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抖音刷到过《喜欢你是你》的片段,一直想看完整版,终于前两天手机上搜索出来,连续两晚,把这部电影看了两次。
每看一次,就会发现多一些细节,就会哭得更痛心。
我想很多人看完结局都会觉得很惋惜,大多数的观众是否都同情李咏蓝失去了她的最爱?
其实,我更心痛的是李芯悦。
看了两遍过后,发现了很多细节。
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又一次错失了李芯悦的爱,机会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弄丢了。
李芯悦小时候妈妈离开了,姐弟几人都是由爸爸抚养大,爸爸的负责和关爱,其实在李芯悦心里是留下了很大影响,可能也是最后她选择世俗婚姻,组建家庭的原因吧。
对于母亲的离开,或许芯悦是不舍的,虽然未曾表达,但是她懵懂地爱上女生,也是渴望母爱的一种方式吧,她渴望女性的那种温柔,细腻的爱。
所以在爸爸的葬礼上,对于妈妈没有走进去礼堂跟他们一起,她是从期待到失望。
这也最后导致了芯悦对女生的爱,彻底失望了。
本电影是从李咏蓝的旁述,去展开她和芯悦高中,到后来的故事。
简介说的是李咏蓝是被李芯悦影响,爱上了同性,最后又被抛弃。
但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次地不懂李芯悦的爱,也一次次自己放开了。
虽说李芯悦向李咏蓝表白,甚至两人开始一起的时候,芯悦或许也是没有想过未来的,她说:我不要将来啊,我觉得宜家就好好啦。
我感受到,她是真的在爱,也很珍惜当时的爱。
见了家长后,芯悦爸爸的一番话,她懂得爸爸的压力,懂得这个社会的残酷,所以她动摇了,她跟李咏蓝说算了。
当李咏蓝追出去操场,主动吻她的时候,最后她决定当众回吻的,其实她心里已经做好了决定,只要李咏蓝的一句肯定,她就会双向奔赴,不管世俗。
李咏蓝的悔过书,是第一次深深伤害了芯悦,也是第一次放开了芯悦勇敢的爱。
可以感受到芯悦当时的痛,在电影最后的几个镜头中的一幕,是她一个人在空荡的课室哭得很伤心,她是多么绝望心爱的人会说出如此的话,她不要奖学金了,也辜负了爸爸的期望了,她只想要李咏蓝的爱,但是李咏蓝却怯了,背叛了。
这肯定跟李咏蓝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家庭条件好,父母也很宠爱她,一直被捧在手心,学习成绩也优秀,备受期望的优等生,没经历过什么风雨,自然承受不住这异样的压力。
她其实一直真的长不大,李芯悦比她还懂自己吧,婚礼前一天,试婚纱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是因为李咏蓝确实从外到内,都真的不够成熟,在二人分开后的一次偶然相遇。
泳池边畅聊得知,李芯悦跟男生一起了,她也是一直只管追问:拖手?
kiss?
做爱?
她忽视了李芯悦的幸福。
就在婚礼仪式前夕,她也还是像孩子一样去追问:你觉得我们高中时候的,是不是爱情?
其实我觉得李芯悦不是因为工作人员因时间催促而不回答,或许她是诧异,难道在李咏蓝的心里,真的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吗?
从开始的试探,到表白,到亲吻,到二人教堂的头纱婚礼,然后操场的回吻,再到芯悦爸爸去世,她第一个打出的电话,还有在浴室的“30岁前如果都是一个人的话,就结婚”的话,李咏蓝都视而不见的吗?
李咏蓝问:你是不是故意30岁前结婚的?
李芯悦答:如果我说是,你信吗?
其实我信的,信的不是她在捉弄李咏蓝,而是我觉得其实芯悦一直记得和咏蓝的约定,但是期间的几年,生活的压力,社会的阅历种种,估计她真的又要把她们之间的爱藏起来了,她怕过了30岁之后李咏蓝突然的出现会让她又动摇,所以她真的是故意赶在30岁前结婚吧。
我不知道这个电影的导演,或者编剧,是不是有同样的经历。
我也不是内行人,我不懂得表演是纯熟还是生涩,但是我觉得杨偲泳,真的是把李芯悦对李咏蓝的爱演绎得很好,从来没有在她面前说爱,但是眼神里,细节里,都是爱。
如果当芯悦爸爸去世的时候,李咏蓝可以成熟处理,不是急于复合,而是理解芯悦的所有压力,一直陪在她身边,陪她渡过艰难的日子,而不是真的那么“听话”不再主动联系,那么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当芯悦再也不掩饰痛哭的时候,她说出害怕,其实她真的是渴望陪伴的,她,不想再自己一个了。
虽然李芯悦没有亲口回答李咏蓝的问题,但是当她们一起走出去的时候,李咏蓝问:点解要搵我做伴娘?
李芯悦反问:咁你点解答应?
