多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处子作有天然不同。
它看起来不尖锐,不激进,不艺术电影或独立电影。
没有耸动话题,也没有那种挑衅观众、咄咄逼人的战斗姿态。
先抛开好坏不说,你在2016年,甚至过去整十年,真找不到同类型的大陆片子可作比较,反而你能在电影里,找到些许日本电影或者台湾电影的气韵。
这个影评人——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资深影迷”出身的导演,再到拍摄《心迷宫》的忻钰坤,《中邪》的马凯,你很容易借助他们平素流露出来的观影趣味,在电影作品里刨根问底。
事实上,这往往是有溯源可寻的一件事情。
在克服资金不足和经验欠奉,我认为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得不错。
除了在穿插字幕卡台词的形式真令我联想到杨德昌1994年的《独立时代》,《呼吸正常》并没有明显的大师印记或类型影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放映过后,光是提到一些导演和影片的名字,便已经吵得沸沸扬扬。
有人直言是攀附,是台上的人臭不要脸。
这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自欺欺人,一个清醒的观众终归知道,主流电影所表现的人物生活,无非是粉饰包装与虚脱幻觉。
这或许说明,大家始终有点期望不只是影评人转行在内的新导演拍出好电影——或者是不太一样的电影。
只不过,小小的《呼吸正常》,无法满足到所有人。
它不追求戏剧冲突,没有导向一个情节上的高潮。
这也出乎我的意料。
《呼吸正常》还让我怀念广州。
电影里有校园时代的回忆残留,有音乐节的喧嚣嘈杂,还有职场上的一头雾水。
也不难看出季节更迭,随着时间推移,导演似乎越拍越顺。
它没讲什么众生皆苦的大道理,而是人人牢骚的小碎片。
有自嘲,有喟叹,还有一个不在同一生活维度的第四者。
趋同与差异的选择上,《呼吸正常》的“三条人”主角透露着共通的困惑与迷茫。
但在我看来,他们还是缺少更多外形、性格和语言方式上的反差。
如果更早介入到这个选角环节,可能对提炼日常生活的幽默效果,会更有帮助。
毕竟,让非职业演员去演自己,本身已经压制了太多可发挥的空间,完全取决于现场的台词过手和集思广益的行动模式。
这种看似放松、实则紧张的制作状态,在 KTV 的那场戏变得捉襟见肘,无法施展。
跑步的尾声,如今回想意味深长。
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过得不好不坏,说不上没希望,因为生活一直在继续。
人们都在加速奔跑。
似乎只有注意到了呼吸这件事,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速度有多快。
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觉得自己没有被抛下——即便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奔向何方。
也许是人潮的惯性,是下意识的追赶,乃至于单纯的不想走路,也不想停下来。
作为一部语言小品风格的电影,《呼吸正常》在长度上,也可以再拿掉十分钟,看下来会更加轻松加愉快。
至于没能从电影中获得前进动力和人生道理的,说白了,电影导演又不是上帝。
能有个机会让大家发泄下忧愤,实乃好事美德。
至于几个月下来的两极评价,我认为不值一提。
如今人们最怕的,不就是连声音也没有嘛。
不如,等电影上映三个月以后,或者再晚一点,到李云波拍完了三部电影,我们再细说从头?
有人说,你是认识导演啦,想的肯定都是怎么说好话。
其实,我在参加 FIRST 影展时,说过这么一些话:年轻导演尽情暴露着它们在制作和技巧上的短板。
这给看电影的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欣赏它的长处,还是驳斥它的不足(这太容易做到了)。
出于鼓励不一样的表达诉求,我会想着同等情况下(预算、类型格局还有天时地利),哪个人可以做得更好,哪部电影可以抛弃陈规,而不是满足于画面的精致,情怀的溢满。
《呼吸正常》跟大多数中国电影太不一样了,也找不到可比较的对象,所以,我会鼓励这样的尝试。
很多会觉得,拍这样的电影,太笨,太穷,太easy了,但是,一旦《呼吸正常》让观众介入到真实的广州,留驻了2015年的广州印象,我觉得,它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况且,从入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这件事,它可以,也已经比很多人想象的走得更远!
