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许多人分享了L’Accordeur 调音师,今天看了一下,确实拍的很绝妙,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没有理解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意思,看了看豆瓣的评论,觉得虽然豆瓣网友评论的很深刻,但是感觉并不是我看完影片后的感觉,虽然没大看懂,但是也远非豆瓣的评论,所以又看了一遍,又想了很久,觉得有了那么一点头绪,豆瓣上有很多对于BUG啊,情节的推测,我觉得导演肯定不是想把这部短片排成名侦探柯南,所以也没必要太纠结于那些,就内容谈谈吧。
整个短片最让我吃惊的就是为什么调音师会死,一个男人对付一个老年妇女,再怎么也不至于死的如此苍凉吧。
就从他进门的一开始说起,他进门,一定看到了男主人的尸体,对于一个普通人,面对如此的情景,对于什么小孩子或是小女生,我觉得会是当场吓瘫,破门尖叫而出。
但对于男主,毕竟还是个男的,虽然也很吃惊与害怕,但还是有一些理智的,而在这如此短暂而又突然的状况下,他没有太多时间来梳理当下情况,而他的第一反应是继续装下去。
这是他的第一次选择。
如果是一个警察,他的第一选择会是控制那个老妇人、保护现场。
而为什么男主下意识选择继续装呢,这就呼应了题目,他本身是一个内心比较胆小的人,他虽然看到了尸体,但他不确定就是老妇杀的,或者只是个假人,或者屋里还有同伙。
所以,如果如果争执起来,全部都是未知的,而对于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未知的恐惧让他不会选择站出来去争斗。
所以,他选择了继续装盲人。
然后进门后他摔倒了,他被女人扶起推到座位上,当他坐下来女主人让他脱衣服时,这时有机会来理清思路了,女主人说她会背后,但是她没有,她看着青年,调音师此时有做出选择的机会,这是第二次,他选择了继续装,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他选择继续装。
有人说他伪装的太深结果无法自拔,我觉得不可能,他如果伪装的如此深的话,为什么他会冒着被人发现的风险在门口翻看记事本?
他在伪装但是这只是骗人的小伎俩罢了,他也没投入的走火入魔,街上装残疾要饭的,见到城管不也是撒腿就跑么,他选择继续装,是他内在的性格在作用,他太过于懦弱胆小,可能听起来很可笑,但我感觉就是这样,开头说他紧张的比赛失利,其实就是胆小心理素质差的一个表现,在遇到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人们表现的就是他们内在的性格,什么法律道理准则伪装全都没有了,只有固有性格在作怪,一个生性胆小的人,他面对无论是大型比赛亦或是杀人现场,他表现的是大脑空白而不是淡定理智,所以在面对逃跑机会的时候,他更多是大脑一片空白,而不是理智的分析形势,胆小的人更害怕未知,更愿意保持稳定的现状,而对于他,稳定的现状就是装下去,更清楚地讲,他根本没有想我是应该装还是跟她拼,而是大脑一片空白,潜意识告诉他现在的状况还算稳定,如果拼的话结果不知道怎样,就这样,他装下去了。
在妇人走开后他还有机会,但是他还是装下去了,为什么,原因跟上面一样,他认为一切仍然还算稳定,他不愿意冒风险去“暴露”身份来面对一个无法预知的结果,老妇人走到了他的背后,他不知道背后是什么,正是因为他胆小对于未知的害怕而最终死去,如果老妇人正面对他进行攻击的话,就算他再胆小,他也会做出反击,因为那是他的本能,但是有妇人在背后,老妇人没有拆穿他,他在明处老妇人在暗处。
有人说他是因为自己假扮盲人才死的,其实这只是个巧合但也正是此片精妙之处,他假扮盲人,但是其实是被他内心的胆小与恐惧杀死的,假扮盲人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在披着虚伪的外衣,只不过在那样一个情境下,很不巧,一切很巧合,他的胆小与恐惧逼得他不得不维持原状,而原状就是装盲人,结果他死了。
所以说他死的很巧合,很憋屈,很多人胆小与怯懦,但是并没有遇到他这样如此致命的情况而已。
所以如果总结一下呢,就是,男主本身是一个胆小的人,即使在平时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也会选择沉默、躲避,并不会选择冲上第一线对抗。
而这次轮到他真正面对如此特殊的情形,平时积累已久的胆小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开始就逃跑或是制服老妇,而是维持现状根据事情的发展来决定以后的行动。
如果情况稳定能不拼能不打就不要打,如果老妇先动手,那我也肯定动手。
但很可惜,老妇人也没有拆穿他,一直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也没有选择跟男主正面对抗,这就使得本来就怕惹事的男主更不敢首先拆穿对方,最后导致深处背后的老妇将自己杀死。
最后,正如名字说的,胆小、恐惧、怕惹事儿,这个性格加上这个巧合的场景导致了他的死亡。
他的死跟是不是装盲人关系不大,假如开始他假扮的是修热水器的,假如他假扮的是修煤气的,他还是不会拆穿老妇而是完成自己所为的“工作”,最后老妇还是会背后杀了他。
只不过盲人的设定让故事更加好看。
话说,这个评论最开始写于好几年前,之后没怎么上过豆瓣,后来有一次上豆瓣发现竟然有这么多评价,感到很荣幸。
再回头看当初的文字,感觉很多东西写的有些乱,重点想强调的东西不够突出,但又懒得改。
今天忍不住分了一下段落,又把一些东西强调一下。
感谢大家能抽出时间来阅读和评价。
调音师是一个在双重的边缘身份当中获得存在感的人。
他梦想的存在方式是一个能在舞台上驰骋的演奏家,但是这种成就感却很难获得。
在失败的折磨之下,他终于找到了自己能获得存在感的方式。
作为盲人,他能成功地有一份调音师的职业,这是获得存在感的一重理由。
而作为调音师,他能演奏那么好的钢琴曲,这是获得存在感的第二重理由。
他能够受人欢迎,乃在于人们对于他的信任和依赖。
人们会对于一个盲人有更多的同情,同时又认为盲人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会是一个耐心的听者。
于是很多人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他。
当他弹奏音乐的时候,听者会受到感动。
他们需要通过音乐得到倾诉。
人们在一个盲人面前会比较少地顾及戒律,这样会获得一种轻松感。
这些都是与比赛时众目睽睽之下的舞台和正襟危坐的考官形成鲜明对比的因素——一个是轻松的,抛开很多面具的个体面对个体的小环境;另一个是大众的,规范森严的,社会环境。
而艺术真正发挥其价值的地方,在于那个体之间的小环境当中,而不是规范林立的社会大环境。
人们需要借助音乐来倾诉自己,乃在于每个人根深蒂固的孤独感。
而造成孤独感的原因,在于社会格局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交流。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偷窥癖和暴露狂,依然在于每个人的寂寞。
杀人的老太太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杀人犯。
因为调音师很清楚,即使她开枪,也一定是在他弹完了曲子之后。
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杀人犯不会这样等待,她一定会抓住最佳机会除掉目击者,以杀人灭口。
要知道,这样的等待,会给自己造成危险: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想制服一个老太太,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在此意义上,调音师与老太太之间就已经不再是目击者与杀人犯之间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相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信任。
这种信任的平衡究竟能维持多久,取决于曲子弹的整个过程两个人的内心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在于音乐而不在于杀人的事态。
如果老太太被音乐感动,她可能会放手。
但这样的放手会不会引祸上身?
