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早应该睡去与也许我应该早早睡去之间的区别在于两者并无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生者之言,一个是死者之言。
生活本身是难以容忍的,枯燥乏味,重复性地工作与衣食,英伦多出悍匪,幸运的如迈克尔.柯林斯,真如片中所言彻底推翻与改变了一个国家系统,不幸如梅林,毫无办法地让自己死去。
死亡本能是佛洛依德梦解析文本,被此人拿去当书名,戏谑地将自己荒诞的生活变得不仅仅是荒诞。
http://axinlove.com/2009/07/mesrine-part-two-public-enemy/《Mesrine Part Two Public Enemy[梅斯林 头号公敌]》More Fun More Nonsenseby @xinl.ve 090725一个双手不沾鲜血,一个十分在乎自己的“荣耀”和“名声”的匪徒,他的事迹能带给观众怎样的愉悦?
在制度面前嘲弄权力的虚弱,在自我的世界中炫耀沉溺的幻想,他坚韧他狡诈他视金钱如粪土,他是法国历史上的“臭名昭著”的全民公敌,是法国黑帮“英雄”的历史上的传奇。
但与前一部《Mesrine Death Instinct[死亡本能]》交代Mesrine的成长史,交代他的性格和家庭生活相比,本片中的Mesrine的行径越发让观众瞠目,但却全无了一个有着血肉的绿林英雄摸样。
在审判自己的法庭,戏弄着从法官到陪审员到法警的一干人,然后光天化日之下从各人眼皮底下逃之夭夭。
场景和事件前后对比的巨大反差,让电影出现了荒诞的滑稽感。
紧着是不逊于《Prison Break》的脱狱情节。
Mesrine与Francois(Mathieu Amalric饰)合谋,再一次上演虎口脱险的奇迹。
上一集的PB并不精彩和体面。
Mesrine悄悄替换了钳子,然后就从铁丝网下钻出去消失在树丛。
本片中,无论是监狱的森严还是看守的严密,都远超过前一次—-都成为衬托Mesrine英勇的小丑。
勾结着来探访的律师,将看守关进囚笼,换上对方的警服,利用“凑巧”在那儿的长梯翻越高墙,借助预备的长绳逃出生天。
五年牢狱生活,麻痹了看守的神经,坚韧的Mserine从未放弃。
无所谓黑白是非与正义的语境,坚韧始终是值得称道的品质。
除了坚韧,Mesrine个体闪亮的性格还有“泰山崩于眼前脸不形于色”的从容气概。
躲避法国军警围捕的过程,他的漫不经心被Francois的紧张映衬。
悠闲地给出一大笔钱给帮助自己的农户,Francois还在计较钱的多少;水流冲走一包的巨款,Francois嚷嚷那是Mesrine的一份。
Mesrine看淡金钱的乐观和大度,都表示他是具有英雄/枭雄气质的人物。
勒索视财如命的巨富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道德正义感(富人资产来源并不合法,有能的人都可以打土豪分浮财)。
与千万富翁进行对手戏的一幕,除了让电影具有更多的喜感,同时表现Mesrine作为一个匪的老道和狡诈—-Mesrine最后的荣光。
从此之后,Mesrine陷入了自溺的怪圈。
不停更换异性伴侣倒无甚苛责。
先收钱再接受采访,还在镜头前毫不掩饰地掂掂钞票的份量,豪气的英雄变成营营苟苟的小人。
全民公敌的光环消退,Mserine已经落魄的与一般匪徒无异。
无非名声和经历他更为传奇,但也只是靠着吃往日的荣耀的老本。
Mesrine老了,颠倒的构图说明了这一点。
在意一己的情感和“全民公敌的名号”,他失去朋友,也失去了让人喜爱的品质。
在风起云涌的70、80年代的社会运动的大潮中,他从未选择了更高的理想和主义。
本片中唯一一次的英勇的残忍(对比上集中无所不在的邪恶)是虐死一个污毁他“名声”的法西斯记者(对方的身份看似让他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依然是为一己之私。
