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从未来罪恶都市的空中轻轨某站下车,环视街边随处可见的垃圾堆,追溯这里每个人的过去。
在未来,我们的现在是她们的历史。
「唔知系乜撚嘢来嘅」(不知是什么东西来的),则是人们对历史荒谬时刻的反应,在个人生活遭遇摧毁瞬间时的内心呐喊,同时又泄露出些许恍惚啊,巨大而缥缈得如同园子温的《地狱为何恶劣》里二阶堂富美的疑问,「什么东西掉下去了?
什么东西升上来了?
」。
在《智齿》中这种反应外化在人物的肢体表现上是失去重心的奋力挣扎,各个部位好似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之于个体如此,之于社会亦如是。
对斩哥来说是最为明显的,妻女在眼前被撞死那一刻生活被摧毁了;而后内心呐喊的表现形式是对王桃施加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暴力。
同时之于王桃,承受苦难,承受被消灭的命运,亦可借由自己的被消灭实现正义,逐渐成为了看似可行的赎罪同解脱路径。
另一边厢,之于任凯,作为一名体制培养的优生代表出现时,智齿渐次引发的、一次比一次剧烈的阵痛常常导致其正常行为被阻碍,这既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强力影响,也是他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神经反应。
丢枪则成为这一病症的转折点,此后疼痛已发展为对行为的阻断、对意识的阻碍。
人的生活为何在这里常处于被摧毁的边缘,并非每个角色都身栖底层,而是人们过度依赖价值排序进行选择和行事的结果。
每个人意识到最重要的东西并为之付出,这并不糟糕;但基于社会道德规范确定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并为之付出一切,而非以公义之标尺衡量每一个决断,则成了灾祸的开端。
目睹身边人遭受苦难在自然情感中也是难以接受的,自应另当别论。
但是否要通过施暴解恨报仇是有得选的,是否为了赎罪可以承受自己被消灭的命运是有得选的,是否在情绪不安时仍能保持职业操守、依照条例对待市民是有得选的。
而若是执拗于无法挽回的过去记忆公报私仇,或畏惧违背体制规则会承担的责罚,则必无视眼前的城市废墟,将无辜之人推向「地狱的边缘」,在挣扎中一齐揽炒。
港片,也包括华语电影,在近几年里已很久没有在一部影片里众多角色如此鲜活地徘徊在善与恶间的灰色地带,挣扎着出不去,挣扎着堕更深。
仅五位面目鲜明的角色中,囊括了陆(刘雅瑟)、港(刘家栋)、台(李淳)、日(池内博之)、大马(廖子妤)的出身,而共同的命运走向仿佛告知观众大东亚就要来到,穿行不息的城中轨道是祂的礼品,信众蝇营狗苟,城市与它那被遮盖的历史谜底则已掩盖在轨道旁的垃圾堆。
垃圾堆之于轨道,如同多余的智齿对牙床时不时会造成的强烈痛楚侵袭,是社会低下层,且是低下层之暗面的异动。
结尾当智齿被硬外力压迫出身体时,也意味着底层人在向社会爆发之际同时自我摘除的结果,在地狱发生了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理解了也无法判断的灵肉纠葛,那么在地面上它只能被当作某种病症解释。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文/李镇郑保瑞曾在访谈中说道:“在血肉世界中,很多人以为自己很熟悉这个世界,但可能在你附近有另一个世界是你不知道的。
”这句话原本是他用来形容前作《怪物》的,但放到新作《智齿》上也恰如其分。
尽管电影《智齿》的背景设置在香港,但导演郑保瑞并没有拍摄那个我们所熟悉的,繁华时尚、灯红酒绿的大都市香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污秽泛滥、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和贫民窟。
这里寄居着瘾君子、援交女、拾荒者、帮派、毒贩、非法移民等社会边缘人群,滋生着见不得人的非法勾当,肆虐着令人发指的暴力行径。
这里是城市的褶皱,是现代文明的倒影,是鲜为人知的“另一个世界”。
如果说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是一个城市的面子,那这里更能代表一个城市原始的本性,因为它撕下了正襟危坐的伪饰,颠覆了文明社会的既定条律,混乱无序,野蛮生猛。
郑保瑞选择以此为故事背景,便赋予了《智齿》与生俱来的叛逆气质。
然而,这份“叛逆”不仅体现在影片取景上,《智齿》的影像和叙事亦处处流露出它的不合群、不归顺。
无疑,这种叛逆精神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为乏善可陈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更对已然式微的港片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01 《智齿》的“废墟美学”《智齿》在影像上承继了郑保瑞电影一贯的黑色风格,并将其推向极致,发展为浓烈怪异的“废墟美学”。
首先,影片摒弃了所有色彩,只用黑白灰三种影调来叙事,这在当下的华语电影中是极为少见的。
黑白灰的影像质感不仅为影片增加了无处逃离的紧张压抑氛围,也时刻提醒着观众,《智齿》的故事是非现实的、荒诞的、游走于人性晦暗地带的。
其次,导演郑保瑞在多场戏中用近似舞台剧式的人工光源取代了自然光源,赋予了影片浓重的形式感。
如凶手(池内博之 饰)强暴王桃(刘雅瑟 饰)的一场戏中,被囚禁的王桃在垃圾堆上挣扎,此时画面四周全暗,只有一束聚光灯般的强光照射到王桃身上,仿佛整个垃圾场是舞台,而凶手和王桃正在舞台上进行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情色表演。
再如影片第三幕中展哥(林家栋 饰)、任凯(李淳 饰)与凶手的决战,强如白昼的打光配合着暴雨,使垃圾场里的垃圾和演员服装都呈现出冷硬的金属质感,他们的极端暴力行为也在光影交错中有了绝佳的观赏意味。
第三,影片在拍摄垃圾场和贫民窟时,使用了纵深镜头、俯视镜头、跟随镜头等多种拍摄方式,旨在表现出它的拥挤、压迫,以及空间结构上的复杂。
就像片名“LIMBO”是由无数只蝼蚁组成的那样,在郑保瑞的镜头下,这些底层边缘人的寄居地也变成了迷宫般的蚁穴,而影片中那些陡然出现的城市全景更加突显出这里的狭窄、破败、微不足道。
最后,影片的美术置景也出色地完成了“废墟美学”的建构,如山的垃圾、遍地的污水在夏日闷热潮湿气候的发酵下,时刻挑战着观众的感官底线。