那就看她在音乐当中是否能读到什么了。
而在我看来,这种信任感还是可能建立起来的,原因在于调音师演奏了他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音乐。
他不但在大赛之后不能演奏一首完整的曲子的阴影之下走出来,而且还在极度紧张的重压之下成功演奏了一只完整的曲子。
这对于调音师来说,是一次壮举。
调音师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目击者,因为作为一个目击者,并不是想着怎样赶快脱身,而是“为了身后的人”而演奏,这是多么奇怪的一种心思。
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完完全全成了演奏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有什么能比这样的音乐对话更加微妙的呢?
杀人与否并不重要,导演并没有想把电影搞成一个悬疑片,而是关注对于艺术的接受和解读方式。
究竟有没有被杀,并不重要,法国人不是美国人.
1、片子开头调音师自白之后画面切到伯恩斯坦钢琴比赛时的那一声场外音,很多人说那就是老太手中射钉枪发射的声音,由此推测老太要么射死了男主,要么是在试探男主,个人听下来那一声更接近关门声,而不是射钉枪发射或是射入后脑该有的声音。
2、调音师是杀手老太本人预约,以做无凶案证明这一推论个人认为不成立。
首先盲人的证词在法庭上不具备足够的分量,一个本来就看不见的人证明自己没有看见有人杀人?
这本身是可笑的。
其次调音师本来是局外人,对杀手老太来说最稳妥的做法应该是及时处理凶案现场,做成无凶案发生的假象,找个本来就不知道这里有凶杀案的人来证明这里没有凶杀案,岂非多此一举?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预约调音师的是被害的男主人,而女主人对此事甚至不知情,否则就不会在知道会有访客登门的情况下动手杀人。
3、杀手老太为什么要让调音师进门?
很多在豆瓣写观后感的人都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多人从老太上三道锁锁门的举动上推论老太在放调音师进门的那个时刻就已经动了杀机,从而推论男主最终必死在老太手里。
这个推论显然忽略了杀手老太为什么要放调音师进门的真正动因---放一个本不相干的人进屋,然后让他撞见自己的杀人现场,接着再杀掉此人灭口,这不是欲盖弥彰吗?
有些人甚至推论接下来被杀的将是隔壁偷窥的那个邻居,这就简直是扯淡了。
杀手老太放调音师进屋其实是迫不得已,她不能让自己的行为过于违背常理,从而引起周围环境的质疑和猜测。
环境监视,这才是杀手老太在明知调音师进屋可能撞破自己杀人事实的情况下不得已让他进门的真正原因。
环境监视就像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好像不存在,其实却在时刻注视着每个人,只要你的行为举止有不合常理之处,就一定会受到关注,除非你的周围没有这种环境。
想象如果这个楼层只有杀手老太这一户人家,她周围没有任何邻居,她就大可不必放调音师进门,甚至都不必去应门,只要不回应,装出一副家里没人的样子,调音师自然只能离去,那么这个不速之客也就算打发了。
但是杀手老太最终没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她本来是想这么做的,因为她瞒不过环境监视的眼睛,她没办法长时间不应门,因为周围的邻居知道家里有人,尤其是那个偷窥狂老太。
而一旦杀手老太应了门,她也没办法找诸多借口不让调音师进屋,因为这更会引起邻居的怀疑。
为了打发调音师,杀手老太甚至慌称丈夫不在家,这本身也是一个容易露马脚的谎话,因为那个偷窥狂邻居很可能知道她在撒谎,而更容易令人起疑的是,男主人明明在家,预约的客人到了,而女主人却谎称丈夫不在,屋里的男主人却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可以说,杀手老太在得知对方是个盲人之后最终决定放调音师进屋,就是为了不让怀疑上升到这个层面,在环境监视存在的场合下,她不能让自己的行为过分怪异。
4、男主最终结局如何?
豆瓣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男主最终死定了,尤其当杀手老太端着射钉枪站到他身后的时候,似乎就已经预示了男主的结局。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是没有结局的,调音师和杀手老太最终形成了一种心理拉锯的微妙局面,故事就在此时戛然而止,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
可以说,调音师的命运即掌握在老太手里,也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动机上来说,杀手老太是不愿意再次杀人的,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
杀调音师或许不难,但是用一桩凶案隐瞒另一桩凶案的风险却太大了,调音师进屋是有目击证人的,一个活生生的人进去后就再没出来,这种事太容易暴露了,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杀了调音师也就等于宣判了杀手老太自己的末日,这个道理杀手老太绝对想的明白。
对她来说这件事最好的结局是调音师好好的进来,做完他该做的事,然后再好好的出去,即没有撞破她杀人的事实,也不需要她再次杀人以灭口。
正因为如此,杀手老太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会动杀机的,直到她有确凿的把握确定眼前的这个调音师是在冒充盲人的那一刻之前,她都不会下定决心杀人灭口,这个希望不仅仅是留给调音师,也是留给她自己的。
5、地上血迹的问题。
调音师冒冒失失走进了杀人现场,结果摔了一跤,摔的身上、手上都沾满血迹。
豆瓣上一部分人认为那就是血迹,一部分则认为应该是油漆,但在我看来两方见解都不能自圆其说。
如果是血迹,那满屋的血腥味早该引起怀疑,杀手老太是个遇事不慌的人,在调音师上门之前她不可能没有对现场做过任何处理,以至于让一大滩血留在地板上,更别说明知要让外人进屋的时候。
瞎子就算看不见,也不可能闻不到血的味道。
老太能让调音师进门,说明她一定已经对现场做了嗅觉上的掩盖,所以地上的绝不可能是血迹。
那么如果是油漆,就像豆瓣上很多网友说的,油漆比血更浓稠,粘在身上和手上不应该是片子里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
对于这一点我的见解是,那红色的确实应该是油漆,只不过不是从油漆桶里直接撒在身上的那种,而是事先被刷在地板上的未干透的红色油漆。
试想一桶油漆打翻在身上,那粘稠的程度确实不应该像片子里展现的那样,但如果是刷在地板上未干的油漆,你在上面摔一跤爬起来,身上和手上粘的东西就确实和血迹很相似。
事实上老太用油漆粉刷地板,目的不是要让调音师去摔一跤,当然更不是为了装修,而是为了掩盖地板上没法擦干净的血迹和用油漆味掩盖血腥味,仔细想想,这也是很高明很有效的一招。
老太说家里在装修那是撒谎,但老太说那是油漆并没有撒谎,实际上这种事也不可能撒谎,油漆味和血腥味会分不出来吗,相反如果那真是血迹,那么调音师在明明闻到血腥味的情况下却认可这是油漆的说法,这种反应难道不可疑吗?
