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就知道很多人会说刻板印象这四个字了。
其实有时候真的分不清刻板印象和典型的区别。
因为在我看来电影中很多问题也切实发生在我们和周围人的身上。
因为从本科期间就经常做家教,我得以窥探到很多中式家庭的纠纷,所以愈发觉得这里面实在是太过具象。
1、孩子成为期待的承载容器其实看动画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之前冬奥会期间关于一些美籍华人——陈巍、周知方、谷爱凌引发的湾区鸡娃论。
这些优异的华人出国以后将鸡娃超越海淀、跨越国界带到了旧金山。
他们的孩子是极其优秀的代表,被承载以超越父母华人二代的期待。
如果看过周知方与其母亲相关的文章,估计能将之代入美美,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凌帝的母亲。
家长这样的控制欲,让孩子被称为“妈宝”,最可怕的是会养成撒谎的习惯。
孩子喜欢撒谎,并不代表她们是坏孩子,有时候家长更需要反思,为什么孩子不敢不愿意说真话,他们曾经尝试说真话结果造成了什么后果,沟通的阀门也许就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关上,孩子也习惯性地为家长制造幻境:我很乖,我在按照你的方式生长。
所以我在做家教的时候,常会发现很多孩子阳奉阴违,看上去就是老实人,实际上心里想法一堆,只不过不屑于和家长沟通而已。
2、你带坏了我的孩子=你在抢我的所有品这是动画里妈妈对于三位好友的指控,像不像从小到大很多家长的控诉——不要和成绩差(坏)孩子玩。
我记得去年台湾的《美国女孩》也有提到这个问题,包括《热带雨》这些讲述传统中国家庭的故事,我们都会发现家长会和陌生人抢孩子:你是我生的,我应当是你最亲密最信任的人。
你怎么会有我不知道的秘密?
你为什么和别人更亲近?
这些家长一般都控制欲强,要求严格,默认自己的孩子是无菌不应当受到污染的试验品。
所以动画也很直接地挑明,也是一种变相的反抗,comfort美美的不是父母的关爱,而是朋友之间的支持和理解。
(不过美美一开始也撒谎了)3、turning red是在学习回应情绪red第一层意思应当是变成red panda,就是最表层的外表上的变化。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变得毛绒绒,可爱又庞大,是种积极向上的变化。
这也其实在阐述第二种red:青春期来例假的red并非都是不好的变化,而是一种可喜与可爱。
第三种我自己理解的red为情绪上的red,或许来自于血液的颜色,当我们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时,自然而然展现的是红色,也就是上头了。
turning red也是一种在学习控制情绪的课程,更多的让自己peace才能更好地面对一切问题。
曾经我自己也是一个情绪管理极差的人,随着成长逐渐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尤其是看到很多家庭,孩子在有样学样,才发现家长每天情绪的释放像生化武器一样不知不觉渗透到血液之中。
比如,家长喜欢大吼大叫,孩子也会喜欢通过撒泼来争取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家庭大家嗓门都很大;家长喜欢摔东西,孩子也会学着拿随处可得的东西发脾气;家长喜欢冷暴力,长大了的孩子也会不知不觉想着怎么边缘你……先随便叨叨,未完待续……
过度的爱会变成束缚、过度的保护会变成控制,但度在哪里没人可以靠理论计算得出来。
而一旦涉及到自身,就更容易让人变得不自知。
东亚文化里对于联结紧密的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羁绊。
羁的字面意思,就是套住马的笼头,束缚禁锢,让你不自由。
而绊,就更好理解了,纠缠拉扯。
你能想到用绊组的词语有什么。
绊脚石,绊马索,背后使绊子,绊你个狗吃屎。
所以单看字面意思,你会觉得说一个人和你有羁绊,是说他和你关系十分紧密相当要好的意思么。
所以亲密必定造成伤害,而你在被伤害的同时却会选择欣然接受这就叫羁绊。
而最容易因爱而造成伤害的情感,就是舐犊之爱,东亚文化里的舐犊之爱,以牺牲自己为最终目标的舐犊之爱。
而牺牲自己的爱才是最能让人窒息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你无以为报,只能以也牺牲自己作为回报。
而久而久之你习惯了也牺牲自己,就可以转身将这种爱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其实是他们忘了真正的爱他人一定是从爱自己开始的。
Meilin平静的力量源泉来自朋友的爱,但这种爱之所以让人如此安逸,就是因为他们互爱且自爱,他们都喜欢4-town,都爱看超市小哥,都想要拜托束缚自由自在,他们说要不我们都去看演唱会,要不都不去。
他们不需要有人为了别人做出牺牲,他们永远一起承担,一起前进。
你可以很爱很爱别人,但千万不要失去自我。
Meilin找到竹林中独自哭泣的妈妈,牵着她的手走了出来。
我知道你最爱我了,但你不用每天去学校盯梢,不用去超市出头,你只需要在我和朋友一起跑出去玩的时候,对我挥挥手,说,早点回家。
不想给这个片子上纲上线。
但是看来看去,这脊柱确实有点问题。
先说优点。
我不反对这么塑造华裔的家长,保护欲过强,干涉过多的家长不在少数。
但不仅限于华裔,在这一点上指向性非常的明显。
缺位的无力父亲,控制欲过强的母亲。
为了孩子,很多对外人的过激言语与行为,都很常见。
为了自己的孩子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包括对数字4的厌恶,姥姥眉毛上的伤疤,都是认真观察生活得来的点。
这些细致活算得上是认真工作吧。
问题是出在核心议题上,孩子青春期因为追星跟他妈干仗,你挺孩子。
看那个拍摄明星的感觉,你也知道这年少追星的心态很幼稚可笑。
但总结的意思就是,家长还是应该让她随便干,甚至支持她干。
追星比学习强,父母管这个是父母本身有心理疾病和精神创伤,是上一代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有问题,最后都快赖到她姥头上了。
能不能讲点道德,说句玩笑话:“孩子考不上清华你负责啊。
” 归根结底就是想说,我们这套教育不行,还是得让她玩,让她乐,让她追星,去外边瞎整,才是最健康的。
那你这个核心,是引导啥呢?
