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咆哮第一季

Roar Season 1,她们的怒吼,怒吼

主演:妮可·基德曼,伊萨·雷,贝蒂·吉尔平,辛西娅·埃里沃,梅里特·韦弗,爱丽森·布里,梅拉·沙尔,菲韦尔·斯图尔特,卡拉·海沃德,朱迪·戴维斯,西蒙·贝克,金大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咆哮第一季》剧照

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1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2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3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4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5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6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13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14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15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16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17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18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19咆哮第一季 剧照 NO.20

《咆哮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坐在架子上的娜拉

剧集的开始,女主的母亲对女主讲:如果必须在聪明与美貌中选一样,我永远都为你选择美貌。

母亲充当男性话语的传导者。

将“美貌”定格在女主的人生属性中。

有人说,剧中的隐喻过于露骨,但对掉进美貌陷阱,以为拥有美貌便可让人生逆水翻盘的女性来说,或许这样明显的用意也无法唤醒她们对觉醒,抑或真正的自我早就在童年时期被男性的话语力量扼杀。

剧中的女主从架子上跳下之后,在蹒跚的步履中,慢慢地开始行走、起舞、将网球推翻散落一地、在去往自由的路途一路尽兴舞蹈,进行了一次畅快淋漓的娜拉式出走。

直到现实的海浪将她掀翻在地,周遭那些在上一秒还同她一同狂欢的人散去。

她的人生只剩下自己时,发现自我仅存的价值就是拥有“美”的能力。

当她拖着湿漉漉的身体回到丈夫家中,我的心不禁紧绷,幸好,导演和编剧让她砸碎了这个用虚荣砌筑的虚荣。

隔空回答了140年前易卜生提出的问题,这个时代的娜拉将彻底砸碎谎言粉饰下的牢笼,她们如同花瓣一样柔软的躯体将发出震撼这个时代的咆哮。

娜拉们不会回来,也不会堕落,更不会因为人生曾经的错误放弃对美的追求。

如果女性在这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成为被凝视、被物化的对象,至少让这种女性的美为自我绽放,成为自己坚强的后盾。

母亲们可以对女儿说:我希望你智慧与美貌并存。

 2 ) 放大了的女性困境

是从微博的一个博主那儿推荐过来看的,对于我来说,能够使人反思的片子都是好片子第一集 Black lives matter很难说那些白人男性到底是真的看不见(有点科幻成分)还是装作看不见她。

我突然设想了一下我要是在我朋友身上试验一下把他们当做透明人会怎样,换位思考了一下,估计我很快就会感到很失落和愤怒吧,更何况这还没包括种族歧视成分。

我看好她最后的勇敢出击。

第二集我为她和她丈夫的恩爱婚姻感动。

为她和她母亲间的温情感到触动。

我爱我妈,永远爱她。

第三集 放在架子上的女人之前看影评中提到他,后来还是回到架子上了,我还有点期待结局不是如此。

结果她真的回去了,她一辈子可能就靠着美貌生活在世间,没有脱离男权的视线,悲哀,又有些愤怒。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如此。

第四集 身上有咬痕的母亲看的我感觉很压抑,不舒服。

咬痕是难看的,是疼痛的。

同时当一个好妈妈和一个好合伙人和一个好妻子也是不简单的。

有点没看懂这个要讲啥。

第五集 a woman feed by a duck大概这个名字吧我也记不太清了。

我最开始还在想feed是什么意思,结果应该是sex。

女性的找对象困境,最开始觉得情投意合但是最终草草收场、看似荒诞的恋爱,(我真的觉得这是有点科幻的意思了),还有从一开始不自信没有主见,最后找到自我勇敢面对生活的女性,短短二十分钟有太多可写了,隐喻也很多,复杂的情节让我看的津津有味,也有更多值得剖析的东西,有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第六集 看得我没那么生气了,里面的男性和女性完全是两个阵营,剧情语言来看,男权的思想已经从16岁的小孩一直渗透到老年人了,可悲,但又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反而girlshelpgirls比较靠谱。

 3 ) 打破沉默,听我咆哮

《咆哮》从原著小说作者到八个分集导演到每集主要角色一溜烟儿都是女性,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名副其实的女性电影。