不难想象如果把画面复原成彩色,将会带给观众多么强烈的视觉冲击。
如此,郑保瑞通过自己独特的“废墟美学”,将雷米小说中的大陆城乡结合部刻奇化为香港城中不为人知的“人间炼狱”。
正如片名“LIMBO”所暗示的那样,《智齿》所拍摄的是一个架空的香港,一个处在地狱边缘,随时会走向失控与崩塌的罪恶之城。
导演郑保瑞正是通过抽离影像现实感的方式,为影片无尽的暴力宣泄留下充足的表达空间。
02《智齿》的意象迷宫影片中有三个意象被反复提及,它们可以看作是解开《智齿》主题呈现的钥匙。
第一个是影片的核心意象,智齿。
智齿又名“智慧齿”,一般在16—25岁间萌发,因此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都接近成熟,故有“智慧到来”之意。
在雷米的原著中,智齿又被视为“立事牙”。
影片中,新警员任凯长了一颗智齿,自他进警局的第一天起就隐隐作痛,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智齿之痛令他越来越难以忍受,直至最后决战中被凶手打落方才结束疼痛,这是影片明面上的“智齿之痛”。
然而,任凯在心里也有着难以祛除的“智齿之痛”,那就是他作为初入社会的菜鸟警员,如何化解自己心目中理想化的警察形象和在象牙塔里学到的,长久以来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与现实生活间的巨大矛盾。
导演将这种心理矛盾具象化为任凯与老警员展哥间的观念冲突,比如任凯不明白展哥为何会对王桃痛下狠手,又为何会对平民滥用暴力。
可以说,展哥的一言一行都挑拨着任凯的是非观念,他的每一次智齿作痛都是信仰的摇摆不定。
影片最后随着智齿脱落,任凯终于实现了与展哥/过去的自己的和解,他在坚守住初心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这座垃圾之城相处,完成了菜鸟警员的心灵成长。
对展哥来说,他心中的“智齿”是对王桃的仇恨。
因为仇恨,他变得脾气暴躁,性格扭曲,面对王桃时不仅情绪失控,甚至还想利用体制之恶置王桃于死地。
导演在这里对原著做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改编:小说中展哥的妻子已经去世,电影中展哥的妻子变成了植物人。
这个改编堪称绝妙,它瞬间拉近了观众与展哥间的心理距离,当看到展哥的妻子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时,任何有同理心的正常人都会理解展哥的愤怒,但展哥对王桃的大打出手又会让观众陷入道德上的两难困境:我们无法忍受一个男人对女性实施暴力,却又不能对一名受害者家属的情绪宣泄有所指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导演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智齿”种进了观众心里。
而随着妻子离世、王桃陷入危险,展哥也逐渐拔除了心中的“智齿”,影片结尾处他的坦然一笑,既是欣慰于王桃的安全,更是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心魔。
对王桃而言,她的“智齿”是对展哥的愧疚。
因为自己的一时过错,她亲手摧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也将一名人民公仆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边缘。
她冒着生命危险做警方线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救赎,尽管肉体受到了非人的痛苦,但她的灵魂却在这过程中得到救赎与解脱。
从这个角度看,王桃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宗教意味的。
而影片中第二个重要意象正是神像。
近年来,许多导演都喜欢围绕着“神像”做文章,如黄信尧导演的《大佛普拉斯》、杨雅喆导演的《血观音》等。
《智齿》中,郑保瑞导演也加入了神像元素,但他并没有在神像的宗教性上大做文章,神像在影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罪恶的标尺和人性的反衬。
因为无论是佛祖观音还是圣母玛利亚,在这“人间炼狱”中都神力尽失,只能眼睁睁看着罪恶发生。
而最终帮助王桃逃出生天的也并非神力,是她身上迸发出的强烈的求生欲望。
神像意象的加入看似闲笔,却使影片的绝望感与讽刺性更上层楼。
影片中第三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是列车。
提及“列车”,我们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整洁、有序、快捷。
诚然,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列车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它往往也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导演郑保瑞正是利用列车的文明属性,揭示出贫民窟的肮脏、混乱和原始。
同时,导演有意多次拍摄列车从贫民窟上方驶过的画面,意在点明现代都市对个体的异化。
在匆忙的都市生活中,个体显得无比渺小与悲凉,在拥挤的早晚高峰中,人们早已迷失了纯真,变得冷漠自我、逃避现实,失去了关怀底层边缘人群的情感能力。
所以,尽管列车每日从贫民窟上方经过,那里依然是人们所不知道的“另一个世界”;就算凶手乘坐着它四处作案抛尸,他仍旧是文明世界眼中的“隐形人”。
03 类型框架下的作者表达《智齿》对雷米的原著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影片整体沿用了犯罪悬疑片的类型框架,我们却能在《智齿》的人物塑造与情节建构上看到郑保瑞独特的作者表达。
首先,读过雷米的小说原著不难发现,导演对展哥这个人物进行了极大程度地压缩和留白。
比如,小说中会描写他如何戏耍王桃:斩哥并没有开远,而是在路上扭秧歌,车头一蹿一蹿的,一个少年在前面一边不停躲闪,一边破口大骂。
斩哥似乎不急于抓住少年,反而很享受戏耍他的过程。
他对工作的抱怨:“这个辖区是这座城市里最乱的地方。
全市的骗子、妓女、酒鬼、小偷都跑到这儿来了。
”斩哥点燃一根烟,狠狠地吸着:“跟他们客气?