李咏蓝说不想失去她这个朋友的时候,李芯悦说:因为其实我只有你一个朋友,对于芯悦来说,被妈妈抛弃,不愿跟别人表达真我,李咏蓝是她可以毫无掩饰,毫无保留的朋友,也是她心里一直唯一爱着的“朋友”,“我是你的一个选择,而你却是我的唯一所爱”。
说完,芯悦主动紧扣着咏蓝的手,最后一次,十指紧扣。
李咏蓝让芯悦答应:一定要幸福啊,但是芯悦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但是这个笑容,不代表她真的是因为和新郎结婚而感到幸福吧,她看着新郎,别人的眼神和笑容,跟她看着李咏蓝的,真的不一样。
其实走上礼台前,芯悦紧紧抱着咏蓝,为她戴上了咏蓝送她的戒指,那时候的咏蓝估计才发现,芯悦其实是爱她的,这个小举动,是她们两人的仪式,李芯悦深知李咏蓝是一个大不透的孩子,所以在她面前从来不轻易表露她的难过,没有亲口说过爱,或许也是怕李咏蓝觉得她的爱有负担吧,她一直选择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咏蓝。
所以镜头最后一幕:在李咏蓝睡着的时候,李芯悦幸福地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爱你。
芯悦紧抱咏蓝的时候,是不舍,是无可奈何,是难过,但是在面对咏蓝的时候,都是一脸笑容。
李咏蓝明白得太晚了,只能在芯悦宣读誓词前,对着她轻轻说一句:我愿意来回应。
或者结局,是李咏蓝在告别着她自己的幼稚,懵懂,和对李芯悦的爱。
而李芯悦是默默地在告白:其实李咏蓝,一直都是我的最爱。
作为一个LES,对于同性的电影,是很有共鸣的。
而这部电影我共鸣最多的,不是作为T,被一次次抛弃的痛,令我真正痛心的,是李咏蓝不懂珍惜李芯悦的爱,而导致最终的错过。
也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无奈,并不是相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李芯悦早早懂得的道理,她的职业——会计,也代表了她也是在权衡过利弊后,才选择跟男生结婚的吧。
仅以此来表达我对《喜欢你是你》的观后感,推荐大家也去看看,相爱很难,相守更难。
特别是同性的爱,世俗的眼光,各方面的压力,要勇于爱,表达爱,也要好好地守住爱,不要让你心爱的人,一次次伤心绝望过后,离你而去。
愿各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去年的第18届香港亚洲电影节中,有一部由两位新导演执导的小成本香港电影,击败了红遍亚洲的《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和《假偶天成 电影版》,获得“观众票选最佳电影”大奖,不少观众甚至把这部电影列为“年度最爱”。
确实,香港鲜少能看到这样的青春题材电影,它的出现,可能会让不少人想起学生时代的那些情感。
《喜欢你是你》
影片以2001年初为背景,电影开头就在回顾那些年陈奕迅、谢霆锋等在乐坛的成绩,想到今年刚结束的“2021年度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也不禁百般滋味在心头。
20年时光飞逝,如今乐坛已经“改朝换代”。
回到电影本身。
现年29岁的李咏蓝(谈善言 饰)突然接到了中学时期的好朋友李芯悦(杨偲泳 饰)的电话,被对方邀请成为她婚礼的伴娘。
不喜欢穿裙子的咏蓝虽然很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芯悦的邀请,只因为对方是她的初恋。
看着在试婚纱的芯悦,咏蓝想起了青春岁月里她们的相知、相遇和相爱。
两人中学时同在传统的教会女校上学。
当时,咏蓝不仅是班长,还是学校的风纪,各方面都很遵守学校纪律,甚至不轻易跟同学交朋友,她身边唯一的好友就是芯悦。
两人总一起疯玩,也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咏蓝暗恋美术老师,写了情书却不敢送出,好友芯悦拿了她的信交给美术老师,让咏蓝很是尴尬,甚至跟芯悦发脾气,怪责对方如此玩弄自己。
芯悦却在此时说出自己一直喜欢咏蓝,因为在乎她才帮她送出这封情书。
为了维持“最好的朋友”关系,两人之后都假装这份表白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默契地没有再提及,继续做着彼此“最好的朋友”。
可持续的暧昧终究让咏蓝承认,自己也喜欢芯悦,两人更亲密地走到了一起,甚至在教堂里为彼此戴上了头花,好不浪漫。
随着在车上的亲密行为被学校修女撞破,校长叫了两人的家长来见面聊天。
双方家长显然都对同性恋有所误解,不仅以为两位女孩只是在玩闹,更笑着互相安慰说幸好不是跟男生有亲密关系。
这样的台词安排不仅非常尴尬,也显露出导演和编剧对于两位女生这份感情的认知、以及就父母对同性恋的态度诠释都有点偏颇。
芯悦因自身家庭条件,在与父亲简短交流后,也看到咏蓝因此失去班长和风纪的职位,便决定与咏蓝回到纯粹的朋友关系,但咏蓝却不愿意轻易放手,因为她知道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最好的朋友”。
谈善言和杨偲泳两位演员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雨中吻戏,但戏中两个女生那短暂的勇敢终究敌不过学校和老师的压力。
咏蓝为自己在雨中与芯悦拥吻的行为写下了悔过书,并且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出来,却不知道爱着她的芯悦在自己准备的发言稿里打算独立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段教会女校里的“禁忌之恋”,在芯悦的突然消失后似乎变得无疾而终。
两人再次相遇,是在大学期间,但此时芯悦已经有了男友,而咏蓝也只好退却,直到芯悦父亲离世,咏蓝才再次表明,自己希望以爱人的身份守护在芯悦身旁。
但悲恸的芯悦拒绝了,只是跟咏蓝约定,如果两人30岁时都还是单身,她们俩就结婚。
随后便退了学,再次从咏蓝面前消失。
咏蓝为了继续芯悦未完成的梦想,转去学电影,并最终踏入了电影行业,忙碌中总想起她和芯悦之间的故事,便决定以此为蓝本拍成自己的首部电影,既展现了角色对于这份感情的回味与珍藏,也投射出两位新人导演对电影的热爱。
所有这些铺陈与回忆,都是为了带出开篇那场婚礼的感动。
细节留待你们去观看,虽然情节的安排略显刻意与煽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首主题曲《My Dear, Best Friend》的烘托下,无论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份情感,都会为她们的结局落泪。
My Dear, Best Friend8.3林二汶 Eman Lam / 2021在心动时想牵着你的手,排演了无数次的预备动作,此刻终于十指紧扣,却也是这份感情的句号。
可以说那场婚礼是整部电影中最巧妙也是最有爱的部分,只是两位新导演并没有就此结束电影,给观众留下最美好的场面,反而在片尾播放女同性恋者的真实访谈,仿佛非得要把电影加上同性恋的标签,并尝试为女同性恋者发声。
但其实这样的设计很突兀,也再次显示出导演和编剧对这些情感并不理解。
无疑,《喜欢你是你》拍摄技巧稚嫩,整个故事也非常琐碎,电影中段东拉西扯,似乎非得拉上男生才会显得这份情感很挣扎,而且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背景时间与学校,只是反复使用“十字架”去明示这段感情的枷锁。
但回到最基本的,《喜欢你是你》其实只要老老实实去讲述一段过去的美好情感,就足够动人。
喜欢和敢爱、回忆和遗憾从来都与性别无关,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两位女生身上才显得遗憾又唯美,而是因为这段回忆是属于两个有爱的
最后,电影中一直提到一个主题:“一段相同的回忆,两个人是否有一样的感受?