说你蠢呢?
你观察得还挺细,工作很认真。
说你坏呢,那有点杀人诛心。
有点蠢,有点坏,一半一半吧。。。
三星半 红熊猫真的太可爱啦!
是一部有思考的作品 优点缺点都很明显 这里想写一些自己认为的缺点本作有很多关于女性成长的讨论 但总有种有点浅尝而止隔靴搔痒的感觉 女性长辈角色都设置成了过年时最讨厌的那种亲戚 但男性角色 无论是霸凌女主的泰勒 “和事佬”父亲 还是背景板4town 在女性角色占大头的本作中都有点矛盾 这种明显的工具人感充斥着每个角色 我可能有点敏感 看完了总担心这种年长的中国女性刻薄的偏见印象会不会又被加重了结局也是合家欢 两对母女的关系改善也很老套 很一笔带过 看完会发出“果然是动画片啊”这种感叹 以及 本作中最惨的反而是美美妈妈吧……
(本文章已在 B站 和 Youtube 「小玄儿的深夜聊碟」频道发布视频版,欢迎点击观看)
刚刚在多伦多看完了《青春变形记 Turning Red》的加拿大特别首映。
导演和家人们悉数到场,真的是梦想成真的梦幻时刻。
一开始我还担心故事设定有点像《乱马1/2》结果竟然是致敬《美少女战士》非常热血!
以下我会分四个部分来分享影片的观后感同时帮大家梳理下幕后团队和导演的创作灵感。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建议看完影片再来看解析。
Part 1 导演 Domee Shi一晃四年过去了,距离加拿大华裔女导演石之予 Domee Shi 凭借《包宝宝》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已经过去四年了!
在成为首位皮克斯的动画短片女导演后,Domee Shi 又成为了第一个在皮克斯指导长片动画的女导演。
如果一定要提她的家庭背景的话,母亲是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后,在校工作多年。
父亲是一位画家,在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在滑铁卢大学深造后,也曾在加拿大多个大学执教,现在是川美的外聘教师。
Domee Shi 1989年出生在重庆,两岁就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
你可以说艺术世家的出身,让她天然对美术就产生了兴趣,但是一步步成为皮克斯的动画师和动画导演,绝对不仅仅画画好就可以的。
父亲石砳曾在采访中说,Domee 从小喜欢画画,但是家里人并没有期待她进入艺术行业。
从初中开始 Domee 对美术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报考了多伦多的 Sheridon College 动画专业,之后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迪士尼·皮克斯电影公司,在内部的短片故事比稿中,凭借《包宝宝》胜出,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和现在的地位。
画画好的动画师很多,但是 Domee 厉害的是她有想法和创意。
她可以把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态,具像为一个空巢母亲包包子的想法。
再通过动画的夸张和超现实手法,去呈现一种把孩子吃掉,放回肚子里的激烈情绪。
这种话题的尺度和深度都是皮克斯动画里前所未有的,所以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胜出,并赢得团队的信任。
这次的《青春变形记》一样是来自 Domee 的原创想法。
她延续了《包宝宝》的亲子关系探讨,同时加入了青春期少女的成长烦恼,把情绪的失控转化为一个具像化的红色小熊猫。
变身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故事,巧妙的结合东方文化,但是内里讲述了一个加拿大华裔二代移民成长的故事。
导演说自己从小是看日本动漫和美国动画片长大的,东西方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影响了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青春变形记》既有着日漫的快感,又符合好莱坞的叙事逻辑。
导演在映后提到,对这部动画片影响最多的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等等、当然还有《美少女战士 Sailor Moon》和电影《伯德小姐 Lady Bird》。
Part 2 学霸也追星影片的故事围绕着13岁的初中生美美。
她是典型的亚裔学霸,在学校有着自己的姐妹淘。
故事的第一层是关于孩子如何与父母建立信任关系。
当孩子在上学之前,一切的情感回馈都来自于家人的认可,父母的表扬。
当孩子步入校园后,就截然不同了,朋友的信任不是靠着成绩好和听话得来的。
这也是导致现实中,一些亚裔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总感觉自己被歧视的原因。
当了太久的乖孩子,反而失去了本真的个性。
影片中的美美并没有因为是亚裔而被歧视,在加拿大念书班上基本全是有色裔的孩子,反而白人的孩子是少数。
孩子们交朋友的方式也很简单,你可能很酷,哪方面很强,或者单纯喜欢同一个偶像就可以。
让美美感到焦虑的是母亲的跟踪,直接介入她和朋友的关系和聚会,才让班上的男生嘲笑她是个妈宝。
13岁的美美其实早就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了,而父母总是难以接受孩子的早熟。
美美就正好站在分裂的边缘,她在家扮演一个乖孩子,在学校里是鬼点子最多的那个,美美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这点是非常真实且有趣的。
其实美美的科科满分和艺术特长,与她同时喜欢偶像男团,对男生开始萌生天然的性幻想是完全不冲突的,这些都是人的真实感受。
但是父母的高压,导致她一度拒绝接受这样的自己。
影片里美美有句台词,我觉得写的特别好,绝对是孩子的心声。
她说自己样样照着母亲说的做,所有成绩都拿满分,但是依然得到不母亲的信任。
那么她之前对父母言听计从的意义何在?
影片故事的主线,围绕美美想去听偶像男团的演唱会,但是母亲就是不同意而展开的。
这么小的一个冲突,导演 Domee 和 另一位女性编剧 Julia ,在其中添加了多层次的叙事,让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
Part 3 多层叙事如何讲好一个华裔二代移民的故事,让东西方观众、青少年和父母都能拿到情感连接?