由此也可以推断,男主人是在地板上被射杀的,而不是在沙发上。
6、男主人很可能也是个盲人。
理由一、射钉枪的有效杀伤距离应该很短,在这个距离上射杀一个有视觉的对象很不容易,就算趁其不备也很容易失手。
理由二、男主人所中2枪都正中太阳穴,这个位置在人的余光范围内,除非远距离射击,否则很容易被察觉,近距离拿一把射钉枪对准一个人的太阳穴而对方毫无察觉,这对一个具备视觉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男主人只要稍微有所反应,这一枪就一定会射偏。
理由三、仔细看女主人家门上猫眼位置那个孔,很可能就是为盲人准备的。
总之男主人是个真正的盲人的可能性很大,而这一点对于调音师的生存是很不利的,因为这就说明杀手老太对于盲人有着足够的鉴别能力,调音师的伪装很可能最终骗不过老太。
7、以生命为代价的表演。
调音师在伯恩斯坦大赛上失利是因为紧张,他执意假扮盲人是因为对自己的演技足够自信,而他这种自信的来源是因为没有人真的跟他较过劲,在咖啡店里虽然明摆着他在讹钱,但服务员还是让步了。
作为一个演奏者他失败了,但是作为一个伪装者他又成功了,最终编剧给他安排了一场真正的考验,他必须一边演奏,一边伪装。
他的演奏不一定要达到比赛的水准,但其中的压力却远远超过一场比赛,并且他不能有丝毫的紧张;他的伪装不再是没有人质疑的蒙混过关,而是一旦被人揭穿就要丢掉性命的严峻考验。
一切就像因果循环一样,那些你注定要去面对的难关,总有一天会再次横在你面前,过不去,就是死。
8、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仔细想想,调音师本不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作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男性,要对付一个50有余的中年妇人其实是绰绰有余的,只要他脑子里闪现过哪怕一丝反抗的念头,都能够对当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在第一时间制服老太或者夺门而逃,毕竟老太一开始是手无寸铁的。
影片的讽刺意味在于,长期的伪装生活使调音师渐渐忘记了正常的思维和判断,在面对险境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继续伪装而不是奋起反抗,他的下意识反应是一个伪装者的反应,而不是正常人的。
等到杀手老太端着射钉枪站到他身后时,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反抗的资本,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可笑的是数小时前他还在吹嘘假扮盲人有多么大的好处,好像有百利而无一害似的,他忘了事情总有两面性,利的一面越是显著,害的一面往往就越容易被忽视,出来混早晚要还的,只怕到了还的时候,你已经还不起了。
首先想说我看到这个片子觉得导演所要表达的寓意:一个人撒着谎,演着戏,慢慢的自己以为那才是真的自己,然后把自己绕进去,被结果了生命。
如同调音师,本来可以不装瞎子赶紧逃跑,却以为自己还是个瞎子,忘了原来可以破了这个谎言逃命去。
却坐下来接着演瞎子,还暗自祈祷,“她不会杀我!
”影片开头那个声音是关门声还是钉枪声,是影片的双关,就是导演留给你自己去理解的。
那我的理解是,调音师可能没死。
理由如下:片名出来的扳机响是在钢琴演奏中出现的从0'3''一直到0'56''共持续53'', 但片尾的钢琴音乐是一直演奏到结束。
姑且不论演奏到结束的事情,影片后段音乐是从10'44''一直持续到11'49''画面才转黑,中间持续了1'5''。
也就是说,在开头音乐响起'咔'一声的时候,后面的同一时刻调音师并没有死,好好地活着。
如果调音师在演奏中就死了, 片尾的钢琴音乐也应在持续53''的时候中断。
结论是:那声'咔'不属于前面那段音乐,而是属于后面调音师上台演奏的关门声。
解释下其他的一些细节:1.有人说女主人有在偷看,不然。
在调音师按门铃后,在女主人回答前,有段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女主人的,说明调音师在按门铃的时候女主人并没有在门后偷看。
2.有人在争论滑倒时那些是血还是油漆,那不重要。
但这里有不合理地方:女主人说那是油漆,但是在影片9'27''开始,你会发现调音师竟然带着那些油漆在调音,而之前女主人只让调音师脱衣服而没让他洗手,试想你是那女主人你会让一个满手都是油漆的人动你家的钢琴么?
说明一个问题:女主人分寸乱了,调音师分寸也乱了。
3.在女主人替调音师开门后,关门时有反锁的声音,4下,表明女主人当时已经不想让调音师走人了,动了杀机。
4.男主人死的时候穿皮鞋(8'28'')衬衫打着领带,领带很齐。
说明:要么他刚要出门,要么他刚回来,否则不可能在家穿皮鞋还把领带弄得那么齐。
那这里推论是刚回来,所以当女主人说她丈夫不在家时邻居才开门出来看一下是什么情况。
5.有人说邻居一直在偷窥,看调音师扯谎,不然。
试问,如果你在偷窥,而且还发现别人在撒谎,你会继续偷窥下去还是去开门探出头去让别人知道你在偷窥?
当然是继续偷窥下去。
所以邻居并没有在偷窥,否则她没有开门的理由。
6.有人说在8'43''时女主人推倒调音师去测试他是否是瞎子,不然。
首先,如果测出他不是瞎子,女主人想怎么着?
女主人觉得她自己能办得了一个健全的小伙子?
即使她有打钉枪这种“重武器”,所以女主人没有测调音师是不是瞎子的动机。
其次,注意观察推倒后女主人的表情,一脸的“你死定了”的表情,还搓手!
然后让调音师脱衣服,这是女主人不让调音师的第二步。
第一步是反锁门,第二步是脱衣服,很明显,女主人动杀机已久,不论调音师是不是瞎子,反正你跑不了了。
7.男主人是坐着被射死的,而不是死在别处被移到沙发上的。
理由是,男主人做得很正在沙发上,脖子也很直,并且左右还拿着上衣。
8.有推断说男主人是盲人,我觉得这是过分推断了,而且是多余推断。
其实最后想吐槽一句: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
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
杀人回忆里面凶手到底是不是小白脸?盗梦空间里的陀螺到底停了没有?
如果计较男主最后死了没有。
显然,这没有太大的意义。
试想你只是一个观众,面对的只是这一部短片,你去推敲那些bug亦或是无关紧要的问题。
作为片子的导演,他要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观众,他难道考虑的不比你周全么。
可能是楼主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但是这确实是我看过最优秀的短片了。
导演对人物的刻画,细节的把握,伏笔的运用,开放式的结局,只能用完美二字形容。
我不是柯南,我只是爱电影。
反正我是好久没有看过这么酷的片子了。
我给满分。
答:可以说,哪哪都牛,做到了高密度精准排他性叙事,看似有多重解读,实则是一个惟其如此的精巧结构,不需多加一秒,也无法删一秒,精确到如一个古董怀表,在自己的时空永恒流动。
这一切来源于成功塑造“调音师”这个人物的惨剧。
艺考培训里编导老师讲课,多数都要讲到《调音师》,因为它的篇幅非常合适,又值得拉片讲授,老师没事在豆瓣找几个大拿的赏析性文章就可以讲个很牛,给学生不明觉厉的感受。
我也挺爱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拉片,自认为讲得更牛,是深入骨髓地热爱过这个电影,主要在元素级搞懂它的创作规律,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通常这种拉片,更多在创作规律上,赏析尚在其次,因为赏析不能保证你写得出来,作为创作者,还是要相信任何剧情诡异的靠讲故事取胜的题材,你认真钻研,或多或少会慢慢掌握其中章法,融为自己未来所用。
在一个推文里就不一个个镜头拉了。
我们通过问题来推进效果更佳。
首先第一个问题:调音师死了吗?
