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情人節一役後,年三十晚學乖了,我怕真的會擠出個社交恐懼症,寧願躲在家裡靜靜的過。
Jiff也不用回家吃年夜飯,我就叫她過來吃火鍋。
在影視店發現了這部Art School Confidental,沒有在香港上映過的,看了簡介覺得挺有趣,便租了回家。
我和Jiff也看得大樂。
這片子也真夠酷。
開了藝術學院和藝術界一個很大的玩笑。
我最喜歡這種荒誕的黑色幽默。
人生是如此無聊,難得的是有人說些笑話跟你逗逗樂。
劇中的很多情節和對白都讓我們感到共鳴,想起了大學在創意媒體學院的時光,那些幾近懵懂的歲月。
然而,所謂藝術,至今仍叫我摸不著頭腦,可我卻沉迷依然。
我總是忍不住看了很多很多的垃圾。
真的,大多是垃圾,而且都是忍不住看的。
哈哈哈。
還記得前些年,那ifva的金獎作品,我看完後一直想吐,人呆了幾天。
媽的什麼驚為天人的短片,不過對著鏡頭看四仔和自慰吧,說是紀念自己肚裡準備要打掉小孩,實情是賣弄自己的私處。
賣弄私處不要緊,天下間多少藝術都離不開性,問題是她的作品除了大膽直接之外再沒有什麼可以欣賞和歌頌的地方。
那個時候我還在明報,話題嘛,便找她做了個專訪。
回想起來,這事兒也真夠逗樂,但那個時候可慘呢,一下子被這事兒沖擊得頭也昏了,腦子裡生出了十萬個問號。
扯太遠了。
電影裡,學生和老師們說了一大堆可能連他們也不明白的廢話去詮釋其他人的作品,我和Jiff都忍俊不禁。
當代的所謂藝術,最後還不是搞搞gimmick的事兒,如果所為的是名成利就。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卡夫卡。
劇情不談了,對藝術有興趣的不妨一看,沒興趣的,我再說也說得不明不白。
http://thereisnothingreal.blogspot.com/2007/02/art-school-confidential.html
此片绝对的黑色幽默,刚开始看这堆艺校学生全是一副“谁敢比我怪”的架势,笑到我嘴都合不拢,但后来开抖艺校生的潜规则后,就再也笑不出来了,艺术果然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语言,就连潜规则也来全球化,最近网上疯传的那副25万“囧鸟”画作很好的诠释了电影中的讽刺,什么叫艺术,不是才能、不是能力、不是灵魂、不是感触,所谓的艺术就靠艺术界一哥的一句话,他说这作品惊为天人,哪怕是那蹩脚的“囧鸟”也立刻身价百万,他说这作品我看不到灵魂,就算是达芬奇的真迹也立刻被丢到火堆里烧掉。
在众多潜规则作怪下,我们这位男主角那个纠结呀,乱打误撞背上了连环杀手的罪名(但真凶还是被男主角乱丢烟头引发的大火给烧死了),越来越黑的幽默就在这里,因为这事出名的男主角,反而成了名人,一直被人扁的作品都被大家show出来,身边的人全顺带一起上电视搏出位,男主角虽然还在监狱里,但终于博得美人归,片子终了。
那个呀,真正的连环杀手做的那系列艺术作品好帅气!
要是用CM里的口气来说,这都是连环杀手留下来的纪念品,用来一次又一次回味高潮的过程,结论一,杀手是男性的概率很高,结论二,他性无能。。。。。。。
好久没看CM突然怀念起来穿越一下这台词,结果又扯远鸟=w=(该补剧了)友情提示:此片标明艺术,尺度自然开放,该裸的都裸了,并且某位男子的裸奔已经到了骚扰他人的地步,不想被闪到眼睛导致内伤的童鞋请小心选择共享对象,不提倡与保守的家长们在合家欢时段里一起收看=3=摘抄里面的一段对白:“Professor Sandiford:Now I don't have any particular wisdom to impart to you people, except to say this, these four words - don't hav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If you want to make money, you might as well drop out right now, go to banking school, or website school - anywhere but art school. And remember, only 1 out of 100 of you will ever make a living as an artist.桑迪福特教授:现在,我没有任何诀窍告诉给你们,除了一句话:不要有任何不现实的期望。
如果你想挣钱,你最好现在就离开,去银行学校、网站学校,或者除了艺术学校之外的任何地方。
记住,你们中间只会有百分之一的人以后能以艺术谋生。
”男主角那一根筋向着艺术奔这里会让人想起佐为对围棋的那份执着,什么都不管,眼里只有对弈,哎,这个笨蛋呀(心痛ing)◎中文 名 艺校的秘密◎片 名 Art School Confidential◎年 代 2006◎国 家 美国◎类 别 喜剧◎语 言 英语◎片 长 102 Mins◎导 演 泰利·茨威戈夫 Terry Zwigoff◎主 演 斯蒂夫·巴斯米 Steve Buscemi .... (uncredited) 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 Sandy 吉姆·布兰德本特 Jim Broadbent .... Jimmy 安吉里卡·休斯顿 Anjelica Huston .... 阿达姆·斯科特 Adam Scott .... Marvin Bushmiller Stacey Travis .... Teacher Lauren Bowles .... Jeanette Brox .... Shilo Ezra Buzzington .... Leslie David Diaan .... Future Critic Roxanne Day .... Marie Jesse Flanagan .... Hurst 花絮影片中的艺术学校以布鲁克林的普瑞特艺术学院为原版,片中约拿完成的绘画作品是本片编剧丹尼尔·克罗斯在该校就读期间的作品,本片也正是由他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
记于2010-12-19 16:29
我想很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时都会思考这样一个宏观问题:艺术是什么?
