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要回答这个问题,何为罪人?
是鸡鸣狗盗、杀人放火是罪人?
是不符合社区(社会)的预期是罪人?
是不符合道德的约束是罪人?
还是其他?
影片用《罪人》取名,却没有指明谁是罪人。
是那群生而就是黑皮肤的黑人是罪人?
是那群白人吸血鬼是罪人?
是获得既有利益某3K白人们是罪人?
还是所有人都有原罪?
那位华裔女人敢爱敢恨、飞蛾扑火,直面问题,第一个站起来反抗吸血鬼,玉石俱焚的烈女,让人印象深刻。
错乱的时空影片里有一段错乱的时空,把各种信仰交织在一起,从古至今,是探讨“原罪”,还是探讨信仰的传递?
还是探讨与“先祖”的沟通?
探讨殖民主义(移民)不论是黑人,亚裔,还是爱尔兰人,都是移民。
而本地的印第安人,是被殖民。
不论是移民还是殖民,被改造,违背原始的信仰,违背“先祖”的遗愿,是否是罪人?
万恶的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引发的“欲望”,人们被诱惑。
是否“资本主义”就是“万恶之源”,还是“人性”本身?
梦想和现实最后“传教士男孩”违背了现实(他父亲的传教的期待),没有放下手上破碎的“吉他”,离开了家乡,去了广大的城市,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组建了自己乐队(Pearline-他初恋的名字)。
可遇不可求的自由影片的最后,老年的“传教士男孩”回忆说,改变他人生的那个下午是他人生最开心和最自由的几个小时,永远印在他的心里。
我觉得这种状态往往是“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时候,但凡人拥有了“智慧”,就失去了享受原始欢愉的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到底谁是罪人,或什么是罪人?
我认为(影片也有表达)是失去了和“先祖”建立连结的能力或无法和“先祖”相聚(不是违背先祖的愿望),就是罪人。
就像“吸血鬼”一样被隔离在“先祖”的圈层外,永远无法同他们交流。
想问“吸血鬼”能做梦吗?
人们都会犯错,世界变化很快,站在历史长河的维度,不论是信仰耶稣,还是信仰原始的宗教;不论是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不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农耕经济;不论唱蓝调、民谣,还是唱摇滚、Rap,都不能说这些是一种“罪”,而是一些变化。
真正的“罪”是失去了“人性”本身,失去了和“先祖”的连结,失去了做梦的能力,失去了最基本的良善,如行尸走肉一般,陷入到无限的虚无之中。
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罪人”吗?
值得深思!
历史背景太复杂,我不懂。
只从视觉和音乐方面说下感受。
另外说一下,因为我是在家用小米电视看的,视听效果肯定没有影院那么强烈。
要是有条件最好还是去影院看。
惊觉的画面构图和带着气息质感的配乐真的太需要一台好设备了。
看完电影我已经准备搞台75英寸的三星了。
说远了,切回正题。
《罪人》绝对称得上是类型片中的年度最佳。
没有之一!
没有之一!
先说视觉。
影片采用IMX700胶片进行拍摄,赋予了画面更为浓烈的色彩构图和粗粝的质感,这种处理不仅提升了视觉张力,更与旧时代的历史背景形成深度呼应。
画面中的每一帧仿佛都被烟尘与时间洗礼过,带有一种厚重而衰败的历史质感。
像是一张被时间反复折叠的旧照,虽没有生命,却在你翻开的那一刻听到了低沉的回响。
此外,电影本身的构图也参与了叙事。
影片极少将角色置于画面正中央,大多数时候,都是偏居画面一隅,或被门框、窗棂遮挡,亦或被昏暗的光线切割成半个身影。
这种刻意的视觉选择,传达出两层深意。
1.人物是边缘化的: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都无法获得“完整出镜”的资格,暗示着他们在社会结构中同样被边缘、被遮蔽,甚至被彻底遗忘。
2.空间是压倒性的:环境在画面中的占比常常远大于人物,形成一种“空间压人”的视觉压迫感,进一步强化了角色内心的局促、命运的无力感,以及他们身处其中的困顿现实。
这种克制而冷峻的视觉语言,看完后可以把《罪人》看成是影像的叙事作品。
它不借助对白来解释情绪,而是通过画面的留白、遮蔽与挤压,去讲述一个被压抑的时代、一群沉默的灵魂。
人物像是被困在一座无形的牢笼中,而导演则用几乎带着宗教仪式感的镜头,将这份沉默与挣扎一帧帧刻入影像之中。
对于画面构图当然还有很多去考究的点,在这里我只说这么多。
再说配乐,简直无可挑剔!
《罪人》的音乐处理堪称灵魂级别的叙事工具。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原声配乐,而是让布鲁斯成为现场的一部分,大多都由角色亲自演奏与演唱。
这种处理方式让音乐从“装饰”变成了“命脉”。
当Smoke在昏暗舞台上缓缓弹唱,那些旋律不是从嗓音发出,而像是从他的伤口中渗出来的。
他唱的不是歌,像是一种对于命运无望的呐喊,一种对无法摆脱枷锁的挣扎嘶吼,更像是祖辈在棉田中被压抑的呼吸,是时代将他逼入地下的悲鸣。
另外布鲁斯原本就是一种“边缘的音乐”,它来自压迫、贫困、无法命名的痛苦。
《罪人》并没有美化它,而是让它保持粗粝、断裂、沉重,像是疲惫之人最后一口气。
《罪人》的配乐之所以好,好在它古老和陈旧。
不以工业制造的旋律取胜,而以质感、肌理和气息打动人心。
像是婴儿的啼哭,微小却又另人为之跳动。
影片大量运用低频音墙、环境音混响与慢速鼓点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压抑、荒凉又始终若有所思的氛围。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绪煽动型配乐”,而是一种“隐秘的参与者”——它藏在背景里,但不断渗入情绪表层,像地下水一样,悄然流动却不可忽视。
