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远比他们惨,至少他们经济上没有大问题,有病看得起,想回老家就回老家。
最悲惨的养老问题是父母有病但实在没钱医治,或者病没治好,全家就已经弹尽粮绝了。
老家太远,回一次1、2千,不是说回说能回得起的。
剧里很多问题都是两口子不会处理问题,越搞越乱,这个木兰什么事都得按她自己的想法处理,完全为了满足她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根本不考虑老人的感受。
你说在小城市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老了以后拉到北京生活,那生活压力大啊,不适应啊,身边一个熟人也没有,想说说话都没有人说,这些她不考虑的吗?
她爸在北京也算了,想着一家人有个照应,可是她爸在她们家住得不自在啊,天天给女婿陪笑脸,她看不到吗?
她爸提出租房住,她又死活不答应,怕别人说她不孝顺,租房怎么了,人家北京本地人还有租房的呢。
她家又小,还死要面子活受罪。
总之老做些力不能及的事,肯定老碰壁。
一部充满了负能量的烂剧,故事情节牵强附会,生拉硬凑,演到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好人没好报,反倒是那些恶人,活得有滋有味,风声水起,木兰的叔叔婶子,不仅把爷爷老房拆迁的几十万白白独占,而且把还把老人遗弃了,最后的结局也不过是那个恶婆子向他的儿子媳妇道个歉就完了,这是什么惩罚?
那个没良心的淼淼和那个屡教不改的咪子,虐待婆婆没得到报应,反倒得到了婆婆拿命换来的二十万的赔偿金!
真是没天理呀!
真是毁三观呀!
虽然养老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但仍然掩盖不住片子的硬伤,烂片!
这真是一部很写实,也能引人深思的好剧。
特别是现下离家万里,几乎每一个情节都让我觉得心酸。
剧中刘涛和张铎商量想把父亲和爷爷接到北京住时说:“父母就像家里的老房子,你不去关心、不去想它,它就一直风里雨里在那里;如果你要回去,它就在那儿随时迎接你。
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是不是需要保护。
我真的没有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眼泪刷就下来了。
小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被父母严密的保护,在父母的眼里我们也许永远都是孩子。
可是我们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不知不觉中角色互换了。
父母会老,时间很残忍,有一天也许我们突然发现他们悄悄的变得脆弱了,需要人保护了。
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人的成长是有时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天就必须担负起这份责任,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承担。
所以说努力奋斗的动力大部分是一种责任感,对自己的责任,也对生命里无法抛下的责任。
象刘涛扮演的角色,我想成为一个在现在和将来都能让父母有安全感的人,不让他们感觉孤立无援,就像小时候他们对我付出的那样,这样才会让自己心安。
《老有所依》将视角聚焦“暮年”,讲述了面对父母的老去,三个最具社会代表性家庭的生活百态,剧中三个家庭都因父母年岁的增长而不得不面对“养老”这一问题。
虽然他们生活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下,面临着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选择消极的面对,反而以积极的心态梳理生活的羁绊、用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的困境、亲情的温暖和用爱与坚强去面对。
真的特讨厌这部片。
一生好人的木兰爸爸瞎了,丈夫出轨了,婆婆自尽了,还曾经经历被陷害,爷爷走失。
但这完全是因为她要把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还大爱无私地爷爷房产都给了别人。
又要照顾儿女又要照顾老人又要工作,结果哪个都没做好。
我赞扬她的精神,但我一点也不认同她的做法。
假设她要了爷爷家产的一部分,是不是就能请到保姆照顾爷爷和婆婆甚至女儿,家中就不会一团糟,丈夫也不会因此失业?
假设她把爷爷给大伯一家照顾时,强制签订协议要他们只有好好照顾的情况下自己才把房产转让,定期监督,是不是能起到强制性的作用,大伯一家也不敢明目张胆遗弃爷爷?
兰芝阿姨也是一样,余淼的自私个性,完全是她一手培养、纵容出来的,更别说那辣鸡田咪了。
一个好母亲,不是给儿子吃好穿好就是好母亲,应该让儿子有正确的三观和好好生活的能力,不然有一天母亲去世了,儿子怎么活?
遇上田咪这种人,就全由她做主了。
余淼唯一的幸运是,田咪毕竟还是真心喜欢他,没有卷钱跑。
唯一正常的是刘蓓家(角色名忘了),老妈是作了点,但也不是大坏人,就是处事、处人的方式很不妥,确实不会有人喜欢她。
但她姐的女儿真的有问题,嫁了这么一个渣男,一点礼貌没有不说(你上人家家本来就是客人,人家还是长辈,放个收音机怎么了,还开电视和人对着干,吃饭也不懂分筷子),简直吃软饭不吐骨头(结婚女方家出的首付,人家妈妈一生积蓄给你买了婚房,回来看一眼还甩脸子,也不让她上自己家,自己爸妈倒是住了一个月,就冲这点我觉得老太太上他们家示威做得对!
),渣男做到这份上,她自己不爱妈妈不说,为了不离婚跟外婆决裂,这种女儿要来何用!
