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曾经简单的把病人的code status分为 code or not,DNR or full code,救或者不救。
有一个病人病情一度恶化了人进入昏迷,decision maker自然落到了他的现任妻子身上,decision是DNR,所以呢,医院停止了一切medical treatment,没有水源没有食物没有尊严的在病床上昏迷了两个多星期之后,病人终于去世了。
I felt like shit。
我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刻一样愤怒。
他曾经的岁月,他写过的书,hunt过的鹿,在冰天雪地里钓上来的鱼,他同我描述过的世界还那么栩栩如生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我看到他冰凉的尸体的时候, I thought, we murdered him, not only the hospital, but me included. 我执拗的认为这不是他想要的。
但是反过来说,what if it is?
死亡真是丑陋。
周岁前的小孩望着老人若是笑了,是大慰人心的,为什么,因为传说是baby对人的面相有一种special sense,而行将就木的人脸部会有细微的畸变,baby看了是要哭的。
凄凉的美是没有的,无法被欣赏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或者太微弱不能是在别处生杀予夺,但是一无所有的我们希望还有自己的命,能握在自己的手心里。
依旧是埃尔帕西诺,却是不一样的电影,不再是血雨腥风的江湖,不再有打打杀杀的帮派争夺,有的只是对人最基本权利的维护和对病人痛苦的怜悯。
怜悯这个词可能有点不恰当,但是如果没有杰克,这些人恐怕没有机会被实施安乐死,是他们要求杰克给予怜悯,才能最终脱离痛苦。
从这个角度看,杰克实际上是一个施舍者。
电影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埃尔帕西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好的作品了,当然,一个70岁的演员你已经不能再要求他精力旺盛的每年都有好几部电影作品,尤其是在这个人已经演了《教父》、《疤面煞星》、《盗火线》、《炎热的夏天》、《识闻女人香》等等电影之后。
但是老戏骨在这部电影里的发挥真的是不错,当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埃尔帕西诺苍老的面容的时候,我的心里闪过一丝担心,一个是因为看到青春不再的那张脸感觉时间的飞逝,另外就是怕这部电影如同他苍老的面容一样,干瘪,毫无水分。
不过电影开始不久就打消了我的顾虑,特别是看完电影后再一看导演和编剧,跟验证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样的导演、编剧和演员,就算只是拍一个普通的人物传记,没有什么新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况且这部电影注定不会是平淡的人物传记,因为真实的主人公的事迹就充满了争议。
安乐死,这个现在依然在道德伦理和宗教法律领域充满争议的话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热议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况呢?
又是谁开始引发的这个话题的呢?
这部电影的原型就是在美国第一个公开支持并且亲自实践的医生。
以上两个问题都可以在电影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人有生存的权利,那人到底有没有要求死的权利呢?
如果我生着还不如死,为什么我不能要求体面的死去呢?
如果我已经无法自主的实施死亡,而是要别人来协助,那协助我的那个人是否要承担杀人的罪名?
这些问题在最民主最自由的美国也遭到了很多的质疑,实际上在以保守派为主导政权的美国政府,想要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接受安乐死的事实并通过法案简直是不可能的。
庞大保守的中产阶级和天主教力量组成的当权者注定不会对这一触动他们道德根基的事情轻易说“行”的。
就像最后审判时大法官说的那样,美国之所以是美国,是因为他有完善的一套司法体制和制度,你可以指责法律,可以纠正法律的不足之处,但是你不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可以蔑视法律。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肯定会有漏洞,但是如果想要修改法律,那也要按着程序来,这就是法律。
问题来了,万一这个制度本身也是有漏洞的怎么办呢?
说实话,这个问题在我能回答的范围以外。
老戏骨的表演,依旧令人信服,老演员都有一种淡定和从容,这是在年轻演员身上看不到的。
苍老的帕西诺虽然没了教父的霸气,但是杰克身上的固执和他以前的角色有着共同的地方,帕西诺演的人物都有拒人一步之外的感觉,剧中其他的角色是很囊进入到他这个角色内心的,他轻易不会表达自己的无助和孤独,虽然大部分时间他其实是孤独和倔强的。
这个角色确实适合帕西诺来演绎,让德尼罗来演?