影片在音乐结构上其实相当的克制,避免了情绪宣泄的大起大落,反而通过节奏的留白与重复,形成一种“情绪停滞”的张力。
这种停滞感与人物命运的困局彼此呼应:他们想前行,却陷在泥沼中;而音乐,就是那片泥沼深处发出的低吟。
结尾那段无言的凝视——配乐都选择与影像“错位”:画面越寂静,音乐越微妙,甚至完全抹去旋律,仅保留呼吸般的背景音,让人有种情绪投射其中的微妙,虽不被操控,却已被深深带入。
刚才我说到克制,指的便是在这个被影像主导的时代,《罪人》的配乐选择了退后半步,但却因此介入的更深。
它不是附属,而是灵魂的暗语;不是引导,而是共振。
它让这部电影不仅能“看见”,更能“听懂”,听懂那些未曾被说出的罪与痛、梦与恨。
罪人这部电影真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超现实主义音乐惊悚吸血鬼影片,融合犯罪、超自然与黑人文化记忆的黑色寓言,虽然有的地方有点牵强,但是本质上是用音乐不仅作为背景衬托,更主动参与到情节建构与情感铺陈之中,谱写出一首关于罪、痛苦、抗争与救赎的深沉乐章。
可以称为今年不可多得的佳片。
爱乐之城之后少有的音乐电影,所以我更多音乐角度去看这部电影:🎵 音乐风格融合:复古与现代的对话🎷 blues根基:以1930年代密西西比为背景,音乐大量汲取那个时代的Delta Blues风格。
大量使用了slide guitar、口琴、低沉嗓音和低沉的鼓点等标志性元素,营造出一种苍凉、沉郁、但又真实有力的氛围。
重构了那个时代南方黑人苦难与坚韧交织的声音图景。
这不仅还原了历史质感,也传达出黑人群体在社会压迫下的生存状态。
透着疲惫、悲凉、却又倔强就如同片中主角兄弟在命运面前的挣扎。
🎧现代音效混合:将电子音效、低频鼓点悄然融入blues之中,使得音乐不仅复古,还带有一丝超现实和神秘。
吸血鬼、超自然元素完美呼应,打造出时空交错的感觉。
最惊艳的莫过于那场弹着吉他让整个灵界和现实,未来穿梭的场景,把音乐和舞蹈以及美术都达到了这些年的顶峰。
超离谱的是不管是印第安还是白人,亦或者是中国京剧都巧妙的融合,单这个镜头都值得票价了。
配合大量的失真、重低频和女性哼唱,营造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堕落之声”,加深了恐怖氛围。
🧠 音乐在叙事中的功能:迈克尔·B·乔丹一人分饰两角,饰演性格迥异的双胞胎Smoke与Stack,音乐上也刻意为两个角色构建了独特的音色印记。
Smoke 和 Stack 两个角色性格截然不同,音乐也体现出这种对比:* Smoke的配乐低沉、内敛,表现内心的压抑与悔恨,音乐更忧郁、缓慢,bass、管风琴展现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 Stack的躁动的鼓点与即兴blues,表现他的冲动与对现实的愤怒。
具节奏感,夹杂Jazz元素,反映他更激进、更不安分的一面。
各种氛围营造与情节推动力:* 当兄弟回到密西西比、开设音乐酒馆时,背景音乐从芝加哥城市的快节奏,逐渐过渡到南方乡村的宁静与历史沉重。
* 当吸血鬼出现,音乐就加入不和谐音程、反复低频震动、逆转采样声效,营造出危险与未知。
✝️ 三、宗教与音乐的交织宗教符号处处可见,而音乐也不断在“神圣”与“堕落”之间摆动:表现宗教本身也可能是压迫与罪的温床,形成了一种“圣乐中的魔音”的反讽感。
在影片的最后,当blues与电子、圣歌与哀嚎交织成一首近乎宗教仪式般的终曲时,我们终于理解了:罪人并非生来堕落,而是在挣扎中歌唱的灵魂。
在充满类型复刻与审美疲劳的当代,《罪人》无疑是一部极具实验性与政治锋芒的作品。
它披着吸血鬼类型片的外衣,却将叙事深入至美国黑人历史的幽暗底层。
布鲁斯音乐、宗教、种族身份、文化同化、性别象征,这些元素被编织进一个关于“宗教与自由”、“种族与权益“、“分裂与同化”的多维语境之中。
它真正的锋利之处并不在于其类型“新意”,而在于它如何以吸血鬼神话为骨架,揉进黑人文化被奴役、掠夺与遗忘的历史现实,最终指向的是当同化成为生存的代价,我们还能否保有灵魂?
▪️黑人历史的五个隐线:从蓝调到3K党《罪人》并没有急于用对白告知观众它的历史位置,而是通过影像与音乐铺设出一条厚重的黑人历史轨迹:蓝调(Blues):作为文化脉络被置于整部影片结构之中,它起源于黑人奴隶与佃农在南方棉田中的哀歌,原是对苦难、抗争与灵魂的咏唱。
但随着白人唱片公司的商业化介入,布鲁斯逐渐被简化为一种“娱乐形式”。
棉花经济:南方的黑人奴隶全年无薪无休,禁止识字读写,只能靠干体力活存活;北方的白人工人虽工作十二小时,却能领取薪资。
种族隔离制度:它以空间划分,以巴士为例,公共巴士上划分“白人区”和“黑人区”;黑人必须坐在后排,前排专为白人保留;即使巴士很空,只要有白人上车,黑人也可能被强迫让座或站着。
同样发生在学校、车厢、厕所等公共场所。
芝加哥·北漂:20世纪北部的芝加哥在黑人心中的地位犹如“北漂”,是逃离奴役,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芝加哥新建的大厂和铁路行业,代表着稳定工作,后代平等教育和自由的象征。
但自由的承诺,从来没有真正兑现。
3K党(Ku Klux Klan):19世纪前期,美国北方工业化快,主张废奴。
但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主,依赖奴隶制。
内战之后南方被迫废除奴隶制度,但分歧未完全解决,南方前士兵成立了一个3K党的邪教组织,他们通过私刑、焚烧、绑架与处决等“净化”手段继续延续奴隶制“已废实存”的暴力统治。
这些线索并非直接铺展,而是潜伏在布景、音乐、对白、乃至人物选择中,像一组文化地层,在观众意识尚未察觉前,就已将他们裹挟进一场记忆与象征的深井。
▪️镜头与画幅导演选择了 IMAX 70mm 胶片拍摄,在当代数字影像主导的背景下,这是一种罕见的、几乎带有政治意味的选择。
70mm 胶片保留了画面颗粒的粗粝感,让肤色、伤痕、眼神都具备了未曾被历史清洗的凝视张力。
