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洪伯豪
主演:小戽斗,喜翔,黄嘉千,曹晏豪,李友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简介:八旬老翁金茂独自住在平溪的透天厝里,老伴已先行离世,儿女皆已各自安身立命于台北。尽管健康走下坡,台北仍是一个金茂永远都亲近不了的地方,医院几乎是他对这城市的唯一印象。某日,金茂又因胃痛住院。病房里,步入壮年的儿女再度因他的照护问题争吵。然而,一场意外让金茂辗转住进了安养院,就算孙子凯凯捎来结婚喜讯,也丝毫没有消弭..详细 >
探討老人扶養問題,拍的不錯。老中年主要演員都很會演,就是青年演員演孫子凱凱和他女友一出場很讓人出戲,台詞生硬都唸不好,還有有些劇情太過突兀牽強...故事沒講好就是台灣編導的通病
3.5分。电影切入口刁钻,聚焦养老和临终关怀等社会问题,直戳痛点。电影叙事上也属于润物细无声,细节处见真章,几乎没有刻意煽情的情节,都是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力量。可惜故事太过于平淡,滋味不足,也没什么后劲,淡化了这个话题的冲击性,实在是可惜了演员们的好演技。
這一部作品是在描寫一個家庭,因老人的另一伴去世,剩他與孫子和兒女過活時的日子,會出現怎樣的想法和看法,因為他又曾住安養院,透露出愛以出情已逝。
属于应该有的主题,但演绎过于松弛了,不是所有的看似“平淡”就是真诚,导演有点不够实在
缓慢 克制 最喜欢的是爷爷和孙子孙女逛街那段 太可爱了
人老了就是包袱
最后躺棺,稍微愣一下,还不错的小品,虽然关于老有所养的问题,看了再想想我爸家,还是没啥东东,虽然都有人轮流照顾就是 = =
节奏太慢,几次都要睡着了,我老了以后,可能也会像这老头一样,不情愿地在养老院了此残生吧
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死亡是每段生命的终点,没有人能改变这两个事实。但当它们真正来临时,每个人的应对方式会各不相同,《老大人》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动容的情感伴着东方式的家庭抉择,那个倔强的疏离的“背后的人”一直用自己谨小慎微的习惯去呵护自己的世界。
平实、克制~
透過父親與兒女、孫子間的親情故事,帶出當今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下,關於照護、生死議題中不同層次的問題。是枝裕和的痕跡有些重啊
对于独居老人和儿女关怀的真实描写很动人,但也仅仅是动人,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使故事落入平庸,削弱了独特感,反复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袭来。不过表演方面还是有给到惊喜,如果放到今年,或许能多拿几个金马提名。
看完我只有两个想法:想去平溪放天灯;活到多少岁比较好?
再怎么说电影也是工业化的东西,对视听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画面黑乎乎,声音完全不分层,拿制作得糙来讲故事,把无知当个性,台湾电影没钱能够理解,但不能不要脸。
台湾的年轻人离大陆再远,我们仍然能看懂这部电影,家族繁衍生息,一代照顾一代人,欠的是父母,孝为先,尽孝难,原本是因为生活很难。想起我的父母,很惭愧,生我养我,但是我能为他们所做的实在有限,愧疚难受。
题材是好的
人生啊就是这么真实
真是功利心十足,但是资源配置到位,不好也不坏,最后强行cos步履不停
以子女视角下的「养老问题」是全球华语文化环境中共通的母题,本片一半部分以老人自己的感受与视角作某些「潜台词」显得苦涩而漫长(不知道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因为某些经验不足却造成的「意外」),对于老人来说,子孙后代的繁衍与「旧时光回溯」究竟是一种安心的喜悦,还是更多的无意义添加?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探討老人扶養問題,拍的不錯。老中年主要演員都很會演,就是青年演員演孫子凱凱和他女友一出場很讓人出戲,台詞生硬都唸不好,還有有些劇情太過突兀牽強...故事沒講好就是台灣編導的通病
3.5分。电影切入口刁钻,聚焦养老和临终关怀等社会问题,直戳痛点。电影叙事上也属于润物细无声,细节处见真章,几乎没有刻意煽情的情节,都是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力量。可惜故事太过于平淡,滋味不足,也没什么后劲,淡化了这个话题的冲击性,实在是可惜了演员们的好演技。
這一部作品是在描寫一個家庭,因老人的另一伴去世,剩他與孫子和兒女過活時的日子,會出現怎樣的想法和看法,因為他又曾住安養院,透露出愛以出情已逝。
属于应该有的主题,但演绎过于松弛了,不是所有的看似“平淡”就是真诚,导演有点不够实在
缓慢 克制 最喜欢的是爷爷和孙子孙女逛街那段 太可爱了
人老了就是包袱
最后躺棺,稍微愣一下,还不错的小品,虽然关于老有所养的问题,看了再想想我爸家,还是没啥东东,虽然都有人轮流照顾就是 = =
节奏太慢,几次都要睡着了,我老了以后,可能也会像这老头一样,不情愿地在养老院了此残生吧
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死亡是每段生命的终点,没有人能改变这两个事实。但当它们真正来临时,每个人的应对方式会各不相同,《老大人》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动容的情感伴着东方式的家庭抉择,那个倔强的疏离的“背后的人”一直用自己谨小慎微的习惯去呵护自己的世界。
平实、克制~
透過父親與兒女、孫子間的親情故事,帶出當今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下,關於照護、生死議題中不同層次的問題。是枝裕和的痕跡有些重啊
对于独居老人和儿女关怀的真实描写很动人,但也仅仅是动人,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使故事落入平庸,削弱了独特感,反复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袭来。不过表演方面还是有给到惊喜,如果放到今年,或许能多拿几个金马提名。
看完我只有两个想法:想去平溪放天灯;活到多少岁比较好?
再怎么说电影也是工业化的东西,对视听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画面黑乎乎,声音完全不分层,拿制作得糙来讲故事,把无知当个性,台湾电影没钱能够理解,但不能不要脸。
台湾的年轻人离大陆再远,我们仍然能看懂这部电影,家族繁衍生息,一代照顾一代人,欠的是父母,孝为先,尽孝难,原本是因为生活很难。想起我的父母,很惭愧,生我养我,但是我能为他们所做的实在有限,愧疚难受。
题材是好的
人生啊就是这么真实
真是功利心十足,但是资源配置到位,不好也不坏,最后强行cos步履不停
以子女视角下的「养老问题」是全球华语文化环境中共通的母题,本片一半部分以老人自己的感受与视角作某些「潜台词」显得苦涩而漫长(不知道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因为某些经验不足却造成的「意外」),对于老人来说,子孙后代的繁衍与「旧时光回溯」究竟是一种安心的喜悦,还是更多的无意义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