答:肯定死了。
豆瓣有人分析过,开场出片头的声音就是气枪打死人的声音,我也仔细听过,影片一共出过两次关门声,而这一次气枪开枪声。
声音的确是不一样的,我第一次看以为是关门声。
但这其实是导演经常给的影像暗示。
《调音师》有两个独特的属性,一个是叙事的高效率,声画通过暗示功能达到两层或者三层以上的快速推进叙事,又喜用留白和误导。
所以观众初看会经常感觉自己懂了其实是被带跑。
二是它特别强调高超讲故事所在乎的排他性。
第二点我着重要解释一下,牛逼的故事必须解决排他性答案。
也就是说导演一定要比观众再聪明一点,观众得能入戏,观众觉得我知道了你创作的秘诀,但当他被你“误导”发现导演的更牛,他就要去挑错,必须找到一个逻辑上绝对成立的答案,这特别体现剧情强的导演的能力,《调音师》在这件事上无懈可击。
那么第二个问题:调音师为什么要扮演盲人?
其实我听过各种答案,但都觉得没打到点上。
我觉得这个答案出来更为准确一点:因为他享受到了破坏规则的乐趣,认为自己可以无所不能。
我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主要是指内心感受上,享受过破坏规矩的快感,人就回不去了,这都是老道理。
最初调音师是因为焦虑紧张无法胜任钢琴比赛而自暴自弃,他可能最初的确是因为想扮演盲人寻找到重新演奏的能力,但整个过程,他跟那个胖子上司聊的天,层层递进说真相都没说出真话,他扮演盲人可不仅仅是艺术是跟破碎有关(泰姬陵的故事忽悠谁内,当然这个故事本身很有诡异感,让人想起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也是导演误导你制造诡异感)也才不是他真的因为搞音乐。
没有,他不仅仅享受“偷窥”别人的快感,同时他变本加厉,慢慢觉得自己如上帝般无所不能。
在和上司对话的时候,影片通过四段闪回,逐层递进可以看出调音师越来越闯入别人的生活,包括可以看女孩换衣服,得到女孩赞赏的吻。
人们因为他眼盲的缘故越来越对他不设防。
也因此他开始利用眼盲来报复态度不好的服务员,并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对一个老太太挑衅,这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他要对老太太说,“我可以扶你过马路吗太太”?
答:在这之前,调音师享受到的福利并不算有多大恶意,只不过不真诚地窥视到别人的生活,报复到傲慢的人,但对老太太说话,让老太太因为他是盲人感觉有点恍惚吓到,其实这个细节正是表现出此时他接近到“丧心病狂”,相信自己可以侥幸不会被发现。
过了这个红绿灯,他前往了影片开展的那户人家,从而他的生命由此终结,一切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其实是他自己由于“破坏规则”,享受到了如吸毒般的快乐,会不断铤而走险,结果一不小心……他的这种小变态,遇到了真正的会杀人的大变态——故事本身前面铺垫那么久,都是在讲一个小变态遇到大变态被干掉的故事。
如果他是真正的盲人或者没那么变态,他就不会死了。
在叙事到调音师敲开那家人的门,视听和文本包括表演都太过完美,举个例子,调音师第一次去比赛演奏的时候,之前的倒叙常用诡异的特写,尤其是调音师表情的特写,接下来闪回一个大全景,第二个是一个俯拍,仔细看这张图像什么?
(此处可欣帮我找到那张图)没错,像老太太身后的那把枪,钢琴刻意找了这种像枪的造型,这种充满意味的镜头还有好多处。
比如调音师沮丧躺在床上的那张构图实在太妙,前景是一堆药片和鱼缸,映照他的眼睛,身后是女友先穿衣服拿个小包,再拿大包,最后重重关门。
——导演很爱这种画龙点睛的一下。
再比如调音师讲去别人家里的时候第三次他在弹琴,一个男人在收拾东西,出画面的时候,穿着内裤。
这种“画龙点睛”一下非常妙。
再比如当调音师所有回忆完毕,挑衅过老太太以后,突然跳完舞的女孩亲了他一下,让他慢慢回味。
导演喜欢这种事先铺垫,缓缓释放的乐趣,非常微妙同时调音师在路上走,那段是高叙事的关键。
一共有四重意味的叙事乐趣。
第一层是音乐:用的是在女孩房间弹的音乐。
第二层画外音只有调音师的声音,没有招待的声音,回忆里他成功敲诈了招待。
第三层,调音师走路的时候回味这个过程,露出满足的微笑。
并在红绿灯挑衅了老太太。
第四层,切回女孩的回忆,他得到了一个吻。
每次调音师的面部特写都在表达他的状态,他越陷越深,直至靠近死亡。
第四个问题:调音师一定会死的缘故到底是什么?
答:其实这个点回答出来才能看出这个短片的高妙。
首先调音师去敲门的时候,约有五次可以不死的机会,只要他能逃离就能活命,甚至进了房间老太太反锁了门,但他也可能通过搏斗有那么微弱的生还机会,但最终调音师慢慢束手就擒被杀,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说出来你会恍然大悟,更理解这个导演的牛逼之处。
此处可以有掌声:——当调音师看到尸体的时候,他懵了。
他完全忘记了要逃亡或者反抗,也许普通人也可能会忘,但久了以后会醒转过来,还有一次搏命的机会。
为什么调音师没有,因为撒谎的人比不撒谎的人更在乎不能被拆穿的逻辑!