在这里出没的,有一个好人么?
都是人渣!
”他把头转向任凯:“如果你老爸是当官的,早就把你分配到市局坐办公室去了。
还会在这鬼天气里跑来跟这些垃圾打交道么?
”以及展哥的起居环境:斩哥的家狭窄而凌乱,处处透着单身汉的狼狈不堪……卧室里和客厅一样脏乱,惟一的五斗柜上却一尘不染。
五斗柜上摆着一只香炉和一个相框。
一个留着长卷发的年轻女人正冲自己笑着。
可以说,小说中给出的这些细节都是绝佳的改编素材,它们让展哥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可感,但或许在郑保瑞看来,这些细节反而破坏了展哥身上的神秘性和阴郁色彩,故而悉数删除。
导演想让他成为的,是一个心怀仇恨,游走在地狱边缘的“独行客”,而非接地气的“痞子英雄”,这也与郑保瑞电影一贯的黑色风格相契合。
演员林家栋精湛的演技也完美诠释了展哥一角,观众通过他瘦削的脸庞、紧锁的眉头,真切地感受到展哥的愤怒、分裂与失控。
其次,王桃一角也进行了大幅度地改编。
小说中的王桃是个假小子,电影中的王桃则变成了更加典型化的女性。
她是影片中所有来自男性的暴虐行为的承受者,但我们又在她身上看到了底层弱势女性执着且强烈的求生欲望。
同时,王桃与凶手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小说中王桃与凶手的关系是各取所需的畸恋,电影中为了保证王桃女性形象的纯洁性,将这种畸恋关系移植到女毒贩可乐姐身上。
但无论是王桃还是可乐姐,她们所渴望的东西都非常纯粹:生存,尊重,救赎和爱,而她们身上的母性又在无形中成为疗愈和拯救男性心灵的良药。
无疑,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巩固了郑保瑞的作者地位,她们为黑色电影涂抹上柔情,也使影片节奏张弛有度。
而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电影,《智齿》却淡化或放弃了推理、反转、爱情等商业类型元素,剧情编织在我看来甚至是粗糙的。
如任凯作为核心意象“智齿”的承担者,被塑造得扁平化、工具化,人物转折也十分生硬;影片开头反复强调的“两年前的报纸”,直到最后也没有得以解释;结尾处展哥寻找王桃时为何不说话等,都是《智齿》显而易见的剧作硬伤。
我认为这背后所反映出的是郑保瑞导演“重情绪而轻细节”的创作倾向,比起烧脑和逗趣,他更希望我们看到的,是人物在极端情境下的极端暴力。
这也许并不会让《智齿》成为一部优秀的类型电影,但我仍然要为郑保瑞导演坚持自我表达的“叛逆精神”鼓掌。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不定期更新影评。
一、关于凶手凶手恋母想必大家都能看出来,时常念叨“母亲”一词,将母亲的照片视为珍宝,拿着母亲照片幻想母亲在抚摸自己,藏身处的圣母雕像,都在暗示或明示这一点。
那么凶手为何会有慕残情结,其实有一个细节可以解释,影片中出现过几次凶手和母亲合照的特写,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照片中凶手的母亲是缺少左手的,毒贩女也是缺少左手,再联系到凶手砍的都是左手,不难看出其中的关联。
二、关于林家栋改手枪编号一事林家栋人到中年,怀着身孕的老婆被车撞,孩子没了,老婆也瘫痪在床,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他老婆第一次出场时有个镜头是他躺在老婆病床旁的床上,接着给了他老婆一个面部特写,下个镜头马上是他的面部特写,生不如死的不光是他老婆,想必他亦如此。
故事进展到林家栋把搭档送回去时,看到搭档老婆怀着身孕,这就不难理解他接下来的举动,自己活着了无生趣,搭档还有着大好人生,看到搭档怀着身孕的老婆难免也会想到自己的老婆,若是没有那场车祸,生活会是怎样呢?
那场车祸他没来的及阻止,但是同事将要遭遇的“车祸”呢?
他有办法阻止,所以他行动了,所以在故事尾声,他特意把自己的手枪交给搭档,这一连串的行动,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就是要拯救搭档。
三、关于制服凶手后,林家栋搜救女主时为何不同时大声呼叫的问题有个镜头,林家栋站在办公室里,周围贴满了惨遭凶手残害的少女遇害照片,林家栋脑海里不断闪现女主遇害的画面,不难理解,他此刻的心情:担忧女主的生死。
此时他也许还抱有一丝女主未死的希望,但故事进展到尾声,见到凶手藏身地的少女尸体,他的心已凉半截,再到与凶手交手,这时他想必是觉得女主已死,所以在搜救时他忍不住哭泣,这时他精神高度紧绷,情绪低落,加上不抱有希望,那么搜救时未大声呼叫女主,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怎么会想到女主不光活着,还TM拿着抢呢?