”但整个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只是从咏蓝的视角出发,并没有看到芯悦的观点,和她们在这段回忆上的感受差异,也算是导演和编剧眼高手低的遗憾吧。
不过,无论是香港还是整个华语地区,像是这种青春纯爱题材且拍得并不狗血的电影其实不多,电影看罢不禁想起最近一部高分华语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短暂迷人,令人怀念也唏嘘。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2021)8.42021 / 中国台湾 / 爱情 同性 / 邓依涵 / 林辰唏 程予希虽然《喜欢你是你》在创作上有遗憾,但相信这份青涩和情感,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深爱是没法躲避,唯有此际伴着你,My Dear,My Best Friend。
”
前三十分钟很唯美很好看,后半段从两个爸爸谈话那里就开始不对劲了。
什么叫是因为她们没有试过男人,一旦试了回不去了???
恶心的想吐。
一时间不懂导演到底是喜欢百合还是看不起百合。
还有她们两个这么久了竟然都没确定关系,那个李芯悦先表白,然后竟然说他俩是朋友!!?
看到这我心梗了。
无法理解,后面那个操场上的吻更逻辑不通了,虽然很唯美,但竟然放过狠话了就要有放狠话的决心,这样显得前面那一段很没可笑。。。
因为李芯悦有男朋友了和别人做了所以她也复刻一遍…6,还是在洗衣房…后面李芯悦她爸去世时她旁边的是她弟弟妹妹吗?
出现的好突兀呀,前面感觉都没提到呢。
李咏蓝是怎么能在别人洗澡的时候说出我们复合吧这几句话的,李芯悦又是怎么能说出那句经典的30岁的?
不会她觉得很浪漫吧?
到底是谁有义务等你,李咏蓝纯纯恋爱脑工具人罢了可能导演想复刻《那些年》,就连女主都是照着陈妍希找的,侧脸巨像,短发女生也是越看越好看的程度,可惜剧情差了点最后竟然找李咏蓝做伴娘,非要恶心别人吗?
我不理解,最后都要结婚了还搞幻视,对爱情好不尊重啊救命
李芯悅转变1.家长谈话 这个大多数人也都能理解2.悔过书 这部分也能理解3.父亲去世后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 我个人理解 她被李咏蓝放弃过一次 又是单亲家庭 突然来的丧亲之痛 她已经没有勇气再面对另外一个人的抛弃 所以她可能违心而别扭的说出“我们不联系等30岁还没结婚再继续”却没想到李咏蓝说的是好 然后真的消失了 如果当时她硬抓着不放手我觉得李芯悅是会妥协复合的4.上一次的失望我觉得也是让李芯悅故意在29岁结婚的原因 她想再给李咏蓝最后一个机会 但是在说宣言yes ido的时候 李咏蓝只是用嘴型小声的说了一句 而不是像之前校园里那场大雨的吻她 也是她彻底死心了吧大家没有发现吗 李芯悅不论男朋友还是未婚夫 都没有一个正面清晰的镜头 就说明男人根本不重要!
李芯悅就是太害怕被抛弃了 而女女的爱情在这个社会也很困难坚持 才如此纠结反而我觉得李咏蓝没像她说的那么爱 她只不过在执着于当时的感情是不是爱情罢了 才会在电影记者采访那样说 还有在婚礼那天问了两次是不是爱情从他们家长谈话后就可以看得出 李咏蓝家庭条件不错 父亲也很宠着她 假装训斥还带了零食 而李芯悅一回家就先是给父亲换鞋拿烟灰缸去阳台 去厨房拿碗筷 一套动作麻利又自然 她没资格任性
李芯悦与李咏蓝的家庭是不同的。
李芯悦的家庭破碎而又经济负担重,母亲走了,还有弟弟妹妹要照顾,只有爸爸一个人赚钱养家,而且爸爸开厂的积蓄还被朋友骗了。
李咏蓝的家庭是幸福的,爸爸妈妈很爱她,尤其是爸爸假装训他那段,根本舍不得,爸爸的职业也挣到钱,经济条件也不错。
李芯悦的父亲虽说也爱她,可是她得到的真的很有限,连她最爱的蛋糕在爸爸去世时都只吃过2次。
对于爱的方面我觉得李芯悦是更勇敢的。
对于她的家庭环境,同一件事她是要比李咏蓝承受的更多,付出更多的代价。
李芯悦很爱李咏蓝是无疑的,李咏蓝也爱李芯悦,可是太怂了,也没那么坚定。
李芯悦给了李咏蓝3次机会,可是她一次也没勇敢的坚定过一回。
她们用在雨中亲吻的方式来反抗,(李咏蓝追出去,先亲的,这里我承认也佩服蓝姐的勇气,这里蓝姐是勇敢的)李芯悦在她亲吻了自己后,毫不犹豫的回吻了她。
显然只要她上前走向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的跟上她。
但是事情发生后,李咏蓝怂了写了悔过书,上台念了。
李芯悦第一次感受到了她的不坚定,和她并没有那么信任自己对她的爱,老师诈她们说对方都写了,其实李芯悦最后还是没写,所以她举起空白的悔过书撕了转头走了,有多失望难过!