当皮克斯的制片人 Linsey 决定与 Domee 合作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她找来 Julia 一起联合编剧,这三位女性组成了这部影片成功的基石。
故事的前半部分,我们会聚焦美美的故事。
但是到了中后段,美美的母亲 Ming 才是陷入危机的那个,反而需要女儿的拯救。
影片不仅仅是聚焦美美和母亲的关系,同时也延伸到母亲和外婆之间的关系,纵观了几代人的母女矛盾。
母亲对外婆的恐惧,让母亲成为了另一个版本的美美。
她也曾不断满足母亲的要求,但是却总是得不到母亲的认可。
并且母亲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学习成绩,而是转变到择偶观层面了。
当父亲和美美提起这段往事时,你会感受到,其实美美的母亲 Ming 也是一个情感非常强烈的人,只是现在都放在了对美美的过度保护上,之前母亲与姥姥的对抗肯定也是非常激烈的。
另一层潜在的故事表达,我觉得是多元文化的问题。
影片没有去刻画亚裔如何被人歧视,而是选择了让这个世界自然地接受美美的变身。
美美变身后,首先是她的姐妹淘,疯狂地爱上了红色小熊猫。
之后是在学校的手间里,当其他同学看到美美会变身,也是一下子就爱上了,还付费合影。
讨厌的男同学,也为了受欢迎而邀请美美来家里做客。
唯一让大家害怕和拒绝她的,是情绪失控后的暴力。
在影片的最后,也非常大胆的给了美美一个不同于上一代人的选择。
那就是和小熊猫共存,而不是封印它。
这里我觉得可以阐述的意向就太多了,如今世界已经不同了。
无论是你是有色裔、还是LGBTQ群体,都可以选择公布出来,而不是隐藏自己。
这一点在上一代人的心里很难做到的,也是不敢相信的。
但是现代社会确实给了少数族裔更好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很多人用生命和伤痛换来的。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开自己的与众不同,既是面对真实的自己,也是鼓励更多的人可以勇敢做自己。
美美最后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随意变身,不会上新闻和报纸,反而是得到大家的喜爱。
更多人来拜访她家的寺庙,祈求祝福。
简直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乌托邦图景。
影片里没有强调人们过激的反应,而是表现人们自然地接受了美美,更高级的表达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下,这甚至已经不是一个需要再被讨论的议题。
影片里还有一个特别现实的元素,那就是青春期少女追星的梗。
追星这个事情现在已经不分年龄了,家长们也都以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追星。
《青春变形记》设定在 89 年生人的 Domee 正好13岁的时候,也就是2002年。
那会特别火的男团组合有后街男孩儿和西城男孩儿。
影片一开始我没有具体带入 4 Town 这个虚构的男团到底是映射现实中怎样的男团组合,不过想想身边女生去看五月天演唱时,泪目刷屏的朋友圈。
我觉得超级理解美美想尽办法赚钱和闺蜜们去演唱会的心情,以及在演唱会里疯狂飙泪的举动,绝对是追星女孩儿秒懂的心理。
Part 4 皮克斯的N个第一次 & 好莱坞华裔女性三杰从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开始到2021年,皮克斯一共出品了24部动画长片。
有大家熟悉的《料理鼠王》《怪物电力公司》《WALL-E》,近些年的《INSIDE OUT》和《SOUL》等等。
《青春变形记》是皮克斯第一次把故事设定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动画片里终于不再只是美国。
从 2017年的《COCO》起,皮克斯开始创作不同文化背景的动画片。
例如:2021年的《夏日有晴天 LUCA》是发生在意大利小渔村的故事。
《青春变形记》也是皮克斯动画里第一次出现关于现实中小女孩儿来月经、幻想和男生亲亲的桥段。
之前的故事都是超级童真的魔法和纯洁的友谊。
这次影片中的好几场戏,据说都挑战了皮克斯的历史和底线。
制片人 Linsey 说在决定与 Domee 合作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包宝宝》的创作者必定会突破以往的边界,这也是所有人的期待。
影片的视觉特效总监(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Danielle Feinberg )Danielle 也是一位女性,她带领的团队力求在诸多细节中创造与以往不同的效果。
故事里四个姐妹淘性格迥异,没有把亚裔角色做相貌上的区分,而是把重在放在青春期的情绪管理上。
甚至我觉得10岁以下的小朋友,可能都不太能看懂这部分内容,只能是在变身的地方看个热闹。
影片的故事除了面向十几岁的孩子,更是面向孩子们的父母,还有那些曾经背井离乡求学和在外工作的成年人,看了会又哭又笑。
那种遇到了麻烦,特别想跑回家藏起来,妈妈在后面笨拙的追逐和询问,戳中了我的泪点。
更不用说影片请来 Billie Eilish 为动画片作曲《Nobody Like U》《1 True Love》《U Know What's Up》三首原创歌曲都非常好听。
同时,好莱坞的亚裔之光 Sandra Oh 为美美的母亲 Ming 配音,也是让这位虎妈活灵活现。
最后,来说说如今好莱坞的华裔三杰,碰巧都是80后女性。
82年的赵婷 Chloé Zhao 是在海外留学,83年的王子逸 Lulu Wang 6岁移民美国,89年的石之予 Domee Shi 2岁移民加拿大。
赵婷承袭泰伦斯·马力克 Terrence Malick 的影像风格,善于发掘现代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命体验。
王子逸的《别告诉她》探讨二代移民成年后与一代移民之间的观念冲突问题。
Domee 的《青春变形记》讲述的是在加拿大书读的童年回忆。
其实她们三个人也代表着三类不同的海外二代移民,她们的创作围绕着东方文化的传统理念与西方独立自由思想的冲突,是独属于移民的生存困境和内心矛盾。
这与什么辱华啊,利用传统文化讨好外国人啊,都什么关系。