大家给林家栋翻译翻译什么叫TMD惊喜)。
大家认为情节不合理时,不妨置身处地想想,若自己是剧中人物,是否能从头到尾保持冷静、保持理智。
林家栋饰演的警察,明显存在性格缺陷,暴躁,目无法纪,恣意妄为,公私不分,完全不将王桃的命当回事,甚至刻意造成黑吃黑。
说句难听,这种人说是警察中的败类也不为过刘雅瑟饰演的王桃,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意外导致他人死亡,也不用为了赎罪就真的命都不要的做牛做马吧!?
这符合现实么?
还有一些明显不太合理的设定:1. 香港的地铁可以推一堆垃圾上去的么,还允许带宠物??
不用安检?
2. 香港的监控系统这么差的么?
查个连环杀人犯就只靠两个警察人肉??
3. 发现线索靠撞大运,以及像狗鼻子一样灵敏的警察?
4. 香港居然有这么大片破烂不堪的地方供流浪汉构筑自己的“乐园”,真的让人大开眼界5. 在丢枪问题上,帮别人改持枪编号是不是也太假了?
演员演技都还算在线,但剧情整体差强人意,变态的部分算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黑白影片的采用给这部电影也做了加分。
另外,由于肮脏的环境和惨烈的互殴的加成,这部影片确实给观众带来了额外的刺激感;影片最后的误杀设计还不错,要不然就落于平庸了片名『智齿』没看出来和电影本身有多大关系,唯一的联系就是有一个警察一直有智齿疼痛问题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算得上有特色,有想法,但确实不必尬吹
太蠢了一、做事不分轻重缓急大白天翻垃圾派那么多警察大白天抓八达通派那么多警察抓不会玩命的偷车贼派那么多警察夜里去毒犯老窝就俩人,而且还只有一把枪二、最后是哑巴了还是聋了?
最后是去救王桃的,起码默认王桃人还没死吧?
日本鬼子都拷起来了,再去找王桃的时候,警察是哑巴了吗?
不会喊“王桃”?
难道王桃聋了吗?
香港刑警叫支援那么难么?
作者: NoNoNos 柏林电影节进行到第三天,特别展映单元郑保瑞导演的《智齿》上线——年度最生猛港片登场了。
就让我们忘了这几年那些不知所云的西游改编烂片,一切从头来过。
郑保瑞还是那个拍出《狗咬狗》《杀破狼》的类型片导演,攒着狠劲,一身热气,硬桥硬马的手艺从没有丢。
时不我待,香港电影的余晖将尽,为这座潮湿性感的孤独海岛,再讲一个差与贼、男与女的血腥故事,郑保瑞拼尽一身功夫,状态回勇,便是这部《智齿》。
本片改编自大陆作家雷米的同名小说。
影片的双男主沿用了常见的老少搭档组合:林家栋饰演的资深警察展哥,和李淳饰演的刚毕业的警校高材生任凯,两个人携手调查一起情节恶劣的连环抛尸案。
香港警方屡屡接到举报,市民在各处垃圾堆中发现了被钝器割下、残忍抛弃的人类左手。
结合失踪人口,警方判定,凶手在有目标地针对底层吸毒妓女行凶。
在查案的过程中,展哥和任凯偶遇刚出狱不久的年轻女孩王桃(刘雅瑟 饰)。
老练沉稳的展哥一见到王桃就情绪失控,飞车追逐,拳打脚踢,几近癫狂,似乎和王桃有血海深仇。
在任凯的干预下,王桃得以逃脱。
事后任凯才知道,大陆来的王桃常年混迹街头,毒瘾深重。
她某次吸毒后开车发生车祸,将展哥的妻子撞成了植物人,王桃也因此入狱服刑。
展哥夜夜守在妻子病床前,对于王桃的恨从未停止。
王桃出狱之后靠偷车过活,被展哥一顿殴打后决定将自己掌握的所有犯罪情报都交给展哥,以祈求展哥原谅,自己能重新做人。
展哥接受了王桃的情报,逮捕了大量地下势力的头目,却也故意将王桃线人的身份暴露,使得王桃无家可归,人人喊打。
为了进一步调查割手抛尸案,展哥和任凯决定继续利用王桃,找到失踪妓女生前的毒贩,搜集可能有价值的情报。
三人深入贫民窟腹地,一路遭遇各路前来找王桃寻仇的黑社会。
几番混战后,王桃被打得遍体鳞伤,却意外靠捡到任凯打斗中丢失的配枪而捡回一条命。
这一番动静也惊动了凶手,他杀了自己曾爱慕过的残疾毒贩Coco,抛尸街头,并掳走了奄奄一息的王桃。
