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极寒之城

Atomic Blonde,极冻之城(台),原子杀姬(港),原子美人,最冷的城市,The Coldest City

主演:查理兹·塞隆,詹姆斯·麦卡沃伊,埃迪·马森,约翰·古德曼,托比·琼斯,詹姆斯·福克纳,罗兰·默勒,索菲亚·波多拉,比尔·斯卡斯加德,山姆·哈格雷夫,约翰内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瑞典,匈牙利语言:英语,德语,俄语,瑞典语年份:2017

《极寒之城》剧照

极寒之城 剧照 NO.1极寒之城 剧照 NO.2极寒之城 剧照 NO.3极寒之城 剧照 NO.4极寒之城 剧照 NO.5极寒之城 剧照 NO.6极寒之城 剧照 NO.13极寒之城 剧照 NO.14极寒之城 剧照 NO.15极寒之城 剧照 NO.16极寒之城 剧照 NO.17极寒之城 剧照 NO.18极寒之城 剧照 NO.19极寒之城 剧照 NO.20

《极寒之城》剧情介绍

极寒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根据安东尼·约翰斯顿(Antony Johnston)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冷战”结束前的间谍行动: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柏林墙”面临拆除的命运,但此时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各种暗杀行动时有发生。一位英国军情六处的地下官员在柏林遇刺,他掌握了从民主德国带回来的一份间谍名单,但杀手在他身上并未找到。一位名叫洛林·布劳顿(塞隆 饰)的特工,肩负起找回这份间谍名单的任务。 此前曾报道,导演雷奇和斯塔尔斯基将会拍摄《疾速追杀》续集,基努·里维斯在内的主演均将回归。但在拍摄该片之前,两人会先着手将这部女性角色挑大梁的动作惊悚片搬上银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恶魔人哭泣之子遥远的诺邓蝉男贝茨先生诉邮局小锅盖当官不一样的美男子2绿茵之外雾都魅影战国BASARA2OVA血战许昌你想沦陷于我格拉夫斯第二季犯罪心理:超越边界第一季目标战我心略狂4年,2男,1爱情私家法医第一季圣鹿之死棋子夜行书生灵界转生冰封之地乘风陆小凤传奇之决战前后爱你入胃镜子面具美国之子走投无路的原偶像,选择与完全陌生的大叔一起生活鱼生知有你简如西尔万

《极寒之城》长篇影评

 1 ) 第一部豆瓣评分让我惊讶的电影

刚看完《极寒之城》,满心欢喜地去查豆瓣评分,只有7.1。

大部分人打了三颗星。

很可惜,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不止7.1。

很多人打三颗星的原因是文戏太过平淡,就算有那20多分钟的近身肉搏和塞隆女王与女二的床戏也是乏善可陈。

而我个人认为,文戏恰好衔接了那些让人高潮的戏份。

毕竟,在长跑比赛中,我们不可能一直发力冲刺,总要有些缓冲。

故事情节确实没什么创新,就是讲一女特工像开了挂似的披荆斩棘,完成一份艰难的任务的故事。

两条线的并行描述也不是什么新奇的地方,女主是最终大boss这些观众都能想得到(毕竟气场就不一样……实在太明显,确实是被人诟病的地方,一美和女王一比立马变受)。

可是难就难在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里力图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可以跟随着拍摄者的角度追下去。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导演借助的不是剧情,而是角色。

查理兹·塞隆算是冷艳挂的女神,她的片子我看的不多,唯一有印象的就是电影版的《白雪公主》,她演恶毒的后妈,但是心里就觉得只有长成这样的后妈才可以每天骄傲、自负地对着魔镜一遍一遍地问:我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塞女王把女主的干练、致命的诱惑力、对男友隐忍的爱、作为特工长年隐藏自己的压力演绎得恰到好处,整个电影的色彩基调也为女主的冷艳加分。

电影过半,从一美的种种举动以及最后临死前说的那句“So that's how you make it work?

”我大致可以推断女主就是那个萨切尔,但是我还是不能判断出她到底是正是邪,以及她为谁卖命。

最后的真相竟然是为美国,算是意料之外(cocksucker误导了我,唉),但是还是俗了,俗了俗了。

如果最后是为中华……咳咳咳,想多了想多了。

动作戏挺爽的,看着也挺累的。

打低分的人也有说这一点的。

听着女主呼哧带喘,一拳一拳实打实地打到肉上真是替她累啊。

感觉打得不够巧,但是胜在真实。

一美近几年这是不折腾死自己誓不罢休,当年的英国帅哥可是白月光啊啊啊啊啊,那一对蓝眼睛,真是能把人淹死。

结果现在是角色越粗俗越变态他演得越来劲哈哈哈哈哈哈哈。

还以为他和女王能有啥床戏呢。

配角都是英国学院派的老面孔了,为片子增色不少。

电影是棒的,但是看完想想挺沉重的,可能不会二刷了。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在我心目中的优秀程度。

 2 ) 69分开始是高潮

三星半。

只想说已年过四旬的女主角查理兹·塞隆(《疯狂的麦克斯4》女一、《速度与激情8》的反派女)真的太能打了!

从开镜那个从浴缸里缓缓浮上水面雄厚的背肌,就宣告了这恐怖力量的来源。

通晓数国外语,擅长格斗,熟络生存技巧,完全就是一个杀人的机器。

所谓高手过招不用枪,基本上用枪杀的还是少数,大多是以一对五,一以对十,赤手空拳的肉搏战。

大多数镜头都是实打实的在打,拳拳到肉。

想整天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去对付特工壮汉,无疑是痴人说梦。

狭窄空间里的厮打过招,左右前后的见缝插针。

戳眼、封喉、踢下阴;刀捅、钥匙插、绳管索命;椅子、水壶、高跟鞋,随手捻来的都是致命武器,各种狠招无所不及。

电影69分到82分的武打戏无疑是全剧的高潮所在,前半截一镜到底,从街道到大楼,走廊到房间,楼上楼下打得那是惊心动魄,血肉横飞。

这哪是女人,简直就是无敌女金刚。

几个利落的过肩摔,夺刀割喉,仿若女版杰森·伯恩(《谍影重重》),能把《黑夜传说》和《神奇女侠》那两位只靠耍帅的摔几条街。

几个跟她配打的龙套也是拼了,毫无缓冲后仰从楼梯上摔下去的镜头,看着后脑勺都生疼。

更可怕的是,女主角不但造型酷帅,身手一流,把妹功夫更是了得。

转眼间法国的女特工就被她迷上,推倒啪啪啪了。

在总攻女王面前,我们的詹一美几乎沦为“花瓶”式的角色,除了刚开场时露了一把俊脸,其余时间完全被女王的光芒掩盖。

杀个女特工几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把戳在背上的刀拔了半天都够不着,真是又气又好笑。

电影中的现代气息的电子加摇滚配乐和略带复古的大环境(89年柏林墙推倒)搭配起来,有着迷之魅力。

至于剧情,文戏方面不但沉闷,还有点绕。

双重甚至三重间谍的左右逢源,为了利益衡量向哪个东家靠拢,让这个职业充满了尔虞我诈和死亡的味道,大概这就是片名《极寒之城》的意思吧。

不管怎么样,即使开头看得你昏昏欲睡,一个小时左右一定会把你唤醒的!

 3 ) 超酷的女版007

当年在网球与电影之间权衡了半天,为了不错过整个礼拜电影票特价的优惠,决定去看这部评分不错并被许多影评人推荐的女版007。

查理兹·赛隆花了五年时间制作,为了准备其中的打斗雇了八个私人教练,拍摄期间还打坏了两颗牙😱虽然刻画不太现实,但我很理解上映后那位女性影评人被昭告天下的欢呼之语:”我们终于有了女性版本的詹姆斯·邦德!

” 可我觉得女主角比007还能打😝,太能打了,我这么粗犷的人到最后都忍不住闭上眼睛了几秒钟,实在太暴力➕血腥了。

情节我预料对了,完全凭直觉[嘿哈],故事有点弱。

但是音乐!

音乐太棒了!