在众多长镜头的运用中,有一段场面处理尤其精妙:Lisa(亚裔女儿)从黑人店铺走出,穿过街道,到对面的白人店中去找Grace(亚裔妈妈),Grace又走进黑人商铺谈价。
整个过程通过一镜到底拍摄,没有剪辑跳跃,却在视角上完成了从“黑区”到“白区”再回到“黑区”的空间循环。
这不仅是一个长镜头,更是一种社会空间结构的重现。
在密西西比的种族隔离时代,华人商铺因特殊族群位置同时向黑白两方开放,成为某种“中介地带”。
导演以这个看似日常的行为,嵌入了三层关系:黑人、白人、华人之间的经济互动;种族分区制度的实际运作;以及女性角色在其中微妙而多重的中介作用。
影片中多次使用蒙太奇手法,印象深刻之一是黑人派对的集体舞蹈与楼下打斗场景的交叉剪辑。
楼上,音乐高涨,身体律动密集,黑人群体在跺脚、吼叫、鼓点与汗水中释放压抑与归属;楼下,则是沉默的、混乱的、带着血腥和暴力的搏斗。
两者节奏一致,画面交替,这是一种文化与生存方式的垂直并置。
上层空间象征着黑人文化短暂的自治、狂欢与精神释放,而下层空间则象征了结构性暴力、掠夺与无声的压制。
导演采用了双重画幅结构进行表达:2.76:1 的极宽画幅,展示南方种植园与压抑结构的封闭感,承载的是历史压迫、制度暴力与“被观看”的经验;1.43:1 的IMAX画幅,则打开了个体视角,赋予个体行动、反抗与诗意存在的空间。
画幅的切换不仅是一种视觉语法,也是在进行一种叙事立场的转移:从被观看的“历史对象”到拥有主张的“文化主体”。
这两种画幅同时运作,构建了一个不断在压抑与突破之间游移的世界,也让影像语言本身成为一种表达抵抗与身份张力的手段。
▪️吸血鬼隐喻:文化掠夺与制度性同化当吸血鬼以奇幻形式突入现实背景时,电影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一次转向,从历史片转为政治寓言。
吸血鬼不只是怪物,更是对白人进行文化掠夺的具象化表达:他们既通过暴力吞噬个体,也用亲情、金钱、认同等“软性手段”诱导黑人加入其阵营。
而这种加入,往往伴随着文化身份的丧失。
影片中吸血鬼最大的目标从不是“杀人”,而是夺走你”背后的故事”,使其同化。
这同样映射到对于少数族裔文化无情的挪用和夺取,电影里也有很多台词和镜头隐喻了这个观点,比如 Delta Slim(老头钢琴家)说白人喜欢听布鲁斯却不喜欢创造布鲁斯的黑人、吸血鬼本来唱着爱尔兰民谣但”同化”了黑人之后,他们改变节奏并开始唱起黑人音乐。
更隐晦的是影片中对宗教符号的挪用,比如Sammy(萨米)被白人吸血鬼反复按入水中,那一幕几乎是一场反转的“受洗”仪式。
他不是被赋予新生,而是迫使他放弃自己的灵魂。
💭 开放式思辨:其中一处我注意到的设定,是两个“灾变触发点”均由女性角色承担:一位拥有部分黑人血统的白人女性Mary(玛丽)在被同化后进门开始迫害黑人。
另一位是亚裔母亲(Grace),设定中,吸血鬼没有屋里人的邀请,不能进入屋内咬人。
她为保护女儿大声呼喊:“Come on you m*f*!!!”给予吸血鬼合法进入屋内的权利。
这两个“开门”的行为,是否暗示女性在文化结构中的双重位置?
既是中介者,也是系统利用的对象?
又或者,她们是压迫机制中最早被“劝降”的牺牲者?
另一处模糊地带是宗教。
教父要求萨米“放下吉他”,放下过去、民族、灵魂,以换取和平。
这种“放下”是否反映了教会在历史中要求黑人顺从、压抑记忆的立场?
还是说教会也是一种控制人民的手段?
但最终萨米没有放下吉他,选择了自由与独立意志,真正的和平不建立在遗忘之上,而是在记忆中挣扎出来的。
电影的结尾也极具多重含义。
一方面,Smoke(史莫克)拒绝成为极右和3K党的帮凶,选择同归于尽,获得了与妻子和孩子的精神重逢;另一方面,Stack(史塔克)与Mary(玛丽)的爱情只有在两人都成为吸血鬼后才得以抹去边界,他们的身份差异被消除,但也必须永远生活在黑夜。
这种“见光即死”的设定,令人心碎,也带有强烈隐喻:被同化的爱情看似获得自由,实则永远隐匿在阴影之中。
▪️年老的萨米和仍然年轻的史塔克在结尾的对话:「那天对我来说是难忘的,对你也是如此吗?
」「当然,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我哥、最后一次看到太阳,在太阳下山前,在那几个小时,我是自由的。
」阳光尚未落下,象征着真实、自我、未被吞噬的存在,而那短暂的自由,是在历史、文化与身份被消解前的最后时刻。
他们活下来了,但活下来的方式,是与白人包装出的“新黑人文化”妥协,是放弃布鲁斯的历史负重,转而融入一种更被市场接受、更易于消费的文化外壳。
这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文化断裂的隐痛。
蓝调爱好者狂喜要是电影里能多致敬现实中的蓝调大师再用几首他们的歌就更好了就比如Nina Simone的Sinnerman就特别适配btw有端联想到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恶魔的Robert Johnson电影用蓝调这一纯正的黑人音乐种类表达黑人的群体心理认同感,那扇除非被邀请否则就无法进入的门就是群体不可侵犯的边界的象征。
主角团面对白人和吸血鬼的杀害和诱惑没有选择加入他们,先杀吸血鬼再杀白人三K党。
最后通过Sammie最终逃离宗教和吸血鬼体现音乐和黑人人种的自由性印象比较深的几点→哪怕是有权有势又不缺钱的黑帮兄弟也受到白人的制裁;老叔让摘棉花的人们把头抬起来,还说自己的弟兄就因为漏财而被白人诬陷;“她为什么能进去?
”“因为她是家人!
”白人女孩作为与众不同的一个角色,意在表现认同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在于一个人是否选自从内心尊重,认同并喜爱这个群体的文化;吸血鬼二人最后对成为了老人的Sammie说“在那几小时之前,我们还是自由的”“孩子,蓝调不像宗教那样是白人强加给我们的,蓝调是我们从老家带来的东西”过去和未来的幽灵在蓝调下共舞那段真的非常感动大家演技都特别好啊MBJ一人分饰一对双胞胎真的很帅请多演黑帮!