个性,作秀,暴力,纯朴?
我个人是很讨厌看到别人大张旗鼓讨论艺术的,今天终于面对这个抽象的话题了。
艺术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有些大了。
你要知道这个年头连“艺术都需要人脉”。
可是当我看到那些冠着艺术学院美名的高校子弟对卧底警察的汽车图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时,彻底欲哭无泪。
而原本也许是为执行任务而随笔涂鸦的警察反而像是发现了自己的艺术天赋一样,一鼓作气完成第二部叫人赞不绝口的坦克图。
到这里我看到的已经不是一群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人们,而是被艺术以及个性折磨得分不清方向的疯子。
当然我们都没有批评他人作品的权利,警察的卡通画虽然并无美感可言,可他对艺术的追求是纯朴的。
且他也曾天真的试问Jerome自己是否有成为画家的潜能。
Jerome迫切想得到他人的肯定,他的绝望促使他变得急功近利,讨好他人,烦躁盲目。
当他对导师的三角图形表示肯定时,他也许已经看不到自己的初衷,或者是自己对艺术的最初主张。
最终Jerome借助连环杀人犯的罪名成为人人眼中的艺术家,那些曾经反对过指责过他的人立刻变成另一付嘴脸,媚态百出。
而他似乎自得其乐,也终于能够在监狱里潜心作画。
他人就是地狱,这话说的没错。
秘密,顾名思义即是指有所隐蔽,不为人知;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
而这里所指在我眼中只是个公开的秘密。
可笑的是人性中最显著的就是自欺欺人,电影中的主角其实不甚明显,就是杰洛这个郁郁不得志的想要成为伟大画家的屌丝。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际上不懂艺术盲目摸索的卧底警察成了杰洛女神的男朋友。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名画家女儿的裸模,感性至上的她既爱才又爱色,清高又堕落,当她沉迷于卧底身边时看到杰洛所描绘的美轮美奂的她时,她动摇了,不知该爱谁,我记得她的前女友(她应该是双性恋)说过她一直等着她。
电影中一直充斥着杀人疑案为主线的内容,其实《艺校的秘密》中很多桥段是我不能理解的但不失趣味,这是它成功之处。
这部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对于艺术的亵渎,对于艺校的鄙夷。
作为一个艺校的学生,我只认为这部电影在不断放大艺校的萎靡和部分学生的无知。
但其实是非对错本就是人主观所判定的,在这里我只是代表个人看法,不可否认杰洛是个努力的学生并且有着远大的抱负,但他的作品几乎得不到认同,甚至经常被同画室的同学所藐视和批评。
和他同班的男生告诉他,上大学就是为了上妹子,可屌丝是什么,就是拿真心对妹子的人。
于是他奋不顾身的甚至下跪的结果是看到了女神和高富帅在一起谈笑风生,而他的身份是个可笑的调酒师。
所以他急功近利所以他不择手段,也就是后来他同班男生介绍给他的那个落没的艺术家。
可能也是最后被烟呛死的那个肥的满身流油满嘴黄段子的“艺术家”。
当然也是杀人凶手的胖子。
我并不反感艺术的任何形式,包括这个艺术家。
而卧底警察在众人的追捧和难得一见的女神的青睐下沾沾自喜,几乎忘却了家中的妻儿和卧底的任务,我笑着看完这部电影,因为大家最后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过程不尽人意。
杰洛成为了知名的画家,落没“艺术家”也得到了死亡的归宿,其他人的我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
电影中依旧存在许多细节,包括杰洛的老师,那个如今十分盛行的原宿系三角。
只不过据我所知现在盛行的源头是日本。
也包括那个狂妄自大的讲座的老师,我忘记了他的名字,实质性的问题回答起来驴唇不对马嘴吹嘘自己倒是一套接着一套。
还有课上学生人云亦云为了标新立异而全盘推翻传统的推崇卧底所画的类似于儿童画的东西,也许在艺术史上那的确是种风格,但我想卧底的初衷肯定不是这个。
最后,我并没有从电影中得到许多东西,因为我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本就无法根除的盘根错节的问题在艺校经常都是以一句“这是艺术”解决了。
所以对于艺术这件事儿来说既然改变不了,试着接受也就罢了。
如果你看到这个影评,我不是抄的。
(Gai)
看完了。
影片带给我的是又一次关于“理想与人性”的思考。
说实话,对于男主角,我说不出是褒还是贬,毕竟很多事情都不是简单可以用对错来判定的。
记得男主角在进入艺校时说的那句话吗?