导演、摄影(霓虹灯光的使用),还有动作设计(尽管暴力、但真的好看),难怪观众和影评人都给了高分。

里面的香艳场景有点不太好接受,两位美女之间的火花有点突然,而且法国美女的魅力远比不上英国女间谍的吸引力。

在最火爆的打斗尾声,双方都精疲力尽、气喘吁吁、血流满面,但仍然在做最后的坚持;我觉得以后做高强度有氧 坚持不住即将放弃时,可以用这个画面来励志:撑下去了才能活命[捂脸]。

 4 ) 萨切尔必须死——全细节解密《极寒之城》

本人首发于公众号《蒙面与匿名》。

前两天看新出的《艾娃》,豆瓣评论里提到了另外几部女特工片,猛然醒悟自己错过了《极寒之城》,于是抽空看了一下,作为一个有拉片习惯的电影爱好者,看到豆瓣评论前几条都是关于剧情的,虽然大神已经很多,但和我的理解不一样,所以斗胆来狗尾续貂下。

以下多图,全景全幅剧透,慎点。

-----影片开始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背景,即柏林墙倒塌前几天。

有两个日期备注,都是1989年11月 。

很容易理解,后一个出现的时间,在柏林墙倒塌之前。

而且从后面剧情可以推出,这天是1989年11月1日凌晨,而不是深夜。

注意此处詹姆斯的穿着,很明显是从公寓里被人追出来的。

后面的剧情会交代詹姆斯的身份是英国MI6(为方便打字,以后以M16指代)的特工。

但您有公寓自然就长期居住,被人找到是很容易的,所以此处的“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其实并不是字面意思,真实的意思是你怎么知道该找我?

所以詹姆斯第一反映是被人背叛了。

记住这个名字“萨切尔”,萨切尔据说是M16内部的一个双面间谍,整部戏都是围绕谁是萨切尔展开的剧情。

接着前苏联克格勃的特工巴赫金枪杀了詹姆斯,并夺走了藏有名单的手表。

接下来的镜头是10天后的伦敦,遍体鳞伤的塞皇出浴,这时柏林墙已经倒塌,塞皇给自己倒了一杯伏特加(伏特加在此后还会多次出现),和后面M16总部对塞皇的评价相互呼应“精通俄语”“非常了解苏联人”,自然会代入一些前苏联的生活方式。

塞皇翻出了她和詹姆斯的合影,背景是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后面的“1985年在伊斯坦布尔一起工作过”相呼应。

不过照片上两个人关系亲密,和之后接受甄别时轻描淡写态度明显相悖。

塞皇点燃了照片,祭奠了两个人不能重来的过往。

塞皇进入M16总部接受甄别谈话,倒叙过去10天在柏林发生的一切。

出场的除了直接上级小头目格雷,还有美国CIA的大胡子库兹,另有大头目代号C隐藏在单面玻璃后。

塞皇骂了一句脏话,在场的所有人都以为是在骂自己。

随后开始倒叙。

这天也是11月1日,格雷和代号C开始交代背景:一个东德斯塔西的官员小眼镜打算向M16投诚,投名状是东德整理的东德、西德、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所有活跃的情报官员和若干见不得人的交易,按电影原话“足以使冷战延续四十年”。

缩微胶卷藏在手表中,在交给詹姆斯之后被巴赫金夺取。

塞皇坦然问是否要派自己去莫斯科,暗示她应该有莫斯科背景或经历,所以,她也无需掩藏自己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式。

但头目告诉她,塞皇的任务就是找到巴赫金,拿到名单,并且查出一个隐藏在M16内部的双面间谍萨切尔。

巴赫金执行完克格勃的任务后并未返回苏联,应该是留在柏林要待价而沽,当时的局势所有人都知道柏林墙倒塌是迟早的事情,所有人都想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巴赫金如此,其他人也不例外。

自然也包括M16在柏林的一号特工——大卫。

镜头随后切换到柏林秘密集会地,这个时间点是11月1日晚。

大卫出场的第一句台词,已经交代了他的立场。

这个情报贩子立场,凡是受过国产剧《潜伏》洗礼的人都不陌生。

而M16内部对他的评价也暗示了这一点。

“在东德,他桀骜不驯,没有大使馆照顾,什么都要靠自己,和当地人差不多了”。

这里的当地人,当然指的不是当地东德居民,而是斯塔西和克格勃。

小眼镜在这个地方第一次出场,同时出场的还有影片后期神通广大的默克尔小哥,影片此处焦点做了处理,比较刻意。

通过大卫和小眼镜的谈话,可以清楚的推断出如下事实:大卫认识小眼镜,且知晓小眼镜要通过交出名单换取英国庇护,并且也知道是由詹姆斯出面去交接名单。

那么为什么小眼镜不直接将名单交给大卫,而一定要交给詹姆斯呢?

原因不难推测,大卫只是M16派驻在东柏林进行活动的一名特工,本质上就是个行动队的打手,在情报系统中并不属于核心层级。

想想那些离开企业总部被派驻的外地自负盈亏的办事处主任,干得好会空降一个管理层来摘果子,干不好就永无出头之日的继续奋斗。

自1952年柏林分治,到1989年已经37年了,大卫这样形同流放已经不知道多少年(后面有台词,自己在柏林呆的时间已经够长了),心理和立场产生变化是大概率事件。

这个判断在影片前段也有一个佐证,如果大卫真的是小头目口中的“东柏林一号特工”,那塞皇绝不会问出“谁是大卫”这样的话。

小头目口中的这个称谓充满了戏谑,类似于我们称呼别人为新街口蕾哈娜、尼古拉斯赵是一个道理。

所以基本可以推测,小眼镜确实是通过大卫搭上了M16这条线,但他知道大卫无权限承诺豁免权,要求M16总部特派专员也就是詹姆斯来接洽此事。

名单交接完毕之后,詹姆斯被杀,作为斯塔西的官员,小眼镜立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所以铤而走险来到秘密集会地找大卫,要求英国方面实现承诺。

这里也侧面验证了小眼镜投诚一事是由大卫牵线搭桥,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小眼镜不去找美国人,不去找法国人,而是径直来找大卫,隐含着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逻辑。

小眼镜当然能找到其他情报人员,毕竟作为人肉备份,他记住了名单上所有的信息。

但他还是选择了大卫,因为他知道大卫有这样的能力,并且他和大卫应该打过很多次交道,双方有一定的信任基础。

詹姆斯虽然被杀,但这么重要的情报,小眼镜一定会备份一套,令大卫没想到的是,这个备份竟然是小眼镜本人。

所以大卫要想得到名单,必须按照之前的承诺将小眼镜送到西德。

影片在这里,对小眼镜人肉备份一事继续做了刻意的模糊处理,造成了大家的观影困扰。

这个技巧非常拙劣,导演您前期隐瞒细节,后期再通过补叙和插叙来补充情节,这个做法,太像专门捉弄学生的老师了。

知道小眼镜有人肉备份的,并不仅仅是小眼镜和大卫两个人,还有第三个人,就是后期火力全开的默克尔小哥。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注意到这个细节,才能更好的明白后面的剧情。

后面是大卫迎战东德警察的一段打戏,为了掩护小眼镜顺利脱身,大卫痛下狠手,抢夺警车,火烧关卡,通过管道返回西柏林。

在管道中,他踌躇满志的喝下一小瓶杰克丹尼,而飞机上的塞皇仍旧倒了一杯伏特加。

第二天大卫醒来,发现时间不早,嘴里喊着要迟到了急忙穿裤子走人。

看似是要去机场迎接塞皇的样子,但朝后面看就知道,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导演在这里又耍了一把看着答案问问题的表演。

刚下飞机的塞皇,就遇到了两个彬彬有礼的人,声称是大卫派来迎接自己的,同时,还发现远处的电话亭里黑发女监视自己。

紧接着塞皇上车,紧接着导演继续模糊处理了一个细节:

前面红圈是塞皇的奔驰,后面红圈是大卫驾驶的保时捷911(小车好拉风)。

也就是说,大卫嘴里喊着要迟到了,并不是担心接机要迟到了,而是担心自己来得晚,就不能对塞皇实施跟踪了。

看懂这个细节,再结合后面的剧情,就知道黑发女是大卫指使来监视塞皇的,而且这个消息,他不仅仅透露给了黑发女,而且也透露给了克格勃。

大卫并不是真正的双面间谍萨切尔,他只是为了维持柏林混乱中自己创立的秩序,是一个缺失了信仰的情报贩子,为了让柏林继续混乱,为了让“冷战延续四十年”,他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

小眼镜也知道他不是双面间谍,所以毫不避讳的告诉他所有的备份就是他本人。

巴赫金杀害詹姆斯之后不知所踪,谁也不知道名单在哪里。

在这种情况下,小眼镜将自己是另一份名单这样重大的消息,透露给一个双面间谍,纯粹是自寻死路。

那么大卫将消息还透露给了谁,他的动机是什么呢?