看到有评论说和杀出个黎明结构很像 看的时候也有联想到诶
@港汇sfc imax 呃远低于预期 真的不太好看(剧情上)其实黑人历史+种族议题的作品看的太多了 影视有harriet ,get out,12 yrs as slave 文学杀死一只知更鸟grapes of wrath确实有点审美疲劳了 上来slim说的故事就很知更鸟 吸血鬼唱的第一首歌也是关于拔robin的毛(好吧我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去查了一下mockingbird和robin并无关系 只是中文译名如此而已)也能看得出这个的重点its a process of conversion➡️assimilation 前摇的时候我还睡着了🥱 但这次真的就一小会儿那个刀从门那里插进来一下是真的吓到我了!
音乐是真的很好听 律动好绝 但满脑子都是im gonna take my horse to the old town road dunno why确实是很适合imax 踏地板的时候座椅也在跟着共振 也是4D体验上了动作戏真的很降智啊 既然枪射不死有毛用啊 最后天快亮了 吸血鬼老大头上被插了吉他铁片所有跟着受伤了直接团灭。。
注意到了有一个画幅的展开啊 不知道是否是有意为之看letterboxd评论才想起来里面说了perfect chinese我完全没听出那是中文到底是我的问题吗??
想来想去还是因为这种超雄的电影真的还是不适合我吧。。
get不了🙏这一场这个铃声也是第一次听到我以为也是手表call手机发出来的(手机好像自带没有这个声音吧)正如xhs一位uu说的一样这个声音根本停不下来好想融入了电影的背景中无法分辨是否是电影里发出来的 后面我都幻听了 以为自己听到这个铃声其实已经没有了。。
确实也是挺新奇的体验哈 顺便再吐槽一下这个港汇imax厅真的是想割韭菜想疯了排这么多位置(屏幕离第一排好近)而且间距这么窄 每次有人经过都是得踩着别人的脚走过去(没错我就是坐在比较靠进口的地方。。
)这个imax海报大概就只有八百个人问我要不要换吧 从电影院问到地铁站 说实话我真的不收集海报 骑车回来为了拿着它还被倒地的自行车们绊倒摔了一跤(其实是座位太高 还是不要偷懒乖乖调低哈)今天是真给我赶上末班车了 虽然日常嫌弃9号线但今天他很争气貌似11.1都已经停运只有九号线还有末班 出站的时候工作人员也都跟着下班了
《罪人》。
9分。
瑞恩·库格勒编剧、导演,迈克尔·B·乔丹、海莉·斯坦菲尔德主演作品。
好久没看过这么水乳交融的电影了,它故事看似简单,几乎一天之内发生的事,但内核极其复杂,既记录时代,大到美国南北对立,黑白分阶层,南方佃农与奴隶,棉花农场主,3K党以及传教牧师,小到细分出做生意的中国人,热爱蓝调音乐的钢琴家和吉他手,而更神奇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交汇到了一个不存在的载体上——吸血鬼。
创作可谓大胆,而掌控力极强,在融合政治、宗教、黑社会、枪战、音乐以及舞蹈等诸多元素之下,故事还能做到游刃有余,没有丝毫累赘,实在是非常高明!
看完,我整个人都倍感舒适。
似乎很多年,都没看过这么好的片子了。
上一回,如果没记错,还是看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
此前,我甚至很少关注主演迈克尔·B·乔丹,虽然翻资料看过他几部片子,但印象相当浅薄,而在本片中,他一人分饰两角,饰演双胞胎兄弟,性格拿捏得相似但又略有分歧,略略遗憾,动作戏桥段欠佳。
这片子无疑是我今年迄今为止最佳!
小时候老师很爱用鲁迅先生“浪费别人时间等于谋财害命”的名言来教导我们不要耽误别人。
不过并非每个老师都讲过这样的话,也不是每个人都会信鲁迅。
所以我在抱着期望却看了一部部牛头不对马嘴的电影后常产生无可奈何的感叹。
比如最近这部R级恐怖片《罪人》,之前说是在北美口碑票房齐飞的吸血鬼电影。
“口碑票房齐飞”这是事实。
老美那边无论是IMDb 7.9的评分,还是票房都相当喜人。
如今咱们也能看了,各方夸得也是天花乱坠。
“年度最炸裂恐怖片”“年度最佳恐怖电影”“近十年最好的吸血鬼电影”······全是观点。
要不说中国人最爱骗中国人。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我看完半晌不想说话。
电影本身的故事内容聊头很多。
有关种族歧视、音乐歌舞、父权、梦想、生活等等。
摄影、剪辑也相当有想法。
唯美的画面、不同的画幅表达、巧妙的长镜头、惊艳的调色等等。
客观上,《罪人》的确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
但主观上,我对某些人打着“恐怖片”名头把它夸得天上有地下无,把观众“骗进去”看完发现是一部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片的做法,我十分无语。
不止是“恐怖”,在影片的类型栏,甚至还有“剧情”“动作”“惊悚”的标签。
只有真正看完电影,你才会发现这些标签有多么离谱。
影片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以缓慢的节奏叙述着时代背景和人物。
1932年,混混双胞胎兄弟金盆洗手,从大城市回到小镇子打算开家酒吧挣钱。
这个时间点选的很好,不过对不了解美国文化的朋友,可能不太友好。
这是美国禁酒令的末期,所以两兄弟选择在这个时候开酒馆,是相当有远见的。
知道这些也才能明白,为什么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师,看到一瓶啤酒能那么激动,心甘情愿就跟着双胞胎走。
导演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类似的相当美国的东西,对我们的观众其实不太友好。
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导演的笔墨,大多用在了塑造人物与呈现黑人不堪的境遇。
比如双胞胎中的哥哥,借他去镇子上买东西的功夫,展现他的角色魅力。
把路边的小女孩叫过来给他看车,说给小女孩每分钟10美分。
重点在后面。
教导小女孩你应该讨价还价,我说10美分你可以不同意,之后女孩说了15美分,他给小孩长到20美分。
而在真的有人不长眼想窃取他车里的酒时,哥哥干脆利落一点不废话抬枪就射,意在告诉这儿的人,他胡汉三又回来了。
这种闲笔在剧情电影中相当重要,对丰满人物有很大帮助。
之后哥哥又回到前妻那里,原来两人之前有个小儿子不幸去世,让夫妻感情发生了变故,哥哥自此远走他乡,其实他还很爱她,这次回来两人重逢耳鬓厮磨,旧情重燃。
这场戏还算是对剧情有用,点明了前妻是位类似于女巫一样的人,略懂点驱魔驱鬼之法,为之后对付吸血鬼做了小铺垫。
哥哥有前妻,弟弟也得有老情人。
老情人专门从远方追过来讨说法,埋怨他为什么要抛弃她。
因为种族之分。
弟弟的老情人是位白人姑娘。
自知两人身份有别的弟弟早早断了念想。
直到影片最后,两人因为变成吸血鬼才抛弃了黑白种族的隔离,双宿双飞。
类似这般种族歧视的电影有太多太多。
对这些感兴趣的影迷朋友,可以看看哈乌·佩克的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
至于这部《罪人》,我在观看过程中十分纳闷,我看的不是恐怖片吗?
