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エッシャー通りの赤いポスト,Red Post on Escher Street

主演:茉爱罗,藤田朋子,吹越满,小泽真利奈,诹访太朗,鸟羽润,渡边哲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2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4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5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6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4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5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6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7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8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9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20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长篇影评

 1 ) 追求自由的价值。

艺术的美学精神在于化人至纯,将观众从此案引向彼岸,从现实接入理想,从假丑恶转向真善美。

电影同样如此,他不仅在于造梦给人娱乐,而且在于价值循环。

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产生镜像认同。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美学意味便表现出对人心灵与灵魂的震颤与洗涤。

该电影恰如园子温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给无数无名群演的致敬之鲜花。

用影像表达了对电影的热爱与对群演的尊重。

电影开篇便用一分多钟的长镜头展现了群演场景。

同时,该电影表达了对自由的由衷渴望,电影中的人物几乎同时深陷囹圄,心在枷锁,背负着沉重的西西弗斯巨石。

他们因失去失败,得而复失而痛苦。

总之,有意味的叙事形式与价值指向共同带来了丰盈的美学意味。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成为原子温队电影理想国的真诚捍卫,对电影群演的默默致敬,更是对人生自由的由衷追求。

 2 ) 日版《我是路人甲》,园子温玩的很大

如果某一部电影放弃了通过故事来表达主要思想的话,先别急着抓狂,它可能是在通过情感来表达,或者是通过情绪来表达。

即使一部电影本身没有任何的故事性,但沿着情绪的脉络理一理,似乎也能找到一些合理性,这样的话,或许这部电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或许不是。

总之,电影的表达方式并不局限,因此,我们能从中找出来更多的观赏点。

暂时将故事表达放在一边之后,我们再去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就没有那么凌乱了。

作为一部依靠情感表达的影片,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件事情,但是却通过这件事情牵连了一大波人。

一个导演想要拍电影,但是在演员的筛选上决定启用素人,这个导演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素人演员们必须通过邮寄的方式来报名,一时之间,通过街上走访的星探很快的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了很多人。

海选的那天到了,在众多演员当中,有着不同的群体以及各具特色的个人,这个时候影片停了停,停下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剧情,而是为了将出场的人物做一一介绍。

导演疯狂粉丝团,导演本人等等。

故事继续朝前发展着,两个更加具有性格特点的演员上台了,一个是刚刚死去了丈夫的年轻寡妇,另一个则是刚刚目睹了父亲死去的暴躁年轻人。

两个素人包含着情绪对于表演尽心尽力。

就在导演觉得这两个演员没问题的时候,导演的经纪人却收到了一个通知。

投资人需要插进去自己喜欢的专业演员,对于大街上的素人,导演需要将他们的演员们一一拆穿。

听闻了这个消息的导演感觉很沮丧,这个时候,导演已经离世了的女友便出现在了他的脑海,其实女友一直都在导演的身边,每一次当他想问题的时候总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女友还活着的画面。

于是,导演跟投资人在片场发生冲突,导演跑了,一切都乱套了。

别着急,故事还没完,等到导演跑了一圈回来之后,他大彻大悟,开始将几个在专业演员轰了出去,而剩下的全都是海选的素人,这一群人跑开了摄像机以及话筒,真真正正的拍摄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这个时候,故事才真正结束。

本来看完了这部影片就很头疼,但是细细想一下,这不过是另一种表达罢了,我们习惯了以故事为基础的表达的时候,看到本片这种类型的电影自然是不喜欢的,然而不喜欢归不喜欢,本片的特性,我们依旧是可以拿出来评判一番。

我们习惯了循规蹈矩的拍摄方式,就如同导演习惯了用一个专业的剧本来构筑整个影片的前期框架一样。

然而某一天,投资人并不打算用一个专业的剧本来开启一部影片的的时候,导演就郁闷了。

完全不按照自己习惯的艺术形式拍片,彻底与高雅说再见。

这就已经够颠覆导演的创作理念了,然而这还不算完。

投资人竟然想要用一部非常俗的影片去参加电影节。

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然而这并非导演的疑虑,这不过是本片的创作者通过导演之口来展现出来对于电影节的讽刺。

创作者自己认为的真正的艺术并不会被电影节的评委们侧目,而那些俗不可耐的电影则会成为电影节的重点影片。

这是理性的吗?