《咆哮》第一季是由八个故事组成。

八个故事分别着眼于女性主角生活中突然遭遇的一个挑战,一个难题,一个情境。

这些挑战、难题、情境则反映了她们的生存现实。

而这些女性主角的对这些挑战、难题、情境的回应则反映了忠于自我并改变现状的丰富的可能性:比如,第一集中,因自传性新书而崭露头角的黑人女作家万妲(Wanda)从纽约来到洛杉矶,与好莱坞的影视公司商谈改编事宜。

万妲被安排进了从未住过的带露天泳池的豪华公寓。

然而影视公司的一群男制作人表示,他们不准备将万妲的作品改编为朴素的叙事电影,而要改编为更“独特”、更“刺激”的VR电影。

而这种改编在万妲看来完全是对她个人生命经验的背叛、消费和玩弄。

然而,在万妲据理力争时,男制作人们似乎听不到万妲在说话。

随后,当万妲在时装店被白人女性插队而据理力争时,插队者和店员似乎也听不到她在说话……这一魔幻现实的设定实在精妙。

它看似荒谬却直指“隐形”的现实——黑人在白人生活中的“隐形”,女性在男性主导的行业里的“隐形”,穷作家在傲慢的好莱坞制作人面前的“隐形”,为出席比弗利山庄名流晚宴而第一次踏入时装店的“新人”在贵妇面前的“隐形”……后者不将前者视为平等的存在,心安理得地无视前者,甚至认为自己已经相当“文明”。

正如黑人在斗争了几百年后,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如种族隔离)等终于被推翻,而隐形的歧视,依然无处不在。

漠视,就是无声的歧视。

又如,在第三集中,一位艳光四射的白人模特艾美莉亚(Amelia)搬进了亚裔富豪男友的豪宅。

男友亲手在工作室的墙壁上给她打造了一个“座位”。

男友希望她放弃模特事业,天天坐在那里“激励”工作中的他“既然我能赢得你,我也能赢得更多生意和财富”。

Amelia欣然为爱坐了上去。

她在架子上坐了三年,终于忍无可忍而跳下架子。

跳下架子前的那一刻,那几米的高度看起来似乎是恐怖深渊。

而当她终于跳下来,没有摔伤,却发现人生真正的挑战还在前方……笔者认为,这个故事甚至一点儿不魔幻,就是个新时代“娜拉”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亚裔富豪男友的形象似乎不止象征了男性对女性的物化,更像有色男性对金发碧眼的白人女性的占有幻想的一个讽刺。

当他微笑着说出,“我保证,我将给你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话时,当他向众人隆重介绍坐在架子上的女友而宴会上各种亚裔女性时——我心想:莫不是亚裔编剧吧,对那种隐隐的白女崇拜如此有经验,刻画地如此传神。

而到本集结尾,字幕一出,果然是一位韩裔编剧……第四集中,一位生产时因大出血几乎送命的黑人女性安比亚(Ambia)在产后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在公司里,作为做到合伙人层面的三位女性之一,一位男性同事正跃跃欲试欲借此机会取而代之;在家庭里,刚出生的儿子嗷嗷待哺,同样年幼的大女儿依恋母亲,而老公则是一个劲儿抱怨她的甩手掌柜。

每两小时就要挤奶的安比亚突然发现偌大的公司竟然没有一个母婴室(正如很多公共场所没有……),而虎视眈眈的男同事们正准备观赏她“胸前风光”。

随后,安比亚的胸部、脸部和四肢出现了伤痕、疼痛和流血,仿佛被狠狠咬伤。

她坚持工作、出差,直到进入医院,才发现一群情况相似的,伤痕累累的——母亲。

到此,“咬伤”(bite)这个意象已经将现代女性所遭受的母职惩罚和面临的婚、育困境讲得形象生动,令人瑟瑟发抖了。

而之后,安比亚的血泪之言则更引人深思:我知道我的女儿恨我不能陪伴,我的丈夫恨我不能陪伴,而可怕的是,我其实恨我的儿子,他差点夺走了我的生命,又理所当然地要夺走我的生活……而安比亚没有说出的是,每一天,现代女性都要在这样重重叠叠的恨中继续生活下去。

如果说八个故事里,困境都只是暂时解决或完全没有解决的话,那么第五集则是唯一的“爽文”。

而其核心设定也极为风趣,为整个第一季带来了某些积极的力量:30多岁的埃莉萨(Elisa)结束了帮人竞选的事业,正在备考医学院。

备考的闲暇,她的情感生活不太顺利:和男性约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时,她会自我怀疑——为什么他们无聊得“像超市里的烂水果”,而我连烂水果都捡不到?

