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和感情上来伤害别人真的太容易了于受害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如果学不会分辨是非对错,那一生将会生活在自责,恐惧,迷茫之中小女孩是勇敢的,是敢于面对的,直到她所有的迷茫、恐惧、逃避、都在她撩起刘海,想象自己是个女孩时,在暴揍出言不逊的女同学时,在赢得同龄人的尊重时,在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被伤害时,她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勇敢的突破内心的枷锁开始了自我救赎,很庆幸治愈的过程得到了那么多的帮助
2024/01/20 法文中心烂♂哪里都有,但社会救助这种保底措施的水平在各地就比较参差了。
这片子里男的没一个好的,囚禁、洗脑、强奸自己亲女儿的烂爹,给瓶酒喝就要搂抱摸🐻的烂男teenager,渎职、趁人之危、心术不正的男辅导员。
女主被烂爹强奸的时候还没有来月经啊我的老天姥!
她穿蕾丝裙去监狱见生物爹,以及醉了要亲男辅导员这两个情节真的把我吓一大跳,但想想也正常,毕竟是一个被洗脑成爱=左爱的小学生,但是男辅导员犹豫了几秒才推开,也没有向救助机构/心理医生报告,也没有好好和小姑娘谈清楚,以至于到后面女主又要把他当第二个爹左爱,这种关系真的让我觉得无比恶心!
甚至比她生物爹更另我恶心!
这种恶心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和《超脱》和孟宴臣一样,老男人们明明看出来小姑娘对你有意思了,你没这个意思,也不该有这个意思,但就是不明说,就是要让小姑娘心存幻想,做出更出格的事,好彰显他们的雄性魅力。
恶心!
她那个好闺蜜人真好,虽然前期嘴欠了点,但本心不坏,能处,又是教女主用卫生巾,又是开解她,都是被原生家庭耽误了。
只能用“性”才能找到被爱的感觉,只有“性肯定”才是对你这个人的肯定,躲在这种创伤里走不出去的人其实很多。
讨好型习惯讨好别人委屈自己,不惜让自己变成小丑来得到认可;付出型习惯满足他人牺牲自己,不惜把自己压榨到形容枯槁来得到认可,都是一样的原理。
性也好,讨好也好,付出也好,他们都可以从中受益(得到肯定和认可),在这种诱惑下就很难走出困境。
想要帮助他们的话,要让他们脱离开这个用性/讨好/付出去交换肯定的变态评价体系,重新去发掘自己值得被认可的健康条件,比如勤奋、善良、友好、幽默等等。
这对达尔瓦们和帮助者们是个极大的人性挑战。
帮助者们,尤其男性帮助者要有坚定的意志,抵制源源不断地性诱惑。
自恋倾向的控制欲强的帮助者,讨好者带给他们的愉悦满足感很难抵御。
付出型创伤者总想为你做这做那,他们的帮助者也很难坚定地站稳立场——我并不需要从你这儿得到任何好处。
你可能会说这好办,让不同创伤的达尔瓦找与自己更适合的帮助者就可以了,这对达尔瓦们也很难做到,因为性的创伤就是被性爱好者培养出来的,讨好创伤就是被控制狂培养出来的,付出创伤就是被索要者培养出来的,遵循“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原理,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着这个味道去寻求疗愈,大多数达尔瓦成年后,会执着地一遍遍找欺负过她们的爸爸,想得到他们的道歉看到他们的改变,重新得到一个健康的爸爸来取代之前那个不健康的爸爸,可最终结果往往是循环往复的再次伤害。
太难了,沉沦是人的本性,向恶也是人的本性(即便目的是为了自我救赎),但要想向善,想助人,想变好就太难了,需要反人性的系统学习和持之以恒的非人毅力。
我认为最动人的点在于达尔瓦因为萨米亚说她未改变本性迎合享受“性骚扰”和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拒绝她求爱的刺激跑回那个家,主动的去找邻居联系收容所的时候,那个邻居家小姑娘问她,你是受伤了吗,达尔瓦她承认说是的,这一点真的很戳我。
达尔瓦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说明她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容易接受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善意了。
另外还有一个落泪的点是问题青少年们一块抢酒喝,在院子里互相打闹着,萨米亚教达尔瓦如何像一个孩子一样正常的走路,这场景正是一群有伤痛的孩子们开朗幸福的一面,即使大家存在着伤痛,但是这里可以互相说出自己的痛处,这里没有异类大家都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安全舒适的归属地。
当然最最让我震惊和让人心痛的是达尔瓦在面对监狱里的犯罪嫌疑人时下意识脱去的衣服,从小培育的媚男价值观,这让我想起room里边的情景,从小染头发 化妆 穿那种衣服是她习以为常的事情,让人甚至想不到从小给她灌输了什么样的思想,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正常的,只有性才有爱,很恐怖,很窒息,这个世界烂人怎么这么多,让人太心痛。