李咏蓝的悔过书也还在继续念。
后来她们重逢,看得出来,彼此还是爱对方的,那么李芯悦说自己谈恋爱了和男的,没等她问出口抢先说“做了”。
这里啊,我是觉得没有做,是试她,激她,她想看看她的反应,她心里还有没有她,她不确定李咏蓝对自己还有没有感觉。
得到反应,自己就立刻起身要走。
毕竟么,镜头都没有,只有一个给电话号码镜头,可能就是连牵都没牵,只是试着聊了聊,想放下李咏蓝试着和男的交往,但是发现根本放不下,然后就分了。
反而是李咏蓝是真的和男的做了。
第二次,李芯悦父亲去世,她第一个给她打电话这很明显了,而且是下意识的,李芯悦说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个就打给你了”。
还有啊,我那个恨啊,在医院你倒是抱抱李芯悦啊。
李芯悦故作坚强说“我还好”,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就是这样。
浴室里,她吻了自己,哭声果然变小了。
李芯悦说30岁如果彼此还单身就在一起,在试你会不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陪着自己。
你倒好,说了好就转身走了,你又选择了逃避。
你转头后那一刻她哭的很大声,你又丢下她了。
失去至亲,最爱的人又丢下了自己,你猜这时候她又多心痛?
多绝望?
可她还是想再给你一次机会机会,她还是放不下你。
第三次结婚,她想逼你一下,提前结婚是故意的,我用结婚来逼你向我走一步。
你怕失去我,那么你就和我表白说爱我,我一定会和你在重新一起,如果这次你还是选择逃避,那么这一次你就永远失去我了。
换衣服时为什么不走?
因为还想再看看你,你是她第一个爱的人,她盯着你眼波流转,多渴望能听到你对她说“我爱你”。
说实话,李芯悦的婚纱和李咏蓝的伴娘服看起来是一对,而且就叫了一个伴娘。
我亲手为你挑上我们的婚服,你也还是没有对我说出“爱我”。
2人对视的那个画面和她们俩结婚有什么区别啊?
根本没区别,就差一个身份,李咏蓝对李芯悦说一句“我爱你”。
李咏蓝如果说出来,李芯悦一定会不顾一切跟她走。
你倒好,直接躺平牵着她把她送给男人了。
她问你为什么来?
你如果实事求是回答说爱她,你反问她时,她一定会说爱你,而不是违心的说朋友。
很明显在你说朋友时,她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你说是朋友,那她也没法开口说是爱人了。
但是她早对你说过那句最真挚纯粹的“我爱你”。
为什么说李芯悦没有再主动对李咏蓝说爱她呢?
很简单,她就是想让李咏蓝迈出那一步不再逃避。
不然就算李芯悦说了爱她,在一起之后再遇到问题李咏蓝也还是会逃避,只有李咏蓝勇敢坚定了,她们再在一起才不会分开,不会重蹈覆辙。
还是那句话,李咏蓝只要迈出那一步,李芯悦就会坚定的毫不犹豫的跟随她,甚至会向她走99步或者更多,十几年前李芯悦已经用行动表过态了!
每一段李芯悦的情感,与脸上的表情都值得细细品位。
她嘴上说着违心的话,可是眼神与真挚的感情出卖不了啊。
李咏蓝啊,宁可自残式的伤害自己,也没勇气去解决问题,面对自己最爱的人。
一次又一次错过自己最爱的人,直到最后永远错过。
牵了!
抱了!
亲了!
做了!
朋友?
呵呵,自欺欺人罢了!
朋友不会每时每刻控制不住心心念念想对方,结婚时看着对方说我愿意,不会有性欲。
她们都心知肚明,可是她们没勇气说出口。
我真的看的很心塞!
很痛啊!
痛的我看了几百部,第一次为这个写了影评。
我记得的不多,再看一遍会更全面完善准确些,但是我不想被二次伤害啊!
青春les爱情片。
爱情总是要拿来证明什么,是不是同样的经历就会有同样的记忆?
这样的执着是否有意义?
也许只有深爱过,爱又不得的人才能体会。
因为对于爱过的痕迹和标记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你会怀疑自己到底爱过,还是只是梦一场,只是为了证明一切都值得而已,并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吧!
两个女孩是莫逆的闺蜜,因为一次误拿了手机帮女主承担,被惩罚去扫教堂,两人熟识,成为了整天黏在一起的好朋友。
一来二往,感情迅速升温,两个人开始亲吻。
但是亲昵行为被老师看到,于是家长被喊来。
但是家长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责难她们,只是给她们一个温暖的理解表示,或是用一个蛋糕表示没什么。
女二开始知道生活不易,于是决定躲开女主,女主给她买的她非常想要的戒指也被扔掉。
女主不愿意分手,两个人不顾一切激吻在雨中。
这一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校要求两个人在全校学生面前检讨,于是女主说了,女二把检讨撕了,就不在回学校了。
两个人分开了,各自开始生活。
有一天两个人又相遇了,女二说自己有男友了,什么都搞过了。
于是女主喝醉了,开始放浪形骸。
两个人约定,如果三十岁没有结果就在一起。
结果女二突然来电,说自己要结婚了,要女主去当她伴娘。
女主去了,祝福她,并亲手把她送给了新郎。
爱情因为家庭到此为止,但是违心的友谊还要继续。
结婚那场戏,女主对着女二说出我愿意时,我感动。
电影的光线画质都很好,有想要恋爱的感觉。
盛夏时光,非常美好,应该是个恋爱的季节。
可惜太多美好的情感,总有来自各方的阻力,比如教会学校森严的校规,不顾情感的打压,不问青红皂白的反对,让爱变得太过禁忌,让人驻足不前。
还有家庭的压力,为了对得起父亲的付出,只能斩断情丝,忘记一切,去过常人的生活。
很喜欢两个人学生时代自己现如今情景的对比呈现,恍若昨日,匆匆多年,很是感慨。
走过曾经一起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空,你总在那里,默默相望,不愿离去,不管是真是假我总是相信你一定在。
求而不得的伤,爱而错过的痛,这就是青春,需要用一生去回味。
人生中又一次的午夜电影,没想到又是这样一部慢节奏的纯爱片。
当两个人在十七岁的夏天相遇,在重重阻隔之下相爱又分开又重逢又经历亲人离世感情悲欢事业发展与步入婚姻,我依然是那个在教室里和你一起打扫卫生的人,在天台和你庆祝生日的人,在你失去父亲后抱住你一起哭泣的人,在婚礼上默默走在你身边的人。
你始终没有回答我,十七岁的那一场花雨,我们是不是拥有过爱情,但这又如何呢?
