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在法国的许多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德军屠杀威胁,把孩子们托付给各种儿童救助组织。
芬妮的旅程即根据芬妮.本雅米的真实故事改编。
屠杀犹太人的电影很多,关于孩子的镜头都是看不下去。
比方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看了心都碎一地了。
但芬妮的旅程,这一次,在奔跑里,总算见到了活着的希望。
1943年6月23日,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看木偶戏表演《拉封丹的预言》,而不幸正在此刻降临,救助机构被告发,德军正在前来,孩子们必须立即离开。
他们的车子刚离开,机构即被包抄,领导人被抓。
而天真的孩童在路上还对着揭发他们的坏蛋挥手道别。
弗曼太太接纳和帮助了他们,随着意大利宣布投降,孩子们必须离开意大利,前往一个叫阿讷马斯的地方。
为了安全,弗曼太太帮孩子们都起了另外名字和身份。
他们此行只是去山里夏令营,只准说法语,只能使用新名字。
大男孩伊力负责护送他们。
但是,半途大男孩因为害怕一个人跑了。
十二三岁的芬妮成了全权负责孩子们行程的人了。
芬妮说:会害怕。
弗曼女士说:如果怕,就装作不怕。
为了他们,装不怕。
在乘火车的时候,芬妮发现伊力已被德军抓到。
他给了她一封信让她带过去。
而混乱中,装哑的戴安妹妹又不见了,芬妮到处寻找。
现在就只有芬妮带着小伙伴们了。
他们乘上了一列火车,芬妮发现6岁的妹妹多了一个布娃娃,就问来源。
当天真的妹妹告诉了事件过程,芬妮打了她一个耳光。
那一刻芬妮神情谨慎,有了自己的真正担当。
他们遇见无数的坏人,但他们时不时地遇见好人,比方检查车厢的男人,就当作什么都没看见,且告诉他们20分钟后到站。
这20分钟,孩子们是用轮流数着的方法度过的。
他们在阿讷马斯站等了许久。
一个高个子拿着球的男青年来接应他们了。
就一句话:往山上跑。
9个孩子使出全部力气疯狂跑向山上。
可是毕竟是孩子,有的才五六岁,再也跑不动了。
男青年边走边和孩子们玩踢球游戏,孩子们在一路疲于奔命的时刻忘记了逃亡,他们追逐着球嬉戏起来,他们又有力气走路了。
这就是孩童,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再次接应的是一辆蒙着油布的大卡车,大家都不能说话。
芬妮的妹妹告诉姐姐,抱着哭泣孩子的女人即是之前送她布娃娃的阿姨。
但是他们被投降的帮助纳粹捉犹太人的法国警察拦截了。
在审讯室内,6岁的乔吉特,镇静地回答他们的提问,你就可以知道他们这一路吃尽了千辛万苦,方能练就这一刻撒谎的镇定自若,她才6岁。
那个抱着婴儿的女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婴儿出卖了全部孩子,他们都是犹太人。
被锁在房间里,没有食物。
芬妮想给母亲写家书,最终写满了我好饿。
孩子们看着地图,黛安拉小提琴,谁也没有提出要食物。
当警察拿着枪对着他们的时候,金发小男孩突然反抗,把枪扳过来对着自己的脑袋说你杀了我们吧,很简单的。
一场无任何还手能力的战争,除了不停地逃跑,无辜的孩子们能做什么?
但无论如何这世界上善良的人总是存在的,这次在修女的帮助下饱餐一顿,且逃了出来。
在奔跑的过程里,戴眼镜的小男孩的包包里突然飞出了无数的钱,所有奔跑的小朋友都快乐地跑着捡钱。
它们就像一千只蝴蝶,我们还可以再玩一次大富翁游戏吗?