从女孩的角度拍摄,完全是女孩自己的心理,而不是已经成熟知晓很多是非对错价值观的旁观受害者的角度。
他让她染发,穿黑丝高跟鞋,穿深v蕾丝吊带裙,他让她不穿内裤,他让她以为她是女人,可是她连月经都没来过。
她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选择,当选择给她的时候她的第一想法是你要给我什么好处,她面对可以自己选择时候的很无措。
对她而言喜欢和爱情就是与性沾边,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勾引,她并不懂什么是爱,她从一开始的抗拒收容所到后面收容所到其他孩子们对她的包容让她慢慢接纳了这里,也慢慢接纳了自己。
大部分美国影视中大部分孩子都抗拒收容所,而这里看到了收容所的另一面,当然收容所里也有好有坏,比如这里面的那个找达尔瓦的男孩。
孩子出生以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会决定画上去的是美好还是邪恶,而童年的一切会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开场前五分钟,我还在等一张不知道会不会准时收到的电影票;电影结束以后,只想坐在里面狠狠的哭一会。
演达尔瓦的小女孩太漂亮了,而且情绪的表达很自然,有好多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能看到她眼睛里的坚定和害怕,但一点都不矛盾;成熟和童真同时存在在她身上,这也不矛盾。
有一些我很喜欢的细节,比如被要求脱衣服检查的时候,她颤抖的身体、从来没出现在镜头下,但总是能听到的高跟鞋声、她躲在卫生间疯狂的撞自己的头,通过伤害自己缓解心理上的破碎感、见到父亲飞速起身脱掉外套,才露出电影中的第一次微笑、给朋友画完妆之后真诚和肯定的目光…小孩总是可以很轻易就可以把自己的信任给出去,特别是父母这种角色。
对父亲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不用思考,可以直接依赖。
达尔瓦同步着父亲的情感,即使忘记了小时候的事,也只会偏信父亲描述的“真相”,去恨自己的妈妈,建立一层模糊的三观,把爱和make love混淆,把女人和女孩混淆……在信念塌陷之后,她很幸运的被朋友拉回了现实生活。
但达尔瓦的友谊来的太轻易了,甚至会有一些不真切。
她的转变也太快了,好像没有一个直接的触发点,在把自己的爱转嫁给老师失败之后,突然剪掉了头发,羡慕的看着邻居家穿公主裙的小女孩,对来接她的老师露出了和解的微笑,一脸天真的问“妈妈会喜欢这样的我吗?
”剪掉头发就标榜着一个新的开始,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剪掉了自己从九岁就在不停补染的头发,放弃做所谓的淑女,不再把自己无处安置的爱寄托在别人身上……她成功了吗?
电影最后几分钟,等待审判正式开始的十几秒,在这样的压迫下,我哭了,因为她做到了——穿着朋友的衣服、握着母亲的手,对面是没刮胡子的父亲,她的目光没有躲避,是直接的、坚定的、勇敢的对视上去。
原载于:李小笼的书桌近期,小笼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观看了好几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其中越南女导演Ha Le Diem何黎艳《雾之离/Children of the Mist》,还有我今天观看的《错爱的教育/Dalva》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天特别来谈谈《错爱的教育》。
无数关于恋/童和乱/伦的故事都以成年人的欲望和儿童的伤害为核心,但是法国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而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女电影人能为我们带来的,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的拍法。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影片一开始是女主角Dalva被儿童社工和警察与她的父亲强制分离的场面,而Dalva所有的痛苦都体现出一种面对情人的难以割舍。
这是一个震撼的开场,因为我们直到被人指出,才会知道被Dalva称呼为Jacques的男人,是强/奸她7年之久的父亲。
进入儿童福利中心,Dalva每一天都在仇恨这个社会误解了她和父亲的“爱”,她每一天都在辩护她的父亲没有做错。
因为父母离婚后,父亲把她藏起来生活了7年。
从5岁到12岁,她所有的关于爱的认识都集中在一个男性身上。
而她父亲灌输给她的爱是什么呢?