电影前半部分的英武退化后半部分自私的小,Mesrine这样的人物没有生长更多的意义。
他在公开场合的惨死,掏空了观众最后的情绪。
前续种种非法的乐趣变成了毫无着落的期待,电影变得空虚莫名。
———————————-Mathieu Amalric在《A Christmas Tale》里是令人讨厌的Henry,还客串了《Quantum of Solace[007之原子危机]》的反派。
公交车上《Dawn of Evil》在剧院的上演,应该是导演为友人做的宣传。
小妞Sylvia由Ludivine Sagnier出演。
Mesrine.Part.Two.Public.Enemy.2008.720p.BluRay.x264-FLHD
故事延续了Part1,采用了倒叙手法。
刚开始就是被击毙的镜头,最后结尾呼应了开头,同时也回到了Part1的开头。
Jack还是不停的作奸犯科,入狱和越狱,流亡各地,还是能找到跟他的女人。
影片的结尾还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正义得到了伸张,懂得。
不再说梅林这个角色的个人成分了 只是突然为了在这个电影里面的爱情而神魂颠倒这些法国男人的气质不知道是在影片中导演并不在意 觉得这样子的安排并不足为奇 却让我这个彻彻底底的受到大男子主义教育的东方小女子大开眼界 奇缺的那种柔情似水 放肆不羁的法国男人的气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警察们的无能和胆小 监狱的人性化 到梅林对于每一个女人的从始至终 也不禁让我对于演员们的演技大加赞叹 那些眼神流转之中的执著和信任 是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代表社会中反面的影片中看到过的 甚至都不会是被看重的一部分这些在梅林生命之中穿梭的女人们 不管哪一个 都是坚定而持久的留下或者跟随 把自己的生命信任在这个没有任何信仰的男人身上 也许一个人是需要一个信仰 当没有的时候 便努力成别人的信仰第二要感叹是 爱情的麻木不仁 并不是相爱的人如何 而总是无法拍拖在恋爱中无法不被摆弄的顽固和调皮 结局之后再回到正常的自己 呵呵 法国男人 和这麻木不仁的爱情呢
大伯 发布于: 2009-07-31 22:11SDMS评分: 75分《头号公敌2》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这正是第一部所缺乏的。
其实这部电影的先天优势在于雅克·梅林个人经历的线性化,他这个人不像很多其他人物,是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所无限纠缠在一起的。
雅克·梅林没有被家庭所困,也没有被女人所困,同样也没有被搭档所困。
所以我们虽然看的是一个传记电影,但是《头号公敌》在节奏上更接近于一部公路片。
无数的女人出现又离开,梅林的浴血搭档也是一个接一个地换。
这部续集比前作进步的地方也表现在这里。
在第一集中,人物的出场是作业式的按部就班,但在续集中,导演为每个人物的出现安排了一条严谨的内在逻辑——雅克·梅林的自我意识解剖。
当竞报的记者出现的时候,雅克第一次谈到了自己的犯罪精神:“我生活在剥削者的社会,但是我没有剥削任何人。
”这个观点随着影片的进行,被主创人员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无情的鞭笞。
而这些都是随着新人物的不断出现而得以实现的。
雅克·梅林绑架了亿万富翁,他对后者说:”你是剥削者,我是革命者。
“而后者讥讽梅林的犯罪哲学:“雅克你知道革命者和盗匪的区别吗?