【刊载于 北京青年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sss)
通过毒舌电影众筹才看到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影片开画时间是四月份。
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当然也谈不上多好,毕竟是影评人的非专业处女作,不得不承认,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相当厉害了。
影片节选了身处广州城六个青年的生存状态片段:一个富二代不断的泡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他的事业发展已经被家族所圈定;一个青岛广漂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断求职失败,屡败屡战,以为从事文学创作能够证明自己;一个外漂回广的科研胖子,在相亲中认识一个本地女孩,两人开始一段若即若离的交往,然而最终也是无疾而终;一个银行工作的眼镜男,来自交往的女孩所给的物质压力非常大,终于不堪忍受选择分开;一个字纸媒即将终结的女孩,却仍然选择去报社做记者,面临的人生也是十分困惑;还有一个满嘴心灵鸡汤的职场培训师,他貌似积极向上的职场发展真的是成功的唯一渠道与证明吗?
看上去恐怕更多是自欺欺人的心态吧毫无疑问,这是六个非常典型的当代青年写照,毫无掩饰,真实的状态。
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写生电影,绝不矫情,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无疑是原生态的,就是描写了六个人生失败者的当下状态。
影片镜头下的广州非常有感觉,演员的粤语原声尤其能够带出广州地域特点,而且影片的配乐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作为一部处女作太棒了。
要说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整体太过散文化,没有一个故事主线,更糟糕的是这六个角色完全没有变化,开始什么状态到结尾也是什么状态,所以一个半小时让观众看得有点难以忍受,毕竟大部分还是作者假借人物在自言自语自己的心情,要是剪掉半小时效果一定会更好吧。
演员的表演就没什么可说了,毕竟都是素人,自己演自己没什么不对,所以即使这是一部相当任性自我的作者电影,但满满的是真诚姿态。
我可以理解,院线经理极少给这部影片排片的理由,但不同意这是一部艺术电影的判断,事实上,要不是没钱做电影的宣发,这部作者化的电影未必也就完全没有受众。
其实即使没有明星,这部片子也是有一定商业性的,只是大概导演自己都没想过怎样挖掘推广吧?
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倒觉得影片气质上有点像日本电影《濑户内海》,一样是百无聊赖的人生状态描绘,当然后者聪明的使用了两个当红炸子鸡小鲜肉,更重要的在于后者只有七十分钟。
冲着毒SIR和云舅看的,贡献一点点小力量。
只是情怀归情怀,该说的还是得说。
整个电影基调略显沉闷,中间字幕引导的专场稍微有点突兀,总是让我得缓一会儿才能进入剧情。
中间还有好几次注意力被转移了,以至于到最后看完也很难回想起来刚才看了什么。
剧中三个青年男屌丝,性格实在不讨喜。
一个富二代整天无所事事意淫泡妞,一个换几十分工作每个都干不长每天说空话,还有一个。。。
呃,对不起,我想不起来有什么特点,只记得劈腿小记者了。
说他们是屌丝,真不是侮辱他们。
不仅经济上屌丝,思想上也屌丝。
那个富二代,充其量算个富裕的屌丝。
24,25岁的年纪,且不说让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他们连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都难以维持。
剧中凸显了他们的迷茫?
迷茫?
为什么迷茫?
因为平时大学没有脚踏实地啊,因为大学就是玩过来的,因为大学几年,完全放任自己沉浸在考上大学,毕了业就能出任CEO,赢取白富美的幻想中。
活该啊!
为什么写小说的那个,女朋友跟他分手了?
剧中虽然没有交代,但是从他自己的状态和女朋友的状态来看,显然两个人不在同一层次。
前女友毕业出国,两个原因。
一是家境好,二是学习好。
家境好就不说了,山东男的家庭条件显然不占优势。
那么前女友上学时跟你在一起,显然不是图钱,那必然是看中人了。
可是剧中有意无意凸显了女人拜金这个主题,实在是觉得有点冤。
如果是学习好,大学几年,人家在苦学在为出国奋斗的时候,他在做什么?
从他后来每份工作干的都没有长性来看,大学里也未必为自己将来打算过。
所以分手是必然的,两个人价值观不一样。
为什么富二代整天YY女神又不敢去追,还跑去跟踪人家?
在妈妈的厂里做事,不好好做又不肯出来找自己喜欢做的事?
他不敢啊!
懦弱胆小又自卑,舍不得金牢笼又弃不了假自尊,活该!
为什么阿洪最后劈腿小记者?
剧中给的理由因为现女友拜金。
我呸!