显然不是。

既然这些都是非理性的,那么我们再来看本片,这种非理性之下的情绪表达也就合情合理了。

创作者本身并不拘泥于既定的创作逻辑,当情绪爆发的时候,才是本片的最高潮部分。

所有人的情绪都爆发了,本片才彻彻底底的抛开了所有的架构,这是一部电影,也是一部狂欢的记录。

片中的演员没有主演配角之分,更多的则是对于积攒已久的情绪集中爆发处置,这是一种尝试,或许我们的电影可以从原本的故事表达中出来,而且是在不具备更多的艺术表达成分中出来,这一点难得可贵。

最终,本片变成了一部癫狂的作品,所有的人在情绪的最高点完成了自我救赎,这样的救赎本身带给观众的是一种颠覆,原本我们注重逻辑,现在没有了,原本我们喜欢看故事,同样的也没有了,虽然本片中有着属于每一个角色的小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彼此之间看似关联,实际上却都是独立存在的,唯一有共性的就是这部在片中没有拍成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本身也没有故事性可言。

对于这样一部疯狂的电影,看后更多的是一头雾水,但是考虑到本片的导演是园子温,这样的一层雾水也就没了,专于情绪表达的园子温对于拍出来这样的影片本身就不奇怪。

或许这是他继续朝前推进的方式,能这样打动观众也未尝不可。

……你好,再见

 3 ) 舞台暗淡匆匆的背景后,都有一张张绚丽狂乱的脸

每一面丰富嘈杂的背景里都有一朵朵孤独开放的花。

被选中的三个主演,都失去了所爱之人,而导演也失去了她的第一位女主角,也是她的女友。

也许是因为小林导演感受到了她们三人试镜时,所共同流露出的这份痛苦,也许是因为死去女友的灵魂在挑选她们。

但失去爱,失去爱人,失去目标所给角色造成的空洞,迷茫和这份痛苦,似乎一直是园子温电影里的主题。

园子温爱让他电影里的角色们,奋力的奔跑,嘶哑的吼叫,吱吱喳喳的喧闹,夸张的表情流露,大声的哭,大声的笑,大段大段近乎掏出心脏的独白,美丽的少女们欢声笑语,痛哭流涕,或坠楼,或跳轨,或被肢解,或只是单纯安静的盯着屏幕,气喘吁吁。

园子温的世界一直是半疯癫的,冰冷时散发着铁锈和血味,温暖时散发着阳光和青草的味道。

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到底是什么呢?

你在面具后面吗?

相同面具的背后却是一张张不一样的脸,不一样的人生,同样的台词,却有着不一样的眼泪声音和动作,但剧本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园子温似乎一直想说,或者一直在表达的,就是逃出去,跳出去,去找你真正想要的,最后群像们,都摘掉了相同的面具,从故事里跳出来了,冲呀,他们大喊大叫,欢笑着打碎了剧本为他们固定的框架。

演员在现实世界中喊着要自由!

人群懵懵的看着他们,有人掏出手机远远的录着像,有人在发笑,有人匆匆走过,角色从电影里跳到现实世界中,现实中的人们也不知不觉进入到了电影的世界里。

但是你意识到这个世界会终止吗?

我们还在拼命的挣扎。

或许就像电影里说的,你以为自己在动却只是旁边的火车开动了。

园子温的电影是半疯癫的,拼命挣扎的,最终角色们总在毁灭或是重生中解放,就连他剧本里的角色,都恨不得冲到现实世界中。

你会想继续带着面具吗,安心的做这世界的背景,你甘心吗?