不,他绝对不是个医生,这点我敢肯定。
YOU DON'T KNOW JACK在影片缓慢的节奏中,一次次的对话,采访,审判中,事情后来的结局显得很明显了,你可以批评法律,但你就是不能凌驾于它,挑战它的权威,于是JACK入狱是个必然。
你不了解杰克,你不了解安乐死,你也不了解死亡你抗拒死亡,而安乐死作为一种结束生命的方式,你也同样会避之不及,就是民众对于JACK的态度也是如此。
当我们理性的看过电影,我们都理解JACK是个好人,他固执,激进,甚至有些过份,但他是个好人,为他的病人着想。
但他OUT OF THE TIME,不是过时,而是他是来自未来的人,为未来的自己争取利益,而我们对待未来的自己素来是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冷淡而且过份看好。
民从都觉得自己不会以那样的方式接近死亡——如此的不堪,痛苦。
那些经历似乎永远与自已无关,而安乐死可能带来的一些漏洞和问题却使他们过份担忧,以至于在没有深思之前就被排除掉,他们因此而恐惧。
未来的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亡,而那时过份的抢救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反而可能会成为痛苦的来源,而他们却一直固执的维护现在的自我,对未来的自己不理不睬,就像我们不愿为自己多攒下更多的钱,而更倾向于马上用掉一样。
所以JACK的出现是革命性,但是却有点不合时夷的,也许会是在任何时间下都显得不何时夷,因为没人愿意谈论死亡,除了那些正在饱受折磨的人们。
偏见和固执与年岁无关,那些抗议的最厉害的却是年轻人,他们最不愿面对死亡,他们假想别人也是如此。
而当他们老了,病了,痛了,而必须要面对死亡的时候,也许那时,他们才会真正的理解JACK,扭转自己的偏见,如果从此点上来讲,JACK成功了,他成功的把安乐死真正的纳入到他们的思考中来,虽然需要很多时间。
主题失衡:法律至上主义对伦理探讨的消解影片虽以安乐死争议为背景,却将核心冲突简化为“个人信念对抗法律权威”的二元对立。
例如,法官在结案陈词中强调“无人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一场景被塑造成全片高潮,但实质上将复杂的安乐死伦理讨论压缩为对程序正义的绝对服从。
导演通过大量庭审戏份强化法律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却弱化了杰克行为的道德动机。
例如,杰克母亲受病痛折磨的经历仅被作为背景一笔带过,其个人创伤与推动安乐死的深层情感联系未被深入挖掘。
这种处理使影片沦为美国主旋律的传声筒,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伦理思辨之作。
更矛盾的是,影片标榜“客观呈现争议”,却通过镜头语言隐晦引导观众立场。
例如,杰克在法庭上身着中世纪服饰的戏剧化表现,以及帕西诺充满悲情色彩的演绎,均暗示其“殉道者”形象,与声称的中立立场背道而驰。
角色塑造的扁平化:圣徒化叙事与人性复杂性的缺失杰克·科沃基恩被塑造成一个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者,其多重身份(医生、画家、音乐家)仅作为猎奇标签出现,未与核心叙事形成有机联系。
影片着重展现他挑战法律的“英雄”面,却回避其性格中的矛盾性。
例如,他早期谨慎评估病人资质的行为被简化成道德自律,而后期主动注射毒液的决定则被归因于“为抗争而抗争”的执念,缺乏心理转变的合理铺垫。
配角塑造同样乏力。
律师杰弗里·费格(John Goodman饰)从精明辩护者到被杰克抛弃的工具人转变,动机模糊;支持安乐死的癌症患者珍妮特(Susan Sarandon饰)的死亡场景充满煽情配乐与特写,沦为推动主角悲壮感的叙事道具。
这种非黑即白的角色处理,削弱了现实题材应有的灰度。
叙事结构的断裂:真实事件改编的取舍失当影片选择聚焦杰克四次庭审经历,但案件之间的递进关系缺乏逻辑衔接。
例如,前三次无罪释放与最终定罪的关键差异——从“协助自杀”到“主动注射”的法律定性转变——仅通过台词匆忙解释,未展现司法细节的演变过程。
观众难以理解为何同一行为在不同阶段会被差异化裁决,削弱了批判法律僵化性的说服力。
此外,影片刻意忽略杰克出狱后的生活(包括他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直至去世的真实经历),导致人物弧光戛然而止。
这种选择性叙事使角色发展停留在“悲剧英雄”的刻板框架内,错失探讨信念与现实妥协的更深层可能。
社会议题的浅层触碰:安乐死争议的简化与失焦影片虽涉及宗教反对、残障权益团体抗议等多元声音,却以符号化方式呈现。
例如,示威者高喊“扮演上帝”的口号被处理成背景噪音,未深入剖析神权与世俗权的冲突本质。
更严重的是,影片回避了安乐死合法化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医疗资源分配、保险制度对绝症患者的压迫等现实因素均未提及,使讨论停留在抽象的权利之争层面。
对“痛苦”的定义也流于表面。
杰克评估病人时强调“医学不可治愈”,但片中患者多为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存在主观判断空间的病例,影片却未展现评估标准的具体争议,反而通过快速剪辑的病例录像带营造情感共鸣,实质是用感性取代理性探讨。
形式与内容的割裂:纪实风格下的戏剧化失真导演巴瑞·莱文森采用手持摄影与自然光效营造纪实感,但过度依赖帕西诺的表演张力导致风格失衡。
例如,杰克在法庭怒吼“将我与纳粹类比是侮辱”的桥段,帕西诺的爆发式演技固然精彩,却与角色此前克制的学者形象产生割裂。
这种为戏剧冲突牺牲角色一致性的处理,暴露了传记片“造神”倾向的通病。
此外,影片穿插的真实新闻片段与虚构情节的拼接生硬,如1998年《60分钟》节目播放杰克实施安乐死录像的历史事件,被简化为推动剧情高潮的工具,未还原媒体与司法互动的复杂性。
结语:被表演拯救的平庸之作《死亡医生》的价值更多源于阿尔·帕西诺的演技而非剧本深度。
影片在“法律至上”与“死亡权利”的摇摆中陷入叙事困境,最终沦为一场充满道德优越感的宣言式表达。
若主创能放弃对主角的圣徒化塑造,转而深入探讨安乐死合法化进程中个体与体制的博弈细节,或许能真正触及这一议题的伦理核心。