有没有可能,我其实也很糟糕?

……就在埃莉萨一边疯狂备考一边自我怀疑时,一只雄性鸭子闯入她的生活。

鸭子能说会道,颇懂人心,各种俏皮话儿逗得埃莉萨发笑。

埃莉萨骑着自行车将鸭子载回家,开始了一段奇妙的同居生活。

然而,渐渐地,鸭子暴露了控制欲强的本性。

它中伤埃莉萨的姐姐——埃莉萨生活中唯一的亲人和朋友,将自己打造为唯一理解和关心埃莉萨的生物。

它在埃莉萨出门后满地拉屎,以表达对埃莉萨不陪伴它的不满。

而当埃莉萨真的动怒,他又可怜巴巴:我只是因为太爱你了,我只希望和你在一起。

笔者在看第五集时笑得停不下来。

这一边打击一边卖惨,一边画饼一边精神孤立,分明就是现在已渐为我们熟悉的PUA大法嘛。

难道鸭子也有睾酮吗?

难道这样左右互搏就是雄性生物的本质吗?

而爱情屡屡失意的埃莉萨果然陷入了它的迷魂阵里……还好,在本集的结尾,负伤的埃莉萨终于一脚踢开鸭子,顺便踢开了来献殷勤的动物管理员。

——我不是要找一个优秀的医生男友,因为我自己就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一些评论提到本剧每集30多分钟似乎刚要升华就结尾了。

而在笔者看来,30多分钟的长度不仅是下饭必备,还保证了叙事的超高质量。

八个故事涉及到了丰富的关系:女性与父亲的关系(第八集)、与母亲的关系(第二集)、与丈夫的关系(第二、三、四、七集)、与子女的关系(第二、四集)、与同事的关系(第四集)、与朋友的关系(几乎每集)……而最终都归结于与自己的关系:你想要什么?

你守护什么?

你爱什么?

你恨什么?

社会上的种种力量总在教育我们要有羞耻心。

要为这羞耻,为那羞耻。

但在我们与自己的对话中,没有羞耻的容身之地。

正如第四集中,恨自己的儿子并不可耻;正如第五集中,渴望爱并不可耻,哪怕爱来自一只鸭子;正如第七集中,吃回头草并不可耻;正如第八集中,放弃复仇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能诚实面对自己,而被外在力量(他人的指指点点,“传统”的期待,社会的规训……)左右而背叛自己才可耻。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

但当我沉下心来观察我的身边,我发现消费主义以“赋权”为名换着法儿地要从我钱包里拿钱,发现各种媒体以互相矛盾的话语换着法儿地教我什么是女权,什么不是女权。

所有声音都在说,我是权威,跟我走。

而我意识到,在这些声音之外,也许并没人真正关心我的wellbeing,也许我唯一能遵循的只是我的内心。

在这个意义上说,《咆哮》的问题意识,它那充满想象力的描写和刻画是如此深刻。

而那充满克制的戛然而止是如此意味深长。

它启迪我们——打破沉默,听“我”咆哮。

 4 ) 从“咆哮”到中国性别对立

看到有来自《货架上的女人》我的影评,联想中国男女,有几句想说。

我就是男人,但男人确实是没什么审美的,世俗的审美权永远掌握在女人手里。

要说为什么,其实根本上是为了繁衍,男人的首要使命就是不断播种,其次是挑选优良,喜欢“臀大”“胸大”,也是为了完成使命,因为臀宽能减少难产死亡率,胸大能提升后代存活率,可惜大多数男人被本性支配,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动。

这种冲动在女人看来不可理喻,男权社会中,为了迎合这种审美,部分女性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截至今日欧美盛行的隆胸,我认为亦是如此。