男孩说:我的父亲很有钱。
孩童的世界简单纯真,快乐也来得如此单纯。
对于他们而言,金钱在此刻即天空中飞舞的蝴蝶。
他们跑向玉米地,啃生玉米。
他们看到水塘,一起欢快戏水,同样都呈现残酷的奔跑逃命里,最简单的童年快乐。
等待他们的依然是逃。
除了知道目的地:中立国瑞士边境。
别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但他们知道跑即生存的希望。
在高山上的破屋子里,他们甚至都打算好安宅扎营长久住下去,直到战争结束。
但孩子们吃了野果子中毒了,芬妮必须下山去找人救救孩子。
她大义凛然,神色坚毅,对小伙伴说:如果我出事,请照顾我妹妹。
她推开了一户村民的们,说:我是犹太人。
人性的光辉面大于了苦难里的阴暗,农场主救了他们。
且在步步惊心里,安排了人送他们到了距离边境5km的地方。
当然小男孩的钱也都给了司机。
他们终于跑过了国境线。
但有一个小女孩没能过来,芬妮毫不犹豫勇敢地跑回背起小女孩再次冲向国境线。
背后传来德军的两声枪响。
电影里直面战争的镜头很少,这是一场世人皆知但电影画面里看不见的战争。
随着那张空白的信纸飘向空中,芬妮和孩子们的旅程结束。
芬妮最后逃避德军的枪击,使用的是Z型路线逃跑,那是伊力教给她的。
小女孩说:做犹太人不好吗,那我们不要做犹太人了。
小男孩说:我们永远不能成为别人。
当希伯来语民歌图巴拉卡响起,你会明白,那种与生俱来植根于民族感情深处的东西,是任何大屠杀都屠杀不尽的。
二战中,儿童组织机构共拯救了几千儿童,相对于几百万的大屠杀,实在是有限。
但芬妮他们遇见了。
芬妮后来回到法国,再也没有遇见过父母。
文:阿四2020.02.23午后
电影的每一帧,看起来都那么地宁静,美好。
可孩子们的每一秒都是水深火热。
那些孩子们是如此善良,离开时面对告发者,仍会挥手告别。
能相信、依靠的人逃走了,也仍然相信他不会抛弃自己,觉得他是最勇敢的人。
罗曼女士告诉芬妮:“如果怕,那就装不怕,为了他们。
”芬妮从一开始的不安,害怕,到后来挺身而出,揽下职责照顾大家,确认尸体,找人帮忙确认孩子们的病情,冒着被纳粹枪杀的风险跑去抱回落队的小妹妹,一步一步带领大家走向边境。
很感动故事的结尾,却又心疼孩子们的经历。
整部影片,我很喜欢一段话,那段话是伊力对芬妮说的:“这个国家也没那么糟糕,虽然没有太多的东西,但我们有切成碎片的土豆、胡萝卜。
虽然没有肉、家禽,但还有蘑菇。
也有可以用来做甜点的糖和杏仁。
”这番话充满了希望,就像后来那封空白的信。
很感谢在那个时期每一个存活下来的孩子,很感谢他们还活着;很感谢他们这么地勇敢;很感谢他们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雨过后,仍对生活抱有热情,仍然笑得灿烂、美丽。
愿那些受过伤的孩子们,仍然相信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仍然心存善意。
艰难已然过去,往后只会越来越好。
电影里大多数的人其实并不理解这场逃亡的实际意义,只知道要躲避士兵 警察、躲避所有的成年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断送她们未来和性命 不论是为了利益举报援救组织的老人,还是为了安全出卖孩子们的妇人,都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在了儿童的对立面,摆在了人性与良知的对立面。
导演用孩子的纯真和成人的虚伪、奸猾作对比,凸显了残酷战争下人们生存环境遭受的无情破坏。
电影小记②:《芬妮的旅程》2021年 1月31日魔掌下的流亡的赤子之心,在流浪中长大。
“我们至轻至短的苦楚,是为了成就我们极重以致无比的荣耀。
祷告你的未来长路坦荡,再不必为他人哭泣。
”战火纷飞的年代,与芬妮一般千千万万的孩子被迫与至亲分离,辗转于一个又一个的收容所,思念的潮水日日夜夜侵蚀着她们。
她们想念故园、亲人和从前那些时光。
可回不去了,只能用小小的相机沉浸在回忆中,妥善安置自己的天真。
可残忍的现实哪里会容许多余的洁白在此时此刻?她们是什么时候学会长大?或许是Fanny强忍着恐惧带着孩子们踏上逃亡的旅程,或许是Gogette在警察的拷问下颤抖着报出假名,亦或许是Maurice视死如归用头抵着敌人的枪时的鱼死网破的决心,或许是Fanm放下了承载着记忆的相机……她们在黑暗中跌跌撞撞,用童真与世界对抗。
一"犹太人不好吗?我们不做犹太人不就可以了吗?”一"不是的,我们没法不是犹太人。
”孩子童真的话语像利刃,句句刺中那些虚假的面孔,一把扯下那些遮羞布,让丑恶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电影最后的长镜头,Fanny背着小男孩拼命朝着伙伴们跑去,而他们身后是穷追不舍的子弹,他们眼中跃动着生命的火光。
我不禁感叹生命是何其渺小又而其伟大,那么的生生不息。
我不知道他们逃到瑞士后过着怎样的子,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是否依旧思念那些一去不复返的人?历史无言,历史又何其有言....