如果真的拜金,一开始就不会跟你了。
没见过真正拜金的姑娘是怎么样放弃道德当小三,被包养,甚至嫁个家N多万快要死的糟老头子么?
姑娘真不是嫌弃你穷,如果真嫌弃,在天桥上就不会说你走了以后就没人陪她吃冰沙看电影了,真嫌弃,巴不得你赶快走好找个借口分手。
当然,最后他说女友老在面前说什么LV,GUCCI。
说真的,人家只不过塑造一个拜金女的形象好跟你分手而已,搞不好人家早知道你移情别恋了。
最后让我觉得稍微正常的,竟然是那个胖子和满口成功学的家伙。
那是最脚踏实地的人。
最后说一句:跟剧中一样迷茫又眼高手低的家伙们,趁早踏实起来。
否则,24,25岁你还能无病呻吟,怪社会,怪别人,等你40岁,你看看还能怪谁。
周末去看了《呼吸正常》的点映,我是不怀好意来看这部电影的,因为有影评人报团互捧之嫌和作为一个迷影青年不服气其他迷影人转变导演的进化,让我是带着“究竟你能拍出什么玩意的想法去看的”。
出乎意料我还蛮喜欢这部电影,导演用一种闲散的布鲁斯调调的方式来搭构节奏,像一本广州的城市日记,轻松平淡的记录了一个带着广州城市文化的年轻群体,游走在小蛮腰和夜宵美食的城市质感中。
本来一肚子带着坏水的问题在观影结束后都没了,反而觉得以这样的方式来拍摄城市也挺好,尤其老k的故事很多人都喜欢吧。
即兴创作的城市小品,类纪录片方式,身份性格和演员的统一达成广州的城市乡土感(演员是从豆瓣征集的以演员的身份和性格来创作这很有趣),不同人出现在不同的区域,熟悉广州的人能体会到故事和空间的契合。
影评人转变为导演以迷影视觉来专注城市的符号,电影我想应该是很两极的因为这样的日记篇章的确会让人质疑是不是对叙事根本没有信心(所以布列松和小津无可挑剔,唯有叙事才是最真实的电影之道),也会反感这种松散人物交织的闷感,但我个人还真是蛮喜欢这个伴随着布鲁斯钢琴敲击的广州城市小品。
说到这想聊聊电影和城市,在光影的世界里人是城市的关键,比如伍迪艾伦的纽约中产阶级、费里尼的罗马游魂都是人在城市中代表着某一类型层次去演绎的。
方言、美食、生活习性划分的出来城市符号能有这更强烈的带入感。
比如娄烨喜欢拍南京和武汉,尤其喜欢南京的雨和武汉的湿热契合剧本的创作能让和故事、人物彻底融入城市,这就是利用城市自我的环境特质去构造人物。
而贾樟柯则不同,贾樟柯是不拿城市的特质来构建自己的人物故事,而是直接的混合在乡土风味中信手拈来的组合拼贴自己的故事。
所以在娄烨的电影让人记住的是游离在城市之中满怀心事和秘密的人物以及抑郁绵柔的故事,城市只是辅助给故事构建天然的色彩而已。
贾樟柯立足于乡土,成为其中一员创作出来的故土情怀给人印象深刻是城市本身的色彩和人在其中来来往往的哀愁。
一个导演爱一个城市不仅熟稔城市的历史,热爱他的风土文化,能敏锐嗅出城市的特质怎么融入自己的创作,一个城市是多面的能切入其中的点很多。
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黑帮》就是一部很另类的城市致敬辞,没有帝国大厦没有克莱斯勒等的巡视,而是从帮派战争来讲述纽约精神和纽约文化的诞生。
伍迪艾伦离开纽约脱离了自己熟悉的中产阶级话唠,把巴黎拍成了明信片,把巴塞罗那描绘成情欲迷情。
罗马则让人毫无印象,趣味性大打折扣,让我想到一部挺糟糕的电影《好雨知时节》把我喜欢的成都拍的如此难看不接地气。
在好多集结导演给命题拍摄的短片集合中,《巴黎我爱你》是比较好看的一部,每个人选取一个切面去讲述自己眼中的巴黎,把巴黎变成一个万花筒呈现出让人眩晕兴奋的巴黎城市观感,是不知道为啥《纽约,我爱你》就难看的多了,可能巴黎的浪漫、随性很好取材,纽约的城市阶级分明不是老纽约人很难拍出城市的质感,还有一直搁浅的《上海,我爱你》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
最近看的电影中也就《火锅英雄》让我眼前一亮拍出了满满的重庆感,毕竟是我最喜欢重庆还小小的吹了一波这个电影。
扯到这感觉有必要有空再细细写一下香港吧。
毫无疑问呼吸是部小众电影。
成本低,路人演员,无宣传,无跌宕起伏的故事。
没有毒舌电影的推荐,它只不过是今年一部拿了奖,不能上映的文艺电影。
(上映也不过是众筹获得的极少量的场次。
)文艺电影就等于好电影?