遗憾的是,如今的成片仅证明了“好演员拯救烂剧本”的行业法则,却未兑现题材应有的思想潜力。
对结尾的一句ame最高级人民法院拒绝审理此案还是很感慨,法官看起来庄严却无力空洞的结语也是。
人类创造了法律约束社会没错,那是他们希望控制未知的手段。
因此法律暂时还无法对他们害怕的、超脱他们之上的死亡开口片中太多呓语和光污染,给我精神状态搞得不行了。。
褒义的,很有氛围。。
以及我最终同意对死者用黑白的、血淋淋的字幕和镜头,我支持死亡要以最丑陋最真实的模样端到人们面前,所以人们才能真实、客观、严肃地审视自己的权利总觉得很久以后人们会嗤笑今天社会的踌躇和懦弱不前,唉,那就是jack在法庭上面想的,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我们没办法摆脱我们的时代,某些领域上已经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注定会被ta的时代抛弃jack本人也很有意思,我一开始以为他是典型ame佬加上自由思想信奉者加上男(太男了)才导致这个独特性格的形成,但后面想想还是家庭环境给他影响更大吧,还有自己。。
就是长成这样的,虽然你不信神,但是谁知道会不会就是god派你来做这码子事的呢
也许就像影片中那些示威者所说的那样:life is god‘s choice。
但是,也许,作为人类,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
我不是一个信徒,所以我不谈宗教,不要说宗教不允许安乐死,就像是不允许自杀一样。
因为我所理解的安乐死跟自杀,完完全全的是两码事,或者可以这么说,安乐死是一种不涉及道德问题的自杀,它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杀。
好的,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个根本的问题:人是否拥有死亡权?
生存的权利是人类最最基本的权利,无论任何情况下,人类都可以选择活着,活下去。
那么,这种生存的权利究竟是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是源于人类的自由意志?
也就是说,这种生存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人类关于自己命运的一种选择。
好吧,我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我的答案趋向于后者。
安乐死被指控为“协助自杀”,甚至是“谋杀”。
好好好,我们又要来谈一下法律,法律,法律,这种目前为止最为合理的荒谬规则,由人制定出来,由人来执行,同时高于任何人,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然后来控制人的行为。
不得不承认,我不懂法律。
然而,然而,如果另一个人饱受人间的痛苦,然后请求医生来帮助他解脱,这个医生帮了他,协助他死亡,那么,你在这个事件中看到了丑恶吗?
法律,法律存在的意义何在?
我猜,也许是让这个世界更为有秩序,更为合理,然而,对于安乐死的谋杀指控,我们说,这样合理吗?
法律,也许是寻求一种普遍的存在规律,然后用来约束众人。
不要谈宗教,在现实社会里,法律成为了我们的上帝,是的,法律就是上帝。
而那个真正的上帝,我们说他在哪里?
在你心里,是的,在你心里,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帝也是违法的,你懂我意思吗?
那么,为什么不能为安乐死立法,涉及到了伦理问题,哦,还有,还有,就是人的生命,多么可贵,多么珍惜,如果为安乐死立法,那么就有坏人来利用法律干一些坏事,干一些不好的事情,干一些剥夺别人生命的事情,好的,好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安乐死合法化了,那么也许就会有人伪造病历,伪造证据,然后来杀死本来不需要安乐死的人。
好吧,好吧,这些问题都存在。
我承认,我也混乱了。
因为这个问题难以在发生之前就做好完全的预测,也就是说,立法者也许是惧怕那种难以预测的变化的,所谓的蝴蝶效应。
一个小小的改变。
然而这个问题的合法与否,竟然会依赖于实施者是否是一个好人,好人干好事,坏人干坏事,好人,当然是帮助了病人脱离苦海,然而坏人,也许就是谋杀了。
这里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即使你做了一辈子尽职守法的好公民,你仍然无法证明你在下一刻,你在帮助别人安乐死的一刻是一个好人,谁知道你不是一个为了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而去杀人,谁知道你是不是一个刽子手,一个变态,一个杀人成瘾的瘾君子。
也许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你无法证明,是的,你自己无法证明。
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安乐死?
痛苦的,哦,不对,仅仅痛苦不够,要痛不欲生才行,简言之,活着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与折磨,这种病患,有权利接受安乐死。
但是,谁能证明呢,谁能证明这些病患痛苦的无以复加了,难以忍受了,谁能证明?
病患自己,病患自己的证明却并不能构成别人也认为他痛苦的理由,好吧,我又混乱了。
非要有这么一群人,非要有,也许是无聊,也许是良知,来反对这种人道的行为。
好的,我先现在讨论一下人道,撇开一下法律,因为法律讨论不清楚。
好吧,有一些人开始坐不住了,安乐死,安乐死,这就是让我去死,这是对生命的漠视,所以,要反对,要反对,人就是要活着,人就是要选择生存。
上面的这种逻辑是什么逻辑,虽然,即使它是对的,我也只好说,这是混蛋逻辑,你要活着,你要选择生存,但是你不等于人类,不要把自己抬那么高了。
还有,医生无论是协助别人自杀,还是谋杀了别人,还是帮助别人脱离了苦海,并不证明这个医生会把同样的手段用到你的身上,因为,那些人跟你的选择不同,你选择活着,你就活着,同时不要对选择死亡的人指手画脚,因为,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什么都不了解,你凭什么呢?