再说女性之所以拥有绝对的审美,其实也是为了繁衍,在男人以体力优势内部竞争之下,女性也在挑选着合适的“种子”。

在过去,体力的优势,男性特征突出,意味着更高的存活率,以至于女性择优而选,她们总是选择更优秀的男性,以确保后代安然无忧,但很多女性自己也不清楚所以然。

到了现在,女性先天的审美其实并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或者说我们人类的基因变迁其实滞后了,基因的变迁是十分漫长的过程,而文明发展突飞猛进。

现时代女性依旧向往着美,女性的审美是无关性别无关物种的,她们总是喜欢美好的东西。

但到了人身上,尤其在当下生理优势不再突出,男性便开始迎合这种审美,日韩风席卷,两性差异进一步模糊。

我在反思中想,其实会不会是女性思维跟上了时代,因为未来文明中鲜少需要生理优势,毕竟生理优势只在文明之初奠定基础。

之后两性模糊对男性而言其实是正面效应,因为在科技主导之下,生理优势的男性偏于弱势,减小差异能够增加男性话语权。

很多社会现象,往深了想,其实蛮有意思,人类每个阶段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宏观上来看,男女之间没什么矛盾,从原始的母系社会,到男权社会,再到现在,更迭交替,总是迎合时代背景。

我认为,以当前内部的发展形式,结合国际间,对于女性的未来十分不乐观,有人在不断鼓动,不断踩油门加速。

很坏,因为这个人知道以这种发展水平,踩油门就只能撞车。

群体是没有见解的,只要你说的好像能联系到他私下的生活,他就能相信。

就像营销界谈“爱妻子,就呵护她的双手,让她用不伤手洗涤剂”,但从未谈可以解放双手,大家都不用洗碗。

很多人被鼓动,没有思索,也实属正常。

在这种历史矛盾上,教员是先导。

为了破除帝制留下的历史周期定律,定土地为国有。

为妇女能顶半边天,谈到同工同酬。

“男女之间,恋爱只算附属,中心关心,还在经济。

”妇女要想解放自己,就得自己要有解放自己的决心,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做一个不依附于男人的独立的人,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教员永远是中华精神,这话说自一百多年前,可惜以一己之力,不足以改换日月天

 5 ) 你們聽到了我們的輕語了嗎?

每一集講一個小故事,每一集片頭的怒吼的顔色都不一樣。

在一個美麗的春日,我卻不能外出的日子裏,幸好還有這些故事的陪伴。

Episode 1 The Woman Who Disappeared一位黑人女作家被邀請去參加她的書的改編。

雖然她因爲那本書已經名聲在外,但是卻無法讓周圍的白人看到她。

他們無視她的意見,甚至無視她的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物理的存在。

最爲誇張的一幕是一個人居然試圖坐到她已經坐下的凳子上,就是因爲他沒有看見。

所謂“視而不見”這已經表現到極緻了。

Episode 2 The Woman Who ate Photographs作爲三明治中間的夾層,作爲一片麵包的孩子已經不需要作爲母親的她了,作爲另一片麵包的外婆非常需要她,但是她卻不知道如何與需要她的母親相處,因爲記憶對於她的母親來説已經沒有了意義,甚至孩子們也被告知不要用“記得”這個詞匯,所以如何記住那曾經發生的事情呢,那些美好,那些塑造了我們的記憶?

女主選擇了吞噬照片。

妮可基德曼的演技入木三分,把作爲那片夾著的火腿也好,奶酪也好的絕望完全表現了出來。

Episode 3 The woman Who was Kept on a Shelf在美貌和睿智之間選擇,作爲女生的你會選擇是麽呢?

女主選擇了美貌,輕易地成長,輕易地墜入愛河,輕易地成家,成爲家裏的裝飾品。

被放在一個高出的架子上。

且架子還是由其丈夫親自製作。

因爲是陳列品,很快就落入了迎接灰塵的大軍。

如果陳列品不會動,我想男主都不會考慮移動他的桌子的方向,背對女主,以至於到影片的結束都沒有再出現過。

女主呢,到最後還是做了陳列品,只不過這次她做的陳列品是為自己而陳列。

Episode 4 The Woman who Found Bite Marks on her skin作爲母親,你是否覺得自己一直在被吞噬?

被工作?

被家庭?

被孩子?

被同事?

被身體?

被健康?

被傷痛?