其实,我也会很想好好的追逐奔跑,好好的喊叫,可是好像我也只能安静沉默的在这似乎是漫长庞大的世界里,在时间的一隅间孤独的开放和凋零,淹没在电影里。

我好像放不下脸上的面具,我意识到了啊。

 4 ) 很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电影

我们去年前年还在拍那些《唐人街探案》系列和更垃圾的《澳门风云》系列的时候,日本已经在拍这种极其富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电影了。

当然我们也有稍微好一点的片子,但是大陆绝大多数观影的影迷审美还是有欠缺。

《埃舍尔街的邮筒》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片子,无论是拍摄形式,还是叙事方法。

很出色黑4颗星。

 5 ) 中二是种好气质,中二的电影就不一定了

你不能说他不是好的电影,毕竟结构是精巧的,先分再总的叙事,在最后一段的群戏还是很精彩的。

可这种漫画式的人物特质,放在一部真人戏里,除非有像那部摄影机不要停所描述的反差,否则观影过程是非常难以沉浸进去。

所有的段落编排实在太过呱噪,缺乏有意义,或者说说是能够引起观众去思考的情节,要不然就像这部显得异常中二。

日本电影的叙事或者人物特质总是带有点不一样的味道。

看过的告白如此,情书,或者跟这部几乎可以归为同类性质的 哪啊哪啊神去村都是这样。

作为点缀是可以让我接受,而整个篇幅这样很难让我安静下来观看。

显得有点乱尾段的群戏是夹杂了所有分戏人物的集合,编排的是过瘾,但结局很一般。

不是太满足于此。

主要还是人物太扁平化,而主题过分被这种异常曝露出的角色所感官冲淡。

可能是自己审美不同,不太接受这中表演方式。

所有的演员都很难看到演技类的享受,有点无趣。

 6 ) 面具

从几天前开始就有博主推这部电影,我不以为然,昨天又看到一个博主说这个电影,我就下载到本地,开始看了。

一开始这个海报就很吸引我,我想知道海报的那个女人是谁,不过看着看着,我就忘了这回事。

通过这个红色邮筒,每个群演的生活都被勾勒出来了(虽然我都忘记他们的名字了)。

不过记得清楚的是夏目,有第三者的颜色;还有父亲自杀的短发女孩,失去丈夫的长发女生,还有很多,小林真爱俱乐部,母亲住院的那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女人……那个红色邮筒的女人,才出现了,原来她是小林的前女友。

在面试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她就是真实存在的,直到后面在片场,没有她的存在,在小林“觉醒”的最后那段时间,她在疯狂的跑着,说些我听不懂的日语,没有字幕,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嘶吼。

以及那些很平的小路,很日本的滤镜,很虚晃的镜头。

我知道他们在片场的那场戏,是乱的,有怒吼,有争吵,有自然,也有不自然,但是这些都像是生活会出现的意外,不论是演员,主演和群演,还是导演,制片人等等,大家都是在生活与意外之中度过。

毫不意外,那些试戏的人们,都来当了群演,他们还是有着自己的色彩,他们也想成为主角,可是在这场戏他们只能当被骂的群演,只能当那些主角的背景板,没办法对吧,确实没办法。

说什么在生活中当自己的主角,可是,这样的主角总是缺少什么。

闪光灯?

人们的注意?

还是什么?

可以接受平庸。

也可以争气的当自己的小主角,虽然小,但是,也是主角呀。

最后的镜头,在她们两个人横冲马路中,在摄影机被警察拦住中,急刹地变黑了,一场戏,结束了。

 7 ) 这电影有点毛病呢

爱子Eiko乔Joe 喜欢塔亚Taya绮Kee美久Miku方子katako不得不说 就是喜欢9:20秒这种挑逗戏 不是赤裸 赤裸不美 群演抢戏看得好气 我要是片场导演我也得炸毛 那个老群演也太自以为是了吧感觉像是想玩意识流或者多角度 可是太浮泛为什么血会很难洗掉 真的吗安子怎么会对死去的爸爸说那么多 一个人面对的时候。

讲话的大多是心声吧 怎么会发出声音坠入爱河是如此廉价每个人都想在导演试镜的时候讲出自己惊天地泣鬼神的经历 什么被父亲强奸又爱上父亲,父亲死去,什么我是个婊子,什么我是导演你的忠实粉丝,什么什么和什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勇敢很特别很洒脱吗?

但在所有曝光的人当中,你不会特别了,所以不要用自揭伤口来吸引注意了好吗?

脚踏实地去做事去试镜好吗!

不要再中国达人秀那样 没点悲惨经历就不能表演了,拜托!