《青春变形记》里多伦多中国城的寺庙是虚构的,古代红色熊猫的故事也是杜撰的,为的是传达女性对家人的保护和爱的力量。
移民的困境总是有着某种相似性,2017年入围奥斯卡的《大病》讲述巴基斯坦家庭的男孩不得不应付来自父母的相亲;还有众多印度家庭的故事,也都是围绕父母逼着孩子当医生、当律师。
当这些题材都被导演们讲过之后,其实我更期待三位女导演未来的发展,能否带来更加个性化、风格化的作品。
作为《美少女战士》的死忠粉,这部《青春变形记》看得我还是高潮迭起的,结尾有个致敬桥段我觉得整个电影院都要沸腾了。
不得不佩服 Domee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年磨一剑,真的不容易。
3月11日起《青春变形记》将在 Disney+ 上线。
期待大家看后一起讨论!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是小玄儿,欢迎关注我的B站频道,观看视频版影评,我们下期再见。
2022年3月6日小玄儿记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每周分享新片测评与CC电影蓝光套装严肃影评《新蝙蝠侠》流浪的复仇者|四大背景解析电影细读|PTA《甘草披萨》创作灵感+8部前作回顾电影细读|A24-R级小众佳片《红色火箭》破碎生活下的白日梦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视听的愉悦与观看的自由你的关注和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电影《青春变形记》的英文片名叫做《Turning Red》,直译就是两个字——“变红”,这是一部讲述13岁小女孩成长故事的片子,在某个日常早晨,她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只要是感到激动、狂喜或愤怒、悲伤时,便会化作一只红色大熊猫,小女孩只有控制情绪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恢复自己,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下,电影里发生了一系列好玩的有趣的段落,同时经由“变红”这个核心设定,展现了东方式家庭教育下母女矛盾及和解的成长命题。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皮克斯影片,电影很清晰的分为面子和里子两层,表层上,经由变身的设定,使电影充满娱乐气息,整体是好看的,那只红色的大熊猫,萌死人不偿命,相信会成为皮克斯动画世界里又一个备受欢迎的形象。
而内里,片子的主题始终不偏不移,她是导演此前短片《包宝宝》的延续和放大,电影精准刻画了亚洲文化下母与女的关系,成长的烦恼,一边是浓烈的爱之下过渡的保护及控制,一边是青春期自我个性的肆意生长,这样的相处模式,是东方亘古不变的家庭代际间的现象,一代人在压抑的环境里冲破藩篱艰难成长,转而又变成下一代人成长的阻拦,就像这部片子里的母亲一角一样。
相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也曾寻找过代际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却总是发现尤其艰难。
看这部电影,我个人最被触动到的段落,是电影最后,女儿在幻境之中看到哭泣的妈妈,她褪去了所有成人世界的面貌,原来也只是一个会因为没能达到外婆的期望而自责的小女孩。
女儿上去和妈妈拥抱,并牵着她走过幻境森林,引领她慢慢变回了妈妈的模样。
那一刻,她们不再是地位悬殊的母女关系,而是相互扶持平等对话的朋友。
在这个段落里,女儿与妈妈完成和解,妈妈也与她的妈妈完成了和解,坦率地说,这在现实的文化里,是尤其难能可贵的一件事。
纵观全片,片名里的所谓“变红”,化身红色大熊猫的设计,显而易见是一种隐喻,其一,她代表着女性成长路上的重要节点,13岁的小女孩,在片子里第一次化身红色大熊猫,她充满了慌乱、惊吓及恐惧,她躲在卫生间里,喃喃自语着说自己是恶心的红怪兽,这一系列行为,根本就是初潮时的最真实反应。
其二,这当然也指代了另一面的自己,或是自我的意识之类的。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将发现自己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的人选择隐藏起来,循规蹈矩的呈现着旁人希望自己呈现的那一面,而有的人选择接受自己,与自己的复杂及另一面共存。
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将进行漫长而艰难的自我拉扯,成长嘛,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嘛。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公众号 突突关注后回复“变红”获取电影观看资源我是突突,一个电影爱好者,互联网民工,我的公众号被系统永久封禁后,建立了新公众号,欢迎关注:
该片讲述了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李美玲在一场意外中,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了一只可爱红熊猫,就此揭开了隐藏在家族里的秘密的故事。
13岁的李美玲成长于一个典型的亚裔家庭,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加拿大。
家里经营着一间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祠堂。
妈妈精明能干又强势,而爸爸则顾家温柔,扮演着家里的“和事佬”。
在母亲面前,美玲是兼优的好学生,考试总拿满分,放学帮妈妈做家务。
总是扮演着乖乖女的角色。
可实际上,美玲和所有的同龄孩子一样,调皮、好动,她有自己的好朋友,但是妈妈不喜欢,她也有自己的偶像歌手,但是在妈妈的严格管教下不敢表现出来。
闺蜜带她认识一个帅气忧郁的男孩,到了晚上,步入青春期的她就开始浮想联翩,美玲在本子上画出心仪男生的样子,幻想着自己的爱情故事,画着画着就逐渐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可这一切都被思想传统的母亲发现了,当场大发雷霆,拉着美玲要找那个男生算账。
