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志愿军:雄兵出击

志愿军:雄兵出击,The Volunteers: To the War,志愿军三部曲1,伟大的战争·抗美援朝,伟大的胜利,战与祀,The Great War

主演:唐国强,王砚辉,刘劲,辛柏青,张颂文,黄晓明,章子怡,朱亚文,张子枫,魏大勋,肖央,王骁,陈飞宇,魏晨,尹昉,张宥浩,海清,王传君,郎月婷,杜淳,贾冰,林永健,王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韩语年份:2023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1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2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3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4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5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6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13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14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15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16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17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18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19志愿军:雄兵出击 剧照 NO.20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情介绍

志愿军:雄兵出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0年,朝鲜南北两个政权发生内战,未过多久,美国宣布参战,并且趁机对我国东北部展开轰炸,还派出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以阻挠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完成。危急存亡之时,我方高层展开连番慎重的讨论和推演,并派出周总理前往莫斯科请求斯大林的支援。然而斯大林模棱两可,我方又处于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艰苦阶段。但是为了保家卫国,御敌于国门之外,毛主席毅然决然派出由彭德怀同志(王砚辉 饰)率领的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冰天雪地,战火纷飞。志愿军战士们面临的是与自己无论从国力还是装备都有着天壤之别的敌人,可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子孙后辈的安居乐业,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朝着胜利勇敢前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护宝者刘易斯探案第四季骗徒奇遇记IT狂人特别篇夜樱向日葵你那边几点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而立之年已读不回的恋人坐88路车回家拜见宫主大人2车轴爱在招生部附身爱之证侠探锦毛鼠之逍遥劫母爱如山无影灯下世界魔女出发!危墙汤姆·帕帕:你很棒了恶魔烟筒巴里公主血腥姐妹会偶像寂静之地冬荫功2:拳霸天下反击第五季回路

《志愿军:雄兵出击》长篇影评

 1 ) 首映

感动的是历史真实,而非电影。

作为志愿军后代以及《长津湖》审过剧本的咱,对陈的作品本不抱期望。

影片是又三部曲首部,所以《雄兵出击》才是破题。

笔墨花在领导人战前定下决心和跨过鸭绿江首战、三十八军“万岁军”由来及松骨峰战斗上。

能感觉某些点是专家们刻意要求也着重纠正了的,比如指战员们称呼“同志们!

”战争场面比《长津湖》稍微好些没有武侠感,表现了舍生忘死。

但人员还是密集,白刃战居多。

王骁的梁兴初和黄晓明的江潮不错。

其他角色僵化,领导人更是套路化。

很多场景没有展开。

但的确塞不下了。

至于电影手法谈不上。

《上甘岭》那种再难回。

 2 ) 新时代抗美神剧!

太难看了!

一路突突突𠳐𠳐𠳐画面挺好情节很烂!

不知道为什么人物说话老是拍转圈圈的 看得我头晕😵‍💫把霉菌塑造得太傻太弱太自大了!

这种有教育意义的片给小朋友们看了他们会以为这段艰难时光不过如此吧。

明明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役。

先烈们不畏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被拍成个爽片一样。

很恼阿瑟演技好烂镜头好多。。。

多到让人不适。。。。

每次一看到他就出戏,前半段的演得跟在拍偶像剧一样。

后期又跟超级英雄一样,怎么都打不死,三个人立flag那里厅里就有人说不会他们三个就剩阿瑟了吧,结果整个三连就剩他一个,好多人都被气笑了,我还是第一次这么希望一个角色下线。。。

唉感觉好多情节都没讲清楚,但是时长两个多小时,不知道为什么要加那么多水时长的画面。

电影里大部分演员演技都挺好的,能看得进去,不枯燥;最后联合国那里的蒙太奇手法有点意思,zzy很美。

如果没有阿瑟电影可以给5分。。。。

 3 ) 他们以凡人之躯,创造最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陈凯歌之前的作品里总会有抑制不住的浪漫主义倾向,经常性地诗兴大发,一以贯之地以「少年凯歌」一般纯挚的眼光去打量和描述这个世界,多少有种不合时宜的感觉。

但是在《志愿军:雄兵出击》里,他的少年气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却恰恰赋予了影片迥异于寻常战争片的气质。

整部电影里充盈着一股「气」,一股我们的父辈对新诞生的中国的殷殷期盼和忠诚卫护之气,一股少年中国的昂扬志气,一股中国人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从此站起来了的铮铮铁骨硬气。

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意气和热血热情,除了陈凯歌,一时之间我竟想不到有其他导演可以拍出来。

想要讲述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总绕不过去「我们为什么要打这场战?