展哥的枪被警局没收,任凯的枪被凶手捡走,两个人又弄丢了线人王桃,所有的线索都断了,案情愈发复杂,没法对上级交代,两个人陷入绝望。
退无可退,这对搭档只能背水一战,在一个狂风暴雨的黑夜,重新闯入暗黑肮脏的地下世界,寻枪,救王桃,抓凶手。
尽管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对疫情低头,所有的展映都移至线上。
但是在电脑屏幕前观看《智齿》,我依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郑保瑞黑白镜头下的香港,是一个我们鲜少在大银幕上见过的城市:与其说它是城市,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我从来没有在一个电影中见过那么多垃圾,哪怕是以捡垃圾为主题的纪录片都难以与之相比。
近郊的土坡上漫山遍野都是菩萨雕像,菩萨低眉颔首,不见慈悲,尽是苔藓污泥,正是抛尸的好地方。
王桃、展哥和任凯三人,在三不管的贫民窟寻找线索,追缉凶手,似乎是在全世界最肮脏的地方搏命奔逃。
穷街陋巷都是藏污纳垢之处,万家灯火中尽是男盗女娼。
在和地下帮派搏斗时,瘦瘦小小的刘雅瑟几乎要「撞碎」每一根骨头,在刀光、血浆和无穷无尽的垃圾中挣扎抢命。
而池内博之饰演的凶手,其栖身的巢穴就更为壮观——几乎是一个由垃圾溃烂扩散而成的装置,即使在黑白屏幕上也脏得能刺痛人的双眼。
这个恋母慕残的凶手,还在这堆垃圾中,珍藏了无数手的模型、人的残肢、被侵犯糟蹋过的女性尸体……
这是比《罪恶之城》更为可怖的人间地狱。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几乎忘记了,曾经印象中的香港是一个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
在郑保瑞的镜头中,这座失乐园,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垃圾场,一个暗无天日的地下世界。
光线似乎只是一个玩笑,黑与白都是黑,没有一块儿干净的地方,没有一个干净的人。
偶有摇臂支起镜头鸟瞰,远处的城铁闪着明亮的灯光飞驰而过——它似乎来自于另外一个文明世界,简直荒诞。
但这部影片给人刺激最大的,还是无尽的血腥和暴力。
有别于以往黑色电影中男性绝对的主体性,在《智齿》里,所有暴力场面的核心都是王桃:她被展哥在街头追得狼狈;她主动提供情报却被展哥打得站都站不起来;她被黑社会追杀,慌不择路直接跳楼,浑身骨头摔得几乎散架;她咬着人字拖被毒贩泼一身泔水;她被一群持刀的流氓砍得遍体鳞伤;她被凶手凌辱、强奸、用铁锹砍手……这是比丛林更为可怕的暗黑世界,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她是弱女子而有一丝怜惜。
在人吃人的底层社会,在体力上占绝对优势的男性可以肆意践踏女性。
底层女性才是所有苦难的最终承载者。
但是王桃,她没有成为那些在烧杀抢掠的欲望中湮灭的女性。
每每观众被影片的暴力尺度惊得目瞪口呆,以为她真的要被打死的时刻,王桃又爬了起来,甚至夺刀夺枪,进行反杀。
难以想象刘雅瑟是怎样才完成了王桃这个角色。
她的「小强」一般卑贱却顽强的生命力,她小鹿一样楚楚动人的眼睛,承载了整部影片全部碾压灵魂的黑暗。
相比之下,李淳饰演的任凯被打碎智齿,池内博之饰演的凶手被当胸插刀,都不算什么了。
无怪乎柏林的记者都在盛赞刘雅瑟,恨不得把明年金像奖影后的奖杯直接颁给她。
对于类型片爱好者来说,《智齿》是猛药中的猛药。
其中的暴烈血浆数倍于《狗咬狗》,还有无止境的杀戮和仇恨。
而对于银河映像的粉丝来说,《智齿》可以算最后一片用来伤逝的废墟。
差与贼缠斗太久,孰死孰活?
不过最终一起沉沦。
对于愤世嫉俗的人,对于香港黄金年代的迷恋者,对于明天还抱有希望的人来说,《智齿》便是被迫断手之痛,是展哥胸口中弹后的踉跄脚步和讽刺笑容,是凶手血泊里的恶臭尸身,是王桃对着警察、对着凶手、对着天地悲声疾呼的那一句:「我想活!