她不顾美玲的想法将画甩在了男孩面前,周围的同学大声地嘲笑她,看着自己的秘密被公之于众,美玲窘迫万分,母亲却毫不在意,她觉得这都是在保护女儿,母亲的爱让美玲无法对她发脾气,只能带着内疚和尴尬入睡。
她辗转反侧,在梦中看到了无数双嘲讽自己的眼睛,羞愧和愤怒转化为红色能量接连不断地泛涌而出。
第二天醒来,她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红熊猫,她的尖叫声引来了母亲的关心,还以为美玲来了例假,一脸慌张地为她准备东西,而变成熊猫的美玲东躲西藏,终于她发现只要心情平复就会变回原样,所以她只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忧心重重地来到学校。
可让她想不到的是母亲也偷偷跟来了,站在窗外盯着她看,很快就被保安发现了,同学们一窝蜂的跑去看热闹,美玲只能尴尬地躲在人群后,成为焦点的母亲并没有觉得丢脸,反而掏出一袋卫生巾,大喊着让美玲拿去放好。
周围的同学开始放声的嘲笑,这下美玲彻底崩溃了,情绪激动下变成了红熊猫,失控下让同学受到了惊吓和伤害。
回到家后,她得知了家族的秘密:原来他们的祖先曾经为了保护家族求得了可以变成熊猫的能力,这个能力被世代承袭,处理办法是等到下个月的红月之夜举行神秘仪式封印熊猫,而这个月美玲需要做的就是呆在家里安安稳稳的修身养性。
被封闭在家的美玲很难过,但朋友们的出现让她重新振作了起来,朋友们不仅没有害怕,反而觉得变成熊猫的她十分可爱,
美玲意外发现在朋友身边,自己哪怕情绪激动也不会变成红熊猫。
原因是她感受到了被朋友接纳的爱,这份友谊能把美玲任何激烈的情绪都变为爱。
他们约定一起去看四城乐队的演唱会。
美玲想要和姐妹帮一起参加偶像团体的演唱会,被妈妈果断拒绝。
妈妈担心美美在演唱会过于激动变成红熊猫,而且也担心偶像团体会把美玲带偏。
美玲的红熊猫形象意外收到了大家的喜爱。
而姐妹帮也想出了赚演唱会门票钱的法子。
她们用红熊猫的形象拍合照,卖周边产品,当然这一切都瞒着妈妈。
在美美的妈妈和外婆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并不是急着希望美美掌握控制红熊猫的方法,她们要的不是与这个怪兽和平共处,她们希望的是封印它,让它从美美的体内彻底分离和消失。
所以,美美一家的所有女性,包括外婆、妈妈,以及七大姑八大姨都曾经选择在红月亮出现之日,举行作法仪式把红熊猫封印起来。
在生日派对上美美情绪爆发,差点失手伤了同学。
妈妈知道了美美的瞒骗,认为是姐妹帮为了演唱会利用美美,并且带坏了她。
而美美为了不让妈妈生气,维持自己好女孩的形象,并没有解释这一切,而让姐妹帮顶罪,这让友谊破裂。
下个月很快到来,红月现身,家人已经准备好了一切。
时间一到,家人们开始围着她低声吟唱,美玲慢慢的飘浮在了空中,她来到了一片竹林,并看到了自己的祖先,祖先告诉她只要穿过面前的镜子,熊猫的灵魂就会与她分离。
在分离时,美玲看到身后痛苦挣扎的熊猫,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自己,一旦脱离,她就要永远做母亲的乖乖女,失去自己的想法,所以她放弃了封印熊猫,冲出门向演唱会地点跑去。
这一举动激怒了母亲,她的熊猫也无法控制地跑了出来,她一路跟到演唱会,砸烂了舞台,将美玲紧紧攥在手心里,美玲不再乖乖顺从,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她根本不喜欢什么事都被安排好,她喜欢看演唱会,喜欢跳舞,喜欢帅气的男孩子,这些有什么错吗?
母亲被美玲的话气得倒下,为了救母亲,他们再次来到了竹林,这一次美玲看到了年轻时的母亲,她正在偷偷流泪,原来母亲也从小在严苛的教育下长大,不管做得多完美,她的母亲永远都不满意,现在自己的女儿也发生了变化但脱离了她的掌握,她再也没有办法压抑自己的内心。
所有人都想真正的做自己,但又害怕伤害到身边最亲密的人,母亲和美玲一样被爱的枷锁紧紧套住。
美玲带着母亲找到了焦急寻找的外婆和家人,经过这一次,外婆和母亲彼此释怀,温柔相拥,过往的种种全部化为灰烬,只剩爱意。
外婆带领着大家依次穿过镜子和熊猫分离,这一次美玲没有跟随母亲的脚步。
她爱母亲,但她也想做自己。
故事的结尾,美玲变成红熊猫为家里招揽游客,母亲也接受了最真实的美玲,他们互相理解和包容。
当白左主流创作正力求把自己写成拥抱多元移民不做文明人教师爷的大善人,亚裔移民却依然忙着披上文明皮,争做荣誉马莱人,真是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这就是《青春变形记》给我的感觉。
(而这个感觉来得很晚,完全在我萌点的造型、流畅的故事,我只当不用动脑看个乐呵三星走人,谁能想到当“母亲”变身怪兽之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扭,最终汇聚成一股怒意呢?
)当《驯龙高手3》为了“高尚”的动物保护,都不能蓄养野生动物作战,非得让无牙回归自由了,当《疯狂原始人2》“文明救赎野蛮”的命题不再政治正确,不能再写追求人类进化的发明家日常,对边境墙、文明人的讽刺魔怔腌入脑,四个白男大善人编剧努力拥抱多元移民(看看里面的肤色和描绘,没有任何指代性我把头吃掉)的时候——无论是从多元文化角度还是女性意识角度,《青春变形记》里的亚裔模范公民母亲究竟做错了什么?
需要变成一脚踏平演唱会的怪物?
搁一块看实在太讽刺了哈哈哈哈哈哈。
我不能理解,女性创作者为什么对“母亲”角色有更大的恶意。
敏感少女更容易记住因为付出和照顾而离自己更近的母亲,进而将伤害者塑造成“母亲”,母亲是青春期的敌人、逼迫自己走进秩序,于是把母系写成一脉相承的阴森恐怖、规训秩序的怪兽;而父亲是缺席的,于是他们是和善的旁观者、不被批判的路人、甚至还承担戏剧转折时捡漏展现父爱的鸡汤;天使翅膀造型从天而降的男爱豆就更可怕了,一边赚你早饭钱一边还是救世主呢!
在这些新移民创作者的庸俗逻辑里,TikTok上#AsianParents话题的刻板印象就是深度。
抹黑上一辈(写虚假的个人独立),消费主义洗脑(包装成人性自由),讨好男人、讨好塑料友谊(做作的girl power),讨好“文明”和“自由”(土气的多元化),一股子原生文化羞耻+讨好型人格的谄媚(却唯独不愿讨好自己的文化/家庭)。
Asian Parents真正的问题 ,不就是饲养出什么事都责怪原生家庭的巨婴吗?