既然,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协助自杀,好吧,我们来谈谈自杀。
自杀,是什么情况,结束自己的生命,怎么样,怎么样,是不感觉自己成为了自己的上帝,即使你什么都没得选择了,你仍然可以选择死亡。
很酷吧?
你感觉酷吗?
你感觉到了自由意志吗?
如果你有感觉到自由意志,那么你就是正常的人,但是如果你因此去莫名其妙的自杀,那我只能说,你做了一次选择,但是这个选择,也许不怎么明智。
我们总喜欢去评价别人,别人的选择,别人做了什么,我看不惯了,我赞同了,我激动了,我怎么怎么样了,却没有考虑一下别人,别人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别人到底怎么了,如果我是别人,我会怎样。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词语来重新考虑一下,这个词语就是“设身处地”。
停止讨论责任感,责任感,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对于父母。
我们来看看症结所在,如果你不希望别人犯错误,所需要的不是在别人犯错误之后去不断的批评,批评,打击,打击,需要的也许是在别人犯了错误之后,让别人看到正确的路,看到更好的未来。
如果我告诉你你错了,但不告诉你你为什么错了,你会信服吗?
即使我告诉你你为什么错了,但是没有告诉你正确的方法,你是否还是会犯错。
这一切都不得而知。
好吧,我们来看看,有人自杀了,假设,仅仅是假设,虽然这种假设每天都在发生,也许我打字的期间就又有几个不堪折磨的不负责任者选择了死亡,好吧,我们先不考虑这些,仅仅考虑,有人自杀了,是的,已经死了,生命已然变成了尸体。
我们假设他是一个青年,青年人。
好吧,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什么,告诉我,我自己来充当一下这个角色吧,我的第一反应,我来想想,我慢慢想想,我的第一反应:“这个人,不孝。
你一死了之,你的父母将备受折磨。
”反应大同小异,我只是说出来我的想法,接下来呢,接下来呢,接下来你体内的好奇心开始作祟,你开始关心:“他是为什么自杀呢?
”你开始推测:感情,家庭,社会压力,工作,等等等等,并且让自己的猜测逐渐完整,同时开始与别人交流,最后得出一个大家都很信服的理由。
但是,其实你犯了一个错误,你不是当事人,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为了什么自杀,即使他留给了你遗书,你对于他的死亡也毫不知情,因为你是局外人。
那么既然你不知道,你为什么还去评价别人,有时候还是恶意的,而且是大多数时候。
一个人自杀了,他是为什么自杀的,为什么,莫非是为了寻找上帝跟理想?
如果他认为死亡更美好,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那么这自杀式纯粹的自杀。
但是,如果,他是因为流言蜚语,社会压力,衣食不保,理想破灭而自杀,那么,我们说这不是一场自杀,而是这个世界对于这个渺小的人类个体的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是的,谋杀。
如果生存是人类的本能,那么人如何会选择自杀,原因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被逼无奈,但是如果这本能足够强大,也许,逼迫都没有用,那么,我们只好说,生存,死亡,都是人类自己的选择。
让我们再谈回宗教。
宗教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总结了普遍的人性,并且将所有的美好都上升到上帝的高度,并激励人类不断去追求美好,忍受痛苦,寻求光明,寻找慰藉。
然而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宗教了,因为宗教是人制定的,也是人执行的,想想中世纪欧洲那些最最黑暗的岁月,想想伽利略,哥白尼,布鲁诺,也许你就知道宗教是一个什么东西了。
宗教,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出在人类身上,人类制定了宗教,又加以利用,然后成为少数人的工具,成为了多数人的枷锁,宗教给予人的力量成为了一种错觉,基于对于彼岸世界的美妙幻想,宗教抽象出一个无限伟大的上帝,这个上帝来引导人们走向光明,同时惩罚那些走向黑暗的人。
他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但是,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我想,他是不会在乎光明与黑暗的,他的心里是没有丑恶与美好之分的,因为它至高无上,它是规则,他凌驾于世界,而美丑善恶真是人类对于自己世界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有时候往往只针对于个体,是很肤浅片面的。
既然上帝是这样的,那么他为什么要除恶扬善,因为善与恶同时存在,也许才能推动世界进步,世界才会取得平衡,或者说如果它至高无上,那么世界存在与否,它应该是不关心的,因为对于它来讲,这一切都无所谓。
所以,除恶扬善,也许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是人类对于自己的一种安慰,人类创造了宗教,同时把宗教作为了自己的精神缓释剂。
上帝都不在乎生死,你作为人类,有何资格来充当上帝的发言人,来说上帝选择让人类生存呢,如果上帝希望人类生存,那么又何苦创造死后的世界呢。
这些问题永远也讨论不清楚,因为基本出发点就不同。
就像是唯心与唯物,没有人能够说服对方,没有人。
说了这么多没用的,也许要说说这部电影本身了。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原因在于,它没有掺杂导演的私人情感在里面,是一部公正的电影,而且它发人深省,让人思考,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认为它是一部好的电影。
当然,也许主角是这么一位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演的一种暗示,暗示了导演自己的观点,但是电影总要有主旨,我们看到这部电影算是比较写实,一直在陈述事实,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幻灭的希望,也没有让我们看到莫名的绝望。
它只是在陈述事实,所以我很喜欢。
思考都在我自己。
虽然它没有评价,但是却让我思考,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最让我觉得可贵的地方。
抛开主题,我们来谈谈细节。
首先,我是阿尔帕西诺的死忠粉丝,是的,演技出神入化,对于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人,他演绎的很真实,很完美,再次对他致以我的敬意。
接下来,剧中的主角,这位医生,我们先来看一下现实中的这位医生:“82岁的美国前病理学家杰克•科沃基恩有一个绰号:“死亡医生”。
因为他已经帮助130名生命垂危的病人施行了自杀。
这名死亡权利保障者近日表示,自己也非常害怕死亡的到来。