我们接着看影片。

接下来的奔驰车上,气氛虽然略显沉闷,但并不紧张,两个男子还很随意的和塞皇对着话,还推荐塞皇去中央咖啡馆去观光。

虽然一个人的身上露出了枪柄,但这个细节没有任何意义(再次鄙视导演,该给的细节您模糊处理,不该特写的您特写。

不管是克格勃,还是真的是大卫派来的人,身上揣把枪很合理也很合逻辑啊。

)。

直到汽车进入隧道,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布雷莫维奇,我们下面就简称布雷吧。

这个明显的俄罗斯名字说出来的时候,塞皇并无惊讶,但看着后面跟踪的拉风小车,她意识到自己一下车就陷入了圈套,接下来必须要好好演一场戏了。

后面我们知道,布雷是克格勃在东德的负责人,而这两个接机男子,也是布雷派来的克格勃,塞皇和布雷认识,但并不是克格勃安插在M16内部的间谍。

如果是,那么塞皇在来柏林之前,一定会向组织汇报行踪,组织也不会问出“很好奇你来柏林的目的”这样的话;所以可信的逻辑,塞皇和布雷是有松散合作的关系,毕竟情报人员的很多情报都是相互交换来的。

从车上两个人松懈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来,布雷给他们的交代一定是:把人接到,把话传到(接头地点咖啡馆)就好了。

塞皇在听到布雷的名字时,立即判断出是大卫将自己的行踪暴露给了布雷,而且大卫很有可能就在后面的那辆车里。

不管大卫是否知道自己和布雷是否相熟,现在三人一车其乐融融的局面,肯定是不正常的。

塞皇摘下眼镜,看着旁边毫无防范的克格勃,顺手脱下了一只钛合金高跟鞋。

委屈你俩了!

你们以为只是帮领导接个客人,谁知道差点送了命。

我看的版本字幕不全,但还是能清晰的听到后座挨了几鞋跟的哥们迷惑而不解的呐喊:“what are you弄啥嘞?

”这样的灵魂拷问,后来前座的司机也同样迷惑而不解的问了一遍。

战斗看似激烈,而且也动了枪,但还是明显能够看出,双方并无你死我活的意思,不然,塞皇的鞋跟就不是胸口,而是咽喉了。

毕竟都是道上的人,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塞皇顺利通关,和大卫接头成功,俗话说言多必失,大卫的一句台词暴露了一切。

是不是应该先问一声:“他们是谁?

”看到这里,基本可以判定,大卫不仅指使黑发女监视塞皇,而且还将塞皇要来的消息透露给了布雷。

那么大卫是否知晓布雷和塞皇有渊源呢?

答案是大卫并不关心这个事情。

如果塞皇真是布雷安插的钉子,正好收集一波证据,将塞皇踢出局,由自己来掌控局面;如果不是,最好借布雷的手除去塞皇,由自己来掌控局面;如果布雷不敢下手,借这个机会捏造证据,将塞皇踢出局,由自己来掌控局面。

所以,塞皇唯一的选择,就只有痛殴两个毫无防范的克格勃大汉来破局。

两个人最后将克格勃司机扔在了苏联贸易代表团驻地,这一路上的谈话毫无营养,导演再次故弄玄虚。

身为一个特工,记住陌生地区的地图不应该是基本技能么?

然后是布雷出场,狂暴的揍翻一个无法反抗的东德青年后,开始了他的拙劣表演。

他拿出了小眼镜的照片给其他人看。

大哥,所有人包括观众都看出来了,您这是赤裸裸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您以为这样,我们就真相信是您掌握了小眼镜的行踪,进而派人暗杀了詹姆斯么?

您在开什么玩笑,您要是早知道小眼镜的信息,不应该避免名单落入詹姆斯手里么?

正确的逻辑是这样的:布雷接到上级的指示,去詹姆斯驻地取一只手表。

为什么是上级指示呢?

因为布雷和大卫境况相同,只不过是克格勃行动队的一个头目而已,不可能和萨切尔产生直接接触;这个消息,是萨切尔直接通报给布雷上级的;但即便连萨切尔也不知道小眼镜的真实姓名(塞皇接受任务时,投影上的小眼镜名字仍然是“不详”)。

对于小眼镜这样狡猾的人来说,萨切尔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只能采取最保守的做法,将小眼镜的照片交给克格勃,让他们暗中打听,同时,告知对方在詹姆斯完成名单交接完成后夺回名单。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以克格勃和斯塔西的交情,既然有照片,打听一个人的名字进而掌握其行踪,难道不是易如反掌么?

这就要提到时代的背景了。

整部影片其实有清晰的时间线可以具体到年月日。

塞皇入境的时候,边检盖章上明确写着日期,1989年11月2日。

要知道5天后,统治斯塔西20多年的大头目就要辞职,再过两周,斯塔西就改组成安全委员会,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可想而知斯塔西内部有多混乱,克格勃该有多难展开工作。

所以,如果布雷真的掌握了小眼镜的行踪,最早也是在秘密机会当晚(11月1日),所以组织警方来了次大扫荡,但从结果判断,可能布雷到11月2日还是没有掌握小眼镜的行踪,但为了替萨切尔做掩护,他拿出了照片,以便造成克格勃跟踪小眼镜,进而发现詹姆斯的假象。

第二天,也就是11月3日,法医研究所外,黑发女继续监视塞皇。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黑发女如何知道塞皇的行踪,所以也不用大惊小怪。

晚上出浴的塞皇发现屋内有人,用苏连红伏特加酒瓶痛殴了鬼鬼祟祟的大卫一通。

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对话,经过前面的分析,这番对话已经毫无营养。

大卫自然否认认识小眼镜,说詹姆斯和小眼镜单线联系;也否认自己派黑发女跟踪塞皇。

两个人话不投机,应该也不会滚床单,塞皇自然把大卫就打发走了。

大卫应该也不会再让黑发女监视塞皇,所以塞皇从容来到一个表店,连接头暗号都不用,就直接说自己要获取东德情报网的权限。

这里还算的上是一个悬念,但只要稍一思索就知道,这个据点不属于英国,也不属于苏联。

回到酒店的塞皇做了噩梦,既然是梦,就不需要分析梦中的话了,没有任何营养。

11月4日,塞皇来到了詹姆斯的公寓,寻找关于萨切尔的线索。

合理推断,在前一晚痛殴大卫之后,两个人就之后的工作展开了坦诚的交流,塞皇告知了大卫她明天会去詹姆斯的住所,而詹姆斯为了尽快赶走塞皇,又偷偷通报了东德警察。

毕竟有人擅闯刚刚被人杀害的柏林警务专员公寓,警察为了破案也是正大光明。

这里也侧面验证了之前,詹姆斯临死时的问话,并不是你怎么找到我,而是你怎么知道是我。

塞皇在詹姆斯公寓里的唯一发现,就是在克格勃和大卫搜查过的公寓里,醒目的发现了一张詹姆斯和大卫的合影。

之后警察来到,就是塞皇以一敌众的耍酷时间。

随后塞皇装备上窃听器,来找大卫探听消息。

发现大卫家里就是个走私仓库。

不得不说大卫确实是个高手,不到10秒的时间,就在塞皇衣服里塞入了一个窃听器。

两个各怀鬼胎的说了些没营养的对话,再次表明了大卫的立场,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并且活得好好的。

至于神叨叨的扯出马基雅维利,其实毫无必要。

塞皇随后来到了中央咖啡馆,大卫、黑发女和布雷也一同出现,各方是如何收到消息,可能性太多了,一一猜测没有必要。

最简单的合理推测是塞皇告诉大卫,让他想办法通知克格勃,大卫也告知了黑发女。

毕竟塞皇的目的就是要和克格勃接触。

这里的对话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按照之前的推断,布雷和塞皇是打过交道的,所以知道她会说英语、俄语、德语,后面的对话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深意,更像是想招募塞皇为己方所用,而且看起来这样的尝试之前也有,虽然没什么进展,但塞皇似乎从未明确拒绝过。