惊悚呢?
吸血鬼呢?
在影片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明的暗的,都在向观众呈现着在那个年代黑人的悲惨命运。
摘棉花都是最普遍的。
中间有一处长镜头,画面里华人小姑娘从街道这边的商店,迈步至街道那边的商店把她的妈妈叫过来。
跟随视角,我们会发现,街道这边都是黑人,街道那边都是白人。
还有双胞胎兄弟邀请去酒吧演奏的黑人钢琴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当年和他以前赚了钱的黑homie,因为掏钱买火车票时被白人盯上,搜刮了他的口袋,拿了他的钱,说这个黑鬼杀了白人抢了钱,强奸了人家老婆。
白人们当场就把他吊死,最后还割了他的命根子。
没有人在乎一条黑鬼的命。
这就是当时黑人的处境。
类似这般种族歧视的电影有太多太多。
我在观看过程中十分纳闷,我看的不是恐怖片吗?
惊悚呢?
吸血鬼呢?
其实中途在约莫四十分钟时长的时候有个双眼冒红光的家伙闪现了一下,之后直到片子一个多小时的时候,吸血鬼被酒吧的音乐所吸引,这才找上门来,算是正式进入“恐怖片”主题。
在我的印象里,一般铺垫这么久的片子,一旦爆发起来,是根本挡不住的。
我以为影片接下来的东西会炸到我喊妈妈。
没曾想,直至字幕滚动完毕,我都没看到,我想象中应该有的“年度最佳恐怖片”“近十年最好的吸血鬼电影”······零星出现的一些画面,顶天了算是“惊悚”,与二三流的丧尸片相比都不如。
包括妆造,省钱到不行。
眼睛冒个光,带个假牙套就是吸血鬼了。
吸血鬼的行为准则也很有趣,只要里面的人不发出邀请让他们进门,他们就进不去。
于是吸血鬼在杀了活人将其“吸血鬼化”后,假扮成他们生前的样子,煽动房子里的人出来,或者邀请他们进去。
围绕这个设定,影片甚至开始了一系列的哲学探讨。
加入永生,追求自由,极乐天堂。
包括一直到影片的最后,仍不忘对时间和永恒,短暂美好与长久孤独的发散。
说白了,你可以认为《罪人》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但的确很难将其归类为一部优秀的恐怖片。
导演的想法是好的,不想让自己的作品沦为单纯的血浆与Jump scare组成的东西,于是融入大量的黑人文化背景,展开了对自由与梦想等等这些形而上学的探讨。
并在其中加入了极多的布鲁斯音乐,可能觉得自己倍儿艺术,你们这群low货根本不懂黑人音乐。
可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我只能说的确是有点矫枉过正、本末倒置了。
道理说来其实很简单。
恐怖片不恐怖,这就是最大的罪。
《罪人》的底色其实是一部b级片,在戏剧与画面的配比上非常标准,前者极其薄弱,只在第一阶段有“文本剧情”可言,且用最直观简单的方式,让人物几乎依靠口述输出的程度,直白地交代了各自的定位。
它的长处,在于B级片形式的极致化升级、赋意,将它标志性的架构、表达方式,做了表达层面的延展,借由音乐片与大尺度动作片的两阶段类型,以及B级片特长的强情绪,给出了比较完整的主题系统。
第一阶段的文本剧情围绕着金钱,黑人兄弟在芝加哥得到了金钱,扭转了物质阶层,从被白人剥削变为开头的剥削白人,强买酒吧,随后与黑人、亚洲人交易,灌输了与白人对等金钱买卖的观念,扭转他人。
这也与肉体层面的力量剥削联系在一起,开场时黑人兄弟用枪支威慑住了白人农场主的枪。
影片的前半部中,在文本之外,导演发展了音乐的主元素,将动听的旋律贯穿始终,由此对接到了黑人精神根基的蓝调布鲁斯音乐,以此作为他们对抗白人种族剥削之霸权之时,自身族群文明的凭依。
第一幕从此出发,建立了音乐乌托邦的国度,即具体环境的酒吧。
人物在最简单的剧情的引导之下,一步步地摆脱了白人与黑人、男人与女人,包括对亚洲人的观念屏障,以音乐的名义汇聚到酒吧,载歌载舞,而种植园的场景也出现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之中,伴随着音乐,逆转了其种族剥削感。
但是,一切的基础都是黑人兄弟的枪,威慑白人农场主,而他们扭转的第一个黑人,也是通过枪击对方,制造肉体的创伤。
这形成了他们对肉体的剥削,对应着白人对黑人奴隶的肉体剥削,以及让后者为自己榨取金钱的物质剥削行为。
而在第一阶段中,男女的爱情同样体现为激烈的性爱,由此冲淡了剧情层面的白人富家女与黑人贫穷男的破壁之爱,其性别、物质、种族之三重阶层分化的精神与情感意味被弱化,激发到极致的形式依旧是肉体的性爱。
到了第二幕,吸血鬼的元素出现,肉体剥削与肉体暴力得到了发扬光大,变成了最直观的撕咬与流血,肉体本身的改造。
性爱与撕咬时扑倒的姿态对等起来,兄弟与友人之间的互动也变成了拥抱后的撕咬,彻底去除了所有的精神属性。
所有人就此成为了单纯的吸血鬼动物,正是最极致的被剥削(剥削掉了人类的精神)。
也只有以这个形式,他们才能真正反击白人,用手枪延伸的撕咬形式,以肉体暴力与剥削反击白人对自己肉体的奴隶剥削,吸取对方的血来反击白人对自己榨取金钱物质的压迫。
这改变了整个环境,音乐的酒吧变成了白人欺骗他们所掩盖的“屠宰场”,且是最极端的吸血鬼互咬的形式。
然而,这也恰恰注定了其反抗的无效,最开始即是白人农场主对他们的欺骗,而他们在第一幕中也在用枪支制造肉体的暴力,而非真正的一切依靠精神,他们在芝加哥的“转变地位起点”也依靠了抢劫。
第一幕中,兄弟看到了白人卖给他们的毒品,流通在黑人与亚洲人所在的街道,与金钱放在一起,暗示了此间世界的被剥削生命、吸取金钱之实。