」
斩哥去修车厂找王桃,用前机盖压住老板的手逼问。
如果因为自己的执念切去别人的手是罪恶的话,斩哥和凶手在这一刻距离似乎没有那么远。
法律的意义就是维护公正,所以在惩处罪恶的时候应该将其造成了一切恶果考虑进去,物质的,精神的,当下的以及持久的。
造成了多大的苦难就承担多大的罪责,甚至应该更多。
但法律的公正也并不是只给受害者的。
你可以更严厉的定刑定罪,终生监禁,甚至死不足惜。
但如果法律的量刑让他有刑满的一天,那就不应该再区别对待。
王桃吸毒偷车将斩哥怀孕的妻子撞成植物人,即便是少年犯,她的刑期也不会太短。
而从斩哥看到王桃开始,他的行为几乎已经脱离了理智。
公器私用,顶撞上司,甚至险些擦枪走火。
如此大的仇恨,很难想象他居然在更容易折磨王桃的服刑期间毫无动作。
你从任凯作为上司空降时候,其他手下对他们两人的态度就可以知道,香港基层警队内部其实是另外一种意义的社会团体。
为了兄弟情义虽不至于逾越红线,但手脚总是能做的。
当然这或许只是为了故事的发展。
王桃看到斩哥后,第一选择是逃走,但半路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良心。
鉴于斩哥在王桃出现前的毫无动作,所以逃走真的是上上之策,看看她后面的遭遇,就为了这句原谅,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值。
看着斩哥一次次的拉着王桃到她指认的人的面前,会让人恍惚破案和折磨王桃,究竟哪个是他的第一目的。
他享受王桃的恐惧,这是复仇的感觉,这给他快感。
我甚至觉得对王桃而言这种感觉比之于之后被凶手掳走和强暴犹有过之。
毕竟对于凶手她还可以试图反抗,而在斩哥面前,她只能服从。
被两拨人堵在街角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她的绝望,你想都这样了,斩哥会不会动了恻隐,或者哪怕是碰巧赶到,至少能在王桃死里逃生的过程中起一些作用,结果还是没有。
从王桃带他们找到可乐姐,到最后开枪。
在她眼中斩哥只出现过一次,就是把她从车里揪出来拷在了车门上。
所以当她眼神对焦看到了面前倒下的人是斩哥后,她的歇斯底里其实并不需要,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配得上这几枪了。
斩哥的转变是不是因为王桃的凄惨实在太过,或许有些,但更大的原因应该是他妻子真正离开了。
与他不放过王桃一样,他同样也没放过自己。
而每天回家看到妻子,他或许都会咒骂一次自己,因为他是眼睁睁的看着车祸发生。
他会无数次的想想如果他没先去开车,如果当时他在妻子身边,如果他能护住她或者推开她,如果撞的是自己,那有多好。
而妻子离开了,他也解脱了。
他将执枪编号调换,就已经做好了去找妻子的准备了——不过,我虽然不知道任凯的等级,但他的电脑能够直接更改配枪编号,而且登录密码是斩哥输入的,也就是甚至还有可能是斩哥的账号。
这不可思议的程度就相当于,上司没收了下属的配枪,不交枪械处,而是锁在自己办公桌抽屉里一样——而当他放过了自己,他也放过了王桃。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id:j_movie),转载需授权第一次听说《智齿》这部电影,是在耳东影业的办公楼里。
当时我刚刚入职,听上司说要带客户看一批还没对外发布过的影片物料。
我翻开看了看那本小小的手册,在一众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影片简介当中,郑保瑞、《智齿》,这两个名字显得格外突出。
而后,我站在公司昏暗的放映厅的过道,看完了半个小时所谓的“影视产品”介绍视频。
《智齿》就夹在里面,只占了短短40多秒的时间。
银幕上,深黑色的水洼仿佛一张张噬人的巨口,顺着暴雨流经城市的角落。
残肢断臂浮在水面之上,是商场里摆放的人偶模特的假肢吗?
如果是的话,那粘稠的血迹,冲天的蚊蝇,又从何而来呢?
还记得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想,哪怕不要工资,也得看上这部片子。
没想到居然一语成谶,到现在我还没收到工资,同时也第一时间看到了《智齿》。
所以说愿望还是不要瞎许,万一实现了呢开聊这部片子前,有必要先为它“验明正身”。
正式看到之前,不少朋友都对它的形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预告片中的黑白影调占全片比重的多少?
它是一部黑白片吗?
到了现在,答案终于可以揭晓,没错,《智齿》是一部纯粹的黑白电影。
但与我们的常规认知不同,《智齿》选用黑白滤镜,不是简单玩弄一场光影游戏,而是从冗杂的美术场景中,将信息尽可能地归化为两个色彩极点,强化视觉刺激。
同样的技巧,相似的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弗兰克·米勒的《罪恶之城》。
二者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罪恶之城》脱胎于漫画,具有强烈的次元属性,它的构建方式是从上而下的,重感官而不重现实;而《智齿》则生长于香港的街角巷落,允许带有异质景观,但主体气质还得从这座城市的风土脉络中梳理而来。
它的构建方式必须是从下而上的,要从具体现实出发,再来引发观众的“次级在场”。
用简单点的话来说,故事对《智齿》来说非常重要。
《智齿》选择的开口是一宗连环伤人案。
短短两周内,警局连续在街头发现年轻女性的被斩断的左手。
经过调查,这些被害人都是有过前科的,即传统意义上的“失足女性”。
若她们跌落进社会的缝隙中被碾作血泥,多半无人问津,无人惋惜。
以此为起点,郑保瑞开启了节奏疯狂的“黄金30分钟”。
他用成熟的视听技巧与场面调度牢牢攥紧了观众的注意力,将疼痛的生理直感投放进汹涌的文本漩涡当中。
这疼痛源于三层,一是字面意义上,李淳饰演的新任警官任凯智齿发炎,严重时甚至影响办案进度;二是林家栋饰演的警官刘中选性格乖戾,查案过程中经常使用暴力手段;三是纷至沓来的尸体碎块,混杂在腌臜的垃圾废料当中,挑战着我们对于禁忌奇观的耐受程度。
除去人物的行为节奏,导演对于环境节奏的把控也颇为精彩。
开篇警局讨论案情的一场戏,刘中选坐在逼仄的室内,微言大义,试图揭开更深层次的推理,而后景别突然放开,强光涌入,城市轻轨从画面的一角切进画面,掀起嘈杂的背景音。
这个时候,我们似乎终于能在压迫中获得一丝喘息。
然而,就连这喘息的片刻也是导演特意留出来的。
呼吸是为了让我们清醒,清醒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疼痛。
所以,《智齿》可以看作郑保瑞继《狗咬狗》后的一次回勇,二者间相承的不仅有痛感,还有鲜明的宗教意味。
“银河系”导演敬鬼神,郑保瑞更是当中对于本土教团的真意呈现较为丰富的一位。
《狗咬狗》结尾,他把净化超度的梵音与昏黄的夕阳、惨烈的厮杀并联起来,制成浑厚悠远的“泛音蒙太奇”。
/《狗咬狗》 而《智齿》当中,这种意味更是被他直接具象为实体进行呈现。
在案发地,菩提塑像被他放置在与小腿平齐的景位上,其下方正是一只鲜血淋漓的手掌,仿佛祭品一般,代表着符号意义上的冲突:想必佛陀巡视三界,也必有低眉塞目之时,不然怎会连身前血案都置若罔闻?