答案肯定是No,只不过大量大家熟知的电影都太出色了。
(重庆森林,春光乍泄,东邪西毒,她,刺客聂隐娘等,真的画面,剪辑,配乐,故事都没得说,虽然仍有瑕疵,但瑕不遮瑜。
)文艺电影也总给人逼格高的感觉,而且得奖的影片,基本以文艺片为主。
呼吸以广州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青年的生活。
故事穿插有几条线。
1、故事一开头就被分手的男a,频繁换工作,空有想法,执行力低,盲目抱有希望。
2、一直在追寻着shushu的二世祖男b,害羞,执着,不希望被家族产业束缚,渴望自由。
3、工作屡屡受挫,有着被娇宠长大的女朋友同时,又喜欢上记者的眼镜男c。
4、研究天文,又辞职专心于艺术,喜欢上痴迷漫画,并且外表男性化的女生的理工男d。
5、鸡汤男chicken soup e。
导演太过希望展现出各类广州青年的生活常态,而使故事趋于碎片化。
取台词作为小标题,有想法但切断了故事的连续性,并且显得很生硬幼稚。
小成本电影导致配乐只有一段,且在电影中重复使用。
配乐不差,且在开头部分的运用使故事给人一种灵动俏皮轻快之感,但后面就是胡乱添加。
画面和剪辑也是几乎无亮点,可以说粗糙。
(作为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导演,也可以理解。
)导演想拍一部贴近生活的电影,但部分情节做作又无趣,甚至不知所以,人物性格不仅重叠,又太过矫情,故事冲突太大。
呼吸在国际上绝对说不上好,但在国内打个及格以上的分,轻轻松松。
演员选择路人,长相普通,演技质朴,使影片更贴近生活。
特别是a见前女友那一段,尴尬感可以溢出屏幕。
故事线中,理工男的故事是最大亮点。
一个满嘴物理知识,量子力学的理工男,可以为了艺术放弃天文台工作,自己做视屏,做配乐,做录音,拿着摄影机满广州跑,用薛定谔的猫的理论向女生告白,(这个真的太funny了。
)d算是近年来我看过最可爱的人物之一。
影片中广州的美食穿插不断,(给好评)特别是特写也多[em]e100[/em]。
广州的著名景点也作为故事背景,相互串联。
呼吸取出部分片段可以作为广州的宣传片。
鸡汤男也是一个新颖的人物,但是没塑造到位,而且为了搞笑太过刻意的出现。
看完电影,在群里和其他人争论了很久呼吸的评分,不太好但也不差,,作为非专业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还是不错,有想法但是实施力不够。
并且此片不适合我列表里的大部分人观看。
「 看完电影饿了去喝咖啡睡不着的我,完成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影评。
」
听闻著名影评人云中老师要拍电影了,看着他晒出自己电视台的履历,身为同行的自己觉得心有戚戚焉,一度因为不能去探班而心存遗憾。
后来听说片子出来了,但是只是个别城市放映,于是又一次擦肩而过。
没想到在标记想看两年后,终于得以在爱奇艺欣赏到这部各位耳熟能详的老师们广为赞誉的佳作。
看完不禁感慨,拍的是个叼毛!
身为影评人的云中平时没少品评他人,不过这一次站出来给了大家机会,我也就不放过了。
开场的镜头就尽显尴尬,固定镜头相比追焦或者跟拍,暴露预算不足,演员站在那里呼吸不正常的尿急屎憋之态并没人让人觉得揭示此片之内核,反而让我觉得害羞,云中老师,这就是你调教演员的功力?