“I wanna be a great artist."随后,喜欢上了奥黛丽以及经历了别人对自己的作品 不屑一顾后,人性的贪婪开始浮现。
这让我想到了为什么演艺界会有那么多的人迷失了自己。
“最初的梦想”单纯地出自于对艺术的热爱,后来……考虑更多的便是自己是否迎合大众的品味。
也让我想起了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弹琴,后来便去培训班,随后考级。
可每个礼拜的回课渐渐成为负担。
终于考完了,拿着级别证书回家。
却再也没碰过琴键。
若干年后,我的琴坏了,然后至今,被妈妈放晾衣架用。
影片几个片段我很喜欢:1,当男主角的室友对男主角说应该放纵自己时,他拿出当时吸引他进入艺校的宣传册兴奋地把奥黛丽的画像给他室友看,脸上洋溢的是无比单纯的幸福感。
2, 当那个默默无闻的情敌的作品被全班及老师称赞后,男主角便想模仿其风格,于是画出了一幅门的画,却受到了全班人的鄙视。
这时,他的老师说了句话:“这是试图想要模仿别人的嗓子来唱歌。
"很清醒的讽刺。
3, “杀手”的原作者被男主角的烟熏得很难受,请求他把烟灭了。
男主角说:“那你的画能全给我吗?
”“你拿走吧,who cares!
”此时,他的脸上充斥着痛苦,对男主角的失望,却没有因画被拿走而产生的愤怒。
我想,也许当真正不在乎那么多的时候,艺术灵魂也就得以救赎了把。
此外,我很喜欢男主角的老师家墙上挂的三幅三角形的画,很美。
改编自Daniel Clowes的同名漫画,一个尖酸的讽刺故事,Daniel Clowes从自己的艺校经历中获取素材,以布鲁克林的普瑞特艺术学院为原型,讲述一群势利眼的学生和导师如何荒谬地对待艺术、对待创作:现代主义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解构性成为师生们不学无术的遮羞布、故弄玄虚的挡箭牌,他们整天胡诌看似高深的艺术理念,用以文饰自己作品的平庸,实质和投机倒把、钻研捷径无异,并且迷信艺术家必定是有怪癖的人,对“怪胎艺术家”更是毫无根据地推崇,仿佛只有割掉自己的耳朵,或抛妻弃子跑到南太平洋小岛去画画的才算货真价实的艺术家,这最终使得原本单纯的主人公杰洛,最后宁愿冒认自己是个杀人犯,关在牢里受人崇拜,以及得到心目中的女神的仰慕。
这部片里没有任何怜悯,里面所有人物包括相貌漂亮的女主角都极其庸俗、无可救药,而杰洛最终也彻底地迷失和沉沦。
讽刺的是,那个被派进学校的卧底警察倒更有艺术天赋(片里他的画作是原著作者Daniel Clowes本人就读艺校时的习作),而且在卧底的过程中他也真的爱上了画画,但是因为最后身份的暴露,他的艺术生命也随之终结,那些原本高度评价他的作品的人转而痛斥他是社会机器的走狗、人性和自由之敌——尽管他的作品和他的身份之间半点关联都没有。
如果你能忍受片里层出不穷的不无恶意的调侃,那么这部片的笑料和乐趣倒真的可以说是非常丰富。
原来,全世界的艺术学院都一个样。
人性的本质是一样的。
学生有的清高,有的自卑,有的自恋,有的是同性恋,有的精于交际,有的整天跟老师溜须拍马,有的老古董,有的野心勃勃一心想成名。
老师们亦然,都不靠谱儿。
一位老师用了25年时间画简单的三角形,说自己是三角形的鼻祖;一位老师是连环杀手,用绳子勒死人再把死人的表情画出来。
但是,三角形老师说过一句话:你们几百人里今后或许只能有一位能够靠画画为生。
恩,现实就是这样,在中国,这个比例要再除以100。
国外的艺术学院比中国的氛围要轻松很多,学生完全不强调基本功,不像中国的美院要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考试层层选拔。
国外的美院只靠推荐和递交作品就可以录取,画简单的儿童简笔画也能得到A,就像一位混进班里做卧底的警察那样,因为长得帅,并泡上了知名艺术家的女儿,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主人公杰宏JEROME从小酷爱艺术,基本功扎实,也很努力,(但并无才气,比起中国的孩子差远了)。
他雄心勃勃考入艺校想成为最伟大的艺术家。
但事与愿违,残酷的现实不断地打击他脆弱的心灵,他眼睁睁地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孩被一个不会画画的白痴泡上并名利双收,简直痛不欲生,渐渐学会了吸烟喝酒,拜访一位中年不得志的老师去寻找慰藉,而这位老师其实是个警察一直在寻找的连环杀手画家。
有名的艺术家也承认自己就是狗屎asshole,关于艺术是什么,他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狗屁问题,学生关心的怎么样才能成为下一个他?