巨婴果然是一种养不熟的怪物,TA最好不要汲取一些半吊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因为TA一旦觉醒自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反抗世界,而是对组成世界的最小元素——家庭(尤其是母亲)开炮,这到底算不算一种欺软怕硬?
当国内爱女解配合着#AsianParents的舆论,制造出返销国内的媒体语义学上“东亚三国手拉手”的概念,谁能想到她们艳羡的自由壬,却忙着与母体文化切割,在一部女性成长作品里写出如此吊诡的情节:靠慕男冲动建立叙事冲突;小女孩反思讨好型人格,终于不讨好母亲了、却讨好塑料友情;和那个要花钱在身上多骑几回的霸凌男孩和解(这种给人当狗的桥段是用脚写的吗??
怎么不把他变怪物啊??
);疯狂氪金做男爱豆的脑残粉并以此为荣;把高光给缺席捡漏说鸡汤的父亲和消费主义男爱豆……糟糕的喜福会式封建家族七大姑八大姨人设,母亲和外婆抗争要因为男人,孩子和母亲抗争还要因为男人,那恶灵巨兽般的母亲形象一出来,再怎么往回掰都显得导演机关算尽,甚至她还那么吝啬,吝啬到不肯给母亲和外婆一代多些和解的时间,吝啬到不肯让母亲真正自由,甚至于高高在上“自由爹”味地教训母亲……我真的要笑疯,在沾沾自喜的性别领域,都如此落伍。
信不信以上任何一个桥段出现在国内古偶流水线剧里,都要被骂男宝妈被骂到刷屏啊?
这屎上雕花就是被吹嘘的女性意识?
就很好笑,吹女性成长作品,女性成长写了个全然依托“性缘”推动故事进展的伪母女和解戏码,所以,究竟是国内网络的性别舆论过于先进?
还是文艺青年追随的“先进”审美的女性意识过于落后?
这中间的信息差怎么回事?
到底谁在赚这个舆论返销、远程养殖的钱啊?
哦,这里就要提一下我打了五星的《瞬息全宇宙》了,同样是#AsianParents话题的庸俗复刻,和《青春变形记》堪称卧龙凤雏,但关家永是叙事元素上堆砌过多的庸俗,石之予是价值观上的恶毒。
关家永是老华裔洗衣店出身,不用着急证明自己要当个“文明”美国佬了,不用急于输出什么“自由”价值观了,所以没有艺术家中产阶级二代移民那种荣誉马莱人的皈依者狂热和精于算计(建议看一下两位导演的背景资料)。
他在兜售亚裔元素时,至少显得颇有生活,他在复刻母女关系的龃龉时,至少要把视角温柔地给到所有家庭成员。
最重要的是,“母亲”变成超人vs变成怪物,这种视觉上的价值倾向一样吗?
第一视角是母亲,她就拥有了表达自我的权利,可以在结尾,向逼问自己的世界、向女儿要的“自由”开炮,不至于成为青春期叛逆成长里的廉价一环。
谁来关心“母亲”的自由呢?
到头来,唯有亚洲家庭是敌人,太可恶了!
竟然不征求自己的同意就把自己生下来,用近乎抛弃自我式的利他,承担着养育、学费、乃至成人后房贷的压力,并且竟敢用这些付出进行道德绑架!
(这些一辈子永远被困在幼儿园的叛逆者说)。
我们当然可以批判没有自我的人生,批判“为你好”有多大的压力,并反思自己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但是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一边消费着父母一代无法改变的“利他”,一边究竟有没有资格堆砌一些肤浅之至的刻板印象,并以此作为自怜的工具?
Asian Parents是非常复杂的审美群像,那些冗长反复的自我拉扯和内耗,爱恨交织却不离不弃,沉重的“利他”,所恨即所爱,“我执”不破,何谈“自由”。
写家庭关系,是写人类的情感和代际的复杂,是需要一点基本审美的,否则所有的家庭和解戏码,都会沦为精于拿奖之道的功利心和世俗算计。
永远活在“母亲是怪物”的自怜幻想下,想要自由,却要求别人给自己自由,同时上杆子批判别人不自由,以及“这不是我想要的自由”……实在太好笑啦哈哈哈哈哈哈,所以我常说,有些所谓追求自由的创作者,谈不上什么独立自由思想,“模范少数族裔中产阶级”的头衔、根深蒂固的讨好型人格,才是自由的真正禁锢,我看TA的心中照样三六九等条条框框,TA依然在讨好,TA在给“自由”当狗。
“现代价值观”的主流是赞颂个体自由的,但是要明确这种自由的很大一部分是“幻想”。
不过,起码个人的电影评分自由,应该可以基本保证吧?
是不是。
看到《青春变形记》得到了这么好的分数,我觉得可以明确,是因为它有群众基础。
很多观众赞同动画里的价值观,已经被潜移默化,所以他们不觉得有“不舒适”。
这可以理解,也是没必要纠结的。
木已成舟。
现在已经是个“开放”的社会了,但是以“开放”为幌子来传达“刻板印象”,有点膈应。
《青春变形记》故事的基本考虑是这样的:①:美籍华人非常热爱美国文化,非常想向美国文化靠拢。
小主角自带的种族背景难以完全摆脱,但是可以尽量和美国文化保持一致,利用原本的种族背景为美国文化服务。
②:美国文化是开放的和“多元”的。
所以,美国文化并不是强迫你们那些移民服从的,是你们自愿的。
同时,美国文化非常赞颂不同背景的移民,利用种族天赋为美国文化添砖加瓦。
你们华人有啥来着?
熊猫?
包子?
好的,“多元”已经认可了。
③:“表忠心”是不是有点太明显了,那就再加个“普世”主题: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结局就达到了皆大欢喜:主角越来越成为标准的“美国人”。
“美国”以它的“多元”和“普世”而骄傲。
可是,“自我”?
追星是自我?
——谁在乎呢!