被忽視?

被疲憊?

被只能往前?

所以才會有看不見的各種階段的傷口,正在出血的,流膿的,已經結痂的,結了痂后又被破的。

Episode 5 The woman who was Fed by a Duck這個題目其實很有意思,因爲在劇集的開始,女主是去喂鴨子,而不是被鴨子投喂。

是的,作爲女性,我們被告知你應該追尋你的理想,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來調配,應該努力,應該放鬆,不應該那樣,不應該輕易放棄。

於是我們去尋找怎麽能讓投喂我們的人開心,儘管他們一不開心就可以到處拉屎,這個場景實在是太精妙了,儘管還是讓人感到有些痛心!

因爲作爲女性,還需要清潔他們的排泄物。

Episode 6 The woman who solved her own murder這一集感到是整個一季中最弱的,一個女子被謀殺,但是陰魂還在世上游蕩,看看她死後身邊的人們,並發現了她身前是怎麽也不可能發現的秘密。

Episode 7 The woman who returned her husband一群印度妻子在那裏嘰嘰喳喳,説到生活沒有意思,其中有一個反駁說,你們成天說生活就是快樂,生活不是快樂,生活是忍受艱辛。

於是可以把丈夫像商品一樣到大賣場裏進行交換。

一群丈夫在大賣場裏等著被調劑。

女主換了第一個丈夫,以爲能激起并實現她曾經的藝術家夢想;第二任丈夫帶她一起運動;直到後來她開始嘗試自己的生活,卻意外地發現她退回去的丈夫被對門的女主人接回家了。

自己得不到的也不希望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并不陌生吧。

這一集的結尾是整個一季中最襲人的。

希望不是無謂的重複。

Episode 8 The Girl Who Loved Horses最後一集是在題目中唯一用女孩,而不是用女人的。

兩個女孩的友誼,一個願意用腦,一個願意用武力。

我理解的智慧來自一個牧師的女孩。

她不僅在兒時的同伴在失去雙親的時候慷慨地毫不猶疑地伸出了她的雙手和腦袋,我為她叫好!

雖然她在馬背上有著不擅長騎馬人的恐慌,但是她有著另外的勇氣,並展示了這勇氣的非凡。

 6 ) It Makes You Think More and Deeper

E01: The Woman Who Disappeared/The controled speech rightsE02: The Woman Who Eats Photographs/The mother-daughter tug of warE03: The Woman Who Was Displayed on a Shelf: Break free from the identity ‘trophy wife’ that’s imposed on you and stay on only the shelf you built for yourselfE04: The Woman Who Found Bite Marks on Her Skin: Don’t let your guilt eat you alive when the morals ar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s of patriarchy and that are imposed upon you against your will.E05: The Woman Who Was Fed by a Duck: ‘Or she’s internalized patriarchy so much that she believes your only value is in relation to men.’ / As a single independent woman, you get into a shitty abusive duck relationship but eventually got out of nice and clean and claimed your own human being.E06: The Woman Who Solved Her Own Murder: There are no whores, every ‘slut’ is innocent until you think evil of her. You are the wrongdoer, it’s never her. It’s okay for her to want whatever she wants for herself.E07: The Woman Who Returned Her Husband / It’s your own choice to make and you shall make it bravely as to which one to marry, when to divorce and when to get back together with even the same person. E08: The Girl Who Loved Horses / Smart girls know how to play tricks on others and emotionally manipulate.It makes me think in more diverse women perspectives and understand/sympathize with more female characters including my own and those around me.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7 ) 标题

e1那个广告出现我就觉得不对劲🤨e2梳头发之后感觉,到底是谁老年痴呆啊?