他的答案就是: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这个回答案很精辟。
艺术是什么,在现在的社会里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有成为艺术家的手段或捷径,不管是用什么手段。
结果很讽刺。
主人公因为画技太差临不出杀手老师的画,于是买了杀手老师的所有作品,做了简单拼贴后放到学生课后作品展上,被警察认为他就是凶手,把他送进了监狱,随着校园杀人犯的出名,他的所有作品也一下子火了。
而杀手老师死于一场火灾。
他并没有否认自己是杀人犯,而是在监狱里画画,在监狱里接待不断来拜访的客人,终于实现了自己成为知名艺术家的梦。
艺术学院本应当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实际上,它的作用只是培养了扭曲人性的所谓的艺术家,就像一些侵蚀苹果的有毒病菌。
艺术本应当是严肃的,真挚的,高尚的,发自内心的,阐释人性的,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
但随着商业发展科技的发展人性的改变,艺术也变得无法定义变得鱼龙混杂鱼目混珠。
当艺术不再曲高和寡高不可攀,艺术的魅力也就不在。
个人觉得art school confidential还是不错的电影。
Daniel Clowes原作改编的电影能差到哪去呢,即如他的前一部被改编做电影好评如潮但仍逊色于原作漫画的ghost world。
Daniel Clowes出身是美院,却没有做艺术家做了地下漫画家,之后一直在NY工作生活,自然了解当代艺术界是怎么回事。
而被改编做这部电影的原作--收录于Eightball中的短篇也不是第1次他这样批评讽刺当代艺术界。
在短篇Caricature里Daniel Clowes就已借一个父母搞艺术的女孩之口大骂当代艺术界不是。
因为我也是读艺术的学生,很多东西我都感同身受,比如教授告诉学生100个艺术学生中只能出一个艺术家之类的话,或者是主角某段尝试各种风格来突破自己之类。
对于主角,我的观点是,他那样抱着成为毕加索的决心的人好像已经很少了,在当代的美院学生中,- -。。。
另外,像他那样还在画传统写实的人更是恐龙级别了。
不被人接受是活该,= =。。。
(国外美院而言)不过就我而言看主角这个放不开的样子就觉得他没啥才能空有大志至于毕加索。
1000年出一个毕加索,而且一个时代一个英雄,当代的艺术家都玩观念呢,早就突破“美”这个层面了。
艺术已经发展到了杜尚爷爷都落灰尘的年代了。。。
基础的绘画训练。
,。
我泪。。
至于那个警察。
没准人家是天才呢,现在艺术界正流行这种画风嘛。
前人都做了一万遍的东西现在谁做还会引人注意?
至于说警察同志的画没感情?