所以,布雷总是抱有一丝幻想。

两个人开门见山就提到了名单,气氛尴尬之下,黑发女出现。

既然另外一个国家的特务出现了,布雷也没法再继续交谈了,于是提议是否能够达成一个协议。

这里的协议意味深长,我认为是对于名单的分享。

是的,在这样的乱局中,任何人考虑的首先是自己,巴赫金拿到名单想卖个高价江湖隐退,大卫想拿到名单要挟各方,布雷又何尝没有自己的想法。

毕竟他们同属于被祖国流放的苦刑犯。

三个人没有达成协议,布雷默默离去,黑发女给塞皇留下了自己的接头地点。

塞皇去表店,拿到了手表,获取了和自己新的联系人接头的坐标。

这一切,都被大卫窃听到,并且告知了布雷。

11月5日,塞皇走官方关卡到了东柏林。

虽然明知道会有一场遭遇战,但为了不让自己的行为变得非法,让克格勃抓到把柄,塞皇还是毅然前行。

经过在剧院一场凌厉的搏斗,塞皇脱身。

但是仍然秉持了手下留情的原则,大家都是拳脚功夫,没有动刀动枪。

最疼的一次袭击是塞皇用钥匙扎了打手的脸,打手非常愤怒,也非常疑惑,但也并没有痛下杀手。

再次印证塞皇并非克格勃的内线,反而是克格勃很想拉拢塞皇(想想长坂坡的曹孟德和赵子龙)。

塞皇来到了接头地点,新的接头人赫然竟是前面提到的默克尔小哥。

双方在一个出版社的楼顶会面,默克尔小哥胸有成竹,说自己的关系网都在东柏林这边。

果然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古今中外都一样啊。

另外说一句,变演平和是美帝国主义的看家本事。

当晚分别发生了两件事。

傍晚时在钟表店外蹲守的大卫终于等到了巴赫金的出现,即便巴赫金亲口说“你跟踪我”?

也还是很难解释有这么凑巧的事情。

再说您既然能跟踪到他,手表就在他手上,在哪下手不好啊?

导演和编剧已经不考虑逻辑了,我好像也无计可施,就当大卫的运气就是好,本来是想到塞皇的接头地点探探风,没想到抓到了大鱼。

顺势扎死了巴赫金,夺取了藏有名单的手表。

从这句台词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大卫这样一个唯利是图的情报贩子,和詹姆斯的交情匪浅,这是全片大卫唯一一次透露出私人情感的地方。

当晚稍晚一点的时间,塞皇来到了黑发女推荐的俱乐部,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是法国情报小白,在柏林间谍之都即将没落的时候过来,自然英雄无用武之地。

推测是牺牲自己的美色,换取各方的情报资源,包括大卫的。

然后是全片最精彩的被删节剧情。

唉,这一刻无比羡慕黑发女!

删节过后是本片最大的谜题,当然也是导演再次故弄玄虚的地方,黑发女在塞皇耳边说了一条情报,但塞皇按下了音乐,遮盖了一切。

尽管这样,从以后的情节发展,还是可以很明确的得出结论:黑发女其实并没有说什么了不起的情报,因为她知道的更有限。

而且我们前面分析过了,大卫并不是萨切尔,而黑发女说的事情又和大卫有关;大卫已经拿到了名单,这种事情大卫是不可能告诉黑发女的,而且时间线上也不吻合;黑发女是受大卫指使来跟踪和勾引塞皇的,这我们已经分析过了。

但经过删节片段后,心满意足的黑发女忘记了立场,把自己知道的大卫的某件事情告诉了塞皇,这件事情或许塞皇已经有预感,但无论如何从黑发女这里得到证实还是很必要的。

这个事实就是:大卫在窃听你!

明明是我该勾引你,没想到中了你的美人计。

从这句话开始之后的一切,塞皇都是在演戏。

她只说自己该说的话,只办自己该办的事。

11月6日,美国大胡子库兹受M16小头目格雷的委托,会见了塞皇。

按照我们前面对导演刻意隐藏的细节分析,已经很明确塞皇虽然表面在英国,克格勃对她也感兴趣,但她实际上还有另外一重身份。

现在这重身份已经暴露无遗,看美国大胡子那副上级对下级的嘴脸。

最后甩给塞皇一张报纸扬长而去。

塞皇拨打了报纸上的一个电话,电话里的导演神秘的说“萨切尔已经暴露了。

这个情节结合前面的剧情和后面的剧情,其实已经明确的说明塞皇并不是萨切尔。

原因很简单,大胡子是CIA的高层,是能“全权代表中情局”的人物,塞皇是什么人他很明白,如果塞皇真是萨切尔,会面的时候直接告诉就好了,没必要让塞皇继续打这个电话。

这个电话的本意,只是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名单已经不在巴赫金手里。

接下来大卫在自己公寓查看名单的那一幕,其实可以算作剧终了。

让我们截几张图来看一下:

注意伊丽莎白劳埃德这个名字,就是塞皇这次来柏林的化名,可见这个名单真的很靠谱。

默克尔小哥,中情局。

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细节展示。

从这里确定了默克尔小哥的身份,就能推断出塞皇其实是中情局的人。

请特别注意:此处的SATCHEL均为大写,而satchel的本意是背包,包裹。

一心想拿到名单掌握主动权的大卫,在知晓萨切尔的真实情况之后,并未有任何欢欣鼓舞的表情,反而非常郁闷的给自己倒了一杯酒,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最后他略显紧张的拿起电话,打出了一个电话。

导演在这里又用蒙太奇模糊了细节。

塞皇只是大卫当晚的通话人之一,接到大卫的邀请,两个人在酒吧见面,在此之前塞皇只是猜测,和大卫见面之后她完全确认大卫已经得到了名单,而且大卫不是萨切尔,还是那句话,如果大卫是萨切尔,他已经拿到了名单,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要让名单有价值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另一份人肉名单,怎么还会将这个重要情报透露给自己,协助小眼镜越境呢?

而且事实上,最晚从塞皇见到默克尔的时候,她已经知道小眼镜是人肉备份了。

现在听到大卫向自己透露如此重要的情报,立刻就能够判断出大卫已经掌握了真实的名单,并且大卫要让自己护送小眼镜出境一事大有文章。

以塞皇的聪明伶俐,估计在很短时间内就已经判断出真正的萨切尔是谁了?

我们现在来揭晓谜底!

最关键的细节出现在甄别阶段的谈话,从谈话中我们得知,其实当时大卫拿起电话,第一个打给的并不是塞皇,而是小头目格雷。

这是一个什么电话呢?

这是一个工作汇报电话。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派遣塞皇出征柏林时,关于萨切尔的那番对话。

什么感觉?

哪个国家都有行政干预下的冤假错案,是不是?

大头目和小头目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这部片子如果改名叫《萨切尔必须死》,恐怕任何人一眼就看明白了。

而同样的话,想必两个头目也给大卫传达了:我们派过去一个人,她隐瞒和詹姆斯的恋情,有俄罗斯背景,是最有可能的萨切尔人选,查清楚她。

所以机场试探,公寓报警,跟踪监视这些用于对付敌人的招数,大卫用起来才那么心安理得。

必须要把你逼到绝境,才能看清你的真面目不是。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拿到名单之后看到了萨切尔的确切身份,大卫震惊了,这个结果完全打乱了他的所有安排,稍微处置不当,手里的名单不但不能成为自己要挟各方的法宝,反而会落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境遇。

犹豫再三,他还是给格雷打了电话,所以说这是一个工作汇报电话,而电话内容是:我已经非常接近萨切尔了 。

说完就挂了电话,这是什么工作态度?