自由之旅
讲述二战的好电影数不胜数,最著名的莫过于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
今天皮哥给各位推荐一部小众但特别的二战片——《芬妮的旅程》。
说它小众,是因为豆瓣只有3000多人给出了评分,而《辛德勒名单》的评分人数是58万+;说它特别,是因为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二战期间的犹太儿童,从另一个视角揭露了战争的残酷。
在梳离《芬妮的旅程》剧情前,我们不妨将它与《辛德勒名单》做个简单的对比。
两部佳作都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辛德勒名单》改编自纪实性小说《Schindler's Ark》,而《芬妮的旅程》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
优秀的战争片往往不是以情节离奇取胜,而恰恰因为注入了真实的力量。
两部佳作还都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
《辛德勒名单》里,这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小女孩身上的一抹红,是黑暗世界里透出的一丝微光;而《芬妮的旅程》的对比手法,从海报上就能看出些端倪。
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草地奔跑,看过电影后才知道,他们背后是黑洞洞的枪口,他们心中早已满目疮痍,一不留神这幅美丽的画卷都会被战争撕得粉碎。
两部电影也有不同。
《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是:战争下的救赎。
一个为逐利不断压榨工人的商人,在目睹集中营惨状后,开始了营救计划。
《芬妮的旅程》的主题则是:战争下的童真。
一群孩子在战争中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责任,他们撒谎,猜疑,敌视,崩溃,但那份童真一直没变。
什么花最美?
从烂泥里开出的花!。
一句话剧透《芬妮的旅程》:一群犹太孩子的逃亡之旅。
二战期间,纳粹阴云笼罩,许多犹太父母将孩子交付给慈善组织。
影片开头,一位母亲将孩子送到了收容所,孩子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母亲一转身,却满眼噙着泪,她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主角芬妮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战争逼着她一夜成长,13岁的她来这里不过两年,却已经是“小大人”了,整天撅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脸。
除了芬妮,这里大多数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外面炮火连天,收容所却是世外桃源,他们追逐打闹,表演木偶剧,好不热闹。
然而芬妮眉头紧锁的阴云仿佛预示着有坏事要发生了。
果然,校长接到通知:收容所暴露了。
一场儿童版的“敦刻尔克”撤退计划开始了。
他们的第一站是毗邻意大利和瑞士的法国东南部地区。
主人福曼太太乍一看是个冷酷的人,她严厉斥责了芬妮和她的妹妹,让他们分开睡,同时她要求逃亡的孩子们必须假扮成法国人,半夜里她叫醒孩子,让每个人背出自己的假名字,说错的免不了一顿斥责,几天下来她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女魔头,但她其实外冷内热,孩子们即将面对的是比她残酷百倍的纳粹分子的审问,说错一个字意味着死亡,在送别的火车上,福曼太太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她大喊自己东西被偷,成功吸引到了嘲讽,检查的军官一个个赶过来,孩子们乘机搭上火车,福曼太太立刻晕过去。
火车到站,领头的男孩逃跑,芬妮成了真正的领队。
按理说,芬妮整天一脸丧气,不适合做领队,但这也是矮子里头拔将军,同行的人中,有个是哑巴,有个太内向,只有芬妮那张不属于孩子的高级脸有点领队范儿,她稀里糊涂接过了使命。