“那就继续把你的灵魂托付给风吧”停的手势“并没那么高尚 性欲使我走向孤独 这就是全部”

安子走到路一半假装吓一跳来吓别人 还真有趣哈哈 其他的人也是好笑 安子神经质 特别 你们就猎奇地要用她 “她太别致了” 哇 好不世俗的理由啊 你力排众议要用她呢 其实还是在追某种时尚—— “要跟别人不同”“喜欢奇怪的人”“我最特别”茉爱罗来灵感的表演也太表演了吧 她的脸老让我觉得在法国电影里她长得像于贞 到处拍照 到处观察试戏的人 这些情节还蛮让人喜欢的(因为投射了自己 我也喜欢拍照)茉爱罗设计的戏真的挺无厘头的 为了显得疯狂而疯狂 热烈但很虚无 就像现在一些年轻人拍一些鬼脸照或者亚逼风的服饰 真的就是想显得搞怪而做出的动作

小野爱子目前最喜欢最自然的是这个女生 爱笑调侃的男生唯二的台词也是有趣:“晚点聊姑娘们”“也许之后还有爱要做呢”

乐观自信的 好玩呢

大家热闹地试戏 喜欢!

70分的音乐好听拦着不让木藤接电话的女生表演设计也很不合常理 既然要讨好他要女主角 怎么木藤去接大人物电话 她还在那闹情绪说什么“他去干什么” 这是设计了个到底是想通过潜规则上位还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物形象?

一小时十三分 看不下去了。

弃我戾气怎么这么重🤬

 8 ) View 视角 | 不再碎尸的园子温依旧可以花招频出

提起园子温,必然与乱伦、碎尸、血腥等词脱不了干系,然而这一次,园子温却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充满着青草、微风、花朵的“小清新”电影(你信吗?

)。

此外,戏中戏的设置则令人迷失进一场无尽循环的迷宫之中。

图|电影《真实魔鬼游戏》(2015)剧照

图|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2020)剧照叙事用面孔拼贴成无尽的圆圈日本导演小林正为自己的新片《假面》招募演员,由此引来无数个路人前来试镜,他们按照剧组要求,纷纷将自己的报名表投入到路边的红色邮筒中,而正是红色邮筒将他们所有人都聚集到一起,共同争取着《假面》的参演机会,最终,他们通过《假面》的拍摄实现了一场混乱的、彻底的自由的反抗。

影片中的夏目、桐子、安子、宽和纷纷都是和电影行业完全无关的人,但是他们却都是深陷在生活困境里的人,电影《假面》成为他们追寻自由的一种反抗媒介。

图 | 大众眼里的“坏女孩”夏目夏目是传统道德认为的坏女孩,和其他女生组成少女帮整天“不务正业”,她外表内敛实则性欲旺盛,在假面的试镜中,她的独白中尽显她渴望摆脱道德束缚,做自己,成为大众眼里“坏女孩”的欲望。

图 | 寻找自己的桐子桐子则是一个无法从丈夫死亡中走出的女人,她对亡夫狂热的爱令她全然为亡夫而活,而在一次又一次扮演着《假面》的角色并用台词表达自我后,她逐渐地找到了自我,并不断地为自我表达的自由而争取着反抗着。

图 | 父亲第一次强奸安子时,穿的正是这件衣服与夏目和桐子有时呈现出的软弱不同,生存在爱与死亡边缘的安子则用尽全部力量在癫狂地反抗着社会道德对自己的拘束。

和其他人相比,她更像是这群人中的引领者,和其他种种反抗方式相比,她的反抗是简单粗暴的,她的存在更像是其他人物内心超我的一种投射。

图 | 小林正和女友除此之外,导演小林正则是园子温的投射,小林正的编剧女友则是小林正遵从内心自我判断的那一面的投射,其实,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彼此的投射,他们各自不同的面孔共同组成了一种个体意识之上的集体反抗。

影片采用的多线散点化的叙事方式则很巧妙地将这种相互投射的面孔拼贴起来。

众多人物如同多支河流,而每一支河流都在最终汇入到同一条汹涌的江流之中。

图 |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此外,在众多面孔的一次又一次地试镜,一次又一次地《假面》拍摄NG中,反复地呈现出的混乱也正贴合了电影中的那句点睛之句,“生活就像在椭圆环上不停地奔跑,一圈一圈地转,生活在不断地循环之中,被困在了同一个地方。