革命者会马上杀了我,而盗匪却等着拿赎金,然后把我放了。
”电影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雅克·梅林只是一个罪犯,他身上没有任何神圣的光环。
他的一个拍档为他做了一个无比生动的比喻——你是一个陀螺,你不能停下来,你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吗。
雅克·梅林的最后一个拍档——查理的出现使梅林的个人性格进一步得到了丰满。
梅林为了女友对查理的不敬而大发脾气,女友则回斥他:“太自以为是,会孤独终老。
”这句话触到了梅林的痛处,他没有任何保持长久的关系,包括女人,包括之前一起浴血的拍档,最后都慢慢离开了他。
而那个为了制造新闻而造谣梅林背信弃义的记者,则给了电影一个恰当的切口,去揭露雅克·梅林炫耀自己的犯罪精神的自恋情结。
整部电影唯一不喜欢的是结尾。
很简单的一个收场戏,雅克·梅林被人干掉。
导演非要把它处理得荡气回肠,他是这么做的:用了很多角色的走位,配合监视人员的紧张举动来营造气氛,而后行刺的整个过程,也和一些警员的奔跑没有太多逻辑地剪切在一起,硬是将一场一两分钟的戏拖到了近十分钟。
感觉就是想把它拍成经典,但实在是气场有限,根本没有那种《教父》最后的复仇或者《盗火线》最后的警匪对垒那种味道。
如果我是导演,我会遵守这部电影一直以来的跳跃式节奏,结尾也会来一个干脆利落的死亡。
雅克·梅林的一生本来就是充满着这种突然性,实在没有必要为了追求某些效果而忘了整个电影的风格。
这不是“教父”一样的黑帮史,不是“汉尼拔 Hannibal”医生的智力闪耀,没有“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的反思,也不是“越狱”的缠绵悱恻,更不是“切•格瓦拉传 Che”的造神运动。
“Mesrine: L'instinct de mor死亡本能(上部)”“L'ennemi public n° 1”(头号公敌 下部),只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人生传奇。
上下部合一起在四个小时左右,也说不上是哪部更精彩一些,梅林的死亡描述用的笔墨有近半个小时左右,也许导演像我们一样,不想他就这么死了,但无论多不舍得,乱枪之下,无有完肤。
监狱对梅林这样的人就是去进修,然后“越狱”就是毕业考试,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在狱中写的那本书,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从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就是证明。
在电影前的说明中:本故事有部分虚构,因为不能完全反映人物本身的复杂性。
相对还是中立的观点中,我们来数一下复杂的东西,只要有这三点人物就会闪亮了。。
一,盗亦有道,这是成为一个成功黑道人物的首要潜质。
我抢银行,但不滥杀无辜,我越狱成功,冒死也要帮一下狱中的朋友。
二,家庭观念,这个呢,要用刘黄叔的话了,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对父母子女不要牵连,对妻子不能让外人欺负,自己为了朋友可以打骂,也就是为妻子两肋插刀,为了朋友抛妻弃子。
祸不及家人。
三,情义大于生命,他的同伙换了很多,咱们各走各得道,我对得起你,但是,外人不能说我背信弃义。
不知道不要乱讲。
不喜欢的人也许会说,这像是一部流水帐一样的传纪电影,抢劫,杀戮,越狱,然后不想再受牢狱之灾,警察也累了,直接干掉得了。
如果他的理想再大点,冷静点,也许就是某某反政府组织的核心了。
但他没有,最终只是一个传奇,不是英雄,不是奸雄,不像狂魔,只是一个喜欢违反现有社会组织的普通人吧了,只是他去做了,不高兴就去做了,也很执着的做到了,所以成了传奇。
以上也是他的“毕业论文”的主要观点。
做为一个犯罪专业的高材生来说,监狱这种地方比大学更能学到东西啊。
都说当好人难,因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
其实做坏人也难,因为做一件坏事不被抓住容易,但做一辈子坏事终身逍遥法外而难。