临行前,福曼太太的话时刻萦绕在她耳畔:任何时候都要隐藏自己的恐惧。
火车轨道被炸,他们被迫下车,一群孩子像没头苍蝇一般迷失了方向,有人走失,有人被捕,很快团队暴露,这次计划眼看就要夭折了。
关键时刻,福曼太太的苛刻训练起了作用,孩子们面对审讯对答如流。
之后的行程一波三折,金发男孩被抓,但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毫不惧色,他的表现赢得了芬妮的信任,团队智囊团新添一员猛将。
小伙伴们众志成城,逃了出来,来到了一片绿草地。
他们如同但落在人间的天使,自由嬉戏,那一刻死亡的气息烟消云散。
他们在草地上踢球,在树下玩数钱游戏,仿佛身后的战争只是一场幻梦。
短暂的休憩之后,继续逃亡之旅,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偷渡到了瑞士边界,这里距离瑞士还有5公里,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45分钟。
迎接他们的是铁丝网,反坦克障碍,以及德国人鹰一般巡视的双眼。
这一次奔跑不同于绿草地那次,它关乎生死,孩子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跑啊跑,二战期间,纳粹杀了600万犹太人,其中儿童就有150万个,一旦失败了,他们不过变成了一组冰冷的数字。
好在孩子们完成了自我救赎,重获了自由,现实生活中,芬妮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垂暮之年,将童年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写书出版。
《芬妮的旅程》或许不如《辛德勒名单》那样恢弘壮阔,却从孩子的视角审视了战争,让人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感。
它真实,它有力,它温暖!
如此佳片,怎能不爱!
电影开始几分钟后,有一段布偶戏。
一只狼想要吃一只羊,羊不能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狼要吃它。
狼说,你污染了我的水。
羊辩解说自己在下游,污染不到上游的水。
狼又说,你一年前骂过我。
可小羊一年前还没出生。
狼再说,如果不是你,那就是你哥哥。
可小羊没有哥哥……最后终于没有耐性的羊随便找了个借口,向小羊扑了过去。
布偶戏的最高潮,所有孩子都开始大叫“小心那只狼。
跑,快跑,跑,快跑……”屋外,报信的人匆匆赶来,他们被告发了。
孩子们被一车车载着,驶向不同的方向,开始逃亡。
女主角有个妹妹,很小,特别懵懂,特别天真。
上车前,她带着骄傲和快乐,向即将告别的“阿姨”展示她新学的知识“当你拥有什么的时候,减去一点,再减一点,最后就什么都不剩了”,看到这里,我知道,这就将是他们的逃亡。
他们一路逃亡,一路失去,失去了德国,失去了意大利,失去了一处又一处避难所,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好心救助他们的人,失去了爸爸给的一箱子钱,失去了一路陪伴的“小羊”,失去了能“穿越时空”的“相机”,失去了像孩子一样害怕,渴望被保护的权利……但,他们从来没有失去过自己,失去过彼此。
我不止一次地担心,一定会有一个人,然后是两个,接着一个个的,会以不同的方式“减去一点,再减一点”,但幸好,直到最后那刻,他们都没有失去彼此。
当他们唯一一次被抓住时,那个特别天真的小女孩和那个特别勇敢的小男孩有一段对话:“我们真的是犹太人吗?
如果这样不好的话,我们就不当犹太人了。
”“没有不好,就是这样的”“可如果我们不是犹太人的话,我们就能走了”“但我们当不了别的什么”“为什么?
”没有回答。
这一刻,你没法不去想到最开始那只天真的小羊。
小羊,你知道了吗?
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一切只是因为,你是羊!
但谁规定谁应该生而为羊?
如果这个世界清楚地告诉你“你是羊,你没有活着的权利,没有好好活下去的权利”,这样的世界多么让人绝望!
可曾经世界就是这个模样,甚至很多时候,它就是这个模样。
我不知道现在的世界是怎样,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只羊,因为没有人告诉过我。
但至少,我不会生活在无止境的疑惑和恐惧中。
所以,我很珍惜,我珍惜现在的生活!