Dalva告诉社工:如果她爱一个人,她就要和他做/爱,父女之间没有爱的界限。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她的父亲甚至在扭曲了前妻和女儿的形象之下,把女儿的棕发染成妻子的金发,教会女儿成熟的打扮。
Dalva有着不合时宜的性/感且以此为傲,她反复在儿童福利中心申明自己是个女人。
可是是个女人难道仅仅意味着成为某一个男人的爱/欲对象和他的禁/脔吗?
成为女人难道仅仅是一种打扮、一种外表和一种说话做事的态度吗?
Dalva是在儿童福利中心第一次来月经的,她甚至会在恐惧慌乱中尿床,这一切都是她强壮的黑人女室友Samia所说的:“她以为她是个女人,其实她是个小孩。
”Dalva这时候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不断为自己的强奸犯辩护的受害者,她通过认同父亲强加给她的女性的成熟来证明她是自愿的。
她就好像《洛丽塔》这部经典的描述恋童癖的电影/小说以及由此延伸的恋童文化中,被男人塑造和渴求的Lolita:一个兼具了女童的纯真和女人的成熟的性客体,而她甚至自己也内化了男性恋/童者的期待。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Dalva第一次对过往所受教育认知上的冲击来自探监的时候父亲亲口承认,别人说他是强/奸犯、是恋/童癖,以及别人说乱/伦是错的,这些话都对。
Dalva在崩溃中认为这是社工让她父亲撒的谎,并且面对再次出现并告诉她自己从没有抛弃她的母亲Dalva更是拳打脚踢。
因为这不符合父亲曾说的,因为母亲的出走,他们仅剩彼此的说法。
她过往7年的人生因为发现父亲的撒谎而摇摇欲坠。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都不讳言男主角身为恋/童者的虚伪、脆弱和扭曲,因此我们对于Dalva认识到父亲的真相并不意外。
可是不同于《洛丽塔》以亨伯特被拆穿时的痛苦和尴尬为核心,《错爱的教育》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把镜头转向了Dalva面对过往的认知偏差如何自我调整。
那么Dalva的人生是如何重建的呢?
室友Samia和她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社工带她第一次选购了自己的衣服,而她也第一次学会了把过往所受到的伤害转化为对外的攻击。
在一个大嘴巴女孩不断推测Dalva是不是那个新闻里被父亲强/奸的女孩,并在真心话大冒险时候问她时,Dalva选择了攻击。
她攻击了把她视作弱者并不断揭露她伤疤的女同学,她攻击了把她视为问题少女不断贬低她的老师,并且畅快地笑了。
因为她理解了,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不是被她父亲所塑造的,时刻保持优雅做派的洋娃娃。
她是一个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少女。
就好像《洛丽塔》电影拆穿男主角不切实际的幻想是靠展现成年后的洛丽塔结婚生子、喝酒骂人的正常模样一样,《错爱的教育》也体现了女主角重获这种生命活力的样子。
(图为1962年电影《洛丽塔》)可是这时候情况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如果说和父亲的分离使得Dalva陷入了第一次的应激,那么Dalva第二次分离焦虑出现在室友Samia要被姨妈接走的时候。
在欢送派对上她再次穿上了许久不穿的成熟衣服,并给因为母亲是妓/女所以拒绝化妆的Samia精心打扮了一番。
(图为饰演Samia的女演员Fanta Guirassy)可是在这种极端焦虑中,Dalva又一次把自己的空虚投射到了男性身上,正如她从小被教育的那样。
她和接近成年的福利中心的男生暧昧跳舞,直到对方被社工赶走。
她在哭诉自己离开了被父亲拘禁的环境后再也做不了任何人的唯一时,男社工出于同情拥抱了她,而她又一次下意识地去脱对方的衣服,就好像她的父亲教育她的那样。
Dalva的行为毁掉了Samia的晚会,在愤怒之中Samia说:“你的父亲只教你成为一个婊/子。
”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在男社工惊恐地拒绝了Dalva之后,她连夜跑回了她曾经和父亲的家。
Dalva经历了一夜和这个封闭的、曾经被她视为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的道别。