”这种内容的重复拼贴也使得这部电影极具节奏感,这也不难令人想到谢波德音调,在重复的音阶转化过程中呈现一种无限的紧张攀升之感。

意象的设置关于青草、小花和水泥路可以看出“为了自由而反抗”的主题贯穿影片始终,而这种主题不仅体现在情节内容上,更体现在影像风格之中。

与园子温其他影片相比,这部影片并不血腥粗暴,反而多了很多自然的呼吸感。

取代血肉模糊的尸块的是手持镜头下随风而动的青草,是轻柔撩动的窗帘,是路边的小黄花。

透过这部影片,能看出园子温对自由的表达不再仅限于粗暴呈现,他已然能捕捉住粗暴线条之外那些细腻的微妙的事物。

图 |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此外,水泥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

影片中,小林正女友的那句“整个世界都是被水泥路支配着,它们既不善也不恶,只是被用来支配其他人。

”令我们明白园子温对“水泥路”这一意象的思考,即是一种控制的象征。

影片中,水泥路上总是阻碍重重,在水泥路上,有政府安设的毫无用处的交警阻断人物们走向目的地的道路,有充斥着数不清的路人行走经过痛苦反抗的角色而无动于衷。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重要人物都会有一段在水泥路上行走的镜头,它们虽然和情节无关,但是却是在用坚定地行走来表达对水泥路的抗争。

包括最终,导演小林正在水泥路上追寻死去女友幻象的奔跑也是如此。

此处漫长的奔跑影像也许是园子温导演对寺山修司的致敬。

寺山修司导演在电影《抛掉书本上街去》将对水泥路的反抗表达到极致。

图 |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不仅是寺山修司,我们还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园子温对多部电影的致敬,诸如他通过对《雨中曲》经典镜头的致敬以及对杨德昌导演《恐怖分子》中风吹照片镜头的致敬,表达出了某种诗意化的暴力美学。

图 | 寺山修司导演的电影《抛掉书本上街去》海报

图 |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恐怖分子》日本版海报戏中戏何为真实何为虚假?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最引人注意的点莫过于戏中戏的设置,园子温拍了一部他在拍电影的电影。

电影开场是《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真正的开拍打板,电影舍弃了用传统电影的片头字幕形式来介绍演员,而是通过拍摄道路上演员们纷纷进入画面到走出画面来完成对演员的介绍,这些演员既是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演员(其中的大多数人物也都是初次参与电影表演的素人)也是影片中的电影《假面》的演员。

这样的形式模糊了银幕内部与银幕外部的边界,同时也令人不禁思考何为真实。

图 | 电影开头即为整部电影的开场打板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屏幕。

比如,屏幕内是《假面》剧组的拍摄画面,屏幕外是小林正作为导演看着屏幕内的画面,他完全没有关注屏幕内画面中心的明星主演,而是关心着主演背后模糊的桐子的面孔,他明白屏幕内的画面中心是虚假的,背后模糊的桐子面孔才是电影真实的体现。

因此,最真实的生命在屏幕内却是处于背景中,模糊得像是幽灵一般。

更巧妙的是,小林正在屏幕内看到了真正的幽灵,即他死去的女友,他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幽灵幻象,然而,这虚假的幻象却呈现出小林正无比真实的内心状态。

图 | 小林正看着监视器中的女友同在戏中戏的设置之下,在片场的另一场景中,《假面》剧组的摄影师在围绕着明星主演而拍摄,而这部真实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师则隐藏在摄影机的背后对影片真正的主演们——《假面》剧组的群演们进行拍摄,真实的摄影机对主演们的跟随也如同幽灵一般,它捕捉到了《假面》剧组中最真实的一群人,甚至捕捉到了小林正的幽灵女友,同时它也捕捉着《假面》剧组的明星主演和摄影师,《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师用真实的摄影机自由地拍摄,捅破了戏中戏的屏障,捅破了虚假的屏障。

图 | 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而在电影的最终镜头里,镜头下的桐子和安子闯入日本真实的大街上,喊着口号,奔跑,紧接着,拍摄《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机被警察所遮挡,这无疑是影片中一场真实对虚假的最强讽刺。

图 | 桐子和安子跑上日本街头,被警察追赶并遮挡摄像机镜头*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9 ) 埃舍尔

因疫情天庭封城,牛郎没做核酸检测,喜鹊太多核酸做不过来,所以七夕取消(ΩДΩ)有需要电灯泡的吗,吃不吃饭不重要主要是想近距离看看爱情我对象说七夕陪我一天,象说不行,动物园不放假我对象说七夕陪我一天,象说不行,动物园不放假有需要人扮演你女朋友吗?