后来看罢全片,突然觉得云中老师调教演员的功力比他其他能力强多了,真是不比不知道,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整部片子除了声音水准在线之外,其他统统无可救药。
爱拍长镜头,但是构图不行。
虽然可以理解预算有限,但是你后期调色把本就不怎么地的暗部完全丢掉是什么思路?
大部分演员面色黑成一坨屎。
为数不多的戏打了灯,但是因为痕迹太重可以让人一眼认出,比如银行男到客户那里谈贷款那场。
整部片子没有人物大特写!
你对自己没信心,更对自己的演员没信心!
没有正反打,一谈话就是中景,远景,洪尚秀是这样拍的?
人家黑白片子也不是这个质感吧?
广州的饭好不好吃去过的人都明了,但是你片子里的饭菜什么质感心里应该有点B数吧?
片子想营造一种味道,却在大多情况下都让演员说出来,这种视听语言也是Low的没谁了。
还记得两年前我追问看过的影迷,片子怎么样,他闪烁其词的言语让我不甚明了。
现在我明白了,他是不好意思开口喷啊。
那我可不客气了,毕竟这种连电影学院学生作品都不如的片子,太让人失望了!
@樹君 会在电影院看《甜蜜蜜》睡着?
出现个几秒钟的镜头也不给化妆脸色拍到蜡黄?
一星不能再多!
昨晚在奇遇电影看的。
也看到导演云中本人了。
看之前朋友劝我说是烂片,我不信。
看过之后才死心。
最恐怖的是有人总要把烂片说成是小众艺术文艺,一般人欣赏不来。
导演说这是一部关于广州的电影。
回学校的路上看到了地铁口有人在卖唱,唱完一曲有观众上来去弹吉他唱歌。
在地铁上,有人大醉吐了一地,后来上车的人没注意差点滑倒。
人生百态呀。
我突然发觉我好爱广州这座城市。
很庆幸自己留了下来。
一部电影,一个城市。
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生活在广州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同时记录着广州这个城市。
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忧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两年前,朋友邀请去看《呼吸正常》点映场,今天突然又翻出来看了一次。
当年一起看巴西世界杯的前任,在俄罗斯世界杯结束三个月后偶遇,招呼打得轻浮无比。
四年前,和电影里的记者小王坐过同一个办公室,带着新闻理想做过时尚报道。
文艺青年还在用力蹦跶,当时并不知道,在那年彼岸花开音乐节之后,会再也跑不动演出。
原本以为会很漫长的后青春期戛然而止,从前觉得力气都是用来浪费的,现在才知道原来生活很多时候是用尽力气也是功夫白费。
在华语聚焦单元看到这部《呼吸正常》,影评人云中的导演处女作。
抱着很低的期待去看的这片。
一方面,见多了写文章头头是道的影评人,一旦得到机会拍电影,拍出来的东西比他骂过的烂片还不如,拍电影和写文章,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容易眼高手低。
另一方面,云中在影评界的朋友已经给这片做过推荐,但是语焉不详,评价模糊,遇到这种情况,十之八九是片子质量不行,朋友介于情面勉强说些好话,自然就说得吞吞吐吐,不清不楚。
结果,这片是个大大的惊喜。
没有影评人的自说自话、疏离感和高冷态,而是充满幽默感和市井气。
影片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像一篇流水行云的散文。
描写了几个广州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包括一对相亲认识的geek男女,一个来广州打拼的外地文青,一个无所事事镇日里想着把妹的工厂二世祖,一个陷入劈腿恋情的银行四眼仔。
故事发生在广州,片中大部分对白是粤语。
大概看到五分钟左右,从两个geek相亲见面聊量子力学开始,味道就出来了,是一个很有层次、耐人寻味的高级喜剧,混合了彭浩翔、周星驰、伍迪艾伦甚至王家卫的感觉,像一支气味复杂盘旋氤氲的烟草。
戏里面到处是彭浩翔式的人物。
还记得《志明与春娇》里那些“淫贱”的广告公司同事吗,还有大楼外站成一圈抽烟吹水的家伙们,基本上《呼吸正常》刻画的四五个年轻人,再工作几年、换个地方上班,就是《志明》里的人物。
而《AV》里“思想猥琐”的香港学生仔,搬到广州来工作,就是《呼吸正常》里的人物。
人物腔调、气质是一致的。
就像《顽主》写活了九十年代的都市年轻人,《呼吸正常》写活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都市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自带毒男、屌丝、geek、文青属性,会令你想起身边的某个人,他们的苦恼,也许就是你现在的苦恼。
他们面对的生活的压力,追求的迷惘,无奈的恋情,你难道未曾经历过?