据悉,1999年,科沃基恩医生曾被指控二级谋杀被囚禁了8年半。
他对生命、死亡、未来的沉思和冥想被拍成一部90分钟的电影。
电影中还包括对他家人、同事和狱友的采访。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现在活的很舒服,所以我和其他人一样害怕死亡。
我觉得大家要是叫我‘生存医生’会更合适。
人们从小就被教导,生命是一种美好的馈赠。
但是如果你很健康,衣食无忧,然后问受苦的苏丹和阿富汗人民同样的问题,他们不会给出同样的回答。
这个世界对安乐死和协助自杀的态度非常伪善。
” 科沃基恩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后悔帮病人行使死亡权利,即使坐牢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他的话很有深度,谈到了伪善。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以难免要描述一些涉及情感的故事,比如科沃基医生的妹妹突然去世,他对自己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实施了安乐死,他试图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并拒绝律师,他不在乎坐牢,只要维护自己心中的真理。
不得不说,这些细节与故事让这个人物,让这整个真实的事件更加丰满了。
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死亡医生也害怕死亡,死亡医生也会面对亲人的死亡,感到无助,感到绝望,感到痛苦。
片中,当医生对别人讲述起母亲去世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最后,他用到了“lost”一词,lost,迷失,I feel lost。
不得不说,这个词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个词的含义是如此丰富,同时如此生动的表达出了那种痛失亲人的痛苦。
当然,最后那段法官的话也非常发人深省,法律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凌驾于法律之上,因此,我们的医生主人公最终也被判有罪,guilty。
很多国家对于安乐死的讨论还在继续,最后,让我们看一下有哪些国家已经将安乐死合法化:荷兰是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其后,日本、瑞士等国和美国的一些州也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1976年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一次安乐死国际会议。
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我国至今尚未为之立法。
美国最高法院2006年裁定,医疗行为由各州自行管理,包括协助自杀。
2008年11月,华盛顿州近60%的选民投票通过了第1000号动议案,成为继俄勒冈以后第二个由选民投票允许安乐死的州。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长时间的思考与讨论,但是,我愿意相信,安乐死,将在将来作为一种合理的并且是美好的事物而存在下去。
You invited yourself here to make a final stand. You invited yourself to the wrong forum.你来这儿做最后的抗争,但是你选错了地方。
Our nation tolerates differences of opinions, because we have a civilized and non-violent way of resolving our conflicts. We have the means and methods to protest laws with which we disagree.我们的国家能纳百家之言,因为我们是通过文明的、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内部冲突。
我们有一套方法和手段用来声讨有违人心的法律。
You can criticize the law, Lecture by the law, Speak to the media or petition voters, but you must always stay within the limits provided by the law.你可以批判法律,斥责法律、跟媒体诉苦或向选民请愿,但你永远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
You may not break the law, or take the law into your own hands.你不能触犯法律,或将法律玩弄于股掌之上。
No one's unmindful of the controversy and emotion that exists over end-of-life issues and pain control.没有人会忽视由生命终止和疼痛控制所引发的激烈论战和情绪波动。
I assume the debate will continue in a calm and reasoned forum long after this trial.And your activities have faded from the public memory.我认为这次审判结束后,这场争论仍然会以平静理智的方式持续下去,而你的行为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记忆。
But this trial was not about that controversy. This trial was about you, sir.但这次审判所针对的并不是这次论战,而是针对你,先生。
You've ignored and challenged the legislature and Supreme Court.你藐视并且挑战了法律的权威和最高法院。
Moreover, you're defied your own medical profession.此外,你无视自己的职业操守。
This trail was about lawlessness, about you disregard for a society that exists and flourishes, because of the strength of our legal system.这次审判针对的是无视法律,你无视那个依靠法律的力量才得以存在并且繁荣的社会。
No one is above the law.法律至上。
You had the audacity to go on national television, show the world what you did, and dare the legal system to stop you.你有胆量在面向全国的电视节目里向全世界展示你所做的一切,法律就会惩罚你。