」这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过去很多文艺作品描述这段,总有书写历史的沧桑之感。

而陈凯歌拍这段的时候,却用了一种沉浸式的表现方式,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回到那个年代,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你要拍抗美援朝,你就不能只拍那些宏大的场面,那些激昂的口号,那些史书上响当当的名字。

你要拍鸭绿江边的麦田黄了,期盼和平已久的人民在收割庄稼,美军的燃烧弹掉下,摧毁了他们这一年的劳动成果和来年的希望,年幼的孩子浑身着火在麦田里凄厉地哭喊;你要拍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洋溢着和平气息的万家灯火,白天刚刚在产房接生了8个孩子的林巧稚大夫,在满天焰火下温柔而又坚定地回答毛主席提出的问题:“如果敌人将炮弹扔在了协和医院你会怎么办?

”她说:“我会用我的生命保护所有的孩子。

”你要拍崇尚绝对理性的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拿着他估算的中美两国国力的具体数据对比一条条地向周总理汇报,说根据数据这场仗打不赢,但这个质疑者却说:“我选择回来,贡献毕生所学。

”因为新中国政府为全民免费打卡介苗、禁毒、开仓济民、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他说“我不唱赞歌,但我都看到了。

”你要拍毛岸英报名做彭老总手下的第一个兵,临行前为了不打扰正在开会的父亲,只在窗棂下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

他穿到朝鲜的那双又大又掉了掌的皮鞋,是父亲穿过又送给他的,他说他28岁了,也要像28岁的父亲一样去做一件大事;你要拍38军军长梁兴初的迟疑和怕,因为他手下的战士已经牺牲了太多,他舍不得,他说:“战士们仗都已经打到看到新中国了,看见好日子了”。

当你拍出了这些细节,这些普通人的爱与怕,不用喊口号,观众也能从中得到我们为什么要打的答案。

前几天我刚好重温了德国人拍的《我们的父辈》,那是当代德国文艺工作者对历史的梳理和反思,拍的是当初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德国年轻人,如何在不义的战争中失去了信仰和热情,被战争彻底摧毁人生的全过程,它的整体基调是压抑和低沉的。

而陈凯歌在拍摄战争的时候,也选择了几个虚构的年轻人的视角去讲述一代人的故事,报务排幸存的小战士杨三弟,三连不肯撤退的两个未成年的小战士张尊和黄三宁。

在和平年代,他们可能只是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对未来有着无尽的畅想。

可是在那个年代,他们不敢奢想未来,却为了下一辈能够生活在和平时代的理想,在战场上迅速地成长起来,甚至为了他们到不了的未来献出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人生曲调,是激越向上的,他们是这个年轻的共和国真正的希望所在。

全片最能表现陈凯歌导演功力、也是全片高潮的是松骨峰一战和伍修权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的穿插剪辑,新中国代表能够以一身傲骨坐上国际牌桌、一腔硬气地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背后是因为有硬骨头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一次又一次地以劣势创造奇迹,以百人之力挡下上千美军组织的数次火力冲锋……代表团在联合国大会上举起的手,也是松骨峰上活着的三连战士举起的手,他们只要还剩一口气,就依然在坚持战斗。

三连战士们咬牙坚持的这口气,就是支撑中国代表的底气。

陈凯歌是个很擅长用赋比兴等修辞方法去营造气氛的导演,《志愿军:雄兵出击》里所讲述的那段历史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他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技法还是赋予了这个故事极大的新鲜感,他用超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一鼓作气地讲述这个故事,文戏武戏相得益彰,气韵始终不散。