揭晓谜底:萨切尔不是一个人,他只是一个代号,真正的萨切尔最少包含两个人,一个是小头目格雷,一个是大头目C。

大卫说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我已经知道了你是萨切尔。

我也明白了之前你安排任务时的意思,所以萨切尔一定会死。

注意大卫打完电话之后的表情,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

现在的一切都非常完美,完全按照他想要的剧情在发展,他只要杀死一个萨切尔就万事大吉,能够照样发战争财。

而他也想好了,如何利用小眼镜来布局,同时借克格勃的手杀死塞皇。

而塞皇在大卫向自己透露小眼镜这个情报,并且请求合作将小眼镜送出东德的刹那,除了确认大卫不是萨切尔,也立即洞悉了大卫合作请求背后的玄机,更顺势猜出了萨切尔最大的嫌疑人,就是M16的两个头目。

所以,在接受甄别时,听到格雷亲口承认,在大卫拿到名单的当晚,还给自己打了个电话,塞皇心里已经完全确认,格雷或者大头目C就是萨切尔。

她冷峻的看着单向玻璃后面的大头目C,双方交换着默契。

11月7日晚(这个日期是推测的,毕竟前一晚上大卫已经够忙了。

),大卫去找布雷,透露了之后塞皇会带小眼镜偷渡的消息,希望布雷安排人马将塞皇和小眼镜一并击杀,而名单则可以和布雷共享,共同制衡柏林。

这次会面,被黑发女偷偷拍了下来。

同一个晚上,很可能是偷拍完大卫的黑发女又和塞皇在一起,塞皇也亲口说了自己的判断,大卫想陷害我。

这里的陷害有两层意思,一是想陷害我是萨切尔;二是想陷害我死;

11月8日,大卫和塞皇一起通过地下通道来到东德默克尔的秘密基地,帮小眼镜办护照。

塞皇心里明白在偷渡之前,大卫不能让自己死,肯定也不会碰到克格勃,所以这次两个人走了秘密通道,而没有走官方关卡。

注意此处的台词,翻译不当害死人啊。

Bartender:酒吧侍者。

也是从这句台词,可以看出在大卫拿到名单之前,他确实不知道默克尔是CIA特工。

同时,在外面布雷的人准备好了枪械,这一次对于任何人都不留情面了,包括塞皇在内。

然后是被人津津乐道的小眼镜和塞皇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确实包藏机锋,语带双关,但从前面分析可知,并不是指塞皇是双面间谍萨切尔一事。

小眼镜记住了名单上所有的内容,所以,他知道默克尔是CIA,也知道塞皇的真名是洛林,化名是伊丽莎白劳埃德,应该是M16的人,而且从计划安排看,小眼镜妻女由大卫负责,而他自己需要由塞皇负责,在这场营救中举足轻重的这个人,究竟是哪方面的人?

会不会也是萨切尔一伙的,他必须得试探一下搞清楚:他是不是告诉你我背下了所有名单?

——你知道我的价值所在吧?

是的我知道对于某些人来说,我并不是那么重要。

甚至有些人想要杀死我,但是,,,我能有什么选择?

——对于拿到名单的人来说,我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对于你我有价值么?

你的死对于我一点好处都没有,而且我从来没有失过手。

——有价值,你放心吧。

随后大家出门混入游行队伍,因为默克尔出人意料的安排,布雷的狙击手找不到目标,眼看计划要泡汤,大卫亲自下手向小眼镜打了冷枪。

随后塞皇掩护受伤的小眼镜堵截狙击手,双方大开杀戒。

没看出来一点点的阶级友情,更验证了塞皇在组织关系上和克格勃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小眼镜溺水而亡,塞皇侥幸逃生。

画面转回到甄别室,塞皇用一句“你也怀疑大卫”的问话,旁敲侧击了甄别室内的两个头目:大家都别装糊涂了,我知道你们告诉了大卫说怀疑我,可以使用任何手段来试探我,不用管我的死活。

同时,你们也在利用我去试探大卫。

我们两个相互试探,最后总要死一个,不管是谁死,死的就是萨切尔,而真正的萨切尔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东德的地下室里,塞皇告诉默克尔,克格勃的人什么都知道了。

现在看上去意思就很明白了吧。

不是说克格勃的人知道塞皇是萨切尔了,而是说克格勃知道自己是CIA的人了,需要尽快回到西德,躲避克格勃的追杀。

(写到这里,我瞬间又有了一个新的推论,逻辑上似乎也说得通。

就是塞皇作为CIA在M16的卧底,其实早就知道萨切尔是谁了,并且利用布雷不知道萨切尔真实身份这件事情,一贯在捉弄布雷。

所以,这里的意思也可以是说,布雷知道自己不是真萨切尔了。

粗略想了想剧情,也说得过去,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分析。

我写着一万多字已经累够呛了,不想给自己继续找麻烦了)默克尔小哥安排外交使馆车辆,将塞皇送回了西德。

沃尔沃,源自瑞典,北欧豪华。

联想到塞皇在中央咖啡馆和布雷的对话,前后似乎又有些呼应,但我搞不明白。

回到西德酒店的塞皇目标明确的翻找窃听器,因为她必须为自己任务失败找一个证据,证明自己一直受大卫陷害。

没想到竟然翻出了一个法国窃听器,这只能证明自己被法国人窃听,完全和大卫没有任何关系。

恰在此时,法国黑发女前来拜访,塞皇将窃听器甩给她,告诉她我们都落入了大卫的圈套。

柏林墙已经在倒塌,到了明天,我们对自己的祖国就没有任何作用了,现在最好的计划就是赶紧离开柏林。

说完塞皇起身去找大卫,想要和对方做一个了结。

而黑发女不听塞皇的话,贸然给大卫打电话发泄情绪,大卫想到自己窃听塞皇的事情还有黑发女知情,也起了杀心,前往黑发女住处将她杀死。

赶到大卫公寓的塞皇,发现了大卫窃听自己的磁带,还有同款法国窃听器,意识到黑发女的处境更加危险,连忙赶往黑发女住处,但是却差了一步。

望着黑发女的尸体和窗外的烟花,还有黑发女留给自己布雷和大卫会面的照片,塞皇把自己的脱身方案完全考虑成熟,但这个方案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萨切尔必须死。

枪杀大卫后的塞皇回到国内,投诚者小眼镜死亡,名单丢失,头号特工被自己枪杀,无可避免的要接受甄别。

但塞皇响亮的问出了那句话:

后面的台词更是露骨:这次任务和冷战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为了保住你的位置,我们在冷战中犯下的罪行,要是暴露出去,会让你十分难堪,,,,,,我完成了我的工作,虽然你在我的背后捅刀子,而且能力及其低下,我完成了你搞不定的任务,我把内部的叛徒萨切尔揪出来了。

给了唯一配得上他的结局——死亡!

为了帮助正牌萨切尔陪自己演戏,塞皇祭出了杀招——布雷和大卫会面的照片,还有经过编辑的录音带。

好了,这就像两个老千玩牌,人人袖子里藏着一张黑桃A,关键就看谁先出了。

接下来的结局如同塞皇所料,在CIA库兹的见证下,大头目进入屋内,决定按照塞皇所想隐瞒这个任务。

他知道,名单就在塞皇手里,但塞皇不拿出名单,也是为了自保。

既然大家都没有撕破脸,就暂时维持这种平衡吧。

塞皇也知道大头目这是和自己达成了协议,但她还决定在协议上加一点条件。

三天后的巴黎,塞皇为什么要去见布雷,原因很简单,塞皇必须杀死布雷,因为大卫和布雷交易的筹码不明确,说不定他知道真正的萨切尔是谁呢?