更难的是,坏人不惧曝光,不惧被捕,不惧死亡的情况下,按自己的犯罪哲学而做尽坏事。
在现有的世界里,梅林视自己的行为为对这个罪恶世界的暴力抵抗,他在法庭上对法官、政府机构的蔑视,在媒体采访里扬言杀光法官而大放厥词,多次越狱和攻击监狱和自己“自传”死亡本能都是他整个犯罪人生行走所围绕的哲学思想中心。
然而他又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在乎左右翼的政见区别,却会因为一个右翼分子记者对他的“不实”描写而设计报复,而不担心会激怒整个右翼。
同时可以看到的是,他对待人质或者平民的态度,威胁但是不伤害,这种心理让我相信他犯罪并非原始的暴力冲动。
他反抗的大多是政府机构或者是经纪机构,要不就是有钱人。
但是他的犯罪已然超出了对钱的奢望,钱于他而言不过是工具,可以买武器、找女人、去继续计划犯罪,而关于剥削的那段言论,我想那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以为,他是没有剥削人,但是不代表他不给那些被剥削的人带来伤害,我也没有看到他有过劫富济贫的行为,所以他只是在道德和非道德间游离的一个罪犯。
他每次犯罪的目的很明确,但是他整个犯罪人生的目标我却看不见。
他实际上在用自己以为的思想和犯罪哲学包装自己,最后他自己也信了。
梅林之所以成为公众之敌不但是因为他的犯罪行为让人畏惧,同时他的自我包装让人们抓不住他,不明白他的犯罪理由,所以人们无法说他是因为贪婪而去抢银行或者是因为仇恨而去谋杀,抑或是因为政治因素而去反社会。
他单独成为一种因素,成为了整个世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的共同敌人。
关于情感方面,这个法国男人不失浪漫也不乏冷漠,对妻子的爱与弃,对父亲的蔑视和最终对父亲临终前的留念,他对子女倒是很爱护,但是他从未想过他的犯罪人生和他在子女生活里的大段时间的消失和空白给子女能带来多大的阴影和伤害,对朋友,他够义气但是又过于任性,只考虑自己的一时兴起却不考虑朋友的容忍程度,所以他不断的找新的伙伴,然后他们一个个离自己而去。
对爱情,倒是很有意思,追求前妻时浪漫让所有人被这个温情而有魅力的男人魅惑了,对那个可以和他并肩扮演雌雄大盗的女人,他不惧危险要去帮助她越狱的深情也倒叫人感动,只是我不知道最后的女人,他心里对她的位置是如何,肉欲之外也许也有依赖和爱情,只是在女人的眼里,除去激情后却是他对她的不尊重和让人不安。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死亡,自己预示到了他会死于战斗,而绝非老去或者在监狱里,也许他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平淡的离世,只是我想他没有想到他的死来着这么快,而且他也并非在他自己定义的战斗中死去,而是死在毫无预警的警察布置的暗杀中,他甚至没有来得及拔开枪去反击。
所以回想他的人生动机,我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也许我想他所做的一切都很简单,就是为了成为罪犯,成为他心中的那个人,成为他希望别人认为的那个人,而且最终他成功了。
经过上集的铺垫雅克·梅斯林这位恶徒正是踏上了无恶不作的道路,在这部下集当中,导演用镜头充分的展现了他的犯罪天赋。
所谓“大犯罪家”既要具备穷凶极恶的特质还需具备灵活多变的头脑。
在这位当年法国的头号通缉犯的作恶历程中,他兼具——杀人不眨眼的杀手特质;干净利落的洗劫银行、商铺的职业劫匪素养;在被捕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通过观察和智谋逃出升天,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越狱专家身手。
无论多么严格的看管他总能逃之夭夭,直到影片最后被当街击毙,这段大犯罪家的传奇才算终结,法国警察才总算是甩掉了无能的帽子。
影片的导演除了在故事中描述了雅克·梅斯林的种种恶行之外,还在故事中穿插了他个人的浪漫爱情故事,逃亡中的爱情尽显刺激。
导演试图将这么一位完全无视法律、秩序的暴徒,通过电影将其塑造成一位性格鲜明,且极具魅力的传奇人物。
传奇的经历和文森特·卡索的表演,让这一切再现于荧幕之上。
很不错的电影!