我只记得同样是共同走过的那个夏天的午后,那场操场上的大雨,那个长长的拥吻,记得,便已值得。
You are the first girl I have loved. I will remember you forever.
** 转自FB某不知名影评人留意到這是香港少有的同性題材電影,所以毫不猶豫就買票入場。
今時今日還堅持拍攝港產片本身就需要一定勇氣,同樣作為電影工作者自然要捧場。
然而看完之後我卻覺得大失所望,也許是心中的期待值較高,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如果有人覺得我酸葡萄心態,那就是你們對。
)-首先,故事線平鋪直敘。
作為一部標準的90分鐘電影,沒有基本的起承轉合,對每一個事件平鋪直敘,並沒有看出每個事件之間有什麼太大的聯繫或者相互之間的影響。
也許有人會說,不要拿荷李活商業片標準來衡量香港文藝片,那麼我想說,所有的故事基本上都會有一些很基本的轉折點,我們稱Plot point。
每一個plot point都是主角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這在劇作上應該是很基本的事情。
然而在「喜歡你是你」中,我覺得這並沒有做得很好。
雖然的確看得到導演埋了伏筆,可是這些伏筆並不是影響主線劇情,而是一些支線劇情,對故事的影響極小。
另外,故事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拍攝主角之間接吻和親密,雖然我並不能理解這幾場親密戲為什麼需要花這麼長時間去拍攝她們接吻,因為在這些scene我沒看到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導演玩鏡頭也很明顯,比如在兩人雨中接吻,不斷的旋轉鏡頭就可以證明導演似乎很希望透過這種鏡頭語言把故事的情緒帶起來。
-其次,人物平面,全員戀愛腦。
雖然青春期之中的少年少女戀愛腦好正常,但是角色的成長並不明顯。
兩個主角似乎前後都沒有明顯的改變,甚至在服化道方面都沒有突出角色心境的變化。
可能有人說,難道人一定要有改變嗎?
為什麼不能從一而終?
她就是愛Sylvia啊!
說這句話的人,除非你沒有工作,或者你還是中學生,否則你敢保證現在的你和初中時期高中時期的你就完全相同?
哪怕在愛的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在社會浸淫之後人類的心境是會改變的,但是李詠藍的愛情觀似乎永遠都是「我想和你在一起」,而到了最後仍在執著於「你愛不愛我」「我們之間是不是愛情」。
而Sylvia,她的角色更是有點莫名其妙,她的家庭情況似乎一直都不好,那麼兩個人討論的未來什麼的,她其實一開始就應該更成熟。
如果說李詠藍她是溫室裡的花朵不知道世間險惡,Sylvia就應該是早熟的少女。
她應該很清楚她父親的難處。
如果她一開始就知道家裡困難,她不會選擇還去做「拍電影」的夢,而是把內心的夢隱藏起來,李詠藍的愛可以是慢慢救贖她的光。
有人說,可能一開始不懂事,她之後就懂事了。
如果這樣,那麼我想知道Sylvia她真正成長的地方在哪個時候。
目前來說比較明確的plot我只看到三個:1,見校長;2,讀檢討;3,Sylvia爸爸死亡。
如果在1,Sylvia的性格應該不會再和李詠藍有任何一點點的瓜葛,甚至一開始不會,之後可能李詠藍一直找她,她才軟下心來。
如果2,那麼她的成熟就不是父親帶給她的,邏輯無法自洽。
如果3,會不會有點太晚?
作為一個有兩個弟弟妹妹的姊姊,父親一個人照顧三姊弟,本身最大的那位就應該成長,而不是在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要成長起來了。
還有很多地方,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如果要對比,同樣是家庭情況的不同帶來的隔閡,我反而覺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做得比這個好很多。
除此之外,父母的表現就是很典型的父母的表現,幾乎所有東西都是靠著台詞來表達。
我們常說visual story telling,但是在這部電影裡我覺得這方面也是欠缺。
-最後,故事主題不明顯。
故事講述李詠藍想證明這段情是愛情,或者她想知道這算不算愛情,畢竟在她的認知裡這算是愛。
可是這充其量只是一個logline,但是導演真正想探討的是什麼呢?
是在天主教學校這樣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高壓環境下卑微渺小的愛情嗎?
還是說高中時期的青澀愛戀會永遠地成為最美好的一段回憶呢?
如果說這是同一件事,兩個人腦海裡不同的認知導致對事件產生的不同的效果,那麼就應該是李詠藍和Sylvia都是不同的認知不是嗎?
甚至有可能是Sylvia從頭到尾都沒喜歡過她,根本就是玩她,但是到最後Sylvia卻在最後一刻發現其實自己早已經喜歡了她。
那如果這樣,是不是應該有兩個人現在和過去的穿插,看得出兩個人前後對比,甚至可以刪除部分的一些支線,比如大學男同學離開的時候在車裡哭(我真的不明白這一幕對整體故事推進有什麼意義)。
-Conclusion綜上所述,導演是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她的想法太過凌亂,似乎並沒有一個綜合起來想說明的主題,人物也很扁平,導演在製作下一部作品的時候是否應該深層地考慮一下,甚至可以去寫寫Character bio以及Director Statement來清晰一下自己所想?