You publicly and repeatedly announced your intentions to disregard the laws of Michigan.Because of this, I am imposing the maximum sentence of 10 to 25 years.你多次公开声明自己的意图,想以此作为你藐视法律的借口。
正因为此,本庭对你判处最高刑期十至二十五年。
You may now, sir, consider yourself stopped.先生,你现在可以考虑停手了。
我们对生很宽容,可对死一直很忌讳。
你也许很惊讶,但有人正在为活着而努力的时候,也有人为能够死去而苦苦哀求。
他们希望用死亡终结痛苦,有尊严的死去,在亲人的陪伴下安静地离开。
2月24日,台湾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傅达仁的家人公开了其去年6月份在瑞士进行安乐死的最后画面,一时间刷屏网络,令众人心酸。
视频中,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傅达仁保持着体面,甚至风趣。
他遵照医生的叮嘱,慢慢喝下四口药,每一口都让家人心如刀割,但一旁的家人依然流着泪安慰他:“喝下去就没有痛苦了”,“真勇敢”。
一旁的儿子泣不成声:“爸爸我们爱你“”,“好,这下不痛了”。
经过两个小时的“漫长”告别,傅达仁悄然的结束了生命,倒在儿子怀中慢慢睡去,享年85岁。
傅达仁84岁那年开始被病痛反复折磨,多次主动要求去瑞士执行安乐死,家人劝阻多次,用尽方法也没能让他“回心转意”。
傅达仁告诉家人,就算积极治疗,也只剩50%的生存机会,而且即便活下来,也只能一直躺在床上、失去自由,他不想要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过得这么痛苦,他想要快快乐乐,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2017年11月,傅达仁举家去瑞士安乐死机构,但因家人不舍最终放弃,回到家中。
之后,病情急剧恶化,昔日的体育健将瘦到只剩下49公斤。
2018年6月,家人再度陪同傅达仁到瑞士,最终完成了“安乐死”。
作为至亲的儿子,傅俊豪形容自己的感受是:“那一刻,很平静,平静得就像父亲只是睡着,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他真的走了,也是这一刻,我们真正释怀,觉得这是对父亲最好的方式。
曾经我们不谅解他、曾经我们觉得他自私,曾经我们希望他可以陪在我们身边,但是父亲身上的痛苦,真的不是我们可以体会的,我们对父亲的爱,就是尊重他的意愿,我们陪在他的身边,他离开的那一刻,我们全家都在,父亲知道我们是爱他的,我想那就够了。
”对有些人来说,活着很容易,死却太难。
因为争议巨大,目前只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等国安乐死是合法化的。
美国、加拿大则只有个别州允许安乐死。
而在美国,当年一位叫做杰克•凯沃尔基安的医生为推动“安乐死”,曾被控一级谋杀。
从1990至1998年,杰克•凯沃尔基安共协助了130名病人自杀。
在这期间,他曾4次逃脱牢狱之灾,其中3次无罪开释、1次无效审判。
但在1998年11月,因一盘“死亡录像”,他被控一级谋杀并最终被送进监狱。
这盘“死亡录像”记录了一名病人被实施安乐死的全过程,杰克亲自将它送给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并要求在CBS最权威的新闻节目《60分钟》节目上播放。
该片播放后,引发轩然大波,杰克•凯沃尔基安被称为“死亡医生”。
在他看来,“死”也是每一个人不容侵犯的权利,他只是协助了他人,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处罚了法律。
2010年,一部由该事件改编的电影《死亡医生》 (You Don't Know Jack)上映。
杰克•凯沃尔基安由好莱坞传奇影帝阿尔·帕西诺扮演,导演是凭借《雨人》拿下奥斯卡最佳的巴瑞·莱文森。
影片扎实翔尽的讲述了杰克从萌发协助他人“安乐死”念头,不断为其抗争的经历。
影片没有多余的技巧化渲染,完全凭借演员们的发挥,通过各个历史事件,展现了“安乐死”在美国社会引起的巨大争议。
同时,制作者也没有单纯将杰克塑造为改革英雄,在尽力保持中立的情况下,表现了杰克逐渐陷入“孤军奋战”的逆境,突出了安乐死合法化的不易。
影片中,杰克为自己的好友,得癌症的女医生执行安乐死的场景几乎和傅达仁视频中的场景高度雷同。
病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安静离开,双手合十,面露轻松。
能够帮助朋友摆脱病痛,保留活着的尊严,杰克虽悲伤不易,但依然能坦然接受。
可面对自己的亲生姐姐,心脏病突发去世,他没能陪伴其边,被医院通知去停尸房看最后一眼时,他拒绝了。
他不想看见姐姐现在的样子,那不体面。
他只想记住姐姐活着时的音容笑貌。
影片以逐渐低落、触底的方式推进。
一开始,杰克的身边聚集了一批能人善士为他出谋划策。
他得到了律师的协助,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可随着协助“安乐死”数量的增加,各方压力纷来沓至。
宗教人士质疑他亵渎上帝;州议员揪着他不放,三番五次想判他谋杀罪;最后州法院专门设立了禁止协助他人死亡的禁令;加上律师,朋友,亲人相继离去,杰克最终选择以卵击石,不但亲自执行了“安乐死”,而且把录像带寄到CBS电视台,以挑战法律的极端方式希望获得“安乐死”合法化的认可。
法官在最后宣判时提醒了杰克,法庭并没有因为他协助安乐死而针对他,但他的行为藐视了法庭,凌驾于法律之上。
而法律是现行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没有人可以用任何行为胁迫法律就范。
对此,杰克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度过8年的牢狱生涯后,杰克开始推动安乐死立法,他通过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参加电视节目等方式呼吁安乐死合法化,还在2008年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以失败告终。
2011年,他在密歇根州一家医院因肺血栓去世,终年83岁。
《死亡医生》展现了法与情的博弈。
一边是病人家属对死亡的渴求,一边是法律对于这种行为的钳制。
其中并没有所谓的善与恶之分,虽然杰克一次次把对于重病病人的治疗比喻为拖延死亡的纳粹行径,不过是医院为了盈利的手段。
但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延长生命又是他们的职业理。
且在法律禁止的情况下,他的行为不光挑战了法律底线,也挑战了当时的社会底线。
影片以此表现了杰克推动“安乐死”合法化的困境。
这其实也是人性的困境,道德伦理的困境,是文明尚未给出答案的终极问题。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将到哪里去?