当调音师懵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候,他陷入在了我不能被拆穿这个逻辑链上,所以他就乖乖脱衣服,乖乖等着老太太拿枪指着他的头,不断演奏生命最后一曲(此处先是沉默,随即演奏真是让人说不上来的有种诡异的诗意),最终我们知道,他难逃一死。
如果不是这样处理,影片就没有那么牛了。
调音师记笔记本的大意,不断回忆自己的漏洞的那段细节堪称是了不起的表演,靠画外音推动表情变化,让观众也跟着慢慢揪心。
但当反复观看以后,其实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他之前的选择,决定了他终究让自己走上了灭亡之路。
这看似所有偶然的元素,隐隐都有宿命的必然,正是这个故事编得如此巧妙又执行得那么好的体现。
拉片调音师是那种不断享受创作快感的乐趣,虽然后来也有印度的大电影,但一部短片足可让导演称神,主要也是选材加上高超的叙事,骨子里他只是这么一个变态遇变态,犯禁的人接受惩罚的故事,但讲出了一种无法言状的诡异感。
无论什么时候看,都能深深触动人内心很多奇妙的联想,这种联想,多数来源于某种恐惧,来自于内心的不安。
如果觉得我写得好,不妨再去看一遍。
基本我说的准,没错吧。
公众号:朱古力先生
这是之前写的一片声音分析的作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一下。
影片开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段优美的钢琴音乐,此时音画同步,镜头聚焦在一台大型的三角钢琴的琴弦上。
产生一定的期待与悬疑效果。
与此同时的是主角的独白——内心独白。
可以发现在该影片中,内心独白多次出现。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交代事件的发生,在渲染一种悬疑的氛围,更多的是让观众得以通过第一视角去观察整个故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段开头非常精妙,以倒叙的手法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吸引了观众的好奇。
而且讲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因素全都体现了——“钢琴”“盲人”“老人”“女人”。
深刻隽永。
戛然而止的画面,伴随一个类似于枪声或者是关门的声音,开始了正片。
此处的这一个声效也是在为后面做伏笔,也是很多人争论调音师究竟是否死亡的一个关键点。
紧接着一段,又是男主角的独白。
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前因后果,人物的过去。
——在他成为盲人调音师之前他是一个失败落魄的钢琴家。
而从01:19起,就出现了背景音乐。
这段bgm配合着男主角的喘气声,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体现了他的不安紧张。
场景切换到了咖啡馆。
男主与老板的对话,不仅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
可以发现,两人的对话是导演精心设计过的。
——“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这样的话语,无不是在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
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调音师是装瞎的,而通过男主角的讲话,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饱满的人物性格,甚至可以看见他的世界观——面对了失败后他濒临崩溃,选择通过欺骗来收割他人的同情,尤其是在他讲泰姬陵的故事时。
这些都在暗示着他后面的遭遇。
而当他摘下墨镜,露出隐形眼镜时,他表现出的那种骄傲自满,也使他的人设更丰富。
而在接下来他讲述扮演盲人的好处时,插入了几个他在做调音师时的镜头。
此时的音画不同步。
在前三个镜头里,始终用主角的旁白,而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出现了男主与另一个女生的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延伸拓展了剧情。
在对话的结尾,他要向老板表演如何通过扮演瞎子蒙骗他人时,导演将镜头切到了他行走在马路上的场景。
结账的对白配合他走往下一个顾客家里的场景,这是非常绝妙的剪辑方式。
不仅仅使情节更为紧凑,而且通过这种声画对立的方式,加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与感染力。
这种音画的冲突配上一段激昂起伏的bgm,也预示着高潮即将来临。
当男主角提出搀扶老奶奶过马路时,也暗示了此时的男主角已经对自己的演技洋洋得意,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场景切换到了雇主家门口,这段男主的表现非常有意思,破绽百出,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与女主人对话时,他的语速很快,这体现了他的骄傲自满。
男主滑倒后,出现了悬疑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了气氛,使观众也和男主一样心情跌宕起伏,体现了此时主人公看到地上满是血后的惊恐但不得不强装镇静的心理。
主人公坐下后不小心碰到钢琴时发出了一串不和谐的音符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的慌乱恐惧。
当主人公在女人的注视下换衣服的时候,此时画面中只有大提琴的背景声,和主人公换衣服的声音。
平静下是波涛汹涌,这是女人与主人公之间的彼此试探,稍有不慎,主人公就要丧命于此。
背景音乐很好地渲染出了这种紧张可怕的气氛。
与影片前半部分欢快明亮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骄傲自得到如今的紧张恐惧。
而当女主人将男主的墨镜摘下时,此时影片没有任何背景音乐,长达三秒的镜头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始终在主人公的背面,聚焦在女人探究的脸上。
此时的静谧,完美地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通过这三秒钟声音的突然消失,镜头的静止不动,使观众屏息,心也随着主人公起伏紧张祈祷,体现出此时两人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是性命攸关的时刻。
此时的镜头切到了主人公沾满鲜血的双手上,伴随着几声刺耳的钢琴声和他安慰自己的内心独白,完美地呈现了他此刻的不安与恐惧。
随着女主人脚步声的靠近,她站到了调音师的声后。
三声“说点什么”的内心独白,将紧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短时间的静谧将观众的心揪住,紧接着调音师就弹出了片头的那段乐曲——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舒缓了我们的神经,与开头相呼应。
将全片串联了起来。
电影又回到了开头的镜头,跳动的琴弦,舒缓的音乐,男人的独白。
镜头一点一点地向后推,推向了主人公背后站着的女人。
当镜头推到墙上的镜子里时——赤裸上身的男人,举着枪的女人,钢琴,这一切都被定格在了镜子里。
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视角看清了这一切。
这段舒缓的钢琴音乐配上女人举着枪这一行为,两者的冲突相得益彰。
琴声也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然后画面就戛然而止了。
但钢琴声并没有停止,给人以十足的想象空间。
男人究竟死没死,谁也不知道。
为什么会看这部短片的起因已经忘记,努力回想也找不到头绪,可能是看到了某人的看过,也可能看到了某个豆列,但也许是阴差阳错而去youku找了这部片。
也许是除夕之夜烟火声太过响亮,开头没有进入剧情,看过第二遍之后发现开头实在非常棒。
提醒各位还没看过亦或是没有很了解剧情的朋友,开头可以反复斟酌玩味几遍。
这部短片首尾呼应,中间刻意平铺,但有饶有趣味,张弛有度。
在看到这个剧名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是一部悬疑片。
之前的情节缓缓展开,讲了一个叫阿德里安是得钢琴家,为了准备伯恩斯坦钢琴比赛失败的故事,之后闷闷不乐而去做了调音师,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而假扮盲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赚取更多的费用。
然而直到去为一位新顾客调琴因为一个友邻的留言让我重新修改了写作思路,不去详写整个剧情发展,但还是想说说调音师的结局。
众所周知,整部短片是一个倒叙结构,开头即结尾。
个人认为调音师是死了,因为开头调音师不得已的弹琴画面切到在剧院坐在钢琴前的画面,它的切换声音明显感觉有些异样,仔细倾听可以感觉到是钉子枪发射的声音。
我想调音师 L’Accordeur 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
虽然该片只有13分钟,但是精巧的创意、巧思和情节设置,让人有回味的兴致,正是现在的国片所缺少的。
女主人发现调音师假盲似乎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但一定要杀吗?
可以从杀和不杀的后果看。
杀掉的后果:调音师失踪,顾客在约,老板在找,调音师有自己的行程,邻居看到调音师进门……一切的一切都指向女主人自己不杀:1 调音师盲的话,没有威胁(基本可忽视这点)2 调音师不盲,一个男人VS一个女人,还是个老女人,谁会赢?