時間篇幅有限,並不足以讓我寫出一些成功的lgbt電影和這部電影的對比。
之後有時間會考慮寫出來。
*以上僅個人觀點
女校的中学时代多少有一点故事。
学生时代有多甜,成年之后就有多痛苦。
就算是双向奔赴,也抵不住现实的压力。
就算有在大雨中操场上拥吻的勇气,也得有写悔过书的代价。
想跟喜欢的人考上同一所大学,会担心长大之后会不会后悔。
The first girl I love…她俩约定30岁如果还是一个人就结婚…悔过书之后失联两年,再遇见李告诉蓝她谈男朋友了,蓝赌气去试了一下,从此再也不穿裙子…李相依为命的父亲意外身亡,第一个打电话的人还是蓝…蓝想复合,但李知道现实不可能…于是约定30岁如果彼此还是一个人就结婚,在此同时不见面…结果再见面是李结婚找她当伴娘,蓝问,你是不是故意在30岁前结婚…蓝找到当年的戒指,问她俩中学时代的感情是不是爱情,李说这是我曾经喜欢的款式。
仪式上两人最终释怀,蓝不想失去李这个朋友,李对蓝说我只有你一个朋友…戴上戒指后,李对着蓝说出我愿意…她们成全了彼此,希望幸福。
有些愛未開始已經結束,從預告一開始已猜得透結局。
《喜歡妳是妳》就是一個從一開始注定了不能愛的電影。
到底愛情要天長地久,還是曾經擁有?
有些人在生命中只是過客,而在你不知不覺間翻起波瀾,讓你吃驚又驚喜。
久旱逢甘露,請把冰山劈開,對上一套以女同志電影掛帥的應該是《蝴蝶》(2004)(麥婉欣導演),後來許鞍華的《得閒炒飯》(2010)難以介定為女同志電影,出現多元家庭、雙性戀的支線再加上一段重修舊好的女同情誼,再後來梁碧芝的《不能愛》(2012)都是以雙性戀為主。
在香港的女同電影歷史,粵語長片裡任姐的扮裝、梁無相的男相也不算是女同志情誼,七十年代的《愛奴》是風月片,後來八九十年代一堆賣弄性感的偽同志片、九十年代的商業電影把性小眾定義為異類,出現拗直的劇情。
比較出名的女同片,除了由台灣作家陳雪的《蝴蝶的記號》改編成小說外,要提的是《自梳》(1997,張之亮導)與《雙鐲》(1991,黃玉珊導)都是以舊時代的女性帶出無處安放的情慾。
現在看《喜歡妳是妳》,女性對婚戀的選擇也是與她們差不多,好聽點叫做社會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有進步,難聽叫做原地踏步,所以電影導演不希望觀眾將電影定義作女同片,而變成成長的印記,一來避免嚇到一般街客。
同志片在香港是票房毒藥,如果是男同志的色慾系電影不太會有人願意投資,而女性可以包裝到Soft porn形式,親吻、擁抱,接受程度比男的都易入口了,所以這部電影在拍攝後三年終於面世,令人期待的。
女同片中的獵奇視角 《喜歡妳是妳》(吳詠珊、楊潮凱執導)某程度上刻意模糊與淡化同性戀的身份,兩位女主角未必有女同志的自我認同的意識,對她們來說在性向是不斷的摸索的,由李詠藍(談善言飾)最初暗戀男老師到女孩子,再到與男生有一夜情,最後確立的是她深愛的是李芯悅(楊偲泳飾),即使對方在生命裡進進出出亦守候在旁。
芯悅撩起了別人的情感,卻因為世俗目光與一個設局而放棄了而轉直。
兩位女主角也未曾說出「我是同志」,影片反映的兩個女生在一起的純粹,比較慶幸的是角色沒墮入標籤的圈套,以女學生為主題滿足外界的想像,如《那些年》的校園劇情讓人回到青春最純、無瑕的愛戀、二是對女校滿園春色的想像。
不過也有令人討厭與刻板的對白,表面上兩個家庭對女兒的事情是開放,但在對白中就提到她們無碰過男人才會變成女同,後來詠藍與男同學的一段暗戀加一夜情的戲份,就光明正大的「插入」來宣示同性戀的不正確性。
最近一宗性侵強姦案不少評論嘲弄女受害人男女不分被無恥之徒插入,事後有報章指女事主已改變性取向,足以令人誤會與引起對女同志的剝削。
即使來到今時今日仍抱持這種想法,是守舊的。
而電影裡家人如何面對女兒的性取向表面上是開放寬容,但實際上思想仍是保守亦無法與她們共同面對,在家庭關係上輕輕帶過,沒有鼓勵、沒有強烈的支持反對,更甚是不了了之,更遑論同志身份如何在社會上立足,讓他們看得見。
某程度上是退縮與逃避。
電影的拍攝手法亦有著男性視覺(Male gaze),例如是女更衣室的畫面、胸圍、更衣的畫面,而最明顯不過的是性行為的部份,再加上幾段吻戲,假如再大膽一點足以是粉紅電影的元素。
有一幕十分尷尬的是陳健朗的內褲與詠藍的內褲混為一體,相當低俗的不打不相識,可能以為好笑當俗不可耐。
聽聞還有一段激情春夢戲,幸好剪走了,不然就有剝削兩位女角的成份,滿足外界對女同志性生活的想像,根本不應該有這種想法,應該有保護女性的意識。
由於不忍直視性小眾身份、電影轉至賣弄女性的情誼與回憶,帶到千禧年後的香港、校園的禁閉、電台節目、ICQ、SMS、通宵傾電話的梗。
當中有部份是導演這代人的經歷加進去,如戴口罩去考試,懵懂的一代人,當中亦tribute了《藍宇》的戲份,但不是要讚的重要,事賽上電影有很多缺點,例如電影的旁白自述是略嫌幼稚,如一開始的自我介紹,到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獨白,戲的框架亦是陳腐的電視劇,由現在到過去再回到現在的處境,要取捨要一個答案與結局,中間很多情感是個迷團,芯悅在感情上的退縮、詠藍由最初的含蓄到打開了一個世界投入感情。
兩個人有感情但敵不過學校的打壓。
電影大致可分為幾部份,中學階段、大學階段與現在,其中大學階段的再遇與芯悅喪父可以不提,特別是喪父後本來可以大條道理再沒阻力在一起,卻說暫時不要再見,惹人發笑。
戲裡的對白也略為幼稚,芯悅像是個操控狂,由交出詠藍的情書到最後對她用完即棄,都給人一種飄忽的感覺,詠藍像是她手裡的玩具。
到結婚突然想起昔日的愛人,要她目睹與參與婚禮,簡直是有心玩人。
此外電影亦有不少缺點,例如過多的音樂背景、父女對談又要加音樂,喪父那一段不需要描寫得太多,突兀的是突然間生母出現而無原因與目的。
無法提供例證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推開詠藍,到底她的掙扎是為了什麼?