她第一次把自己被父亲染黄烫卷的头发剪去——因为她告别了被父亲强加于她的性/感的符号,也告别了父亲在她身上重现的母亲的样子。
她以一头棕色短发重回儿童福利中心,并且第一次告诉母亲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的事。
可以说到这里,Dalva已经完成了和心中成年女人形象的和解:她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有所不同,女孩和女人有所不同,她意识到了父亲的混淆是可怕的,她意识到这么多年被父亲教导如何做女人,教导出来的是一个只懂得取悦男人的假女人。
就像她告诉室友Samia的一样:你是你,你的母亲是你母亲,你们是两个人。
(图为导演和主创合影)影片的最后,是已经融入了正常少女生活的Dalva以短发牛仔裤的清爽形象,参与父亲的审判。
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注视着她的父亲,那个龌/龊的男人。
导演说,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父亲的“爱”是怎样的错,而她的父亲是怎样可怕。
而对她父亲来说,前妻和女儿同时出现也足以提醒他: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不可混淆。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我想,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成长故事(Bildungsroman),但是不同于描述青春期少女对成熟女性的打扮和生活好奇的描述,本部电影采取的是让Dalva一点点褪去被父亲强加的成熟色彩,最后以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健康的少女形象面对自己的未来。
电影不关心犯罪者扭曲的心理、性/化的凝视,而是选取一个受害者走出阴霾的心理情感转变,以一种很真实很细腻的视角向我们展示黑暗之后的光明。
(图为2009年电影《成长教育》)在映后谈,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坦诚:儿童性/侵、乱/伦,这是禁忌的题材,但是不能因为禁忌而不去碰。
恰恰相反,在法国儿童受害者的比例平均每个班级都有2个。
而在选角时,她青睐于有舞蹈、马术基础的优雅中上产少女,可是在告知父母亲电影题材时,父母亲往往发现自己从没有告诉过孩子亲人也可能进行儿童性/侵,以至于在决定是否参演电影之前,他们必须先和孩子解释“乱/伦”这个概念。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最后选定的女主角,也是一位同时有着成熟和童真的女演员Zelda Samson。
她的演出非常有层次,让我不由得感慨少女童星终于告别了以被性/化的角色出名(波姬小丝、娜塔丽波特曼),而能够真正的展现演技。
(图为1978年电影《艳娃传》)在映后谈中,女导演表示,过往的短片也都以女性为主角,因为她感兴趣女性如何忍耐不可忍耐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电影的摄影导演和导演是好朋友,而她(摄影导演)长期拍摄纪录片,所以本片的镜头侧重于人物的真实。
可以说,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女电影人能以怎样的独特视角去拍摄曾经被男电影人用以噱头、剥削和性/化的故事。
(图为演员Zelda Samson)我一直在想,到底影像的力量有多强大?
女性失去制作影像的能力会有怎样的失权?
我今天才明白,与其试图在男性导演的电影里寻找对女性角色较为包容的刻画,不如让女性拿起自己的摄像机,并且学会不再以男性树立的看世界的标准去拍摄。
同样描述儿童性/侵,我可以承认《洛丽塔》的小说和电影都存在其独立于道德判断之外的艺术价值,因为我可以承认文字和影像具有的美感。
但是我更必须承认,正因为这个故事屡屡出自男人之手,所以他们不会告诉你,那个被描述为“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的灵动少女,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在男主角眼中“庸俗、正常”的成年女性。
我们在文字中学会透过亨伯特的角度去描述她,我们在影像中学会以亨伯特的眼光去窥视她。