三大哲学问题中,人将到哪里去,这里面是否包含了死亡之地,尚未有人能给出解答。
选择有尊严的死去,这是自己的一种权利。
但也有人认为,“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另外,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帮助他人结束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
对于未来“安乐死”立法的可能性,有律师说:“立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也是跟一个国家的各方面情况有关,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
我个人认为,目前在中国,立法允许‘安乐死’,条件是不成熟的,不现实的。
”无疑,“崇高的法律”与”尊严的生命”还将持续论战。
直到,人类真正懂得何为“生命”,看清“生死”。
我相信,答案不在科学和宗教,不在伦理和道德,而在文明的程度,文化的灌养中。
《野鹅敢死队》(1978)的结尾令不少观众流下了滚烫的热泪:上校为避免战友活生生地被敌人剁为肉酱,含泪将其射杀。
在战争这样的非常时期,做出这种无奈的选择,人们尚可理解,倘若是和平时期呢?
因疾病等原因必须依靠外界协助才能自杀(安乐死),在中外(尤其是信仰救赎的基督教的西方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敏感和极富争议的话题,人们夹在生不如死的至爱亲朋和宗教、文化、伦理、情感、法律的规条中无所适从。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指让患者无痛苦地去世。
1516年,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里为安乐死辩护:如果病人受到痛苦的、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折磨,病人就可以选择死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1993年2月,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立法的国家。
1995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
2002年4月,比利时议会通过安乐死法,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以法律形式准许实行安乐死的国家。
根据西班牙人雷蒙的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深海长眠》(2004),从头至尾都在探讨死亡,给人的感觉却是爱、同情和温暖。
影片一直在不动声色地发问: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生命的尊严若不是通过个体生命尊重彼此独立、自由的意志,怎么可能实现?
雷蒙1967年因一次海边跳水意外导致自颈以下全身瘫痪。
如果不曾周游世界和如此热爱大海,雷蒙不会数十年如一日地热切要求获得死亡的权利:1993年,50岁的雷蒙要求政府准许由别人协助他实施安乐死,同时上诉到欧洲人权法庭,最终未能如愿。
想想巴西的海滩,想想曾经与自己一起坐黄包车的越南姑娘,那些激烈的运动,足球--想想吧,一个昔日那么活跃的生命瘫痪在床,日复一日地度过30年4个月零几天,是什么滋味?
天啦,这种痛苦拉长到几十年,和地狱有何区别?
雷蒙的自传就叫《地狱来信》。
能不能快一点,让我的生命回到终点、回归大海、回归宁静?
瘫痪的主教认为:“可以遏止生命的自由不是自由!
”雷蒙针锋相对:“可以遏止自由的生命不是生命!
”一个英国诗人曾经问道:“假如生活是一场糟糕的电影,何苦还要等到结束?
”当生命成为酷刑或累赘,当爱成为惩罚,我认为,无论是以法律还是上帝的名义,都不应强求雷蒙在非人的痛苦中度过余生。
1998年1月雷蒙经他人协助服毒自杀,西班牙警方以涉嫌协助自杀拘捕了雷蒙22岁的女友,大约3千名雷蒙的老乡集体自首,声称自己才是协助雷蒙自杀的“真凶”,迫使警方对此事的调查不了了之。
《深海长眠》以无比的坦率和对生命意义的透彻领悟,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诸多电影大奖。
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就是通过日常的生活镜头来展现生命的可贵,以及不同的人物如何理解生命的尊严,他们的冲突与饱含泪水的谅解。
影片不想对任何人指手画脚,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如此不同,只是让观众体会生命的庄严与美好,启发你对生命意义本真的探询。
如果饱受痛苦煎熬的患者已病入膏肓,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又该如何是好?