而且除了组织外的人,只有布雷知道自己是CIA了,为了让自己能够继续在M16卧底,就必须要杀死布雷。

除了萨切尔,名单上的其他资料,对于布雷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足以作为诱饵。

所以塞皇在明知布雷已经知晓自己身份的情况下,仍然假扮萨切尔前往,目的就是要杀布雷。

当然这一切也都是神通广大的默克尔小哥安排的。

最后塞皇登上飞机,飞往CIA总部兰利,不过这只是回家休个假而已。

全剧终,欢迎大家讨论。

这部片子本来其实挺简单,但是因为被导演遮遮掩掩搞得反而有些看头。

类似这样饱含细节的片子很多,大家还想看哪一部,尽可以留言。

 5 ) 冷战间谍片

"Atomic Blonde," directed by David Leitch and released in 2017, is a stylish and gritty action-thriller that immerses viewers in the tumultuous period of Cold War espionage. The film, based on the 2012 graphic novel "The Coldest City" by Antony Johnston, stars Charlize Theron as Lorraine Broughton, a top-level MI6 agent tasked with navigating the dangerous and politically charged landscape of 1989 Berlin as the Berlin Wall is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Theron's portrayal of Lorraine is a standout, showcasing her physical prowess and emotional depth. She brings a hard-edged determination to the role, yet also conveys a vulnerability that makes her character relatable and human. Lorraine is sent to Berlin to investigate the murder of a fellow agent and recover a valuable list of undercover spies. The film's narrative unfolds through a series of flashbacks, adding a layer of complexity to the storytelling and keeping the audience engaged in piecing together the truth.The cinematography of "Atomic Blonde" is one of its most striking features. The use of neon-lit nightscapes and the grimy, decaying backdrop of East Berlin creates an atmospheric setting that perfectly complements the film's noirish tone. The action sequences are expertly choreographed, with a standout long-take fight scene in a stairwell that has become iconic for its raw intensity and Theron's impressive stunt work.The supporting cast is equally strong, with James McAvoy as David Percival, a hard-drinking MI6 station chief in Berlin, who is as charming as he is enigmatic. His relationship with Lorraine is complex and fraught with tension, as they navigate the blurred lines between loyalty, betrayal, and personal agendas. McAvoy's performance is captivating, providing a counterbalance to Theron's stoic Lorraine.The film also features a diverse ensemble of characters, each with their own agendas and secrets. This includes John Goodman as a no-nonsense CIA operative, Til Schweiger as a menacing East German officer, and Sofia Boutella as a French intelligence agent with a mysterious connection to Lorrain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characters add to the film's intricate web of deceit and intrigue.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in "Atomic Blonde" are central to the plot. Lorraine's mission is not just to recover the spy list 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 intricate network of spies and double agents that operate in the shadows of the Cold War. Trust is a luxury, and betrayal is a constant threat, making every interaction fraught with danger and uncertainty.The film's narrative structure, which relies on flashbacks, requires viewer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and subtleties of each character's motivations and actions. This can be both a strength and a weakness, as it demands a level of engagement that some viewers may find challenging. However, for those who appreciate a more cerebral approach to the action genre, "Atomic Blonde" offers a rewarding experience.The soundtrack, featuring a mix of New Order, Nena, and other period-appropriate music, further enhances the film's atmosphere and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upheaval of the time. The music is not just background noise but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orytelling,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s' emotional states and the film's overall mood.In conclusion, "Atomic Blonde" is a visually stunning, action-packed thriller that delivers a compelling story of espionage and intrigue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world on the brink of change. The film's complex character relationships, combined with its strong performances and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make it a standout entry in the spy genre. While its narrative structure may be demanding, those who appreciate a more sophisticated approach to action films will find "Atomic Blonde" to be a thrill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experience.

 6 ) 极寒之城:重述“历史的终结”?

电影《极寒之城》的原名是“Atomic Blonde”,因此香港地区颇为贴切地将它翻译为“原子杀姬”。

事实上,本片的谋篇布局也正是如此,它侧重的不是1989年的柏林——一座冷战“尾声”中的极寒之城,而是查理兹·塞隆所饰演的极具战斗力的三面女间谍洛林。

《极寒之城》的主要剧情谈不上复杂。

1989年,柏林墙即将被拆除,此时的柏林城暗潮汹涌,一位英国军情六处MI6的官员被苏联克格勃KGB的一名前特工杀害,其掌握的冷战间谍名单也因此流失。

为了夺回这份名单,MI6、KGB乃至美国中情局CIA都在行动,隶属于MI6的洛林因此前往柏林,试图找回这一份名单。

很明显,这一份名单便是本片的“麦格芬”——观众并不关心、但片中角色为之争夺的东西。

它记录着整个冷战双方的全部间谍的情报,因此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种东西是怎么来的也不被允许关心,毕竟它的存在并不合理)。

渐渐,另一个麦格芬也出现了:谁是双面间谍萨奇?

是MI6派驻在柏林的头号特工大卫?

或者另有他人?

应该说,这是观众本应关心的,因为它构成了影片的核心悬念。

然而电影的叙事损害了这一悬念的吸引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极寒之城》采取了倒叙加闪回的方法。

影片一开头,便是浑身伤痕的洛林前往军情六处接受审问,在这过程中,由她来讲述在柏林执行任务时发生的事情。

这一场审问的原因很隐蔽,其实是军情六处为了弄清究竟洛林和大卫谁是萨奇,但此时大卫已死,唯一的可调查对象也只有洛林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开头,使得观众从一开始就被明确告知,洛林的柏林行动至少是活着回来了。

于是,间谍片的一大观影快感便被剥夺了。

如果说生死问题是间谍故事的叙事核心之一,那么身份问题便是另一核心。

然而,《极寒之城》在这一点上依旧出了不小的瑕疵。

由于一开头的审问原因并不明显,看起来不过是任务汇报而已,因而观众并不关心甚至也不知道萨奇是什么。

随着叙事推进,过分精彩的动作场面又剧烈地夺走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博斗和逃亡(以及女女床戏)中,人们可能也无暇探究萨奇是谁。

这直接导致了影片在剧情方面欲振乏力。

只是,尽管一边是略显潦草的真身揭秘,另一边却又是塞皇拳拳到肉的重击。

执导的毕竟是大卫·里奇,因而《极寒之城》的打戏和车戏都足够震撼,所谓“观者觉痛”。

洛林一到柏林便开始杀人,手法百花缭乱,从高跟鞋到橡胶管再到T型开瓶器,足够果断也足够凶残,不怪乎网友戏拟片名为“女金刚大破柏林墙”。

或许可以说,《极寒之城》贡献了一个足以载入影史的九分钟长镜头打戏。

一般说来,打戏偏爱快速剪辑,以凸显格斗的紧张,众多香港动作电影均擅此道。

《极寒之城》另辟蹊径,充满魄力地告诉观众,打斗场面也可以一镜到底(进出大楼的黑屏和贴近衣物时仍有隐蔽的剪辑)。

毫无疑问,这对动作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而个别动作显得匠气,例如甩冰箱门砸对方的脸,以及橡胶管跳楼),对演员亦是如此——塞隆后来自述,拍打戏把牙都磕掉了,还因此动了大手术。

但这一长镜头提供了无比真实且剧烈的观影快感,自然不是“花拳绣腿”和血浆炸弹所能望其项背。

值得称颂的还有格斗场景的选置。

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面前搏斗,绝对让人印象深刻。

一动一静(此时荧幕上播放的是《潜行者》),营造了一种画中有画的势能,又再猛地破开幕布,逃脱而去,既骄傲又洒脱。

众多利落痛快的打戏让女主的“霹雳娇娃”形象充满说服力。

或许称之为“娇娃”是不妥的,诚如影片原名atomic强调的是那种巨大的内在爆发力。

而且洛林非但能打,还很敢爱。

洛林轻易折服了法国女特工戴芬,也在与她的关系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柔情。

尽管这是好莱坞乐此不疲的套路(再不适合的题材也要塞入情爱元素),但终究从一个侧面刻画了洛林的内心。

只是特工究竟是特工,杀人和嫁祸是天赋技能,爱人不过是爆米花电影一贯的点缀。

洛林杀死了大卫,回到英国,没能上交名单,似乎任务失败了。

偏偏她是三面间谍,CIA才是她真正的服务对象。

她巧妙地让MI6以为大卫就是萨奇,自己杀死同事不过是为MI6完成清除叛徒的任务。

直到电影末尾,她登上飞回弗吉尼亚州的飞机,对CIA的代理人轻松愉快地道了一句“回家”,谁是萨奇的谜团才得以揭开——尽管此时这一悬念已经甚为乏味。

不少评论诟病影片的布局,认为倒叙和闪回的方法减轻了叙事的张力。

这一论断自然不错,然而在笔者看来,比起叙事的张力,这样的谋篇其实恰恰是更为合适的形式,因为电影选择把三面间谍身份的揭秘放在最末。

洛林深知,MI6故意让她深陷柏林风云,为的是查明她和大卫谁才是萨奇,她的生死其实是次要的。

如同洛林始终在欺骗MI6,导演始终在有意误导观众(“是的她没死,但也没这么简单”)。

倒叙的仅仅是MI6授意洛林的柏林任务,身份的揭秘仍旧被放在末尾。

于是,一种“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ending)反而被解构,后劲十足,叙事编排的巧思在闪闪发光,也暗自应了影片中那句:“欺骗骗子带来双倍的愉悦”。

饶有意味的是,影片一开头使用了里根总统的讲话原片,又露骨地来了一句“这不是我们的故事”。

冷战格局并不是《极寒之城》真正关心的,历史在这里不过是一道漆痕。

否则洛林的房间又怎么会显得如此未来感十足,她的服饰妆容又如此华丽(直白的广告植入,007系列的绝佳传统);而那些好听得有些喧宾夺主的时代金曲,也成了一种炫耀式怀旧。

影片的过渡如此丝滑顺畅,还带有一些游戏化(gamification)的意味,笔者一度怀疑是在玩《侠盗猎车手5》。

然而《极寒之城》的吊诡之处又就在这里。

对历史的冷感,传递出的或许正是一种对历史的傲慢。

服务于CIA的三面间谍洛林大杀四方,追求混乱平衡的柏林的大卫被铲除,柏林墙倒塌,美国终究是最终的胜利者。

洛林作为个体的动机被模糊化处理(“回家”?