第一幕中,街头买卖、邀请众人加入酒吧舞会的段落,长镜头强调了空间的一体感,黑人兄弟穿梭其中,似乎改变了所有人与环境本身,实际上流通此间的却还有白人投放的烟草。
而在酒吧起舞的时刻,当代打扮的嘻哈打碟黑人,印第安祭司,中国京剧,同样加入其中,慢镜头中的酒吧成为世界非白人与多时代之人的文化交汇之地,一起用精神文明纽带维系在一起,反抗白人与男性的压迫,环境却烧成了灰烬。
这暗示着环境的黑夜本质,众人只是白富人阴谋导致的黑夜活动的吸血鬼,而燃烧的周围更是他们终将“被白日太阳烧死”的宿命。
第一幕中,白人穷人被农场主控制的白人吸血鬼所同化,成为了物质阶层上的弱者,被压榨了生命,又同化了白人底层夫妻。
他们三人组成了夫妻原本身份、且人数直接明示的三k党,具体地压迫黑人,打破其酒吧而成为屠宰场。
到了第二幕,导演直观地让人物面对吸血鬼亲友的动之以情,精神情感被折辱,对吸血鬼来说不过是肉体剥削的手段,而活人最终也会被同化,从而建立彼此唯一的肉体联系,情感也是以此为基础的“我能看到他的记忆”。
而人类一边的酒吧内,则是众人对外面吸血鬼亲友的动摇,以及彼此不确定是否被咬的精神纽带破损,最终亚洲女被刺激母爱,引领了反击,却也迅速被肉体撕咬而攻破、同化。
瑞恩库格勒导演做大了b级片的肉体、色情、暴力、血浆的一贯要素,让他们成为了白人、男性、物质剥削各种弱势者的直观象征,构成了第二幕,而第一幕中则是白人吸血鬼驱赶印第安原住民问询的段落。
此外,库格勒又在第一阶段带来了质感十足的音乐片,呈现黑人的文化,以及众人摆脱隔阂、汇聚一堂的戏剧层面内容,而作为个体情感联系的,外显示形式,再由第二幕的屠宰场去打破它,意味着白人对弱势者的精神碾压与文化入侵,是剥削的开启。
到了第三幕,导演更是再接再厉,进一步发展了表达。
黑人少年回到了礼拜堂,看着父亲带队的黑人基督教群体,却没法祷告求宽恕,吉他也不可修复,因为白人才是基督教的主创与定义者,本身存在就是对其他人的压迫,强行要求其皈依。
在平行剪辑之中,黑人哥哥在杀戮白人农场主,男孩则麻木地接受教堂仪式,手里的吉他始终破烂,对比出了后者的正确性。
而在二十一世纪,男孩似乎进入了一切平等的当代,酒吧与音乐回归,但黑人哥哥与白人女孩来访,打破了一切的转变,世界并无改变,而哥哥对兄弟亲情、联手逆袭的闪回也停留在了“日落之前”的部分,即乌托邦的音乐片,作品的第一幕,随后则是注定到来的黑夜、吸血鬼,而白天也让他无法真正迎接阳光。
黑人男孩同样说着“黑人来临前”的梦境,一切都是幻觉而已,最终二人打成了某种和谐的共通,却是基于自身族群未来的消极感。
弟弟走出酒吧,一切都将延续下去。
在结尾的部分,黑人弟弟的杀戮与白人男孩的接受祷告剪辑在一起,前者才是真正有效的手段,后者则只有黑人男孩的麻木。
剪辑的处理上,前者反而伴随着舒缓的第一阶段音乐,后者则是凌厉剪辑之下的黑暗、男孩的麻木、断了的吉他,但前者的肉体层面剥削无异于走上白富人阶层的道路,无异于被同化的事实性“被剥削掉纯良本心”。
黑人哥哥知道自己在芝加哥之起点上的希望虚无,注定了此间的一切结果,因此不停想让男孩远离,得到真正的希望之未来,但男孩虽然逃出了酒吧,却终究没有获得未来的改变。
导演紧密围绕着b级片的诸多要素,又用成了自身主题的表达途径。
黑人女人反抗白人男人的霸权,是黑人b级片的主流内容,但本片完成得无疑非常精妙,甚至借用了b级片一贯薄弱的戏剧文本,让它恰恰凸显出了内容的不切实,而在画面的暴力、性、血浆等肉体层面之上,则是极度放大,强调其有力,人物无法摆脱出来。
第一幕中的音乐,从作品到声画结合,都完成度极高,烘托了乌托邦的美妙气氛。
第二幕的杀戮与恐怖、吸血鬼电影的氛围,恐怖片常规的”倒霉蛋”小组,同样成熟得无话可说。
并且,第二幕中白人与其他吸血鬼的合唱,运镜同样有童话感,旋律同样优美,却呈现在黑色调与众人环绕移动的诡异气氛之中,歌声是他们精神的纽带,却掩饰不掉嘴边带血的本质,肉体被剥削导致的吸血鬼之身,而黑人文化音乐也变成了白人主唱,被剥削与抢夺了。
在这里,我们显然看到了库格勒在《黑豹》中的表意痕迹。
他以黑人最纯粹原初的部落文化特质,承载当代的物质科技力量,作为文明独立的根基,与白人纯粹物质(金钱)的文明产生差异,抵抗它对自己的同化入侵、抢占剥削,从序幕中的“抢振金”到反派表弟抢夺黑豹生理力量与政治地位“面具”的被同化状态。
此外,导演也给出了很强烈的画面美学风格,黑暗中的篝火带来的光暗反差,让这群人与其世界似乎成为了黑暗中的唯一光明,并逐渐只剩下弟弟与男孩,而最终到了当代,光线更亮,对人物的身份与心境却最为无济于事。
构图的部分同样重要。
第一幕的每一个外景,大自然的画面,都具备了上帝照顾一般的神圣感,而酒吧内部则是兄弟头上的亮光源。
在酒吧二楼,黑人弟弟与白人女孩解开矛盾,寻求联手对抗吸血鬼,头上是唯一的强光源,意味着神明对弟弟在黑暗中的挽救。
但弟弟最后离开了这里,在灰暗的白天杀死了白人农场主,他可以在白天得到绝对的阳光,并非怕白天的吸血鬼,却只能拥有阴天,而夜晚的亮光来自于人造的灯泡,也毁灭在了吸血鬼攻击的大火之中。
他无法对哥哥吸血鬼下手,人类亲情反而成为牵绊,亚裔女性想报仇的母爱同样导致了吸血鬼们的入侵成功,同样是对此的表现。
整个第二幕的神圣感,与画面上的肉体剥削相结合,无疑是上帝给他们宣判的唯一命运,即白人的压迫。
白人才是上帝,并非具体出现、无法救赎任何黑人的黑人牧师。
他们的本质即有罪,吸血鬼无法走入阳光即是原罪,对应着作为人类而对肉体的暴力与性之渴望。
黑人牧师无法抹除这一点,他们也只能以此反击白人的同样罪孽,对肉体的剥削欲望,但这源于白人对他们的行为,从剥削到导致他们吸血鬼化的阴谋,也让他们的杀戮终究背负了又一重罪孽,真正理想的出路精神文化情感则没有任何作用。