未成年人就应该满脑子爱情,就应该释放荷尔蒙。
~~~我是非常理解北美华人有“表忠心”的需求的。
但是,这就像你为了个人利益,从一个公司跳槽到另一个公司,还非要整天贬低之前的公司。
就像之前那个“空气香甜”的女生一样,你要赞美新主人,没必要踩脏了之前的家乡。
当然了,《青春变形计》最大的问题还是太幼稚了,典型的迪士尼低端剧本和视觉表现。
其他迪士尼动画电影可比这个顺畅多了!
如果故事好点,那么卑躬屈膝也没啥。
美剧和好莱坞电影里太多移民表忠心的桥段了。
但是,大都很自然的,也很少出现拉踩的情况。
也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我不是受众。
受众应该是北美未成年华人吧。
他们在《青春变形计》里找到了共鸣,他们很喜欢。
我在标题里写:木已成舟,意思很明确,知道他们已经踏上了迫切向新大陆表忠心的路途。
还是那个,主要问题只是剧情的低幼,压不住那种膈应人的心态。
这部电影表达比较明确的主旨是,经历成长的烦恼,和家人朋友们和解,接纳自己的缺陷和负面情绪,keep real,但后来我才意识到也许它还有另一个主题,讲述女性的初潮,以及伴随着初潮到来的,少女成长中不可或缺会遇到的一些经历和身心上的变化。
主人公美美在一开头就展露出了她的优秀,她不断在告诉自己,她是一个冷静、稳重的大人(即使她其实只有13岁),她可以处理所有事情。
在学习上能够拿到很好的分数,在家里也能好好协助妈妈管理祠堂。
不过她也像普通的13岁女孩一样,有喜欢的乐队,还有不小心见过一眼就爱慕上的便利店男生。
在某一个雨夜,她突然梦见很多红色的能量喷薄而出,还有一些奇怪的幻象,早晨起来,她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红熊猫。
她崩溃了。
她不敢见人,不敢和父母说发生在她身上的巨大变化,她的尖叫让妈妈觉得她初潮了。
后来妈妈发现她会变成红熊猫以后,和她讲家族的历史,说女孩儿们青春期的时候就会继承这个天赋,释放出体内的红熊猫,只有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才会变回人形。
它的原名Turning Red的red,既可指美美愤怒激动时会变成的红熊猫,也可以指代月经。
把月经隐喻成红熊猫,还挺有意思的。
(而且美美这只红熊猫真的太可爱了...)妈妈和她说要尽量少释放出自己的红熊猫,不然会很难封印住它。
但是美美为了凑演唱会门票,一直变成红熊猫和同学玩,不小心差点伤害一个同学的时候,被妈妈发现了,美美也开始觉得自己糟糕透了。
当美美说“我是个怪物”的时候,爸爸回答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乱七八糟的,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和它共存。
”在所有女性亲戚都过来帮助美美做封印红熊猫的仪式的时候出现了大混乱。
美美在仪式中回忆了自己拥有红熊猫后的种种经历,在和红熊猫的相处中,和它产生了感情,她学会了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随意控制红熊猫的出现和消失,所以她决定留下自己的红熊猫,而大家都很惊讶地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事,但美美直接打断仪式去听喜欢的乐队的演唱会了。
妈妈非常失望和生气,由于封印红熊猫的项链碎了,她的红熊猫也跑出来了,是一只非常巨大的红熊猫,它跑来演唱会找美美,把演唱会现场破坏了。
由于妈妈的红熊猫实在是过于庞大,仪式很难进行,所以所有的亲戚都变回了红熊猫去帮助妈妈完成仪式。
在仪式的幻境中,一个亲戚说所以美美要留下她的熊猫?
另一个亲戚说:那是她的生活,走吧。
在这里看到,美美好像是除了为了保护家族的新怡祖先之外,第一个选择留下红熊猫的女性,在我看来就象征着女性意识在不断地觉醒。
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力量,不必要迎合世俗眼光,规训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女性”。
美美在变成红熊猫的这段时间里,她也开始更表现出她在叛逆情绪,不再规训自己成为妈妈眼中那个只会学习,一板一眼的小女生。
在影片最后,美美也成功地留住了她的红熊猫,并且和它相处得很好,她不再像故事刚开始那样追求完美,做个只会听妈妈话的乖小孩。
与此同时,她的妈妈也变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那些要求都加在美美的身上。
美美说“有时候会怀念过去,但没有什么是一直不变的。
我们都有潜在的野兽,我们都隐藏着一个邋遢、吵闹、怪异的自己,只是很多人从没让它暴露过,但我做到了。
”我正好是在生理期第一天看到这部电影,生理期与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我拥有了生育能力,还有非常难以预料变幻莫测的激素变化,会让我上一秒非常开心,下一秒难过到没有理由地哭泣,然后就是好像拥有了吸血鬼的一些特质,嗅觉会变得稍微灵敏些,讨厌阳光,怕冷,区别是我不是靠吸血维生,而是在淌血中勉强保持活力罢了。
我时常会厌恶生理期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影响,但我也会庆幸于自己是一位女性,拥有更多女性的特质。
所以在这个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会让我觉得心里有被温暖到。
每一个女性都是有力量的。
我很喜欢这部动画,因为她用了一个挺荒诞但也挺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告诉女孩们,可以选择隐藏和压抑自己的一些女性特质,但也可以选择接受并拥抱自己体内的“红熊猫”。
期待很高,但是非常糟糕。
和包宝宝一样充满令人不适的刻板印象,所谓变红和初潮的隐喻也生硬尴尬,哪能联系得上啊?功利心太强,是做不出真情实意的东西的。
Too late for me.