1986年6月,陕西人王明成为身患肝癌晚期绝症的母亲申请并执行了安乐死,这起中国首例“安乐死”事件轰动全国,关于安乐死的大论战席卷整个社会。
邓颖超1988年1月22日致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认为安乐死是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我在几年前已经留下遗嘱,当我的生命要结束,用不着人工和药物延长寿命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抢救的办法。
”1989年10月16日又表示:“当我生命快要结束时,千万不要用药物来抢救,那是浪费人力物力的事,请组织批准,给予安乐死。
”她的坦率和达观获得中共高层的充分肯定。
陕西汉中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王明成和主治医生蒲连升提起公诉,1991年4月法院宣布二人无罪释放。
蒲连升的美国同行杰克•科沃基恩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自1990年协助54岁的珍妮特自杀,病理学家杰克共帮助130位患者“摆脱痛苦”,性格张扬、无所畏惧的他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先后5次出庭受审。
1998年11月,杰克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的《60分钟》节目里展示自己协助患者自杀的全过程,彻底惹恼了司法当局,被判二级谋杀罪入狱8年半,2007年方才获释。
2010年4月14日,82岁高龄的杰克•科沃基恩在纽约出席了以他为主角的影片《死亡医生》的首映礼。
老影帝帕西诺将杰克倔犟、骄傲和舍生取义的品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作为安乐死的倡导者和人权战士,杰克不惜以身试法,屡屡挑战社会容忍的红线。
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那些痛不欲生的人们脱离苦海,与“谋杀”风马牛不相及。
当患者提出安乐死的要求时,杰克总是先做一番细致的了解,并征求患者家属的意见。
如果患者是因为抑郁症要求离开这个世界,杰克会加以拒绝。
对于那些延续生命无异于承受酷刑、生不如死的患者来说,杰克不是“死亡医生”,而是天使:有了这位天使的协助,他们才有可能在亲人的陪伴下,体面、无痛苦地离开这个让他们吃尽了苦头的世界。
“这个世界对安乐死和协助自杀的态度非常伪善。
”杰克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从未后悔帮病人行使死亡权利,即使坐牢也不改初衷。
人类的所有活动最终都必然指向一个目标:生的尊严,死的尊严。
(新民周刊)
看到电影的名字,大概瞄了一眼简介,看了2分钟开头,我想我已经看到这部电影的全部了,剧情似乎尽在掌握之中,想都不用想我就知道会发生什么。
可是当我再去品味台词时,我已经无法停止欣赏,放弃对电影的崇拜,阿尔.帕西诺的每一句台词都是近乎惊艳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都让我回味良多。
阿尔.帕西诺的表情与眼神也很到位,让我感觉他就是那个曾经挑战法律的医生,并相信这一切都不是胜利,而是理所当然。
实在是觉得不好看啊不好看啊······漫长的记录····以及与我违和的大众状态和结···
阿尔帕西诺,吸引我坐在那儿度过了两个小时。。。我们中国人只喜欢讨论生,不喜欢讨论死。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是真的要赖到痛苦的,而且毫无尊严的苟延残喘么?影片主题发人深省,只可惜最后的焦点居然是在彰显丑国法律的完美?永远在输出价值观,事实是,丑国人民有时的低智行为和夜郎自大,会让人作呕。
吃螃蟹扎嘴。死不是罪过”。死亡并不总是矗立在生命的反面、对面。而平静、尊严地死,恰是对生最大的尊重与致敬。
和《荒野生存》一樣的意識導向的問題
老头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姐夫处世方式更合理些,不要随便放弃自己的搭档。。。
这种话多繁杂专业性强的片子,我最吃不消了!!!人性意义很大,字幕做得也艰辛无比啊!哭!
作为传记片,本片没有指明对安乐死的看法。科沃基恩最终被判入狱,法官的审判词亦中肯而理性,但是其实安乐死涉及到的远不是两分的角色对立就能解决的,法律、人权、宗教、道德、情感……这是一个大问题。就影片本身来说,片子关注外在事件而非内心,追赶事件的发展,节奏略快,是传记片的局限吧~
看到今年年整七十的帕西诺还在荧幕上用他那干枯嶙峋的面孔和渐已走样的身躯为我们表演着,作为影迷还有什么可奢求的.
不能选择如何生,为何还要阻止我们选择优雅,美好且安静的死去呢?PS:Al Pacino,我爱你!
没想到到头来是个法律片,这个老头的执着让人很佩服。理性层面上,当然赞成安乐死,但是真正看到生命消逝的那一刻才知道这个议题没有那么简单。关于怎样的情况下才能执行安乐死(像第一个老年痴呆病人,心理上的痛苦大于肢体上的,那么为什么她可以安乐死,抑郁症患者不可以呢?)。不过这些都是在个体权利至上的社会才有的讨论的话题,在集体主义社会,根本没有个体的概念,人的生与死和其它很多选择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事,就根本不会有尊重个人选择的概念了。安乐死?呵呵,就算活到100岁了一身病痛苦万分,子女也要把你用药吊着一口气!
安乐死题材
到底是让病人无痛而终立刻死亡,还是痛不欲生地拖延生命?艰难的选择,一切都和伦理有关。
没劲
有点像纪录片,本片探讨的是一个法律问题—安乐死,对于安乐死我们国家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很难认定这个人是否遭受了极端痛苦,以及死亡决定的作出是否是个人的真实意愿,甚至是自然人是否有放弃生命的权利。男主作为一名医生,一直致力于安乐死的工作,这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他是在帮助濒死之人减轻痛苦,维持生命的尊严,还是在谋杀施行犯罪,很难界定。
没看进去
经典道德困境,判刑25年实在是不值。其实临终关怀医院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啊,亲自动手容易受到良心谴责
一样是论述right to die,但比类似于《深海长眠》这种片子畅快太多!我还是爱美国片,闷骚蛋疼的受不了。看教父的时候觉得年轻时al pacino和dustin hoffman很像,看这个又觉得他们两个老的时候又好像。都大爱,气质啊。
再次见到阿尔帕西诺,老戏骨已经步入耄耋之年,虽然白发苍苍下爬满皱纹的脸已没有当年的气势,还是那么不紧不慢有张有弛;话题电影看完总有挥之不去的情绪,像反对死刑的《大卫戈尔的一生》,不反对安乐死,如果人的最后阶段能安详且无痛苦的走完,这终究是被善待的人生。
前半部有四星,后面法官的总结陈词实在太过主流,对导演含糊不清的立场表示疑问。
老帕从没退缩过,倔强的老头输给了自己,经历过才知道安乐死的重要及必要性,在言论自由上,米国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