尤其是片中的战争场面拍得克制又质朴,没有猎奇或者开挂的意味,让人梦回老八一厂当年拍的那些战争片。

我们的战士不是超级英雄,他们只是一个又一个意志品质坚定而又勇敢的凡人,却能以凡人之躯,创造最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所以说,导演多读点书,总是件好事,起码能把那些很多人都讲过的故事讲出新意来。

 4 ) 别再洗了,差就是差。

流水帐一样的电影,基本就是全部在叙述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

剧情完全没有跌宕起伏。

与其这样拍一部电影,不如去拍一部纪录片。

或者说与其我们观众去看一部这样的电影,不如去看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纪录片至少还能让人狠狠的共情,而且是真实记录的事情。

没有影片中的少许杜撰成分。

比长津湖还差,长津湖至少人家还有剧情为蓝本。

再来说说节奏上。

节奏烂的一塌糊涂。

快的快,慢的慢,没有一点导演自己的节奏。

越来越相信《霸王别姬》不是陈凯歌拍的了。

要么就是这部电影不是陈凯歌亲自操刀,否则我是坚决不会信陈凯歌的水平会拍出这种电影。

对比抗美援朝同样题材的《长津湖》,虽然长津湖也不是特别好。

但人家至少节奏是四平八稳的。

而这部电影节奏真的是不忍直视。

完全带入不了。

节奏和剧情就跟小学生写日记一样。

完全没有导演自己的想法和匠心和巧思。

再来说说演技。

个别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尴尬。

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还有海清饰演的林巧稚,就那么几句台词,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除了激起观众的爱国心,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作用。

完全就是工具人般的存在。

再来说说国产战争片的通病:为什么现在国产片的战争片越拍越差。

无非就是套路一样,完全没有导演自己的设计。

基本上每部国产战争片都有这几个特点:1:开战前几个小士兵打打闹闹。

开几句玩笑。

2:看见队友死了就不顾死活的向敌人发起冲击。

有些电影拍这种桥段时还要时不时的冒几句不入流的脏话。

3:强行煽情。

要么就是这个重要的人物死了,大家很伤心。

要么就是那个人死了,煽观众的情。

还有很多很多通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说也说不完。

文戏没调度,武戏没强度,没精度。

战争部分看的十分尴尬。

还有就是我想说的是抗美援朝这个题材能不能不要再薅了?

可以允许一两部这样的电影存在。

但是你越拍越多这种相同题材的电影,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在圈钱。

这是在贩卖爱国情怀。

如果这些抗美援朝的题材的电影全部拿到美国去上映,不知道美国看到这么多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会作何感想?

你拍一两部就适可而止了。

观众的爱国情怀也一直都在。

可是你逮住这个题材拍两三部,拍四五部,拍六七部。

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在圈钱。

可能这时候就有人会洗:这是为了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

可我也就不明白了。

这么多电影属实是浪费好的题材。

而且你要拍你就拍也行,关键是你拍的烂也没办法。

电影历史上也有很多非常棒的战争片,而国产战争片却没有任何一点优点。

还有我想说的是,爱国情怀不是由一部电影就可以激发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最祖国的热爱。

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5 ) 抗美援朝不是靠堆情绪打出来的

首先,抗美援朝战争离我们已经过去七十年了。

这七十年里,涌现了像《英雄儿女》这样的优秀影片。

不知道陈凯歌看过多少过往相似题材的电影,又学习和吸收了多少?

历史在那里,前辈们优秀的作品也在那里,不能凭着自己那点老本和感觉拍…再者,拍战争题材的电影,不是春晚演小品,图个热闹,堆满情绪… 演正面角色的大部分演员都没有体验过七十年前那血与火的生死时刻,也没有时间去沉淀那一代人朴实而真挚的保家卫国、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更没有对于残酷无情的战争的敬畏与痛感… 很多场面,很浮夸;很多情节,很肤浅;很多对白,很幼稚… 一场战斗,无非是指挥的师长、军长和指挥部搞个博弈的戏剧冲突,下面的战士和敌人上演007般的打斗、肉搏、刺刀见红,但看不到一点点基层指战员、普通战士在战争中的真实状态… 最后,还想问一句,对于张艺谋也好,陈凯歌也好,对于《长津湖》也好,《志愿军》也好,相比于《英雄儿女》、《上甘岭》或者《解放》《拯救大兵瑞恩》,你们拍出了哪怕一点的高度或新意了吗?