對詠藍來說轉系然後為了一個答案而拍電影,這麼多年還未釋懷,可謂是癡心情長劍。
看導演的訪問,拍電影分了兩個階段,先拍了一部份再找了電影系的老師與前輩才補戲,這部戲也可謂是城大的師生們的作品,前前後後準備了六年時間,所以電影素材不夠就拼拼湊湊,幸而他們找了救星,查找不足,這一點比起某些年輕導演的電影是有優點的,有自知之明是優點。
說實話,兩位導演都不算是年青人,亦經歷了風雨,如今有電影上映亦要給予半點支持。
權力的遊戲戲中李詠藍本是乖乖女,又是班長又是風紀,有權有勢。
自小被灌輸要做模範生的角色,但因為同性戀的「錯誤」而被撤下職責,因為是風紀而不敢認帶手機回校,有著這個身份不能行差踏錯。
一次錯誤什麼也成空,打回原型,從交回徽章已卸下個人的榮譽與責任。
在這部電影寫到學校的權力,教畜的封建,是真有其事的。
不論是不是女校也會就學生戀愛而要輔導學生,關心學生的需要。
不一定女校才反對同性戀,即使到現在在灌輸拍拖的觀念上也忽視了同性戀。
明光社的反同性戀的講座至今仍有學校舉行,老師或會因自身的立場對性小眾學生有差別待遇與不懂處理他們的情緒支援。
在戲中芯悅與詠藍早已中六,十六/十七歲情竇初開,還管什麼?
又可以管到嗎?
當編導三人將故事回到屬於他們成長的千禧年,相信他們在校園裡受到創傷,到三十多歲還牢記著中學的時光。
牽動人的是校方的處理與要寫悔過書的情節,二女的坦白、見家長的小動作演得不錯,在雨中激吻的一段詠藍一往無前豁出去,芯悅回敬再被教畜拖走,這段戲倒是有份量的,製造衝突,在保守校園做出一件反傳統與禁忌的事,是種突破,但不知道這種突破後來愈縮愈後。
在這段關係裡詠藍漸漸變得大膽起來,而一方就退縮。
最後她們輸給校方、其中一個退學了。
不知道是被踢出校還是自行退學,而香港的確有發生過將同性戀學生踢出校的事。
戲中具爭議性的是結婚的情節,忽然間想起舊愛要請她當伴娘。
在九七年的《基佬四十》伍詠薇飾演的高魯泉有機會跟羅家聲(林子祥飾)結婚,埋門一腳悔婚放手讓對方找另一半,不至於釀成大錯與後悔。
在《蝴蝶》女教師小蝶與丈夫離婚與愛人在一起。
諷刺的是在《喜歡妳是妳》當中明明對舊愛有情卻要選擇異性,還要望著舊愛說我願意,那新任的老公是花瓶嗎?
為何以前的電影主角也有勇氣跳出框框而這段愛情也不算多牽掛多制肘,卻要回去舊制度中,是害怕爭議性還是避不開守舊的價值觀,是要引證女校的女生最後都要行異性戀的路?
更甚的是九十年代出現一堆拗直元素的電影視同性戀為選擇,視同性戀可以轉變到這部電影只是視女校的愛情是遊戲,令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夠在一起或者對自己有忠誠的交待。
在這方面是欠缺了想像力與突破限界,亞洲的台灣與泰國也有同婚了,香港也有一些同婚的伴侶,即使不一定是同婚也可以有所疏理好脈絡。
雖然導演與演員說不希望定義為類型片,講到愛不分性別,但最終的選擇是無力的,那位老公/男朋友的缺席又真的對芯悅好嗎?
說笑道,也許未來芯悅當了人妻,不開心時又可以找詠藍安撫,鋪路下一集姨姨的愛?