),而更庞大的建制在背后鬼影憧憧,我们好不容易在《谍影重重》系列里看到的对个体超越意义的确认被默默倒回谍战片长期以来所欲抚慰的政治焦虑。

间谍小说大师约翰·勒卡雷说“间谍故事不因冷战而生,亦不会因冷战而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直至今天,间谍故事仍旧与冷战相互缠绕。

这不仅是说众多谍战片以冷战为故事背景,也是在说,谍战片至今仍然繁荣的事实对接的正是一个所谓的“后冷战格局”。

这样看来,《极寒之城》或许是在重述“历史的终结”。

但这就是文化研究的课题了。

---本文首发于《虹膜》电影杂志微信公众号 20171106

 7 ) 本片中的八大阵营

1.CIA:掩盖名单,渗透KGB,MI6,促使两德合并胡子哥,表哥,天台哥洛林属于阵营1但动机不纯要给詹姆斯复仇对小美女也动了情 假戏真做2.MI6:和CIA基本一致,同时揪出双面间谍C 佐拉以为洛林是自己安插到KGB,为MI6卖命被洛林和胡子哥的双簧戏耍3.Frog:和CIA基本一致小美女德尔菲本来是被大卫安插,跟踪试探洛林但真产生了感情而且发现了大卫和KGB联络死前绝地反击23都想抢名单,是为了英法两国能在冷战后多争取一些筹码4.柏林的地下皇帝大卫珀西瓦尔也是双面间谍,只不过的打明牌的不想两德合并,而是希望在混乱的现状下谋取最大利益要把名单掌握在自己手里叛徒倒是其次但柏林墙倒塌后也退而求其次打算跑路5.KGB布雷默维奇派人干掉了詹姆斯从大卫那里得知spyglass叛逃要出掉他和洛林并拿到名单制造混乱给资本主义添堵以为洛林是自己安插到MI6,为KGB卖命,被耍6.KGB叛徒巴赫金本来杀人拿表,KGB这波稳了但起了私心想卖掉拿钱被大卫做掉7.斯塔西叛徒spyglass把名单给了詹姆斯条件是一家逃到东德对名单过目不忘知道萨切尔是谁8.詹姆斯和女主关系很好知道萨切尔是谁想拿到名单和女主跑路暴露被杀一些细节:1.接机:女主发现有人跟踪,只能将计就计,演了一波KGB2.找尸体:做戏;很多事都是女主在明线做给人看(“不会犯这种故意的错误”)3.夜闯住宅:珀西瓦尔对洛林试探怀疑,应该是MI6的意思4.表店:中情局窝点5.酒吧:布雷默维奇要和女主接头德尔菲出来捣乱珀西瓦尔蹲点6.再次回到表店:被窃听7.东德:KGB起疑心,要找洛林谈话,但还没有动杀手8.送人:珀西瓦尔隐瞒了spyglass知道名单,借KGB除掉spyglass和洛林,洛林为了不提前暴露还是尽量护送,而且spyglass试探了她,表示我也不想知道萨切尔是谁,怪我咯?

9 由于洛林没死,在墙两侧制造混乱的计划没有实现,珀西瓦尔决定带着名单回英国(进可马基雅维利在分裂的柏林当土皇帝,退也可回到英国当功臣享荣华富贵),杀人放火毁灭证据准备跑路,但.小美女的照片让女主有了极限反杀的机会,被女主gank,他的两面行为被完美栽赃

 8 ) 《极寒之城》:当查理兹·塞隆遇上暴力美学,人性选择并不复杂

昨天又刷了遍《极寒之城》,这大概是我所看过以女性为视角,西方间谍题材影视中的佼佼者。

与以往《007》系列“詹姆斯邦德”的风流不羁、《谍影重重》“杰森伯恩”的孤独寻找不同,“查理兹塞隆”所扮演的“洛林布劳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冷”,就像影片开始时女主满身伤泡在满是冰块浴缸中一样,由内至外,“查理兹塞隆”把一个冷静机敏,冷酷多情,冷言神秘的特工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塞隆”早期的电影《魔鬼代言人》中美丽诱人的眼神带着恐惧,最佳女主作品《女魔头》则印象令人深刻,科幻片《普罗米修斯》里庄重严肃的形象流露着美丽与性感,就连当年的票房冠军《疯狂麦克斯4》的断臂女将军,强悍的形象再一次展示其演艺的实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

2017年的《极寒之城》无疑又是一次新的尝试,再一次对暴力美学做了更好的理解。

整部片子既有夜行动物的气氛,又有海边曼彻斯特淡淡忧伤,更带有那种电子复古的压抑情愫,可谓色调忧郁,配乐十足。

而剧情上在柏林墙倒塌的那几天里,东西方的间谍们为一份间谍名单,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即便文戏偏弱,但在赛隆颜值爆表,动作设计畅快淋漓的洒脱下,那场超级经典十分钟楼梯间一镜到头的肉搏戏,干脆利落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暴力美学。

综上所述:这是一部虽文戏看到睡着,但武戏看到高潮,陷入惊艳绝伦“查理滋.塞隆”的美学暴力文艺谍战佳作。

 9 ) 《极寒之城》:特工电影的究极进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无疑是包括特工(谍战)电影在内的动作类型片的最后辉煌。

特别是旧时代的特工电影,随着冷战格局的骤然终结而日渐式微。

当地缘政治、社会机制的烙印消逝后,特工电影需要在政治宣传价值以外另寻出路。

于是,在世界多极化、多元文明冲突的背景下,以反恐维和的创作题旨(以「碟中谍」系列为代表),以及注重特工人员自我立场剖白(以「谍影重重」系列为代表)的两类特工电影脱颖而出,引领了新世纪以来的一代风骚,甚至还影响到了老牌的「007」系列。

而迈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后,「碟中谍」与「谍影重重」系列也不免走上了创意吃老本、人气角色岁月不饶人、观众审美疲劳的必经之路。

因此,特工电影又站在了面临变革的十字路口。

2014年,具有颠覆意义的《王牌特工》甫一上映便口碑炸裂,马克·米勒和马修·沃恩联手打造了一个兼具「格调」与「恶搞」、充满情趣又不失优雅的特工世界。

如果《王牌特工》可以被视为特工电影又一次转型的起点的话,那么2017年的《极寒之城》也许是这场进化中那一枚更加鲜明的风向标。

能够担得起这样的标签,想必对大多数导演都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也能激发导演本身的野心。

大卫·雷奇为了本片,居然放弃了继续执导票房爆款的「疾速追杀」系列(改任制片人),足可见《极寒之城》的魅力。

与《王牌特工》改编自漫画相仿,《极寒之城》也是经由图像小说(类似漫画)改编而来,这种自带的二次元属性决定了影片中势必少不了天马行空的后现代文化图景。

果不其然,《极寒之城》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故事背景的去政治化以及意识形态的模糊化,虽然本片的时间点设定在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的前夕,但如此重大的历史节点及其相关人文背景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

以往在《窃听风暴》、《芭芭拉》等反映冷战时期东德的影片中的那种萧索、压抑、冰冷的氛围,包括各阶层人士生存境遇的描绘也都一概不见。

换句话说,除了那堵数次出现的柏林墙,故事的发生地可以置换为任何一个其他的城市。

如此一来,就留出了令大众视听消费以及通俗文化介入的巨大空间。

在视觉上,我们可以在女主角洛林的住处看到赛博朋克式的霓虹美学,你很难想象在一栋外观陈旧黯淡的建筑中会有这样的灯光和布景。

更难想象的是,仅有的出现柏林居民的场景,居然是在绘满涂鸦的柏林墙边,那些饱受西方文化熏陶、散发着朋克气息的游民形象。

而在听觉上,全片选用的都是年代感极强的流行音乐,简直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劲歌金曲荟萃,其中不乏对大卫·鲍伊的致敬(这位著名的摇滚歌手在本片拍摄期间逝世)。