真的没有。

 6 ) 最细腻的群像戏,看得人热血沸腾!

《志愿军:雄兵出击》以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为锚点,陈凯歌导演带我们重回1950年,为观众剖开一整个历史的横截面。

电影对战争宏大场面进行了全景式展现,凛冬严寒脱下裤子夜渡大同江、松骨峰百余人阻挡美军炮轰、三所里阻击战肉搏坦克等等,无不让人震撼。

看完电影,有了跟以往任何抗美援朝作品都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这场“立国之战”,从更多更深层面理解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彼时,二战的阴云刚刚消散,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正在拉锯冲突,还未形成新的制衡,新中国刚过完一岁生日,何其脆弱和稚嫩,却已经遭遇着来自各方国际局势的威胁,想要守护无数普通民众的幸福,首先便要守护国家的疆界,守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话语权。

而在各种大事件中,更能看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外交人员、志愿军将士、平民百姓等人物的立场和情感,几个时空、不同视角的故事相互勾连,把这段轰轰烈烈的大历史编织得有血有肉,看时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

电影中对于历史和时代的还原真实且细致,以至于作为当代人带入这段历史时,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国际格局的变化,看透彼时的战争动机中,不乏被时代裹挟的那份无奈与矛盾——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而且“只有赢,中国才能生存下去”。

彭德怀司令长的“一身血,两脚泥”,短短六个字讲透了这场战争的艰苦和残酷,更展现着从国家到个人一致的决心:保家卫国,不惜代价。

这份决心,和无数志愿军战士为之付出的牺牲着实让人动容。

在和平的当下,我们应该通过这样的电影讲好这段故事,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个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戏是,在松骨峰的空袭之后,在被血液浸满、遍地焦土的战场上,为数不多幸存的志愿军战士听到一声“三连的,还有没有能打的,举手!

”,还是坚定地举起了手。

不难理解,为什么松骨峰战役中,仅有百余人的志愿军三连,能够数次击退人数在千人以上、装备精良的美军,他们以血肉战胜钢铁,用意志和生命守住了这片战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影不仅展现了大场面,突出了志愿军群像,在战争的全景式呈现外,更不乏以点带面的小人物故事。

松骨峰上有两名普通战士,在他们毅然牺牲之前,电影便反复展现他们的形象,连长和指导员两次叫住他们,情真意切地把他们当作三连的年轻力量,给三连留下的战斗力量的种子,而小战士们热血报国,决心不改。

非常喜欢这种对普通战士的高光刻画。

在电影之外,还有无数这样年轻的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的青春热血保卫祖国。

去时少年身,归来报国躯,正是他们的付出与牺牲,守住了新中国的和平发展。

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挡了空袭和炮击,换来中国在国际会议中的话语权,也换来了你我的未来,在电影中,个体命运的呈现汇入时代的洪流,也形成了让人动容的今昔交错的局面。

能拥有如今的生活,真的要感谢70年前整整一代人的巨大付出,铭记他们,永远感怀。

《志愿军:雄兵出击》阵容强大,众多大牌演员饰演历史人物,还有众多青年演员饰演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的故事全部汇入抗美援朝这一事件的历史洪流当中,为我们呈现那个时代或大或小的不同侧面。

在悲壮昂扬的叙事基调之中,让人为之动容,甚至在电影结束后依旧难以释怀。

今年正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走入影院去看志愿军,正是一场对先辈最诚挚的缅怀。

致敬一代志愿军战士,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

 7 ) 我怀疑导演发疯了

全程真是如坐针毡,如果说入朝作战前还有一些信息密度能让人了解下去的话,入朝作战后真的一分钟不能忍,全程叙事混乱,所有人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好像志愿军都是NPC,完全没有作为人类的情绪。

长津湖虽然够烂,但至少场面够大,简直刷新战争烂片记录!