过不过的无所谓,主要是我热爱表演有需要人扮演你女朋友吗?

过不过的无所谓,主要是我热爱表演315打假,我打电话举报说你喜欢我,结果人家说我有病,我心里美滋滋的,他们没有把我抓走打假,说明你是真的喜欢我

 10 ) 永远的园子温

警告:剧透,怀旧,私人。

不知所谓的名字却有法国情调(没调研就这么认为了)的时候,我想日本人是真爱法国啊。

最开始值得注意的是章节式的人物出场,以及反复倒错的时间。

很像在昆汀的大作《低俗小说》中的使用。

被补充的叙事,一个个人物的出场,事件被反复的拦截与流动。

中段几乎所有人都试镜失败的时候,却又拉回到开始,五个浴衣女郎在房间嬉戏,“人生就是椭圆形的环啊”。

这就是加上破碎的时间叙事。

低俗小说 (1994)8.9199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犯罪 / 昆汀·塔伦蒂诺 / 约翰·特拉沃尔塔 乌玛·瑟曼这不是经典的话,没有经典可言。

可能有人会感到混乱:“这导演在瞎拍什么啊!

”但我们的人生,所谓的日常生活,对我们发出指令的符号体系,难道不就是破碎的、不完整的、自相矛盾的、混乱的吗?

复杂的一切,被要求的一切,需要像机器人一样去执行的一切,被习惯而不加思考继续进行的一切,就是园子温一直要质问、反抗的对象。

像德勒兹说的,“艺术就是反抗。

”在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那一点,时间在反复重现,不同的人到达那一点,每一次都在重现。

旁边有一个十字架形状的东西,有人跪下邮筒像是坟墓,有人经过像是礼拜。

被扭曲的时间。

小林导演拍摄的理由是找回他的第一个女主角,死去的女孩,我一直疑问是谁?

其实是如此动人地出现在整个试镜过程中的方子。

写剧本,挑演员,买蛋糕,这些所有的事情,都是小林在幻想中的沟通场景。

所以当大人物介入让素人演员被拒绝的时候,小林内心的理想自我的投注对象——方子逃脱了,或者不如说,理想的小林抛弃了现实的小林。

这其实是小林最后疯着跑出去的前兆。

有一幕是在会议室其他人在激烈地讨论拍戏,而小林茫然失措。

扯个题外话,小林对方子的感情,让我想起在纪录片《园子温这种生物》的开头,园子温喝得大醉用手在画布上乱抹。

他面对着白色的画布:“有一个女孩子,她被欺骗了”,抹了一道粉红色颜料,“失去了什么”,又抹了一道,“她再也回不去了。

”我觉得他可能在说他自己的故事吧。

园子温这种生物 (2016)7.42016 / 日本 / 纪录片 / 大岛新 / 艾丽 神乐坂惠不如就沉溺在幻想在片子里,那个对病床上的母亲说因为照顾母亲而无法试镜的女人,在母亲自杀后抱着没贴邮票的报名信,戴上面具拿着纸枪去邮局的时候。

因为畏缩没能寄出信,抱着一株花的女孩子跟上她,取下她的面具:“一切幻想都值得有伙伴。

”我差点哭出来。

而在剧本要被方子完成的瞬间,方子是这样幻想的:几个女孩子被泼上(紫色?

)油漆,又来了一些人给她们泼上(?