吃照片的nicole吗e3跳舞的套路咋跟几年前那个fendi广告和taytaymv一样,事实证明人不能做家庭主妇,结果人虽然打破了男性凝视的那堵墙,还是落入了现代审美的窠臼,队伍旁走过的黑人大哥倒是不以为然没看懂啥意思哈哈哈,e4被家庭和事业蚕食的女性,btw苹果的剧怎么一秒魔幻,诡异的魔幻现实,e5she’s internalized patriarchy so much that she thinks your only value is your relationship to a man,男人和鸭子🦆没啥区别,即使是feminist man,哈哈哈哈哈哈哈, e6 when she perishes she perishes into a stroke of rainbow leaving the shit all behind

 8 ) 咆哮感想

1. The Woman Who Disappeared黑人女性被彻底漠视。

2. The Woman Who Ate Photographs 第二集妮可基德曼吃照片,她是母亲、妻子、女儿,自己的母亲渐渐丢失记忆,儿子将要外地求学,每个身份的关系里都有冲突争执,显然她留恋做女儿时无忧无虑的记忆,而随着母亲的遗忘,她似乎也慢慢丢失“女儿”的身份和回忆,就像所剩无几残缺不齐的几张照片所暗示的一样,这一切让她惊惶。

3. The Woman Who Was Kept on a Shelf 第三集被展示的女人,她终于摆脱了丈夫给她的“花瓶”“摆设”身份,以为得到了自由,却在更大范围的社会层面,仍然被凝视被观赏。

所开的店也是化妆品店,女人们仍然排着长队为改变和改善外形等待着努力着。

4. The Woman Who Found Bite Marks on Her Skin 第四集生了娃的职场女强人,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男性在职场的绝对主导地位,然而她进为职场斗争威胁,退为不能满足家人孩子的陪伴需求而愧疚。

最后在妈妈互助小组找到了一定的安慰,然而跳脱主角的视角来看,职场妈妈面临的普遍问题并没解决,事实上,更约束她们的还是来自母亲身份造成的由内而生的对家庭的内疚感。

5. The Woman Who Was Fed by a Duck 第五集和绿头鸭恋爱了一场而最终醒悟的小姐姐,这一集到结尾主角已经“成长”了,矛盾也解决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供探索了。

里面对恋爱心态和状态的描述很有意思。

6. The Woman Who Solved Her Own Murder 只有到最后揭露杀人凶手,似乎是表现了一种性别对立,当然前面探长探案最初的几个推测,也是社会对女性不怀好意的成见的表现。

7. The Woman Who Returned Her Husband 是在表现婚姻的真相么?

最后女士在一种狂欢氛围中把原来退掉的老公又抢回家了,大概也像二人当初结婚时一样欢呼雀跃满是憧憬吧,但是这次之后如何呢,不得而知。

8. The Girl Who Loved Horses我看到的是女性以自己的方式而战,也获得了胜利。

如果用男人的方式,即便赢了,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成为“他们”。

所以用自己的方式才是更优解。

 9 ) 学术剧

///4.16来时路上还在想一个真问题好研究应该如何生成,然后奇特的发现最近“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老板梦想”的设计和其他所看所感都在ep1中得到了一一呼应。

这一切都way too Amercian,HRI是时新的框架,于是给它新瓶装旧酒;种族阶层年龄也是好用的变量,于是一股脑把它全部塞进模型。

不管是学界还是行业,都在从“功能”达成“实用”,培养学生或制作产品经历完一整套规范科学的流程就会出来一个还不错的结果,这不就够了吗,以一种线性的变革一代代下去吧,科学革命的结构停留在历史。

可能我不理解到了老板这种层面的人,依旧需要发现和占领一片未经开垦的疆域来确保自己的不可撼动,究竟是出于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和抱负,给自己学生苦海引航,让他们在自己庇护的羽翼下有限伸展。

记得有天晚上跟室友聊天,我们共同从她那天的经历中产生了一个puzzle,然后发展为一个question,再抽象出一个理论问题,甚至觉得自己也像贝克、居伊德波、鲍德里亚、罗萨一样,发现了这个社会的奥秘,也能扎根出一个系统的理论——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议题它找到了你,而不是你遍寻遍阅所有理论和文献,终于钻进一个research gap觉得好了创新点有了应该能发了——的这种激动。

虽然我现在即便是复述出来应该也觉得平平无奇,但回到开头,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一个真问题好研究可能不是出于理论导向或学术理想(无论是弥合gap还是拓展边界的理想)。

但尽管如此,还是得活下去,预想一下可以做到的是以A养B,在安全的范围内尝试一些风险。

看到涂涂老师说,再难的工作,每日不间断推进一点点,好像也没那么难了。

有被鼓励到。

////4.17为什么每看一集都可以发现与学术的关联。

ep2就是以《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方式来表达still Alice,但从惊悚到温馨也转变的太硬了。

有限的想象力,每集就像working paper,一个亮点需要更聚焦的框架、更严谨的设计、更新鲜的发现,如果这些没有跟上,而仅仅是在原先的领地画圈圈,那还不如不创作。

///4.18不看了。

 10 ) 不是她的咆哮无声,而是我们充耳不闻 |《咆哮》教会我的那些口语表达

好家伙!