血月/红色/初潮/欲望不是一种隐喻而是明喻,导演的镜头台词生怕你不知道它们的关联。在这个明喻的语境下,封印小熊猫女主痛苦挣扎的场面有如ge礼。但念出咒语实施这酷刑的与冥顽不化的却是母亲们,插科打诨告诉你瞎念什么咒语都无所谓和衷心告诉你接受欲望的是父亲们 —— 似乎是女性的血脉在压抑女性自身,男人们保持着无罪的不在场证明,并抱着看破不说破的态度。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男人的不在场恰恰是这整部电影故事得以成立的真正“原罪”—— 女主的母亲告诉我们,女祖先是因为男人的不在场(忙于战争)才不得已在红月与众神签下契约。女祖先为了在战争自求保全必须牺牲情绪成为非人的怪物,并且遗患给后代,这是何等的代价。—— 这有罪的不在场是否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隐喻?
塑造自己母亲为反派,刻板化亚裔家庭,鼓动所谓自由性格。突然想起周围总有人说工作后就不靠父母之类云云,有本事买房买车结婚都不靠,没学到欧美的经济独立,到学到欧美的叛逆,可笑。
22.07.20|No.27 - Zと一緒に||22.04.12半个多月前就已经看完了,后劲一直绵绵密密持续到今天。第一次和红熊猫分离时meimei挣扎着拒绝和暗处的那部分自我做交割,我从那里就开始一路抹眼泪,放映到最后几乎是扯嗓子嚎啕。turning red的历程和东亚女性的成长、我的母亲、我的青春期何其相似。接受自己的emotion好难。就像《神奇动物》里的默默然一样,我们(东亚女性)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只红熊猫,它当然也可能会变成有严重自毁倾向的默默然。
Panda Express
刻板、牵强的“中国风”故事。配上迎合白人审美的单眼皮窄脸:),再加入好莱坞价值观里万年不变的family主题,呵呵呵呵,好一锅海克斯科技浓汤
“献给我们的女儿,妈妈,姨妈和外婆,你们有魔力!”
天,大家为什么评价这么高?这个电影完全是把四五种基调完全不同的叙事生硬地剪在了一起。一下是左宗棠鸡式的唐人街故事,一下是迪士尼青春歌舞片,有栋笃笑即视感,但又有惨情到cringy的韩式深沉,莫名大团圆的美式结局,还穿插了一段哥斯拉。关键这些元素都毫无调和,而是服务于一个象征大于立意大于逻辑大于人物的故事。这个电影在干啥?it’s like a visual metaphor for 油泼辣子新地雪糕
没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可可爱爱,视听层面不上院线真的很可惜~
一部分带有潜在性冲动的少女心事 确实女孩成长的世界里不止仅仅是异性 对理想人设的幻想 对权威控制的思考 对自我身份的体察 以及对外界关系的感知都在过程中逐渐成型//是熊猫但又不完全是熊猫 既是国别身份也是女性意识//母女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 反抗与被反抗 望女成才是正常期望而上行下效往往会转变为某种过度压迫的极低容错率 但其实在完美标准之下我们都还有其他路可走//皮克斯故事所带有的双重性在一定层面上总能达到寓教于乐 完善的工业体系产出的作品至少也会在合格线 动画的制作人物的搭建关系的连接主题的表达行云流水 太让人羡慕了//withGJR 她被毛茸茸的小熊猫可爱坏了但她不知道她比小熊猫还可爱
Oh, my god,皮克斯。我想但凡是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愿意把灵魂交给你去创作!这样的观影体验简直太棒了!无可挑剔……最近皮克斯的动画有感觉逐渐往东方用力,但方式还算不错,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性别、年龄都是可以用来讲述生命意义的。皮克斯就应该享有这样的赞誉,它值得!
难得一见的描写加拿大华裔群体的商业动画作品,完全以女性心理、女性成长&受规训压抑历程为中心,还有近似于母系氏族的设定也是亮点。红小熊猫的变身形象承载着生理、心理、家国、社会等多重隐喻义,遗憾的是实际展现时还是有些避重就轻,尽管做了大肆渲染但还是更多偏向于“人畜无害”的一面,特别是最后的代际和解略显简单轻松了(母女穿越时空的同龄交流恍若[小妈妈]变奏,这是和解顺畅进展圆满完成的关键,但这一复返青春重回往昔的设定突然在此出现,不免有些突兀和取巧)。除去这个问题,影片在视听与故事层面上还是相当好看的,尤其是精致的画面细节(如各种契合于2002年加拿大华人社区的物件,还有电子宠物)和经适度夸张后仍贴近青春期少女心理的言行刻画。镜子成为身份分离的界面。对日本动漫的致敬很可爱,竹林秘境光色动人。(8.3/10)
把“对华裔的偏见+刻板印象”神不知鬼不觉置换成“青春期的成长烦恼+母女冲突”并使之正当化。全片构建了一个略显阴森、压抑、失常的华裔母系社会:女儿是社交网络里的脑残粉+literal freak,母亲是电视新闻里的虎妈,家族长辈女性是旧社会题材小说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她们每个人都在drama地扮演着自己的群体,一脉相承的是有毒的母性,本质是失格的演出。仔细想了想,《魔法满屋》也是这个套路。怎么,一旦涉及到minority女性主角,如今的迪士尼皮克斯不刻意拉踩不捏造矛盾就不会讲故事了?以及,在这部片里别的ethnic group往往以被华裔迫害者or无私爱心人士的设定出现,即使是主角的神仙闺蜜们也不免曾被她的“自私和无理”所伤害。一路看下来非常不舒服。两星全给技术。
没有中国人班底绝对做不出来这个片儿 学习好 考第一 包饺子 晒腊肠 爱红色 讨厌4 孝顺第一家庭第一每天帮妈妈做家务跟妈妈谈论电视剧 以及每个中国孩子都懂的 helicopter mum 考研时读陈力丹的书里边写“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父母的过度参与 等到他们长大以后又会来过度参与儿女的成长” 还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都需要先逃离原生家庭 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接受自己,与自己和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己的“完美”要求也会传递到下一代,每一代都在重演,不过好在总会有突破的一次。
中国人秒懂,虽然已经很自由,依旧背负着各种期待
偶像男团敬业的不像话。
【D+】情节的过于简化不说,内核依旧俗套到不行,但至少俗套的部分以一种特别的形式外化,皮克斯一贯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