而且男的有很多抗争的机会。
而他没与自己抗争,为什么?a 这个男的蠢到极点、懦弱到极点、对自己演技自信到极点(最后这个显然不是,调音师已经很紧张了;此外,还有记事本);b 他将自己盲人的身份看得很重,甚至也许高于自己的生命(不想连累老板之类的)。
而调音师弹琴也许是在跟女主人说,“我不会说出去的”其他暂时没想到,那就暂时分析ab吧:a……算了,太无聊了,直接排除算了,或者算个小概率吧,要不真的太无聊了;b既然没反抗,那么为了维持盲人身份,调音师走后也不太可能会报案,洗完衣服、洗完手之后,别人也不会怀疑,还可以打消邻居的怀疑。
就算b中调音师可能会抽疯或者良心不安之类的 走后报案,那结果也跟1一样。
所以杀掉的话,很大可能被抓。
不杀的话, 大有可能 不被发现。
理智的人会放过调音师
《调音师》拉片分析 (片长:13'37'', 导演:Olivier Treiner,法国)镜号景别运动方式内容长度音乐音效对白旁白分析(关键词:悬念与多重时空叙事)字幕17''钢琴声从4''入。
音乐先入,交代片子主题。
1特写钢琴的某部分。
"远景处 钢琴的琴键随音乐跳动。
"4''钢琴声续。
交代声源,环境。
2特写钢琴跳动的琴键。
3''钢琴声续。
旁白(内心独白)入:我很少在公众场合弹奏"旁白是本片贯穿到底的一个叙事工具,声音是以倒叙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此时,第一个倒叙/第一重时空开始。
"3特写钢琴跳动的琴键。
5''钢琴声续。
"除非是特殊的场合,例如今晚"引发悬念,期待4近景"一个白发老头一动不动的坐在沙发上。
"6''钢琴声续。
这个人是谁5特写"一个人穿着袜子的脚(此人坐在钢琴椅上)"2''钢琴声续。
我不认识6特写一个人的光着的背脊。
2''钢琴声续。
我甚至看不见他至此,没有人物主体的正面镜头,此时悬念达到一个高峰。
7近景"一个调音师神色平静而怪异,从眼珠看出此人是盲人。
正光着上身坐在钢琴前弹琴。
他身后站着一个黑衣人,看不见头。
"14''钢琴声续。
我是盲人,再说也不是为他演奏,而是为我身后的人"第一悬念揭开,但身后的人又形成一个新的悬念"出片名《调音师》钢琴声戛然而止。
一个意指性模糊的音效突入,像开门声,又像是枪声。
"一个新的悬念建构起来,接下来的镜头似乎可以表明这是一个开门声,但看过结尾才知另有乾坤。
此处音效参与了叙事,非常精彩,不同理解引向不同剧情方向。
"8大全景一个大的音乐厅,一个穿着西服的调音师从舞台这端走到钢琴前。
鞠躬。
12''"环境音效、人物走路的动作音效"去年,我被认为是天才片名出的音效声接此镜头,可认为是调音师开门走到舞台上的开门声。
9全景,俯拍"调音师走到钢琴座位前,坐下。
"4'' "环境音效、人物动作音效"我也以为自己前途无量。
第二重时空10中近景,背拍调音师坐下。
2''人物动作音效15年来所有努力,11特写调音师的手调椅子的高度。
1''人物动作音效只为一个目标12近景调音师的手擦琴键。
1''人物动作音效13近景调音师紧张的脸,可以看出此人此时并非盲人。
7''"调音师粗重的喘息声、噪音(仿调音师内心的情绪)"伯恩斯坦钢琴比赛14特写"调音师发抖的手伸向琴键,开始弹出第一个音。
"5''钢琴的颤音,做了一个失真的效果(突出调音师内心受到的刺激)噪音延续15近景调音师躺在床上,一脸苍白的看着天花板,翻身躺向一边。
6''钢琴声的回声续,我失败了,顿时万念俱灰16小全景调音师侧身躺在一边,目光呆滞的看着前方。
背景中的一个女人正收拾东西,收拾完拿着包出门。
8''钢琴续,关门声。
"我独自呆着,被失败所折磨,掉进万丈深渊"17中景餐厅内,调音师带着墨镜,坐在桌前,正摸索着倒咖啡。
一个胖子看不到脸(景别卡到脖子以下),从镜头前经过,反身坐在调音师对面,电话开始震动,男人接电话。
此时,服务员走过,粗鲁的放下端来的餐碟,走远。
8''钢琴声续"我重新活过来了,成了一个调音师""第三重时空开始。
此镜头时空变换,包含的信息点丰富:1、再次交代调音师盲人身份。
2、胖子出现,但一直没露面,又一悬念形成。
3、服务员的动作为其后叙事埋下伏笔。
"18中近景"反打镜头,胖子露脸,瘪着嘴看了服务员一眼,接着看手机说话,调音师抬手喝咖啡"9''"调音师:这服务员真周到.胖子:这社会不是暴露狂,就是偷窥癖。
""胖子这句台词看似无意义,实则点题。
点明此片的主题:暴露狂和偷窥癖。
"19中近景"反打,调音师吃东西。
胖子把手机伸过来给调音师看"6''"胖子:昨晚我们谈了2小时,看她给我发的照片。
调音师:我是来吃饭的""悬念:调音师是盲人,胖子却给他看手机"20中近景反打,胖子不满的说话。
4''"胖子:你这年纪难道就没有恶习吗?
"21中近景"反打。
调音师不紧不慢的吃饭。
"6''胖子:你把糖当饭吃吗?
吃死你我也不管。
22中近景"反打,胖子往椅子后靠,态度嚣张的说话"6''胖子:我来这可不是为了看你吃饭。
我想知道,你的调音订单怎么一个月来翻倍了?
"之前胖子絮絮叨叨,此时话终于说到了重点。
"23中近景反打,调音师低头说话。
4''"调音师:你的客户欣赏我的工作,这奇怪吗?
"24中近景反打,胖子继续说2''"胖子:有点儿。
调音师:有人投诉么?
"25中近景反打,调音师吃了一勺东西。
4''"胖子:没有。
调音师:生产力提高了还要炒我鱿鱼?
"26中近景反打,胖子突然发飙,凑近6''胖子:今早我接个电话,找我的盲人调音师。
27中近景反打,调音师平静的脸色,端起汤来喝7''胖子:你能解释一下吗?
28中近景"反打,胖子恼怒的表情,盯着调音师"3''29中近景"反打,调音师喝完汤,擦嘴,不紧不慢的说"8''"调音师:莫卧儿王国的皇帝沙贾汗,在妻子死后……胖子不耐烦:别跟我鬼扯……调音师继续:莫卧儿王国的皇帝沙贾汗,在妻子死后,"30中近景反打,胖子不耐烦的表情,往椅子后靠,调音师继续说10''"调音师:悲痛万分,他召来当时最好的建筑师。
皇帝问他,结婚了吗。
"31中近景缓慢推近"过肩反打,调音师投入的说话"20''"调音师:结了,殿下。
你爱你妻子吗?
爱。
她是我的命,爱她胜过一切。
很好,那我就赐死你的妻子,让你知道我的痛苦,你就能为我妻子建起最美的陵墓。
皇帝杀了他的妻子。
建筑师建起了泰姬陵。
""这些看似啰嗦的台词,却很好的刻画了调音师这个人物的个性:有才华、却也爱耍小聪明、自以为是。
"32近景胖子不屑的表情。
2''33近景"调音师继续认真的说话。
拿下眼镜,露出他的眼珠。
"8''"调音师:人们认为失去会变得更敏感。
胖子:你太有才了,混蛋。
调音师:所以我决定变成瞎子。
"34近景胖子凑上前看4''胖子:这是什么?
35近景调音师把眼镜推上8''调音师:没什么,隐形眼镜。
我下午要去一个新客户那。
"此镜头揭秘一个悬念,调音师并不是盲人。
新客户是个伏笔。
"36近景胖子不屑的往后靠5''"胖子:不会吧?