也刷新陈凯歌烂片记录!

究其原因,我有理由相信导演可能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表达的东西,才能拍出如此夸张的烂片

 8 ) 优缺点吐槽

按照剧情顺序刚开始战争背景介绍剪的凌乱,多方人物露脸走个过场节奏感很差,而且像是在演话剧一样,表演痕迹过重,说话都要专门做pose,样板化,很失真。

前期战争场面cg感,截出来可以当网游宣传动画。

有几个镜头太晃,不过吃炮弹被炸晕的时候倒是很应景,确实晕眩。

有一段甚至掉帧,非常卡顿,感觉像是玩游戏时候显卡带不起来了。

陈飞宇出戏,帅公子带妆游历战场。

最想吐槽的,文字信息速度过快,根本看不过来,尤其作战方案部署图在动,下面文字还贼长,根本看不过来,甚至两个根本没法同时看,不知道陈导以为观众几个眼睛。

后面总体上战争场面还算正常,剧情颇为流畅,相较同类型抗美援朝片,以总战场规划入手而非从单次战役切入,希望三部曲拍完可以起到抗美援朝历史细节的普及作用。

很会煽情,容易掉眼泪,家国情怀大义,虽然被拍烂了但是每每看到还是会感动。

张颂文去联合国的戏份和战场上惨烈的交锋混剪感觉很流畅,时空相异,但是不屈的手坚举,虽然有点土,但是更有味道。

总体7分,期盼下两部。

 9 ) 魏大勋演出了毛岸英的气韵

前天带我年近六十的老父亲去看志愿军,魏大勋的角色甫一出场,尚且没有言语对白或者字幕介绍,他就很笃定地说出了“这是毛岸英”,周围也隐约能听到好几个不同的声音在说“岸英”。

魏大勋的身形、神态、动作无不细致贴合,他站在那里,就好像跨越了七十三年的时光,把岸英短暂地再次带回了我们眼前。

整场电影看下来,岸英的离开很早、很匆忙,猝不及防得让人甚至来不及悲伤,却在事后每一次回想时都不由地心痛惋惜。

历史上的毛岸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十八岁的大好年纪,满怀热忱一心许国,然而战争最是残酷无情,风华正茂的少年就这样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从此成了全国人民隐隐作痛的伤口、扼腕叹息的月光。

相对于整部电影一百四十分钟的时长,岸英占的篇幅并不多,但他恰如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一缕清风,抚慰了小战士杨三弟,也温柔地拂过每一个观众的心。

魏大勋的演绎,让我们得以从历史的尘埃里、光阴的缝隙间,再瞥见一眼那个如风如月,似松似竹的身影。

 10 ) 纯属浪费生命

周末闲来无事,去看了《雄兵出击》观影过程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根本无法坚持看完。

前面的文戏不予评论,一开始打仗就进入了主创的幻想时间。

1,一开始有一场美军机越过边境线轰炸我国百姓的戏,作为我国出兵朝鲜的正当性本来很有必要的,但却拍得非常滑稽。

轰炸机刚出现,就有个兵跑过来说“美机在麦田里扔了燃烧弹,快去救老乡”于是几个主要演员就跑到麦田里救百姓去了。

等他们到了,轰炸戏才开始,天上一边炸,地上一边救,那个英勇无畏啊。

问题在于你们怎么和美机一同到达的?

我记得那个报信的不是说“扔了燃烧弹”么?

那救援到达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是一片火海才对么?

怎么感觉你们和美机是一同赶到的,美机这是空中盘旋等你们了,还是你们事先知道轰炸地点?

如果说前面这场戏是为了表现志愿军和百姓心连心,对前后逻辑性做出了些妥协,那么后面的戏就毫无逻辑了。

2,时间线推进到1950年10月19日夜第一批志愿军准备入朝,剧情交代志愿军对鸭绿江对面的情况一无所知。

然后主创的神操作开始了,彭老总为了了解对面的情况,决定第一个入朝……你没看错,是第一个,不是第一批。

辛柏青(演员)劝说无果之后,让人换上缴获的美军军服,带着无线电跟上彭总,于是接下来——他们跟丢了……一个深入敌后的指挥员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司机会朝鲜语这种细节我都懒得吐槽了,问题在于你们来干嘛来了。

接下来有两场戏,表现了从中央到一线部队,没有人知道彭总去哪了。

(爸爸去哪了?