如果可以,我希望它不要改变。
《芬妮的旅程》本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许多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威胁,把孩子托付给各种组织故事的第一幕就是芬妮的母亲把她们姐妹三个托付给组织的那天,刚开始的半年间芬妮照常的吃饭,和小伙伴们游戏玩耍,和母亲的书信往来。
日子过得非常平常,知道有一天告密者的背叛打破了一切的平静。
他们被迫转移组织。
到达新组织的第一天,组织的负责人是一位女士,刚开始非常排斥,因为组织已经有太多人了,可是还是不停的有小孩的涌入。
但是最后还是安排他们住下照料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似乎没有上一段时间那么轻松,因为芬妮没有收到妈妈的来信,后来遇到了伊力,他和芬妮在厨房通过一台收音机接收战争的讯息,等待着和平和亲人团聚的那一刻,日子似乎开始渐渐好转。
可是好景不长,呆在意大利越来越不安全,他们再次被迫转移,这次是瑞士。
但是和上次情况不同,孩子们需要更改名字,隐藏犹太人身份的象征,而且转移的理由变成到山上参加夏令营。
在逃亡的旅途中遇到许多困难,伊力的逃走,芬妮临危受命,当任队长;途中火车轨道出现问题,被迫更改路线;和组织人的失联。
但是最终还是到达瑞士的边界,成功转移。
在这个电影中有许多感人又让人值得深思的瞬间当第一次被迫转移的时候,芬妮十分不愿意,这时候最小的妹妹说了句:当你拥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减去一点,再减去一点,最后什么都会不剩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要的太多有太多的羁绊,但是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减法。
当芬妮临危受命的时候,她犹豫如果害怕怎么办。
组织者告诉她:如果怕就装不怕。
对的如果辣,装作不辣;如果痛,装作不痛;如果害怕,就装不怕。
有时候我们必须隐形的赋予自己一种能力。
第一次转移途中遇到告密者,车上的人嘱咐不要挥手不要回头。
可是在车后座的一个小男孩升起他的小手向这个地方告别。
在第一次被抓关在一间教室的时候,最小的妹妹问:犹太人不好吗?
我们不做犹太人不就可以了吗。
不是的,我们没法不是犹太人。
孩子的心灵没有半点瑕疵,这个世界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可思议。
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犹太人的血统没法改变。
他们逃到山顶的时候看到一个破旧的房子的时候,提议在这里生活直到停战。
他们中有的人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想象着家庭布局。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愿望:世界和平,和家人在一起。
可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愿望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一群犹太人血统的民族身上却是那么奢侈。
最后之所以能顺利的逃脱除了自身的勇敢和相互依赖和信任还有好心人帮助。
愿世界和平!!!
这是一部深刻描绘二战时期犹太儿童艰难逃亡的影片。
以真实故事为蓝本,通过一群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无情与人性的光辉。
孩子们在逃亡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让人动容。
影片中,芬尼始终紧紧拉着妹妹的手,无论是穿越密林、躲避追捕,还是面对食物短缺的困境,这份姐妹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她们在绝境中相互扶持的坚强,让人深感温暖与感动。
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更传递了希望与爱的力量。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与乐观向上,为这部沉重的题材增添了一抹亮色。
1逃亡的公路电影。
最后终于看到泪奔,好久没有哭的这么痛快了。
一群犹太孩子要从维希法国逃到瑞士,路上发生的却比去霍格伍兹魔法学校还刺激。
因为危机四伏,因为到处是眼线,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被处死。
41分钟,上了一辆卡车,结果被卡车上同行的阿姨听到他们谈话,被卖了。
谎称自己不是犹太人,要去夏令营,也没用了。
结果却在争执的缝隙当中,逃到了山上……2我就不剧透了。