调音师:他们认为我的感官更发达。
"37近景调音师继续说3''调音师:我的耳朵无与伦比。
38中近景调音师在一个客户家调音,客户端起一杯水客气的递给他。
4''调音师:谢谢。
"上一时空的对话继续:调音师:一个盲人调音师,他们肯定会和朋友说起。
""此镜头开始各个不同时空的叙事,为调音师在叙述自己的回忆。
——总归此为第四重时空。
"39中近景调音师在一个女客户家里调音,他在前景弹琴调音,后景站着一个敷着面膜的女士7''钢琴声起"调音师:有很多好处,知道吗?
小费更高,人们更友好""旁白开始揭秘,调音师并非盲人,而是装盲人。
此时空中,调音师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偷窥癖’。
用盲人的身份进行偷窥。
"40中景调音师在一个男客户家里,侧对镜头弹琴。
后景里男客户从厨房门栏走出,穿着小短裤,拿出一条长裤开始穿。
8''钢琴声续"调音师:没那么多提防,我知道很多人不知道的事"41中近景调音师在一家女客户家调音,听到女客户的问话,假装盲人一样的侧头回答7''钢琴声续"女客户:对不起,介意我在你调琴时练舞么?
调音师:不介意"""42中景女客户开始脱衣服,不放心的回头看3''钢琴声续43特写"调音师的导盲棒放在钢琴边。
"2''钢琴声续44近景"女客户放心的转过头。
继续脱"2''钢琴声续45特写"女客户的腿,衣服脱下掉在地"4''钢琴声续46近景调音师呆滞的眼神看着前方,前景处有女人的身影在舞蹈6''钢琴声续47近景胖子说话2''钢琴声停胖子:你是个偷窥狂。
"回到第三重时空,与胖子吃饭的时空。
"48中近景调音师继续说话,3''"调音师:自比赛后我就没能弹琴"49近景胖子一脸的不悦5''调音师继续说话:在瞎子面前,人们不再克制,50中近景调音师低头继续说5''他们给的更多更好51过肩拍,中近景胖子往前靠,说话6''"胖子说话:如果被抓住怎么办,人们会认为我也参与了"52过肩拍,中近景调音师得意的继续说话7''"调音师:有人投诉了吗?
要炒掉我么?
胖子:别逼我"53过肩拍,中近景"胖子不悦的指了指眼镜,调音师摘下眼镜"7''胖子:再让我看看。
54过肩拍,中近景"调音师摘下眼镜,看着胖子。
胖子冲他眼睛打了个响指,调音师眼睛一动不动"8''"胖子:练了很久了吗调音师:是得练"55中近景"胖子不悦的横了一眼,又不得发作"2''脚步声渐入56中景,反打"服务员入画,粗鲁的丢下账单,走开.调音师继续说话,拿过账单,掏钱。
"9''"调音师:还是很难相信?
做个实验,我来结账"57中全景"调音师拿着导盲棒,走在街道上,去前戏所提到的新客户家。
边走边得意的笑。
"15''钢琴声起"上一时空的对话继续:调音师:服务员,少了一张钱,不,不是这张,大小不一样,我要找你们经理谈谈,你以为我瞎了就可以这么骗我么?
不,我付钱……好吧,既然你坚持的话。
""此时,镜头叙事进入第五重时空。
但声音叙事停留在第三时空(声音部分只有调音师自己的,没有服务员的,所以可视为调音师内心的回忆)。
声画不对位形成了巧妙的叙事结构,也刻画了调音师自鸣得意的心理状态。
"58中景"调音师与一个老妇站在红绿灯前。
"3''钢琴声续59特写红绿灯变换。
2''钢琴声续60中景"调音师与一个老妇站在红绿灯前。
老妇一脸惊讶。
"4''钢琴声续"调音师:您好,需要我扶您过马路么""将其洋洋自得的个性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来"61近景调音师坐在女客户的钢琴前,为她调音,女客户半裸着在前景跳舞。
调音师露出得意的微笑。
8''"钢琴声更大,成为最主要声源。
""此镜头,叙事又回到第四时空。
仍可视为调音师的回忆。
"62近景,背拍"调音师的头部,前景为女客户在裸舞。
"7''63近景"调音师专注的弹完一曲,女客户的脸入画,亲了一下他的脸。
调音师得意的坏笑。
"14''钢琴声停。
"音乐停,音效放大,环境音。
亲吻音,及调音师自鸣得意的笑声。
"64中全景"调音师来到新客户家。
按下门铃。
低头看袖口。
扶眼镜,伪装成盲人。
许久无人应答,掏出本子看看日程,再按门铃,拿下墨镜对着猫眼往里看。
半天,终于有女人过来应答。
打开门,调音师走进。
"76''"环境音,按门铃声、翻本子声、对话声、叹息声、脚步声,开门声。
此处的重点有个对面邻居的开门声。
(与开头处出字幕时的声音很相似)""新女客户:是谁?
调音师:钢琴调音师。
新女客户:我丈夫不在,改日再来吧。
调音师:我调音不需要你丈夫在家。
新女客户:没事,我可以付您上门费。
调音师:不是这个问题。
我是盲人,需要费很大力才能到您家。
你们没有取消预约,至少应该开门解释一下吧。
(再次按门铃,门开)新女客户:对不起,我没准备。
我丈夫没告诉我。
""此镜头叙事再继续第五重时空。
来到新客户家。
此镜头是一个长镜头,导演在此颇有用意,结合后面一个镜头,此镜头可视为对面邻居在猫眼里的一次窥视。
也印证点题的台词:这世界不是偷窥狂就是暴露狂。
女邻居对调音师的窥视导致了好奇(一个假冒的瞎子),也导致了后面的剧情发展。
"65中近景邻居的门打开,一个家庭主妇伸出头看。
4''门打开的声音。
画外音——新女客户:进来吧。
"此处点明了女邻居的窥视,也是这样,新女客户让调音师进了门,成为剧情转折的关键。
"66中全景推近"调音师摸索着门走入。
新女客户的眼神犀利的看着对面的女邻居。
门关上后,镜头并未马上切走。
"8''诡异的音乐起"关门的音效被刻意放大。
门被反锁声(锁了三声)。
""调音师:钢琴在哪?
新女客户:我带你去。
""此镜头延续了女邻居的主观视角。
(门关上后,镜头并未马上切走,而是停留)新女客户的眼神揭示了女邻居的好奇让她不悦(女邻居的好奇是针对调音师,但女客户以为是针对自己)。
音效运用到位,参与叙事,种下悬念。
(门被反锁,说明新女客户内心已有了主意)"67中全景"屋内。
调音师走进屋子,前景处摆放了油漆桶和梯子。
调音师摸进了房间,新女客户看到后慌张的大喊:"4''诡异的音乐续新女客户:不,小心!
"前景处油漆桶和梯子有了一个伏笔."68中近景,背拍 调音师自作主张的走进里屋,突然滑倒。
1''诡异的音乐续69近景,俯拍拉远"调音师摔倒仰朝天。
镜头拉远,我们发现他倒在一片红色的液体里。
"4''"诡异的音乐续,并推上。
我们逐渐感到了诡异和紧张的气氛。
""新女客户:等一下调音师:这是什么?