哪怕导演和作者一次次揭露出亨伯特的虚伪、可笑、脆弱和变态,我们也难以企及洛丽塔内心的无助、迷茫、被迫的讨好,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被整个故事隐藏的洛丽塔迈入成年的转变。
亨伯特哀叹洛丽塔变得平庸粗俗,可是这些男人不会告诉你,脱离了被塑造、被渴望、拘束、性感的假女人形象,做回一个真实、有活力、敢笑敢骂的女人,有多快乐和自由。
欢迎关注:李小笼的书桌
23年北影节第一部电影,下班了赶过去还是迟到了。
看到达尔瓦精致的少女面庞一脸冷漠还以为是个叛逆少女,同学嘲笑她穿的像奶奶时还以为是因为贫穷。
剧情展开时才知道是错爱的父母关系造成的。
最震惊的一幕应该是少女穿着粉色羽绒服去探监,但是看到父亲出来时马上站起来脱掉外套,露出成熟的露背蕾丝装,那一刻不由想到,这个孩子到底在怎样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长大,承受了多少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又错过了多少童年快乐。
引起她心理转变的应该也是在探监中,父亲的道歉,让她心里筑起的关系信念之墙破裂了,尽管其他人也有议论劝告的声音,但是她一直深信不疑的父亲的态度对她影响才是最大的。
看到她逐渐融入同龄人的生活,接受与年长男性的正常相处,自己选择衣服和发型,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法庭,为她开心和感动,为她遇见的善良之人感到幸运。
希望她以后能回归少女的生活频道,重温童年。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意义,让我认识各种人生。
23年的上海电影节,在被大家抢剩下的场次里挑挑拣拣,最终看了这部影片。
没想到遇到这部非常让我惊喜的影片。
电影的镜头和叙事简洁扎实,看起来很舒服,大量的特写镜头把女性和女性导演的细腻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我更想说的是这部电影中的小故事以及其中照见的人的觉醒。
影片描述了名为达尔瓦的12岁小女孩,被自己的生父洗脑控制性侵,坚信自己是一个成熟的女人与父亲相爱。
直到事情败露,父亲被捕,自己被送往救济院,但仍然无法接受周围人告知自己的事实。
随着和周围人的接触一点点增加,达尔瓦一点点发生了转变,也一点点接受了真想和现实。
看起来这是一个讲述恋童癖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自我觉醒和成长的故事。
马斯洛有提到过有提到过关于人的行为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匮乏动机”,由于缺乏生存所需的安全感而产生的行为动机,在儿童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儿童需要从父母(抚养者)身上获取足够多的安全感,如果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则会由于此种“匮乏”而被驱动行事,尝试通过行为取悦和满足父母。
另一种是“成长动机”,在满足基本安全需要之后,自发的成长需求驱动的行为,个人被这种驱动产生成长,变得更好,最终抵达自我实现。
Dalva在三岁的时候被父亲从母亲身边带走,此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被父亲带着搬家,与外界隔离,所能依靠之人只有父亲,所能获取的信息只有父亲,只有通过满足父亲才能获取足够的安全,此前的行为包括在被解救之初,Dalva的行为都是被“匮乏”所驱动。
而在逐渐遇到朋友、正义的教官员、自己的母亲之后,Dalva的世界不再只有一个声音,她获取的更多的力量和支持,最终实现了从“匮乏”转变为“成长”,勇敢迈出了转变的这一步。
影片的后半部分连着有几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我看到影片中Dalva对Jayden说:“我害怕孤独,我害怕对别人变得无关紧要”。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里最深切的孤独感也在对自己说着同样的话;我看到Dalva跑出救济院,一路跑回自己原来的家,一个人抱着玩具钻进衣柜,关上柜门。
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在觉得难过无助的时候也喜欢蜷缩在写字台下面,最近一次觉得整个世界都灰暗抛弃了我,也跑去桌子下面仅仅抱住自己,觉得安全了一些;我看到Dalva第二天被镜子反射的光照亮、被照醒,逐渐清醒钻出衣柜。