主创也不知道啊!

)一个几十万部队的总指挥,身先士卒跑到敌占区去了解情况,干起了侦察兵的活儿,然后失联了……不是,您主角光环加身我可以理解,问题是怎么了解情况?

开天眼么?

了解完情况怎么指挥?

飞鸽传书么?

万幸其他人会听声辩位,很快找到了老总,否则这场战争很有可能因为总司令的意外失踪提前结束了。

3,志愿军接到过江命令之后击了个掌,高呼“同生共死”这时候不是应该去布置任务,交代注意事项,检查装备,核对时间么?

怎么感觉你们是准备去打群架?

4,好不容易过江了,乱套了,全乱套了。

不是志愿军未能赶到指定地点作战计划乱套了,而是主创脑子全乱套了。

说354团准备在两水洞伏击南韩部队,距离不远处是118师的团部,354团决定把敌人的炮兵放过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炮兵会走在整个部队的前面,我也不懂,也不敢问)先消灭后面的步兵。

此时电台联络不上师部,然后就乱套了。

先说两水洞这边,伏击就是放一排迫击炮,然后伏击部队跑去跟对方近身肉搏……我不太清楚,是冲锋枪的射程不足十米吗?

为什么伏击战要大声喊杀,然后冲过去和敌人脸贴脸对射?

迫击炮阵地也是个笑话,炮兵们人挤人扎成一堆,彼此之间零距离,你们是觉得片场太冷了凑一起放炮仗取暖是吧?

师部这边就更搞笑了。

前面有个通讯营长问师长“我们是什么任务”师长告诉他保护好电台,他还老大不乐意,师长问他说“你们通讯兵很能打么”然后被偷袭了,他来一句“我们通讯兵很能打的。

”还他娘首尾呼应上了。

请问部队各部不应该是各司其职么?

当兵的都很能打,那一开战什么侦察兵炮兵警卫营炊事班都往前冲好了,反正你们很能打的。

接下来354团放过去的炮兵,就这么悠哉游哉的晃悠到了师部。

Excuse me?

炮兵的耳朵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你们后军被袭击了,迫击炮都炸上天了,你们没听到吗?

Forgive me!

师部方圆五百米之内都不允许站个哨兵是吧,非要等到敌军跑到面前了,都大眼瞪小眼了,才站在房顶上高呼“有敌军有敌军!

”我记得在两水洞伏击敌军是师部下的命令,你们是知道附近有敌军的啊。

没理由知道今天有接待工作,因为大门口的同事没来电话通知,我就在家睡觉吧?

然后这场笑不活的山坡攻防战就开始了。

那个场面之小哟,你都怀疑剧组租不起那片空地。

双方就在几十米的范围内互射,超过一百米的那就属于超视距了。

射着射着,南朝鲜兵想起我们是炮兵啊,应该用炮啊。

于是推着几门炮来到了山坡下。

百八十米的距离,用炮……你们都不怕炸下来的石头把你们埋了。

另一边也搞笑,身中数枪顽强作战,慢镜头倒地都是常规操作,就不说了。

一个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士兵,不会开巴图鲁的保险……哦,他是通讯营新兵,新兵不会用巴图鲁很合理……吧但师长不是让你们保护好电台么?

警卫营的任务是保卫首长,所以要突围出去打反击……这部片耗资多少个亿,为什么不能从这么多个亿里抠个百八十万的请两个军事顾问呢,哪怕请个军事爱好者也成啊。

前段时间看了《奥本海默》,同样是“主旋律影片”很难想象这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

现在号召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然而占据文创主要位置的那些人却只能“编好中式幻想”可悲可叹啊。

《志愿军:雄兵出击》短评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4分钟前
  • 北京秀才
  • 还行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6分钟前
  • 大时代
  • 还行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9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11分钟前
  • 你都如何回忆我
  • 较差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14分钟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