看到最后我对自己说,不要害怕,不要慌张,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的。
不要往外找,就在你身上。
回到你自己的家门,你看到所有一切都可能的就是你的心。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生灵。
很多就像要回到大海的小海龟,在路上丧失了性命,我们是那幸运的一群。
我们的力量来自于自己。
我们的心量无比庞大。
无比知觉。
本片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真实刻划二次大战期间,犹太孩子们逃离纳粹迫害的亲身经历。
二战期间,芬妮的父亲因为犹太身分被抓进集中营,情急下母亲将芬妮三姊妹託付给郊区学校寻求庇护,盼能让稚嫩的生命安然成长。
但好景不常,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举报连连,纳粹魔爪也以极快速度深入乡间。
为了保命,孩子们必须努力忘记出身,用假身分移往更安全的地区。
一次逃难过程中,孩子们被迫与大人分散,十二岁的芬妮必须肩负起保护孩子的责任。
每个小不点,都是活生生的一条命。
芬妮努力藏起恐惧,怀抱着无比的勇气,决心率领大家平安抵达瑞士边界,逃出战火威胁
孩子的世界观,在战争中逃亡。惊心动魄,看得一路揪心。勇敢的Fanny带着小伙伴们成功逃往瑞士。
犹太人自导自演没完了
没有内容的信,穿越时空的相机,Z字形的路线,总的来说算是比较温馨的二战儿童故事,以逃往瑞士的路途为出发点,展示纳粹的罪恶和人性的光辉。片中有一段孩子们扮成一对夫妻看房子的场景尤为感人,那本来应该是他们长大以后幸福生活的预演,可是有一百五十多万孩子并没在长大,而是死在了纳粹的刀下。
言过其实
空白的信也能帶來希望
主题表达50 叙事/剧本50 摄影/画面/音乐85 表演75综合65很显然,二战题材的所有作品当中,这一部是很差的。但是讨了主题的巧:二战+儿童,就很容易拿高分。从主题本身来说,很难说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而且描述的切入点我认为是存在问题的。片中的儿童只是二战当中非常少数的,家境富裕的家庭才能够享受的逃亡待遇。说句不好听的话,基本等同于描写一个富二代如何走出人生迷茫。叙事是本片最大的问题,断点非常多,这种逃亡类电影,如何处理逃亡危机的过程才最吸引人。但是这部分几乎全部快速跳过,镜头全部给到了逃亡后的平静生活。感受不到恐惧、迷茫、焦虑。那就很难再去感受踢球、玩水时的轻松和希望。摄影是本篇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画面构图比较花心思。
3.7分。犹太孩子逃到瑞士,过程也太容易了。很多情节讲述不明。开头那段对弗曼女士和芬妮关系的刻画引起严重歧义。一些情节氛围过度时刻意的痕迹还是重了。表演不好的地方不多。能活下来全靠被放过,靠好运气。
冲着“儿童与战争”这一亮点去看的,但没想到这居然是唯一亮点。无论是帮助芬妮一行人的人们,还是芬妮等人的本身,形象刻画都很浅薄。剧情累赘,芬妮等人路上几乎畅通无阻,这可能吗?没必要如此迎合观众审美期待吧?看的时候只感觉无聊,很烦,只能不断快进。反战效果差。
一般
@2024-05-31 10:30:19
5/10|在逃亡路上踢着球跑、金发小男孩握着枪管指着头、在草坪上孩子们追着像蝴蝶一样散落的钱
胜利大逃亡之少年儿童,主角光环下的芬妮和哈利波特眼镜男,尤其一脸坚毅果感的芬妮,如神佑一样带领大家顺利穿越封锁抵达瑞士,像一次明知没有危险刻意制造难度的野外拉练,唯一的亮点就是未成年人这个新颖的角度,
“我对人性是悲观的,可在丑陋的人性中,总会有些光芒给予希望。”
小演员们都很棒 戴眼镜的小正太好可爱嗷嗷嗷嗷!最后五分钟很好哭嘤嘤嘤
咚巴拉咚巴拉真好听
以为是真实的犹太儿童脱险结果太多环节导演设置的太天真,太美好,失去真实性本应该是反映真实人性光辉的被导演拍成失去真实性,幻想美好少年儿童轻冒险片。 火车核查哪有那么容易逃避警察关押哪有那么容易逃脱一路遇到的居然全是好人全程畅通无阻
比较平庸,同样的梗用了好多次,伏笔埋得太显然。好在小演员们都很出彩,可爱得不得了。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二战期间的电影 被德国人迫害的儿童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被保护 因为隐藏地点被暴露四处奔走 本来计划坐火车逃到瑞士却因为路上遇到困难和大人分散 于是这一队还在在芬妮的带领下开始了前往瑞士的大逃亡…故事还是很动人 只是感觉剧本有点不太成熟 应该是为了给孩子看的原因 偏重温情而不是残酷 孩子们都长得很漂亮
小小的芬妮担起了这个特殊逃亡团队的领袖职责,一路的经历险象环生看得我真是替他们捏了一把汗。看到芬妮因为压力太大无助的哭泣时也同样为这帮小小年纪就不得不经历苦难的孩子感到难过
完全看不进去。对我来说,这片又叫芬妮带你看风景。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