然而,大伯家得了大房子,余淼家得了房子和赔偿,渣男家结婚送房天伦之乐。
所有好人都被善良所累,所有坏人都丰衣足食。
这部片气的我肝疼。
社会不应该教导别人如何成为好人,而应该警示不要成为坏人。
坏人不会因为教导变好,好人更不会被警示束缚。
否则最终只是好者越弱,坏人越强,而中间人看到两者的下场后,由于趋利避害的自然性,只会越来越多人选择成为坏人。
《老有所依》跨越了“青春期”迷惘和躁动,关注了年轻人与父母辈两个群体在是否“老有所依”现实层面的挣扎与努力。
《老有所依》旨在让观众从剧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家庭的珍贵、坚韧乐观的当代精神,这不是一部单纯展现养老困局现象的作品,而是要树立几个当代人的典型形象,他们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所有磨难,用自己的爱与坚强为家人构筑起一座老有所依的温暖港湾。
一开始,看这部剧,只是把它当成吃饭时的娱乐消遣。
还在读书的自己,似乎还不用面对像剧中江木兰那般现实的养老问题,而离自己老去,还有几十年的光阴。
就这样,不痛不痒地看着,而当看到吕希的母亲因全身瘫痪,选择自己痛快地离去,木兰的父亲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女儿去买公寓被骗身无分文不得已卖房的时候,内心有了触动。
我们这一代,多是独生子女,我们都必须独自肩负起照顾老人的重担,而在21世纪的今天,工作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时代,我们无法时时刻刻抛下工作呆在父母身边,有人会说有钱就行,请保姆看护就很简单,可老人有的时候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很多感情无法用金钱交换。
二十一二岁的我,还很年轻,还在受着母亲的照顾,有的时候自己还会闹脾气,还会很挑剔,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的爱与关怀。
有一天,当我看见厨房里母亲的背影,已不复年轻时的挺拔时,动作也不似从前那般利索时,我明白,母亲老了,她需要我了,我该长大了,像她从前对我那样为她遮风避雨。
时光真是最残忍的,但它也可以给我们力量,让我们看见自己内心的信仰和爱,我们终有一天也会老去的,老去的我们也会希望自己可以安度晚年,所以勿等老人不在而空后悔,这世界上,什么失去了都可以重新获得,唯独亲人没了就真的没了。
这剧里的人,配置太真实了。
小城市的孩子走向了大城市,等自己老了,无法自理时,去投奔孩子们,却发现大城市也无法容下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人们。
其实养老问题一直很突出,只是老人的呼声太微弱了。
成年人们为了生计奔波,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奔波,哪里有精力回头看看自己的长辈们是如何生活的呢?
是不是有尊严地活着呢?
太难了我舅舅家是县城的教师家庭,一双儿女都在深圳安了家,他们退休后去帮助带孩子,孩子们渐渐大了,不需要他们了,得把他们的房间腾出来自助,那么舅舅舅妈该怎么办呢?
回老家养老吧。
于是成了空巢父母,儿女要回来一趟太难了,大城市居不易,经济压力也一直驱赶着他们忙活,更别提这些年中,姥姥一人独居在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舅舅舅妈表哥表姐就被亲戚们骂不孝。
举的这个例子太典型了,我觉得大概率,我们的将来也是如此。
第一,主旨不好。
看似是呼吁要尽孝要关爱老人,其实欺软怕硬导向有问题。
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没有惩罚。
二叔一家抛弃爷爷乐得逍遥,余淼咪子虐待老人到处占便宜,反观尽孝的家破人亡。
让人怀疑编剧用心是不是“自私自利金腰带,孝子贤孙无尸骸”。
第二,剧情雷人。
这个不多讲,看过都知道,把什么糟心事都扔给主角家,为了虐而虐,完全不和逻辑不讲道理无视法律。
第三,主角人设崩溃。
一开始都以为主角是个好人,是个圣母,后面才发现原来是个圣母婊。
只会窝里横,伤害自己人,别人伤害她诋毁她陷害她她只会“一笑而过”,对老公完全当工具人。
尤其是离婚一段,完全暴露了圣母婊的自私本质:你一个你一个乡下来的女人在北京这么高消费城市十一年,在超市打工没编制没户口说开就开,你凭什么要求老北京人老公把房子卖了跟你回安徽老家养你家老人?
凭什么分到价值230万的房子啊?
(就算你一个月一万,你十年不吃不喝才多少钱,你那吃穿用度花多少钱,给老家一给5000大手大脚,在北京养老人花多少钱)压根没把丈夫平等看待,一边提着过分要求一边把老公家传的房子搞到手(老公工资更低也很穷)最后还好意思站在道德高点。
WTF,自私自利本质暴露无遗,人设崩塌没得洗,从此弃剧不再支持。
故事主要描述了三个家庭的老年人养老问题。
一个是日常老百姓,也就是刘涛饰演的木兰一家。
一个是中产阶级家庭,方老太太那家。
还有一个略贫困,就是那个一愿打,一个愿意挨的最气人的家庭。
三家里的老年人都是丧偶。
这使得很多问题就更为突出了。
先说余淼那一家。
因为穷,围绕的主要问题就是钱钱钱。
把老太太的存款压榨光再盯着养老金。
最后老太太车祸去世,连追悼会都不愿意开。
这样的人很夸张吧?