很高兴,终于有一部电影,里面刻画的都市年轻人不打架,不堕胎,没有从事奇怪的职业,也没有干出一番狗血励志的事业。
而是像平凡普通的芸芸我们,散乱而迷惘,被生活推着随波逐流,而他们个个真实有趣,那么可爱,令人想要与他们成为朋友的可爱。
在影片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上,有女记者忍不住把对人物的喜爱投射到演员身上,问起他们的现实生活情况,称对其人“很感兴趣”。
片中台词很多,近似一部话痨片。
喜剧方面,有周星驰风味的,如“作为一名跟踪狂来说,你都算是专业的了”“朋友,我是搞地下艺术的好不好”。
也有典型的彭浩翔杜汶泽风味的,比如“青春的奋斗的血液”、“云母逼”,全场大笑时时发生,效果强过大批打着爆笑喜剧旗号招徕生意的国产片。
抒情方面,有王家卫feel的,如劈腿仔的“残破收音机”情话、geek哥的“薛定谔的猫”表白,以及二世祖偏执地追踪一个陌生女孩的行为。
只不过王家卫的台词找的是金城武李嘉欣来说,云中找的是普通肥胖青年。
那么腔调不一样了,但也各有各的触动人心。
再配上伍迪艾伦式的爵士小调不时点缀其中,那个味道不要太嗲。
说了那么多这部戏长得像谁,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它的好处,不存在导演刻意模仿谁的意思。
影片看到后来,过了多久已不记得,只希望它不要结束。
这是中国影坛上一部少有的高级的喜剧。
云中导演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
期待看到他的下一部作品。
PS:片中主要讲粤语,不懂粤语的观众看它效果会打个折扣,毕竟白话韵味天下无双。
(for 小鲜电影)
为开场2014年暨大的毕业典礼给三星。超级感慨。
幾個大V互相吹捧之作~導演美其名曰自己是一個好的形式主義者~但其實很多自認為的花樣玩在這部片子里完全起不到好的效果!自己的功底不到位,就不要拉著張藝謀,楊德昌來比較!根本沒法比!先學會講好故事再去玩試吧~
摇滚乐的真正鼻祖是贝多芬,理工男的泡妞神器是薛定谔。镜头之下的广州很美,百无聊赖的青春很丧。
薛定谔的猫 这个梗还可以
哈哈,即使是快24的我,也没啥共鸣
忽略掉生硬的外壳,会发现其实里面藏有挺多妙笔的
#siff2016#文青都是loser。有些地方看到了自己讨厌的一面。很不舒服,而且现场有些观众迷之笑点多也让我更不舒服。
状态。
尴尬
一开始看到豆瓣评分很低,没报希望去看,看了以后觉着还成,标榜一个时代的现象不敢苟同,天体物理也想吐槽。但是讲真最近很喜欢听粤语,也向往广州这座城市。
好久没看到这么真实的青春片了,故事平淡淡,但平均三句就要嘣一个梗…编剧是段子手吧,哈哈哈
既无影像上的灵光乍现,又无文本上的深刻有趣,大部时间都空洞乏味浅薄,由无数18流人生感悟堆砌而成,屡次无比精准的勾起我的睡虫。
现在有些媒体人真是非常的不要脸 呼吸正常-杨德昌 黑处有什么-奉俊昊 心迷宫-黑泽明 毕赣-塔可夫斯基 不怕导演夜里托梦吗 请适可而止!
55/100 陈词滥调多到爆炸,不过我们的生活就是充斥着这么多的陈词滥调。
这样啊…
有的段落还蛮伍迪艾伦的,段子集锦,南方城市的潮湿和闲散,算是一种生活状态图景吧。
演技烂,台词更烂
有点失望,个别镜头还可以,表达的内容太陈旧了
白开水愣充二锅头,还摆出一副“我干了,您随意”的架势,结果便是吃瓜群众皆清醒,只醉了小圈子里的一干狐朋狗友。
事实证明,这些影评人把别人的片子评论得再头头是道,自己动起手来也还是那么烂,才华不够,嘴皮子来凑,这就是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