佛学只讲通明穹顶,而不求现世救赎,在畸形的人欲面前它终将失灵,故而镜头一转,圣母玛利亚像又出现在了重要线索的现场。
这两种图腾流派的转移,直接明晰了《智齿》所持的信仰逻辑。
在深不见底的罪恶面前,我们莫论来生,今朝因果都需今朝偿还。
睚眦相报,必有回响,这才是属于江湖儿女的告别方式。
另一个让人瞩目的特征在于,几个主要演员都贡献了殚精竭虑的表演。
我们从来没见到过暴虐横行的林家栋,没见过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刘雅瑟,他们的表现或许在别处都称得上过火,但在《智齿》所提出的生存命题之下,都被统御成坚定强大的“撼动者”。
对于日渐疲态的港片生态,我相信它的出现,也足以成为市场的“撼动者”,鼓励后续导演进行类似题材的开垦。
无论是编导摄、还是男女主角的表演,《智齿》都是明年金像奖有力的争夺者。
若有朝一日它能把大奖收入囊中,也算品尝了撼动港片这棵大树所落下来的果实。
当然,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反派角色的脸谱化,除却极致的变态,难以跟对手形成更为有效的博弈;比如“任凯”这条故事线的薄弱,使得“智齿”这个核心意向始终游离在主线故事之外,无法在戏剧涡旋中产生更为精妙的化学反应,并提供更为持续的张力。
但我还是愿意为《智齿》鼓掌,哪怕只是为了它极致的形式。
林家栋饰演的警察,明显存在性格缺陷,暴躁,目无法纪,恣意妄为,公私不分,完全不将王桃的命当回事,甚至刻意造成黑吃黑。
说句难听,这种人说是警察中的败类也不为过刘雅瑟饰演的王桃,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意外导致他人死亡,也不用为了赎罪就真的命都不要的做牛做马吧!?
这符合现实么?
片中还有其他一些明显不太合理的设定:香港的地铁是可以推一堆垃圾上去的么?
还允许带宠物??
不用过安检???
香港的监控系统这么差的么?
查个连环杀人犯就只能靠两个警察人肉??
发现线索靠撞大运,以及像狗鼻子一样灵敏的警察?
香港居然有这么大片破烂不堪的地方供流浪汉构筑自己的“乐园”,真的让人大开眼界在丢枪问题上,主动帮别人在系统里改持枪编号是不是也太假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算得上有特色,有想法,但确实不必尬吹演员演技还算在线,但剧情整体差强人意,变态的部分算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
黑白影片的采用给这部电影做了加分。
另外,由于肮脏环境和惨烈互殴的加成,这部影片确实给观众带来了额外的刺激感;影片最后的误杀设计还不错,要不然就落于平庸了片名『智齿』没看出来和电影本身有多大关系,唯一的联系就是有一个警察一直有智齿疼痛问题,咳咳
黑白片是不是成了导演色彩美学底子薄的遮羞布了。
视觉折磨,林家栋警察能如此不修边幅么?
内地作家的小说,移植到香港的城市底层。
这不是边缘,是地狱!
黑白让观影没有一点希望,对任何一个角色都没得代入感,林家栋最近几部角色是被邋遢定性了。
肮脏,残忍,罪恶,边缘。
这个片子不用黑白的话,彩色会让人恶心吐!
对王桃来说,吸毒毁一生。
底层相残,更为极端!
总结一下,这个片子没什么营养,金像奖提名还比较多,这是电影的没落!