此片说到底还是商业虽然从开始我一直都感觉导演致力于将此片纪录片化一点影片开头的分镜格更加重了我的错觉到后来发现还是枪战 爆炸 美女出场刺激的配乐恰到好处场面够暴力好看只是细节处理太潦草故事压缩太多 以致太多“有段故事在里面”的情节都展现不出来比如他是怎么从长官那里贿赂到一把钥匙的他身边的女人的问题还有他逃狱的计划这些都是说干就干 跳跃度太大了 一句话一个场景就摆平给予的信服感真的不强但当然如果一一拍出来交代明白的话 影片时长就会很成问题所以我想讲讲关于系列片的问题此片不拍成系列片个人感觉有点可惜了这么独特的题材像这种题材到了咱国家 广电局绝对想都不用想 直接和谐掉 所以这题材是多么的珍贵啊系列片不就花的时间多了点 预算高了点吗而且这么好的题材我是很看好的在过度压缩的情况下此片都能得到广大观众的高评拍成系列片的话不能说没有可能成为影史经典啊说实话我感觉此片肯定是预算不够看过的也知道片中也没有打爆几辆车 也没出现啥飞机坦克追逐场面和关键时刻一律快速剪接成本降低不少 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乃预算不足的最佳处理办法导演能挑出这题材 绝对不是没眼光没远见的人所以没拍成系列片 多半就是经费的问题
雅克·梅林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反体制的英雄,可惜在法制社会里,他的行为永远只能和罪恶联系在一起:抢劫、杀人、越狱、故意伤害等等。
其实直接说他罪不可恕也算是客气话了,就像法庭上公诉人在其一阵诡辩后的咆哮一样,这个人必须受到制裁才能一振国纲。
可导演并不这样想,梅林自己也不这样想。
作为法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最臭名昭著的罪犯,一度被媒体冠以“头号公敌”的称号,这样的称谓让梅林颇有些自豪,不过他三次越狱,无数次抢劫,以及杀人,还能活那么长的日子,也算是一种传奇了。
梅林也许就是那种天生的罪犯,也许如电影所叙述的那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就是一个比较容易冲动的普通人,但他骨子里却深埋着反社会的基因。
嘲笑体制,作弄法律成为其至爱,所犯下的罪行早已达到了罄竹难书的境界。
可梅林的口头禅却是:我不后悔。
对于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命运,梅林看得非常清楚,特别是在魁北克的遭遇更让其坚定了与体制对抗下去的决心,同时抢劫与犯罪已如毒瘾般完全将其控制。
其实梅林也有机会做一个普通人,第一次出狱后他开始想做点什么正经事,已回报自己的家庭,可惜老天爷或许就想打造一个“头号公敌”来敲打一下法制,于是,梅林最终选择了那条不归路。
如果把梅林的性格放在别的事上,只能说他特别想出名,假如那时法国搞个快男比赛,说不定这小子还能进个什么强,然后光鲜地行走在人群中,享受着别人的崇拜。
可惜这个世上什么都有,就没有如果,但张扬的性格却不会就此藏匿,梅林总是渴望自己的名字能在报纸上有一隅之地,当他被公众忽略时,不惜写一本自传来唤起大众对他的记忆。
可这样的行为不大适合犯罪这个勾当,实在太容易暴露了,还是要低调些才好。
于是他的同伴只好选择与其分道扬镳,他的爱人也先后离开才能善终。
梅林自己也明白,虽然他渴望出名的光环,但他也知道,罪犯是不可能有英雄的。
不过,知道归知道,身上太多的脏水让他已经不可能再有机会漂白,越狱太多也让警察失去了活捉他的意愿,横死街头就成了梅林最终必然的归宿。
导演用四个小时,上下两部电影来演绎了这个传奇罪犯,正如片头多视角的剪辑一样,将梅林一生中无数的片段跳跃式地展示出来,也许导演自己也有点喜欢上了这个人物,毕竟他做了绝大多数人不敢去做的事,虽然是犯罪,但能到达这样的境界,不能不让人为之钦佩。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