我仿佛看到Dalva内心有真正的东西觉醒了过来。
从最开始的沉睡,到睡眼惺忪,再到完全真正醒过来,这是Dalva的苏醒,也是Dalva内心中的Dalva的苏醒。
影片中Dalva头发的变化仿似她思想的象征,变化贯穿影片,非常有趣。
最最开始的时候,金黄色的头发像大人般盘在头顶,一丝不苟,像座思想的堡垒,也象征着Dalva此时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对于父亲灌输的想法的坚信不疑。
在救济院的初期,金黄色的头发仍然被盘在头顶,但是已经开始有些凌乱,在去前往监狱见父亲之前,Dalva提前仔细的用发卡固定好。
此时的思想已经开始有些松动,但无法被立即破坏掉。
在救济院逐渐过了一段时间,结识了周围的人,Dalva放下了盘在头上的发髻,改扎一个马尾辫,从9岁开始被父亲染成金黄的头发由于停止染发,原本棕红的发色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象征着Dalva被灌输的思想发生改变,自我原本的意识正在逐渐冒出头来。
和寝室的朋友、管教员、母亲产生更多的联结之后,Dalva的马尾辫也散开来,披散着头发和大家跳舞旋转,显得自由而活泼。
Dalva仿佛恢复了天真的孩子气,开始进入真正觉醒的进程。
在舞会结束后,Dalva跑回原本居住的家里,次日一早醒来,亲手剪去了自己的长发,留下一头乱蓬蓬的短发,象征着Dalva的觉醒并坚定的与过去诀别。
全片的最后,Dalva的头发再次长长,披散在头上,在家人和管教员的陪伴下着走进了法庭,Dalva已经完成了觉醒。
愿每个人不要经历这样的痛苦。
愿经历过痛苦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陪伴和支持,获得自己真正的觉醒。
《达尔瓦》这部影片看似是勇敢的尝试,但落幕之后却不免让人感到失望。
思路新颖,手法陈腐,导演似乎只是为了那点禁忌的“醋”包的这顿饺子:表面上似乎在探讨社会问题、道德困境,但其实质不过是敏感题材遮蔽下的平庸。
女主精湛的演技无疑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但其难以拯救影片在叙事上的苍白。
导演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时显得过于怯懦,仿佛生怕真正触碰到痛点,便急忙为主人公铺设了一条相对平坦的“救赎”之路。
完美理由的妈,诚心忏悔的爸,光圈开大,放起悠扬的钢琴曲,仿佛世间所有伤痕的抚平都能如此轻易。
导演并未真正深入探讨社会的复杂性,给主人公安排一些不痛不痒的人物困境,便急不可耐的带着她走向救赎成功,选择用一系列看似美好的视觉符号来掩盖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达尔瓦》是一部思路新颖但执行乏力的电影。
在面对禁忌话题时,它缺乏真正的勇气和深度,最终沦为一部被题材和女主表演所支撑的次等之作。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也仅仅是女主角的出色演技,而其他一切都只能算是失败的修饰。
“洛丽塔”叙事里不常见的女性视角。小演员很有灵气,从一个被性化的玩偶状态慢慢成为自然状态下的女孩,找回童年和自我这一过程演得很细腻,有说服力。
太点到为止了 主人公一系列的改变来的毫无根源 忏悔的恋童“父亲” 及时出现的母亲 治愈之路上几乎没有外力阻碍 有点过于美好了题材和女主的演技加分
想起《我的小公主》,同样是童年的儿童,受到父母的控制和伤害,和收到伤害的自己“剥离”,和同龄的朋友们相处,即使是“抽烟,“饮酒”“在草地上的阳光下奔跑”也能认识到自己仅仅是一个“小女孩”而非“女人”,治愈的过程,逐渐敞开伤痕。评分:8.0/10。
“父亲和女儿之间难道就没有爱了吗?——我不是女孩 我是一个女人。” 稚嫩的脸上布满了化妆品 穿着不符合年龄的服装 被自己父亲的赋予为“女人” 看得我特别的难受 如果结尾再有力一些我想应该会更好 总之世界上所有恋童癖都去死 这是我的永久心情
振翅欲飞的蝴蝶骨。她对自我的认知从九岁时就被扭曲为她的存在只是一个男人欲望的再现,所以不难理解她一再由温情滑向情欲的举动。前半段压抑到我得多听几遍interlude才能看完。没人觉得Samia很双标吗,健全人言语暴力女主她就在一边幸灾乐祸地拍殴打的视频,她自己就没言语暴力过女主吗?“他们是如何怀着深锁在心中的可怕秘密度过自己的余生的?他们怎么还能种植蔬菜,修理摩托车,送我们上学,担心我们的学习成绩?”