🍎TV好爱我!

一口气追整季不是梦!

看第一集时我一度和Wanda一样困惑,究竟是她失了语还是他们聋了耳,直到最后才恍悟镜头语言的绝妙之处(这点我们放后面聊)老规矩,先分享一波我总结的实用口语吧——1 BLM "黑人的命也是命"

Black Lives Matter 的缩写,"黑人的命也是命"是一场国际维权运动,起源于非裔美国人社区,抗议针对黑人的暴力和系统性歧视。

BLM抗议通常在发生警察击杀黑人事件后,同时这项运动也反对如种族归纳、暴力执法和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的种族不平等等更为广泛的问题。

父亲的遭遇给Wanda留下很深的阴影和影响,父亲的离世又促使她完成了这部畅销书。

2 N/A 不适用

N/A Not Applicable 的缩写,不适用的,Wanda拜访的公司摄像头无法清晰识别她的面部,前台女士手写了一份"不适用"人脸识别的证明卡片(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各类肤色人群的需求,哼

面对这种不明显但又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暗戳戳的种族歧视,Wanda 主动缓解一下气氛,开玩笑说在中间加个W吧N.W.A 是一支Hip Hop乐队,乐队成员也是黑人。

不过很显然前台妹子并没有get到~

3 Here's the story 事情是这样的

story 在口语表达里太常用了,注意不要总翻译成故事就好:Here's the story 事情是这么回事,That's another story 又是另一回事了,It's a long story 说来话长,make a long story short 长话短说。

4 big shot 大人物

英语中大人物的说法还挺多:big fish, big gun, big noise, big shot, big wheel, big cheese, big wig 等等, She's a big shot in city politics. 她是一位市政要人。

5 You're in thedriver'sseat. 你说了算

这个表达非常好理解,be in the driver's seat/ driving seat 坐在驾驶位上,也就是处于掌控地位。

Wanda的好姐妹真的太赞了,每次都能直指要害,帮Wanda快速理清思路。

6 pull out all the stops 全力以赴

stops 指管风琴的音栓,pull out all the stops 拉出所有栓子。

西洋乐器管风琴有多条长短不同、音调各异的音管(pipe)琴师弹奏时会牵动机关,使风进入音管发声,而音管都由音栓控制。

假如琴师把所有音栓拉出,管风琴弹奏时自然会众管齐呜,发出最大的音量,所以 pull out all the stops 就是“全力以赴”的意思了。

7 open one's eyes 大开眼界

这个短语很好记,看到新奇有趣的东西时,人们都会睁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了什么,open one's eyes也就有了大开眼界的意思。

它还有另一个意思是认清,一个人上当受骗还不自知的时候,朋友家人往往会这么劝他:清醒点吧,还不快睁开你的眼睛看清楚现实,所以 open my eyes 可以理解为我认清了。

8 whitewash 粉饰

whitewash 本意为石灰水,延伸为粉饰、掩盖真相的意思,The department is trying to whitewash their incompetence. 这个部门正试图掩饰它的无能。

9 be in one's shoes 站在某人角度

be insb'sshoes 这个表达非常形象,穿上别人的鞋子才能知道别人的感受,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

“站在某人的角度想想”类似的用法还有: stand in sb's shoes/ Put yourself in sb's shoes

10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顶替综合症,指成功成年人中,有33%的人感觉自己的成功不是理所应得的。

患有冒名顶替症候群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Wanda患了此种疾病,而是好友开导她要相信自己的才华。

TED演讲有一期阐述"如何将冒充者综合症转化为优势"的内容,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后想说说第一集的铺垫,可谓细节满满。