这种貌似极为不合时宜的视听元素,反而构筑起一个光怪陆离的虚幻时空,并进一步消解了历史。

《极寒之城》的另一大特色当属动作元素。

事实上,自从冷战结束后,特工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对峙就彻底让位给了充满暴力美学的动作戏码,比如特工间的生死肉搏、大场面的枪林弹雨、以及各种高精尖武器或装备。

但与「碟中谍」系列重视高科技装备和酷炫特效、「谍影重重」系列依靠手持摄影和快速剪辑不同的是,《极寒之城》最大限度地展现了真实肉搏中拳拳到肉的打击感与人物的求生意志。

片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段将近十分钟的长镜头,洛林为了保护投诚的东德线人从室内一路打到大街上,格斗、枪战、汽车追逐一样不少,镜头的选取、演员的走位、节奏的拿捏丝丝入扣,又极富随机性,观赏性十足。

这里不得不提洛林的扮演者查理兹·塞隆。

如今好莱坞,像「南非美钻」这般集美貌、气场和身手于一身的女演员实在屈指可数。

曾经的安吉丽娜·朱莉可以算一个,也有《史密斯夫妇》、《特工绍特》这样作品;斯嘉丽·约翰逊也可以算一个,但她的气质更偏重于未来感,期待她在含有特工元素的《黑寡妇》中有所表现;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身上也有类似的潜质,但《红雀》只能说初露锋芒。

无论怎么看,塞隆女神也是绝无仅有的。

以「花瓶」标签出道的她从来没有什么偶像包袱,在《女魔头》里增肥卖丑、在《疯狂的麦克斯4》里剪了个寸头,全程灰头土脸、到了本片又亲自出演打戏,还弄碎了两颗牙齿。

塞隆曾经为某知名奢侈品牌代言过一款叫「真我」的香水,不过这个品牌另有一款「毒药」与她在《极寒之城》中的形象更加贴近。

淡金色的短发、优雅干练的外形、凛若冰霜的气质、或撩人或冷酷的眼神,即使分分秒秒散发出危险的信号,却依然让吾辈心驰神往。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特工片以女性作为主角,虽然其中不免有身体叙事的商业需要(包括本片中也出现了香艳的限制级镜头),然而将女性塑造为独立而强大的存在,突破了曾经如「邦女郎」般的陪衬角色,无疑迎合了颠覆父权话语的时代潮流。

当然,作为特工谍战电影,自然少不了政治惊悚和悬疑反转的元素。

影片的主体故事被镶嵌在洛林向上级报告时的回溯中,还设定了一个麦格芬式的双面间谍线索,直到最后才揭晓答案。

并且故事中也不乏对特工人员在历史特定时期的心理描摹,尤其是英国军情六处驻柏林情报站负责人大卫。

他在柏林工作多年,辗转周旋于各个国家的间谍组织中间,为了生存逐渐异化为情报贩子,在死前一刻的内心独白非常耐人寻味:「你会意识到自己是撒旦的使者,不过是在传播毁灭而已。

我要告诉你,我在这儿明白的唯一一件事,那就是我TM真爱柏林。

」将身为无名棋子的无奈、以及时代行将发生巨变前的失落表露得一清二楚。

《极寒之城》不是没有遗憾,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均有继续推敲的余地,但在强烈的视听风格与令人过目难忘的动作场面前,这些都似乎已不再重要,更何况还有女神的魅力加持。

那么,这种强调镜头表达语言、具有超现实感的作品是否代表了特工电影的究极进化方向?

恐怕现在还不好说。

正如「碟中谍」和「谍影重重」系列在新世纪头十年中的革新那样,特工电影不仅与时代进程息息相关,也时刻体现着电影工业的变化和发展,更与大众审美迅速靠拢。

无论如何,这一特殊职业所蕴含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动机永远有着深挖的空间。

 10 ) 金毛长腿妹户口真相的故事

金毛长腿妹以MI6的身份去德国执行任务,与法国小菜间谍真爱床上大战500回合,为救活名单,干死帽子克格勃,最终活名单淹死在河里。

任务结束后,高兴返回MI6,耍个小花招,干死毛子克格勃大boss。

最终户口揭晓,金毛长腿妹是CIA美帝的人。

故事告诉我们:金毛长腿妹可能是最美的女间谍了。

《极寒之城》短评

导演一定觉得《潜行者》特别闷,他拍冷战迷局的真正目的就是派塞隆穿越到东柏林去砸塔可夫斯基的场。

7分钟前
  • Ocap
  • 还行

三星都给塞隆了。

8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塞隆女神经常在片中挨打 这部可能是被打得最重的 但因为恢复力强 看似还好 其次是疯狂的麦克斯 被打到气胸 魔鬼代言人小打小闹 女魔头也还好 就是本尊牺牲大了点 同为间谍片 巴黎烟云里的塞隆简直温柔至死

10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剧情真的不重要~

11分钟前
  • matchbox
  • 推荐

塞隆真的太厉害了!简直是个地球之宝!

14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观感一般,115分钟拍出三小时的感觉,什么电子音乐霓虹灯什么LSD都是虚晃一招。本以为全程嗑药,结果文戏部分叫人中途下车。拜托我裤子都脱了。故事背景设定不错,柏林墙摇摇欲坠,仅此而已。梦里还是那个蓝色眼睛文质彬彬的一美。非要说喜欢什么,喜欢片尾字幕。

15分钟前
  • Syfannn
  • 较差

色调和拍摄太好,长镜头拼得很致敬。穿插的德国人推倒墙比电影本身有趣

1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3分半就开始发福利了

20分钟前
  • 江来
  • 推荐

「我們可是連白沙瓦都去過的,會怕你這個資本主義盎格魯/美利堅婊子麼?」

24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天,也太无聊了吧……动作戏连十年前的都比不上,加上一美对自己浮夸的演技太自信,恶心到了,求求一美别飚演技,孩怕……

28分钟前
  • 反派自带眼线笔
  • 较差

俄国人算计德国人,英国人算计俄国人,美国人算计英国人。

32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大卫·里奇倒是拍很酷,但扮酷的副作用就是太多氛围的镜头削弱了故事的张力,情感上也会让人觉得干瘪,到了最后好像就只剩下强行飚逼格和扮酷了。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画面美呆,打斗棒呆,女神帅呆。

3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我们塞隆美人儿,略显老态,还是美的不得了。一美在脱离了上一个模式之后,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模式,有一点点用力过度了。

39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英伦摇滚,电子迷幻,伪长镜头,大尺度百合,拳拳到肉......喜欢,不过剧情就这样了

44分钟前
  • KID Y
  • 推荐

一星給攝影,一星給色調。這部電影的譯名起的挺好,電影給人的感覺就和片名一樣,就是特別的冷冽,這個故事就感覺是一個性冷淡的人拍的,從頭到尾就沒有什麼撩的動人的地方,勁爆的音樂也有,迷離的色調也有,真實的動作也有,塞隆又露又各種動作戲的,真的很賣力,但就是沒法讓人提的起勁。就感覺導演的風格好冷,冷的人完全燃不起來了。而且要說諜戰片吧,這個電影的諜戰故事基本上可以說是基礎的不能再基礎了,要說動作片吧,除了長鏡頭和一定的真實感之外,這部電影也沒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動作戲,就感覺整體完成的實在是普通。而且節奏把控也挺一般,沒有辦法吸引人眼球,因為從頭到尾都對這部電影完全不感冒,所以連三⭐都給不了

45分钟前
  • Krizz觀影實錄
  • 较差

风格性还是很强的,但并不觉得几场打戏都很酷很好看,反而颇有点生硬。本来挺好一个黑色谍战故事,有希望拍成类似《锅匠,裁缝……》的,结果现在有点不伦不类。动作成了解决问题的手段,然而本片故事根本就不适合如此突出动作戏。结尾本该黑色有回味,现在为翻转而翻转,只是烘托出一个神奇女特工。

46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音乐很棒,动作很酷,人物很屌,剧情弱点儿也没关系。塞隆是真出彩。

50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姐姐身段真的。。

54分钟前
  • ℨℨℨ
  • 推荐

简直不懂这么好的卡司 画面也不难看的情况下剧情居然这么难看 王桑看了四十分钟被催眠成功,一觉睡到天亮

56分钟前
  • TnegaAionarap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