白人事实上成为了他们的上帝,确立了他们的原罪,又不像理想的上帝一样,不给予任何抹除的可能性。
这也对接了现实语境,黑人暴力而极端地反击、仇视着白人,这让他们失去了最正确完美的道德高点与合理立场,无助于最后的长期成功,只是激化矛盾,一起毁灭。
但是,它的根源是白人的剥削,甚至在当今时代也依然没有本质性的好转,依然在居高临下地压迫剥削,并成为高处而又不给予救赎的残暴上帝。
库格勒输出了极度悲观的观点,承认黑人运动的偏激与大概率的失败,又以此构成了对白人的矛头,更蕴含了对白人造成这一切烂局的极度愤怒。
这是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为奴十二年》等作品中的通用表达,却比它们高明、艺术了很多。
向当代美国黑人重申“不要忘记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的《为奴十二年》,失之于简单粗糙的“不够艺术”。
而在《黑色党徒》里,斯派克李在开篇就直接开火,用《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片段混合咆哮着白人民族主义演讲的亚力克鲍德温,极具攻击性而有效地直接呈现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一个国家的诞生》作为百年前的电影被各界认知为经典接受,而它的种族主义思想也延伸到百年后今天的亚力克鲍德温。
影片最终通过黑人主角持枪对准3K党的镜头,强调了黑人与白人的永恒斗争,煽动“战斗永不结束”,却又通过纪录片片段剪辑入“支持黑人的白人采访”来缓和政治思想的锋芒,既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黑人白人仇恨的理解,但又小心翼翼,最终创作出了这样一部攻击性主题欲盖弥彰而又努力找平衡骑墙的语焉不详之作。
相比起来,《绿皮书》的观点则是更加具备现实意义的:一味地死抱着历史,不如着眼现在,一味强调仇恨,不如尝试共处---对抗的黑人与白人都早成黄土,对于当今的黑人、白人以及任何人来说,活在当下、活好今天,才是最具有切身价值的而带有愤怒的对抗,无疑不属于此列,而它的呈现方式也更加“艺术”,就此得到了超出《为奴十二年》与《黑色党徒》的成绩。
另一个非常优秀的黑人题材作品,则是巴里詹金斯的《月光男孩》,被认知为“北美王家卫”之作。
他用童话故事的氛围与表意语境,去表现当代美国社会中黑人的尴尬处境,想要让自己融入“白人”,摆脱“黑人底层”,却只能停留在白与黑的中间颜色“蓝”之中,一定程度的希望只是黑夜中月光的程度,无法彻底地摆脱“黑夜”而进入“白天”。
《月光男孩》的质感、情绪、构成世界,相对地独立、封闭、“隔绝现实”,其“摆脱黑人底层”的看似成功正是现实里屏蔽外界现实的“童话”。
它作用于主题的表达,随着影片的发展,“童话”本身就如同其达成的黑人同性情感关系一样,成为了美国主流社会与电影创作而言的“少数非主流”存在,也必然会在主人公的成长进程之中,随着他愈发接触到外部社会,其看待周遭生活的理想主义视角,与其“环境”本身的“独立封闭童话氛围”,都会暴露出自身的罕见与脆弱,逐渐地消亡殆尽,转为冰冷的黑人现实。
在三段的结构之中,不同的时代与年龄层次,让男孩对毒贩的看法从“和蔼哥哥”变成了“让自己母亲走上绝路的毒贩”,隔绝于外部现实的前者被后者的真相所取代,而影片“隔绝现实”的高度情感化世界也变成了脆弱的存在,意味着男孩内心、其眼中的主观认知之世界的变化,从绝对完美的状态逐渐被动摇,不可避免地接收到了外部现实的影响与改变。
强主观性始终存在,定义着影片作为男孩世界认知之心境的本质属性,而其世界的变化就带来了男孩对自己未来、黑人未来抱有梦想的沉沦,种族平权即是梦想之世,却终究只是儿童的天真幻想罢了,无法忠实于“童年第一段”地完整延续到“自己长大、沦为毒贩”的“成人第三段”之中。
比起这些黑人题材的作品,《罪人》的情绪与观点之强烈、悲观,尤有甚之,也找到了更加高明、巧妙、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其完成度不亚于《月光男孩》与《绿皮书》,在丰富性上更有超越。
即使只是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它同样是出色与有趣的,带着瑞恩库格勒的奇思妙想,独特的表意思路。
他依然“粗暴“,却找到了以粗暴为艺术魅力点的b级片风格,且与音乐片风格结合在一起,依靠两种截然不同、情绪与内容表达同样直观的形式,输出了正向到负面的情绪,从“喜乐激发”到“愤怒溢出”的粗暴。
在两种风格之外,库格勒也给出了宗教神圣感混搭自然原始感于与地狱绝望感的画面美学,表现他们身处的暴虐上帝、得到的“同化为肉体剥削者”之虚假拯救、实质性的深度沉沦与永久被剥削。
电影风格与画面美学,一并得到了极其高水平的呈现,而风格的转变过程、画面的多重意味,又加成了剧情的叙述,丰富主题表达,中和b级片本身的戏剧单薄问题。
它的主题依然是b级片的概念为主,主打强情绪,但概念的拆解更细致,与声画元素的结合更精准,情绪也更加强烈。
并且,乌托邦音乐片到反乌托邦r级片的完美转换,强烈声画带来的强烈情绪化氛围,熟练运用的b级片元素与内容侧重,其上升而具备的主题表意功能。
《罪人》是库格勒的技巧展示,也是他对自身愤怒的直接抒发,由r级片标志性的“直观而激烈”质感,彻底地发射出来。
你是誰?
你離開了家鄉,見過世界, 練就了一番本事,有了見識, 回到故土,立志建立一個新的家鄉。
我是誰?