谁能想到香港电影的大旗会由东莞仔来扛
从去年那个人在电影节把这个片子盗录成16:9画幅的行为实在恶心,现在终于看到完整的。片子是一部特别适合在电影院看的商业港片。郑保瑞将自己的风格转化出来美术占一大部分功劳,几个角色关系处理的很水,李淳完全沦为的工具人(导演层面给他的空间太小了),反而刘雅瑟处理角色完全放开去演的确让人眼前一亮。还有视听过于依赖俯拍全景去展示城市和人的关系(卖弄风格)。
很猛,把香港拍出了末世感,角色由始至终都在雨水和泥泞侵泡的垃圾堆中挣扎、生存和寻找答案,地铁从空中呼啸而过,在这里发生的所有复仇和杀戮都不过是蝼蚁间的纠缠,暴风雨中的女人悲嚎该指向何方。刘雅瑟很惊艳。
拍这种电影,对演员来说就是一种折磨。PS:史上最多苍蝇和垃圾的电影。
【柏林2021】懵了!头晕目眩,内脏翻腾,腿肚子发软,如同坐完过山车。如果说邱礼涛是适者生存的变色龙,那么郑保瑞则是肆意挥洒的侠客,回归犯罪警匪片的他如鱼得水,影片中的香港如同百鬼横行的地狱(英文名Limbo),黑白影像不仅没有消解残酷反而将人心的魑魅魍魉暴露无余,这样的尺度下,所有的暴力血腥都是一种必然,任何程度的删减都会破坏完整性。林家栋的表演再次刷新我的认知,明年金像奖林家栋对打吴镇宇,真的有好戏看了。
郑保瑞又回到了《狗咬狗》时期的暴力美学,并且相当有魄力地把香港描绘成了一个大垃圾场,人物置身其中如同在做困兽之斗,整个美术设计极颓废为能事,残肢,尸体,垃圾越过屏幕都散发出了一股腐烂的恶臭,故事线其实非常简单,人物处理也有大量留白,李淳有海归归国后难以融入的压力化作智齿阵痛,林家栋有能闻出凶手气味的能力,但在垃圾堆里嗅气味终究难逃野狗般的命运,刘雅瑟则是打不死的精神象征,像是泥鳅般钻营在这乱世中,她演得也是相当卖力。
太不喜歡了,看著太難受。女演員被折磨到極點,把所有暴力骯髒的元素往女演員身上堆砌。看得出女主角為拿獎也是徹底豁出去了,只是一定要把演員損耗到這種程度才能鑑定演技或是對電影理想的追求嗎?從電影到評獎,只看到電影工業對女性的剝削,和評審機制中深深的父權印記。
黑白影像弱化了香港的都市色彩,使嗅觉功能在毛孔和血管的肆意碰撞中发挥尽致:黯淡的血腥、苦咸的汗液、尸臭的垃圾场、焦土般的恐惧、医院濒死的气味、城市蒸腾的罪恶。圣母睥睨着脏污的人间,钢琴却无法向众神叩问。高耸的公路划过一道道干净的车痕,下沉空间被铁丝撕扯成为困兽的刑场,人类生存的空间被压缩成弥留的夹缝,死物堆积的垃圾场却空旷得仿若无际的地狱。以暴戾方式被拔掉的智齿,以殒身仪式完成谢幕的警察,让自己解脱、与苦痛和解、将生的残骸与死的向往一同献给撒旦的使者。活着的灵魂背后,还有多少疼痛入骨的隐疾需要被拯救。
当影像仰赖暴力的叠印与加码,肮脏只能是肮脏,末日只能是末日,断肢的疼痛也只是一种痛觉而已。
通篇除了感受压抑,没有任何需要思考的地方,剧情简单地令人不敢相信。这种纯粹为了打造所谓cult片风格的电影,存在是为了什么啊?不是在垃圾堆完成全部拍摄就叫厉害啊,你得有剧情的配合吧。刘雅瑟终于在香港得了影后,但这个奖项真是苦劳多过实力。
我觉得导演并不太在意人物的刻画,而是着重营造出一种腐烂、坠落和绝望的氛围,但结尾又生出一丝底层之间相互理解的温情,仿佛在说明,只要内心还未完全凋零,或许有一天会有出路,即便那一天我们可能等不到,或者即便等到了,也需要付出无法挽回的伤痛。在当下的渔村,或当下的这里,你已经无需指出灾难的根源在哪里,因为大象已经膨胀到即便是盲人也无法视而不见。
非常非常的风格化,而这种风格化又并不造作,整体服从于故事本身,这是极好的。瑕疵是人物基于故事显得刻意而单薄。
比狗咬狗差太远了。主要倒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差劲的人物塑造。故事在结局之前没出什么大问题,追凶题材的本子还能怎样呢?已经拍到头了。所以虽然谈不上扣人心弦,但结局前的一切编排还算保持水准,而最后那几枪直接杀死了这部电影——归根到底还是人物的问题要比逻辑问题大得多。风格化的影像当然是好的,但什么时候视听和剧作才能做到平衡呢?
脏乱潮湿蚊蝇肆虐遍地垃圾的末日香港,污水雨水血水汇聚成人性之恶,咆哮、嘶吼、嗔怒、暴虐、绝望,美术做到这份上该给满分,黑白影像质感一绝。三星半。
一部片名与剧情没有联系的电影,剧情很垃圾的电影,从始至终都没有讲清楚的电影,两个很脑残的police。
男主怀孕的妻子被吸毒女主撞成植物人,最终去世,男主对女主不依不饶,不断折磨她,女主为自我赎罪而担任其线人,男主新上司在破案中渐渐熟悉男主,bug1在追踪变态杀人魔途中居然把女主拷在垃圾站……bug2两位警官合力制服罪犯不赶紧绑好,等他醒来再pk,虽然击毙罪犯但是也太不应该了……bug3最大的bug,已经制服罪犯了,男主还是一声不吭找女主,只要男主出个声,女主万万是不可能开枪打男主的……男主纯纯作死啊!让女主愧疚感翻倍……一星给女主所受折磨,一星给女主演员演技。
做警察,智商是硬伤
这剧情无语了,😰
其实我倒不是烦李安儿子跟那个被好多人吹上天的女演员,是看片前特意重温了一下狗咬狗;这电影是好精致,冲击力十足的黑白影像都很容易网红,但是失去了那种原始的粗糙,就没有感同身受的刺痛,一切流为别处的别人的别事,这个城市,依旧埋藏着不被看到的伤
场景。真实的再现了他们的世界是大垃圾场,两个男的才是真爱的事实。虐女的倾向藏都不藏啊。场景。怼着池内博之的睫毛拍啊。女演员演这种也确实惨。现在再回想拉斯疯的一些也虐女。男的殊死搏斗,女的被害人扎他心口上了都没补刀。猫。女演员演得确实好,但是难道女演员在这种世界就只能演这些电影了吗。还有甩锅给反社会他妈的嫌疑。和唾弃坟墓和致命弯道的虐女有的拼了。有些地方是罪恶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