"剧情到此,之前的铺垫到此处到了一个高潮,也将疑问推到高潮。
(这一团红色液体是油漆还是血?)70近景"调音师惊恐的挣扎着爬起来。
新女客户扶他起来。
"3''"诡异的音乐续,并推上。
我们逐渐感到了诡异和紧张的气氛。
""新女客户:把手给我!
这边"71中全景缓慢推近"调音师惊恐的挣扎着爬起来。
新女客户扶他起来。
两人出画,镜头往前推,一个老头正坐在沙发上,头上都是血,已经死了。
"5''诡异的音乐续,并推到最高潮。
"音效推上,制造气氛。
"没想到您会走到这边来"剧情到此急转直下,有了一个对应的总爆发。
而且我们发现,坐在沙发上的老人就是第一时空里,调音师弹奏时的老人。
"72中全景"前景虚,老头满是鲜血的脸;背景实,新女客户给调音师脱衣服,并解释"8''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新女客户:我们在装修,不小心把颜料打翻了,所以不想让你进来"73特写"调音师的手上沾满了红色的液体。
调音师被女客户推了一把。
他扶着钢琴坐下,碰到了琴键。
"1''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74特写新女客户怪异的表情。
2''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上一镜头推他,作为女客户的一个测试,此处她心理有了疑问:这人可能不是盲人"75特写调音师惊恐而吓呆的脸,后景处新女客户擦着自己的双手.调音师忍不住微微转头看坐在沙发上的老头.1''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钢琴被敲到发出声音"音效此处模仿人内心活动.76特写老头满是血的脸.2''诡异的音乐续,"音效续,推上最高潮."让观众看清楚,就是第一时空里的老人.77近景"调音师从惊吓中回过神来,回答新女客户的话"5''诡异的音乐续,"音效猛的停住."新女客户:听到吗?你把衣服脱下来,我帮你换上我丈夫的"音效停住,表明男主角突然回过神."78中近景"女客户转头对着调音师说话,走远,转头用诡异的眼神盯着调音师."5''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调音师:好,谢谢.新女客户:慢慢脱,我转过去,不看你"此时男主角从‘偷窥狂’转变为‘暴露狂’。
之前是借盲人身份的“偷窥”,此时却是为了证明盲人身份的“暴露”。
79近景"调音师惊恐的点头,开始脱领带"3''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80中近景"新女客户用犀利的眼神盯着调音师。
调音师背对镜头,站起来入画,开始脱衣服."9''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此处的讽刺意味很明显,对比之前调音师沾沾自喜的回味偷窥女客户脱衣.81中全景"前景新女客户继续盯着,后景调音师开始脱裤子.脱完,新女客户走上前抱起衣服."7''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新女客户仍在测试他,判断他是否真的盲人."82中近景"女客户盯着调音师的眼镜,走上前,取下他的眼镜,盯着他的眼镜看."9''音乐停"心理音效停,此处无声胜有声,气氛更紧张.环境音效:女客户的走路声,摘眼镜声"新女客户:您的眼镜脏了."此处剧情推到非常紧张.悬念:到底新女客户有没有了解到他是假扮盲人?"83近景"一只沾满红色液体的手触摸琴键,调音"2''调音时的钢琴声旁白起.此处旁白为内心独白:冷静点,84特写"一只沾满红色液体的手触摸琴键,调音"2''冷静点,她完全没发现85全景"前景处调音师继续调音,后景处的门后,新女客户的影子打在墙上,看得出正在翻衣服里的东西"3''"你表现得很自然,都能得奥斯卡了"86近景"调音师继续调音,忍不住看沙发上的男人,表面尽量平静,内心则慌张不已。
"33''"后段加入新女客户走近的脚步声""这个男人是谁?
她丈夫么?
她不是说去找她丈夫的衣服么?
她为什么还不拿来?
冷静点,也许她在洗我的衣服,那不是很好吗?
我穿好衣服,调好钢琴就走人。
希望她不会翻我的上衣口袋。
我的日程本,见鬼,放在口袋了,瞎子怎么会要日程本。
""此镜头为一个长镜头,近景镜头+长时间的内心独白,细致表现了调音师此时的心理动作,而后段加入的脚步声音效将紧张气氛推至高潮。
"87中全景"模拟调音师主观视角,满脸是血的白发老头"2''缓慢的脚步声她来了88近景调音师的尽量平静的脸3''缓慢的脚步声89特写"调音师坐在钢琴前,穿着袜子的脚,在不安的挪动。
此时,一个穿高跟鞋的脚慢慢走入画,停在他身后。
"5''"缓慢的脚步声,渐强烈"90近景"前景为调音师强装镇静的脸,后景为一个穿着黑衣的人站在他身后。
"32''钢琴声响起"别回头,你是瞎子。
没有任何理由回头,你是瞎子,说点什么……妈的。
说啊!
(开始弹琴)"此镜头景别、内容跟第一时空、第10个镜头吻合。
钢琴声开始后,第五时空在此时回到第一时空。
91特写特写钢琴的某部分。
4''钢琴声续。
与第一个镜头吻合。
92特写特写钢琴的琴键跳动。
3''钢琴声续。
与第二个镜头吻合。
93特写特写钢琴的琴键跳动。
5''钢琴声续。
与第三个镜头吻合。
94中景摇,缓推镜头从钢琴处慢慢摇到调音师的头、摇到他身后的手握着一把装修用的钉子枪、摇到新女客户的脸、再摇到他们身后的大镜子,镜子里倒映出新女客户端着枪对准调音师的头。
缓慢推近。
37''钢琴声续。
"我是瞎子,不知道身后发生的事,既然不知道就该放松,我该继续弹琴,我弹琴时她不能杀我,我弹琴时她不能杀我……""此长镜头为观众揭秘开头第一时空的一切,也明白了之前旁白的意义。
看完这个镜头,一定会倒回去看开头,才能明白此片的叙事玄机,也才能明白那个音效在字幕处出的双重含义。
环形的叙事结构,开放式的结局,试听细节的精妙处理,才让这个13分钟的短片涵盖了丰富的信息,不落俗套。
此片的主题可以说是“好奇害死猫”,也可以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
人生真是寂寞如雪,此片可以和《宵禁》互扇耳光(为嘛那导演和255老师有点像?!255老师可比他有趣多了!)
考试看的
法国片子不装逼会死吗?!!!!!!!
极棒,张力十足
捧太过了吧,此类桥段希区柯克的小故事里随手皆是。
短片因为容易被人接受所有分数总是虚高吗~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短片之一。
another over-rated one
他利用挖掘他人痛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久违的快乐,就如同那个泰姬陵的故事一样。
请问,好看点在哪里。。。
赞!好赞!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wODg3OTg0.html
没啥特别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
干嘛不直接就把老太太掀翻,演戏上瘾。
还行,不过比较刻意,水平虽然不低,但也没什么个性。
很不错
什么玩意儿
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遇到赛末点,幸运是比一切天赋都更重要的事。
2012.5.24
挺嗲的小短片嘛 給你一個開放式結局 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