我與你一同闖蕩,歷經生存與磨難, 知道世間艱險,更想溫柔以待。
我們懷抱革命的熱情,對未來充滿幻想。
我們投身於改變,也斃命於無法改變的宿命。
他們挪用我們的文化,滲透我們的思想, 他們像寵兒一樣恣意掠奪生命, 毫無負擔,也從不覺得歉意。
他們自始至終都是說謊者—— 是社會、身分、生命的掠食者。
壓迫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權, 侵佔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本能。
反抗與革命的浪漫,像吸血鬼一樣—— 面帶凶惡,卻講究不必要的得體, 和不切實際的集體共識。
身份一旦暴露,便灰飛煙滅。
打破規則需要犧牲與代價, 維護秩序也同樣需要代價與犧牲。
你或許可以為信念英勇赴死, 但你一定不想,讓至愛成為代價。
這真是一部太當下的電影了。
少數族裔與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 依舊無法掙脫壓迫與奴役的牢籠。
「白左」被異化為吸血鬼, 冠以理想主義之名,殺人吸血。
白得發光的 3K 黨說:「現在早就沒有 3K 黨了。
」 那不過是個不超過 48 小時的謊言。
熾熱的太陽、灼人的熱情, 都融化不了這破敗的世界。
多年以後, 倖存者想起大屠殺的那一夜, 又會是怎樣的心境?
畢竟, 我們每個人, 都有罪。
2025 27th #SIFF ❶
杀出个黎明之我为歌狂
把音乐歌舞融进吸血鬼题材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黑人们的布鲁斯和白人吸血鬼的爱尔兰民谣形成了强烈的风格反差,酒吧的狂欢中甚至还大量融入了中国戏曲、电子和摇滚元素,非常有趣。但是片子的亮点也就仅限于此了,影评的第一幕占据了将近一半的时间,第二幕还要耗费大量的篇幅去复习观众们早于烂熟于心的设定,且各种恐怖片老套降智桥段一个也没落下,这使得第三幕极为短暂的动作戏和主题升华并没有挽救到整部片子的表现。迈克尔·B·乔丹相比于《奎迪》和《黑豹》时的演技又有进步,帅气程度依然不减,要是能正经扮演个吸血鬼猎人就好了!
FMST021
黑人矫情片,黄种人又不欠黑人什么东西,一帮黄种人在这共情什么?
以为是部恐怖电影,结果是部歌舞综艺《黑人好声音》+《舞动奇迹》黑人组与吸血鬼组歌手互相pk的真人秀,中间穿插着选手间的各类绯闻八卦。从前任的情事,到外遇有夫之妇,兄弟阋墙,还有选手互相背刺的狗血大戏。特邀的两个华人歌手一看就是一轮游,唯一的白人演唱组合虽然实力强劲,但观众早就猜到他们不会夺冠。有着悲伤过往的黑老大,能煽情,会卖惨,本来是最具冠军相的。没想到最终夺冠的竟然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吉他小青年,获得了去大城市深造音乐的机会。看来老美的歌唱选秀也是有剧本的,都是套路!
至少是一个有趣的厮杀沙盘,没有沦为一种对位的复刻填空游戏。
黑人对3k党的报复形势,应该很大程度借鉴了无耻混蛋中对纳粹的报复。不太了解黑人的历史,直觉上形式大于内容。that‘s all
A+|a pure blessing to the ORIGINAL films. 鬼魅多变的类型片杂糅:南方时代剧、黑帮复仇片、吸血鬼电影、民俗恐怖片、蓝调音乐剧—-每个亚类型都在谢幕前完成了盛大的情绪绽放,每场戏都能奏效必然是存疑的,但那份自信张扬的导演力绝对渗透在每一帧里,尤其在叙述往事时响起的画外音以及未来与过去交错的音乐融合堪称神来之笔,无需更多直白镜头与解释对白,只需调动更多感官来参与叙事便可让观众热泪盈眶,隐喻与娱乐达到了趋于极致的平衡,显然Ryan Coogler已经参透了顶级商业片的奥秘。反倒是结尾的血浆b级段落各种层面上都不够过瘾,终归是缺了点昆汀式肆意妄为的血之花和卡朋特那一黑到底的戏谑与诀别。
看到有人说吸血鬼代表白人种族主义,吸黑人血代表同化黑人——错了,白人种族主义怎么可能想“同化”黑人……片中吸血鬼是爱尔兰人,同样深受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迫害,他咬了3K党、华人、黑人,他事实上象征着一种与种族主义对立的恐怖的“平等”:不再有种族主义,但也不再有个人意志。
无感
IMAX版。其实是部A级制作的B级片,剧本立意和深度兼有,但大开大合的商业片执行还有过于精致的制作反而伤害了表达,没有神级配乐的助阵会看得非常煎熬。PS:片尾特意感谢了诺兰夫妇,估计就是他们建议用IMAX 70MM胶片来拍,但这效果颇有大炮打蚊子的滑稽感。
blues是苦难的发泄,吸血鬼掠夺的绝不只是生命,音乐,印第安人,隐隐地附在剧情之下,怎么能想到的!连接古今的blues和hiphop,掠夺的开端是白人,没能制止的是印第安人,撕扯的是黑人和亚洲人,现实之外想要灭口的还是kkk白人。fellowship and love,Chicago的向往,一代一代逃不出的命运。
黑人很忙,白天要打3K党,晚上还要应付吸血鬼
带着被欺骗的期待来看“年度最佳”。非常失望,很差劲,俗套到老掉牙的故事;哪怕知道导演是想玩隐喻,但是故事性太差了,根本驾驭不住,只觉让人忍不住感到乏味、无力吐槽。“舔”到底在电影里有什么特指?换成其他任何指代的动作都没有影响吧;带着一股纯吸引人眼球的低俗感
Some nice ideas - great music and good visuals - but overall a disappointing genre mashup.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ut comparing it to "From Dusk Until Dawn" would be unfair. It's all setup, the plot is paper thin and the characters are 2D. I was expecting better from the people behind it.
听说是萨卡,结果是萨内。
极其生硬的转场,最后大战主角团怎么就多出几个人?
混合了蓝调,巫毒,吸血鬼,黑人农奴,3K党,贩私酒的大杂烩。吸血鬼感染速度比以往的都要快,加了不被邀请不能进门以及共享思维开嘴炮的新模式,但还是少不了杀一个老祖死一窝,怕大蒜和木棒穿心的老桥段
活很糙,花样还不少。又想拿肤色话题镶金边,最后不过就是个倪哥版《杀出个黎明》罢了。面包机的表演还行,至少分得出来是两个人。
Sorry实在get不到,太强行降智了,音乐是还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