尽在不言中。留白比直接的揭露更合适。可能是篇幅所限,小女主最后的蜕变略显生硬。
拥抱和爱抚不等于爱情,还可能是性侵。眼线和口红不代表娼妓,还代表了美丽。以为父亲和女儿能产生爱情,以为自己不是女孩是女人,以为扭屁股就是在勾引。被子里的手电筒照亮黑暗中的一寸肌肤,舍友的陪伴是礼物,督导员的拥抱是力量。害怕被抛弃时不是去脱成年男人的裤子,害怕孤单时也可以拥抱自己。
社会的冷眼旁观,自己的野蛮生长。人是一张白纸的命题,每一种选择都不成选择,内部的灌输,外部的强制,面临的是无能为力。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想法,只是依偎的那刻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将如此沉重的事件经由从受害者的主视角呈现,新颖下又是迷惘的状态。结局的“投靠”是治愈却远不是独立,或者说是另一种沉重。
主题非常压抑,但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却很惊艳,表达得异常克制,没有正面的哭诉与批判,只是全程紧跟女主,包括各种细节与特写,细腻却丰富,记录着她从“女人”回归女孩的过程,影片中的两次救赎,也是达尔瓦心态的转变过程,一次尝试融入,回归童心,收获友情;一次主动割舍,剪掉长发,找到自我,最后开放式的结局,虽然观众有各自的理解,但导演也在最后的动作中透露出了她的表达。Ps:小女孩太灵气了。8.2
反洛丽塔电影,给男性洛丽塔叙事狠狠一击。洛丽塔叙事下真实发生的不是大叔和萝莉禁忌的爱情,而是被囚禁在客体身份里永远得不到生长的无助孩童,是没有思想没有自我,只能被动盛放男性欲望的人型玩偶。当达尔瓦听说某个女孩被性侵染上性病之后,吓得在被窝里偷偷检查自己的身体,并因为焦虑尿床的时候,才展露了她作为儿童的真实恐惧,也让观众痛心……美中不足的是电影太短了,人物情感的转变没有做到位。例如父亲自己对达尔瓦的伤害承认得太简单了,一般这种男性会自我洗脑,梗着脖子不认错,直到他看到自己扭曲的观念对女儿造成实质性伤害了才有可能反思,但影片却直接跳过了这层心理。达尔瓦的转变也太简单了,只是用剪头发和拥抱童年玩偶来完成儿童身份的回归,在我看来是达不到的,这更像是某种想当然的仪式感,而女性心灵的重塑远要艰难许多……
在新疆的时候,小伙伴们就说我现在线上线下说话越来越不接地气。我呵呵了一句:现在只不过更不用为了讨好任何人而说话。就说这个电影吧,作为首作,四平八稳已经很不错了,只不过非常“讨巧”地选了这么一个母题。这正好可能对标了德国一部主视角讲恋童癖的作品《头痛欲裂》。当然不能苛求欧陆的文艺片每次都上升到社会议题和哲学思辨,但如果他们能更深邃地体现某些精神世界被父权荼毒了几千年的群体,例如韩国,现在新瓶装旧酒仍然以男团女团这种“又纯又欲”的包装多层次多角度地向父权谄媚姿态来看。算了,他们的新浪潮大概也早已被“正确”拍在了沙滩上
还可以吧
以克制的手法消解易出现的庸俗青春伤痛属性,又精准的聚焦于小女孩本身,在不断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给予观众一些触及内心的时刻。但最后的彻底转变太过意象化,福利机构也显得太过理想乡,只能说导演是温柔的
喜欢黑人姐妹,收容所的人都对达尔瓦很好,真好啊。
提前长大和被伤害的童年,上影没抢到票的电影之一,小演员好有灵气。
为什么没有一所专门的学校来收纳这样的学生?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适应“你们”的社会!最后的审判现场达尔瓦把手主动的放在妈妈手上,她像天使一样美丽且勇敢。
毫无看点
含含糊糊,所以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是一个独特视角的电影题材,但是并不那么引人入胜。达尔瓦一直觉得父亲才是对的,直到他亲口承认自己确实是恋童癖,达尔瓦从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女人父亲对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到认识到自己还是个小女孩,离不开舍友的帮助和督导员的拥抱,如果这个小女孩在中国,恐怕会被多少人异样的眼光害死吧。
#2023SIFF# 洛丽塔的B面。不好拍的题材,但拍得很好,克制温柔,举重若轻,不消费苦痛。从小被教导如何自我性化、取悦男人,她早已不知道与世界与他人相处的正常方式,所以有圈住社工的胳膊,有对大孩子猥亵的顺从。她只是太渴望被爱了,奈何被灌输爱=性。在父亲面前惯性一般猛地脱掉外套,那一刻真是让人又惊愕又愤怒又心疼。被强行“催熟”的“lady”要学着做回一个小女孩,被毁掉的人格要重建,人生的自主权要拿回到自己手上,这将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过程,好在身边都是温暖的人啊。阳光之下罪恶常现,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这样完善的保障和系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