色)油漆,最后方子上去向她们泼白色油漆。

而唯独没有园子温在《恋之罪》和《反情色》中使用的粉色(在日本文化中象征情色)油漆。

恋之罪 (2011)7.12011 / 日本 / 剧情 惊悚 情色 犯罪 / 园子温 / 水野美纪 富坚真神乐坂惠和戴着帽子的男人在宾馆做爱的时候,男人在浴室捏破了两个装着粉色颜料的气球。

这就是情色本身。

我想他是想避免情色了(老了啊园子温):社会对人的改变,可以用很多色的油漆,但方子想还她们以白色。

反情色 (2016)6.82016 / 日本 / 剧情 情色 / 园子温 / 富手麻妙 筒井真理子富手麻妙趴在地上,许多桶粉色颜料从天上浇下来,富手麻妙扭动着去试镜中的障碍和警员,严厉地说着他们在做他们的工作。

最后也被证明是群演,这是对权力(特别是权力的执行人)的讽刺。

而愤怒地认真地质问别人的kiriko:“你们在假装没戴着面具,你们的生活就是群演的生活吗?

”矢子面对猎奇电视台的镜头大喊:“我爱他,你们为什么不把摄像机对着你们爱的人?

”在kiriko和矢子决定摆脱群演身份,成为真正的主角的时候——kiriko推倒女明星,矢子打了她——小林看见了方子的幻象,追逐着方子跑了出去。

这是真正的解放,片场应该会陷入大混乱,但镜头没有在片场继续停留,而是去拍疯了的小林。

尽管小林回来,用疯癫的姿态指导摄影,说着“不要停”,众人也对kiriko和矢子的表演惊呼。

我依然认为这是假的小林,真正的小林应该还在疯着。

为什么要让一个疯癫的绝对他者、掌控绝对权力的导演,再度回来呢?

这会是解放吗?

我希望的回归是以群演的身份,杀死导演,这是我的提议。

尽管上面我有一些不满,但最后的结尾真是太棒了。

kiriko和矢子直接到街头的路口,对着路人喊出:“你们就甘于做群演的人生吗?

去反抗,去找到你们的自由!

”路人不自觉不自主地成为影片的背景,成为群演,就像所谓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不自觉地被操纵,不自觉地拥有了自己的角色。

而大多数人的角色就是群演罢了。

kiriko冲向一条街道,摄像机也摇摇晃晃(我想到了娄烨的《苏州河》)画质像DV。

妙不可言的是冲出来两个警察拼命捂住摄像机的镜头:“你们再拍什么,听我说不要拍了。

”这会和以前一样是群演吗?

还是真的警察?

幻想吧,无论真假都是幻想罢了,真实的只有暴力,而暴力已经发生了。

苏州河 (2000)8.22000 / 中国大陆 德国 / 剧情 爱情 / 娄烨 / 周迅 贾宏声娄烨喜欢摇摇晃晃其实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东西,比如在试镜里摇着“俺”字旗的男人,其实在《自行车叹息》里园子温就做过同样的事,持旗在东京街头奔跑。

而混乱的街道场景又像《东京嘎嘎嘎》和《BAD FILM》。

小林疯了后在水边狂奔掉进水道,像是《爱》里园子温自己跳进水沟。

我最喜欢园子温的《爱》了,对初恋直白的爱。

自行车叹息 (1990)7.11990 / 日本 / 剧情 / 园子温 / 园子温 杉山雅洋说实话没看过,但在《用电影燃尽欲望》的插图里看到了园子温和旗子的照片。

东京“嘎嘎嘎”记录映像 (1995)8.21995 / 日本 / 纪录片 短片 / 园子温 / 园子温园子温在1995年发起的社会运动,主要是瞎玩

坏电影 (2012)8.22012 / 日本 / 剧情 喜剧 动作 / 园子温 / 园子温 鈴木桂子1998?

年的电影,中日黑帮斗争的故事,园子温自称是受HK回归的冲击

用电影燃尽欲望8.5[日] 园子温 / 2020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园子温随笔,大推荐我其实看了很多园子温的电影,但一直不敢评论。

不要脸的说,看园子温就像看我自己一样,是镜中的理想自我。

可看了本片以后,又想起《庸才》的感动场景,发觉到园子温那么温情了,血腥和色情的东西慢慢减少到现在这个样子。

可能他真的老了?