但是世界上真的是有这样的人的。
没有钱,又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爱。
钱的确可以衡量人心,但是钱买不来幸福,爱才能啊。
咪子这个角色吧,肯定年少的时候就不懂爱,看着她妈那样就知道。
长大后是变本加厉。
她也很可怜。
雅芝老太太就是太惯着儿子儿媳,太软弱。
再说木兰那一家。
四代一起的,迄今为止我的圈子里只见过一家。
眷顾的太多,责任就成为负担,最后只好一步步卸下自己的所拥有的。
有的时候,你的亲人能对你不好,你也能那样对你亲人吗。
何况是养育之恩。
有的时候去承担无法承担的东西,找不到理由放下啊。
到底是在大城市承受压力拼命赚钱一年见父母几次,还是留在小城守着父母没有什么奋斗的空间好呢?
这里面,还牵扯到孩子的教育资源的问题,如果孩子长大后知道了会不会怪自己呢?
人生到底怎么去选择,也只有去选择了才会知道。
最后说方老太太那家。
其实老太太就是一个字 作。
她想引起关注,想去为女儿发现根本不存在的问题,以显示自己还能对孩子好的意义。
这样的老人,物质上是不空缺的,才可以撒娇——跟儿子要钱买药。
物质饱满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最想要的,还只是有人陪自己说说话。
所以她能原谅骗自己钱的人,她觉得跟咪子在陪她说话。
赚够了钱,有了别墅和名车,最后发现自己想要的,不过是懂自己,能陪自己说话的人。
——这样比那种一开始没钱的或许更可悲。
这又不光光是老年人的问题。
多陪父母爷爷奶奶他们说说话吧,至少我们还能陪在身边儿。
再插一点关于吕希出轨的事儿。
那个时候,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生活的压力大,父亲意外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公务员丢了,喝酒了,曾经多次帮助过他的女医生投怀送抱了。
如果我是男人,我也必定无法抗拒的。
因为人有的时候,想为自己的不安、难受等等负面情绪找出口。
这种出口往往很多时候不能通过平时做的事来找到。
况且,又有很多时候,各种原因,即使是朋友跟家人也无法倾诉。
又况且,即使是做坏事,成本也很低很低。
ps2关于吕希的妈妈,有尊严的死跟赖活着,到底应该怎么选择。
如果是我,如果有爱人陪在身边,我愿意赖活着,如果,如果只是个拖累,也许死了更好吧。
看完这剧真的很想跟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们,我不知道该为你们做些什么,也不能常常守在身边儿。
我只能自己也开心点儿,让你们不要担心我。
电视剧的大主题在国产剧里还是好的,去一星是因为植入广告太多了。
就是看小保姆虐待老人的那块儿,觉得特别可怜。保姆演的真好……
尽管有些情节扭捏的矫情,显得突兀,剧情也有狗血之处,但还是赚了我眼泪。还有兰芝阿姨的那部分也猜到了~但看了能让人有所思,反映的也是社会现实的问题。
1.对付无赖就是要用无赖的方法 2.打架是必备技能
光是听对白,就能把我给气死的节奏。
现实 反思
用雷颂华大妈的话说 这女的就是纯粹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最后两集看着来气
这个故事很好的反映了老人这个群体是多么的需要别人的关爱,感觉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爱给到他们,我们需要像父母对我们一样对他们。刘涛和张铎演的真好,向他们敬礼,Salute!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他们就喜欢这样家长里短的故事。
感觉宝钢江郎才尽了
这部剧太傻逼了,吕中那个老太太天天到别人家里弄的鸡飞狗跳,唯恐天下不乱,她觉得外孙媳妇的房子是她的孩子也是她的,公婆来住就是占用,合着一家子都是您的物件儿,您的私有财产。反应了天朝很多老人代代相传的控制与胁迫的欲望,在小家庭面前总想当家长,就是不明白这些关您屁事
陪老爸看竟然看完了!
算好的了
怡宝矿泉水很强大,哪个剧都有。。。
婊子配狗,天長地久
编剧太狠了。生活就像洪水猛兽,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演員演技可以但是這劇情實在有點太扯了,,哪這麼多事兒😅一開始我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覺得就是太倒霉了,看到後面發現簡直就是扯,心情是懶得噴
好写实,好残酷,有些地方太俗套了,没办法的事!
电视都播出好几年了 现在在小区里骗老人买保健品保健机器的骗子们还在猖狂作案。冲着敢于曝光这事,这个电视就可以打满分
百善孝为先,但你不能因为这个,拍一部让人从头糟心到尾的电视剧吧!整部电视剧的主角都是祸不单行,好人没有好报,越看越心烦,结局给个蜜枣,吃到嘴里也是心酸。
一部电视剧如此贴近生活,道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一句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看得很无语,价值观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