電影想講遺憾,但這份遺憾是兩個人一同承受,電影不是萬能不一定要推動什麼價值,但可以跳脫一點,勇敢一點,在芯悅的基因裡早種下女同的因子,她是無法抹去喜歡女孩子的事實憑證。
而對李詠藍來說,她亦都是時候找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替別人完成什麼夢想,根本沒義務去做。
應該好好愛自己。
現在歐美、台灣出現大量同志片,不是要抄襲別人,但在寫劇本、寫成長故事不乏取材之作,在香港女同片、甚至是成長青春片最主要是中年人寫自己的年代與故事,像是懷緬舊時多於創造未來。
這不是單純是這部片的問題,而是香港電影的通病。
個人希望電影取得成功而未來不論女同志還是男同志,都有人願意關心性小眾的議題,例如千禧年後的香港同志運動的發展,2005年開始有同志遊行,每年也有國際不再恐同日,近幾年有pinkdot的活動都可以記錄在香港的電影當中。
如金棕櫚獎的《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導演也不是同志,但他描寫兩個女孩的相遇,一起去同志遊行、拍拖生活,最後也有遺憾收場但交代到屬個人原因,至少兩位女主角接受自己的身份與所愛,而不是選擇與社會脫軌、事不關己的模樣。
兩位女主角的成長之路在選角上談善言(Hedwig)的演出標青,由頭帶到尾,這部電影是她少有做女主角的作品,份外珍貴。
在現在影市缺香港女星之下,她在MV、在時裝照的的百變形象是吸引的,在戲中談善言演技細膩真摯,懵懂、癡情、在戲中佔上風,帶領著電影,雖則電影有很多缺點,但看著她又不覺討厭,捱了多年終於有代表作,不能夠說沒瑕疪,但透過演出的經驗增多有所進步,成為本地演員的一塊拼圖。
事實上觀眾也不太介意是不是盡善盡美,相對是寬容與支持年輕人的。
不約而同的是,在《喜歡妳是妳》前兩位女主角在其它作品分別演過女同志,談善言在短片《生者如斯》飾演TB,另外在《小男人週記》也演女同角色,這次在戲中的角色是較為癡心情長劍與討好的。
或許演的是女學生,而每個人都有學生時代的回憶,尋找失落而又純真的回憶。
而談的第一部戲當時已經廿幾歲演《點五步》也是扮學生妹,這部電影在2018年開拍演學生妹竟然沒違和感。
不過她在電影演太多學生妹與女同志,雖然也很吸引,但被定型局限發展也成問題,未來的片商多找她試不同的角色吧。
至於楊偲泳(Renci)曾經在港台的《彩虹交匯處》其中一集的短劇演過女同志,講述與家人出櫃後要面對的處境。
兩位女主角都為電影增添了青春氣色,由學生時期演到將近三十歲的心境,的確會帶動了觀眾自身的經歷與情感。
至於未來也希望看到她們與導演們的成長與再磨利刀鋒,有更深思熟慮的想法。
另外是希望同志片、青春片可以有當下的時代氣色,而不再是懷緬過去,今時今日是需要向前走,無路可退。
李詠藍、李芯悅也要長大,不再糾結在愛情之中,都要有自己人生的一頁。
Anyway,勸勉中學生應該談戀愛!
不然長大後就後悔了。
XP
最喜欢是两个父亲见面前后那场。其实这两个还是不错的。
女同性恋最好的恋爱时段就是初中到大学毕业之前。做导演的女孩的演员,演高中女很有少年感,后面婚礼真的好像三十多的眼神。就是这俩人真的后面成年就很难评,别糟践早期那段感情了。。
徒劳无功 怎么hk拍《叔叔》就可以婚后再约 拍这种就纯纯恋爱 女校中学都是犯错 最后还是要嫁人 女同也可以骗婚!也骗姬!
补标
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李咏蓝很可怜吗 哎 感觉一路被李芯悦吊打 (虽然知道不该这么说)但李咏蓝真的爱的好卑微 明明最开始是李芯悦先撩得她 但最后爱得放不下的却是李咏蓝 还被拉去强行当伴娘 看着心爱的人结婚 最后还看着她说我愿意 我艹 心里的痛我不知道谁能懂 李芯悦这样做真的很渣吧 利用她对你的爱 却不知道对她多残忍 还是更多的是两人没把学生时期那段懵懂的感情讲清楚 我以为的是爱情 你却把我当作了亲人 哎 反正总是有误会吧 但如果是我 可能真没那么大度 这部感觉像是导演的自传?两主角演的也挺自然 李芯悦的扮演者和陈妍希长的好像啊
相爱很难,相守更难。
其实婚礼上哭的不止她们两个人,还有在屏幕前流泪的我。😭
“两个人就算有共同的过去,心里也可能有着不一样的回忆”
《蓝宇》话外音作为心声那段简直神来之笔。还是很触动,导演自传无疑了。双女主超来电。
虽然中间好几次想打人,但是已经很久没这么投入看电影了🥲真会亲
4.5/10
青春是早晚会结束的存档回忆,总想着如果又一次的青春会怎么样,不敢说再一次的时候不再想遇见你,那些欢喜有,深刻有,一辈子的印记有,但再一次时,希望遇到一个平平淡淡一路走下去的人,一起十年二十年不会走散的人,三十岁前弄丢了,三十岁以后再遇见也来得及,站在三十岁末尾看清楚的你和未来的你,希望你幸福,然后忘记所有发生过的
把李芯悦性转一下 没有任何别扭感 还会荣获渣男称号
来了来了来了,第一批观众来了! 姐姐们演技真的好!!!因为讲述的是香港女校发生的事情,所以对我来说更加多的是好奇女校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电影全篇的镜头都比较亮。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一起是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的,社会的,朋友的,家人的,经济的,其实从高中就看出来两个人的背景也会导致这段感情走向的结果。影片结尾的最后一场配乐选择的好,主演姐姐们真的演技好好,而且好漂亮!中间过程中的一些离别和故事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其实我还是没看懂泳池之后岸上看到李芯悦(剪短发了?)的一段讲述的是什么情况,可能以后上映我还会再去看一次吧!还有几个镜头的设计其实有点刻意,但总体来说还行8
故事很一般呢。
哈哈
没有灵魂的kiss
不是?30岁之后再联系,你能不能不要离开的那么坚定…也不能一次都不找吧😭
狠狠糟蹋一个好题材
这些剧情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而且最后的结尾真的很像mv。其实一开始还行,校园爱情的懵懂和小心思都表现出来了,还有一些身体接触的尴尬,这些都很好。但是为什么这剧情越来越神经🤯雨中接吻这种让所有人都注意并且这些同学还都在起哄,是我最讨厌的了,跟爱你西蒙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其他人不是你们的npc啊。那个浴室戏我感觉自己被骚扰了…有病啊人家死爸你在那里强吻还说什么现在应该很需要你?更有病的就是那个30岁约定,真的把我看无语了。槽点太多了真的,很怀疑这是不是他们的毕业作品