开篇的广告对黑人同胞说 We see you. 但实际上短短半个小时的剧情里充斥着 We can't see you. 从未认出作者的读者,到没听说过N.W.A.乐队的前台;从差点坐到Wanda身上的男子,到径直绕过Wanda结账的顾客和收银;从几乎撞倒Wanda的司机,到面对面却听不到也看不到她的投资方,前后对比(讽刺)简直绝妙——

如果你也喜欢本剧,不妨帮我点个赞吧~赞多的话我会继续更新哒~| 本文作者:枫叶依蓝| 审校编辑:Juliet

《咆哮第一季》短评

看了前两集,妮可那集明显是按照独立电影的路子拍的,叙事上的留白做的很好,有关亲情与记忆,短短四十分钟拍出来的意义却很丰富,诗选剧的好处也在这里。

5分钟前
  • Gazzl
  • 力荐

太无语了 浪费生命的剧

6分钟前
  • 木派派
  • 较差

既然这剧调动了这么多好莱坞优质资源,我喊一句女权主义蒙羞之作不为过吧

8分钟前
  • 蓬茅下
  • 较差

虽然很多集都浅尝辄止,但表现形式比较新颖。Ep3中Trophy wife的逆袭很有意思,与其在家里当花瓶不如自己创业,至少还能获得经济自主权。Ep5中的鸭子完全就是pua大师,擅长在亲密关系中打压、贬低别人来争夺控制权,最可怕的是,这类人一开始往往是很会给予他人情绪价值的。Ep7是最温暖、最给人希望的一集。其他几集印象不深,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10分钟前
  • Endless_Summer
  • 推荐

咆哮变无聊,美国人拍讽刺剧真的不行,无力又无聊🥱

12分钟前
  • lichen
  • 很差

嗯……

15分钟前
  • 思罪
  • 较差

一般吧 感觉因为时长限制故事很多都比较虚 很多地方交代的比较模糊 不知道是不是想让观众自己开放思维 但是一集三十分钟这点核心都讲的模糊不太能理解

18分钟前
  • elaineOoo
  • 较差

有几集披着一些觉醒的皮,但到结尾就会脱下伪装,里面还是屈服,还是女性的失声,物化,自我反省,尤其是退货那一集,无语。🦆这集还可以。

20分钟前
  • 海鸥叭叭🍟
  • 较差

除了鸭子那集,都太无聊了。

25分钟前
  • Belle
  • 较差

不太喜欢前两集,不过幸好坚持了下来,才能看到自己破自己的谋杀案:女主是《废柴联盟》的安,一贯的紧张兮兮,侦探是休-丹西带来一股子汉尼拔的味道,不过却是个混账,还要Judge死去的女人。“爱马的女孩”故事起因像《大地惊雷》,走向却很可爱,顺带着刺了一下有毒的男性气概。被一只鸭子gaslight了可也行。这三个是最喜欢的。花瓶女人也好玩,一段百老汇音乐剧的舞蹈挺不错。妮可-基德曼和退丈夫两个故事感觉可以放在“Modern Love”那个系列去,不知道为什么要“咆哮”。消失的女人和被咬的女人就有些用力过猛。

28分钟前
  • 昂昂万里
  • 力荐

5一个被鸭子喂食的女人、6一个破解自己谋杀案的女人、8爱马的女人

33分钟前
  • 将心堂
  • 推荐

intersectionality,母女代际关系,母职困境,亲密关系,性别暴力,女性友谊…野心很大,一些元素甚至略有刻意的程度,still还有人连第一集都看不懂,说明我们依旧需要这样的故事

37分钟前
  • piercedbrains
  • 推荐

每集创意是可以的,可是质量就一般,居然是苹果出品的,还以为是网飞低价收揽的充量剧。唯一给我好感的是第7集。

39分钟前
  • 公因式
  • 较差

无聊

43分钟前
  • shesinsane
  • 还行

先看了鸭子,再看了第一集,故事真的很平淡,主题也不突出,深度实在太浅了

45分钟前
  • 较差

女性视角,憋屈的女性视角

47分钟前
  • 喵🐱
  • 还行

feminism的盛宴

50分钟前
  • willhsu0918
  • 较差

2.5 莫名其妙

53分钟前
  • 運·命
  • 较差

跟预告的质感不太一样嘞

58分钟前
  • 学不完怎么办😪
  • 还行

不知所云

1小时前
  • BladeDeckard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