请看看警察在家很努力的画画那段,不是没下过心思对世界有自己感受的人是不能作出那样的作品的。
至于其他那样学生,不能说人家吹牛b吧,国外的教育和思维方式和国内的美术不一样,杜尚爷爷说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他的大脑他的思想,一个艺术家不能只会画画要会思考,其他那些学生只是很正常的在思考,至于他们最后墙头草了。。
也是太嫩了,- -马可维其老师,无奈,,,,不能因为你看不懂人家画抽象画就贬低人家嘛。
去年英国某艺术大奖的获奖者就是画抽象画三角形的至于电影,我想,除了讽刺艺术界之外,大概就是那个悬疑故事了,不比人家ghost world好评是因为这部电影扯的有点大了,而ghost只是2个小女孩的生活好控制,大致上,这个电影还是不错的。
题外:最有名的一次关于绘画评论家的讽刺,是前些年英国媒体设计的:请一个工人在纸上涂鸦,之后该涂鸦(画)拿给一群毫不知情的评论家鉴赏,该画意外赢得极高的评价。
报道出笼后,很是让那些评论家尴尬了一回。
本片似乎不像讽刺。
卧底警察返璞归真(儿童的画笔)式的涂鸦,教授花几十年功夫画的三角形,简单的素描作品,一切似乎都在传达某种后现代哲学。
只是对绘画了解不多,无法分类甄别,但片子主要的作品都围绕这种主题,难以让人相信是讽刺。
牵扯到的杀人犯,又有明显的反社会嫌疑。
年前去宝墨园玩,看到了几幅很令人激赏的中国画,岭南画派。
又想到了朱耷,或者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后现代的画派阿,跟前一阵的国宝级诗人,时后让人费解。
不赘述。
杀人犯提出的口交,代指某种社会关系的形成。
而在这群所谓的画家与学生中间,出名的那几个不见得水平多高,在这个不讲究才华(片中多数人水平差不太多)的社会下,成名靠的是关系。
因此,guanxi,可能是本片的潜在主题。
主角是想出名想疯了的家伙,所以,他也在找关系。
他的所谓理想,片子里给出的他的实力,实在靠不上谱。
加之,对绘画实在无研究,只能这么理解。
不幸的是,他没什么特别,不能捷足先登。
可仍念念不忘,才有去向杀人犯请教,去向老师请教等。
不得其法而已。
后,凭借拿来的几幅反社会画家的作品,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主角牵入一桩刑事案件。
这才是真正的卖点。
嗅觉灵敏的媒体,抓到这个卖点,拼命的炒作。
结果,造就了一个所谓天才画家的横空出世,颇有点“美式宋祖德”的样子。
在其作品中,那几幅拿来的反社会的作品,俨然在列。
之后是“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当然,影片还是来了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主角,靠炒作成了名,画室变成牢狱而已。
然后赢得爱情,这份爱啊,实在莫名其妙——从头到尾都是主角单相思,后来女主角因为那幅素描而爱上个杀人嫌犯,比爱上那个卧底还冲动,应了闽南话的“乱爱”。
杀人犯,其罪当诛,所以被主角没捻息的烟头酿灾烧死——是不是这个烟头还不一定,那个醉鬼杀人犯被烧死也就烧死了,但其他人也被烧死了,太夸张了。
如此这般,也算讽刺,那才是讽刺呢!
秘密就是如此。
我没有注意导演演员是谁,但是他妈的,讽刺的如此到位。
电影开头,各类的艺术新生入学,奇装异服,仿佛少年精神病院开院。
welcome home!
自己小时候和学校的经历,弄的我幼时觉得穿西装的大人都不是好东西,哈哈,也挺可笑的。
就连男主角在家庭聚会时被问的那些奇怪的问题,我也被问过,不过可能是亲戚们问他们家小孩临摹谁画的马才能“学会“画画……整体来说着电影虽说有夸张的地方但整体来说很写实。
这电影里男主角说的最对的一句话就是,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他妈的一个asshole,一堆bullshit。
在电影里,学生们干的大部分是吹牛逼,一张画最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吹,男主角画的的确略有老套,但看看其他的学生,卧底的警察无意间成了万人器重的新星,胖室友满志踌躇的对象其实就是他爷爷,还有一帮荷尔蒙分泌过剩的永远亢奋的同学,你不得不承认这也是艺术,讽刺艺术。
但是警察怎么就不能当画家?
爷爷为什么就不能指导孙子的电影?
学生为什么不能发泄亢奋?
电影里也给了回答。
这表达了人性。
讽刺就在这里,既然艺术思想是表达人性,那么怎么又会有优劣之分?
正象这个电影表达的,所有这些艺术无非也是你表达你欲望的工具,地位,女人,钱。
如此的简单。
男主人公爱艺术么?
爱,但是他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个“肯定“会给他带来地位,声誉,甚至爱情。
注意,这个“肯定“似乎也完全不违背艺术本身,那我们这样到底是为了什么?
至于这个电影本身,并不是说他多好,但在咱们这个艺术,人性被压抑的地方,估计也很少有人真能理解。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BJIFF 240425 党史馆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0421北影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BJIFF14 英嘉(🐳💗)
#2024北影节第一站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