继续反抗吧,永远的园子温。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短评

最乱的园子温电影,没有之一,虽然他的电影都挺乱的...。但是故事乱、人物乱没有关系,情绪和主题能串联就可以。回到电影本身上来看,主线是另一种拍摄方法的《我是路人甲》(小人物故事),暗线可能还是《地狱为何恶劣》(迷影文化)(泼油漆那段还让人想到《反情色》,安子的故事就很《马戏团》或者《爱的曝光》了)。尔冬升选择的是传统的多线励志故事,园子温选择的就是拼图式(大乱炖式)的pov呈现,除了线索人物,大家的戏份都有限,但又都在结尾的大崩坏中汇合。形式上很出色,可几乎全群演阵容的确让电影的表演毫无张力,最终变成了一出闹剧,在这块的调度上和肯洛奇差太远了。最后吐槽一个点,这部片子为什么没有美津子啊?(手动狗头)

7分钟前
  • 筑梦人JERRY
  • 还行

这口号

10分钟前
  • 沉默接受我体温
  • 较差

看完露出了满足的微笑,我永远喜欢园子温。同样是关注群演,和《我是路人甲》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放下面具,走向自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公。园子温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依旧充满了自己的个人魅力,尤其是结尾的戏中戏,混乱而不失调理。“自然地绽放,像一朵谦卑的花朵”

12分钟前
  • 悲了伤的独孤宵
  • 力荐

6.5/10 分。2024.04.13,初看,日版蓝光。园子温、温子仁,傻傻分不清。。。我是路人甲日本版。。非常中二,非常吵闹。。茉爱罗,妹子是混血吧,挺漂亮的。。。我好像是第一次看导演的作品。

17分钟前
  • Lonely
  • 还行

园子温那套来拍这种片,整一个显得就很有病,不在于他创造了什么、打破了什么,而在于他关注了什么,这种关照的具体情境是成立的吗?

21分钟前
  • 温温
  • 较差

群演大反攻的故事?做真实的自己还是假面后的角色呢?园导持续挖掘新演员真是可以,女孩子都很有个性。大喊大叫的crazy scene已经司空见惯,总之就是燃嘛,没见血浆已是相当克制了。

25分钟前
  • 小飞侠
  • 还行

操蛋的論文寫了一天真的很想休息一下但故事實在太無趣了哈哈看完殺爸爸覺得還不如接著寫論文 哼 最近選電影能力欠佳 工作效率都高了

27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较差

拍电影还是需要些激情与理想化

29分钟前
  • zen
  • 推荐

第一部园子温,大呼小叫,癫狂激进,非我菜也。

32分钟前
  • 王绛绿
  • 还行

又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片子,比起《地狱为何恶劣》,温情的园子温让人好不习惯

34分钟前
  • 宰杀红豆子
  • 还行

额。。。。。这到底讲了个啥

36分钟前
  • 无影不欢
  • 很差

拍电影是干什么啊,有机会拍电影的人开始拍了还会记得吗。旁人常说“表达不要自说自话”,可笑,那还叫表达吗?那叫表演。

38分钟前
  • 每天都要取名字
  • 力荐

进击的群演片场大闹剧,故意拍得十分荒唐俗套。这很有园子温的风格,但缺乏以往作品的极端暴力元素,以至于荒唐无法转化成反讽,就只剩下闹了

42分钟前
  • slim
  • 较差

对热情中二的园子温没有抵抗力,因为情绪不能欺骗自己

45分钟前
  • 逃生箱舟
  • 推荐

此疯非彼疯,痛苦的两个半小时

46分钟前
  • AstRa
  • 较差

我永远无法理解园子温。

51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本片是园子温先生通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寄出的一封献给诚挚热爱表演的群演们的一封情书。用《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这条纤细而绵软的线串联起一根根锋芒毕露各不相同的针,这些针有的热情,有的温婉,有的湮郁,有的外放,有的紊乱。解剖精彩纷呈的群戏,全片几乎没有统一的基调,时而清新,时而悲戚,时而叫嚣,时而阴沉,时而欢脱,时而狂放。千百种风格,捻成一根线。这种对电影的爱,如此恳切。

54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试验田片长146是不道德的。。。

59分钟前
  • 水水
  • 很差

好热闹的电影,声嘶力竭、精疲力尽,却那么鼓舞人心。

1小时前
  • 鲸落
  • 还行

前面的人物卡片铺垫得很好,但是真心接受不了后面的大喊大叫…

1小时前
  • Fimom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